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一位通才,

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 风采!
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魏尚 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 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
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 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 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 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 (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 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 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 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 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 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 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 被罢免。到了晚年, 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 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 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 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 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 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 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பைடு நூலக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生。
苏轼平生的事迹材料

苏轼平生的事迹材料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承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诲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明,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诗人简介)苏轼

苏轼简介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文言文阅读答案(19分)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①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
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2.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3.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4.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缲”同“缫”。
5.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汉书·王章传》"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 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 即猪)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 "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6.欲:想要。
7.漫:随意。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 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 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 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 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
艳阳高照, 无奈口渴难忍。
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 43 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四个三”:三事、三地、三人、三 情 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
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三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三情:手足情、夫妻情、不了情
月华故纶小 。发国巾乔 。神,初 人游谈嫁 生,笑了 如多间, 梦情,雄 ,应樯姿 一笑橹英 尊我灰发 还,飞。 酹早烟羽 江生灭扇 。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 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 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 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 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 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书法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 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 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 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 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 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 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 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瑾一拍国人大 当时岸周物江 年多,郎。东 ,少卷赤故去 豪起壁垒, 杰千。西浪 。堆乱边淘 雪石,尽 。穿人, 江空道千 遥山,是古 想如惊,风 公画涛三流 ,
苏东坡一生简单总结

苏东坡一生简单总结
苏东坡,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一生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苏东坡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青少年时期即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勤奋好学,学通经史。
19岁时,苏东坡娶妻王弗。
20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多次被贬谪。
在任地方官期间,苏东坡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包括散文、诗、词等。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但苏东坡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后人。
苏轼《定风波》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定风波
——苏轼
关于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 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 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 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 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 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
生大哲理。
总结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及其作品欣赏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及其作品欣赏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生平与思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
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他还提出“欲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

3、在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既有婉约,又有清旷、豪放、幽美等。
4、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 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完成了从歌者之词到诗人之词的转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 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多,流传至今的有二千八百多 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苏轼诗集》点校本,包括补 编、他集互见,辑佚诗共2823首)。
这类的作品诸如《荔枝叹》(zpx,p.159)。纪昀谓
(见《苏文忠公诗集释粹》卷十五) 。又如《吴中田妇叹》 和《许州西湖》诸篇;创作于熙宁五年(1072)的《山村五 绝》。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 香满。乡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 寝,歌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 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 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 偷换。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 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 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 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 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元祐年间,旧党执政,召为 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后新党 掌权,被贬,先后至雷州、循州,与苏轼贬逐南荒的境遇相 同。徽宗继位,复官大中大夫,晚年退居颖川(河南中部及 南部)之滨,自号颖宾遗老。著有《栾城集》、《后集》和 《三集》等。《四部丛刊》本《栾城集》卷首云:
《赤壁赋》.

讲读第三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忧愁凄怆的样子)(正:使……正)(危:正)
(我不禁伤感起来,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何为其然也?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句)
(其:代箫声) (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名作状)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连结,盘绕)
黄州即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矗立 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 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 壁,又被称为赤壁。一般认为这里并非三国的 古战场赤壁,苏轼也并非不知道,作者只是借 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赋”的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 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 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思考: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 “乐”情的?
A句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 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是写江面之景。 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诵明月之诗, 愉快地歌窈窕之章。
不久,月亮也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 转入天空。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 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 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又似在看人间美景。
(茂盛的样子) (山盘水绕,林木苍翠茂盛)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之:主谓间,无义)(于:被) (乎:吗) (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方:当) (拿下/攻占,名作动) (向东挺进,名作动)
当他攻破荆州,拿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挺进的时候,
忆东坡居士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 之列。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 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 州等地,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 文忠。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 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 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 的传统名菜。
苏轼的趣闻
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 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 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 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 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 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 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 《梁溪漫志》)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 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 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 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 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 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 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 “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 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 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 “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 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 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 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欣然..起行。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6.交横(交错纵横)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四、重点句子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六、阅读理解(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文 艺 全 才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fú)蔡(京,襄)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
2. 阮籍: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3.白居易: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子曰:"客亦知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 夫水与月乎?逝者 如斯 ,而未尝往也;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 ,但始终没 盈虚者如彼 ,而卒 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 莫消长也。盖将自 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 其变者而观之 ,则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而又何羡乎?且夫 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 天地之间 ,物各有 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 主。苟非吾之所有 , 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 虽一毫而莫取。唯 江上之清风 ,与山 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 间之明月 ,耳得之 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 而为声 ,目遇之而 成色 ,取之无禁 , 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 用之不竭 ,是造物 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 者之无尽藏也 ,而 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 吾与子之所共适。 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 “
的。
水
变
逝者如斯
月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 肴核既尽, 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 杯盘狼藉。 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 相与枕藉 乎舟中 , 了,不知不觉东方已读二、三段,讨论:
1.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 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苦短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
3.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 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阅读翻译
要点明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静、轻、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明、阔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所见景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所为事 饮酒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诵诗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所感:如仙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本段情感基调:乐
哭泣起来。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 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 天一方。"客有吹洞箫 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 呜呜然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 ,泣孤舟之嫠妇。
情感由乐到悲 的转折点
运用排比、比喻、通感、夸 张的手法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 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通过箫声的悲凉传达出作者 内心的悲凉,使行文由乐转 为悲,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 议论。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 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 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 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 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 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 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 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 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 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 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 途中在常州病逝。
面对灾难性命 运,苏轼持什么 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 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 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理解构思和表达艺术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客
乐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 悲生议 英雄 易逝、人生 苦 短、仙愿难成 借景议理,解客 之悲 变则万物皆 短、不变则物我 皆长、物各有主、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 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 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有 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rénxū) 1、壬戌( zhà o) 2、桂棹(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qiǎo ) 6、愀然( o ) 7、山川相缪(liá lú ) 8、舳舻千里( zhú jīng ) 9、旌旗( 10、酾酒( shī ) 11、横槊(shuò ) o) 12、渔樵(qiá 13、扁舟(piān) o) 14、匏樽(pá fú yó u 15、蜉蝣( ) ng) 16、无尽藏(zà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情感基调:由乐转悲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 英雄业绩今安在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 何况吾辈渔樵者 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 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 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 天地阔远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而自身渺小 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 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 长江无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 而人生短暂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欲求仙而不得 得 ,托遗响于悲风。”
共适清风明月
夜游之行 (“举酒属
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 章”)
乐
景
情
理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作业
一、课文要熟读成诵
二、“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 此篇,不见前篇之佳”-----(林西仲) 课下阅读《读本》上的《后赤壁赋》, 写一段比较鉴赏性的文字。
背 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 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 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 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 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 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 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 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 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 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 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 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为下文主客问答做铺垫;
于是饮酒乐甚 ,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 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 , 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 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啊,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 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逆流而上。我的 人兮天一方。"客有 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 吹洞箫者 ,倚歌而 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有位吹洞箫的 和hè之。其声呜呜 客人,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 然 ,如怨 ,如慕 , 地响,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又 如泣 ,如诉 ,余 音袅袅 ,不绝如缕。 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象细长的丝 舞幽壑之潜蛟 ,泣 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 孤舟之嫠lí 妇。 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
朗读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 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 壬戌之秋,七月 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波浪不起。 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吟颂“明 徐来,水波不兴。举 月”诗歌中“窈窕”这一篇章。一会 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 横江,水光接天。纵 船到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江面是多么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遨游,不知道船将要停在何处;多么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飘然恍惚,我们像遗弃尘世,独立长 立,羽化而登仙。 空,飞升成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