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

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官名。

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

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

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

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

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一、名词。

1. 君(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

君王。

君上。

国君。

君权。

君临。

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

信陵君。

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2. 臣(ché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

臣子。

臣服。

君臣。

-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古人谦称自己。

3. 民(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

民法。

公民。

国民。

-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

民歌。

民谚。

民俗。

民风。

4. 国(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

国土。

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

国号。

国度(指国家)。

国策。

国情。

国法。

国力。

国防。

国威。

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

国格。

国魂。

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 特指中国的:国产。

国货。

国粹。

国乐(yuè)。

国药。

5. 山(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山崖。

山峦。

山川。

山路。

山头。

山明水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

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

山呼万岁。

6. 水(shu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

水滴石穿。

水泄不通。

- 河流:汉水。

湘水。

- 江河湖海的通称。

水库。

水利。

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水可载舟。

跋山涉水。

依山傍水。

- 液汁:水笔。

墨水。

-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

外水。

肥水。

二、动词。

1. 行(xíng/háng)- 读xíng时:- 走:行走。

步行。

旅行。

行踪。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文言文高频词最全汇总

文言文高频词最全汇总

文言文高频词最全汇总一、与科考有关的: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举荐科目:孝、廉),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即考中。

登第:登科,科举考中进±。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状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会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解元:乡试第一称解元。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二、表官职的:1.表官职的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开|J、Io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书。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荐:韩琦镇长安,荐知(主持,掌管)泾阳县。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如“之”、“其”、“以”、“于”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2.通假字:如“畔”通“叛”,“消”通“销”等,需掌握常见的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如“烈士”、“结束”等,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古义。

4.词类活用:如名词动用、动词名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需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

二、文言文句式与用法1.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掌握其句式特点。

2.省略句:如“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于)三鼓”等,了解省略句的用法。

3.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微斯人,吾谁与归”等,掌握倒装句的用法。

4.被动句: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了解被动句的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故事情节概括: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文章主旨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通顺表达,注意留、删、补、换、调等翻译方法。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字词句篇的逐步理解:从字词到句篇,逐步深入理解文言文。

2.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提高阅读效率。

3.关注题干要求: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题偏差。

4.善于总结归纳: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以上总结,相信同学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梳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

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

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

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

《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绝句》?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敬称与谦称(二)古代官职类常识1(1)有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关于任、免、升、降、调动官职的词语(三)官职类文学常识2(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斥: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做人质;②抵押。

18.当:判刑,判罪。

后面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9.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0.多:赞扬,欣赏。

21.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授予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官署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做官。

仕进:入仕,做官。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1. 嘿,你知道啥是庙号不?就像唐太宗、宋太祖啥的,那可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起的名号呀!你看李世民为啥叫唐太宗呀,这就是庙号嘞!例子:要是说咱不知道刘邦的庙号是汉高祖,那不是太可惜啦!2. 哎呀呀,年号这个可得搞清楚!像康熙、乾隆,这可都是年号嘞!皇帝用来纪年的呀!比如说康熙年间发生了啥啥事儿,不就有个时间概念了嘛!例子:咱要是看个古代故事,连故事发生的年号都不知道,多糊涂哇!3. 嘿,官职名称也很重要哦!什么尚书啦、侍郎啦,那都有各自的职责和权力呢!就好比现在的各种职位一样。

例子:要是以为丞相和太尉干的是一样的事儿,那可就闹大笑话啦!4. 哇塞,古代的地理名称也有意思着呢!像什么九州呀、中原呀,那都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呀!比如说提到江南,你就得知道是哪里呀。

例子:如果人家说要去西域闯荡,你却不知道西域是哪儿,那多尴尬呀!5. 哎哟哟,古人的谦称和敬称也得弄明白呀!自己得谦虚点,对别人得尊敬点嘛!像称自己为鄙人,称别人为阁下,多有礼貌呀!例子:要是对长辈不用敬称,那不是太没礼貌啦!6. 嘿,古人的年龄称谓也有一套呢!什么而立之年呀,不惑之年呀,一听就知道大概多大年纪嘞!比如三十而立嘛。

例子:不知道花甲是多大年纪,那可有点说不过去啦!7. 哎呀呀,古代的刑罚也得知道些呀!像什么流放呀、砍头呀,那可都很残酷的嘞!想象一下被流放边疆得多惨呀。

例子:要是以为古代犯罪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处罚,那可大错特错啦!8. 哇哦,古人的礼仪也很讲究呀!见面行礼呀,祭祀的规矩呀,那都有很多说道呢!像行拱手礼就很常见嘛。

例子:要是在古代社交场合不懂礼仪,那不是要闹笑话啦!9. 嘿,古代的计时方法也特别嘞!什么时辰呀,更呀,那都有特别的意义呀!想想晚上打更的人多有意思呀!例子:不知道午时三刻是啥时候,那可不行哦!结论:这些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真的很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

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

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

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

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是改元的第一年。

B.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

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C.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

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B.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诸侯,古代帝王的兄弟子侄的统称,文中“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D.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秦代居于里门之右的是贫苦百姓,故“闾右”常用来代指贫苦人民。

B.《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D.从,指堂房亲属,如“从兄”就是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11. A(富者居于闾右,贫者居于闾左;“闾左”是代指贫苦人民。

《陈涉世家》中有“发闾左逋戍渔阳”。

) 12.下列対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科,也称登第。

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

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

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毛诗》,指毛亨和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即现流行于世的《诗经》。

B.伏腊,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祭在夏季伏日举行,腊祭在农历十月举行。

C.霸府,是指晋、南北朝和五代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D.践阼,意为走上作阶主位,常表示即位、登基之意,文中就是指高祖登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常博士”中的“博士”是学官名,一般指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的官职。

B.奉朝请,是指古代臣子定期参加朝会,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C.“守兵部侍郎”中的“守”指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D.祖饯,设宴送别。

祖,临行祭祀天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类似说法还有“祖道”。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所取,供长辈呼唤。

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

B.太宗,皇帝的庙号。

通常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第二代帝王为太宗。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

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D.卒,古人称大夫死为卒,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甫冠,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甫冠指男子刚二十岁左右。

B.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的名称。

一般指遭遇母亲去世或承重孙遭遇祖母去世。

C.“玄门法书”,这里的法书指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D. 尺牍,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后来成为信件的代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服阕,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D.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古代军队编制。

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

五伍为一行。

“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 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

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 赠,死后追封官爵。

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没考中称为落第。

第进士,即考中进士。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C. 经术,指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 牧守,守护,治理。

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

B. 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 大计,指每三年一次对官吏政绩的考察,考察结果是朝廷赏罚官吏的重要依据。

D. 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家艰,又称为“丁艰、丁忧”,出自《晋书·周光传》,指遭遇父亲的丧事或者母亲的丧事。

B.金紫,指“金印紫绶”。

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称金紫光禄大夫。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代指贵官。

C.中书舍人,始于先秦,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晋及南朝沿置,掌管起草诏令,参预机密。

D.大渐,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是指病情渐渐好转,如《列子·力命》“季梁得病,七日大渐。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父任”指因父辈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也称为荫补、恩荫等。

B.“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为秘书监,明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

C.“主簿”,官职名。

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D. “服除”指提前结束守丧期。

“服”指丧服,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古代丧服的名称。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我国古代的官署名,主要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以及文职官员的考察、选拔、嘉奖等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