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之眼球运动障碍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作者:————————————————————————————————日期:ﻩ神经病学Neurology名词解释●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

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神经病学 (2)

神经病学 (2)

神经病学一.名词解释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嗜睡: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3.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4.痫性发作: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患者可同时几种不同痫性发作。

5.感觉过敏:指一般情况下对正常人不会引起不适感觉或只能引起轻微感觉刺激,患者却感觉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

常见于浅感觉障碍。

6.不自主运动: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异常运动。

7.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8.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9.Bell sign(贝尔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见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0.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程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发作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无意识障碍。

11.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12.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1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4.胆碱能危象:少见,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患者肌无力加重,并且出现明显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肌束颤动及毒蕈碱样反应。

神经病学题库(第一章)

神经病学题库(第一章)

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一、选择题【A型题】Ⅰ.意识障碍1.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A.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B.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C.大脑半球D.小脑E.基底节2.某患者能唤醒,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勉强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即又入睡,这种意识状态是:A.嗜睡B.昏睡C.昏迷D.谵妄E.意识模糊3.患者处于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能唤醒,醒后模糊做答,旋即熟睡。

此时为:A.嗜睡B.昏睡C.浅昏迷D.中昏迷E.深昏迷Ⅱ.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5.患者为右利手,意识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A.左侧额上回后部B.左侧额中回后部C.左侧额下回后部D.左侧角回E.左侧顶上小叶Ⅴ.眼球运动障碍9.霍纳(Horner)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因引起A.眼交感神经麻痹B.眼交感神经兴奋C.眼副交感神经麻痹D.眼副交感神经兴奋E.动眼神经麻痹10.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正常,病损位于:A.对侧视神经B.同侧视神经C.对侧动眼神经D.同侧动眼神经E.同侧视神经及动眼神经14.62岁女性,因口角歪斜两日来诊。

查体双眼闭合有力,示齿口角左偏,该体征是:A.中枢性面瘫B.周围性面瘫C.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D.舌咽神经损害E.迷走神经损害15.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区别是:A.前者额纹消失B.后者病变在皮质脑干束C.前者多有舌前2/3味觉改变D.后者眼睑闭合无力E.前者口角下垂16.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正确的是:A.镫骨肌支以下面神经损害有听觉过敏B.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面神经损害可出现Hunt综合征C.舌前2/3味觉障碍提示面神经管外鼓索神经病变D.一侧面下部肌肉瘫痪提示病变在皮质脑干束E.可以反复发作Ⅹ.躯体感觉障碍23.下列感觉障碍部位的哪项判断不正确:A.周围神经末梢性损害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型深、浅感觉障碍B.脊髓半侧损害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C.延髓背外侧病损可出现同侧面部与对侧躯体交叉性感觉障碍D.丘脑病损可引起同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E.皮质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复合感觉障碍24.脊髓病导致音叉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的病变部位在:A.前庭脊髓束B.红核脊髓束C.脊髓小脑束D.脊髓丘脑束E.薄束与楔束25.C5~T2脊髓前连合受损可出现: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D.双上肢及上胸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26.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B.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C.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伴自发性疼痛D.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E.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27.一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A.中脑背盖部B.桥脑背盖部C.桥脑基底部D.延髓背外侧部E.延髓基底部28.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敏,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质B.内囊或基底节区C.丘脑D.中脑E.桥脑29.内囊受损感觉障碍的特点是: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B.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C.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自发性疼痛D.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感觉过度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30.脊髓半侧损害感觉障碍表现为:A.受损平面以下同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B.受损节段呈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C.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D.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触觉障碍E.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31.患者右下肢无力3个月,左下半身麻本,检查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B.右侧T4水平半侧损害C.左侧T4水平半侧损害D.右侧T4水平后索损害E.左侧T4水平后索损害32.患者左上肢深、浅感觉减退,实体觉、皮肤定位觉及两点辨别觉明显障碍,伴左上肢发作性感觉异常,病损部位在:A.左侧颈髓后根B.左侧颈膨大后角C.右侧丘脑D.右侧顶叶皮质下白质E.右侧顶叶皮质35.30岁男性,双上肢针刺不知疼痛,热水烫无知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特点是短暂,剧烈,爆炸样头痛发作。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伴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塞和Horner综合症。持续数周或数月。
D
蛋白-细胞分离──指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数正常,多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主要损害多数脊神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巨噬细胞浸润以及神经纤维的脱髓鞘,严重病例可出现继发轴突变性
Gowers征:为DMD特征性表现。患者走路呈鸭步,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四肢共同支撑躯干,在用手按压膝部以辅助四头肌肌力,最后双手攀附下肢缓慢站立。随症状加重而出现跟腱挛缩,双足下垂,平地步行困难。
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s征)
E
E-W核: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F
发作性症状:是指持续时间短暂、可被特殊因素诱发的感觉或运动异常。如强直痉挛是多发性硬化的~。
脑分水岭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A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时痴呆最常见病因。病理三大特征是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椎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和神经元缺失。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持续进展。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GBS)
阿罗(Aryll-robertson)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
Babinski征:用竹签在患者足底沿外侧缘向前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阳性味拇趾背屈,也称为跖反射伸性反应

脑病科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脑病科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脑病科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眼位偏斜。

(2)眼球活动障碍。

(3)复视、双眼视一为二。

(4)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眼位偏斜。

(2)眼球运动障碍。

(3)共同偏视或复视。

(二)临床分型1.核上性眼肌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病变引起的向病灶对侧(偏瘫侧)凝视麻痹,表现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

3.核性眼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核病变,使部分眼肌受累或眼外肌与缩瞳肌损害分离。

4.周围性眼肌麻痹(1)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有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有复视。

(三)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证:目偏斜,复视,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

2.瘀血阻络证:目偏斜,眼疼,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亏虚证:目偏斜,复视,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针刺治疗1.推荐方法:(1)头穴丛刺【选穴】于氏头针顶前区、枕区、项区。

①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

②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

③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

【操作】推荐采用长时间留针(6小时),配合电针。

神经病学思考题1

神经病学思考题1

思考题: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感觉神经(Ⅰ,Ⅱ,Ⅷ)、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有些脑神经(Ⅲ,Ⅶ,Ⅸ,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

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

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1.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停,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

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

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2.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4.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

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5.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6.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7.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神经病学第六版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P7)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P7)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P13,37)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P15)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P15)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

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神经病学重点整理

神经病学重点整理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Broca失语(表达性、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说不清),谈话非流利、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用词不当、只能讲一两个简单得词,或者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

2、Wernicke失语(听觉性、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特点为听理解障(听不懂),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话;口语表达流利型,语量增多,但混乱割裂,缺有意义词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3、Hornor症: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的供血区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一般5分钟内达高峰,一次持续发作常维持5-2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

5、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Jackson发作;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半小时至36小时内消除)肢体瘫痪,称Todd麻痹。

6、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半侧损害导致,出现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

二、填空选择:1、弯腰侧卧位,L3-4(L2-S3间隙均可)椎间隙穿刺,正常压力80-180mmH2O。

2、缺损症状:正常功能减弱或缺失(偏瘫、失语)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时所缠身的过度兴奋(痫性发作、根性痛)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起控制的低级中枢功能释放(锥体束征)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能相隔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休克,脑出血,脊髓休克)3、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神经病学简答题

神经病学简答题

33.脊髓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护理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临床表现: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呈驰缓性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大,小便障碍。②护理上应注意:按导尿管,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将瘫痪肢体放在功能位置上。
34.压颈试验(Quekenstedt test)的临床意义
答:压颈试验是检查脊椎管内脑脊液流能情况,即是否有抗阻的检验方法。如有抗阻、压颈时,以下上升、下降变慢或以上升,下降,说明椎管内有占位病变,如上升、下降速度快,说明椎管内更占位病变。
16.脑出血急性期主要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一般应在当地抢救,不宜在多搬动。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维持血压稳定。③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⑤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可使用止血剂。
脑出血治疗目的和措施: 目的-挽救生命, 减少残废程度, 降低复发率. 措施—(1) 降低颅内压,(2) 控制高血压(3) 密切观察, 加强护理(4) 保持营养, 注意电解质平衡(5) 防治并发症如感染, 应激性溃疡出血, 高热等;(6) 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酌情考虑手术治疗;(7) 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2)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12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12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三、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 ➢ 手指精细动作受累 ➢ 面具脸(masked face) ➢ 小写(micrographia)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四、姿势平衡障碍 (postural instability)
屈曲姿势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100
• 最有效的症状治疗方法 – 提
80
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60
未治疗的病人
40
治疗的病人
20
0
1-5 6-10 11-15 years years years
病程
• 所有病人都会需要左旋多巴的 治疗
• 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持续提 供抗帕金森病的益处
• 耐受性好
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
“蜜月期”
运动并发症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1)MSA-P型 • 临床特征:运动迟缓, 肌强直, 震颤不明显 • 可有锥体系\小脑症状, 常伴自主神经症状,即直 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 • 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二、肌强直(rigidity)
➢ 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
节阻力始终增高,似弯曲软铅管(铅
折刀样
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 )
➢ 若伴震颤,检查感觉在均匀阻力
有断续停顿,似转动齿轮(齿轮样 铅管样
强直,cogwheel rigidity),是
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齿轮样
帕金森病
流行病学
➢ 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700/10万 ➢ 随年龄患病率增高 ➢ 男性患病率稍高于女性

《神经病学》运动障碍性疾病练习题及答案

《神经病学》运动障碍性疾病练习题及答案

《神经病学》运动障碍性疾病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底节A.尾状核B.海马C.苍白球D.丘脑底核E.黑质2.小舞蹈病三联征是指A.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B.舞蹈样动作、肌强直、共济失调C.舞蹈样动作、偏瘫、共济失调D.舞蹈样动作、痴呆、共济失调E.舞蹈样动作、吞咽困难、共济失调3.肝豆状核变性与帕金森病的鉴别在于A.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B.角膜K-F环C.抑郁D.慌张步态E.阳性家族史·4.下列关于小舞蹈病治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可适当用镇静药B.病症轻者,可不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C.无论病症轻重,均应给予水杨酸钠或泼尼松D.舞蹈症状可用氯丙嗓E.治愈后还应定期随访5.男患,17岁,行动迟缓2年。

查体:面部表情少,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步行运动迟缓,双眼角膜与巩膜交界处见褐色环,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帕金森病B.帕金森综合征C.特发性震颤D.小舞蹈病E.肝豆状核变性6.下列哪项不是小舞蹈病的临床表现A.舞蹈样动作B.挤奶妇手法C.角膜K-F环D.精神症状E.可伴有心脏病7.帕金森病最主要临床特征是A.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脸B.震颤,肌张力增高,搓丸样动作C.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慌张步态D.震颤,运动减少,写字过小征E.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8.男患,60岁,表情呆板,运动减少,右手不自主搓药丸震颤状。

其临床表现还应包括以下哪项A.肌张力呈折刀样增强B.肌张力低下C.肌束颤动D.肌张力呈齿轮样增强E.肌肉萎缩9.下列有关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精神症状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铁代谢障碍D.有角膜K-F环E.有锥体外系症状10.男患,“岁,行动迟缓,双手抖动6年。

查体:瞬目动作减少,双上肢静止震颤,慌张步态,应首选下列哪种药物治疗A.抗胆碱能药物一苯海索B.金刚烷胺C.左旋多巴或多巴丝麟D.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一澳隐亭E.吩噬嗓类药物一氯丙嚓11.下列关于帕金森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纹状体多巴胺一乙酞胆碱失衡与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B.出现临床症状时纹状体多巴胺浓度一般降低80%以上C.多巴胺递质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度不相一致D.多巴胺替代药物治疗的治疗原理是纠正递质失衡E.抗胆碱药物治疗的原理是纠正递质失衡12.男患,69岁,患帕金森病,并患前列腺增生,下列药物中哪一种不宜应用’A.苯海索B.多巴丝拼C.苯海拉明D.金刚烷胺E.澳隐亭13.关于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体征,哪项是正确的A.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慌张步态B.静止性震颤、面具脸、肌强直C.运动迟缓、搓丸样动作、肌强直D.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E.静止性震颤、面具脸、运动迟缓14.帕金森病A.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B.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C.神经一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D.血清钾低E.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缺失15.接近震颤麻痹病因治疗的药物是A.苯海索B.地西津C.左旋多巴D.新斯的明E.利血平16.震颤麻痹的患者哪类药物禁止使用A.金刚烷胺B.抗胆碱能药物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E.吩噬嚓类药物17.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A.静止性震颤B.铅管样肌强直C.齿轮样肌强直D.慌张步态E.小步态18.帕金森病不会出现的体征是A.手搓丸样震颤B.齿轮样肌强直C.面具脸D.挤奶妇手法E.慌张步态19.关于帕金森病以下的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多在中老年期发病B.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C.通常的辅助检查无特殊发现D.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治愈E.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震颤明显的较年轻患者20.关于帕金森病以下哪项诊断及治疗的表述是正确的A.脑脊液检查对诊断颇有价值B.头部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C.一经确诊应首选左旋多巴治疗D.多巴丝脱是由左旋多巴加节丝腆组成,疗效优于左旋多巴E.服用左旋多巴出现周围性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21.下列哪项不符合小舞蹈病的体征A.舞蹈样不自主运动B.挤奶妇手法C.肌张力减低D.反射减弱或消失E.写字过小征22.小舞蹈病治疗A.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B.不宜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和增强多巴胺活性的药物C.用增强多巴胺活胜的药物D.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E.用抑制胆碱能活性药物和增强多巴胺活性的药物23.小舞蹈病与下列哪一种病原体感染有关A.金黄色葡萄球菌B. A型溶血性链球菌C.肺炎支原体D.李斯特杆菌E.结核杆菌24.关于小舞蹈病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表现B.病理可有黑质、纹状体等部位可逆性炎性改变C.儿童和青少年多见D.即使不治疗也可自行缓解E.治愈后不再复发25.下列关于小舞蹈病辅助检查结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血沉加快 B抗锌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加C.血清可检出神经元抗体 D.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E.头部MRI检查无异常26.下列关于小舞蹈病治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舞蹈症状可应用地西浮B.应给予糖皮质激素C.病症轻者可不用抗链球菌治疗D.舞蹈症状可用氯丙嗓E.可应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27.下列哪项不符合小舞蹈病A.成年发病B.有风湿热表现C.舞蹈样动作D.可有共济失调E.常有精神症状28.左旋多巴的副作用不包括A.恶心、呕吐B.症状波动C.运动障碍D.下肢网状青斑E.精神症状29.下列药物中治疗舞蹈症状的是A. DA受体阻断剂B. DA受体激动剂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D.增加中枢DA储藏的药物E.左旋多巴30.小舞蹈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舞蹈样动作 B,挤奶妇手法 C.肌张力增高 D.精神症状 E.可伴有心脏病31.肝豆状核变性与哪种物质代谢障碍有关A.铁B.铜C.铅D.一氧化碳E.维生素Biz32.不符合肝豆状核变性主要临床表现的是A.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B.肝硬化、角膜K-F环、肾功能损害C.皮肤色素沉着、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D.心脏功能损害、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E.角膜K-F环、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33.下列哪项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A.苯海索B.左旋多巴C.多巴胺D.多巴丝拼E.普拉克索【A2型题】1.男患,68岁。

神经病学题库+参考答案

神经病学题库+参考答案

神经病学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98题,每题1分,共98分)1.肌阵挛发作首选:A、卡马西平B、扑痫酮C、丙戊酸钠D、氯硝安定E、ACTH正确答案:C2.25岁女患,反复抽搐十余年,近日又犯。

就诊前3小时反复抽搐发作十余次,一直不清醒。

查体:T39.5℃,P108次/分,Bp16/11kPa(120/80mmHg),呼吸较快,两肺有散在干性罗音。

应首先采取的治疗措施是A、静注20%甘露醇B、静滴抗菌素C、肌注冬眠灵D、口服苯妥英纳E、静注安定正确答案:E3.56岁女性,左上肢发作性麻木半年,初从左手拇指开始,后扩散至整个上肢,查体见左上肢痛,温觉稍差,左上肢腱反射亢进,余未见明显异常首先应做的辅助检查是A、头部CT或MRIB、脑电图C、颈椎X线片或MRID、腰穿脑脊液检查E、肌电图正确答案:A4.一名41岁女性,反复发生右下颌痛2个月,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约30秒左右,骤然停止,呈烧灼样痛,触摸右下嘴唇易诱发。

检查:右下第一、二臼齿为龋齿,对本病最适当的治疗应是:A、右下颌神经阻滞B、处理病牙C、酰胺咪嗪口服D、给予一般止痛剂对症治疗E、手术切除右三叉神经感觉根正确答案:C5.可引起眼裂变小的病征有A、面神经麻痹B、展神经麻痹C、滑车神经麻痹D、Horner征E、动眼神经麻痹正确答案:D6.男性,28岁,一周来周身不适,二天前双下肢无力,麻木,昨天开始不能行走,双上肢亦不好使,排尿困难,今日四肢均瘫,不能排尿,呼吸稍困难,体检四肢全瘫,肌张力弛缓,平肩部以下深浅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双侧阴性,颈椎X光平片正常。

最有助于诊断的初步检查是:A、CTB、腰穿C、测血钾D、脊髓血管造影E、肌电图正确答案:B7.女性,26岁,间歇性双颞部搏动性痛5年。

每次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天,伴恶心,呕吐。

月经前后易发作。

有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最可能诊断是A、神经官能症B、典型偏头痛C、紧张性头痛D、普通型偏头痛E、群集性头痛正确答案:D8.某男性患者, 45 岁,渐起左手指活动不灵 8 月,逐渐出现左上肢乏力,手部肌肉萎缩,并发展至右上肢,近 3 月来出现双下肢无力。

Miller-Fisher综合症

Miller-Fisher综合症

研究挑战与困境
1 2 3
病例稀少
Miller-Fisher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病例数量较少,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跨学科合作
Miller-Fisher综合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神经 学、免疫学、遗传学等,需要各学科专家紧密合 作,共同推进研究。
伦理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伦理问题,保护患 者隐私和权益,遵循医学伦理规范。
针灸和中医治疗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症状 和促进康复。
康复与预后
康复时间
预后效果
康复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耐心和积 极配合治疗。
预后效果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可能 遗留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长期监测
预防复发
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和评估,监测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免疫力,预防感染 和复发。
历史
自Miller和Fisher的首次报道以来,关于Miller-Fisher综合症 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然而,由于该病较为罕见,仍有许多未知领 域需要进一步探索。
CHAPTER 02
病因与病理
病因
01
02
03
感染
Miller-Fisher综合症可能 与某些感染有关,如巨细 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 毒等。
Miller-Fisher综合症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病因与病理 • 症状与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康复 • 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CHAPTER 01
引言
定义与特点
定义
Miller-Fisher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眼肌、面肌和延髓 支配的肌肉,导致眼球运动障碍、面部肌肉无力以及延髓麻痹等症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LMS),又称韦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是一种罕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脑干的背外侧部分,特别是延髓、脑桥和小脑。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通常与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更为常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运动范围缩小、垂直凝视麻痹和眼肌瘫痪。

2.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协调能力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

3. 眼球震颤:表现为在眼球快速运动时出现的不自主、有节奏的眼球摆动。

4. 面神经麻痹: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和闭眼困难。

5. 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维生素B1缺乏被认为是其主要诱因。

维生素B1缺乏可能导致硫胺素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脑内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合成,最终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维生素B1,以及其他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病学单选模拟题+答案

神经病学单选模拟题+答案

神经病学单选模拟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一名65岁男子,因双眼转动时痛,左侧为重,且视力减退一周就诊,体查:双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低,病理反射阳性。

二年前有类似病史,经住院治愈。

7天后检查又发现左上、右上视均复视,右眼内收受限、左眼外展细震颤、左眼睑轻度下垂,此病人眼球运动障碍最可能是由于:A、眼肌型重症肌无力B、突眼性眼肌麻痹C、核性及核间性眼肌麻痹D、左眼动眼神经不全瘫E、先天性眼肌发育不全正确答案:C2、男,58岁。

外出途中突然头痛、眩晕,伴呕吐、走路不稳前来急诊。

查体:BP180/105mmHg,心率62次/分,双眼向右水平眼震,右手指鼻不准,右侧跟膝胫试验阳性。

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是A、利血平降血压B、快速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C、降低颅内压D、肌注苯巴比妥钠预防癫痫E、若CT示出血达到5ml时,手术治疗(2013)正确答案:C3、男性,11岁,在一次考试中突然将手中钢笔掉在地上,两眼向前瞪视,呼之不应,持续数秒钟。

过后对上述情况全无记忆,以后反复有类似发作,有时一日犯几次,本患者可诊断为A、精神运动性发作B、局限性癫痫C、肌阵挛发作D、癔病E、失神发作正确答案:E4、左小脑半球损害的表现A、舞蹈病B、静止性震颤C、闭目难立征阳性D、躯干性共济失调E、左侧肢体共济失调正确答案:E5、患者男性,55岁。

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多年。

一周前左手发麻无力发作两次,自愈。

三天前左下肢感乏力,继之渐出现左上下肢偏瘫,今晨醒后逐渐加重,但神志尚清,送来急诊。

血压:22/13.2kPa(165/100mmHg)。

临床初诊最可能的诊断是: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脑肿瘤并脑卒中D、脑出血E、高血压脑病正确答案:A6、脑血栓形成最常发生于:A、颈内动脉B、后交通动脉C、基底动脉D、大脑前动脉E、椎动脉正确答案:A7、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为四肢远端A、感觉障碍比运动障碍明显B、感觉和运动障碍均十分严重C、仅有感觉障碍D、疼痛明显E、感觉障碍比运动障碍轻正确答案:E8、有眩晕、眼震、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见于:A、小脑出血B、蛛网膜下腔出血C、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D、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E、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正确答案:E9、女,19岁。

脑梗死 神经病学

脑梗死 神经病学

脑梗死神经病学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塞物阻塞了一定的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梗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介绍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神经病学特征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发病:脑梗死的发病往往是突然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

2. 局灶性症状: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多数表现为局灶性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通常只出现在一侧身体或局部区域。

3. 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取决于缺血的程度和脑血管的位置。

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昏迷、瘫痪、失语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4. 发病年龄: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年轻人群体也越来越容易患上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无力:脑梗死所致的肢体无力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且程度轻重不一。

轻度肢体无力病人仍可以进行自理活动,重度病人则需要他人协助。

2. 感觉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感觉障碍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也可表现为面部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3. 语言障碍:脑梗死所致的语言障碍主要包括失语、话语不连贯、语言理解障碍等。

4. 眼球运动障碍:脑梗死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球偏移、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眼球震颤等。

5. 意识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

三、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通常为突发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梗死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_3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_3

神经病学Neurology名词解释●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

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05神经病学CRT讲解

05神经病学CRT讲解

第一章脑神经一、嗅神经定位诊断 I 幻嗅:颞叶癫痫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肿瘤。

二、视野的定位诊断 II病变表现病因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减退或全盲,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应存在视神经炎,外伤、肿瘤压迫视交叉损害1.视交叉中部受损,双眼颞侧偏盲;2.视交叉中部及左部受损,左眼全盲并右眼颞侧偏盲;3.仅视交叉外侧受损,该眼鼻侧偏盲,罕见1、2见于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3.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压迫引起视束损害1.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病侧眼鼻侧+对侧眼颞侧;2.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无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颞叶肿瘤视辐射损害1.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2.象限盲: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颞叶)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枕叶)1.基底节脑血管性病变;2.颞、顶叶的血管、肿瘤病变枕叶视中枢损害1.刺激性损害-闪光性幻视;2.局限性损害-对侧象限盲;3.完全损害-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枕叶脑血管变、肿瘤三、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III IV VI(一)眼球运动障碍:1.周围性眼肌麻痹:①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和下直肌及瞳孔括约肌麻痹,不能向上、内、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出现复视。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

②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瘫痪,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出现复视,单纯性少见。

③展神经麻痹:外直肌瘫痪,表现为外展运动受限,眼球向内斜视、复视,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

④三条神经同时受损,不能运动,只能直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常见于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征。

2.核性眼肌麻痹:指脑干病变引起的眼球神经损伤,和周围性眼肌麻痹表现类似。

3.核间性眼肌麻痹:指脑干的内侧纵束损害,影响对侧的眼内直肌,同向水平运动受限。

表现为:①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两眼注视病变对侧时,患侧眼不能内收,对侧眼外展伴震颤;辐辏反射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压迫脑干、药物中毒。双瞳孔针尖样。
2.临床常见的异常瞳孔
(2)瞳孔散大
见于:动眼神经麻痹。
颞叶钩回疝(无眼外肌麻痹)
抗胆碱能药
视神经损害 (伴失明)
3.瞳孔对光反射传导径路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 → 上丘臂→ 上丘→中脑顶盖前区→ 双侧E-W核→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
7.埃迪瞳孔-强直性瞳孔
中青年女性多见。 表现: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 射均消失。暗处强光持续照射, 瞳孔缓慢收缩,
光照停止后, 瞳孔缓慢散大。调节反射同样缓慢出
现,缓慢恢复。常伴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
肢明显)。
埃迪综合征:节段性无汗, 直立性低血压。
视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 (Ⅱ,Ⅲ、Ⅳ、Ⅵ)
5视中枢--对侧同向偏盲,黄斑回避
眼球运动障碍
• 解剖
• 眼肌麻痹
• 瞳孔调节障碍
解剖—眼肌神经支配
• 滑车神经:上斜肌 • 外展神经:外直肌 • 动眼神经: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 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眼肌麻痹
1、周围性眼肌麻痹 ( 1 )动眼 N 麻痹: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 向上、内、下运动受限 (2)滑车N麻痹:复视(向下外视时明显) (3)外展N麻痹:复视,外展受限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单眼视力障碍***
• 突然视力丧失
:①见于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 ②颈内动脉系统TIA或典型偏头痛 先兆可导致一过性黑蒙。
进行性视力障碍
数小时或数日达到高峰。 ①球后视神经炎、脱髓鞘疾病; ②先有视野缺损,逐渐出现视力障碍和失明, 为视神经压迫性病变。 ③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对侧视乳头水肿(Foster-Kennedy综合征), 见于额叶底部肿瘤
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特点:
1)双眼同时受累; 2)无复视; 3)反射运动仍保存(颞叶有纤维与Ⅲ、Ⅳ、Ⅵ脑 神经联系)。
(二)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
特点:1.复视最明显的方位在麻痹肌作用力的方向上。
2.向瘫痪肌收缩方向注视时出现复视,处于外围
的是假象。
瞳孔调节障碍
1.瞳孔的大小
普通光线下瞳孔直径正常为3~4mm 。 缩小<2mm 扩大>5mm
双眼视力障碍***
• 一过性视力障碍
如双侧枕叶视中枢TIA。 皮质盲是双侧视中枢病变 所致的视力障碍, 不伴瞳孔扩大,光反射存在。
进行性视力障碍
①中毒或营养缺乏性神经病; ②慢性视乳头水肿: 脑肿瘤、血肿和炎症等引起颅内压增高, 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
视野缺损visual field defects ***
核性动眼神经麻癖病因
• • • • • • • 血管病 炎症 肿瘤 外伤 代谢障碍 脱髓鞘 变性病
核下性动眼神经麻癖病因
• • • • • • 外伤 肿瘤 感染:眶上裂综合征.海绵窦综合征 血管性:动脉瘤,眼肌麻癖型偏头痛 中毒及代谢障碍:DM,肉毒中毒,铅 其他:重症肌无力
动眼神经的合并损害

瞳孔括约肌
其他结构★
可正常
脑干邻近结构受损
受累
动眼神经邻近结构受损
3. 核间性眼肌麻痹
定位:脑干内侧纵束
病因:血管病(腔梗)
多发性硬化 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病变:桥脑侧视中枢到动眼神经内
直肌核之间的内侧纵束。
表现:
• 向对侧注视时:
病侧眼球不能内收 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 • 辐辏反射正常(支配内聚的核上 通路位置较高)
视神经病变引起全盲,视交叉及其后视径路病变 产生偏盲或象限盲 •双颞侧偏 垂体瘤、颅咽管瘤等损伤视交叉中部来自双 眼鼻侧视网膜纤维 盲 •对侧同向性偏 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或视中枢病 变,使病变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中枢 盲 病变中心视野常保留,称黄斑回避,可
能1.黄斑区纤维投射至双侧枕叶视皮质; 2.黄斑区的视皮质代表区为大脑中后动 脉双重供血。 • 对侧同向上象限盲为视辐射下部受损,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为视辐射上部受损。
4.瞳孔光反射异常
光反射传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 散大、光反射消失。 •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觉中枢病变,不出现瞳 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5.辐辏及调节反射异常
集合反射 辐辏反射-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
调节反射-注视近物时瞳孔缩小。
缩瞳反应与会聚动作不一定同时受损。
(辐辏反射)双内直肌←动眼神经正中核
4. 核上性眼肌麻痹
(1)水平注视麻痹
病变:额叶
脑桥
(2)垂直性麻痹
上丘-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
帕里诺综合征:病变位于上丘上部破坏性病变。
表现为双眼向上垂直运动不能。见于松果体肿
瘤。
动眼危象:上丘上部刺激性病变。双眼发视。见于
Parkinson综合症。
眶上裂综合征
• 病因:外伤、炎症、肿瘤 • 受损神经:III、 IV 、VI、 V • 临床表现:与海绵窦综合征相近,不出现 眼睑及结膜水肿
眶尖综合征
• 受损神经:II、 III 、IV 、V1、 VI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癖
• 发病机制 1缺血学说: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病变 2代谢学说:葡萄糖旁路代谢增加,果糖堆 积,维生素缺乏
视力障碍
• 单眼视力障碍 1、突然视力丧失
(1)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
(2)单眼一过性黑朦:TIA 2、进行性视力障碍 (1)数小时、数天: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 (2)视野缺损→失明,肿瘤、动脉瘤
Foster-Kennedy综合症:额底部肿瘤除引起同侧嗅觉丧失,
还可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对侧视乳头水肿。
岩骨尖综合征
• 病变部位:颞骨岩部尖端 • 受损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 病因:中耳炎
海绵窦综合征
• 受损神经: III 、 IV 、VI、 V1 • 病因:海绵窦血栓形成,颈内A动脉瘤 颈内A海绵窦瘘
海绵窦血栓形成
• 由面部、眼眶、鼻部、副鼻窦感染扩展引 起 • 临床表现:眼球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 大,面部感觉减退,多伴全身感染症状, 眼球突出,眼睑结膜充血
2、核性眼肌麻痹:脑干病变:交叉性 瘫;动眼神经:某一眼肌受累。 3、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病变
一个半综合症(one and half syndrome)
4、核上性眼肌麻痹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的后部。 破坏性:双眼凝视病灶侧; 刺激性:双眼凝视病灶对侧。 脑桥的侧视中枢: 破坏性:双眼凝视病灶对侧; 刺激性:双眼凝视病灶侧。
• 双眼视力障碍:
1、双眼一过性:双枕叶视中枢TIA,皮质盲。
2、进行性双眼视力障碍:
(1)中毒和营养缺乏性疾病
(2)原发性视神经萎缩:MS、球后视神经炎
(3)慢性视乳头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
视野缺损
1视神经—单眼全盲 2视交叉---双颞侧偏盲:
3视束---对侧同向偏盲
4视放射--对侧同向象限盲
瞳孔调节障碍
• 瞳孔括约肌(动眼神经副交感f)和瞳孔开大肌
(颈上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纤维)
• 瞳孔的对光反射:视网膜→视N→视交叉→视束→ 中脑的顶盖前区→E-W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 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 • 调节反射: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及瞳孔缩小。与
中脑的E-W核、双侧的内直肌核有关。会聚不能:
眶上裂综合征 全眼瘫痪
海绵窦血栓
2.核性眼肌麻痹
定位:脑干
病因:血管病、炎症、肿瘤
特点
1. 双侧眼球运动障碍
2. 脑干邻近结构的损害
3. 分离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核与核下性眼肌麻痹的鉴别
特征 范围★ 动眼神经核性麻痹 多双侧 动眼神经核下性麻痹 多单侧
损伤程度★
眼轮匝肌
分离性眼肌麻痹
可麻痹(面)
全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瞳孔括约肌 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纤维-瞳孔散大肌
瞳孔括约肌、瞳孔散大肌维持瞳孔的正常大小。
2.临床常见的异常瞳孔
(1)瞳孔缩小
1. 一侧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霍纳征(Horner
sign);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
可伴同侧面部少汗。
2. 双侧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脑桥出血、脑室
眼球运动障碍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5病区
临床表现
• • • • • 复视 斜视 眼球运动受限 头位改变 瞳孔变化
分型
• 核性动眼神经麻癖 • 不完全 • 双侧 • 瞳孔较少受累 • 眼轮匝肌受累 • 脑干受累 • • • • • • 核下性动眼神经麻癖 完全 单侧 瞳孔受累 眼轮匝肌不受累 无脑干受累
帕金森病、中脑
• 霍纳征(Horner sign):一侧瞳孔缩小、眼 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少汗。颈 上交感径路损害。 •
瞳孔散大:
• 脑疝早期:瞳孔散大而不伴眼外肌 麻痹。 • 动脉瘤:瞳孔散大伴眼外肌麻痹 • 视神经损害:瞳孔散大伴失明。
视觉障碍与眼球震颤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病变: 一桥脑侧视中枢到展神经核之
间的内侧纵束。
表现:
• 双眼向同侧注视时:
患侧眼球不能外展
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 辐辏反射正常 • 刺激前庭可外展
(3)一个半综合征
病变:桥脑侧视中枢、对侧已
交叉过来的连接同侧动眼神
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表现:
• 向病灶侧凝视麻痹
• 同侧眼球不能内收。 • 仅对侧眼球可外展, 伴眼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