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论压力》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学生运用多种技巧、方法对短文的理解,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1苦与乐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

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

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

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

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

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②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乐,这就是“苦中有乐”。

③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

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望越多就越乐”的谬论。

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得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导致苦的原因。

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诞生以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

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

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七年的论证,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非欧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得到了乐。

那么,除了这个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苦)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个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在失败中科学地总结,终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

所以,乐并不是苦的海的简单的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一、季羡林篇:(一)个人成就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三)人物评价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

”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1、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一)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

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

58岁就吐血而亡。

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

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

”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文章关于阅读的议论文热度:关于阅读的议论文热度:关于阅读的议论文800字热度:北京初中议论文阅读热度:初中七年级议论文阅读热度:议论文阅读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而议论文作为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许多父母感到很难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他们看。

有一位父亲想出了一个解释的办法。

这位父亲仔细倾听孩子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影片中有他们喜爱的演员;别人都在观看;它被列为限制级仅仅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

几位少年并不否认,影片中有一个建筑和一群人被炸飞的镜头,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暴力元素很正常,无可厚非。

再说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了这些理由,父亲还是说:“不行!”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果仁巧克力蛋糕。

他解释说,他选用了全家人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

孩子们问他是什么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在蛋糕里加了狗粪。

”但是父亲又马上向孩子们保证只加了一点点,其他所有成分都堪称食中精品,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果仁巧克力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相信这些蛋糕口味绝对一流。

虽然父亲暗示果仁巧克力蛋糕的品质几近完美,但是这几个少年表示坚决不品尝。

父亲故作惊讶。

他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尝不到狗粪的味道。

但孩子们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告诉孩子们,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个果仁巧克力蛋糕。

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诱使我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

事实上,哪怕是一点点狗粪都能将美味佳肴变成令人作呕、全然不能接受的东西。

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我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最新季羡林《论压力》初中议阅读题及答案

最新季羡林《论压力》初中议阅读题及答案

论压力(10分)季羡林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

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

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

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

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

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

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

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

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

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

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

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

应就是压力。

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

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议论文训练与答案 完结

议论文训练与答案     完结

议论文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加滋润甜美。

我们常常以别人的幸福为榜样,试图寻找自己的幸福。

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人追逐和追求的幸福,却是没有榜样的。

这种幸福常常是徒劳无功的,甚至会带来更多的烦恼。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

对于一个乞丐来说,得到一顿饱饭就会感到幸福;而对于一个大款大腕来说,即使是一桌山珍海味,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

史铁生是一位患有尿毒症的作家,他的境遇令人同情。

然而,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他还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对于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我们是否也应该降低幸福的底线?实际上,词典给出的幸福定义并不准确。

即使是在相同的境遇下,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的一百个人,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能不止一百种。

有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幸福观的多样化,也告诉我们:幸福是没有模式,也没有榜样的。

梁实秋也曾说过:“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我有一位远房侄女,本来生活得很快乐。

然而,一次同学聚会之后,她看到一个当处长的同学拥有豪宅和宝马,就开始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赚钱。

她原本快乐的生活也因为追寻幸福的榜样而逐渐消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幸福是自己感受到的一种感觉,与权势、财富、名声等并不直接相关,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也因追求不同而不同。

2.第二段中举“乞丐”、“大款大腕”吃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通过对两种极端情况的比较,强调幸福与权势、财富等的关系不是必然的。

其作用是为后文引出幸福观的模糊性做铺垫。

3.幸福观是模糊的,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因追求不同而不同,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定义,也没有一个普适的幸福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
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

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

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

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

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

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

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

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

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

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

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

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

应就是压力。

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

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⑤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2. 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的“压力是好事”的一项是()(3分)
A.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等,人们感觉到了压力,然后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是好事。

B.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而没有这些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这些压力也是好事。

C.作者自己“已至望九之年”,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还是形成颇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往往能使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所以也是好事。

D.资本家钱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也是很大压力,于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千方百计赚钱,增加资产,这也是好事。

1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定义在自然科学上可能是确切的,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B.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看似没有压力,实际上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C.文中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了没有压力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观点。

D.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的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不可杞人忧天。

14.平常我们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排除压力的?(4分)
答案:
12 3 D
13 3 C
14 4 示例:生活处处都有压力,作为学生每一次考试都有压力,每一次成绩公布都有压力,考试之前,不要嘀咕,踏踏实实准备;考试之后公布的成绩,已经是事实,不必太过在意,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就豁然面对。

这样就能减轻压力。

(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2分),要结合作者提出的任一方法(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