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先由学生来举例,并分析不、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作业批阅反馈:
五、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功的两要素:力、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
六、课后反思
(必须手写)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教学过程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课题
《功》
课时
1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以及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能够通过计算判断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2.能够计算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2.理解和运用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回顾上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力、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概念的掌握情况。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做功”相关内容。

二、引入新知1.简要介绍功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做功,就是通过力使物体(或系统)移动时所进行的能量变化。

2.呈现课题:假如你推动一辆自行车,你是否做了功?三、探究与讨论1.讨论问题:什么时候算做功?力的方向和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是对物体进行推、拉、挤、压等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3.引导学生回想做功与力的关系:做功的前提是有外力对物体进行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的。

4.通过生活实例或图示让学生理解力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影响。

5.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如何计算做功?6.通过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的夹角。

7.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或小动画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的计算方法。

8.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或计算题目,通过计算判断做功大小和方向。

四、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做功相关练习。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实例,用功的公式计算出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课,学生理解了做功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了解了力对物体的作用和方向、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的方式,加深了对做功的掌握。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1、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学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

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怎样才叫做功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①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②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待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后演示以下内容:【演示1】手托书本静止不动。

【演示2】放在桌上的黑板擦在手推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讨论】演示1中手托书本静止不动,手对书本做功了吗?演示2中手对黑板擦做功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加以明确:托力对书本没有做功,因为书本没有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演示2中推力对黑板擦做了功。

【演示3】手托书本平移了一段距离。

【讨论】手的托力对书本做功了吗?为什么?【明确】没有做功,因为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

【板书】:在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举例包括:用手推车没有推动,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却没有做功,这就是“劳而无功”。

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后虽然又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这段距离上没有做功,这就是“不劳无功”。

}【板书】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2、有距无力3、力距垂直先让学生举出这三种情况的例子,根据学生举例情况教师再加以补充。

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学习目标:1. 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 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 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 ;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做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内容:1. 做功的概念2. 做功的计算公式3. 做功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做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做功。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做功的概念。

3. 运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走一段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

2. 做功的概念:解释做功的含义,即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

3. 做功的计算公式: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W=FS,让学生明白做功与力、位移的关系。

4. 做功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做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做功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做功,试着用物理知识解释。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如有需要,可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讲解。

初中物理 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  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例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人提着水桶行走、推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和距离的移动。

2. 提问:这些实例中,力和距离的方向是否相同?如何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距离之间的夹角。

3. 解释功的实际意义:功是能量的转移或转化,例如:机械做功可以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实例素材,分析力和距离的方向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选择实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际意义。

2. 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拉力器锻炼、电梯上升等,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距离的关系,从而引入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课堂中,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11.1怎样才叫做功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功的计算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四、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展示课本图片11-1并讲解,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大汗淋漓却没有做功?2.怎样才叫做功?先让学生观察图11—2,并提问。

(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4)综上所述,怎样才叫做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活动2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功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b)人将油桶沿斜面向上推。

(c)杠铃被举在高处静止不动,3.怎样测算功?学生阅读课本,归纳(1)功的计算公式(2)字母表示公式(3)功的单位活动3 怎样正确地测算功?展示“例题”投影学生解题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4.功的原理省力的机械一定费距离,费力的机械一定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

分析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讲解含义。

5.小结(1)做功的概念及两个必要因素(2)三种常见不做功的情况(3)功的单位、计算公式(4)功的原理6.巩固练习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对应习题。

初中 功教案

初中 功教案

初中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功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分类:正功、负功、不做功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4. 实验:测定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难点:功的分类,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实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功的分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测定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实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5.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物理教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物理教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物理教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 让学生掌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做功的概念及其分类2. 做功与内能的改变3. 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4.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

2. 难点: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组、温度计、热量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2. 学生分享生活中有关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二、做功的概念及其分类(10分钟)1. 教师讲解做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本质。

2. 学生通过PPT学习做功的分类,包括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三、做功与内能的改变(15分钟)1. 教师讲解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让学生理解做功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2. 学生通过PPT学习做功改变内能的原理。

四、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与评估(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物理学中的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

(2)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力的方向上要有移动距离。

3.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会计算功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经历探究功的概念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做功的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意识。

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运动员举杠铃等。

提问:在这些情景中,力都对物体产生了作用,那么力对物体做功了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功了吗。

(二)新课讲授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分析上述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强调: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力才对物体做功。

举例说明:(1)人用力推石头但石头未动,虽然有力作用在石头上,但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力没有做功。

(2)起重机吊起货物上升,起重机对货物施加了向上的拉力,货物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拉力对货物做功了。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运动员踢足球,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分析: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加了力,球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对球做功。

球在草地上滚动时,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力没有做功。

(2)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分析:人对书包施加了向上的力,但书包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力没有做功。

(3)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后停留了几秒钟。

分析:运动员举杠铃时对杠铃施加了力,杠铃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力对杠铃做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分;(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制这个力做了功。

2.把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展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根底上把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简单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熟悉,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学问,今日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学问,绝不是简洁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熟悉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亲密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争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答复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假如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状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做功了吗》 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做功了吗》 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做功了吗课题备课日期年月日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计算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板书设计:1、功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简称功。

2、怎样才算做功?做功的必备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怎样计算功:〔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FS〔2〕单位:F—N,S—m,W—N• m焦耳—J 1J=1 N• m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一、复习导入:分析以下图中动滑轮省力情况和费距离情况:人们在使用动滑轮时发现,拉力F是物重G的一半,拉力的作用点上升的距离s是重物上升高度h的两倍,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相乘,根本等于物重G与重物上升高度h的乘积,即Fs=Gh。

后来又发现作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一〕探究:怎样才算做功展示挂图〔图9-22〕,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怎样才算做了功?C图: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这是“劳而无功〞。

讨论:你认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学生活动1:分析以下各种情况中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教师演示: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11.3功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11.3功

功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内容问题1.物理学中什么叫做功?2.力对物体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3.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4.如何计算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2、重为30N的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2,请画出铅球运动过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3、用力向右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二)精讲释疑1、功的定义:小车在向右的推力作用下向右运动,说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成效,此时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叉车向上的托力作用下,被举高,托力对物体做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功。

(试分析图1、图2中的提力和重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交流)分析甲、乙、丙图三种做功的情形,是什么力对物体做功?他们做功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做功的必要因素:(1)、__作用在物体上的力_,(2)、__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___。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3、根据做功的必要因素,归纳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演技大比拼)(1)有力无距例如:推而不动(2)有距无力例如:人对飞在空中的球(3)力距垂直例如:提水而走学生活动:1)、举重过程中,何时做功?何时不做功?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4、功的计算(控制变量法)图例分析:1、比较甲、乙,移动距离相同时,拉力越大,__乙__图拉力做的功多;比较甲、丙,拉力大小相同时,移动的距离越大,丙_图拉力做的功多。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案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三、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预设1、创设悬念,回忆八年级学习到的力的种类,引入新课。

【演示】(1)课本P2 图11-1(2)举起杠铃在空中静止不动(3)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2、启发引导,探索新知【演示】P2活动一(1)竖直向上提升物体(2)水平面上推动小车★学生活动:找活动共同点师生共同归纳功的定义。

【做功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学生活动:归纳做功的二个必要条件。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A。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学生活动:通过实例举凳子,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共同归纳力不做功的情况。

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F≠0S=0(劳而无功)2、F=0S≠0(不劳无功)3、F≠0S≠0F⊥S(垂直无功)★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

(做功)b。

(做功)c。

(过程做功,不动不做功)【明确】研究力做功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施力,谁在做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随堂小练】:1、判断下图是否做功?一人拖着轮胎行走(做功)人用绳子拉起重物(做功)2、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 B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解答解:甲、推着小车前进,人对小车有推力的作用,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乙、用力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此过程中,拉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故拉力没有做功;丙、绳子对物体有向上的拉力,物体在拉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拉力对物体做了功;丁、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有力作用在石头上,但石头没有通过距离,故力对物体没有做功.所以做了功的是甲和丙,故选B.▲注,该题考查了做功的必要条件,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有力没距离;二是有距离没力;三是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通过距离相互垂直.知识点2、怎样测算功【思考】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计算公式】: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W)。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9.3“做功了吗”教案  PPT课件

1、用50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100N的
礼盒匀速推动2米,做的功是多少?
F=50N
G=100N
2m
已知:m=10kg h=1.5m 求:w 解:G=mg =10kg×10N/kg =100N w=Gh =100N×1.5m =150J 答:需要做功150J。
已知:G=600N h=3m 求:w 解:w=Gh =600N×3m =1800J
第三节
做功了吗
如何使重力为G
的礼盒升高h?
h h




h
h
机械功
机械功的定义: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力 距离 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思考:这个定义当中有几个物理量?
马的拉力F使车移动了一段距离S, 我们说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或简单的说 马对车做了功。
s
叉车的举力F将 货物移动了一段 距离S,我们说 叉车的举力对货 物做了功,或简 单的说叉车对货 物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注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人对小狗做功了吗?
F
s
F
搬而不动
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
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运动员没有对球施力,所以 运动员没有对球做功
人抬着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人的支 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有力也有移动距离,但通过距离不在 力的方向上(力与通过的距离相垂直), 因此此力没有做功

S
物体在,哪阶段做 功哪阶段不做功?为什么?
G
h
×
1J=1N· m
•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功了吗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活动2【讲授】2(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

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

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活动3【活动】3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

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

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1节功课时设计课堂实录第1节功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活动2【讲授】2(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

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

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活动3【活动】3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

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

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