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文化学

一、政府与行政二元论:又称政治与行政分离理论(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

1.国家职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是政治职能;另一种是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是行政职能。

2.政府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官员,负有政治责任;一类是专业性的行政人员,有独立性。

3.现代官僚制度由两部分组成:政治类官员,由选举和政治任命产生,体现民主原则。事务类官员,由公开竞争来选拔,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实行长任制或终身任职。

二、佛雷德.里格斯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行政模式可以分为融合型的农

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型行政模式、绕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能够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象。

1、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

(1)以农业生产力为经济基础;

(2)土地的分配与管理是政府的最重要事务;

(3)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4)家族与亲族主义的行政风范;

(5)世卿世禄制度;

(6)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经济上都是特权阶层;(7)政府与民众沟通少,同一阶级间交往也受空间限制;

(8)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

(1)自由经济或前苏联式的管制经济为基础;

(2)民众与政府关系密切,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

(3)平等主义的行政风范,成就导向、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4)高度的社会流动,发达的沟通渠道;

(5)政府职能明确,各行政机构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讲求行政效率与科学性;(6)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

3、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行政模式

(1)异质性: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不同的制度、行为与观点,而多元社会、多元经济、多元价值导致公共行政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

(2)重叠性:行政机构不一定产生其应当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非由行政标准决定;行政任务往往由非行政机构来完成。

(3)形式主义:指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法令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三、文化: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

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文化与传统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所谓传统是人类文化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指文化系统在其历史延续过程中相对稳定地保存的那些性质、要素和结构

关系等,是使文化系统保持其根本特性和系统特质的那些基本东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族群。文化的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在政治生活中所造成的影响至深。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

四、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背景,政治制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美国是在反欧洲封建传统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文化中反传统倾向十分明显,抛弃了传统的政治形式,实行总统共和制;

英国和日本都由于历史悠久,注重传统,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

法国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实行的是半议会半总统的共和制;

德国的文化和传统则造就了德国的议会共和制。

五、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国人口中对政治主体(政府机

构、官员、政党组织、政策决定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特有模式。

六、政治文化模式分为村落地域型、臣民依附型和积极参与型三种典型类型。

村落地域型政治文化的标志是:人们对自己属地的认同感强于国家的认同感,缺乏公民权意识,在认知上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

臣民依附型政治文化的特征:公民认为自己对政府产生影响的能力很有限,易于服从并对政治参与比较消极。

积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对政治有密切的关注,并有广泛的参与意愿和认知。

七、中西行政文化的差异——自转轴时代伊始

1、古代中国——历史型、道德制约权力

春秋战乱——导致对道德、秩序的渴求

追忆与怀旧——“上古三代”的理想

秦代:科层制、郡县制——爵位、贵族的衰落

秦汉时期:从法家至道家,最后以儒家为主的合流,统治成本、统治技术、统治效能与统治模式

魏晋时期:强调人性,渴求摆脱约束,门阀政治

唐宋时期:知识的普及与门阀的衰败——科举

明清时期:逐渐走向专制——相权的衰落

对统治“术”的鄙视与热衷:君子不器

帝王、将相的神异传说:政治合法性

2、西方——哲学型、法理制约权力

对本体、真相、正义、自由、民主、法的追寻

希腊时期:公共事务管理与古典民主制度传统——公民大会、辩论、投票(陶片放逐法)

罗马时期:自然法与罗马法

中世纪时期:教会、神法、城市共和的出现

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议会、科层制、专业体系的建立

契约论:对国家起源、目的(无关乎历史,追寻真相、应是)的探讨

西方学者研究历史的方式更侧重于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真相,中国的《春秋》等史书侧重道德的解释方式。

八、儒家管理思想概述

管理方式:“人治”——以伦理为中心

管理本质:“治人”——修身、安民、治世

管理前提:“人性”——可塑,性善、性恶

管理手段:“德治”——重教化、宽猛相继

管理目标:“安人”——仁政、无讼、大同

管理优点:在社会中培养信任,降低统治、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九、孟子的行政管理思想

仁政;性善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性善说——仁政的前提

1、人性本善

2、人性本善,故可为仁政

(二)保民置产——仁政的现实目标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孟子提出确保民众拥有“恒产”。恒产就是固定的产业,主要指土地和园宅。恒产不只是农民的生活保证,同时还是统治者能否获得农民支持的中心环节。

受孟子影响,此后数千年政府都试图从土地制度上着手,并打压商业等,以维护社会稳定。

(三)养民——仁政的具体措施

1、制民之产与井田制

2、赋税徭役有定制

(四)孟子的政治伦理、行政等级观:

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等政治伦理规范是一种相对关系,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

孟子企图在权力与道德、知识之间建立一个制约。君主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至上的,但道德、知识在观念范围内又高于权力,从而给权力以制约。权力与道德的二元论在理论上否定了君主至上性,否定了旧传统中有权力即是有道德的合二为一论。

十、官僚管理中的职能分工

序官: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牢之数。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大师之事也。修堤梁,通沟浍…司空之事也。相高下…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劝教化,趋孝弟…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工师之事也。相阴阳…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易道路,谨盗贼…使宾旅安而货财通,治市之事也。…戮之以五刑,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