实验03
实验03整数的表示实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原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三数据的机器级表示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通过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来理解无符号数和补码整数的表示;2、了解IEEE 754浮点数在机器中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值的处理。
二、实验步骤:1、用32位补码表示的机器上编译并执行以下程序,记录程序的执行结果,并解释原因。
图3-1运行结果:对运算结果的解释:第一个结果:因为在ISO C90标准中,编译器将-2147483648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首先将2147483648看成无符号整型,其机器数为0x80000000,然会对其取负,结果仍为0x80000000,还是将其看成无符号整型,其值仍为2147483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第二个结果:由于i为int型变量,因此这两个数皆为带符号数,前者小于后者。
第三个结果:编译器首先将2147483647看成带符号整型,然后对其取负,得到-2147483647,然后对其-1得到-214748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2、编写程序,计算表2.1中的表达式,说明运算类型(无符号、带符号),得到运算结果,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运算结果(参考第二章习题8);源代码:运算结果:对运算结果的解释:1.0和0U都是无符号数,值相等2.-1和0都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小于后者3.0后加上U表示无符号数,因此比较时前者大于后者4.-2147483647-1的计算结果为一个int型整数,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5.加上U的数都为无符号数,因此前者小于后者6.2147483648U在经过int强制类型转换后,变为带符号的-214748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7.两个数皆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大于后者8.数据转化为无符号数,前者11…1B (2^32-1) > 后者11…10B (2^32-2)3、分析以下代码:当len = 0 时, 执行sum 函数的for循环时会发生Access Violation , 即段错误异常. 但是, 当参数len 说明为int 型时, sum 函数能正确执行, 为什么?编写程序测试并分析。
实验指导书--实验03 Linux Shell编程

实验三: Linux Shell编程
实验学时: 2
实验类型: 设计
实验要求: 必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Shell编程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Linux Shell实现题目所要求的功能。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无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
五、实验条件
PC机
六、实验步骤
1.编写一个Shell脚本, 完成以下功能:
1)显示文字“Waiting for a while….”
Vi helloworld
#!/bin/bash
Echo “Waiting for a while….”
2)显示当前目录下面扩展名为”.h”的文件和目录, 并输出重定向到/home/file.txt文件
Find .h
Find .h >>/home/file.txt
提示: 显示文字可使用echo命令, 搜索文件可使用find命令
2.编写一个Shell脚本, 完成以下功能
计算8以内(含8)不是3的整数倍的数字的和
3.编写一个Shell脚本, 在当前目录创建5个目录, 目录的命名形式分别为: dir-1, dir-2, …., dir-5
七、思考题
比较C语言和Shell编程的一些异同点。
八、实验报告
实验预习: 学习shell编程的基本方法
实验记录: 记录解决问题所用的代码和运行结果
实验报告: 提交代码和运行结果
九、其它说明。
高中物理实验03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析版)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析版)1.实验原理等效思想: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
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及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多个)、铅笔。
3.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
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如图所示,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2)测量与记录①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
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
②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3)换白纸,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4.数据分析(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合力F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注意事项(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为宜。
(3)尽量减少误差①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
②细绳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实验03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析版)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要求】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二、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方法规律】一、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读数相同.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三、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2.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3.两分力F1、F2间的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考点剖析】考点一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例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的图示;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至O点的拉力一定沿AO方向;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由于误差的存在,不一定沿AO方向,故一定沿AO方向的是F′.(2)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故B正确.(3)①根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E.②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答案】(1)F′(2)B(3)①C E②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应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考点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例2、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甲(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 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 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 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 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 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 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解析】(2)以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重物受到重力、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橡皮筋的拉力,重物处于静止状态的合力为零,因橡皮筋的拉力方向相同,故橡皮筋的拉力相等.(3)橡皮筋的形变量和所受到的力有关,选项A错误;从图上看,第二次运动轨迹远离O点,橡皮筋第2次的形变量大,B正确;两次拉伸到相同长度,第二次对应的力小,选项C错误;拉力越大,由题图丙可得橡皮筋两次的长度差越大,故选项D正确.(4)注意选取橡皮筋的技巧:一要新;二要弹性好;三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故拉力不应该太大;橡皮筋不能太长;选用弹性较好的橡皮筋.【答案】(1)如图(F合=4.6~4.9 N都算对)(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例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 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2 N,所以A的读数为3.6 N.(2)根据三力平衡的特点可知,弹簧测力计A、B的拉力的合力与重物M的重力等值反向,故A 项是必要的.弹簧测力计的零点误差影响各拉力的测量值,所以使用前需校零,B项是必要的.只有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才能保证所研究的各力在同一平面内,C项也是必要的.实验中只需测出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物的重力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测力计A的拉力不同时O点的位置就不同,故没必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答案为D.(3)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说明拉弹簧测力计A的力大了,可行的解决方法有:①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或方向;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答案】(1)3.6(2)D(3)见解析【点评】本实验利用了三力平衡的特点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没有必要每次都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只要整个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即可,使操作更方便.【模拟演练】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C.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D.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解析】选A.为保证等效,必须把橡皮条的某一端拉到同一点,故A正确;实验中还要记录拉力的方向,故B错误;两拉力的夹角可以是其他的合适角度,C错误;实验中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因此开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要小于最大量程,D错误.【答案】A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图甲中GE是橡皮条,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下端;图乙中用两个互成角度的拉力F1、F2将小圆环拉至O点;图丙中用一个拉力F 将小圆环仍拉至O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图乙中的操作时,拉力F1、F2的方向一定相互垂直B.在图乙、丙中,橡皮条必须沿竖直方向拉伸C.在图乙、丙中,必须将小圆环拉至相同的位置D.图乙操作完成后,可更换橡皮条,继续完成图丙所示的实验步骤【解析】选C.进行图乙中的操作时,只需两拉力F1、F2的大小、方向明确,不一定相互垂直,选项A错误;图乙、丙中的实验产生的效果相同,就是将小圆环拉至相同的位置,图乙操作完成后,若更换橡皮条,则不能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选项C正确,B、D错误.【答案】C3.下面是关于“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1)如图为利用实验记录的结果作出的图,则图中的_____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和F2的等效合力的实际测量值.(2)如果某同学实验中测出F1>F2的同时,运用量角器测量出F1和F2的夹角为75°,然后做出如下的几个推断,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将F1转动一定的角度,可以使合力F的方向不变B.将F2转动一定的角度,可以使合力F的方向不变C.保持F1的大小和方向不变,将F2逆时针转动30°,可以使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D.只有保持F1和F2的大小不变,同时转动一定的角度,才可能使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解析】(1)等效合力在方向上没有误差,一定在AO方向上.(2)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易知A、B正确,C、D错误.【答案】(1)F F′(2)AB4.根据要求,完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1)如图甲所示,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后,再把木板竖立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B连接两条轻绳,跨过定滑轮后各拴一细绳套,分别挂上3个钩码和4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 N),调整滑轮的位置,稳定后结点B位于O处,记下________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取下滑轮及钩码.(2)如图乙所示,取某单位长度表示1 N,用力的图示作出两条细绳的拉力F1和F2;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结点B也拉至O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____N,取下弹簧测力计.(3)在图丙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F及拉力F′的图示.(4)对比F和F′的大小和方向,发现它们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原因).【解析】(1)本实验中应记录结点O的位置.(2)读数为5.0 N.(3)力的图示如图所示.(4)产生误差的原因有测量存在误差;作图没有画准;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的影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力等.【答案】(1)O的位置(2)5.0(3)、(4)见解析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 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 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F1 1.0010.580… 1.002…F2-0.868-0.291…0.865…θ30°60°…150°…(1)根据表格,A12________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解析】(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F1sin θ,当θ=30°时,F1=1.001 N,可求得m=0.05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目的是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答案】(1)F10.05(2)C。
实验03明矾晶体的制备-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19选择性)

【同步实验课】明矾晶体的制备【研究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色彩和外形都很漂亮的晶体。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制备晶体,学习用饱和溶液制备大晶体的方法。
【实验试剂】明矾、蒸馏水、铬钾矾【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研究任务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制备明矾晶体的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20 ℃的水,并加入明矾晶体[KAl(SO4)2·12H2O],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
(2)待溶液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5 ℃时,把溶液倒入洁净的培养皿中,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
(3)从培养皿中选取2~3粒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
溶解至饱和过滤结晶烧杯底部有少量固体出现,此时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过滤后得到饱和溶液,静置一夜后得到形状规则无色透明的小晶体。
通过晶体制备实验,了解了晶体的生长规律。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将所选的晶核用细线轻轻系好。
(4)把明矾溶液倒入玻璃杯中,向溶液中补充适量明矾,使其成为比室温高10~15 ℃的饱和溶液。
待其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5 ℃时,把小晶体悬挂在玻璃杯中央(如下图左),注意不要使晶核接触杯壁。
用硬纸片盖好玻璃杯,静置过夜。
(5)每天把已形成的小晶体轻轻取出,重复第(4)项操作,直到晶体长到一定大小。
(6)将所得明矾晶体放进铬钾矾的饱和溶液中,使铬钾矾晶体[KCr(SO4)2·12H2O]在明矾晶体表面上生长,长到一定厚度后,再将所得晶体放到明矾饱和溶液中去,使铬钾矾晶体表面再覆盖一层明矾晶体。
形成晶核晶核系好晶核晶核生长二次结晶后的明矾晶体铬钾矾混晶二次生长后的无色明矾晶体在明矾晶体表面又生长出铬矾后的混晶再把铬矾、明矾混晶再一次紫矾明矾三层晶体1.明矾晶体的颜色和外形。
【解析】明矾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呈八面体形状。
2.在上述实验中为什么所用仪器都要用蒸馏水洗净?用硬纸片盖好玻璃杯的目的是什么?【解析】若仪器不干净或尘埃落入,都会干扰结晶。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解析版)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使蚂蚁只能通过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 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 岛上,食物放在C 岛上,A 岛什么都不放。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③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上述步骤②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C岛;上述步骤③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A岛。
【实验结论】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典例01】下列有关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从不同的蚁穴中捕获蚂蚁进行实验B.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C.捕获蚂蚁后直接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1.实验用的蚂蚁应该从同一..蚁穴内捕获。
2.捕获的蚂蚁应饲养一段时间再做实验,且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3.实验用的小木条应长短相同,且没有特殊气味。
实验过程中,移动小木条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
4.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归大自然.....。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对照实验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B正确。
C.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C错误。
D.实验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手的气味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实验03-Π的计算

实验3 π的计算实验目的:1.掌握数学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撰写数学实验报告;2.掌握π的几种计算方法和思想,并能用其中的一些思想方法计算e ; 实验内容:1.描述刘徽割圆术计算π的原理、方法和计算步骤,并编写实现计算的函数式M 文件。
采取不同的分割计算π的近似值,并将计算的结果与较准确的π值进行比较,对算法进行分析。
2.编写采用级数展开式1114(1)21n i n π∞-==--∑ 和 1212111114(1)2123n n n i n π∞---=⎛⎫=-+ ⎪-⎝⎭∑ 计算π的函数式M 文件。
调用编写的程序,尝试n 取不同整数以求π的近似值,并将计算的结果与较准确的π值进行比较,对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3.描述Monte Carlo 方法计算π的原理、方法和计算步骤,并编写实现计算的函数式M 文件。
调用编写的程序计算π的近似值,并将计算的结果与较准确的π值进行比较,并对算法进行分析。
4.给出两种计算超越数e 的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实验进行算法分析。
实验仪器与软件:1.CPU 主频在2GHz 以上,内存在512Mb 以上的PC ;2.Matlab 2010a 及以上版本。
实验讲评:实验成绩:评阅教师:20 年 月 日实验3 π的计算一、计算π的刘徽割圆术原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从而导出圆周率;方法及步骤:他从单位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成倍地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
那么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就越来越接近单位圆的面积,其数值也就越接近圆周率。
实现计算的函数式M文件程序如下:使用MATLAB,创建文件calpi1.m:function calpi1(n)a(1)=1;for i=1:n-1a(i+1)=sqrt(2-sqrt(4-a(i)^2));ends=3*2^(n-1)*a(n)运行结果:分析结果:说明n=16时比n=5时,精确得多,但当n大于16后,随着n 的增大误差反而越来越大。
实验0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同步实验课】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原理】2 Na 2S + 3H 2SO 3== 3S ↓+ 3H 2O+2Na 2SO3 ; Cu +2H 2SO 4(浓)CuSO4+SO 2↑+2H 2O5S 2+2Mn O 4-+16H +==== 2M n 2++8H 2O +5S↓; Fe + S FeS【实验试剂】浓硫酸、铜片、硫粉、铁粉、Na 2S 溶液、酸性KMnO 4溶液、NaOH 溶液、H 2SO 3溶液、品红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天平、量筒、酒精灯、铁架台、试管架、橡胶塞、乳胶管、胶头滴管、玻璃导管、石棉网(或陶土网)、玻璃棒、药匙、棉花、镊子、火柴。
【实验一】Na 2S 的还原性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试管中加入1mL N a 2S 溶液,边振荡边滴加H 2S O 3溶液,用浸NaOH 溶液的棉团塞住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在试管中加入1mL N a 2S 溶液,边振荡边滴加酸性KMnO 4溶液,用浸NaOH 溶液的棉团塞住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滴加H 2SO 32.出现黄色沉淀 ,棉团塞住试管口1.滴加KMnO 4,出现黄色沉淀,棉团塞住试管口产生淡黄色沉淀。
溶液紫红色褪去,产生淡黄色沉淀。
2 Na 2S + 3H 2SO 3=3S ↓+3H 2O+2Na 2SO 35S 2+2MnO 4-+16H += 2Mn 2++8H 2O+5S↓ S 元素化合价变化 2价S 具有还原性,+4价S 表现氧化性。
【实验二】验证浓硫酸的氧化性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 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如上图所示连接仪器装置,向试管中加入1mL浓硫酸和一根铜丝,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加热,观察并纪录实验现象。
03 打点计时器实验

第四讲打点计时器实验基本知识点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工作电压为 V 的交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电压为 V.若电源频率是50Hz,则每隔 s打一次点.2.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处理.(1)取点原则:必须从打下的纸带中选取的纸带,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位置取开始点A,然后每5个点(或者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B、C、D、E、F…如图所示.这样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计算比较方便.(2)从纸带读取长度的方法:读取长度利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点到A 点的距离,算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x1、x2、x3、x4、x5、x6…由于毫米尺的最小刻度是1mm,读数时必须估读到位.(3)利用打下的纸带计算各计数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①利用打下的纸带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如v B = .利用v-t 图像求a,求出B、C、D、E、F…各点的瞬时速度,画出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所要求的加速度.②直接利用纸带求加速度,如用x1、x2 求加速度a= .重难点突破1.打点计时器在考纲要求掌握的四个力学实验中有三个要用到.打点计时器是计时仪器,一般需要与刻度尺配合使用,测量出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又知道打这两点的时间间隔,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实验研究了.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每隔T=0.1s取一个计数点,计算第n 个点的瞬时速度时有vn=(xn-1+xn)/2T ,取相邻4段计算加速度,则有a=(x3+x4)-(x1+x2)/(2T)2 ,这种方法叫“逐差法”,实际上可以看做取两个相邻的大段.注意:打点计时器每年学业水平考试都考查,必须理解并记住上面两个专用公式,特别是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注意单位换算,计算结果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选择.例题分析【例1】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有一段纸带如图所示.取O 为起点,A 为第一个记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s.若量得OA=3.00cm,OB=6.50cm,OC=10.50cm,则B 点对应的速度vB= m/s,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m/s2【例2】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通过实验作出了图乙所示的图像.则:(1)图像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2)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丙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4…,量得0与1两点间距离x1 =30 mm,3 与4 两点间的距离x2 =48 mm,则小车在2 点的瞬时速度为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例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小车拖着纸带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0.10s,标出的数据单位是cm,则打点计时器在打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是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是m/s2.课堂巩固1.小明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运动,在实验过程中:(1)打点计时器应使用 (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2)他打出一条纸带,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计算出相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小车运动的v-t 图像.(3)由作出的v t 图像可以判断,小车做 (选填“匀速”、“匀加速”或“变加速”)直线运动.2.小明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的一端运动,纸带上打出的点如图所示,由此判断纸带的运动情况是( )A.先匀速后减速B.先加速后匀速C.先减速后加速D.先加速后减速3.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则通过对纸带的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如果测出A、B 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求出A、B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D.如果测出A、B 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求出A 点的瞬时速度4.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下一段如图所示的纸带研究其运动情况.设O 点为计数的起始点,在四个连续的计数点中,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若物体做理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m/s2,打计数点O 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某同学在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时:(1)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应使用220V 的交变电流B.使用时应当先放开小车,让其运动起来,再接通电源C.也可以用干电池作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每打完一条纸带要及时切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若实验中的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时,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上O、A、B、C…量得A 与B 两点间的距离x1=39mm,B 与C 两点间的距离x2=47mm, 则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6.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 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 =2.70cm.由此可知,纸带做 (选填“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打C 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
实验0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②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④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⑤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实验结论】: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补充】: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1、显示光路: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
2、验证共面: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探究等角: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4、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5、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实验03_ 数据表示实验_讲义_2015版

实验三数据的机器级表示一、实验目的1、通过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来理解无符号数和补码整数的表示;2、了解IEEE 754浮点数在机器中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值的处理。
二、实验内容(一)知识背景介绍C语言支持多种数据类型,C语言标准规定了每种数据类型必须的最小取值范围。
C语言中的整数分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
C语言中允许无符号整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转换,转换前后的机器数不变,只是转换前后对其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在C语言中,如果执行一个运算时同时有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参加,那么,C编译器会隐含的将带符号数强制类型转换为无符号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浮点数在计算机中的表示采用IEEE754标准。
在这个标准中,提供了两种基本浮点格式:32位单精度和64位双精度(如图3-1)。
图3-1 标准浮点格式IEEE 浮点标准用表示一个浮点数。
(二)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的表示1、用32位补码表示的机器上编译并执行以下程序,记录程序的执行结果,并解释原因。
#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i = -2147483648;printf("%d\n",-2147483648<2147483647);printf("%d\n",i<2147483647);printf("%d\n",-2147483647-1<2147483647);}图3-12、假定以下关系表达式在用32位补码表示的机器上执行,结果是什么?(第二章习题8)表3.1关系表达式运算类型结果说明0 == 0U-1 < 0-1 < 0U2147483647 > -2147483647-12147483647U > -2147483647-12147483647 > (int) 2147483648U-1 > -2(unsigned) -1 > -23、在32 位计算机中运行一个C 语言程序,在该程序中出现了以下变量的初值,请手工算出它们对应的机器数(用十六进制表示)(第二章习题9),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然后用程序验证在内存中这些变量的机器数,并截图显示。
实验03(Windows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实验三 Windows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掌握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2.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查看设置3.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4.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查找5.掌握快捷方式的使用6.了解回收站的应用二、实验内容、预备知识(一)资源管理器及其操作1.资源管理器的打开方法一:单击任务栏上的按钮,从“程序”→“附件”中选择“Windows资源管理器”命令。
方法二:在任务栏上的按钮上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
方法三:在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
方法四:单击“开始”按钮中的“运行”命令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Expoler”并单击“确定”按钮。
方法五:在桌面或任务栏上创建资源管理器的快捷方式。
方法六:按下Ctrl+E组合键。
如图3-1所示,“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会因当时设置的显示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如下:图3-1 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①左窗格即文件夹窗格。
②左窗格中的竖直虚线代表文件夹层次。
③当前打开(正在使用)的文件夹称为活动文件夹或当前文件夹。
④右窗格即文件夹内容窗格。
⑤当鼠标箭头指向左右窗格的分隔线时,鼠标变成左、右箭头形式,此时左、右拖动可改变两窗格部分的大小。
(二)文件或文件夹操作1.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①右击要改名的文件夹或文件。
②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重命名”命令项,输入新名后按Enter键即可。
2.文件和文件夹的选择:①选择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方法一:用鼠标选择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单击要选择的第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后按住Shift键,再单击要选择的最后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则以所选第一个文件和最后一个文件为对角线的矩形区域内的文件或文件夹全部选定,并将被反白显示(黑底白字);方法二:用键盘选择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打开“资源管理器”,使用Tab键选定“资源管理器”窗口的右窗格操作区,再使用→、←、↑、↓方向键将亮条移到要选择的第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处;按住Shift键,再将亮条移到要选定的最后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处,松开Shift 键和箭头键。
实验03声现象实验

实验03声现象一、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实验步骤】ᯗ(1)在玻璃钟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音乐闹铃,钟罩底部插上玻璃管的软木塞,感觉此时你能不能听到音乐。
(2)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比较你听到音乐声将会有什么变化。
(3)取下抽气机,慢慢向钟罩内进气,比较你听到音乐声将会有什么变化。
(4)请推理: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还能不能听到音乐声音。
3. 【实验表格】次数操作现象1逐渐抽出空气2逐渐进入空气3若罩内没有空气4.【实验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二、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
2.【实验步骤】ᯗ(1)如图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3)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3. 【实验结论】(1)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实验: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声音的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实验步骤】ᯗ(1)如图,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
(2)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力再次拨动,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
(3)实验发现: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3. 【实验结论】(1)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2)发声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1.理想实验法:(1)定义: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方法。
(2)应用例子: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
2.控制变量法:(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实验 03-------13.56MHZ

休眠(Halt)状态:在激活状态收到休眠命令或不认识的 卡片进入休眠状态,而读卡器继续
命令后的状态
对其他卡片进行操作。
3.片上芯片
HF-Interface: ----调制/解调 ----滤波 ----时钟发生器 ----复位 ----稳压器
Anti-collision:
能同时识别多张 卡片
容量:1KB
二、阅读器(识别系统的软件接口)
1.一般结构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
(带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的控制指令
接口
读 写 器
控制模块
发
接
送
收
数
数
据
据
射频前端
电子标签
读写器所有的行为由软件控制完成 软件向读写器发送命令,作为响应,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就会建立起特定的通信。 读写器的软件已经由生产厂家在产品出厂时固化在读写器中。 软件负责对收到的读写命令的响应,并对电子标签发出相应的动作指令。 软件负责系统的控制和通信:包括控制天线发射的开关、控制读写器的工作模式、控制数据传输和控制 命令交换。
ISO14443A规定:若低5位仅其 中之一为1,则表示该卡片遵循 面向比特的防冲突机制
[2]SAK:Select AcKnowledge,被选中的卡片对读写器卡选择命令的确认
SAK: 0x08 即b,70000b61000Bb5
*
*
*
b4 b3 **
b2
判断序列号是否完整 0:完整、1:不完整
b1 b0 **
检验字
上位机发送: 0xAA BB 03 1E 01 1C 返回:OxAA BB 02 1E 1C 说明命令执行成功
若卡接近,返回信息如下:
OxAA BB 09 20 45
03实验三 加法器的设计与应用

4位二进制加 数A 输入端
向高位片的 进位输出 本位和输出端 相加结果读数为 C0S3S2S1S0
4位二进制加 数B 输入端 低位片进位输入端
74LS283逻辑符号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用基本门电路实现全加器电路。
解:①逻辑抽象 输入变量: 被加数为A,加数为B 由低位来的进位为Ci 输出变量: 相加后本位和为S 往高位的进位为Co
i i
1
1
BCi A 00 01 0 1 1
11 1
1
10
1
Co A BC i A B C i AB C i ABC ( A B ) C i AB ( A B ) C i AB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③逻辑电路图
用一片74LS00和一片74LS86即可实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如:
要考虑低位 来的进位
0 0 0 1
全加器实现
+ 0 0 1 1
进位
1 1 01 0 0
不考虑低位 来的进位
半加器实现
三、实验原理
多个一位全加器进行级联可以得到多位全加器。 74ls283是采用快速进位的四位二进制全加器.与之 类似的还有 74ls83等。
83管脚图
三、实验原理
A4 A3 A2 A1 B4 B3 B2 B1 CI ∑ CO S4 S3 S2 S1 S4 S3 S2 S1
END
兰州交通大学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真值表
A 0 0 0 0 1 1 1 1
B 0 0 1 1 0 0 1 1
Ci 0 1 0 1 0 1 0 1
S 0 1 1 0 1 0 0 1
Co 0 0 0 1 0 1 1 1
实验03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03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目的要求通过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了解自然界出现多倍体的原因实验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使细胞也不能正常分裂。
结果,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材料用具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实验步骤1)培养根尖: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让洋葱的根尖接触水面。
(2)低温诱导:待洋葱长出1cm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4℃),诱导培养36小时。
(3)固定细胞形态: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小时,以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约95%的酒精冲洗2次。
(4)制作装片:取固定好的根尖,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相同。
(5)观察装片: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正常细胞的二倍。
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1)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有丝分裂前期,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由于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被牵拉到细胞两极,细胞无法实现一分为二,从而使得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当温度恢复正常或秋水仙素被细胞代谢消耗完全之后,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又通过正常的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子代细胞。
(2)两次漂洗的对比:①时间不同:第一次漂洗在固定之后解离之前,第二次漂洗在解离之后染色之前;②试剂不同:第一次用95%酒精漂洗,第二次用清水漂洗;③目的不同:第一次是为了洗去多余的卡诺氏液,第二次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
03 实验三 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

实验三. 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碱性蛋白酶活力的原理和酶活力的计算方法。
2. 学习测定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和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酶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些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
测定酶活力实际就是测定被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速度。
酶促反应的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为了灵敏起见,通常是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其增加值,所以,为了正确测得酶活力,就必须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
碱性蛋白酶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催化酪蛋白水解生成酪氨酸。
酪氨酸为含有酚羟基的氨基酸,可与福林试剂(磷钨酸与磷钼酸的混合物)发生福林酚反应。
(福林酚反应:福林试剂在碱性条件下极其不稳定,容易定量地被酚类化合物还原,生成钨蓝和钼蓝的混合物,而呈现出不同深浅的蓝色。
)利用比色法即可测定酪氨酸的生成量,用碱性蛋白酶在单位时间内水解酪蛋白产生的酪氨酸的量来表示酶活力。
【实验材料】1.实验器材电热恒温水浴槽;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721分光光度计2.实验试剂(1)福林试剂:在1L容积的磨口回流瓶中加入50g钨酸钠(Na2WO4·2H2O)、125g钼酸钠(Na2MoO4·2H2O)、350ml蒸馏水、25ml 85%磷酸及50ml浓盐酸,充分混匀后回流10h。
回流完毕,再加25g硫酸锂、25ml蒸馏水及数滴液体溴,开口继续沸腾15分钟,以便驱除过量的溴,冷却后定容到500ml。
过滤,置于棕色瓶中暗处保存。
使用前加4倍蒸馏水稀释。
(2)1%酪蛋白溶液:称取酪蛋白1克于研钵中,先用少量蒸馏水湿润后,慢慢加入0.2mol/L NaOH 4ml,充分研磨,用蒸馏水洗入100ml容量瓶中,放入水浴中煮沸15分钟,溶解后冷却,定容至100ml,保存于冰箱内。
(3)pH10缓冲溶液:甲液(0.05mol/L硼砂溶液):取硼砂(Na2B4O7·10H2O) 19克,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实验03:肉桂酸胺的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

实验三:肉桂酸的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重结晶的基本原理、用途。
2、掌握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物的操作步骤。
3、学习热过滤和减压过滤的操作技术。
4、了解熔点测定的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重结晶法是提纯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反之溶解度降低。
把固体有机物溶解在热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至室温以下,则原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这时有机物又重新析出晶体。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三、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
肉桂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四、实验装置图
(1)(2)(3)
热滤及减压过滤装置
五、实验流程
时间 实验记录
肉桂酸=? 水=?
观察肉桂酸是否完全溶解? 活性碳=?
煮沸多少时间?
观察热过滤后溶液的状态?
冷却结晶方式? 晶体的状态? 产品重=总重-纸重? 初熔温度=? 终熔温度=?
六、数据处理
实际产量= 回收率= 熔程=
七、思考题
1.理想溶剂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活性炭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3.抽气过滤时应注意什么?
冷却后加活性碳
产品回收
微沸5-10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脉冲编码调制PCM
实验内容
1.用同步的简易信号观察A律PCM八比特编码的实验
2.脉冲编码调制(PCM)及系统实验
—. 实验目的
1.加深对PCM编码过程的理解。
2.熟悉PCM编、译码专用集成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了解PCM系统的工作过程。
二. 实验电路工作原理
(一)P CM基本工作原理
脉冲调制就是把一个时间连续、取值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离散、取值离散的数字信号后在信道中传输。
脉码调制就是对模拟信号先抽样,再对样值幅度量化、编码的过程。
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
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
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在该实验中,抽样速率采用8Kbit/s。
所谓量化,就是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将其幅度离散,即用一组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
一个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后,得到已量化的脉冲幅度调制信号,它仅为有限个数值。
所谓编码,就是用一组二进制码组来表示每一个有固定电平的量化值。
然而,实际上量化是在编码过程中同时完成的,故编码过程也称为模/数变换,可记作A/D。
由此可见,脉冲编码调制方式就是一种传递模拟信号的数字通信方式。
PCM的原理如图6-1所示。
话音信号先经防混叠低通滤波器,进行脉冲抽样,变成8KHz 重复频率的抽样信号(即离散的脉冲调幅PAM信号),然后将幅度连续的PAM信号用“四舍五入”办法量化为有限个幅度取值的信号,再经编码,转换成二进制码。
对于电话,CCITT规定抽样率为8KHz,每抽样值编8位码,即共有28=256个量化值,因而每话路PCM编码后的标准数码率是64kb/s。
为解决均匀量化时小信号量化误差大、音质差的问题,在实际中采用不均匀选取量化间隔的非线性量化方法,即量化特性在小信号时分层密、量化间隔小,而在大信号时分层疏、量化间隔大,如图6—2所示。
在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是两种对数形式的压缩特性:A律和μ律。
A律PCM用于欧洲和我国,μ律用于北美和日本。
它们的编码规律如图6-3所示。
图中给出了信号抽样编码字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其中编码方式(1)为符号/幅度数据格式,Bit7表
图6-3 PCM编码方式
示符号位,Bit6~0表示幅度大小;(2)为A 律压缩数据 格式,它是(1)的ADI (偶位反相)码;(3)为μ律压缩数据格式,它是由(1)的Bit6~0反相而得到,通常为避免00000000码出现,将其变成零抑制码00000010。
对压缩器而言,其输入输出归一化特性表示式为:
A 律:
μ律:
(二)PCM 编译码电路TP3067芯片介绍
1.编译码器的简单介绍
模拟信号经过编译码器时,在编码电路中,它要经过取样、量化、编码,如图6-4(a)所示。
到底在什么时候被取样,在什么时序输出PCM 码则由A →D 控制来决定,同样PCM 码被接收到译码电路后经过译码、低通滤波、放大,最后输出模拟信号,把这两部分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就是一个单路编译码器,它只能为一个用户服务,即在同一时刻只能为一个用户进行A\D 及D\A 变换。
编码器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规律一般有二种,一种是μ律十五折线变换法,它一般用在PCM24路系统中,另一种是A 律十三折线非线性交换法,它一般应用于PCM 30\32路系统中,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变换法.模拟信号经取样后就进行A 律十三折线变换,最后变成8位PCM 码,在单路编译码器中,经变换后的PCM 码是在一个时隙中被发送出去,这个时序号是由A →D 控制电路来决定的,而在其它时隙时编码器是没有输出的,即对一个单路编译码器来说,它在一个PCM 帧里只在一个由它自己的A →D 控制电路决定的时隙里输出8位PCM 码,同样在一个PCM 帧里,它的译码电路也只能在一个由它自己的D--A 控制电路决定的时序里,从外部接收8位PCM 码。
其实单路编译码器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还是可由外部⎪⎪⎩⎪⎪⎨
⎧+++=A
AV A AV V ln 1)ln(1ln 1110)
11()
10(11≤≤≤≤V A
A
V )
1ln()1ln(110μμ+++=
V V )
11(1≤≤V
2.本实验系统编译码器电路的设计
我们所使用的编译码器是把编译码电路和各种滤波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它的框图见图6-5所示。
该器件为TP3067。
图6-6是它的管脚排列图。
MCLKX 发送主时钟,其频率可以是1.536MHz,1.544MHz或2.048MHz.它允许与MCLKR异步,同步工作能实现最佳性能。
BCLKX PCM数据从DX上移出的位时钟,频率从64kHz至2.048MHz,必须与MCLKX同步。
DX 由FSX启动的三态PCM数据输出。
FSX 发送帧同步脉冲输入,它启动BCLKX并使DX上PCM数据移到DX上。
ANLB 模拟环回路控制输入,在正常工作时必须置为逻辑“0”,当拉到逻辑“1”时,发送滤波器和前置放大器输出被断开,改为和接收功率放大器的VPO+ 输出连接。
GSX 发送输入放大器的模拟输出。
用来在外部调节增益。
VFXI- 发送输入放大器的倒相输入。
VFXI+ 发送输入放大器的非倒相输入。
VBB负电源引脚,VBB= -5V ± 5% 。
4.PCM编译码电路
PCM编译码电路所需的工作时钟为2.048MHz, FSR、FSX的帧同步信号为8KHz窄脉冲,图6-7是短帧同步定时波形图,图6-8是时钟电路测量点波形图,图6-9是它的电原理图,图6-10是PCM 编译码电路的波形图。
在本实验中选择A律变换,以2.048Mbit/s的速率来传送信息,信息帧为无信令帧,它的发送时序与接收时序直接受FSX和FSR 控制。
还有一点,编译码器一般都有一个PDN降功耗控制端,PDN=0时,编译码能正常工作,PDN=1时,编译码器处于低功耗状态,这时编译码器其它功能都不起作用,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实现对编译码器的降功耗控制。
1.用同步的简易信号观察A律PCM八比特编码的实验
2.脉冲编码调制(PCM)及系统实验
四.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给PCM系统中送上两组信号,即:(1)2048KHz主时钟信号;(2)8KHz收发分帧同
步信号。
2.跳线开关放置:K501的2–3脚、K502的1–2脚、K503的1-2脚。
3.PCM系统实验电路波形图见6-10所示。
五. 测量点说明
TP501:输入信号由开关J106选择,若幅度过大,则被陷幅电路陷幅成方波,因此信号波形幅度尽量小一些,方法是,改变外部信号源的幅度大小,或调节电位器
W108。
TP502:频率为2.048MHz的主时钟信号,TP502 = TP101。
TP503:频率为8KHz的分帧同步信号,TP503 = TP103。
TP504:PCM编码输出数字信号,数据的速率是64KHz,为8比特编码,其中第一位为语音信号编码后的符号位,后七位为语音信号编码后的电平值。
TP505:PCM译码输入数字信号,由开关K501的2与3相连。
TP506:PCM译码输出模拟信号。
图6-10 PCM系统实验电路波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