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分析
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2—2014年间我院宫颈活检并且行免疫组化p16及Ki-67的病例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67例,CINⅠ9例,CINⅡ18例,CINⅢ11例,宫颈癌3例,早期浸润癌2例。
结果:Ki-67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为5.97%(5例),CINⅠ,CINⅡ,CIN Ⅲ阳性率分别为77.8%(7例),88.9%(16例),90.9%(10例),宫颈癌阳性率为100%,CIN及宫颈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有统计学意义)。
p16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为0.00%。
CINⅠ,CINⅡ,CINⅢ阳性率分别为11%(1例),61%(11例),81.8%(9例),宫颈癌阳性率为100%,CIN及宫颈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同时其表达阳性率与CIN级别成正比。
结论:依据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可协助鉴别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同时也可以指导CIN的分级。
标签:p16;Ki-67;CIN;宫颈病变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而死亡率却是女性肿瘤之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各级政府对人民健康重视,妇女宫颈癌筛查逐渐普及,宫颈癌前病变发现也明显增多。
宫颈癌前病变及早发现并处理,一定程度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鳞状化生,尤其是不成熟磷化以及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形态学上较难与上皮内瘤变鉴别,而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的表达不同,在上述鉴别中能提供客观性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回顾分析2012—2014年间我院宫颈活检并且行免疫组化p16及ki-67的病例110例,年龄结构21~68岁,平均年龄44.5岁。
其中良性病变中鳞状上皮普通增生31例,患者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岁;宫颈鳞状化生26例(其中不成熟化生9例),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9岁;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10例,患者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9例,患者年龄27~36岁,平均年龄31.5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CIN Ⅱ,CINⅢ)39例,患者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5.5岁;宫颈癌5例,患者年龄39~63岁,平均年龄51岁。
宫颈病变(继续教育)
文使用的是 Atypical Hyperplasia 或 Dysplasia,这两个词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后 者的意思“异型增生”比前者模糊。20世纪60 年代初Dysplasia被定义为“所有比原位癌低 度的鳞状上皮病变”称之为Dysplasia。WHO在 1975年将Dysplasia分为3级,即1级:累及上 皮的下1/3;2级:累及2/3;3级:累及全层, 其表面仍覆盖一层“正常上皮”。这种方法容 易掌握,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病理学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1 轻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下1/3; 2 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下2/3; 3 重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2/3以上。 原位癌及原位癌累腺 1 原位癌 2 原位癌累腺 浸润癌 1 微小浸润癌 2 鳞状细胞癌
宫颈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
病理学常用的术语“不(非)典型增生”其英
原位癌不是癌
The carcinoma
in situ is not a cancer.
鉴别诊断注意事项-1
1 基底细胞增生; 2 未成熟鳞化与非典型鳞化的识别 ; 在鉴别诊断未成熟化生时,只要上皮细胞具有
明确的异形性,无论表层有无柱状上皮细胞都 应诊断CIN。 3 薄层鳞状上皮CIN的诊断:在宫颈病变的诊 断中常见仅仅存在几层(如3-4层)细胞的上 皮,且呈现明显核多形性与核分裂象。此时我 们只能诊断CIN,不能分级。
CIN3与原位癌
关于原位癌,WHO的定义是指“鳞状上皮的全
部,或绝大部分细胞表现出癌的形态特点的病 变”,其中仍然允许在粘膜表层保留一些分化 细胞的存在。由于原位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在 定义上缺乏精确性,造成诊断中主观随意性的 出现。 如前所述,此时病变很难鉴别CIN-3/CIS,而 且二者在治疗原则上无区别,越来越多的学者 不再对CIN-3/CIS进行进一步区分。
宫颈活检病理报告
宫颈活检病理报告宫颈活检是一项用于确定宫颈癌和前癌病变的常规检查。
它通过从宫颈部位取一小块组织样本来进行病理学检查,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而宫颈活检病理报告就是对这个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
宫颈活检病理报告通常由病理学家编写,这是一种研究人体组织和细胞疾病特征的医学专业。
因此,这个报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它可以告诉您是否存在宫颈癌或前癌病变的任何迹象,以及其严重性程度。
以下是宫颈活检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样本标记首先,宫颈活检病理报告将列出来自哪个部位的样本,并描述其取样的方式。
这是为了确保病理学家正在对正确的组织进行分析,并且结果可以与其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技术和分析方法接下来,宫颈活检病理报告将描述分析样本的技术和分析方法。
这可能涉及染色、扫描电镜和其他检测方式。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宫颈组织中存在的任何异常特征。
初步诊断和描述在对宫颈活检样本进行分析之后,病理学家将提供初步诊断和描述。
这将涉及对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的详细描述。
这是为了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诊断最后,在对宫颈活检样本进行彻底分析之后,病理学家将进行最终诊断。
这将与初步诊断和描述相比较,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宫颈癌或前癌病变。
预后和治疗建议宫颈活检病理报告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涉及预后和治疗建议。
这将包括患者的预后和可能的治疗方法,根据判断为他们的情况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和护理。
总结宫颈活检病理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患者宫颈癌和前癌病变状态的详细信息。
理解宫颈活检病理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决定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或者放心痊愈,都至关重要。
因此,在接到宫颈活检病理报告后,患者和医生可以仔细研究报告中的各个方面,以确保采取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方法。
宫颈病理报告怎么看
宫颈病理报告怎么看宫颈病理报告是指通过宫颈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所得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宫颈疾病的类型、程度和治疗方案。
正确地理解宫颈病理报告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宫颈病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和解读方法。
首先,宫颈病理报告通常包括组织标本的来源、标本的数量和大小、组织的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病变类型、病变程度等内容。
其中,组织的形态特征是指组织的结构和形态,细胞学特征是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病变类型是指宫颈组织的异常变化类型,病变程度是指病变的轻重程度。
在阅读报告时,我们需要仔细查看这些内容,了解宫颈组织的病理情况。
其次,根据宫颈病理报告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宫颈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比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种常见的宫颈疾病,分为CINⅠ、CINⅡ和CINⅢ三个级别,分别代表轻、中、重度上皮内瘤变。
通过病理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病变的具体类型和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宫颈病理报告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宫颈疾病的恶性程度。
比如,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过病理报告,可以了解到癌细胞的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信息,从而判断癌症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在解读宫颈病理报告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病理报告就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其次,要了解病理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和指标,避免产生误解。
最后,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病理检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宫颈病理报告是宫颈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正确地理解和解读宫颈病理报告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宫颈病理报告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宫颈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医学基础与药学研究·98·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意义丁立明 倪良燕 季 丹 孙子恒【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9)05-0098-03【摘 要】 目的:探讨p16、Ki-67免疫组化染色(IHC)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医院2015-2018年间56例宫颈锥切标本,经HE及IHC染色后镜下观察p16及Ki-67在SIL中的表达特征,分析两者在SIL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p16、Ki-67在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水平不同。
p16在LSIL中呈不连续、斑片状分布于鳞状上皮层下1/3,表达弱阳性,而在HSIL中呈连续性分布于鳞状上皮中下2/3甚至全层,表达弥漫强阳性,其在HSI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LSI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SIL组织中Ki-67主要表达于鳞状上皮层的下1/3;而HISL中表达于鳞状上皮的中下2/3甚至全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组化双染切片中,随着级别增加,p16和 Ki-67共表达的例数逐渐增多。
结论:p16、Ki-67参与肿瘤发展过程,反应肿瘤细胞活性,其表达水平与SIL分级呈正比,可以提示患者病变程度及范围,在SIL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p16 Ki-67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诊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是妇科常见病,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主要与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或微生物、吸烟、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1~2]。
不同分级的SIL临床表现不同,根据病变程度和发病机制分为LSIL(CIN Ⅰ级)和HSIL(CIN Ⅱ级和CIN Ⅲ级)[3],LSIL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体征,HSIL患者有白带增多或带血、宫颈糜烂、肥大、息肉等症状、体征,宫颈浸润癌发生概率大。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
据报道,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
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
与CIN相关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
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
宫颈病理报告怎么看
宫颈病理报告怎么看
宫颈病理报告是指通过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组织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的分析和
诊断。
宫颈病理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标本的来源、病变的类型、程度和范围等信息。
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正确理解和解读宫颈病理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宫颈病理报告的解读方法。
首先,要了解宫颈病理报告的标本来源。
宫颈病理标本通常来自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环扎术或宫颈活检等。
标本来源的不同会影响到病理报告的内容和诊断意义,因此在解读报告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来源和取材方式。
其次,要关注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宫颈病理报告通常会描述宫颈上皮的病变类型,如炎症、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等。
同时,报告还会描述病变的程度,如轻、中、重度病变,或者分期分级的描述。
这些信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
另外,要注意病变的范围和侵袭性。
宫颈病理报告会描述病变的范围,包括病
变的大小、深度和侵袭范围等。
这些信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手术的方式和范围。
最后,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宫颈病理报告只是一个诊断依据,最终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因此,在解读宫颈病理报告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的目的。
总之,正确理解和解读宫颈病理报告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
准确理解报告中的内容,才能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宫颈活检标本例病理结果分析
宫颈活检标本例病理结果分析宫颈活检是指通过取下宫颈内壁上角质细胞层之外的组织,进行标本分析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变化的一种常见检测方法。
对于女性健康而言,宫颈活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宫颈活检标本的病理结果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从宫颈活检标本例病理结果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宫颈病变的原因、类型、成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一、宫颈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分析的意义宫颈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分析是评估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标本的细胞结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的分析,可以诊断和评估宫颈的病变程度和各种病因,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
因此,宫颈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预防妇科病变,提高女性生育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宫颈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分析的方法宫颈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分析通常采用的是组织学检查的方式。
首先,需要将取得的标本进行固定、染色等预处理工作,使之适合于显微镜下的分析观察。
随后,通过对标本组织的形态学、细胞学、核和细胞排列等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和正常标准的对比,最终得出病理分析结论。
三、宫颈病变的类型及其成因宫颈病变的类型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等。
这些疾病的成因也不尽相同。
宫颈糜烂常常因为生活习惯以及内分泌因素引起,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力、遗传基因等因素关系密切。
最严重的宫颈癌,其成因则多与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有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率极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四、宫颈病变的影响和防治措施宫颈病变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身体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例如,宫颈糜烂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增加感染以及女性生殖器的疼痛;宫颈上皮内瘤变可能导致恶性转化,从而转变成为癌症。
针对宫颈病变,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对象为在本院开展宫颈活检的患者(n=100),纳节点2019.5~2021.5月收治。
回顾、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分析P16和Ki-67阳性情况。
结果:P16在CINⅠ期、Ⅱ期、Ⅲ期的阳性率分别为49.9%、80.0%、100.0%;Ki-67在CINⅠ期、Ⅱ期、Ⅲ期的阳性率分别为76.3%、80.0%、100.0%。
随着CIN分期的增加,P16和Ki-67阳性率也会不断增加(P<0.05);CINⅠ期、Ⅱ期、Ⅲ期与P16相比,无差异,P>0.05。
结论:将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用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作用,其可以提高不同CI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病变;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近年来女性受到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增加了宫颈疾病,特别是宫颈癌,其已成为引发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宫颈癌新发人数达到50万左右,而且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
而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为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的感染(HPV16、18型),如不及时治疗,会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
宫颈癌早期会出现宫颈上皮病变,故评估上皮病变非常重要。
本文分析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为在本院开展宫颈活检的患者(n=100),纳入节点2019.5~2021.5月收治。
回顾、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患者年龄26-70岁,均值(48.21±10.49)岁,以宫颈上皮内瘤变标准进行分级、病理活检确诊,其中CINⅠ期、Ⅱ期、Ⅲ期分别38例、30例、32例。
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0-09-13T11:12:5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史立志[导读] 当癌组织侵及膀胱及直肠时,可引起子宫膀胱瘘或子宫直肠瘘。
史立志(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63-02 【摘要】子宫颈癌(cervicalcarcinoma)是由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
多发生于40岁至60岁之间的女性,平均年龄54岁。
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其演变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早期子宫颈癌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治愈率可达90%以上[1]。
五十年前,子宫颈癌曾是女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Papanicolou’s smear tech- nique)的推广和普及,浸润性子宫颈癌的发生率已下降了38%~57%,临床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下降了67%,使许多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得到早期防治,晚期癌较过去明显减少,五年生存率和治愈率显著提高。
虽然近数十年筛查工作的开展已使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准确的临床病理病理诊断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防治子宫颈癌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提高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水平仍是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早婚、多产、宫颈裂伤、局部卫生不良,以及包皮垢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生活过早和性生活紊乱是子宫颈癌发病最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来研究发现,经性传播HPV感染可能是子宫颈癌致病因素之一。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 bridization)证实在85%宫颈癌组织中有HPV序列和HPV蛋白表达,尤其是HPV—16、 18、31、33型与子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为高危险性型。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病变127例的临床分析
2 1 阴道镜下 图像特征 .
活组织 , 做出组织学诊 断。对于存 在于宫颈 管内的病变 , 阴道镜
下 不能被发 现 , 颈管诊刮术则是 阴道镜检 的补充 。所 以 , 当细
8 , 69% ; 5例 占6 .3 点状 血管 7 , 8 2 % ; 4例 占5 . 7 镶嵌 1 , 1. 6例 占 2 6% ; o 异形血管 1 , 1 .0 ; 5例 占 22 % 白斑 1 , 0 7 % ; 例 占 .9 云雾 、 脑
转化区 3 6 9 1 … 2点做活 检 , 别用 甲醛 溶液 固定 , 病理检 查 , 运用 明显降低 了宫颈癌 的死 亡率 。但细胞 学检查 阳性 也只能作 分 送 必要时行宫颈管搔括术。 为初步筛查 , 不能确定 宫颈具体 的病 变部位 , 需要进 一步检查才
13 阴道镜诊断名 词标 准 .
14 宫颈癌及 宫颈 上皮 内瘤 变 ( I 诊 断 和分 级标 准 . CN)
位癌 ”。
2 结 果
的时机 , 也就提高了癌 患者的生存率 。阴道镜检的 目的是从视觉
和组织学上确定宫颈及下 生殖道 的情 况 , 定病变 , 评 确定并采 取
17例 中阴道 镜下 图像 醋酸 白色上皮 2
年起应用阴道镜对宫颈病变进行检查 , 效果满意 。现报告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 19 96年 5月 至 20 0 8年 1 O月问对在我院 门诊子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巴氏涂片 Ⅲ级及以上者行 阴道镜检查 , 共查
表 1 阴道镜下活检 结果与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比较 l ) 例
管及镶嵌则统计时取 白色上皮 +点状 血管 + 镶嵌 。 变, 可以更准确地 提高可疑部位 、 围, 范 同时它可以在发现局部 与 参 照 癌 有关 的异 型上皮 、 异型血管及早期癌变 图像时选择准确的部位 《 妇产科学》 6 第 版教材标准 ,I I级包括重 度不典型增生 和原 做 活检 , CNU 从而提高癌前病变 及早期癌 的诊 断率 , 创造 了早期治疗
几种不同方法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几种不同方法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探讨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阴道镜图像、宫颈细胞学检测并配合宫颈活检,探讨对宫颈病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最佳方法,尤其是对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2653例患者的阴道镜图像、宫颈细胞学检测结果及宫颈活检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
结果:宫颈病变检出率85.7%(737/860),其中宫颈浸润癌9例,CIN728例。
结论:电子阴道镜结合宫颈细胞学在宫颈病变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提高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预后效果。
【关键词】电子阴道镜;宫颈细胞学检测;宫颈活检;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11-01危害妇女最严重的宫颈病变是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1],目前宫颈癌发病率仍居妇产科癌症之首,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是最常见的宫颈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宫颈癌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遏制宫颈癌的发生。
而CIN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其诊断主要依据宫颈液基细胞、HPV-DNA检测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并因其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已成为宫颈病变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分析了2653例患者电子阴道镜图像并结合HPV-DNA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电子阴道镜结合宫颈细胞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妇产科门诊2008年1月-2009年1月患者265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1岁。
临床表现有白带增多723例,白带血丝497例,接触性出血305例,其他症状264例,定期妇科检查864例。
1.2研究方法1.2.1对以下病例行阴道镜检查:(1)常规妇科检查,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异常者;(2)疑似宫颈病变者如接触出血、异常排液、白带异常增多、慢性宫颈炎(如宫颈糜烂、息肉、白斑、红区或可疑癌者),不论细胞学结果如何;(3)高危型HPV检测阳性;4.女性下生殖道可疑湿疣或可疑病变者。
宫颈cin3病理报告
宫颈cin3病理报告
报告人:xxx 医生
样本编号:xxx
临床诊断:宫颈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宫颈CIN3
病理报告:
镜下检查显示,该病例宫颈组织形态结构紊乱,上皮层明显增生,同时出现大小不一的病变,其中大部分为不典型增生。
上皮层染色体异常,核分裂明显,细胞核增大,嗜酸性染色体显著增加。
进一步病理学分析显示,上皮层不典型增生细胞呈现分离、散在分布,但均为异常细胞,与正常细胞区别明显,证实其为宫颈CIN3前期癌变。
诊断意义及建议:
根据病理学分析,建议病人及时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加剧患者病情。
建议病人积极面对治疗,做好术后恢复及随访工作。
同时,做好妇科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的出现,早期进行治疗,以确保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液基细胞:阴道镜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临床经验,探寻适合各个地区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方法对2000例城镇户口的妇女进行液基细胞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两种检查中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行病理活检。
结果 ascus为18例(0.9%),csil为2例(0.1%),hsil为(cin ⅱ-ⅲ)为9例(0.4%)。
年龄分布,细胞学异常者多发生在30-55岁年龄段,这次年龄最小的为34岁,妇科门诊经阴道镜进行醋酸白实验,如果宫颈变白色,则在白色区域取活检,结果为非典型增生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为3例,cinⅱ-ⅲ级为4例,cin ⅲ级为3例,鳞癌2例。
结论对各个地区的婚后妇女,应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的方法对宫颈癌进行筛查及早诊断,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宫颈癌;筛查;液基细胞检查;阴道镜检查;检出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41-02
2012年九月至十一月底,我医院对两千名城镇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工作,在这次工作中,结合我平时作宫颈活体组织检查的结果及液基细胞学的结果,对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九月至十一月底,选择城镇妇女两
千名,平均年龄45岁(25-68岁),结婚后的妇女(包括绝经后妇女)。
标本采集由妇产科执业医师完成,对体检者做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细胞学及阴道镜两种检查中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1.2 方法用宫颈液基细胞学采样刷分别采集宫颈外口及宫颈
管的上皮细胞后,将标本置入盛有甲醛保存液的标本瓶中。
在刷取标本以前,充分暴露宫颈外口,应用棉签拭去宫颈表面分泌物,用采集刷顺时针旋转式刷取(一般5-6次),操作过程中避免过分用力,以免损伤宫颈,导致出血。
阴道镜检查时先拭净宫颈表面粘液,肉眼初步观察宫颈表面的异常及表面血管,再用棉球将生理盐水涂在宫颈表面并去掉多余液体,观察鳞柱交界,并用滤镜及高倍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血管。
确定转化区的內界和外界,再用棉球或棉签于宫颈表面涂5%醋酸溶液,30s-60s后观察宫颈表面上皮变化,每2min-3min可重复用醋酸。
通过多次观察,发现并评价任何异常区域或非典型的转化区,最后进行碘溶液试验,观察上皮着色情况。
如发现不着色,血管异常表现区域,在阴道镜定位下取宫颈组织数块,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1.3 细胞学诊断 tct涂片采用2008版tbs诊断系统[1]标准为无上皮内病变及恶性改变阴性;不典型鳞状细胞,包括未明确定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疑侵袭性癌的高度鳞状上皮病变及鳞状细胞癌,腺上皮异常包括不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非特异性即agcnos),不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agc
倾向肿瘤),宫颈腺原位癌(ais)及腺癌,tct涂片以ascus及以上为阳性结果。
2 结果
ascus为18例(0.9%),lsil为2例(0.1%),hsil为(cinⅱ-ⅲ)为9例(0.4%)。
年龄分布:细胞学异常者多发生在30-55岁年龄段,这次体检中年龄最小为34岁,妇科门诊经阴道镜进行醋酸白实验,如果宫颈变白色,则在白色区域取活检,结果为:非典型增生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为3例,cinⅱ-ⅲ级为4例,cinⅲ级为3例,鳞癌2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
但却是目前为止唯一能够早期筛查发现并通过医学干预使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妇科恶性肿瘤。
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关键在于进行宫颈癌的筛查,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在我国应用于妇科肿瘤的筛查和诊断取得公认效果[2]。
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有一个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癌前病变尤其是cinⅱ-ⅲ及环形切除或锥形切除,病变区域切掉了,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对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很大影响。
tct由于镜下清晰,能够清楚地看清细胞病变,提高检出率。
tct在判定癌时因粘膜出血,渗出堵塞膜孔,造成图片中细胞过少存在着漏诊
或低诊的可能,病理诊断医师必须高度重视,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放弃每一个可疑的细胞。
在农村及边远山区的妇女,由于她们受教育程度低,保健意识不强,经济收入少,卫生差,营养状况欠佳,加之宣传不到位,对普查需求不高,未认识到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宫颈癌的发生。
又由于受经济条件及卫生资源限制,往往就医时间晚,增高了病死率。
这次普查面对的是基层城镇户口的妇女,发现发病率也不低,因此加强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在这次普查中,查出cinⅱ-ⅲ级的病人,甚至早期癌的病人,没有临床症状(如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带血丝),没有引起本人的注意,即使在临床妇科检查中仅表现为宫颈光滑或轻度糜烂,临床可能诊断为慢性宫颈炎,而临床有时以阴道出血的病人就诊时,大部tct结果出来是炎症,这就足以证明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必须普查发现,不能有临床症状了再去就医,就恐怕为时已晚。
阴道镜检查时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阴道镜检查可以将宫颈阴道黏膜放大10-40倍,在强光源下直接观察宫颈表面上皮和下生殖上皮及血管的变化,可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非正常上皮,血管和可疑病变区域,并定位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大大提高宫颈癌确诊率,及早发现疾病,早期得到治疗,可以达到普查普治的目的。
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保障广大妇女健康和生命的有效措施,是妇产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重要责任,必须全面长期坚持。
宫颈液基细胞技术的推广和阴道镜的检查
通过联合使用,将各自的阳性病例在阴道镜下定位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以降低漏诊率,提高检出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只要取材准确,有效,病理医生认真仔细阅片,阴道镜检查认真到位,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宫颈癌筛查,近年来愈来愈被认可,政府政策好,宣传到位,普查范围广,从偏远山区到城镇的婚后妇女,都可以参加,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心,这一项工作就可以愈做愈好。
参考文献
[1]子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图谱.主编.马博文.人民军医大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1,23c41: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