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与栖息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助于加强有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学好、用好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生物圈和栖息地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时首先接触到的生物概念,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含义,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栖息地是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对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由于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比较多,其栖息地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所以各栖息地的特征比较复杂,为此把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环境污染录像片。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课件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

2.提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二、探究新知

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根据课本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

2.巧妙设问,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3.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

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

生物等。进一步明确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

薄层,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

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

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

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

5.天体对比,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为什么生物圈有利

于生物的生存?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

同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

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

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三、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

1.出示问题

(1).什么叫栖息地?

(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

(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

2. 自主研学

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图1.3-2和图1.3-3,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3.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

(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

(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

四、合作学习

1.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1).图1.3-4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3).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3.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

五、迁移深化

1.出示音像资料,播放一幕幕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所造成的生物大劫难资料,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2.分析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