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财经新闻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英汉对照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 ofPassive Constructionin English BusinessCorrespondence and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礼貌原则在负面信息商务信函中的应用研究
推特商务英文信息沟通的语言特色研究AStudyon LanguageFeatures ofTwitterBusinessMessages inCommunication
从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中国式英语ﻭ AnalyzingChinglishfrom negative transfer ofnative culture
论电子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
A StudyonLinguisticFeatures andTranslationMethodsof Instructionsto ElectricProducts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析汉语颜色词在商务英语中的翻译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ColorWords inBusinessfrom FunctionalEquivalence
文化视角中的英文汽车广告语的设计研究
A Studyon Designing Auto AdvertisinginEnglish fromtheCulturalPerspective
《福布斯》与《经济学家》文体的对比及研究Comparisonand ResearchontheDifferences ofLanguageCharacteristics between Forbesand theEconomist
中西方食品广告语中的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sinFoodAdvertisingLanguagebetween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1.News is a fresh report of events,facts,or opinions that people did not know before they read your story。
(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一种全新报道。
)2.News is anything timely that interests a number of persons,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interest of the greatest number.(凡是及时的、能引起一部分人兴趣的东西,便是新闻。
而最好的新闻则是那种能够激起最大多数人最大兴趣的东西。
)3.News is any event,idea or opinion that is timely,that interests or affect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 a community and that is 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by them。
(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
)4.News is the reporting of anything timely which has importance,use,or interest to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rsons in a publication audience。
(新闻是对任何事物的及时报道,对于读者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类报道具有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
)新闻的价值:1.时效性(timeliness)和时新性(freshness) 2. 重要性(importance)3. 显著性(prominence)4. 接近性(nearness)5 . 奇异性(unusualness) 6. 趣味性(interest)新闻的种类:1.按传播工具分为:报纸新闻(newspaper coverages )、杂志新闻(magazine coverages)、广播新闻(radio news)、电视新闻(TV news)、有线电视新闻(cable news)和通讯社新闻(news agency despatches)。
财经新闻简介PPT(students)
全媒体时代的财经新闻编辑架构与流程管理 3、金融新闻(授课老师 :陆磊、凌华薇、于
宁):中国金融改革、金融新闻采写特点、个 案分析 4、产业经济与公司新闻(授课老师:王晓冰、卢 燕铮):此类新闻的采写特点、个案分析 5、“21世纪报道日”参观一天
课程安排(2010秋季)
授课类别 系统知识 授课 系统知识 授课
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 课程简介与安排 gongfnr2010@
授课对象/学分/学时:
1、授课对象: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三年级以上 本科学生、研究生以及外系选修生;欢迎管理 类、经济类和其他理工类学生参与。 2、学分/学时:6学分,分两学期,每学期54课 时;双周授课,每次6节课。
课程概述
主要授课老师: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兼职研究 员、中国金融学会会刊《金融研究》主编助理、广 东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福特基金课题研究,其 主持的《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研究项目获 第十一届(2004-2005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 奖”;曾在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澳大利 亚财政部财政政策司进修、工作,并获选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学者。研究领域集中于货币经济 学、转型金融学、腐败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与公共 政策、开放经济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均衡汇率、中 央银行制度、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银行微观 经济学和金融监管理论。
主要授课老师:王晓冰
1999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 位,后任新华社北京分社对外组记者,2000年3月 加入《财经》杂志;现任财新传媒副主编,分管商 业报道。 主要作品包括《谁的鲁能》、《细探格林柯尔》、 《电力改革方案始末》、《谁扳倒了程维高》、 《马招德卖官链》等。担任编辑后领导和组织了 《电信隐形人》、《比亚迪做什么》等报道。深入 采访和报道中国经济领域中的热点行业、热点问题、 热点企业
英文报纸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英文报纸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是当今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但是,有许多学生对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却是茫然无措。
现今中学生的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局限于对课本的精耕细作。
碰上涉及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文章,不是内容看不懂,就是体裁没见过。
这种现象的结症在于尚未跳出课文阅读的圈子,尚未摆脱应试的阴影。
殊不知,课本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蓝本,要牢固熟练地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型、语法,还要就同一话题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阅读量,力求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去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坚持大量阅读是改善上述情形的有效途径之一。
咱们不妨从阅读英文报纸NIE(Newspa per in English)做起,因为一份英文报纸几乎囊括了高考中所有类型的阅读材料,况且,每年高考中出现的新词汇都是在报刊中首先出现的。
所以,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坚持阅读英文报纸,那么,在高考英语阅读中,他(她)一定能游刃有余了。
这就是所谓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下面,我就谈谈英文报纸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英文报纸(Newspaper in English)的阅读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大趋势。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英语报纸,学生能够有效的巩固和运用所学词汇,句法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做到“学以致用”,运用报纸的新闻性和时尚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而且,英语报纸包涵的内容是学生在其他中文媒体上了解过的,这就为他们阅读有关内容的英文报纸打下了基础,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阅读英语报纸。
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或订到的英语报纸很多,如中国版的China Daily(中国日报),Shangha i Daily (上海日报),English Weekly(英语周刊),21st Century(21世纪英语报),21 st Century Teens Senior Edition(21世纪英语报学生版)等;还有外国版的报纸,如Th e Times(泰晤士报),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等。
运用功能语法分析英文财经新闻报道特征
I ii m h d h p d f r a l v n h h u e c e . r d u a o e o n e e e t — o r r s u r
除 了 以上 这 种 直 接 引 述 外 ,英 文 财 经报 道 的 正 文 中还 有 更多的 间接 引述 。这类引述通常 以一些 常用的表达法引导 , 如 :“ a ”( ) e p e s 表 示 ) t l ”( s y 说 ,“ x r s ”( ,“ e l 告诉 ) , a cr i gt … ”( c o d n o 根据 …)等等 。所有这些 引述都 旨在体 现报道 的客观性 和真 实性 。 综 上 所 述 ,除 需 具 备 一 定 的 专 业 知 识 外 , 我 们 还 应 该 对 英 文财 经报道 的语言运用 规律和篇章特 征有所 认识,只有这 样 ,才 能 发 挥 财 经 济 报 道 传 递 信 息 的主 要 功 能 , 才 能 及 时 了 解 、准 确 掌 握 英 文 经 济 报 道 的信 息 内容 。
【 摘 要 】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从个别字词的选用到全篇 内容的 陈述都体现 了新 闻报道惯有的及时、客观、新颖的特点。文 章从专业需求 出发 ,全面介绍 了经济报 道在词汇及语篇两方面所表现 出的独有特征。
【 键 词 】财 经 新 闻 ;词 汇 特 点 ;语 篇 特 点 关 【 中图分类号 】G 1 . 2 22 【 文献标识码】A
Y h o!B y c m e a . E t a e a d o h r p o n n ao u.o.by r d n t e r mi e t s t s w r a al z d f r h u s a i e l s e k w e i e e ep r y e o o r tat m a tw e h n h c e v r o d d t e i h a e t a f c a k r o e l a e h m w t f k r f i .
路透社全球财经新闻1
2010路透一周全球财经新闻荟萃10月25日—10月29日总第一百零九期前言10月中国突如其来的加息凸显了政府对于未来通胀压力增大的忧虑,民间亦以“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等流行语表达了对物价过快上涨的无奈.本周中国国务院明确提出,防范通胀风险将是四季度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央行报告亦承认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中国年底前再度收紧货币政策的的信号正在趋强.下月的20国集团首尔峰会将将详细讨论如何减少全球经济失衡,降低汇率战风险.东道主韩国已表示峰会不适合讨论人民币汇率,预示中美汇率之争有望弥合.然而下周美联储政策会议预计将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举措,对美元贬值的担忧仍将阴霾不散.路透最新月度调查显示,中国基金经理将未来三个月股票持仓建议配比提升至88.9%,创下2007年有纪录以来新高,而债券建议配比则创下2.4%的纪录低点;受访基金经理指出,在海外及中国双重因素下,资金面相当宽松,为股市的上涨创造较大的机会.“高估值”令中国创业板在短时间内造就了不少亿万富翁,也成为外界对创业板的批评重点.不过在11月解禁潮到来后,创业板或许迎来“软着陆”,上市公司优劣也会在大浪淘沙中逐步显现.本周路透全球财经新闻荟萃,将对上文提及内容及更多金融热点为您奉上详细报导与深度分析。
依托路透全球新闻平台,专业视角甄选一周精彩。
浏览更多路透中文新闻,欢迎登陆网站 本期导读中国基金经理未来三个月股票持仓建议配比88.9% 3中国国务院会议警示未来通胀压力仍大 4东亚经济轨迹昭示中国增速需适当放缓 5G20共识为人民币汇率迈向均衡留出时间 7股市热络促中资国有银行调整再融资方案 9中国商业银行13年后重返交易所债市 10中国加息的空间还有多大? 11中国房产税若出台将意味着什么? 12稀土市场现“淘金”热潮,是否又是一场泡沫? 14中国创业板解禁潮将至,或现选股良机 16贫富差距挑战美国梦(节选) 18本周路透专访快速回顾 20本周热点新闻快速回顾 20附表:路透系统中文新闻快速指引 20本周全球金融市场主要指数表现路透中文专题新闻路透中文新闻为客户提供包括路透专题新闻、每周全球财经新闻荟萃和中国债市每日交易备忘在内的多个新闻产品.路透3000 Xtra使用者可使用终端查看这些产品:开启一个新闻窗口(F9按键),输入[TIPS/CN]后按Enter键即可看到查看新闻产品的快捷链接.路透中文新闻部简介路透中文新闻部于1992年成立,随著大中华区经济的高速成长及客户群的扩大,中文新闻依托路透全球新闻的强大平台,迅速成为路透财经服务的重要一环,提供中文即时讯息及深入报导,以助大中华区客户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路透中文新闻部约有80位同仁分驻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及多伦多五地.每日发出讯息500多则,其中包括约350则外电译稿,及150多则以中文撰写的两岸三地财经要闻.内容涵盖宏观经济及政策监管,外汇及固定收益市场,股市和企业新闻 ,大宗商品,能源及其它类.路透一周全球财经新闻荟萃出品:路透中文新闻部编辑:焦阳/黄凯监制:朱球中国基金经理未来三个月股票持仓建议配比88.9%基金公司建议未来三个月资产配置的平均比例(%):10月9月8月7月6月5月4月3月2月1月股票88.9 83.6 81.3 80.0 74.4 78.3 80.0 82.6 83.1 82.0债券 2.4 3.1 8.1 8.1 9.2 6.5 5.9 6.4 4.8 3.7现金8.7 13.3 10.6 11.9 16.3 15.2 14.1 11.0 12.1 14.3各基金公司对三个月后沪综指能达到的位置预测:(应受访者要求,随机使用简单的A-H的代号来公布)基金代号 A B C D E F G H I预测点位2,900-3,300 3,200 3,500 3,400 3,000-3,500 3,300 3,000 3,500 3,100作者林琦路透上海10月29日电---路透最新月度调查显示,中国基金经理将未来三个月股票持仓建议配比提升至88.9%,创下2007年有纪录以来新高,而债券建议配比则创下2.4%的纪录低点;受访基金经理指出,在海外及中国双重因素下,资金面相当宽松,为股市的上涨创造较大的机会.部分基金经理则认为,未来股市较大的风险就是通胀继续恶化所带来的货币政策持续收缩.九位基金经理上个月给出的股票建议配比为83.6%,债券为3.1%.本月的现金建议配比为8.7%,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上月为13.3%.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及房地产限购等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虽然央行未来可能通过非对称加息来提高银行对资金的吸引力,但短期内难以改变资金的配置偏好,看好未来一个月包括股市在内的各类资产价格的表现.10月初起在金融及有色、煤炭等资源股的快速反弹下,股市大盘出现了久违的小牛市.基金经理对这些冷门板块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本次受访基金对金融服务,能源和金属类股的建议配比明显提高.九位基金经理对未来三个月沪综指<.SSEC>点位预估区间为2,900-3,500点,较上月的2,500-2,900点整体上移.其中有四位基金经理看高至3,400点以上,较目前指数至少上涨近15%.沪综指周五收报2,978.835点,本月目前累计涨幅已达12.2%,单月表现成为15个月来最佳.金融和资源品建议配比回升基金经理下个月对金融板块的建议配比回升至13.9%,上月为10.3%;金属板块和能源板块的建议配比分别回升至8.9%和10.6%,较上月分别提升了2.1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在部分资金流向资源品和金融类股后,今年来一直受宠的消费板块有些降温,平均建议配比为22.7%,上月为31.4%,但目前消费类仍为建议配比最高的行业.有两位基金经理坚持将消费类的建议配比稳在50%以上.中国国务院会议警示未来通胀压力仍大作者沈燕路透北京10月27日---中国政府周三发布的对当前经济形势研判及四季度的工作安排显示,未来通胀压力仍大,防范通胀风险将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要稳定物价,不排除四季度中国再度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称,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是继续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努力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等."中国年初就强调管理通胀预期,但现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稳定物价无疑是四季度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称.他并称,无论是强调切实抓好秋粮收购和秋冬种工作,还是稳定菜篮子,都事关物价稳定.尤其目前新涨价因素较多,未来面临的物价上涨压力还在不断加大,在稳定通胀预期的同时如何进行管理难度会更大.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高点.1-9月CPI涨幅则达到2.9%,已接近年初政府制定的今年全年物价涨幅3%的目标.而本周二,中国宣布上调油价;此外,电价,水价等公用事业服务价格亦普遍上调,市场对于未来的通胀预期愈发强烈.中国央行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和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进一步改革的影响,再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通胀预期明显增强尽管中国政府在不断引导和管理市场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但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诱因仍体现在食品方面,因而粮食收成至关重要.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亦称,尽管目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温和通胀,但趋势却相当明显,主要是食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会影响到明年的经济.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此前也指出,9月份CPI上涨的因素中,翘尾因素产生影响达1.3个百分点,占同比涨幅的36%;而新涨价的因素占到CPI同比涨幅的64%.与上个月相比,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略有扩大,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两个因素贡献90%.此外,包括股市和楼市的资产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冲击也在助推着中国的通胀预期.王军就表示,尽管管理通胀预期中并没有明确是否会管理资产价格上涨,但从年初就开始的房地产调控,其实已经将房价的调控纳入通胀管理的预期,只是目前看效果并不明显.而近期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也在加剧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稳定物价难度加大,加息等举措皆有可能面对日益加重的通胀压力,如何稳定物价无疑是四季度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专家们预计,未来继续动用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收缩流动性的工具的概率明显加大.前述发改委官员就称,尽管12月物价涨幅预期会回落,但随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继续加息仍有可能. 这一观点也得到王军的认同.他表示,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使得一些寻找出路的资金流入股市,要管理资产价格,收缩过多的流动性,继续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在加大.中国央行上周二晚间意外宣布近三年来首次加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称,加息主要看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目前来看仍有加息压力.(完)下图:20国集团 (G20) 财长会议上周在韩国庆州召开.下图为与会的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东亚经济轨迹昭示中国增速需适当放缓全球经济记者 Alan Wheatley 路透韩国庆州10月25日电---历史不能精准地昭示未来,但对东亚经济发展的解读预示着,中国在未来几年需要准备好面对经济增长的适当放慢.同样的历史教训肯定让中国政府祈祷本国能够复制韩国的繁荣,而不是步日本经济停滞的后尘. 20国集团(G20)上周末齐聚一堂,为的是确保短期的经济成长和货币稳定.G20财长在庆州当地一个湖边酒店举行会议,那里的富裕景象生动展现了韩国如何避免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并持续推动生活水准向发达国家靠拢.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许多国家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亚洲,菲律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很多国家都能从低收入发展到中等收入,但很少能从中等收入进一步发展到高收入.它们看起来陷入了成本增加和失去竞争力的困境."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表示. 韩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53年朝鲜半岛战争结束时,韩国比朝鲜还要穷.但到1997年,韩国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已经达到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平均值的57%.韩国于1996年加入OECD.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令亚洲地区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受挫.在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对于中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投资还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准.而韩国虽然在1997年底接近出现债务违约,但随后振作起来并沿着价值链继续前进.勿忘改革关键的原因在于韩国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市场改革.尤其是,政府削弱了财阀的势力,这些负债累累的财团将触角深入国家各个层面,让人以为他们规模太大,不能坐视其倒闭.但不少财阀还是倒闭了,因韩国政府促进经济领域的竞争,加强出口市场的开放度,并削弱对金融业的管制."他们确实改变了针对大企业的游戏规则,明确了一点,规模大、与政府关系密切,并不足以维持企业的生存."OECD主管韩国的Randall Jones表示.自97年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经济增速是OECD成员国一般水平的两倍多,到2008年,该国人均GDP达到OECD平均水平的83%.这对中国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好比是韩国财阀,通常能轻松地垄断市场,并享受国有银行对其优厚的融资条件.中国需要着重于投资的效益,而非规模;必须鼓励创新,降低门槛,允许生产率较高的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和物流等行业.历史经验从韩国得出的一个特殊经验是,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对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50年前韩国的受教育程度就已经很高.必须意识到,最后一跃确实取决于高质量教育的广泛普及,"韩伟森表示.仿效韩国将能帮助中国改善其经济结构,并真正从历史所预示的动能减弱中受益.据近代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编撰以及摩根士丹利引用的数据,过去一个世纪左右,约有40个经济体人均GDP实现了7,000美元的水平.引人注意的是,在达到7,000美元的拐点后,这些经济体中31个国家在十年内的平均经济增速,比之前的十年低了2.8个百分点.日本与韩国分别在1969和1988年左右达到7,000美元的人均GDP关口,据摩根士丹利计算,这两国此后十年的年均GDP增速分别下降了4.1与2.4个百分点.中国目前人均GDP按市场汇率计算还不足4,000美元,但摩根士丹利认为其在2008年达到了麦迪森根据购买力计算的幻数(magic number)水准."若历史是位向导且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中国,那么中国的经济成长将放缓,"摩根士丹利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内地贫困地区可能迎头赶上,中国的经济放缓或许会更加温和.但台湾等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标杆,不容忽视.摩根士丹利预计中国2010-2020年GDP平均增速为8.0%,将低于之前十年的10.3%.但增速放缓可能意味着更趋平衡.日韩两国在增速触顶以后的十年间,消费与劳动所得在GDP中占比大幅上升,服务行业也实现强劲扩张.中国新的五年计划就规划了同样的目标."中国并非独一无二,也将沿循韩国和日本的模式,在达到拐点后,消费将起飞,投资将下滑,"摩根士丹利驻上海分析师章俊称.(完)上图:资料图片.2009年10月23日摄于香港.G20共识为人民币汇率迈向均衡留出时间作者 毕晓雯/谢衡 路透上海10月25日电---上周末20国集团(20)财长会议就汇率出人意外达成共识,对中国来说,是得来不易的喘息机会;但若不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暂时掩盖的分歧或将累积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此次G20会议赋于IMF 更多平衡全球经济的监管权力,未来中国所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会由此前的美国单边施压,转而为IMF 代表的多边施压.因此,中国要有与下一回人民币升值压力赛跑的紧迫感,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预案.而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的内容--不再追求高增长,转向更为均衡发展,即说明未来更多依赖内需为发展动力的中国,未来人民币汇率将不断向均衡点靠拢."别认为IMF 的声明未提及人民币汇率是中国躲过一劫.低汇率水平推动的出口,只是让中国赚到了GDP 的增长,而实际的好处更多是输送给了美国."中国建设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学者赵庆明博士称,"中国应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办?"他并指出,美国也清楚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他们没有好处.此前美国财长提出所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不超过4%的建议,仍旧表达了美国仍期望享受来自中国补贴的真实心理.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博士也指出,尽管此次G20会议没有单独将人民币汇率拿出来讲,但中国绝不可以据此判断多边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没有了."我想西方国家已经明白,如果写成白纸黑字公布出来,中国政府反而会反感抵制,倒不如就是私下谈判解决问题更有效率.所以宁可在纸面上含糊其辞."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称. G20财长及央行长周六同意共同迈向汇率由市场决定的制度,并且将寻求所有必要的政策以减轻过度的外部失衡状况.同时,声明也表示,中国等国家十分关心美国宽松政策将令美元贬值这一问题,发达国家应该时刻对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波动性和无序运动保持警觉.[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也表示,中国在G20会议前突然加息,已经表明了中国采取的是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汇率目标美国财长盖特纳于此次IMF 会议前提交的建议也许可做为人民币汇率达到均衡点的参考.他提出经常项目顺差国必须将顺差占GDP 控制在4%以内,尽管该目标未获此次会议通过,但至少亮出了美国的底牌."人民币汇率不合适不行,过渡调整同样也不行.我们要有应对策略,给别人选择的权力."赵庆明称.此次,美国财长盖特纳有关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要低于4%的想法,也许是个可行的参考指标.他指出,在中国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内需的前提下,将顺差占GDP比例控制在4%以内,比某些美国议员提出人民币/美元低估40%,更具实际的参考意义.央行副行长易纲此前在出席IMF和世界银行的年会时也指出,为改善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进一步降低贸易顺差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中国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从2009年的5.8%降至4%.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971亿美元,按当年底一美元兑换6.82元人民币计算,占当年中国GDP总量的比重约5.8%.而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1,265亿美元,GDP总量为106,768亿元人民币,以目前的汇率口径计算,上半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又上升至8%.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此前突然加大力度施压人民币升值,除政治因素外,与中国位居美国第一大逆差国有直接关系.但他们也清楚,中美双方的贸易往来更多是互补,美国实际上是获得了来自中国的补贴."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从另一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是控制贸易顺差.这其实也就是让中国继续对美国的经济复苏做贡献."王剑辉称.应对政策在谈到中国应采取何种政策以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时,专家们所开药方的思路已完全体现在中国"十二五"规划内容中.包括扩大内需,调整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土地、资源及劳动者工资等."人民币升值过程的本身,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过程."赵庆明称.他并表示,中国的决策层已明确表达过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不过份依赖外需的决心.目前要做的,就是要令各项相关政策尽快到位."我相信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在十二五期间将有实质性突破,甚至是完成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鲁政委称,"可能会改成钉住一篮子货币.因为中国的出口市场已经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一对美元的货币价值起决定性作用了."他表示,中国政府可能更希望只要保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缓慢升值,就是可以承受的."所以未来仍有可能出现在某一时期兑美元单一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他称.安信证券的最新报告也指出,在美元弱势,汇率战升级的背景下,人民币未来将进入持续升值的通道.参考中国2005年以来的经验,以及德国和日本的经验,这一过程未必会显着影响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人民币和美元的脱钩,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良性发展,有较为正面的意义."所以,只要中国的出口商品与竞争对手相比仍有优势,(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就没那么可怕."鲁政委说.股市热络促中资国有银行调整再融资方案作者谢衡/赵红梅路透北京10月29日电---今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走势热络,在推高银行股股价的同时,或亦促使三大国有银行借机加快推进再融资计划,并于年内完成配股事宜.银行股价的上涨亦令国有银行需同步调整配股方案,以不突破监管层批准的融资上限;而对于资本金需求并非迫切的国有大行,监管层或授意其缩减再融资规模,进一步让利于投资者.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周五公布A+H股配股方案,配股比例由先前公布的每10股配1.1股调整为1股,但融资规模至多600亿元人民币并未改变,分析师认为,近期股价上涨是其下调配股比例的原因.该行A股由上月中旬最低价回升以来,股价至周四收盘累计升幅逾一成.而多位消息人士表示,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S)(0939.HK)亦将调整A+H股配股规模,或低于此前公布的750亿的计划,并会于年内完成."总体来说,银行是根据自己的资本消耗情况确定再融资规模.在此前公告的上限之内进行调整也属正常情况.但也不排除监管层对各行的具体融资方案做出协调."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说.消息人士透露,建行不会调整配股比例,但会调整配售价格,配股价将给于更大的折让.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英认为,建行当初的再融资方案最大配股比例和融资额间没匹配好,配股价偏高."配股折扣市场价一般都是6-7折,这次调低也不奇怪."一位投行人士称,料监管层对中行、建行已有指导建议,满足自身资本金补充需要的同时也要维护市场环境,"建行的资本规划本不需要那么多,所以降低融资额.后续的工行(601398.SS)的再融资方案也有可能会微调."他称.最新公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中行资本充足率为11.73%;工行(1398.HK)的资本充足率为11.57%.建行的半年报则显示,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1.68%.目前中国银监会执行的标准是,今年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在11%以上.而中国经济表现继续向好企稳为银行业提供支持.且中国央行不久前宣布近三年来首次加息,有分析师认为,这利于银行未来的净息差增长,预期行业盈利预期和估值水平有望上调.均望年内完成,市场承接应无虞国有银行再融资方案虽或有调整,但均在市场预期之内.分析人士相信,即使三大行再融资都赶在年内完成,四季度的国内股市在已转暖的情况下,料应承接无虞.自9月30日以来,中国股市上证180金融指数和沪综指.SSEC分别上涨约15.7%和12.5%."预计拿到批文的这些银行都会尽快实施各自的配股方案,由于各家银行的大股东基本已表态将全额参与本次配股认购,因此这对四季度A股市场的影响将相对有限."万联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李双武说.中行公告显示,下周二(11月2日)为A股配股权登记日,H股配股权登记日则为11月12日.根据周四收盘价计算,A股配股价折让34%,H股配股价折让41%.李双武认为,目前中行配股没多少难度."别看配股融资那么多,但大多数是汇金和香港H股来消化,A股市场只需融15.15亿元人民币."而若建行降低融资规模,则更为投资者所乐见.建行副行长庞秀生此前称,该行今年10-11月完成供股的机会很大.一些外资大股东未必认购,但保持积极态度.该行的配股再融资申请已于上周五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通过.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亦表示,希望年内完成A+H配股最多筹资450亿元的计划.张英预计,工行的配股方案应该不会变动,因工行的配股融资规模并不高.(完)。
世界3大经典财经传媒分析-路透社、道琼斯和彭博财经的深入分析与比较
世界3大经典财经传媒分析一、路透公司一)公司定位与目标1、路透的定位:信息提供者,路透是首屈一指的环球新闻及资讯服务集团,以其及时、准确、诚信和公正的报道及引用尖端科技而享誉全球。
对于普通大众,路透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制作和播发机构;对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路透则意味着世界领先的实时信息、市场决策信息的一种交易系统提供者。
2、路透的目标:令金融市场真正能在互联网上运作。
点击观看大图二)路透产品构架路透公司专注经营三个业务范围: Reuters Financial(包括Reuters Information及Reuters Trading Solutions)、 Reuterspace 及 Instinet。
Reuters Financial包括:1、路透财经资讯产品(Reuters Information)为全球各地金融市场及新闻媒体提供广泛的资讯和新闻产品,包括实时的财经数据、Lipper集体投资数据、数字、文字、历史性及图表分析资料库、新闻、图表、新闻录影带及新闻图片。
现时,全球53,500个地区共有627,000个用户选用路透的资讯及新闻。
路透还提供逾960,000种股票、债券、金融工具及40,000家公司的数据。
财经资讯来自242个交易所及场外交易市场,以及由5000位使用路透服务的客户所提供。
2、路透交易系统及解决方案(Reuters Trading Solutions)为金融市场提供全球化方案及技术,包括企业全面整合方案、市场资讯及数据发布、股票和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管理系统。
该公司还为客户提供技术和入门网站功能,以便他们向散户供应资讯、数据及交易技术。
这些功能均建基于TIBCO及路透软件。
Instinet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证券经纪公司为路透公司旗下独立管理之附属机构,其业务覆盖股票及固定收入市场。
该公司每天在全球逾40个市场进行交易,为北美洲、欧洲及亚洲18个证券市场的成员。
Instinet致力提高客户的投资表现,不断为他们提供即时的环球流动资产存取服务、强化交易效率及增广商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英语财经新闻报道短篇
英语财经新闻报道短篇The Impact of Trade War on Global EconomyIntroduction:The ongoing trad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is trade dispute on various sectors and countries.1. Trade Disruptions:The trade war has resulted in disruptions to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flows. The imposition of tariffs by both countries has led to increased costs of imported goods, affecting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worldwide. Industries heavily relian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such as electronics and automobiles, have experienced reduced demand and profitability.2. Economic Slowdown:The trade war has contributed to a slowdown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trade relations has dampened business investments, as companies remain cautious about future prospects. This has led to a decrease ineconomic growth rates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s well as other major economies.3. Currency Volatility:The trade war has triggered fluctuations in currency markets. As investors seek safe-haven assets amid the uncertainty,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safe-haven currencies, such as the US dollar and Japanese yen, has strengthened. On the other hand, currencies of countries heavily reliant on exports, like the Chinese yuan, have depreciated. This currency volatility adds to the economic challenges faced by countries involved in the trade war.4. Shift in Supply Chains:The trade war has prompted companies to rethink their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In an effort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ariffs, many businesses have started to diversify their production bases and source materials from countries not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trade dispute. This shift in supply chains could have long-term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trade patterns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5. Regional Effects:The trade war's impact extends beyo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Othe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close economic ties to either nation, have also been affected. For example, economies that rely heavily on exporting commodities, such as Australia and Brazil, have experienced decreased demand and lower prices. Similarly,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which serve as manufacturing hubs for global supply chains, have seen a decline in exports and investments.6. Uncertainty and Investor Confidence:The trade war has created a climate of uncertainty, which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investor confidence. Stock markets have experienced increased volatility as investors react to trade-related news and developments. The lack of clarity surrounding trade negotiat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escalation has made investors hesitant to make long-term investment decisions.Conclusion:The trad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s ha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From trade disruptions to economic slowdowns and currency volatility, the impacts are felt across various sectors andcountries. As the trade dispute continues, it is crucial for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es to find ways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work towards a resolution that promotes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and growth.。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财经新闻英汉翻译研究——以《经济学人》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财经新闻英汉翻译研究——以《经济学人》为例一、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国际经济形势成为广大群众一大诉求,因此英语财经类新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人》作为一本财经类杂志,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其新闻报道兼具权威性与实效性,该杂志的准确翻译可成为了解国际金融信息的高质量渠道之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强调读者反应,即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应有一致的阅读体验。
文章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试图探讨财经类新闻在翻译中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读者取得一致的阅读体验。
二、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的概念是尤金•奈达于20 世纪60 年代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的。
动态对等指出,译者不能仅仅关注源语与目的语间的对应关系,而该关注一种动态的关系,即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信息间的关系应与源语读者和源语信息间的关系保持一致[1]。
后来,为避免公众对“动态”一词的误解,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替换为功能对等,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内容[2]。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即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阅读反应需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阅读反应保持基本一致,这就要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贴近的对等。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例如源语中的文化表述、语言形式等很难再现,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这时应首先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即最自然的对等。
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两大核心即是信息的准确传递与读者反应[3]。
国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涉及广泛,包括新闻、广告、文学、影视字幕等诸多翻译领域。
而新闻具有面向大众、真实准确、及时简明的特点,因此新闻翻译应具有更高的可读性与交际性。
财经类新闻同时具有专业性与民生性,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需要译者在翻译中更需要坚持功能对等,以最大限度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英语财经新闻报道
英语财经新闻报道Title: China's Ban on Micron: Roils Domestic Memory Chip Market China's recent ban on Micron Technology, a US-based memory chipmaker, has sent shockwaves through the country's domestic memory chip market, shaking up prices and revealing the fragility of the sector.On September 24th, China's Ministry of Commerce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ban Micron Technology from exporting to China, effective immediately. The ban was a response to Micron's alleged viol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news sent a wave of panic throughout China's memory chip industry, as concerns mounted that the ban could signal a shift in the global technology landscape.China's memory chip market has been booming in recent years, with demand skyrocketing due to the pandemic. The ban on Micron, the industry's third-largest player, has now thrown the market into disarray, with prices for memory chips大幅波动(fluctuating significantly)."The Micron ba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said Zhang Xiaohui, an analyst at Gavekal Dragonomics. "While it may help to reduce distortions caused by upstream price spikes, it could also lead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nd force China to rely more on unreliable suppliers."The ban has also highlighted China's reliance on imported memory chips. According to industry insiders, China imported over $20 billion worth of memory chips last year, with a significant portion coming from the US."This ban is a wake-up call for China to reduce its reliance on imported chips," said Li Qing, a technology analyst at Nomura.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ncourage more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local chip industry."The ban on Micron has also cast a spotlight on Zhongwang Group, a Chinese aluminum giant that was once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primary aluminum. Zhongwang Group has been looking to diversify its business and has been actively investing in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The Micron ban could present opportunities for Zhongwang Group and other Chinese companies looking to break into the memory chip market," sd Wu Xiaoling, a financial analyst at UBS. "However,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success will not come easily."With China's ban on Micron in place, the country's memory chip industry now faces an uncertn future. As prices fluctuate and concerns mount about supply chn reliability, the industry will need to brace for further challenges in the months ahead.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财经新闻报道在信息传递和决策参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财经新闻
第一章财经新闻的概念、类型及特征第一节经济新闻、财经新闻的定义一、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梅尔文•门彻提出大众媒介上的新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A、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某种预期的中断;B、新闻是一种信息,人们需要根据这种信息来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
新闻:大众传媒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
二、经济新闻与财经新闻1.经济新闻:指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报道体裁。
2.财经新闻:第一,狭义,即以财政、金融、证券市场为主要报道范围的新闻;第二,广义,以整个经济领域为报道范围,但是其视角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有所不同。
在这一说法下,财经新闻的范围与对象等同于经济新闻。
财经新闻是传统经济报道的“升级版”: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企业、组织为主体的是传统经济新闻、传统经济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者、投资者为出发点的报道是财经新闻、财经报道。
三、新时期财经新闻的报道范围1.报道经济领域发生的新闻事实:报道领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全部。
2.以经济的视角报道其他领域的新闻事实:“泛财经”不但报道经济领域的新闻事实,还对其他领域的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以经济的视角去报道,从而挖掘更深的含义。
第二节新时期财经报道的类别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财经新闻分成不同的类别。
发生地:国际财经新闻、国内财经新闻和地方财经新闻;体裁和方式:财经资讯、财经通讯、财经评论、财经深度报道等;行业领域:工业新闻、农业新闻、金融证券新闻、商业新闻等。
一、以刊播财经报道的媒体类型来分1.广播电视财经报道:时效性强,信息传递迅速。
电视财经报道形象、直观,吸引受众,是财经报道发展的热点。
2.报刊财经报道:优势在于分析、评论。
3.新媒体财经报道(网络财经新闻):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报道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表现手法多样,使网络财经报道逐渐占据了财经报道的制高点。
财经新闻英语文体
2007年第5期总第65期JournalofFujianRadio&TVUniversityNo.5,2007General,No.65收稿日期:2007-07-13作者简介:徐琪(1979-),女,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英语教学部助教。
一、引言新闻英语(JournalisticEnglish)一般指英文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使用的英语。
依照报导的内容对其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十一个种类:政治新闻(politicalnews),财经新闻(economicnews),科技新闻(technologi-calnews),文化新闻(culturalnews),体育新闻(sportsnews),暴力犯罪新闻(violenceandcrimenews),灾难新闻(disasternews),天气新闻(weathernews),讣闻(obit-uary),娱乐新闻(entertainment)及杂闻(miscellanies)。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密切、频繁的经济交流活动,财经新闻英语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闻英语的一个分支,财经新闻英语除了具备新闻英语的共同特点,如倒金字塔式结构,运用字母缩写形式等等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例证法对新闻财经从句法和词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句法特点语言学上一般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五类: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指示功能directive,寒暄功能phatic,以及美学功能aesthetic.对于财经新闻而言,毫无疑问,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
为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向目标受众最大量地传递信息,新闻必须以最短的篇幅包含最大量的信息。
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要斟字酌句也不现实。
财经新闻与一般的新闻相比而言,更加具有实时性,否则就无法反映瞬息万变的财经世界,更无从谈及传递信息了。
这些在句法上主要表现为惯用扩展的简单句、常省略名词性从句中的关系代词、较多使用数字和比较结构、大量使用引语等四大特征:1.惯用扩展的简单句(expandedsimplesentences)例1.“NEWYORK-Stocksroared,withthetech-nology-ladenNasdaqmarketpostingitsbiggestgainever,aftertheFederalReservethrewalifelinetoWallStreetwithanunexpectedinterest-ratecuttokeeptheworld'slargesteconomyfromslowingtoomuch.”(纽约———股市上扬,高科技股集中的纳斯达克股市在美联储向华尔街出乎意料地抛出突然宣布降息这根救生索后迎来了其最大一次涨幅,美联储此次降息旨在防止美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滞缓。
英语股市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
云 。新 闻报 道 因 此弱 化 了其 传 媒 的 作 闻的可信 程度的高低 。英语 股市新 闻报 大量 复杂统计数字 ,即时 多变 的股 市信 用 ,同时使观众 陷入 困惑苦恼之 中。相 道 中遣词 造句的精确性 ,不但增强报道 息 ,这些 信息的复杂度高 ,内容详 尽 , 反 , 性 化具 体 的语 言在 表现 英语 股 市 公信 度 ,便 于公 众 更 好 理解 股 市 的变 如果单 纯追求精确 的股市统计数 据的报 个
性 、专业性 、热 点性 。作 为新 闻报道 的一个分支 ,英语股 市新 闻报 道是 一个 多角度的综合体 ,形成 了固有 的语 言风 格 , 内容涉及经济 生活的 多个领域、 多个国家 ,新闻报道表现 为主体 复杂性 与角度 多样化。本文从语 言风格 、新 闻
内容 的 角度 入 手 ,对 英 语 股 市 新 闻报 道 特 点 进 行 深 入 分 析 , 以期 能 给 我 国股 市新 闻报 道 以启 迪 。
股市进行连续 报道 。在此次金融危 机事 众 对股市新 闻报道 的关注 ,深 层次原因 要 的 意 义 。 件报道 中全 方位 报道角度 ,涉及经 济热 是 观众 的生 活与股市息息相关 。 我 国 的股 市新 闻 报道 应 采用 国际
点 内容广泛 ,除了对华尔街投资银行 、
2 从 社 会 角度 扩 展 财 经新 闻的 感 性 化视野 ,保持对世界股市 的敏感 度并深 . 欧盟财务 紧缩 、各国的救援政策等方 面 化 ,便 于 受 众接 受 度 分析股市变动状况 ,注 重培养国际化 的全方位报 道 ,英语股市新 闻报道 还从 善于从复杂多变的财经事件抓取热 意识而不是拘泥 于地 域性 的狭隘眼光 。 理论 以及社会 民众的角度进行 了剖析 , 点 事件是我 国财经新 闻报道 吸引大众眼 我 国股市新 闻报道 的发展 旨在挖掘股市
华尔街日报
报社简介
报社简介
华尔街日报logo 《华尔街日报》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侧重金融、商业领域的报道,在 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日发行量达200万份。同时出版了亚洲版、欧洲版、网络版,每天的读者大概有2000多 万人。《华尔街日报》新闻舆论通过尖利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让商业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巴伦/班克罗夫特时代
1902年,已在道琼斯工作多年,并曾经是第一位驻外记者的克莱伦斯·巴伦(Clarence W. Barron)在查尔 斯 ·道过世后买下了公司的控制权。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日发行量为7000份。
1920年,报刊的发行量增至18,750份。随后,巴伦先生又引进了全套现代化的印刷设备,拓展了新闻收集 业务。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发行量已达5万份之多。
作为一家享誉全球一百多年的财经类报纸,质量是制胜的根本,《华尔街日报》在追求新闻质量上可谓不遗 余力。日报头版上每天都有一篇几千字的长篇报道。据该报副总编辑介绍,这些长文章都是花费几个月做出来的。 一般的专题报道需要一到三个月,有的需要半年时间,还有的需要几个人合作去做。初稿写成后,要几经改写才 能最终定稿。报社对新闻写作手法要求历来非常严格,从巴伦时期提出的写作原则到基尔格尔成立“写作线”, 形成了文风严谨又不艰涩的报道,“华尔街日报体”为众多新闻从业者推崇备至。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创立初期
1889年7月8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1882年,三位年轻的记者查尔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 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和查尔斯 ·博格斯特莱斯(Charles Bergstresser) 创立了道琼斯公司。1889年, 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职员增加到了50位,于是决定将原来的仅编写《致读者下午信》的小规模经营改变为出版 报纸,并且依照华尔街命名为《华尔街日报》。就这样,《华尔街日报》于1889年7月8日问世,它有4个版面, 当时每份的售价为两美分。
英文版财经新闻
US planemaker Boeing has announced an "historic" order from United Airlines for 150 Boeing 737s, in a deal worth up to $14.7bn.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宣布接到联合航空公司一份“历史性”订单,该订单涉及150架波音737s,价值147亿美元。
The order comprises 100 of the new Boeing 737 Max 9 planes and 50 Next Generation 737-900ER aircraft. Boeing said the deal meant it had now received more than 10,000 orders overall for aircraft from the 737 family.Boeing said the 737 was the "undisputed best-selling jetliner in the world".It said the Next Generation 737 was "the mostfuel-efficient and reliable" single-aisle plane in the market.The 737 Max, which is a new-engine variant on the Next Generation 737, builds on these strengths, Boeing said, reducing fuel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y 13%.Modern features"United and Boeing share a rich history together and we are delighted United has chosen the 737 for its future fleet, renewing our partnership for decades to come," said Ray Conner, chief executive of Boeing Commercial Airplanes.Jeff Smisek, chief executive of United, said: "We look forward to offering our customers the modern features and reliability of new Boeing airplanes, while also making our fleet more fuel-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United Continental, the parent company of United Airlines, said it would begin taking delivery of the 737 Max 9 planes in 2018.The 737-900ERs will be delivered from late 2013.Both planes feature a quieter cabin and brighter lighting, designed to give the impression of more space. The deal is valued at $14.7bn at list prices, although major airlines like United do not pay list prices.United Airlines is the world's biggest carrier. In 2011, it flew more than two million flights, carrying 142 million passengers.Earlier on Thursday, Boeing's European rival Airbus announced a further $6.35bn of potential orders at the Farnborough airshow.The four deals Airbus has announced so far this week, if completed, would total $16.9bn for 115 aircraft. Inflation has eased sharply in China, giving policymakers more room to spur economic growth amidst a global slowdown.中国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这使决策者有更多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
讲好中国财经故事 打造国际传播能力——以财经新闻双语人才培养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0.10新闻媒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和建设传媒世界新秩序是我国主流媒体的战略重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中国故事的讲述,生动地折射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互交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需要财经新闻的时效性报道、专业性解读和前瞻性判断,这是财经新闻飞速发展的时代境遇。
与此相应,财经新闻媒体对跨学科复合型双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以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双语教学路径为例,剖析中国财经故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报道策略,探究财经新闻高端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一、讲好中国财经故事的新闻传播模式(一)着眼财经运行状况,提升专业性和公信力财经媒体聚焦于提供经济资讯、报道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全球顶级财经媒体和财经数据服务商已完成“数字化媒体转型”①,成为大数据和智能化的财经全媒体。
财经媒体依托大宗商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报道和前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左右着投资者的预期。
财经媒体的影响力,决定了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汇聚力。
建设立足中国本土、服务面向全球的财经媒体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讲好中国财经故事的突破口。
财经新闻既要着眼当前财经运行状况,也要阐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未来走向,把握国际大势,唱响中国声音。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终端地理信息、用户数据与行为,对数据开展多形态、全方位的动态抓取和处理,提升财经领域新闻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二)中国财经故事和国际化叙述相辅相成在讲述中国财经故事时,应借鉴国际传播语境的叙事技巧和策略,提高国际公众的接受度。
在叙事客体上,让叙事因“人”而生动,注重“人”的力量。
中国经济崛起和转型升级的今天,中国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创新实践,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正能量。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财经英语英汉翻译——以《华尔街日报》翻译为例
2332020年31期总第523期ENGLISH ON CAMPUS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财经英语英汉翻译——以《华尔街日报》翻译为例文/刘东旭翻译技巧的选择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翻译的原文决定的。
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译文的功能,灵活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法结构。
本文就英语财经新闻中存在的专业词汇和长难句,以及文化差异等,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
1. 词汇的翻译。
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由于新闻报道涉及的专业领域和范围较广,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新闻词汇进行准确把握和理解。
在本节中将会举例展开解释部分专有名词、数学单位和动词的翻译。
(1)专有名词翻译。
英语财经新闻虽然注重可读性,但仍会有些专业词汇,或者一些常见的普通词汇在这里有其专门的用法和释义。
①But the further paring down of SoftBank' s Alibaba stake, as well as the departure of Mr. Ma from SoftBank' s board mark aturning poin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dates to the 1990s.②Mr. Ma brought Mr. Son onto Alibaba ' s board in 2005, a position he still holds.例①②中,Board作名词时指“板,木板等”;作动词时指“上(船、车或飞机)”,而在财经英语中指董事会。
如在本文例句中,SoftBank ' s board在句中表软银董事会,Alibaba ' s board 即阿里巴巴董事会。
③The market showed it was open to giant publicstock sales last week when PNC Financial Services Inc., the Pittsburgh-based regional bank, sold its stake in money manager BlackRock Inc. for about $13 billion.例③中,在新闻文章中我们常看到Inc.,Corp.和Co. Ltd 等公司的缩写形式。
全球主要新闻媒体中英名称及简介
CNN
1980 年 6 月 1 日幵办于亚特兰大,是全球第一家全天候播报新 闻的电视台。
VOA
1942 年 2 月成立,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广播、电视及互联网 多媒体新闻网。
Bloomberg Ne ws
DPA
Business 成立于 1981 年,中文译名“彭博集团”,有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彭 博(Michael R. Bloomberg)创建。
Zaobao
英文名称 Korean Economic Daily Arab News
简介 1948 年 6 月 15 日创刊。《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 大报,被联 合国教科文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 纸之一。
《经济观察报》是中国新生的学术、商业和舆论领袖交流与对 话的平台,旨在共同探讨世界的改变与中国的未来。
Kuwait News Agency
News 24 Yomiuri Shimbu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sian Wal Street Journal Dow Jones Newswires
年,是一份英语日报,报道本地、区域和世界新闻。
页码 138 简介 1791 年创刊,是英国创刊最早的星期日报纸 1843 年创刊,是一份以报道新闻与国际关系为主的英文刊物。 创刊于 1828 年,是英国全国性周刊中历史最久的杂志。 创办于 1889 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侧重金融、商 业领域报导的日报。
创办于 1877 年,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 创办于 1923 年 3 月,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1851 年创刊,在全球有相当的影响力。
AP
1892 年成立于芝加哥,美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
财经新闻翻译速度与准确性考核试卷
( )
17.以下哪个词汇用于描述经济萧条?
A. Recession
B. Depression
C. Expansion
D. Boom
( )
18.在财经新闻中,“balance sheet”是指:
A.利润表
B.现金流量表
C.资产负债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
19. “Hedge fund”在财经新闻中的含义是:
财经新闻翻译速度与准确性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个词汇在财经新闻中通常翻译为“bear market”?
D.最大回撤
( )
17.以下哪些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主要职能?
A.促进国际金融合作
B.提供金融监管标准
C.执行国际支付
D.发行国际货币
( )
18.以下哪些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典型应用?
A.移动支付
B.区块链
C.人工智能理财顾问
D.传统银行业务
( )
19.以下哪些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
1.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汇率波动?
A.利率差异
B.政治稳定性
C.经济增长率
D.所有以上因素
( )
2.以下哪些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A.促进就业
B.稳定价格
C.增加国际贸易
D.平衡预算
( )
3.以下哪些属于金融衍生品?
A.期货合约
B.期权合约
英语财经报道翻译分析
2016.3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一、财经报道的功能(一)传递财经信息同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较而言,财经报道提供的信息更具有专业性,更能够直接影响群众的经济行为,人们不只是需要通过财经报道所传达出的信息来满足自己了解社会的欲望,更要通过财经报道所提供的信息给出在市场中的投资及决策建议。
(二)剖析财经现象财经报道之间的新闻往往不是纯粹某件事的新闻,而有可能是一些经过长期的积累才发生的财经现象。
因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局限,人们为了了解这些经济现象必须要借助专业人士报道,并对英文财经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及剖析。
英文财经报道译者要追溯财经事件的本质和研究其发生背景,将英文信息翻译给国人,使国人明晰经济现象。
(三)传播财经知识每一种经济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晦涩难懂。
而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专业经济学知识的获得仍然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拥有专业经济知识的人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财经报道人员在报道财经现象时,要引入简单易懂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财经知识的效果,使人们的经济素养得到提高。
二、财经报道的特点(一)抽象性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中,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由实时变动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这就造就了财经报道很少是具体的某一事件的单纯性报道,而是相关的多方面的信息综合,报道内容本身就是抽象的。
财经类相关电视节目中,“即期交易”“持仓量”“BVI 股权”等财经方面的专业术语是十分常见的,这些术语的使用增添了财经报道的抽象性,晦涩难懂。
这就要求财经报道翻译人员在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时,化抽象为具体,内容上专业,表现形式上通俗,将抽象的财经信息贴切地表达出来。
(二)指示性财经新闻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具有一定程度的指示性。
财经报道所涉及的指示性特指受众在接收到具体的财经信息后所付诸的有效行为。
即使财经报道并没有明确给出相应的做法,但读完报道后,读者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知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间去怎么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s economy performed better than expected in the third quarter and the country’s debt risks are under control, Premier Li Keqiang said on T uesday. "China’s economy in the third quarter not only extended growth momentum(势头,动量,动力) in the first half but showed many positive changes," Li said in the speech in Macau that was broadcast live on state television.
Key indicators such as factory output, company profits and investment have rebounded, he said, ahead of China’s release of third-quarte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data on Oct. 19.
More than 10 million new urban jobs were created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with the survey-based jobless rate falling below 5 percent in September, he said,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the economy still faces downward pressure. China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its main economic targets this year and maintain medium- to high-speed growth, he said.
The government is aiming for annual economic growth of 6.5-7 percent in 2016, compared with 6.9 percent in 2015, the slowest expansion(膨胀,阐述)i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Despite a rocky start to the year and stubbornly weak exports, China’s economy grew 6.7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buoyed(支撑,鼓励)by higher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公共建设)spending and a housing market frenzy(狂怒)which is beginning to raise fears of overheating. HSBC expects a similar rate of expansion in third quarter.
Wall Street Journal survey economists and they a re concerned about China’s housing bubble
Stimulus measures appear to have stabilized China’s economy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but the government now faces a resulting housing bubble(泡沫)that it needs to contain without choking off(堵塞)growth, economists say. Both consumer and industrial prices seem to be gaining strength.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likely rose 1.7% from a year earlier, quickening from a 1.3% year-over-year growth in August, the survey showed. Many economists polled expect China’s prolonged(拖延的,持续很久的)industrial deflation (通货紧缩)may finally come to an end this year. The country’s trade surplus likely remained sizable(相当大的), helping to offset(抵消、补偿)impact from capital outflows(流出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