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北宋变法剖析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二.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识记)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掌握)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解掌握)三. 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X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大无畏的精神。
知识点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重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评价王安石变法。
(难点)(一)变法失败的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史称“元佑更化”(二)评价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三冗、两积”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4、评价①进步性A.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现象。
B. 精简军队,减少军费开支;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②局限: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5、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典型例题】例1、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 王莽改制B. 周世宗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X居正改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代变法内容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
北宋变法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北宋变法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北宋变法运动是北宋朝廷在11世纪后半叶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然而,尽管变法运动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果,最终却宣告失败。
本文将对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陈胜、吴广变法的前车之鉴北宋变法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和短暂政权建立运动。
陈胜、吴广在安史之乱后,针对封建统治者的贪腐和剥削纷纷进行了农民起义。
然而,他们的运动终究以失败告终,北宋的统治者们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吸取教训。
二、政治体制的制约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的制约。
北宋朝廷的政治体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礼仪和等级观念,限制了变法的发展。
朝廷多数官员来自士族大家庭,他们固守传统观念,抵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造成了变法运动的困难。
三、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富有和贫穷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
贵族地主通过非法手段侵吞土地,使农民陷入困境,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变法运动试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却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
一方面,贵族地主不愿失去利益;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组织和力量,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处境。
四、军事上的失败北宋变法运动虽然推行了一些军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很多挫折。
北宋军队在军制、武器和军事训练等方面与外敌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且,北宋朝廷长期重视外交,对于草菅人命的战争不够重视,导致了军队的衰退。
这使得北宋变法运动在军事上遭遇到很大的困难,无法真正改善国家的安全形势。
五、经济问题的困扰北宋朝廷在经济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由于税收制度的落后和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同时,农业生产力的不断下降也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北宋变法运动试图通过改革经济制度和鼓励商业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面临了来自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巨大阻力。
总结: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体制制约、阶级矛盾尖锐化、军事上的困难以及经济问题的困扰等多个方面。
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
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宋徽宗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皇帝,而王安石则是宋徽宗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
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变革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以及结果。
一、变法的原因宋徽宗在位期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严重,贪污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朝政不清。
其次,当时的军队虽然庞大,但训练和装备相对落后,无法有效抵御来自辽国等外敌的侵袭。
此外,北宋时期的经济也遭遇了困境,财政收入不足以满足政府的需要,而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正是面对这些问题,宋徽宗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改革,以促进国家状况的好转。
二、变法的内容王安石作为宋徽宗的宰相,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首先,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并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其次,他实行了保甲法和均输法,以建立有效的军事防御和财政系统。
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文化改革,鼓励学习和创新,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
三、变法的结果和争议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果。
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财政收入逐渐增加,军队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些官员和贵族反对变法,认为这些改革破坏了他们的利益。
此外,农民也对变法表示不满,因为变法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的困境,甚至加剧了一些问题。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王安石最终辞去了宰相职务,而宋徽宗也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的控制。
四、总结宋徽宗与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的状况,但其结果却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反对。
无论其成败如何,这一时期的变革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历史中的改革和变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中国通史12
职 爵 官 邑 阶 差
资 治 通 鉴 署 衔
遣
勋
除龙图阁直学士,复为河北转运使.…徙知瀛州,…以丧子乞 便郡,得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至和二年坐失保任, 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明年复其官如故,徙知江宁府.召 权知开封府,除右司郎中.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 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旧制凡诉讼不得入 门,拯使径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 宋国史《包拯传》
《宋史职官志二》
汉唐之时部刺史之职,于今为甚简,而事无有不举者.今之监 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其职 甚备,而治不加于昔,何也?监司之职愈多,而州县之扰愈甚, 于治无益也. 南宋 王十朋《上殿札子》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诸州通判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故常与知 转运使司(漕司) 转运使司(漕司) 州争权.每云"我是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监郡,朝廷使我监 汝",举动为其所 提举常平司(仓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制.…至今州郡往往 与通判不和.往时有 知州(或知府等) 知州(或知府等) 钱昆少卿者,家世余 杭人也.杭人嗜蟹. 通判 昆尝求补外郡,人问 其所欲何州.昆曰: 知县(或县令) 知县(或县令) "但得有螃蟹,无通 判处则可." 安抚使司(帅司) 安抚使司(帅司)
北宋前期的 中枢机构
三司 三司使 Hale Waihona Puke 财皇帝 御前会议 枢密院 台谏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御 御 御 知 知 知 宰相) 执政) 执政) 执政) (宰相) (执政) (执政) (执政) 行政 军政 监监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 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中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大量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得当时的政府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政治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
洛阳亲王赵佶自宋仁宗去世后已经当了国王六年,宋徽宗自庙堂之上监督国政。
当时中国的税收随着国家人口增加而增多,土地过分集中在富人手中,贫富差距大。
从行政角度来看,官员腐败横行,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开始探讨改革的方向。
王安石在任职官员的时候,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成为了第一个尝试改革的人。
内容王安石变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节省开支。
为了解决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王安石提出了节省建筑费用,简化政府官员工作量和取消旧式赈济制度的方法。
这种改革减少了政府的支出,并为改革后的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农业生产。
王安石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农业生产。
这些措施包括改良农具,推广新品种农作物,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3.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制。
王安石认为,商业和手工业令人分心,因为它们会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因此,他设置了一系列控制商业和手工业的条例,这些条例严格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权利和自由。
4.解决官员腐败。
为了解决官员腐败的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些措施。
他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考试制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落选。
同时,他下令检查官员的家庭背景和资产情况,并且为允许弱势群体的代表进入官员集团。
5.增加税收。
为了支持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王安石决定增加税收。
这些税收主要来自于对地主和商业的严格控制。
影响王安石变法不仅解决了宋朝的财政问题,还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王安石对农业的改革也使得恶劣的种植条件得到改进,让农民从中受益。
然而,王安石变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改革让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了一些特权阶层的手中,使社会贫富差距增大。
中国通史----宋
中国通史
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 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 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 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 入定其为定式。 入定其为定式。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增加政府收入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事力量, 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增加政府收入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收入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
二、北宋的制度改革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背景、 1.背景、目的 背景 ①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②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③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目的就是—— ——为 的目的就是——为 了巩固政权。 了巩固政权。
2.措施 2.措施 大家还记得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吗? 大家还记得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吗? 从唐末开始,地方节度使掌握兵权, 从唐末开始,地方节度使掌握兵权,以后经过唐末农民战 地方藩镇的势力更大,拥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等, 争,地方藩镇的势力更大,拥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等, 造成“君弱臣强” 于是赵匡胤针对这些, 造成“君弱臣强”。于是赵匡胤针对这些,先后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通史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求。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 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国通史
三、北宋前期的内忧外患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经济发展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经济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政治方面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一次以改革政治制度为核心的改革运动。
在政治方面,王安石变法主要通过推行新法、设立新职、改革考试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首先,王安石变法推行了新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规定了农民的田赋和劳役,使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免役法则取消了农民的徭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王安石变法设立了新职,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了制度,设立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政绩,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
最后,王安石变法改革了考试制度,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促进了政府的改革和发展。
二、经济方面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变法主要通过改革财政制度、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首先,王安石变法改革了财政制度,推行了均输法。
均输法规定了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使得财政收入更加稳定,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王安石变法推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了市易法。
市易法规定了市场的经营规则,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王安石变法还推行了农田水利政策,加强了农田的灌溉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最后,王安石变法还推行了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他通过设立商会、开辟海上贸易路线等措施,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三、社会方面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
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
1. 青苗法呀,就好比农民的及时雨!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借钱给农民,让他们能够播种插秧,等收成了再还回去,这不是很好嘛!就像你手头紧的时候有人帮你一把一样。
老张就靠着这个渡过了难关呢!
2. 募役法呢,这不就是让大家公平分担义务嘛!以前是百姓轮流服役,现在交钱就不用去了,让那些想专心种地或者做生意的人能安心做事呀。
这就好比大家一起抬重物,现在换了种更轻松的方式来承担。
隔壁的王大爷就觉得轻松多了呢!
3. 保甲法呀,就像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坚固的团体!大家互相帮忙,一起维护治安。
这不就是村里大家守望相助嘛!咱们村里自从实行了这个,小偷小摸都少了很多呢。
4. 方田均税法,那可是为了让税收更公平啊!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收税,这不是很合理嘛!就好像分蛋糕,得按大小公平分配呀。
李家庄就是这么做了之后,大家都心服口服呢!
5. 市易法呢,就像是给市场加了个稳定器!调控物价,让买卖更公平合理。
就像在海上航行有了指南针一样。
城里的集市现在更热闹更规范了呢!
6. 均输法,这是让物资调配更灵活高效呀!不再死板地运输,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来。
这就跟下棋一样要灵活走步。
听说隔壁州就是因为这个发展得更好了呢!
7. 农田水利法,就是鼓励大家兴修水利呀,让庄稼能长得更好。
这不就是给农田送福利嘛!咱们村子修了水渠后,收成大增啊!
我觉得王安石变法的这些内容真的是很有意义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呢!。
北宋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由于外患和内乱的威胁以及社会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国力渐衰。
此时,王安石以其开明的思想和勇于变革的决心,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的背景北宋时期,国内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大量官员依靠买官卖官谋取私利,拖累了国家财政。
同时,军队制度松散,对外战争中频频战败,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决心进行改革。
二、农田改革王安石变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经济问题。
他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公平地分配给农民。
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王安石还推行了“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
三、财政改革王安石实行了“青苗法”,对农业实行征收苗补税。
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财政实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税负,促进了农业生产。
此外,王安石还大力推行铸币业,进一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为了解决官员素质低下的问题,王安石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
他建立了国子监和附属的省学,培养人才。
这些学校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标准进行教学,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学生。
这种改革为宋朝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
五、军事改革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
他提出了兵役制度,并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
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宋朝在外战中也取得了不少胜利。
六、社会保障改革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王安石推行了社会保障改革。
他设立了济贫院,给予贫困人民生活的帮助。
此举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总结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农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财政改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财政实力;教育改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社会保障改革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观后感500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
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下列可就四方面论之:(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
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8400字(论文)》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目录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1)摘要 (1)一、变法失败原因 (1)1、相权弱化 (1)2、吏治改革妥协退让 (4)3、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 (5)4、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 (7)二、历史教训 (8)1、改革的推行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权利 (8)2、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 (9)3、及时调整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9)4、改革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 (9)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进行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主要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推行,总共持续了17年。
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
本文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相权弱化、吏治改革妥协退让、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出经验教训给今后的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历史教训一、变法失败原因1、相权弱化(1)台谏合一牵制宰相权利相对于前代诸朝的文武兼治,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更加偏重于任用文人治理国家,这就使得文人士大夫极大的参与到了政治建设中。
不可否认这种文人政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政局,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对相权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宰相在政治上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以台谏力量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猛烈攻击,相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北宋的政治架构中,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共同构成了北宋中央官僚政体的三个支点,在君主官僚政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台谏始于北宋,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
在此之前,御史台与谏院是两个相互独立而职能迥异的机构。
自秦始皇始,设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百官。
此后各朝大多沿用。
唐时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负责监察。
宋承唐制,设御史台掌监察,然而御史台却长期处于“无定员,无专职”[2]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履行监察职能。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观后感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观后感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中国通史第十三集观后感: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其影响深远。
在观看《中国通史》第十三集之后,我对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中涉及的各个方面有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一、背景与北宋政权的建立北宋的建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当时的中国局势十分动荡。
而北宋政权的崛起,其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原因和条件。
首先,北宋在建立之前就充分利用了人才,注重吸纳各方人才并赋予其相应职责,这对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北宋政权还积极与周边的藩镇势力进行外交斡旋,以确保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最重要的是,北宋政权及其统治者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为后续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北宋政权的政治改革北宋政权的建立并不只是政权更迭,还体现在其行之有效的政治改革上。
在重塑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机制方面,北宋政权做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它实行了新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有层级分明、明确职能的官员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政府更加高效,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北宋政权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使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世族势力对政权的影响。
此外,北宋政权还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法律制度和赋税制度,尊重和保护民众的权益,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北宋政权的军事改革在北宋政权的建立与政治改革的过程中,军事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
北宋政权不仅加强了中央军队的编制和统一管理,还实行了均田制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
此外,北宋还注重军队文化的发展,强化士兵的意识形态建设,以提高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
这些军事改革使北宋政权得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北宋政权对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北宋政权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重推动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北宋政权大力发展农业,推行水利工程和种植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通史列国变法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列国变法主要内容中国通史是一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长卷,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列国变法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重点梳理中国通史中的列国变法主要内容,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齐国的齐桓公变法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行政区划,实行“三其国而五其鄙”的政策;改革军制,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制度;发展经济,提倡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2.晋国的晋文公变法晋文公任用郭偃为相,实行“作州兵”和“赋职之制”,加强中央集权;推广铁犁牛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魏国的李悝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编写了《法经》,推行法治;实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货币经济,促进商业发展。
二、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实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推广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三、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推广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废除严刑峻法,实行宽政惠民。
四、东汉的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实行“度田制度”,整顿土地制度;恢复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贤能;提倡儒学,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五、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科举制度”,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行政区划;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实行“和同为一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融合。
六、宋朝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范仲淹领导的新政,主要内容包括整顿官制、选拔贤能、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等。
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改革,旨在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
七、明朝的张居正变法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实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整顿官制等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争议性的改革运动,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学术界引发不同看法。
《中 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到了宋仁宗时期,北宋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冗官”现象严重;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不强,“冗兵”问题突出;同时,由于政府的开支巨大,加上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冗费”情况严峻。
外部,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给北宋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仲淹等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推行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认为,要解决北宋的困境,必须进行改革。
他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些主张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明黜陟主张根据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升降,改变过去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以激励官员积极进取;抑侥幸则限制官员子弟凭借恩荫制度获得官职,减少冗官。
在经济上,厚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军事上,修武备主张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庆历新政推行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不称职的官员被罢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得到重视,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这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指责改革派结党营私,范仲淹等人被污蔑为“朋党”。
宋仁宗在巨大的压力下,对改革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最终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短暂,但它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它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体现了他们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北宋王安石变法及其历史教训
北宋王安⽯变法及其历史教训北宋⾃真宗后期以来已经显露衰败的迹象,后经刘太后擅权,使得衰败之⽓已成,后虽有“庆历新政”但在改⾰之初却已经夭折,到神宗即位之时,冗官、冗兵、冗费有增⽆减,正如苏辙所⾔“已益之兵,遂不复汰,加以宗⼦蕃衍,充牣宫邸;官吏冗积,员溢于位”,财政连年亏空据记载“英宗治平⼆年(1065年),财政亏空达⼀千五百七⼗⼆万”虽然英宗也有”慨然救弊之意”但是却英年早逝。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3年)驾崩,年仅⼆⼗岁的长⼦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委积,闵财⼒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神宗在即位之前,因韩维的原因,⽽知王安⽯之才,即位之初就想启⽤王安⽯辅佐他实现“富国强兵之计”,但是因为王安⽯送母归葬,⽽没有马上召见,煕宁元年四⽉(1068年)神宗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王安⽯,君⾂⼆⼈“越次⼊对”,随即王安⽯进奏了《本朝⽆事礼⼦》解答了神宗关于怎样富国强兵的疑问。
煕宁⼆年⼆⽉拜王安⽯参知政事,开启了变法的序幕,王安⽯深知改⾰会遭受来⾃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因此提出了“天变不⾜畏,祖宗不⾜法,⼈⾔不⾜恤”的“三不⾜”的思想,积极推进改⾰。
煕宁⼆年七⽉,变法开始,其变法内容可以分为以下⼗条:⼀、均输法:“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
“均输法”要达到的⽬的是“去重敛,宽农民,庶⼏国⽤可⾜,民财不匮”,均输法现在最富的荆湖南、北,江南东、西,浙江,淮南先期实⾏。
经过⼀年的实施取得相当⼤的成绩,并受到神宗的褒奖。
⼆、青苗法:”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户,令出息⼆分,春散秋敛。
”。
“青苗法”要达到的⽬的是在民户青黄不接之时,由政府借种给农民,农民并在收获以后还贷,并加⼀定的利息(通常为两分到三分)煕宁九⽉开始实⾏三、农⽥⽔利法,煕宁⼆年⼗⼀⽉开始颁布四、免役法:“据家赀⾼下,各令出钱雇⼈充役,下⾄单丁、⼥户,本来⽆役者,亦⼀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北宋两大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概述
北宋两⼤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变法概述宋朝阶级⽭盾和民族⽭盾⽇益严重,统治集团⾯临危机四伏的局⾯,⼠⼤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早在宋真宗初年,宝元⼆年(1039),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不⾜在于“三冗三费”。
“三冗”是全国有定官⽽⽆限员,各级官员⽐前增加五倍;⼏⼗万厢军坐耗⾐⾷;僧尼、道⼠⼈数⽇增⽽没有限额;“三费”是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粮;⼤⾂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公⽤钱。
他主张裁减官兵,节省经费。
所有这些⾜以说明,宋朝已经不能只率由旧章⽽⽆所作为地统治下去了。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富弼在《答⼿诏条陈⼗事》奏中认为,当时中⼼问题是整顿吏治。
他们提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朽、病患、贪污、⽆能的⼈应⼀律裁汰,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道诏令,规定:①改⾰⽂官三年⼀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
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提拔官员,淘汰⽼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特权,防⽌权贵⼦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贡举制。
令州县⽴学,⼠⼦必须在学校学习⼀定时间⽅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
④慎选各地长官。
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各州的长官,由各路、各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⑤改进职⽥法。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定数量的职⽥,以“责其廉节”,防⽌贪赃枉法。
⑥“减徭役”。
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河南府,以精简乡村役⼈。
范仲淹、富弼还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范仲淹的各项政策,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全国,号称庆历新政。
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范仲淹等⼈为朋党。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教材整理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三冗”(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2.“两积”(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形成_________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1)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王安石在上书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3)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精神推行新法。
教材整理2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⑴内容① :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 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 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 保障农业生产、增加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之法一整顿军队(1) “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2) 强兵措施:保甲法、、将兵法。
(3) 作用:节省了,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 有 了 一定的提局。
3.选才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教材整理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措施内容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以_________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使学校成为为变 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选官制度批评"__________”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1. 变法的局限性(1) 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 和富商,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简述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及意义
1.简述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及意义?
答:首先北宋的现实问题确实有变法的需要,一是解决三沉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增加财政收入。
二是缓解土地兼并,加强军事建设,应对西夏和辽等北方威胁。
但是受历史的局限性限制,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很多错误的方法进行改革,并因此最后导致失败。
但这里要强调,仅以为根据,否定王安石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或诅咒是不正确的。
因为王安石是受限于,当时法家发展水平所限制,这在罢黜百家之后法家思想陷入停滞后就已经决定了,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在这一群人当中已经登峰造极了,而这个人却要担任需要大学文化才能担任的工作,是历史的局限性限制了当时所有人的眼界,王安石却是一个无法胜任历史的懵懂者,第三整个变法改革历时,三代君王,从神宗,到哲宗,再到宋徽宗,虽然变法也渐渐走味,脱离了初衷,最后在南宋赵构时期彻底否定了王安石,将王安石定为千古奸相,与之相应得新学新法被彻底否定,但实质上是君王向保守派低头,保守派获得胜利,臣权独大,变本加厉之下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预示着最后统治阶级必然要走向涅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 爵 官 邑 阶 差 遣
勋
除龙图阁直学士、复为河北转运使。…徙知瀛州,…以丧子乞 便郡,得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至和二年坐失保任, 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明年复其官如故,徙知江宁府。召 权知开封府,除右司郎中。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 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旧制凡诉讼不得入 门,拯使径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 宋国史《包拯传》
训 练 废 弛
选 拣 不 实
招 刺 过 滥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 国,无甚于本朝者。 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 为至弱之国。 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 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 朝者也。 —— 叶适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 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 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 藩镇。 宋太祖收兵权…有内外之 分。内为罢宿将典禁兵, 即世人所熟知之“杯酒释 兵权”是也。(聂崇岐)
宋“陈桥兵变”瓷枕
石守信、王审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卫。(赵)普数言于上,请授 以他职,上不许。普乘间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 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 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中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 不得自由耳。”上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
祖宗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 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 《宋史· 职官志》载李纲语 祖宗时,武臣莫尊三衙,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 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 汪藻《行在越州条具时政》
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 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 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明人绘《雪夜访普图》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实正西 寇桂 ,扼川中,广攻 取两,国不皆取 之蕃次自可为之 未,及五以内道 晚若荆代恩臣, 。遽、以信,从 取广来诱岷易 河、,,蜀者 东江兵 可始 ,南连可飞。 便,祸为书当 与则结后而今 两国,图召惟 蕃用帑。之吴 ( 接富廪( 。易 图 赵 境饶虚周 匡 竭王 唯, 。 矣 胤 。朴 并 。 ) 俟 必) 必得 我河先 死吴 完东取 之则 … … … …
河南商丘南
湖北襄樊 河南洛阳
河北大名东
河北正定 山西太原 陕西西安 甘肃天水 江苏扬州 安徽凤台
山东巨野 河南邓县 河南临汝 同 同 同
山西永济西
陕西凤翔 同 安徽潜山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福建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成都府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江西南昌 湖南长沙 湖北荆州 福建福州 广东广州 广西桂林 四川成都 四川三台 陕西汉中 四川奉节
北 宋 文 官 俑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 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 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 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一州一县所 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 余矣。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 放仅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 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第十二章 北宋变法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 新弊 二 王安石变法
一 宋初“防弊”之政及其新 弊
防弊之政的制定 积贫积弱局面 因循苟且与“异论相搅” 之风 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 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 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 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 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 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 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 乎?非慕宋而乐趋之,其势固然已。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 日勤不怠…… ——明太祖遗诏
——宋太祖语石守信等
宋陵神路
河南巩县
以才智而运天下,则其所遗者必多。何也?周防检察,将以求胜 天下之奸,而天下之奸反捷出而策吾所不及。故与天下战于才智之 中者,虽足以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模不宏,亦足 以为治道之累。 法固不可无,而人亦不可少。闻以人行法矣,未闻使法之自行 也。…法一详而人君以用非其人为未害,纤悉委屈,条目俱备,彼 固不能尽出吾法之外也。故上无近忧而下不任责,天下之事所以常 可虞也。 ——陈亮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 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 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 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 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 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 之道独弃置而未讲。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 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
《宋史· 职官志二》
汉唐之时部刺史之职,于今为甚简,而事无有不举者。今之监 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其职 甚备,而治不加于昔,何也?监司之职愈多,而州县之扰愈甚, 于治无益也。 南宋 王十朋《上殿札子》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诸州通判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故常与知 转运使司(漕司) 州争权。每云“我是 提点刑狱司(宪司) 监郡,朝廷使我监 汝”,举动为其所 提举常平司(仓司) 制。…至今州郡往往 与通判不和。往时有 知州(或知府等) 钱昆少卿者,家世余 杭人也。杭人嗜蟹。 通判 昆尝求补外郡,人问 其所欲何州。昆曰: 知县(或县令) “但得有螃蟹、无通 判处则可。”
…
北 宋 都 城 东 京
赵弘殷
宋 太 宗 赵 光 义
太祖 赵匡胤
太宗 秦王 赵匡义 赵匡美 (光义) (光美、 廷美) 真宗 赵恒 高宗 赵构
赵德昭 赵德芳
理宗 赵昀
孝宗 赵昚
钱 选 摹 《 蹴 鞠 图 》
宋太祖 赵普 宋太宗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 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 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 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 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 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 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北宋前期的 中枢机构
三司
三司使
皇帝 御前会议 枢密院 台谏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宰相) (执政) (执政) (执政)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 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江西赣州 湖南衡阳 湖南常德 同 广东韶关 广西象州 四川乐山 同 同 重庆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 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 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 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 职官考》 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 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 资 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 治 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 通 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 鉴 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 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 署 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衔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 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文臣自太师及开 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 异姓亲及门客。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 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正五品上),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 亲。武臣亦以是为差。凡遇南郊大礼及诞圣节,俱有荫补。… 此外又有致仕荫补。…此外又有遗表荫补。…由斯以观,一人 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可并及于门客、医士,可谓 滥矣。然此犹属定例,非出于特恩也。…朝廷待臣下固宜优恤, 乃至如此猥滥,非惟开幸进之门,亦徒耗无穷之经费。
《文献通考· 兵考》引《两朝国史志》
民利尽归于国,国用尽入于军,所以民困而国贫也。(朱台符) 兵在精不在众。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合新旧 兵所费不啻千万缗。(程琳) 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 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蔡襄)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 禧(1008~1021)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而仁宗景祐、明道 (1032~1038),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 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 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 昔太祖初得天下之时,止有一百一十州 耳。…当是之时,内给百官,外奉军旅, 诛除僭伪,赏赐巨万,未闻财用不足如今 日之汲汲也。陛下承祖宗之业,奄有四百 余州,天下一统,戎狄款塞,富饶之土贡 赋相属,承平积久百姓阜安,是宜财用羡 溢百倍于前。奈何竭府库之所蓄,罄率土 之所有,当天下无事之时,遑遑焉专救经 费而不足。 司马光《论财利疏》 今取民之法尽矣。昔者赋外之征以备有 事之用,今尽取民之法,悉以冗费而縻之 矣。 欧阳修《通进司上书》安抚Biblioteka 司(帅司)宋神宗时 王存 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