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功》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功》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功》导学案习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具学具:杠杆、勾码、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力学中的功.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1中几个做功的实例。

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2中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

想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3.结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定义:。

2.公式:,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距离。

3.单位:符号()j=N·m,4.在w=Fs中,w的单位是j,F的单位是N,得出的功才是以j作单位的。

看课本105页的例题,然后进行计算功的原理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否在省力的同时也能省距离呢?假如利用简单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功=力X距离,我们就省了功。

针对这个猜想结合教材P106演示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内容。

结论:大量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是多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个结论叫做二、合作探究、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吗?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7.分别使用杠杆与测力计,动滑轮与测力计提起钩码,并将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钩码重G/N钩码提起高度h/m直接用手所做w1/j测力计示数F/N测力计通过距离S/m使用机械做的功w2/j杠杆动滑轮分析以上结果,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三、自我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是.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4.功的计算:5.功的单位:6.功的原理:四、当堂训练:、对功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的本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功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案例素材3. 小组讨论记录表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功。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堂练习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八、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十一、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与功相关的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十二、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方法。

十三、教学总结1. 总结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 强调单元重点知识点。

十四、复习与巩固1. 组织复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复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十五、课程整合1. 将功的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功-学习任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功-学习任务

《功》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
2.学习任务: (1)通过观察、思考具体情境,能够判断力是否做了功。 (2)了解功的含义,通过分析,明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学会简单的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活动,学习环节主要有: 回忆生活中的场景 理解力的“成效”——功 实例分析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观察现象理解三种不做功的情境 练一练 功的定义、单位、意义 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进行本节课课堂总结 完成课后作业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功》的优秀教案

《功》的优秀教案

《功》的优秀教案《功》的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认知:凭借课文的详细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专题网站、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郑胜利的宏大功绩进行介绍。

情感:1、把网络教学请光临语文课堂学习,丰富学习的内容,活跃学习的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技能:1、娴熟电脑操作,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了解更多的有关郑胜利的信息,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2、娴熟制作,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清爽的文笔,饱蘸着对郑胜利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宏大功绩。

重点: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解决措施:争论、朗读、网络扫瞄难点: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解决措施:自主学习、网络扫瞄、争论沟通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1、本课是选自学校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九单元的课文,学习对象为学校五班级的同学,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己经把握了肯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对于生字的学习,课文内容的了解基本能独立进行。

除此之外,也有了肯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一部分的同学更能在肯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整理、组合。

2、针对“郑胜利”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洁的介绍,远远满意不了同学的求知欲。

为了能让同学对自己感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化地学习、讨论,综合全部查找到的资料制成了专题网站,为同学的学习供应最好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标题:《功》教学设计正文: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功》,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理解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利用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堂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一直懒散不思进取,功课成绩也很差。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功的书籍。

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小明逐渐认识到功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为他们之后对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首先,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力作用以及相应的移动物体或产生其他影响的现象。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的特点,例如功是一种量,它可以正负,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最后,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如重力功、弹性功等,给出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三:案例分析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提供几个力与功相关的案例,要求他们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功。

例如,举一个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提水所需的功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力和移动的方向如何影响功的正负值。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小组探究在这一部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场景或现象,并从中找出力和功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人类体力劳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或者探究体育运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促进他们对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五:课堂讨论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我会设立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身体做功时会感到疲劳?”,以及“功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功》导学案

《功》导学案

《功》学习指导设计:杨泽清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3)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新知新解1、功的定义:功是与的乘积。

2、“做功”与“做工”是两个不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工”是指消耗体力、脑力和劳动。

如农民种地,工程技术人员伏案设计、军人站岗等等含意很广。

但在物理学中,“做功”的含意很窄,它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

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上因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从能量上来分析,做功是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对物体作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增加。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这两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说力对物体做功。

注:1、移动距离一定要在作用于物体的力的方向上;2、这里力的目的是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如果对物体向左施力,就是使物体向左运动,如果没向左运动就没有达到目的,就没有做功。

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只是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所以就谈不上做功.如踢出的球向前滚动了4米,虽然移动了距离,但这不是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对物体做功.(2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是,在该力的方向上并没有移动距离,那么这个力也没有做功.如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后,在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吊车竖直吊起一物体上升5米,后水平移动10米,前面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对物体作了功,后段水平运动时,物体不在力的方向上运动所以拉力没有对物体做功。

第一例中由于通过的距离不在举力的方向上,所以举力没有做功。

(3物体虽然受了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该力也没有做功如提一桶水,虽然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没有提起,所以该力没有做功.4、功的计算及单位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W=Fs注:公式中F单位为牛顿,距离单位为米,那么功的单位为牛·米,称为焦耳(简称焦)在进行功的计算时,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就是距离s的确定,确定s时,必须同时考虑物体运动的情况和力的作用方向,搞清楚物体在要分析的力的方向上究竟通过了多大距离,然后依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5.1《功》导学案

15.1《功》导学案

15.1 《功》导学案知识点:1.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______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___乘积叫做功。

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的公式: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力用_______表示,距离用________表示,功用________表示。

(填符号)则功的计算公式为:W=______________3.功的单位:________,简称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__。

1J=1N•m1焦耳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1牛的力方向下移动1米的距离所做的功。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小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________。

5.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就抓住两个必要因素,一看物体是否受到了力;二看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是否移动了一段距离,两者都满足,则力做了功,只要两者缺一,就没有做功。

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托着砖块不动,但手的托力对砖做了功。

B.吊车将重物水平移动了2m ,吊车的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C.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高时,运动员的举力对杠铃做了功。

D.依靠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移动了一段路程,这时小球做了功。

例题:2.小明用60N的水平力推动一个重为300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3m,小明对箱子做的功是____________ 。

后来小明将此物体举高2m,则举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______。

再后来小明将此物体举起后,在空中停留4s,则此时举力做功是________。

例题:3.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为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求:(1)拉力F 的大小。

(2)拉力F所做的功。

例题:4.将一个100N的物本沿一长度为5m的光滑斜面向上推,如果斜面的高度为3m ,则推力所做的功为______J,推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功》导学案

《功》导学案

2010-2011年度下学期鸡西市第四中学高一物理必修二编辑:咸福加审核:号码:16第二节功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及适用范围。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负功的含义。

4、知道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自主学习1、牛顿第二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2、力的分解4、功的定义: .5、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θ表示6、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7、功是_________(矢、标)量。

但有正负。

合作探究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例1、下图所示情景中,力F(箭头所示)对物体做功的是()A. 人用力F推车,车未动B. 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上升一段距离C. 人用力F使水桶静止在空中D. 人用力F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总结:1、不做功的几种情况2、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目标二:功的大小用F 表示力的大小,用L 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 表示功的大小a 、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b 、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c 、若力F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作图,推导,注意F 、L 、Θ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 ,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 和位移L 的大小都相同:F=10N ,,L=1m ,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 和位移L 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总结:1、功的计算式W=(其中θ指 L 指 )2、功的理解(1)决定力做功多少的因素(2)公式的适用条件(3)功是过程量。

11.1《功》导学案

11.1《功》导学案

11.1《功》导学案9周 1课时课堂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2.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理解功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重点:功的计算公式、单位难点:力做功的判断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力作用的成效-------功1.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取得了,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

2.通常而言,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活动二】理解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观察甲、乙两个图,找出两个实例中力做功的共同点: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 ;2.观察丙、丁两个图,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想一想为什么力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搬大石头没有搬起有____,但没有______,所以力没有做功丁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时,在水平方向有______,但没___ _,所以力没有做功。

3.总结归纳,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______ 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通过实例归纳力不做功的情况(1)(2)(3)【活动四】阅读课本P63"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合上课本,填写下列空白.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F表示( ),单位 ( ) s表示( ),单位 ( )W表示( ),单位 ( )或()其中,功的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所以1J=_____N·m【活动五】例题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功》教学方案范文

《功》教学方案范文

《功》教学方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批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功》中展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学习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概念的兴趣和认知。

2.阅读(40分钟)将《功》分段阅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3.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功》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和思路。

5.展示(2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以便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表达能力。

包括学生是否投入到阅读中,是否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功》文本2.电子设备(电视、电脑等)3.相关图片和视频4.写作指导材料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例如对比分析中国文化中的“功”和西方文化中的“英雄”概念。

2.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现代文学作品,进一步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功》教学方案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通过写作活动和展示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1.1功的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理解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是否做功;
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利用W=FS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小体验:伸出一个手指,用大约1N的力分别推课桌和物理课本,看到了什么?课桌没动,课本被推动了。

在物理学里我们就说你对课桌没做功,你对课本做了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功。

三、自主预学,初步了解。

1、查汉语词典中“功”的含义。

力学中所说的“功”的含义是什么?
2、如上图,用力F拉着细绳使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的作用有成效?为什么?
3、在力学中,那种情况是力对物体做了功?小明与爸爸分别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同一辆小车,爸爸轻松地就将车推走,小明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推动,父子二人都对小车做功了吗?
4、力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5、在力学中,功等于。

在力学中计算力对物体做
的功的公式是,功的单位是。

四、互学探究,深入理解
一.力学中的功(小组合作探讨,完成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

1.分析课本P
62
图11.1-1叉车举高货物:货物在什么力作用下被举高,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归纳: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学生观察教材P63图11.1-2.1-1中力做功,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___ ;二是。

3.11.1-3中, 二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__________ 。

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1) 2)
3)
4.小试牛刀:(1)分析以下事例中力做功的有:_________不做功的有:___________。

a) 女孩把一箱报纸搬起来,她的提力对箱子做功了吗?
b)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的推力对车做功了吗?
c)人端着盘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人对盘子的支持力做功了吗?
d)花样滑冰运动员将同伴举在空中某一高度不变,向前滑行的过程中,他对同伴的支持力做功了吗?
e)小明推动箱子后,箱子独自在光滑的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中,小明做功了吗?(2).下列关于功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就一定做了功B只要物体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
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
二.功的计算:
1.探究:功的大小与力、距离的关系
比较(1)和(2)得出:
比较(2)和(3)得出:
归纳: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做的功。

功等于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的即功的计算公式:,其中W表示,单
位是;F表示,单位是;s表
示,单位是。

变形公
式:;。

2.讨论:何为1焦耳的功?1J=() 1J的物理意义:
3.自学例题:
小试牛刀:书P64第2题
五、评学提高,学以致用:
1.学生谈收获,整理笔记。

2.学以致用:
(1)下列各种情况中做功的是( )
A.用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在水平面行走B.用水平力推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C.运动员举高1800N的杠铃坚持10s钟D.水球重50N,沿光滑水平面运动10m (2)书P64第1题
(3)用200N的推力对车做600 J的功,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多远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