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真经(二)认知结构的层次

合集下载

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观念系统。

这些观念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观念(言语信息或表象信息),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的观念,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

就一个具体的新知识的学习而言,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可知,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观念是清晰和稳定的。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考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足够多的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专家系统”的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具备上万个知识组块,没有这些专门的知识,专家就不能解决该领域内的技术问题。

在许多专门领域,如工程学、计算机程序、社会科学、阅读理解、物理、数学和医疗诊断等,将“专家”和“新手”作比较,都证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组织结构。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数学竞赛辅导工作的经验,绝大多数IMO选手,除了具备一定的数学天赋之外,他们必需系统接受过各种专题知识的训练。

在各种专家的辅导下,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积累了丰富的专门知识。

例如,在IMO中的数论这一专题中,我们要求选手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达到五十余条。

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领域内的问题时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因为他在那一领域内的观念不够多。

和IMO选手相比,绝大部分数学博士导师就是一个“新手”,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数学博士导师解不了IMO问题的原因。

2.具备稳定而又灵活的产生式足够多的观念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第一专题:数学认知结构

第一专题:数学认知结构
(1)一般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认知策略图式
(1)一般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②精加工策略:给学习内容赋予意义, 构建联系. 如:人为联想、做摘录、划线、 列提纲与标题、提问、记笔记. ③组织策略.如形成概念图、分类、类推 、叙事、概括.
④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表征问题的策略、波利亚的策略、奥加涅 相的策略、舍费尔德的策略、化陌生为熟悉的观 念、化繁为简的观念、特殊与一般的互化的观 念、正难则反的观念、顺推与逆推之结合的观 念、动静之转化的观念
心理学家将人们头脑中对外界事物的描述称 为表征[1], [1] 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M].秦裕林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145.
3.认知策略图式
(2)元认知策略 ①制定认知计划 ②实际控制认知过程 ③及时检查认知结果 ④及时调整认知计划 ⑤在认知活动偏离目标时采取补救措 施,对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数学表象与数学的外部表征密切相关 1.数学的外部表征 数学的外部表征是指传递知识、思想而使用 的外部交流工具。 例如,在教师讲解时,使用了口头语言,并写 下文字、符号,画出图形、图象,还可能展 示实物或数学模型。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数学的外部表征。
Bruner认为,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动作 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并且它们是按 这样的前后顺序出现和发展的。
(1)动作表征是通过适当的活动反应,表示 过去的事件的表征方式,它具有具体性、物 质性的特点。 动作表征是通过动作操作来认识事物。
(2)映象表征,是指通过心理表象来认知事 物,即使用心理表象作为某些客体的替代物. 它是比动作表征高一级的认知方式. 映象表征是在动作表征的基础之上经过内 化、记忆的作用而发展形成的. 映象表征是比动作表征更复杂的认知形式. 在动作表征中,一个刺激只产生一个反应(认 识).但在映象表征中,对一个刺激可以对它所 具有的两个侧面同时作出反应.

高考数学秘笈2——四步解题法之整体框架

高考数学秘笈2——四步解题法之整体框架

高考数学秘笈2——四步解题法之整体框架经验不只一次地告诉我们:知识不足还可以补救,方法不够也可以积累,但若不善思考,即使再有知识和方法,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它们解决问题,也是枉然。

与此相反,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方法也不再是呆板的,它们都建立了有血有肉的联系,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知识方法体系,数学思维活动也就充满活力,得到更完美的发挥与体现。

数学思维方法,通常又表现为一种解题的思维模式。

例如,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列出了如下一张著名的解题表。

“怎样解题”表————————————————————————————————————————(弄清问题)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现者是矛盾的?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拟定计划)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问题。

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面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实现计划)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回顾)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不能一下子看出它来?你能不能把这个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容许我们大胆断言,任何一种解题模式均不可能囊括人们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思维特征。

数学解题能力的四大层次

数学解题能力的四大层次

数学解题能力的四大层次在学生时代,我们总能碰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刷了很多题,经常直到凌晨才睡觉,在考试中却只能勉强维持在中游水平;同时我们还能碰到那么一群人,他们很少买教辅书刷题,但是考试却能名列前茅。

难道是后者比前者更聪明些吗?这篇文章将从能力的角度分析里面的深层次原因。

一、知识记忆层面——解题能力的基石对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基础,哪怕是知识点最少的数学这一科也是如此。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要算5952该如何下手呢?这道题交给小学生或者初一的学生来做,他们的做法多半是500×595+90×595+5×595,还有少数会用600×595-5×595来计算;不过这道题被交到初二、初三或者高中生手上做法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会用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展开:5952=(600-5)2=6002-2×600×5+52=354025,这样算由于整百数的性质计算量比前两种少了很多,这就体现了知识的增长对解题的帮助。

如果读者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那么知识对学数学的重要性就更能让你感同身受,不像中学的数学,大学数学的知识密度比起中学的数学多了很多倍,不仅公式定理的数量多了,而且长度也长了。

所以,很多中学阶段数学能考满分的同学到了大学连及格都难,并不是能力退化了,而是知识点太多了记不住。

二、操作技巧层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引擎对于理科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来说,公式定理光记住是不够的,会应用才能解决问题。

打个比方来说,当我们要对x2y2-8xyz2+15z4因式分解的时候,会发现并没有现成的公式能用。

为了使得这个式子能够用上公式,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配方:(xy)2-2×xy×4z2+(4z2)2-z4,这样前三项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得到(xy-4z2)2-(z2)2,接着又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从而得到最终的答案为(xy-3z2)(xy-5z2)。

数学认知结构名词解释

数学认知结构名词解释

数学认知结构名词解释数学认知结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别担心,咱们就像聊聊天一样,把这话题捋顺了。

数学认知结构就像是咱们大脑里的一个小工厂,把各种数学知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儿。

想象一下,你的脑袋里有一个巨大的书架,上面放着不同类型的书。

有些是基础的加减乘除,有些是复杂的几何或代数,甚至还有那些让人抓狂的微积分。

可想而知,这些书如果乱七八糟,找起来就像大海捞针。

可一旦整齐划一,哇,效率瞬间提升,真是事半功倍,爽得不得了!咱们聊聊这认知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就像种树一样,知识是一颗小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发芽、成长,最后变成参天大树。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简单的算式,后来渐渐地开始理解这些算式背后的道理。

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了你就能像数星星一样,轻松自在地解各种数学题。

别小看这过程,真是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例子。

数学认知结构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灵活性。

就像我们换衣服一样,天气热的时候穿短袖,冷的时候穿厚外套。

数学也是如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时候一道题目可能有好几种解法,你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别忘了,数学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灵活运用。

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不一样,这就像咱们每个人的口味,都喜欢不同的菜。

有人爱吃辣,有人偏爱清淡,这可真是各有千秋。

再来谈谈这些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结构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如果这张地图清晰明了,方向感就特别强,不容易迷路。

可是如果这地图模糊不清,那可就惨了。

学习数学时,若是能把知识点理清楚,连带着解题思路也变得顺畅。

就像我们走路,知道该往左拐还是右转,心里有数,走起来当然轻松。

还记得我小时候学数学时,那真是一波三折。

每次看到那些图形啊,公式啊,脑袋里就一片混乱。

可后来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那些最初的困惑都烟消云散了。

我发现,许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就像把难啃的骨头剁成小块,慢慢来,总能吃得下。

数学解题的五层境界

数学解题的五层境界

数学解题的五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正确解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
很多同学以为如果一道题目做错,订正一下,知道哪里错了,怎么做,就行了,其实这只是最低境界。

第二层境界:一题多解
多点开花,条条大道通罗马;似倚天剑轻灵无双,剑招千变万化,虚实相间,谁与争锋
我们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是,不要满足于用一种做法和思路解题。

一道题目做完之后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

对于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可以有其它的合理解释。

第三层境界:多题一解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一招制敌;似玄铁神器,重剑无锋,却刚猛异常,一剑挥下,纵它千百变,亦必摧之
完成一道题目的分析后,尝试推而广之,或者把其中的数字换成字母,或者把一些条件做一些改变,从这道题目延伸出去,探究与此相关的一类题目。

第四层境界:发现定理
无招胜有招,渐成大家;至此境界,草木皆为利刃,随心所欲,敌未动,已毙于无形
到了这个境界,可以自己发现一些结论或定理、规律。

这些结论、定理规律都是解题的有用工具。

解题高手都有自己的定理库。

第五层境界:自己编题
自成一派,独孤求败;高处不胜寒,自己跟自己玩
解题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编题。

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编题的能力。

解题高手拿到一道题目,会知道出题者的意图,会发现出题者的陷阱。

即便出题者粗心出现了一个错误,他也能够很快地纠正纠偏。

摘自网络。

数学解题思考层次的分析

数学解题思考层次的分析

数学解题思考层次的分析徐彦辉(浙江温州大学数信学院 325035)我们先考虑这问题:试解322221222=+++++++x x x x x x 。

(解一)、一般学生直观解之,要先去分母;得到:)1)(2(3)222)(1()2(2222+++=++++++x x x x x x x x⇒)222(3)2221(2442232324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69936874223234+++=++++x x x x x x x⇒022234=--+x x x x⇒0=x ,012223=--+x x x21,1,0-±=∴x 。

(解二)、另外有一些学生先欣赏一下题目,分析问题特性,方程式中皆有122+++x x x 及其倒数。

因此,学生的做法便利用符号代表122+++x x x ,即令a =122+++x x x ,则原方程式变为32=+a a ⇒0232=+-a a 1=∴a 或2,即122+++x x x =1或122+++x x x =2,故得21,1,0-±=x 。

由上述的两种解题方法,笔者试图分析学生的心智活动结构的大概情形如下:(A)、自动化概念在学习或处理新概念或问题时,基础概念或基础理论必须变得自动化,亦即可以自动浮现心头。

不必重新思考或反映的概念,皆可称为自动化概念。

在『解一』中的自动化概念,包括分式之去分母,多项式之加减乘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因此,要用“解一”的方法,这些基础概念须要已经自动化了,如此解此题才方便。

至于在『解二』中的自动化概念,就包括符号代换、分式之去分母、因式分解(十字交义相乘)、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等。

因此,要运用『解二』之法者,先要有更高层次思考,以简御繁而得到a =122+++x x x 的代换式;之后便是须要自动化的概念。

(B)、心智模型的层次在上述『解一』中,乃是一般性解题的自然操作活动,也是直觉处理问题的想法。

数学认知层次与理解难度

数学认知层次与理解难度

数学认知层次与理解难度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刻理解和高度抽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层次不同,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认知层次和理解难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认知层次对数学理解的影响1. 感知层次感知层次是最基本的认知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通过感觉和观察来获取数学信息。

在学习数学时,感知层次的学生容易受到具体对象和形象的影响,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困难。

2. 知觉层次知觉层次是在感知层次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关系来判断和比较,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知觉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从而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理解层次理解层次是数学认知的重要层次,是在感知和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引申和比喻等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和理解。

理解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4. 推理层次推理层次是认知层次中的高级层次,能够通过归类、推理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解决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

推理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思维上更加灵活和独立,能够迅速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认知层次与数学理解难度的关系1. 认知层次与数学题型的匹配不同的认知层次更适合解决不同难度的数学题目。

对于感知层次的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和具体的数学题目更容易理解和解答;而对于理解层次和推理层次的学生来说,更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题目更具挑战性,但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认知层次对数学理解的限制认知层次较低的学生在数学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他们对于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差,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例子来辅助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手段,帮助这部分学生提升数学理解能力。

3. 提升数学理解能力的方法针对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数学理解能力。

对于感知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具、实物、图表等形象化的方式来辅助理解;对于理解层次和推理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
1. CPFS结构的含义 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称为CPFS结构。 CPFS结构的含义是:① 个体头脑中内化的数学知识网络之
中.各知识点(概念、命题)处于一定位置,知识点之间具有 等值抽象关系、或强抽象关系、或弱抽象关系、或广义抽象关 系.②网络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连结包含着数学方法,即“连线 集”为一个“方法系统”.
为常数,n N n≥2.
数列{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 = am+(n–m) d,其中d 为常数,n,m N ,n≥1. ……
一个概念C 的所有等价定义的图式,叫做概念C 的概念 域.具体地说,其含义是: ① 概念域是个体对数学概念的一种心理表征。
②概念域是指某个概念的一些等价定义在头脑中形成的 命题网络和表象。
显 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
第二,CPFS结构有助于知识贮存和提取 ; 第三,CPFS结构融知识与方法于一体。
3. CPFS结构与数学理解的关系
基于行为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派里和基兰的研究,数 学理解的本质认识可概括为:①对数学概念、规则或方法的 理解,指个体建立了关于这些观念的内部网络 ②数学理解 的水平具有层次性,个体的差异往往表现为理解水平的差异 ③数学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知识意义 的建构过程。
如果一组概念C1,C2,⋯,Cn 存在关系:
C1 R1 C2 R2⋯Rn– 1Cn
(*)
其中Ri(i=1,2,⋯,n-1)表示强抽象、弱抽象、广义抽象 这3 种数学关系中的任意一种,那么称(*)为一条概念链,
记为 w ={C1,C2,⋯,Cn }.如果2 条概念链的交集非空, 则称这2 条链相交.如果m 条概念链中至少有一条与其余的
={A1 ,A2,⋯,An}.如果m 条命题链中的每一条都至少与其

数学认知层次分析与教学应用

数学认知层次分析与教学应用

数学认知层次分析与教学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层次,并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数学认知层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认知层次分析1. 知觉认知层次知觉是指学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感受和感知来理解数学问题和概念。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几何概念,通过触摸实物来理解数量关系等。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来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2. 认知层次认知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认知来理解数学的逻辑和推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学习代数时,学生需要通过认知分析问题,运用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

3. 元认知层次元认知是指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估和调节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元认知来评估自己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学习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元认知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学习策略培养,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数学认知层次在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知来理解数学问题和概念。

例如,在教授几何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展示真实环境中的几何形状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几何概念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认知来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解题教学设计(认知模式)

数学解题教学设计(认知模式)

数学解题教学设计
四种模式——
1、认知建构模式。

2、自动化技能形成模式。

3、模型建构模式。

4、问题开放模式。

认知建构模式:
认知建构解题教学模式,是以通过解题活动去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以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为主要策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重要学习环境的一种解题教学模式
(1)理沦基础。

认知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2)操作程序。

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答策略,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问题解答。

阶段2回到问题,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另外的解题途径。

这个过程可由学生合作讨论,方案可以多种多样。

阶段3回到问题,对原问题进行变更。

变更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将原问题进行等价变化,包括条件等价变化、结论等价变化、问题等价变化、图形等价变化等方法;二是对原问题进行半等价变化,譬如加强或减弱原问题的条件,可得到原命题的强抽象或弱抽象命题,这就是一种半等价变换。

运用认知建构模式进行解题教学应注意三点:
第一,所选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即这一问题能采用多种方法解次,能作多方位拓广,这样才可能达到教学日标;
第二,教师的作用在诱导,学生才是解决问题和推广问题的主体,因而教学操作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形式可多样化,教学手段也可多样化,如采用合作学习形式,而对于图形变式,则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高三解题教学思维的五个层次

高三解题教学思维的五个层次

高三解题教学思维的五个层次
高三解题教学思维的五个层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以
下五个层次的思维过程才能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五个层次
依次是:
1. 记忆层次:在学习解题的初期阶段,学生需要先进行记忆和熟悉题
目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记忆题目的条件和
限制,并理解题意,这是解题之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2. 理解层次:在过了记忆阶段后,学生需要逐渐深入理解题目,并掌
握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题目,才能够更好地制定解
题策略。

3. 分析层次: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问题的分析,这个
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和隐含的规律,以及找到相
关的技巧和方法,为制定解题策略提供支持。

4. 解决问题层次:在完成分析和制定策略之后,学生需要通过解题来
实践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认
真阅读题目,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找出答案。

5. 应用层次:学生需要在日常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技巧,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
应用到实践当中,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数学课程解构认知框架(辅导)

初中数学课程解构认知框架(辅导)

初中数学课程解构认知框架(辅导)
初中数学课程解构认知框架(辅导)
所谓牢固树立结构思想,是从数学全局出发,既要在整体的大范围内分析、研究每一门数学结构,还要分析、研究各个数学分支之间结构的本质差异及其内在的相互联系;把整个数学作为一个大系统,将每一个数学分支作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把大系统按结构特征分成若干子系统。

在此基础上,不仅要进一步探讨各个子系统的结构特征,还要探讨子系统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差异。

而建立每一个子系统的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形式公理化方法。

结构思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使数学学习实现一种重要的“思维经济”与“学习经济”。

整体部分贯通的双向思维表解集成方法促进无序转化为有序的有效方法。

一、树理-思想(深层次)
三对范畴---必然与偶然、无形与有形、常量与变量
三个关键---运算规则、相关分析、数学思维
二、懂法-方法(整体观)
双向思维表解集成方法
横向思维-数·代数、形·几何、数据·概率与统计
纵向思维-二数、三式、三关系;点、线、面;数据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概率初步。

例表归纳总结略
三、致用-应用(通重点)
实际问题一模型系列一实际应用
范例-重点相关性分析专题解析
多元变通模型系列
a、常量间与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常量间关系---不等式、方程式专题
变量间关系---函数式专题
b、图形间相关性
三角形中的全等与相似点、线、形与圆。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1. 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解决数学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从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层次、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

2. 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层次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问题的表象层次、问题的理解层次、问题的计划层次、问题的执行层次、问题的验证层次。

问题的表象层次是指学生对问题的初始认知,可以通过阅读问题语句和观察问题图形来获取。

问题的理解层次是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包括确定问题的要求、列出问题的条件和确定求解方式等。

问题的计划层次是指学生制定问题求解的具体计划,包括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和确定解题步骤等。

问题的执行层次是指学生按照计划进行问题求解过程,包括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和推理等。

问题的验证层次是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验证和评价,包括检查计算过程的正确性、验证解答是否符合问题要求等。

4. 影响因素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数学知识水平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包括启发式解题策略和系统解题策略等。

思维方式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模型思维等。

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任务性质和师生互动等。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学资源的丰富度、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等。

任务性质是指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和作业布置的方式等。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程度,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

5. 结论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随着孩子入学年龄的提前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还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模型的角度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分析。

一、认知模型的分类认知模型是指描述和解释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认知模型:1. 认知过程模型:该模型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描述和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策略、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进而揭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

常见的认知过程模型有信息处理模型和思维导图等。

2. 问题空间模型:该模型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问题空间,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搜索机制和问题空间的结构,以及解决策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常见的问题空间模型有问题空间搜索模型和问题空间重构模型等。

3. 认知结构模型:该模型强调解决问题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示。

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引用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些知识结构如何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常见的认知结构模型有概念图、知识框架和网络模型等。

小学数学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题型多样,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认知模型进行分析。

对于简单的计算题,学生通常会采用信息处理模型进行解决。

解决一个加法题时,学生首先读取题目中的计算要素(加数、被加数),将其存入短时记忆,然后根据所学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这个过程被称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信息处理模型。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空间模型进行解决。

解决一个多步计算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先将问题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步骤,然后逐步解决每个步骤的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结果组合起来得到最终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问题空间搜索的模型。

第二讲 几何认知和思维层次

第二讲  几何认知和思维层次

他们认为:
• 学生通过儿何思维水平的进步,从一个像 格式塔的直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到描述、 分析、抽象和证明等复杂水平。
这个理论有下列明确特征:
• 学习是不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曲线中有 “跳跃”,这个跳跃表明了存在思维的不连续性 和思维水平的定性差异。
• 水平是有序和有层次的。范·希尔的层次理论中, 学生若恰好达到某一高级水平,他们必须已掌握 大量的低水平内容。从一个 水平到下一个水平的 进步与年龄或生物成熟比较,更依赖于教学。教 师可把教材降低到较低水平,并引导学生死记硬 背,但是,学生不可能绕过各水平而仍能理解(记 忆不是任何水平的重 要特征)。获得理解需要通 过某一教学阶段的工作。
• 几何技能或者称之为“图形处理技能”,包括两 方面:识图技能和作图技能.识图技能是借助直 观图形辅助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必备的 识别图形各要素特点及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 识别几何图形各要素特点及之间的关系;识别函 数的图像,并从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识别其它 有助于解释或证明某些数学事实与关系的辅助图 形.作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 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数学内容的掌 握.作图技能需要学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作图方 法,正确使用作图工具等等
几何能


图5-1
几何知识
性质
模式 图形 关系
位置 空间 坐标
图5-4
体积 度量 周长
面积
• 几何的对象,也就是学生面对的关于几何 的材料、模型、图形或者命题等.在学校 教育中,几何知识主要包括三类:图形、 空间和度量
• 其中的图形主要包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 构、模式、关系等;空间主要有位置、坐 标和变换;度量包括:边长、周长、面积、 体积以及单位的换算.

数学认知结构-精选学习文档

数学认知结构-精选学习文档

数学认知结构一、数学认知结构的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所谓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①简单地讲,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获得的数学知识结构,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学生主观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这些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

如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四则运算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要反映分数的概念和性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运算法则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学生在头脑里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等一系列活动的组织方式。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主体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有个体差异的。

二、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区别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知识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在严格的区别。

两者的联系主要反映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认知结构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依据、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概念的内涵不同。

数学知识结构是由数学概念和命题构成的数学知识体系,它以最简约、最概括的方式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科学真理的客观反映。

而数学认知结构是一种经过学生主观改造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心理结构高度融合的结果,其内容既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又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主观性。

2.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同。

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认知结构都是表达信息的,但两者在信息表达的方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是用文字和符号详尽表达有关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认识成果的信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结构的层次
一、认知结构与认知活动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个人将自己所认识的信息组织起来的心理系统。

即人们将所获得的信息经过有效的组织、提炼并储藏于大脑之中的知识结构,又不同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新结构。

下面谈谈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认为: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活动的过程,它包含感觉、知觉、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结构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直接影响。

1.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表现在知觉信息组织成整体形象和知觉的速度以及知觉的准确性上。

我们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迅速的知觉一件事物,就越能从事物的部分信息对事物作出整体的全面的正确的解释。

当然,知觉的速度与人的思维品质也有关。

2.认知结构对思维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问题信息的回想和联想上,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越丰富,回想和联想的内容就越广泛。

有利于把问题呈现的信息与认知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对问题信息和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异同,对问题信息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加工处理。

3.认知结构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主要表现为迁移作用。

认知经验贫乏的人,其迁移力差,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策略贫乏。

认知经验丰富的人,迁移作用积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向的,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小。

当然,认知经验丰富的人,也可能产生思维定势,较认知经验贫乏的人,其频率必然要小一些。

二、认知结构层次的划分
由于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人的认知活动。

而认知活动又直接作用于问题解决,我们有必要对认知结构进行细化。

目前最有影响的美国数学家A•schoenfeld 认为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认知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问题领域相关的数学定义、定理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基本应用。

2.推理和论证的法则。

3.算法、法则、操作程序;如基本作图程序。

4.常规的解题策略。

由于人的大脑装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有自然科学的,有人文科学的,还有不成体系的零散经验。

A•schoenfeld 是根据数学学科要素对认知结构进行分类的。

但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依赖于单学科知识,常常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认知结构中各种知识经验的活性也不相同。

事实上,认知经验的活性才直接影响着解题策略的产生、解题策略的广泛性和解题思维的敏捷性。

鉴于此,我们根据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频率,分为以下三类。

1.习惯结构。

指认知结构中的一些常识、一些习惯,为大多数人所共识的知识经验。

例如:某些公理(如两点确定一直线),常见的几何图形,常见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如垂直、平行、5>3等)。

这些知识经验虽然浅显,但活性强,在解题中使用频率较高,通常是自发性的,无需进行逻辑推理,仅凭习惯经验和直觉就能快速作出判断。

例如,教师让学生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绝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会作成图1的样子,很少有人作成图2这种形式。

又如,教师指着正四面体模型问学生:“它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落在什么位置?”即使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也能爽快地说出答案。

因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和几何模型经常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习惯结构。

所以,大脑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作出反应的速度快,常常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原形,思维活动不由自主地被习惯结构所支配。

图1 图2 2.熟悉结构。

就是认知结构中熟练的知识经验,是我们通过解题实践和再学习形成的,在解题实践中使用效率最高、活性强。

它是个人体会,为个人专有。

熟悉结构在解题中常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联想到的总是自己的熟悉结构。

一个数学工作者遇到问题时总是首先想到利用自己熟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很少想到物理、化学、医学、法学、交通规则等这些对他比较陌生的知识经验,是因为数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熟悉。

当然,熟悉结构的知识经验不是单学科的,而是多学科的、综合的,在问题解决时总是集体合作。

例如,《中学数学教学》(皖)有奖解题擂台(20):已知两定点A 、B 与一定圆O ,P 为定圆上的任一点,求∣PA ∣+∣PB ∣的最值。

易知,当线段AB 与⊙O 有交点时,则交点处取最小值。

那么,当线段AB 与⊙O 无交点时,是否存在极值点,如何求极值?至今无人给出求最值的方法。

笔者用数学方法研究数载,丝毫没有进展。

南开中学戴永恒同学苦苦思索,寻找数学方法,也无结果。

后来构造物理模型解决了问题的存在性,找到了最小值点。

解答如下:
如图,我们假设圆为光滑的圆圈,用一条光滑的绳子,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绕过圆圈,靠在B 点用力拉紧,直到绳子拉不动为止. 此时A 、B 之间的绳子长就是最小值,圆圈上的绕点就是最小值P 点。

此时,A 、B 的大小相等,其合力等于O ,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BPO APO ∠=∠.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找到最小值点P 与⊙O 、A 、B 的关系,但仍没有找到求最小值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
对于这个数学问题,笔者用数学方法研究数年,屡次失败也未想到用物理方法。

因为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其熟悉结构被数学知识垄断,其他学科知识的活性减退。

而戴同学的熟悉结构是多学科的、综合的,除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外,还有活性较强的其它学科知识,当一个数学问题在求解途中遇到障碍时,其熟悉结构中的物理知识被激活了,促使数理知识集体合作,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可见,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对方法的选择并不是受学科问题的限制,而是受认知结构的熟悉结构所支配。

从我的失败和戴同学的成功已清楚表明:单学科的熟悉结构对于问题解决是软弱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熟悉结构才有利于问题解决。

所以,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好,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会有优秀的解题能力。

另外,不同的人熟悉结构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的熟悉结构常常不断发生改变,一位数学爱好者如果长期从事物理问题的研究,其熟悉结构必将趋向物理化。

3.存在结构。

就是存在于我们记忆之中,又非熟悉结构的知识经验。

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通过有意识的回想可以再现出来的知识结构。

对于前面的数学擂台题,笔者苦苦研究数年没有想到用物理方法,并非认知结构中没有物理知识,只是物理知识不在熟悉结构之中,当学生提出物理方
法时,我的思维也豁然开朗,立即肯定了学生解答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求极值时的错误。

显然,我的物理知识在存在结构之中,当外界信息(与学生交流)刺激后,立即就从存在结构中激发出来。

另外,存在结构中各项知识的活性也不一样,有时我们已经发现问题解决必需某一个物理公式,但苦思冥想也写不出公式的原样,只有通过查阅书籍才能复述公式的细节。

显然,这些知识的活性很差,已隐藏在记忆的深处。

三、三类认知结构的关系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熟悉结构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我们在寻找问题与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时,总是首先想到自己的习惯结构和熟悉结构。

2.熟悉结构和存在结构非一成不变,如果长时间熟悉结构得不到强化就会自动消退,转化为存在结构。

而存在结构的知识通过再学习和强化,也会变得系统有序而充满活力,逐渐转化为熟悉结构。

有一位教师文革期间在铁窗下度过十多年,平反后几乎已成数学废人,后来努力学习,如今又是优秀的教授。

3.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是多学科的,熟悉结构也是多学科的,具有系统性和有序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是孤立单干,而是集体行动协同合作。

四、熟悉结构说明
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熟练结构的形成,仅靠识记是不行的。

有些后进生能将教材上的公式、定理朗朗成诵,当独立解题时却一筹莫展。

而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虽不能背诵公式、定理原文,却能灵活解题。

所以,机械识记最多只能将知识符号储存于记忆之中,缺乏与旧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机械孤立没有活性。

熟悉结构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熟悉结构是由许多活性较强的知识块组成,每一块知识结构都有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网络中的点、线都是学科中的概念、公式、方法、解题策略、问题模型和典型个案。

块与块之间并非孤立无关,而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协同合作。

2.各项知识和解题策略也是互相联系的。

当我们感知一个新问题后,只要问题的信息传送到熟悉结构中的某一网点,立即向周围辐射,使整个熟悉结构一起工作起来,寻找问题信息的链接点,以求与旧的解题策略联系起来。

可谓“触及一点,全面行动”。

一个人的熟悉结构中的块系统越多,熟悉结构中的网络系统越复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策略就广泛,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就越大。

鉴于此,学生必须进行解题实践和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熟悉结构,这对问题解决大有裨益。

但是,知识多未必就有很强的解题能力,如果这些知识都储藏于存在结构之中,缺乏活性,只是一个知识仓库。

所以,博学的人未必就是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