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土保持复习提纲
水土保持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绪论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内容:(1)各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2)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3)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4)水土保持效益(5)面源污染的控制3 水土流失危害:(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4)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4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危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生产和生存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
5 水土保持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律1 加速侵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作用,引起地表土壤破坏和移动,使土壤侵蚀速率大于土壤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恶化,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2 溅蚀: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雨滴击溅侵蚀)3 沙砾化面蚀:在土石山区的农地上,由于风化形成的土壤,其土层薄,土壤中所含粗骨物质较多,在分散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中的细粒、黏粒及腐殖质被冲走,沙砾等粗骨物质残留在地表,经耕作后又与底土相混合,耕作困难,最终导致弃耕,这种侵蚀过程成为沙砾化面蚀。
4 鳞片状面蚀:在非农耕地的坡面上,由于不合理的樵采或放牧,使植被情况恶化,植被种类减少,生长不良,覆盖度趋于稀疏,以至使得有植被覆盖处和无植被覆盖处受径流冲刷的情形不同,形成了鱼鳞状的侵蚀形态。
5侵蚀沟:由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
6 沟壑密度:单位面积上侵蚀沟总长度,单位以km/km2计。
7 平衡剖面:8 侵蚀基准面:在沟口与河流交汇处,是侵蚀沟的侵蚀基准,通过侵蚀基准所作的水平面,即为侵蚀基准面,也是侵蚀沟下切的极限。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水土保持是一门关于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学科,旨在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源、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田生产力。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是水土保持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等多个领域。
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概念和目标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计划,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源、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田生产力为目标。
它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和生态恢复规划等内容。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同时,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1. 综合性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等因素,制定综合性的保护措施和计划。
2. 可行性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应基于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分析,确保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3. 适应性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计划。
4. 循环利用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应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5. 可持续性原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应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短视行为和破坏性开发。
三、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以科学的手段指导实践。
1. 土地利用评价: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和适宜度,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保持需求,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如梯田、防风林、水土保持林等。
3. 生态恢复规划: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恢复规划,包括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重建等。
水土保持规划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规划学复习资料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水土保持规划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2、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3、单项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提出各业今后发展方向、各类用地规模与布局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安排,并落实到地块,即所谓的单项分析4、综合平衡:把规划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在控制水土流失和发展生产的原则下,因地制宜,保证重点地协调各部门之间、需要与可能之间、近期与远期之间、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之间等的关系,必要时也要协调平衡地区的差异,以达到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5、全面普查:是面上的调查,有助与对整个规划地区全面了解,可以采用调查访问、利用航片判读、野外实地踏勘结合起来进行。
6、典型调查:在规划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村、或小流域进行典型调查,以便深入地了解问题,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
7、小班(地块):是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
一个小班内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地貌部位、岩石、土壤、坡度、植被、和土壤侵蚀情况应基本相同。
8、小班调绘:就是利用准备好的工作底图,按照小班区划的原则和要求,到现场或室内(利用航片判读时)进行勾绘,填写小班编号和注记,为内业设计提供完整的图面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学科。
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的措施:1、高低畦整地2、区田3、梯田4、引洪淤灌5、淤地坝6、陂塘7、造林种草第一、二章一、小循环:大陆蒸发,最后降落到大陆,海洋蒸发,最后又降落海洋大循环:从海洋蒸发,降落到大陆,而一部分又被蒸发,其余注入海洋二、自然条件下的下渗:(图)三、侵蚀形式与水、热关系图(P11)四、容许土壤流失量五、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六、水力侵蚀:是降雨侵蚀力与径流冲刷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八、风力侵蚀:在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九、泥石流1、泥石流沟从上游到下游分为:侵蚀区、过渡区、堆积区。
2、泥石流发生的特点:(1)突发性和灾变性(2)波动性和周期性(3)群发性和强烈性3、泥石流的分类:(1)按固体物质的组成分类泥石流泥流水石流(2)按泥石流的性质分类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3)按形成泥石流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分类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十、含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P=W/V(kg/m3)十一、面蚀:1、隐匿侵蚀:a、水田侵蚀b、旱地侵蚀2、层状面蚀3、鳞片状面蚀4、沙砾化面蚀5、细沟状面蚀十二、侵蚀沟的形成存在以下差异:1、地面组成物质的抗蚀性、渗透性和粒径的不同2、原始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的差别3、植被覆盖不同十三、侵蚀模数: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十四、水力侵蚀中的土壤因素十五、侵蚀率:表示土壤可蚀性大小的指标,他是根据分散率及胶体含量与水分当量的比率求出。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水土流失及其形式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水土流失:指在外营力作用下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两概念间的异同所在:相同:均表现为受外营力作用的过程相同。
区别:①土壤侵蚀着重描述的是外力作用对象的位移和过程,而水土流失则包括水本身的流失,水既是外营力,又是作用的对象;②水土流失着重外营力造成的后果,即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强调标准或程度。
而土壤侵蚀则立意于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在自然界,只要有外营力,就会有相应规模的侵蚀现象发生。
水土保持:是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土壤侵蚀的类别——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土壤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有自然加速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之分。
自然加速侵蚀是某一时段里出现的突发性侵蚀过程所引起的侵蚀,如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
允许侵蚀极限(Acceptable limits of erosion):保证土地生产力正常发挥条件下的最高侵蚀量。
§2土壤侵蚀的形式正常侵蚀面状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土壤侵蚀沙砾化面蚀水力侵蚀细沟状侵蚀加速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浅沟侵蚀沟状侵蚀切沟侵蚀冰川侵蚀冲沟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山洪侵蚀植物侵蚀一.垂直侵蚀(Vertical erosion):指土体中可溶性物质及细微颗粒随水分作垂直运动而产生的侵蚀现象。
(土体不发生任何水平物理位移)①细微颗粒向下运动,并在一定深度积累,使底层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有效厚度减少;②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溶性盐类在水分蒸发后,在近地表析出,造成土地盐碱化;③钙、铁、镁、锰等淋溶沉淀,形成铁、锰结核和铁盘层二、面蚀(Surface erosion):由降水和分散的地表径流所引起的表层土壤的侵蚀现象。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材料1.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雨水冲刷和河流侵蚀的作用下流失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包括陡坡耕地、过度放牧、滥伐滥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水质污染、水库淤积、土地贫瘠、河道淤塞等问题。
2.水土保持措施-植物措施: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增加土壤的抗冲蚀能力。
常见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坪建设、灌木种植等。
-工程措施:通过修建防护设施和退水坝等工程措施,改善地表水流状况,减少冲蚀和侵蚀。
例如,修建沟槽、坝体等。
-农艺措施:通过调整耕作方式、保持合理的农业经营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例如,梯田耕作、轮作休耕等。
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与规划-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地形测量、水文数据、土壤侵蚀特征等的收集和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工程方案设计: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水土保持目标,制定工程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分析。
-施工与管理:根据工程方案进行施工和管理,包括土地准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设施建设等。
4.水土保持法规政策和环境保护-通过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防止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认识和支持。
以上是水土保持工程的复习材料。
复习时,可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经验,加深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关注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也是复习的重点。
水土保持学大纲
⽔⼟保持学⼤纲⽔⼟保持学⼤纲第⼀部分:⽔⼟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基础⼀、⼟壤侵蚀、⽔⼟流失、⽔⼒侵蚀、风⼒侵蚀、重⼒侵蚀、混合侵蚀、荒漠、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防治⼯程、封沙育草育林、风沙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起沙风速、机械沙障等基本概念。
⼟壤侵蚀:⼟壤或其他地⾯组成物质在⽔⼒、风⼒、冻融、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流失: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及⽔的损失,亦称⽔⼟损失⽔⼒侵蚀:是指在降⾬⾬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分作⽤下,⼟壤、⼟壤母质及其他地⾯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风⼒侵蚀:指⼟壤颗粒或沙粒在⽓流冲击作⽤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表⾯过程中,使岩⽯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重⼒侵蚀:是⼀种以重⼒作⽤为主引起的⼟壤侵蚀类型。
它是坡⾯表层⼟⽯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所受的重⼒作⽤(很多情况还受下渗⽔分、地下潜⽔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混合侵蚀:是指在⽔流冲⼒和重⼒共同作⽤下的⼀种特殊侵蚀形式。
包括⽯洪、泥流和泥⽯流三种形式。
荒漠:⼲旱⽓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荒漠化:指包括⽓候变化和⼈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作⽤下,⼲旱、半⼲旱和亚湿润⼲旱区的⼟地退化沙漠化:⼲旱、半⼲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在脆弱⽣态条件下,由于⼈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态平衡,使原⾮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荒漠化防治⼯程:指在⼲旱、半⼲旱和亚湿润⼲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程的、⽣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段。
封沙育草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的地段,通过封禁和⼈⼯辅助⼿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项技术措施。
风沙流:风通过⾃⼰的搬运能⼒,将地表疏松的沙粒纳⼊⽓流,并携带着⼀起运动,便形成风沙流风沙流结构: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的沙粒量起沙风速:沙粒在⼀定的风⼒作⽤下开始运动,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即为起动风速。
水土保持考试复习资料
重力侵蚀分为陷穴、泻溜、滑坡、崩塌、崩岗、岩层蠕动、山剥皮等工程治沙措施有化学固沙、机械沙障固沙。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耕作法包括轮作、间作套种与混作、等高带状间作、草田带状间作通常按水土保效益的性质可将其分为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类。
水土保持监测的原则规范性、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
按固体物质的组成,泥石流可分为泥流、石流、石洪。
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有1水平梯田2坡式3反坡4隔坡。
土壤侵蚀分区1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2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3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山沟治理工程:主要措施: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拦沙坝、淤地坝、沟道护岸工程、引洪漫地等。
坡面治理工程: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工程、沟头防护工程、梯田工程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有悬臂跌水、陡坡跌水和台阶式跌水三种类型。
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全球气候侵蚀带:冰雪气候侵蚀带、湿润气候侵蚀带、干旱气候侵蚀带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耕作法:残株覆盖、地膜覆盖、砂田覆盖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利侵蚀、风力、重力、冻融、冰川、混合、化学和生物山洪特点:流速大,冲刷力大,破坏力大。
含有大量泥沙,暴涨暴落,历史短暂。
泥石流的一般特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险、运动快速、能量巨大、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和过程短暂等特点。
荒漠:按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岩石长期裸露、风化形成的岩漠;沙丘起伏的沙漠;泥质覆盖的泥漠;充满盐壳的盐漠和位于高寒地区的寒漠。
蓄水保土效益的计算方法常用的有水保法、水文法。
此外还有对比法,经验公式法和地质地貌法等。
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价的三个指标体系基础上的固沙造林的方法(1)植苗造林⑵扦插造林固沙⑶高杆造林⑷容器苗造林(5)直播造林沙丘地造林模式(1)前挡后拉造林法。
(2)又固又放造林法 (3)沙湾造林法。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工程学》第一章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流失。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水土保持工程的内容:①侵蚀的控制②排水③灌溉④防洪⑤土壤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工程可分为: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排导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第二章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的。
梯田的分类:1、按断面形式分类:⑴阶台式梯田:①水平梯田②坡式梯田③反坡梯田④隔坡梯田⑵波浪式梯田2、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⑴土坎梯田⑵石坎梯田⑶植物坎梯田3、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⑴农田梯田⑵水稻梯田⑶果园梯田⑷林木梯田4、按灌溉方法分类:⑴旱地梯田⑵灌溉梯田5、按施工方法分类:⑴人工梯田⑵机修梯田梯田的设计:梯田断面设计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二是要保证安全和稳定;三是要最大限度地省工。
一般根据土质和地面坡度选定田坎高度和田坎坡度。
第三章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植物固坡和落石防护工程等。
排水工程:⑴排除地表水工程:作用一是拦截病害斜坡以外的地表水,二是防止病害斜坡内的地表水大量渗入,并尽快汇集排走。
包括防渗工程和水沟工程。
⑵排除地下水工程:作用是排除和截断渗透水,包括明沟、暗沟、渗沟、排水孔、泄水隧道、截水沟等。
沟头防护工程是指在沟头兴建的拦蓄或排除坡面暴雨径流,保护村庄、道路和沟头上部土地资源的一种工程措施。
沟头防护工程可分为蓄水沟头防护工程和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⑴蓄水沟头防护工程:沟埂式沟头防护;围埂蓄水池式沟头防护⑵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悬臂跌水式沟头防护;台阶跌水式沟头防护;陡坡跌水式沟头防护;竖井跌水式沟头防护第四章水窖:修建于地面以下并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建筑物。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流失,亦称水土损失。
2、土壤侵蚀的形式: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滑坡。
3、水土流失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
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及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而不是限于土地资源,水土保持不等同于土壤保持。
5、水土保持的作用: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即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作用:a 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b 削洪补枯,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c 降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水文环境,保护水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水土保持三大措施:a 林草措施b 工程措施c 农业措施7、水土保持工程措施4大类:a 山坡防护工程b 山沟治理工程 c 山洪排导工程 d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8、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作用在于用改变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雪水就地栏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9、山坡防治工程: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留沟、水窖、蓄水池、挡土墙。
10、山沟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工程)11、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
海南大学2013年《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5.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6.土壤侵蚀程度: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是土壤原生剖面已被剥蚀的厚度。
7.土壤侵蚀强度:(解释1)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解释2)指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
8.土壤的抗蚀性:指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分散和抵抗径流悬浮的能力。
可用分散率、分散系数和侵蚀率表示。
9.土壤的抗冲性:土壤抵抗地表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
用土壤崩解度表示。
10.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指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
11.斜坡固定工程: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
12.山坡截流: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在平行等高线或近平行等高线修筑的水沟。
13.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拦挡建筑物。
水土保持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第一章水土流失:是指在地球陆地表面由水力、重力和风力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保持: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发展规律,以及运用综合性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水土保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水土流失基本理论(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3)水土保持的调查与评价(4)人地矛盾更加突出2、水土保持得涂点特点与危害特点:分布广、面积大;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土壤流失严重。
危害: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加剧自然灾害;淤塞河道,水资源难以利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
第二章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夺、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夺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强度: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允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或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沟蚀: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分为浅沟、切沟、冲沟等类型。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共同点:都包括了再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不同点:水土流失不等同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欲损失,而土壤侵蚀则没有。
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1)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
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地震。
(2)外营力作用:是通过剥蚀、堆积是地面逐渐夷平。
从实质看来都经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水土保持工程学考试复习重点
涝池;以拦蓄地表径流而修建的蓄水工程,蓄水量在 50~1000m3。 按材料分:土池、三合土池、浆砌条石池、浆砌块石池、砖砌池和钢筋混凝土池等; 涝池的配套设施有:引水渠、排水沟、沉沙池、过滤池(有人畜引水要求时)、进水和取水设施 (放水管或梯步) 沟渠工程;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截排水设施,统称山坡沟渠工程。 功能 (1)拦截坡面径流,引水灌溉; (2)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 (3)减少泥沙下泻,保护坡脚农田; (4)巩固和保护治坡成果。 (1)截水沟。水平沟、沿山沟、拦山沟、环山沟、山圳以及梯田内的边沟、背沟; (2)排水沟。撇水沟、天沟、排洪沟; (3)蓄水沟。水平竹节沟; (4)引水渠。堰沟; (5)灌溉渠 截水沟输水能力应等于大于设计频率洪峰流量;流速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即:Q≥Q 设,V 不淤 ≤V≤V 不冲)。 鱼鳞坑 鱼鳞坑是陡坡地(45°)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多挖在石山区较陡的梁峁坡面上,或支离破碎的 沟坡上。 水平沟在坡面不平、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丘陵坡地,采用。 水平阶是沿等高线自上而下里切外垫,修成一台面,台
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10环工(1)班一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10分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水土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的影像数据,通过专业解译提取水土保持专题信息的过程。
P220土壤侵蚀:是土壤及其母质或浅层基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P9 梯田:指的是在丘陵山区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形状田块。
P69山边沟:在坡面上每隔适当距离,沿着等高线方向修建的反坡式浅三角形沟 P69允许土壤流失量:长时间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成土速率时的土壤侵蚀量)P43 临界坡度:土壤侵蚀量并不是随着坡度增大而无限增加,达到某一坡度之后,侵蚀量不在增加,并有减少的趋势。
P58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外营力对其分散和破坏的能力。
面蚀: 降雨在坡地上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形成分散的地表径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表层土粒的侵蚀现象水力侵蚀:简称水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少耕法:是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翻次数,以保持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水分下渗。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工作。
风力侵蚀:简称风蚀,是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它是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崩岗:崩岗是丘陵岗地上剧烈风化的岩体,在水力与重力综合作用下,向下崩落的一种特殊侵蚀地貌类型,是坡地侵蚀沟谷发育的高级阶段。
水土保持工程复习重点
水土保持工程复习重点1、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走人呢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地质侵蚀(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指不受人为影响土壤侵蚀加速侵蚀:指人为影响的侵蚀过程2、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3、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是应用工程学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措施。
4、水土保持工程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兴建的治坡、治沟、治沙、治滩等工程措施的规划和设计等的一门学科。
5、水土保持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三大类: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坡面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蓄水工程、坡面截流和排水工程、坡面道路工程);沟道治理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淤地坝工程、拦砂坝工程、山塘水库工程、引洪漫地工程、山洪与泥石流排导工程);河流护岸工程;水力综合治沙工程;边坡防护工程梯田: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水平台阶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1、梯田的作用:(1)减缓坡面坡度,缩短坡长,拦截径流和泥沙;(2)增加水分入渗,提高土壤含水量,蓄水保墒,保肥,提高地力,增加粮食产量;(3)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
2、梯田的分类(1)按断面形式分类①水平梯田:耕作方便,蓄水保土能力强,适于种植小麦、水稻、旱作物和果树等。
应知应会-水土保持
应知应会-⽔⼟保持⽔⽂应知应会⽔⼟保持复习⼤纲1、⽔⼟保持、⼟壤侵蚀、⼟壤侵蚀强度、⼟壤侵蚀程度等概念;⽔⼟保持:⽔⼟保持是指对⾃然因素和⼈为活动造成⽔⼟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程措施、⽣物措施和蓄⽔保⼟耕作措施是⽔⼟保持的主要措施。
《中国⽔利百科全书⽔⼟保持分册》⽔⼟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防治⽔⼟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资源,维护和提⾼⼟地⽣产⼒,减轻洪⽔、⼲旱、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资源的⽣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良好⽣态环境,⽀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
⼟壤侵蚀:⼟壤侵蚀是指⼟壤及其母质在⽔⼒、风⼒、冻融或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壤侵蚀强度是指常⽤单位⾯积上在⼀定时间内⼟壤及其母质被侵蚀的重量,⼟壤侵蚀强度是根据⼟壤侵蚀的实际情况,按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分为不同级别。
⼟壤侵蚀程度:⼟壤侵蚀程度(degree of soil erosion)是指任何⼀种⼟壤侵蚀形式(侵蚀形式主要有⽔⼒侵蚀、风⼒侵蚀、重⼒侵蚀、混合侵蚀)在特定外营⼒种类作⽤和⼀定环境条件影响下,⾃其发⽣开始,截⽌到⽬前为⽌的发展状况。
2、⽔⼟保持监测站点类型按照监测⽬的和作⽤,⽔⼟保持监测点分为常规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
常规监测点是长期、定点定位的监测点,主要进⾏⽔⼟流失及其影响因⼦、⽔⼟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果等监测。
⼭东监测站点为⽔蚀和风蚀监测,其中⽔蚀监测点主要有观测场、⼩流域控制站、坡⾯径流场。
临时监测点是为某种特定监测任务⽽设置的监测点,其采样点和采样断⾯的布设、监测内容与频次应根据监测任务确定。
临时监测点应包括开发建设项⽬⽔⼟保持监测点,崩塌滑坡、泥⽯流和沙尘暴等监测点,以及其他临时增设的监测点。
3、⽔⼟保持监测⽅法根据⽔⼟保持监测的空间尺度,可分为坡⾯⽔⼟保持监测⽅法、流域⽔⼟保持监测⽅法和区域⽔⼟保持监测⽅法。
水土保持学考试专用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进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目前我国权威分类系统是四级分类系统,分为一级类型:按侵蚀营力划分;二级类型: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三级类型: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四级类型: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类。
复合侵蚀: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别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梯田:在丘陵山坡地上演着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式田块山边沟:在坡面上,每隔适当距离,沿等高方向所构筑的浅三角形沟容许土壤流失量:长时间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根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临界坡度:坡度增加到一定界限时,土地侵蚀量不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反而出现下降趋势,这一坡度就叫临界坡度。
土壤抗蚀性:指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分散和抵抗径流悬浮的能力面蚀:降雨和地表径流使坡地表土比拟均匀的一种侵蚀形式土壤侵蚀强度: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最广泛的水土保持造林方法播种造林:人工或飞机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利用树木营养器官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
只适用于营养器官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
雨滴特征主要包括:雨滴的形态、大小、分布、速度、动能等我国七大水土流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西北风沙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力侵蚀: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崩岗: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降雨参数:雨滴特征〔大小,分布,中数直径,降雨终点速度,降雨动能〕,降雨侵蚀力,降雨量,降雨强度福建常用的水土保持草种:百喜草,宽叶雀稗,圆叶决明,日本草福建常用的水土保持林种:板栗,杨梅,油茶,胡枝子,麻竹,台湾相思,木麻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A=RKLSCP A:土壤流失量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L:坡长因子S:坡度因子C:耕作和管理因子P:辅助性保护措施因子中国开发的〔RUSLE,即CSLE〕A=RKLSBET A:土壤流失量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L:坡长因子S:坡度因子B: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因子E: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T: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其他与USLE方程一致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把分散的数据资料整合成综合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检索、统计计算和列表制图的根本信息效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水土保持》复习提纲题型和分值●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判断(1×10=10分)●填空题(0.5×50=25分)●简答、论述题(6题,共65分)课程重点●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规划●荒漠化防治第一章绪论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事业。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104km2,风力侵蚀面积191*104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104km2。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3)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到50*108t。
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危害在我国主要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肥力下降(2)泥沙淤积水库,阻塞江河,水体污染,破坏交通,洪涝灾害加剧(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4)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程度4、水土保持的作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
•①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②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④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⑤减少江河湖库非点源污染,保护与改善水质。
第二章水土保持理论基础(了解)第三章土壤侵蚀原理1、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及作用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太阳能,外营力作用的形式很多,但是从过程实质来看,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有:(1)水力:水力对土壤的侵蚀称为水力侵蚀,包括在降雨过程中,由于雨滴击溅地表作功而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地表径流冲刷表层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等固项物质所产生的一系列破坏地表的现象。
水力对地表破坏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等因素。
(2)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称为风力侵蚀和风化,风化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3)重力: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与其他外营力,特别是在水力侵蚀及下渗水分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导致的地表物质移动。
(4)热力:温度的影响导致的侵蚀主要指温度在0℃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
由于现代冰川的活动对地表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称为冰川侵蚀。
(5)混合侵蚀力: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
3、我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我国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植物侵蚀,具体见下表。
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形式详尽的土壤侵蚀形式击溅侵蚀(溅蚀)层状面蚀表面侵蚀(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水力侵蚀细沟状面蚀浅沟侵蚀沟状侵蚀(沟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风力侵蚀风蚀形式风积形式陷穴重力侵蚀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冻拔、劈裂等冰川侵蚀刮蚀、掘蚀、刨蚀等泥流混合侵蚀石洪泥石流植物侵蚀4、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由于土壤、地质、地形、植被和水流作用的大小等差异,导致水力侵蚀产生多种不同的形式。
(1)溅蚀: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它是在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
(2)面蚀: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凡是裸露的坡地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面蚀存在。
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4种。
(3)沟蚀: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面蚀产生的细沟,在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续加深、加宽、加长,当沟壑发展到不能为耕作所平复时,即变为沟蚀。
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
根据沟蚀强度及表现的形态,沟蚀可以分为浅沟蚀、切沟蚀和冲沟蚀等不同类型。
5、重力侵蚀的类型及成因以重力为主要外营力的侵蚀形式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1)陷穴:陷穴是黄土地区存在的一种侵蚀形式。
地表径流沿黄河的垂直缝隙渗流到地下,由于可溶性矿物质和细粒土体被淋溶至深层,土体内形成空洞,上部的土体失去顶托而发生陷落,呈垂直洞穴,这种侵蚀现象称为陷穴。
是先水力作用后为重力作用。
(2)泻溜:陡坡上的土石岩体,受冷热、干湿和冻融的交替作用,造成土石表面松散和内聚力降低,形成于母岩体接触不稳定的碎屑物质。
这种碎屑物质断续地顺着坡面向下泻落,在坡麓逐渐形成锥形堆积体。
由黏土、页岩、粉砂和风化的砂页岩、片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构成的35°以上的裸露陡坡易发生泻溜。
(3)崩塌:边坡上部岩土体被裂隙分开或拉裂后,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称为崩塌。
有岩崩、土崩和山崩三类。
崩塌主要出现在地势高差较大,斜坡陡峻的高山地区,特别是河流强烈侵蚀的地带。
(4)滑坡:发生的坡度一般在12°-32°,在此范围内坡度越大,重力超过运动阻力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凹形的山坡上部最易产生滑动,在凸形坡相反。
土壤的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及胶体化学性质,均对滑塌产生影响。
6、风力侵蚀及发生风蚀必具备的条件风力侵蚀是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土粒脱离地表及其搬运和沉积的现象。
在陆地上,发生风蚀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干燥的土壤,尤其是年降水量低于200-300mm的干旱地区的土壤;二是大风,只有在那些上至高空、下至地面的整个空间都有占主导地位风存在的地区,才能发生大规模的风蚀。
7、风力侵蚀中泥沙颗粒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悬移,跃移,蠕移。
8、沟谷流水的侵蚀的作用,按其侵蚀方向,可分为:深向侵蚀,侧向侵蚀,向源侵蚀。
9、影响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极为密切,所有的气候因素都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一般来说,大风、暴雨和重力等是造成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而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植被类型、岩石风化、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等都有一定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降水是气候因子中与土壤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因子。
(2)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面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分水岭与谷底及河面的相对高差以及沟壑密度等都对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
径流所具有的能量是径流质量与流速的函数,而流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径流深度与地面坡度,冲刷量随坡度的加大而增加,但径流量在一定条件下随坡度的加大有减少的趋势;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力侵蚀强度依坡面的长度来决定。
坡面越长,径流速度就越大,汇聚的流量也愈大,因而其侵蚀力就越强;坡向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影响土壤湿度、温度、植被状况等环境因子的不同,侵蚀过程也有明显差异,一般阳坡的侵蚀量大于阴坡。
(3)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中主要是岩性和构造运动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
岩性就是岩石的基本特性,包括岩石的风化性、坚硬性和透水性;新构造运动是引起侵蚀基准变化的根本原因。
(4)土壤因素: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此它的特性,尤其是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对土壤侵蚀有很大影响。
(5)森林植被因素:水土保持林对地表径流和流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降低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合对泥沙的搬运能力;水土保持林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而改变了土壤的抗蚀性。
林地土壤可以形成大量的比较大的稳定性团聚体,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6)人为活动因素: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才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以及得到防治的主导因素。
人类可以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也可以在控制土壤侵蚀上起到积极作用。
10、山洪及泥石流概念及形成原因。
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是特指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为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
形成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质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气象水文因素: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
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
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
•泥石流是沿途碎屑和水的固液两相混合呈饱和的、高浓度非均质流体沿侵蚀陡坡和陡峻沟床流动的现象。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山地灾害多发区,已经造成灾害并有考察资料的泥石流沟就有4738条,占全国目前已掌握泥石流沟数量8500余条的55.74%。
•泥石流的形成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大量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强大和集中的2、泥石流形成条件•(1)地形条件:多发生在150~350陡坡上,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形成区是固体物质补给区,崩塌侵蚀强烈;流通区是在形成区下游的泥石流通道;•(2)松散的固体物质:•(3)水体供给:与1min和1h的雨强关系密切。
其他水体的补给有: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溃决水。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陡坡开荒、工程建设处置不当(开矿、修路等)增加径流,破坏山体稳定。
•水源;(3)高差大、坡度陡的地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