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比较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3), 471-478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3067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比较研究李冬莲,蔡桂云,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收稿日期:2021年1月19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5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12日摘要在经济学领域,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某个原理的异同点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不同点:1) 论结构的分析框架及方法论不同;2) 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不同;3) 理论分析侧重的长短期不同。

同时二者也有可以相互融合的相通之处:1) 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2)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实现条件内含了凯恩斯的条件公式;3) 都认为理论上的平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通过异同点的比较研究,既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找到了必要的元素。

关键词社会再生产理论,总量均衡理论,比较,融合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and Keynes’ Theory of Total EquilibriumComparative and Fusion StudiesDonglian Li, Guiyun Cai, Yuantai Xi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Received: Jan. 19th, 2021; accepted: Mar. 5th, 2021; published: Mar. 12th, 2021*通讯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2 资 本 主 义 经济 危 机 的成 因 、
马克思从 货币的职能 中得 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危机 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 从资本积累规律得 出经济危机在事实
上的必然性 。首先 , 马克思认 为货 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
付手段职能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 的可能性 。其次 , 马克
盾; 对流通过程分析揭示 了生产与消费的依存性是再生产
知资本主义固有弊端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 但是 由 于二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以及研究 目的和出发点不
程 和流通过 程研 究 , 都是局部 的和不 全面的 , 也无法对生
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作 出充分 的分析 , 只有在对作为直接
生产过程 和流通过程统一 的总生产过程 的研 究之 后才能 做到 。
进行 了研究 , 但是由于二者在研究 对象 、 研究 目的 以及研 究方法上存在着根本 区别 , 因此 , 在如何 应对危机方面所 提出的政策和解决途径也不相同。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凯恩斯主义 ; 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 : 0 9 F 9 .4 F 3 , 0 13 8 文献标识码 : A
马 克 思主 义 危 机理 论 分 析


成为生产的界限。”
1资 本 主 义 经 济危 机 的根 源 、
对剩余 价值到利润 的转化 的分析 , 马克思认 为剩余价 值到利润的转化 , 是资本主义现实关系的一种调整 。剩余 价值到利 润的转 化, 意味着剩余价值的来 源被看做是从可 变资本转移到总预付资本上。 这种“ 转移” 也就决定了利润

种形态的转化和任一种循 环形态 的转化发生障碍 , 就会
导致整个再 生产过程 和流通过程的 中断和破 坏 ,形成危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的政 策 工具 ;另一 方 面是 在 他 近 5 时 毅 然 与 他 0岁
所接 受且 成就 斐然 的经 典学 派传 统 学说决 裂 ,提 出
了根本 区别 于此 前 他 所 信 奉 的经 典学 派理 论 的q 、 )
( cs Hi )等 追 随 者 的 广 泛 传 播 , 已经 成 为 西 方 经 k 济学 继 经 典 学 派 之 后 的 资 本 主 义 主 流 经 济 思 想 。
的 主 题 进 行 过 类 似 的探 讨 ,因 为 乔 安 - 宾 逊 是 立 足 凯 恩 斯 的 理 论 评 价 马 克 思 , 而 笔 者 是 从 马 克 思 的 理 论 出 发 考 察 凯 恩 罗
斯 ;角 度 的差 异 决 定 了 理 论 发 现 的 差 异 。
] 2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经 济 理论 与经 济管 理
20 0 6年 第 2期
凯恩 斯 与马 克 思 国 民收 入理 论 的 比较 研 究
张建 君
( 肃省 委 党校 经 济学部 ,兰 州 7 0 7 ) 甘 3 0 0
[ 摘 要] 凯恩斯 的 国 民收入基 本 公 式 以及 实现 宏 观经 济 平衡 的基 本条 件 (一s 与 马 克 )
经济 理论 与 经济 管理 恩斯 自身经 济20 0 6年第 2 期
式 、平衡 条件 有 内在 的相 似性 ,同样作 为 对宏观 经
济整 体运 行状 态 的研 究 ,凯 恩 斯 的 S— f只不 过 是 在 引入储 蓄 概 念 后 对 于 马 克 思 两 大 部 类 再 生 产 基 本 平衡 条 件 的 变 形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尽 管 存 在 差 别 ,即凯 恩 斯 主 要 研 究 宏 观 经 济 的 短 期 平 衡 问 题 ,马克 思 所研 究 的是 长 期 经 济 增 长 和 社 会 再 生 产 问题 ;凯 恩 斯 以宏 观 经 济 的 平 衡 为 理 论 基 础 , 而 在 马克 思 的 理论 中 平 衡 则 是 资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例 外 。两 人论 证 的 目的 也 不 一 样 ,凯 恩 斯 的理 论 着 眼 的是 宏 观 经 济 怎 样 平 衡 的 具 体 措 施 ,马克 思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凯恩斯和马克思是经济学界两个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经济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进行简要比较分析。

首先来看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经济波动和失业等问题。

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市场,以避免经济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总需求不足论”,它主张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凯恩斯认为,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增加总需求。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剥削工人阶级的体系,它通过控制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张,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从以上两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是在政府干预经济以及生产体系方面。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以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波动和危机等问题。

相比之下,马克思则认为,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无法解决剥削和压迫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财富。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者虽然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但是其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

凯恩斯主义建议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来解决市场波动和不稳定,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根本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要通过消除阶级矛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梁爱云(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

两者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根源以及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区剐。

重温这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有效需求中图分类号:F1D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地6x(2011)02-0014-05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决策者乃至学术界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明显影响I‘I,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兴趣。

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做一比较,以期对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学界对于马克恩是否建立起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

熊彼特PI t聊删、琼罗宾逊13l(附’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没有以集中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只有一些论点散见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关章节中,因而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

新近有学者i4l研究认为,马克思讨论经济危机主要是根据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思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率持续下降并不具有必然性,虽然马克思也有其他思想来发展一个更好的危机理论,但怎么也不像是一个系统的理论。

国内学者林金忠阎持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论著只涉及到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

而要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相当困难的。

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生产失调论”、“消田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国民收入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

国民收入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
() 3
费资 料形式 生产 的剩余 价 值 M
内部实 现物 质补偿 和价 值补偿
4 第 四个条 件 : 、 ⅡC( ) IC 2 1 =1 ( )
3 第三 个条 件 : 1部类 的不 变资本 要在 本部类 资与 资本家 的剩余 价值 之 和 。在 实 物形态 上 , 、 第 应该 同
条件下 。 剩余 价值 分为 两个 部分 : 部分剩 余价 值 M/ 一 人 消费 ; 另一部 分剩余 价值 ( M/ 转 化为 资本 , M— X) 用
国民收入理论. I 马克思和凯恩斯
冉桂 林 倪 昌勇
( 徽大 学经济 学院 , 安 安徽 合肥 2 0 3 ) 30 9
摘 要: 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两大理论体 系, 马克思和凯恩斯 的国民收入理论除 了研究范武和理论基础不同外, 多有相 通之处。遗憾的是 , 现在 的宏观经济分析多以凯恩斯 国民收入理论为框架, 而马克思 国民收入理论却越来越被边 缘化。 本文通过对 比研究认 为, 两种国民收入理论各有优 劣, 现代宏观 经济分析如果能够做到“ 扬两者之长、 避两
余. 就需 要 出 1 品 5商 5 第五个条 件 : 、 由公式 IV+ = I ( M) 1C可推 导 出
IC V M) I + 1 ( 十 十 :C 1C () 4
该公 式 表 示 .第 1部类 的可 变 资本 加 上剩 余 价 值 . 等于 第 Ⅱ部 类 的不变 资本 只有 在这个 条件下 . 应 社 会 总 产 品 的各个 组 成 部分 才 能顺 利 实 现价 值 补偿
6 第六个 条件 : 、 由公 式 IV M) I ( + =1C可 推导 出 I( + + = ( M) IC V M) IV+ +Ⅱ( + V M) () 5

推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 岩

推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 岩

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岩①(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在对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认识上存在重大差别。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自由放任的市场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制造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助推器。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投资的盲目性和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共同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比较而言,马克思的理论及启示远比凯恩斯深刻丰富的多。

虽然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共同的视角,但是,凯恩斯认为,政府的干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克服经济周期性波动,而马克思则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经济周期性波动一直困扰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20XX年又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一再爆发的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无法走出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怪圈。

面对本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内外经济学界开始更加关注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更加关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过深刻剖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此也进行过系统分析并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本文比较研究他们的经济周期理论,看他们的理论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一、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讨论一般商品生产时指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在商品流通中有无数生产者的无数商品参与其中,由于“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②所以,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在错综复杂的商品交换序列中,一个不买,后面一系列商品因为没有货币周转而不能卖,商品流通中断。

但是,这时,只有商业危机的可能性,不会成为现实性,要使商业危机成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③。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许 多教科书指 出简单 再生产只要满 足三个条件 即可 实
现社会 总产 品, 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实际上要满足六 个实现 条件 。这六个实现条件 是 :
第一个条件 是 :I(+ = ⅡC v m) () 1
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 :IC( )> I 1 ⅡC()货币多余 ,商 品不足 , 2 就需要进 口商 品。第二种情 况 :ⅡC ( )< 1 ⅡC( )货币不 2 足 ,商品多余 ,就需要出 口商品。 第五 个条 件是 :
从公 式 由 I (+ v m)= ⅡC 可推
该公式表示 ,第 1 部类 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 , 等 应 于 第 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 只有在这个条件 下 , 社会总产 品的
收 稿 日期 :2 0 -0 —0 08 3 6
I(+ + = I +ⅡC c v m) c
() 4
作者简介:赵锦辉 (9 3 ,男 ,福 建福州人 ,中共 17 一)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 , 经济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义 经济学 。
如果不满足该条件 ,就需要通过对外 贸易来保持平衡 。
马克思是在社会 资本再 生产理论 中提 出其 宏观经济 的
分析框架 的。 社会 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社会 总产品 的实现 问题 ,也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物质补偿 和价值补偿 问 题。 根据 产品的最终用途 , 马克思把社 会总产品分为生产生
问题 。
单再生产条件下 , 1 第 部类 生产的生产资料 同两大部类对生
产资料的需要相 等。 第六个条件是 :
由 I (+ v m) = ⅡC 推 可
I(+ +I = I(+ + Ⅱ(+ I C V I) I v m) v m) () 5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第一篇: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

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

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

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李广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两种内容相通的宏观经济平衡理论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对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理论进行引申、拓展研究。

其中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及收支均衡理论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是进行这种拓展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在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在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在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之间相互进行沟通的任务,认为必须承认马克思是“现代有效需求理论的先驱,凯恩斯经济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彼此沟通、相互补充。

”①也许是受到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公式出发推出了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同的思想这一事实的启发,她特别强调了研究两部类社会产品再生产理论的重要意义。

战后,西方学者不仅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领悟能力越来越强,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

日本学者都留重人甚至写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总量方法的比较》一文,指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平衡公式是一种特殊的总量方法,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和总量均衡条件公式有较大相似性②。

此文提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凯恩斯在《通论》中阐述的国民收入决定及总量平衡理论与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理论是什么关系呢?虽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两种宏观经济平衡理论在内容上的相似性,但仍然确认二者是截然不同或对立的理论范式。

马克思经济平衡思想注重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缺乏对总量平衡的论述;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平衡思想强调国民收入的收支平衡,是一种没有物质平衡或结构平衡条件的单纯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理论。

从历史角度看,当然不能认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和收支均衡理论是直接从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得来的。

但以下几个事实也许可以说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平衡理论是在受到马克思的启发下提出来的。

罗宾逊夫人等后凯恩斯主义者是《通论》这部著作创作过程的参与者,但她却主要用卡莱茨基的概念诠释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体系。

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率的趋向提高,与“预期资木边际效率”的日益降低,使得资本家减少投资,结果便是资本
不足,也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也就形成投资品的过剩。因此,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资本不
足是危机的又一直接原因,而危机的根源,则是预期的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和流动偏好上升这
两个基本的心理规律。
;;马克思也研究过资本收益比率一利润率一下降的问题。他认为,随着资木主义生产力的
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首先是从生产上来研究的,他认为“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
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②而对于前面所说的流通则把它纳入再生产过程中进行考
察,认为“只有在本身就是再生产过程的流通过程中,这一点才能够初次显露出来”。:‘真正
揭露出危机本质的,是在作为资本的生产阶段与资本的流通阶段统一的再生产中。对生产和
润率下降时,生产的扩大与价值增殖发生了矛盾一生产扩大不是价值增殖的手段。资木主
家的利润,决不是生产者的需要”。佰从消费方面来看,社会消费力受不同的力量和规律支
配。它“既不是取决于绝讨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的分配
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的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狭窄的范甲
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佘价
据。“提供了有效需求的原理,并且为资本主义运动法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⑥他们
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足,这是对马克思危机理论
的歪曲。
不错,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中,曾经论述过消费不足的问题,说明消费不足这种
现象所表现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作用于“正常”的经济运动而导致危机。但是,马党思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摘要本文拟对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经济周期不同的理论进行论述及对比分析,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藉此希望给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一些新的着手点,把两种经济周期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更好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理论。

本文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大体内容,然后着重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这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最后,简单分析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周期The Comparison of Marx and KeynesEconomic Cycle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s&Business MajorStudent: Wu Yu director: He YuHongAbstract: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and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cycle theory, which were raised by Marx and Keynes. I hope that it will give us some new ideas about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s, and combine this two economic cycle theor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n, I hope that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economy cycle. First,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ain content of economy cycle theory. Then, the paper will stres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ame points of those theory. Finally, the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rxist economics cycle theory and the Keynes economic cycle theory.Keyword: Marx Keynes Economic cyc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目次1 引言 (1)2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2.1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 (2)2.2 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的周期性 (3)2.3 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 (4)3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5)4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同之处 (5)5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异之处 (6)5.1 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的认定有所不同 (6)5.2 关于经济危机及经济周期的成因的分析不同 (7)5.3关于经济周期的趋势的看法不同 (8)6 凯恩斯和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启示 (8)参考文献 (10)1 引言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

“大危机”回顾
1914一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任何意义 上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战争反 常地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膨胀,导致资本主 义制度的严重失衡;为战胜敌国而广泛建立 的全国动员体制,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大刺激了马克思主 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影响。以致影响到 了中国。
不久以后,春回大地,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重返实业界的银行家请古玩商人到自己的银 行任职,却遭到古玩商人的拒绝;古玩商人 和那位年轻女子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纳森(R.Nathan)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说, “我所记叙的,是发生在1929—1933年大危 机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美国遍地都 是失业者。没有工作、没有金钱,又无家可 归的人充斥着整个社会。失业的人有的流落 街头靠卖水果糊口有的全家都无处安身,只 好搬到公园里的违章小屋,靠捡破烂维生”。
亚当 斯密所宣扬的并不是无条件的自由,他 所主张的是受利他心制约的自由。在斯密的 思想中,对正义的考虑占很重要的地位。然 而,实业界的人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 由放任的声音响彻云霄,斯密关于自由经济 的观念支配欧洲资本主义达160年之久。在资 本主义经济中,价格自动调节经济景气是不 言资本主义经 济所具有的自律性景气调节机制失效了。因 此,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经济理论并不是随着大 危机的出现才成为必要的。
充分就业的经济学
总产量的水平问题,早在斯密经济学中就已 经触及到了。正如《国富论》一书的书名所 示,斯密经济学是从如何增大国民财富这一 目的着手构造的。国民财富的大小,取决于 人们所享受的生活品与奢侈品的多寡,后者 都是劳动的产品。因此,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是增大国民财富的有效途径。而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取决于资本积累。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邓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要保持的比例关系。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是他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并由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补充和阐述形成的,它被许多国家的政府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在性质上是相互对立的。

凯恩斯曾经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斥之为“陈腐的经济学教本”。

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表明,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国民收入理论,实际上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中已经有明确的阐述。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把社会产品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两个部门,把每个部门的商品价值看作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构成,分别分析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是:Ⅰ(v+m) =Ⅱc (1)Ⅰ(c+v+m) =Ⅰc+Ⅱc (2)Ⅱ(c+v+m) =Ⅰ(c+m) +Ⅱ(c+m) (3)(1)式表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需要用于消费,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需要用生产资料来更替,在两者相等的条件下,社会总资本才能在价值和实物上得到补偿,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才能满足。

(2)式是在(1)式的两边同时加上Ⅰc得到的,它表示,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能够补偿两个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进行。

(3)式是在(1)式的两边同时加上Ⅱ(c+v)而得到,它表示,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能够补偿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进行。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

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定部份剩余价值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张建君
【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以及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条件(I=S)与马克思资本主义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和逻辑关系.作为对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的研究,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公式和I=S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可以说,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的基本公式及相关经济思想的直接吸收和客观发展.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张建君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4
【相关文献】
1.国民收入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 [J], 冉桂林;倪昌勇
2.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J], 赵锦辉
3.国民收入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 [J], 冉桂林; 倪昌勇
4.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和思考 [J], 无
5.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兼论启动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对策 [J], 肖殿荒;张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

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我们知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下面笔者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分析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

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

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全面系统剖析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1。

从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浅评扩大内需政策

从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浅评扩大内需政策

从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拟浅评扩大内需政策从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拟浅评扩大内需政策摘要: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缺乏又具有相对性,生产过剩是相对于有效需求缺乏而言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凯恩斯和马克思都对此问题作出巨大奉献,本文通过两者比照认为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适合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借贷消费为主的经济状况;而马克思的通过调整收入再分配来扩大内需的思想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关键词:有效需求;凯恩斯;马克思一.引言1825年,第一次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从此开启了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史。

经济学家们力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其中凯恩斯开创的有效需求理论被当做是解释有效需求缺乏的正宗。

对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凯恩斯在通论中侧重于将其表现为有效需求缺乏,而马克思侧重于表述为生产过剩,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本文通过两者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对策的比照研究,对当前扩大内需政策作出评析。

二.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拟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就是能使总供应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需求,也是能够获取最高额利润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正是有效需求缺乏导致了经济危机,而有效需求缺乏是因为存在三大根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得越多,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渐低于收入,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会导致消费的有效需求缺乏。

第二,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当消费方面出现缺乏时,可以通过投资的增加来拉高总体上的有效需求。

并且投资的增加还具有乘数效用,进而引起消费的增加。

但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品的需求量上升,会导致其价格上涨,从而使预期利润率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进而会抑制投资的积极性,投资减少,整体上有效需求缺乏。

第三,流动性偏好规律。

凯恩斯指出人们会基于三大动机而持有一局部货币,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多少的是利息的上下,而影响利息的利息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量的供求状况所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7 2008年7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08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赵锦辉(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摘要:该文分析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指出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有六个实现条件。

概括了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指出宏观经济分析要综合考虑两种理论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比较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7-0065-03一导论目前,我国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这种分析框架,是凯恩斯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并由后来众多的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加以补充、发展起来的。

本文在比较分析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基础上,指出采用这种框架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局限性,并对宏观经济分析所应采用的框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是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提出其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的。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

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

每一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个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是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来讨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的。

许多教科书指出简单再生产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可实现社会总产品,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实际上要满足六个实现条件。

这六个实现条件是:第一个条件是:Ⅰ(v+m)=Ⅱc (1)该公式表示,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收稿日期:2008-03-06作者简介:赵锦辉(1973-),男,福建福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从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它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Ⅱ部类需要的生产资料之间,以及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和第Ⅰ部类需要的消费资料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个条件是:(Ⅱb)v<(Ⅱa)m (2)该公式表示,第Ⅱ部类可以分为两个子部类:即生产必要消费资料的部类Ⅱa和生产奢侈品的部类Ⅱb。

投入奢侈品生产的(可变资本)v,必然小于必要消费资料形式生产的剩余价值m。

第三个条件是: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要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第四个条件是:Ⅱc(1)=Ⅱc(2)(3)该条件表示,在考虑固定资本的补偿情况下,第Ⅱ部类资本家可以分为两类:Ⅱc(1)和Ⅱc(2)。

第Ⅱc(1)(第二部类第一部分资本家)是指用实物补偿固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家;Ⅱc(2)(第二部类第二部分资本家)是指以货币形式贮存固定资本损耗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家。

这样,当Ⅱc (1)=Ⅱc(2)时,就能保持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

如果不满足该条件,就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保持平衡。

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Ⅱc(1)>Ⅱc(2)货币多余,商品不足,就需要进口商品。

第二种情况:Ⅱc(1)<Ⅱc(2)货币不足,商品多余,就需要出口商品。

第五个条件是:从公式由Ⅰ(v+m)=Ⅱc可推Ⅰ(c+v+m)=Ⅰc+Ⅱc (4)该公式的含义是,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总价值,应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65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第六个条件是:由Ⅰ(v+m)=Ⅱc可推Ⅱ(c+v+m)=Ⅰ(v+m)+Ⅱ(v+m)(5)该公式的含义是,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等于全社会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

在实物形态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剩余价值m/x(x>1)转化为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另一部分剩余价值(m-m/x)转化为资本,用来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Ⅰ(v+Δv+m/x)=Ⅱ(c+Δc)(6)该公式中,Δc代表追加的不变资本,Δv代表追加的可变资本。

该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该公式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

只有满足该公式,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个条件是Ⅰ(c+v+m)=Ⅰc+Ⅱc+ⅠΔc+ⅡΔc (2)该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只有这样,第Ⅰ部类的产品才能全部实现,并且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才能得到补偿,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才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条件是:Ⅱ(c+v+m)=Ⅰ(v+m/x)+Ⅱ(v+m/x)+ⅠΔv+ⅡΔv (3)该公式表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再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因此,只要满足这些实现条件,就能实现社会总产品。

这些实现条件表明,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行,就要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速度问题就是积累问题,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比例问题就是要满足简单再生产的六个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同时,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行,就不能为速度而速度,为比例而比例,速度和比例都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国民经济运行所追求的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追求的比例是有效益的比例。

要解决经济增长效益,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

速度、比例、效益三者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

三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其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

这种分析框架总的来看是对古典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萨伊定律的否定。

根据萨伊定律,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

因此,市场机制能够实现供求总量平衡。

但是,凯恩斯认为,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不能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而是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

具体说来,其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点:(1)均衡产出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按照凯恩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通常是在远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运行的。

同需求相比,经济的供给能力是无限大的,价格不会因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均衡产出、进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商品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的总需求。

这就否定了萨伊定律所提出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明确了需求管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

之所以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规律起作用。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

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

之所以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存在着消费倾向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快。

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共同决定的。

所谓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通常讲的资本预期利润率。

当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企业家就进行投资。

相反,当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企业家就不会进行投资。

凯恩斯指出,由于存在货币的灵活偏好,因此,利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

所谓灵活偏好,就是指人们对货币的偏好。

因为货币是灵活性最强的资产,货币随时可以作交易用,随时可以应付不测之需,随时可以作投机用,因而人们对货币就存在着偏好。

利率就是放弃货币的灵活偏好所获得的报酬。

由于人们总是要保留一定的货币在手上,故此,利率总要保持一定的高度。

而且,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利率就越高。

在利率总是保持一定高度的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即预期的资本利润率却存在着递减倾向。

这是因为对任何一个产品投资增加,会导致该产品供给增加,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增加会导致利润率下降;同时,对该产品投资增加,则供给该产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会上涨,劳动力成本会增加,这就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

除此之外,投资受宏观形势、行业形势、政治局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从而导致资本家对未来的66信心不足,这也会导致资本的预期利润率下降。

一方面是利率要保持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呈递减趋势,两者结合,就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因此,凯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论否定了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均衡的萨伊定律。

既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这就要求国家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从而实现总供求平衡。

因此,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两种理论的比较比较这两种理论,可以看出,不论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还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都可以用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但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其理论框架存在着三个不足:一、重总量分析,轻结构分析。

总的来看,凯恩斯在分析有效需求不足时,是以消费和投资之和构成的总需求不足来论证的。

这里的消费是总消费,这里的投资是总投资,这就导致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总量分析为其显著特点的。

二、重需求分析,轻供给分析。

凯恩斯在分析宏观经济时,假定企业在短期内的供给能力是无限的,从而集中力量分析需求。

这种基本观点,必然导致其重需求分析,轻供给分析。

三、重短期分析,轻长期分析。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属于短期理论。

他认为长期分析是对短期分析的误导,故其必然重短期分析,轻长期分析。

采用这种分析框架分析宏观经济,必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将宏观经济分析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上,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重视不足;第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上,更多地是从需求角度考虑如何刺激经济增长,即从通常所讲的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出发去推动经济增长,而对如何从供给角度、从引导和改善企业的生产水平、增加企业效益分析不够;第三,必然导致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