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及其启示
、
美 国 的 市 场 和 金 融环 境
美国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模 型, 它是
8 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 , 许 多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资本超过 3 / 4的风 险资本 。 美 国风 险 资 本 的发 展 主 要 来 自发 达 资 本 市 场 和 风 险 资 本 市场 , 尤其是提高创业板市场 风险资本 的退出提供 了最好
的方 法 。 风 险 资 本 退 出 一 般 有 三 种 方 法 , 即首次 公开 发行 ( I P O) , 出售 、 清 算或破 产 , 首 次公开 发行 ( I P O) 是 最 好 的退 出渠 道 , 一 方 面可 以使 风 险 资本 获取 最 高 的 回报 , 另一方面 , 通过 I P O,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可 以 在 股 票 市 场 融 资 渠 道 。 但 在
0 1 0 0 5 0 )
统、 社 会 中介 服 务 支 持 系 统 等 。
( 一) 以多层次 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主导 , 其中风险投 资和
风 险 资 本 市 场 是 核 心 美 国 资本 市 场 是 包 括 直 接 资 本 市 场 和 间接 资 本 市 场 的
多层次体系 , 其组成要素可 以根据 自身特点参与到高科技 产 业融资过程。直接资本市场 中有私人股权 资本市场 、 公 开股 权资本市场 、 债券资本市场 、 共 同基金资本 市场 、 衍生产 品资 本市场 。间接资本市场主要有 中长期信 贷市场 , 并 与项 目融 资市场紧密联系 。狭义 和广义风 险资 本市 场主要 是针对 具
是一个银行系统 ; ( 2 ) 银行虽然也 提供 了相 当大的资金来 源, 但其 间接融资 比例远低 于 日本 , 德 国的银 行和 银行 系统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的模式分析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国外房地产金融的四种模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形成了不同的房地产金融模式,归纳起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模式:证券型、基金型、储蓄型和混合型。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融资型房地产金融模式美国是国际上房地产金融市场最发达、制度体系最健全、品种最丰富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业金融创新工具都起源于美国。
到目前房地产金融在美国金融业务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美国房地产金融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美国房地产金融架构体系完善,专业分工度高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专门从事住宅金融业务,有的专门从事商业房地产和写字楼房地产金融业务。
总体上讲,一级市场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二级市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政府通过提供相关保险担保服务对住房金融体系实施了有力的间接干预。
一级市场:由储蓄机构、商业银行、抵押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构成,直接为家庭或企业提供抵押贷款业务。
储蓄机构包括储蓄与贷款协会、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创立者。
其中抵押银行是美国最具特色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其本身不吸收存款,主要通过商业票据和商业银行短期抵押,银行将发起的抵押贷款处理和交割后就将其在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上出售,一般情况下,只保留贷款运作权,而不持有自己发起的贷款。
二级市场:美国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主要是从事买卖抵押贷款的市场。
在抵押贷款发起后,部分储蓄机构和全部抵押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即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HLMA,即房地美)等专门从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业务的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筹集其购买贷款所需资金。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此外还有私营金融企业,主要是金融控股集团(如AIG)和投资银行(如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及已倒闭的雷曼等)。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公司治理专题作业:1.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纵观世界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美国的产融结合由于其金融手段的多样化、对企业规模的集团化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显著作用而独树一帜。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根据美国金融管制政策的变化,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美国基本上未对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流动做过多的限制,产融结合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为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至20世纪70年代末,产融结合在金融分业管理的背景下持续发展。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垄断和混业经营遭到质疑,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严格禁止商业银行投资工商业,限制垄断行为。
产融结合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创造出了独特的银行持股公司;企业内部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大商业银行成立信托部,利用受托基金购买大公司的股票,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控制。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美国反思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取消分业管制反而可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于是陆续出台了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
这样,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范围得到延伸,渗透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房地产融资等各个领域。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特点由于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主要是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形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中以产业资本起家这一类型。
具体来看,其产融结合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制度变迁一直是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变化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是诱发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进行转型的重要原因。
从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看到,产融结合经历了双向—单向—双向的发展曲线,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团也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制度变迁的烙印。
金融分业监管时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资业务的规定,于是一些大企业就在内部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分而治之。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融资方式、渠道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深入研究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政府优化金融政策以及促进国际资本流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企业融资模式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典型性。
美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市场。
股权融资在美国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和成熟的股票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等。
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能够迅速筹集大量资金。
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此外,债券市场也是美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企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吸引投资者购买,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
美国企业融资的特点在于其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和竞争化,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条件灵活选择融资方式。
二、日本企业融资模式与美国不同,日本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于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
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通常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监督。
这种紧密的银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资金的稳定供应,但也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集中。
此外,日本企业也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
三、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呈现出均衡发展的特点,既注重银行融资,也重视资本市场融资。
德国的银行体系较为健全,全能银行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德国的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
德国企业在融资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融资成本、风险、企业战略等,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
四、中国企业融资模式中国企业融资模式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逐渐增加。
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
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控制的典型。
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第一花旗银行、纽约化学银行以及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
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1997年与波音合并)、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
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91年破产)、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2001年被美国航空公司收购)和东方航空公司(92年破产)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
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
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
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
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
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
而纳尔逊·洛克菲勒自己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除此以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产融结合模式与国内外案例分析
产业资本
由融到产 由产到融
金融资本
由产到融,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 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 业转到金融机构。在日本、韩国等 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 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 ,一方面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 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自身在产业 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资金形态已越来越具备资本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少数初步具有实力的 金融机构,但我国银行业改革滞后、产业资本最先成熟,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动者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产业资 本。并且,目前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 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
:“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
通用电气:“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
产融结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经营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例如如卡 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降低了违约成本,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成本,沃尔玛的“ 零售+消费信贷”模式节约了营销与管理成本;第二层:金融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 金成本节约。如集团对金融的担保。
业投资金融行为缺乏市场规 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范。
20世纪90年代中
20世纪90年代后
期
期至2003年
在经历了20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的曲折发 展后,伴随着资本市场 的蓬勃发展,我国产业 投资金融掀起了新的热 潮,众多企业集团在巩 固已有金融产业布局的 同时,积极参股、控股 、发起成立证券、银行 、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析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析战略产业直接关系到的长远和全局利益,对和竞争能力有意义。
要发展战略产业遇到融资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产业与金融的便不可。
金融支持的应战略产业的需求而生,而产融的模式又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国选…战略产业直接关系到的长远和全局利益,对和竞争能力有意义。
要发展战略产业遇到融资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产业与金融的便不可。
金融支持的应战略产业的需求而生,而产融的模式又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国选择样的产融的模式考虑到所选模式与战略产业的性,另一产融模式的选择还受到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基础、金融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产融的含义产融的内涵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产融传统金融资本理论所描述的那种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渗透的经济,即在生产的基础上,产业与金融股权由此而产生的人事等所的资本直接融合的关系。
另观点,投资主体亦即资金需求者的企业,将储蓄主体,亦即资金供应者的居民手中的储蓄吸引,并顺畅的转化为投资,亦即金融与产业的。
观点强调金融机制在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把金融储蓄向产业投资转化的一切资本连接和手段都视为产融的途径。
从广义来讲,产融是指产业与金融以的资本连接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轴心,有机和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机制,是关于经济与金融的制度安排。
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宏观经济制度、金融制度的变迁和社会法律体系的,微观经济组织(包括企业和金融机构)企业制度的,其内涵地、和。
,产融是的、历史的范畴。
产融的典型模式1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美国的产融模式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
公开资本市场的产融较高的透明度和约束力,的条件是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的,金融资本的定价和配置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暗示合约来的。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并不直接公司的治理,而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兼并、接管机制来间接控制产业资本。
在美国,银行对企业的干预主要是对信贷活动的刚性控制。
银行与企业之间不德、日那样的直接交叉持股关系,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权是银行信托部和银行控股公司间接地的。
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
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
回顾美国的金融进展史,我们能够看到,美国的银行进展史与其他大多数工业国家的不一致,这归因于美国的政治历史。
当Alexander Hamilton在独立战争后,提倡建立一个分支遍布全国的大型银行,而导致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及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年以后,美国基于对任何类型的强权机构存在的厌恶情绪,关于银行系统旧存在强烈的分解倾向。
这一倾向最终导致了美国与众不一致的银行进展史。
而当1965年以后。
不断进展的电子与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革新导致整体经济环境的约束条件变化的时候,这一倾向便引起金融业的市场化进展。
在整个19世纪,美国的金融系统都是高度分散的。
许多州使用自由银行系统,同意银行业自由进入。
1900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实施《货币法令》,承袭1863年颁布的《国民货币法》(后经修订改名为《国民银行法》),将3000人下列的城市设立国民银行的条件放宽,将设立国民银行的最低资本额由5万美元降为2.5万美元。
美国国民银行数迅速由3000多家猛增到1914年的7518家。
与此同时,美国州银行到1914年也增加到了近20000家。
由于州银行的发照条件比国民银行更宽,导致了美国银行家数众多、平均规模偏些这一时期的银行体系有很多严重缺陷,许多源自《国民银行法》,其中之一就是分层的银行结构加上准备金的集中使纽约市银行受到繁重的利润压力,同时,没有危机时制造额外货币的法律与最终贷款人提供危机资金,这些缺陷尽管不致命,但却使银行体系在金融恐慌中特别脆弱。
出于银行业的金融恐慌传染性,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1893年、1907年发生了严重的银行恐慌。
经济衰退与混乱接踵而至。
在1907年,比照欧洲的银行体系,美国被称之“金融体系的一大烦恼”。
这最终导致1913年的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但这并没有阻止进一步的银行恐慌。
美国重化工业时期产融结合模式
美国重化工业时期产融结合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以电力、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以钢铁、汽车业为代表的许多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在生产集中,并由集中走向垄断的基础上,产业界和金融界的资本结合形成了大型垄断企业。
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证券交易法(1934)》等法律,开始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银行在原则上只能提供流动资金。
在分业管理的背景下,产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筹资,产融结合也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中介来实现。
因此,美国产融结合模式被界定为市场主导模式。
所谓市场主导模式,是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任何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换言之,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将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得到满足,不存在对某一融资方式和中介机构的严重依赖。
从资本交易的关系看,法律上严格禁止金融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和金融部门内部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如同行业之间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以构成垄断,主张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旨在从产业融资需求的角度研究产融结合,因而对美国重化工业时期市场主导模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证券市场。
同时,美国虽然历来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说自由企业制度,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由市场和企业的我调节来实现。
因而美国一直不承认自己有产业政策,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美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融结合模式的分析将主要从证券市场和政府角色两方面来展开。
3.1.1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对产业成长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证券市场创造一个金融与微观主体的储蓄、投资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机制,有效的动员储蓄,取社会资金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其二,证券市场为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了股交易的便利,有利于产业组织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概念及代表国家所谓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尤其是以股票、债券市场为中心,股权型为主体的产融结合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约束产融结合行为,以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任何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将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来得到满足,不会对某一融资方式和中介机构的严重依赖。
从资本交易的关系看,法律上严格禁止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内部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如同行业之间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以构成垄断,主张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
美国作为以市场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的代表,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历来奉行宽松自由的产业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来配置生产要素,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
同时,美国政府在利用有形资本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时,并不直接干涉或者参与,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手段。
主要是通过制订和修订一些政策法规、提供良好豹基础设施,为战略性产业的有形资本投资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来达到目的。
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比重则逐步萎缩。
美国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及风险程度的融资主体提供了方便,满足了不同融资主体的资本需求。
在美国除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型上市公司证券之外,还有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公司的证券,以及由美国证监会依法豁免注册的小型地方证券交易所、各种场外交易,包括柜台交易、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和全国证券商联合会自动报价系统。
因此,美国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风险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剑立、发展、兴起。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美国GE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其产融结合模式为其他企业带来了许多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GE的产融结合变迁进行分析。
GE的产融结合模式使企业实现了协同发展。
从众多的GE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过将产业和金融业务相结合,GE能够在两个领域中实现协同效应。
GE Capital作为GE旗下的金融子公司,为GE其他部门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其扩大业务规模和提高竞争力。
GE的其他业务部门也为GE Capital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会,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种产融结合模式使得GE能够在各个业务领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GE的产融结合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经营机会。
GE通过将产业和金融业务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能力。
除了以工业制造为主的主业外,GE还通过GE Capital等金融业务,参与到影视娱乐、房地产、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经营中。
这种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不仅能够减少企业对单一产业的依赖,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投资和经营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第四,GE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将产业和金融业务相结合,GE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GE Capital不仅为其他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融资租赁、信用卡等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GE的工业制造业务也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美国GE的产融结合模式为其他企业带来了许多启示。
通过产融结合,企业能够实现协同发展,拓展经营范围,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融结合也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风控管理能力,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其他企业在借鉴美国GE的产融结合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和决策。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美国GE(General Electric)是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了电力、航空、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其百年历史的演进中,GE经历了从以产业制造为主到产融结合的转型过程。
这一转型给予我们一些宝贵的启示。
GE的转型表明产融结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GE通过收购金融机构并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实现了产融结合。
这一举措使得GE能够更好地支持其自身的产业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通过金融服务,GE能够提供融资、保险、投资等多种金融产品,帮助客户实现生产力和效益的提升。
这种产融结合的模式为GE的业务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其他企业可以借鉴的经验。
GE的转型告诉我们创新是推动产融结合的关键。
在金融服务领域,GE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GE Capital为小微企业提供了灵活的融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现业务扩张。
GE还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这些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提高了GE的竞争力,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GE的经验表明,企业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
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GE Capital曾一度成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引擎,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在金融危机期间,GE Capital受到重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资产剥离。
这一经历表明,企业在进行产融结合时需要确保风险可控,遵循合规规定。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GE的转型给我们带来了对企业治理的启示。
产融结合的过程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层的积极推动和有效管理。
GE在整个转型过程中,通过设立专门的“财务高峰会”和金融委员会等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服务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这种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能够保证产融结合的顺利进行,确保企业的长期目标能够得到实现。
美国GE从产业制造向产融结合的转型经验对其他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1. 引言1.1 美国GE产融结合的背景意义美国GE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早期主要以生产电气设备和工业产品而闻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GE公司开始意识到单一产业的局限性,于是逐渐向金融领域拓展。
产融结合成为GE 公司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为公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GE公司的金融部门受到冲击,但由于其产业和金融两大部门的互补性,使得GE得以度过了危机。
产融结合让GE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跨行业合作和创新。
产融结合也为GE带来了更多的盈利机会,提升了公司整体的竞争力。
GE的产融结合实践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它告诉我们,产融结合不仅能够带来高效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还能够提升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产融结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GE的经验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2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本文将围绕美国GE产融结合的历史演变、融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产融结合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产融结合对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及GE产融结合的未来展望展开详细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将深入探讨产融结合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产融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启示,从而为未来的产融结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2. 正文2.1 美国GE产融结合的历史演变美国GE公司产融结合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GE 成立了自己的金融服务部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GE逐渐加大了其金融服务在公司业务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了产融结合的初步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GE开始进一步拓展其金融服务领域,收购了一些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产融结合。
这一举措使得GE 在金融服务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实力,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一、产融结合的历史演变GE成立于1892年,最初是一家在电力、照明和航空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科技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GE开始逐渐将自身的业务范围拓展到金融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GE开始着手在金融领域发展,并由此成立了GE资本公司。
随后,GE资本公司快速壮大,成为了GE集团的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GE资本公司的成功不仅使GE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收益,同时也为公司的实体产业业务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产融结合的战略部署,GE得以通过金融业务的资金支持,更加深入地涉足到核心产业领域,如航空发动机、医疗器械等。
GE的资本实力与技术实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多个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随着20世纪末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GE资本公司也遭受到了重创。
公司的信用利润急剧下滑,金融业务的融资渠道变得越发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GE不得不开始逐渐剥离金融业务,重新聚焦于核心实体产业。
在2016年,GE决定出售其金融业务,彻底回归实体产业。
二、产融结合的影响GE产融结合变迁过程中,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产融结合使GE得以在实体产业和金融业两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金融业务为GE提供了巨额资金,使其在实体产业领域能够更加强有力地开展业务。
产融结合还让GE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
产融结合也使GE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GE资本公司遭受重创,其金融业务难以为继。
公司不得不在剥离金融业务的面临了一系列的管理和经营挑战。
产融结合的变迁使GE的整体业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最初的以实体产业为主的企业,到后来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务并重,再到如今重新回归实体产业的状态,GE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业务结构变革。
这些变革使GE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对不同业务领域和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启示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对于其他企业在产融结合领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简称GE)是一家全球知名的产业集团,涵盖了航空、消费者电子、能源、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
GE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长期以来实践的产融结合模式,即将产业和金融业务相结合,通过金融服务为其产业部门提供融资、风险管理和增值服务。
这一模式在GE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GE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促进产业部门的发展。
GE通过金融服务提供融资支持,使其产业部门能够更好地开展业务。
在航空业务中,GE提供融资、租赁和保险等服务,为航空公司购买飞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GE自身创造了收益。
这种产融结合的模式,使得GE能够更好地支持自身产业部门的发展,并推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GE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通过将金融服务和产业部门相结合,GE 能够在金融业务中创造更多的利润。
这是因为金融服务的利润率通常较高,尤其在风险管理和增值服务方面。
通过利用这些高利润的金融服务,GE能够为其产业部门创造更多的增值,并将金融业务的利润转化为整个企业的利润。
GE的产融结合模式可提供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金融服务中,风险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GE通过其金融业务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并为其产业部门提供风险保障。
GE能够通过金融衍生品来对冲产业部门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汇率风险方面的影响,从而减少损失和提高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
GE的产融结合模式可帮助企业跨越产业壁垒,实现多元化发展。
GE通过将金融服务与不同领域的产业部门相结合,实现了在多个产业之间的转型。
GE通过金融服务进入流程控制和生物科学领域,从而在这些新兴领域中获得竞争优势。
这表明,产融结合模式可以帮助企业突破传统的产业壁垒,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多元化发展。
美国GE的产融结合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将产业和金融业务相结合,企业可以促进产业部门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提供风险管理能力,并实现多元化发展。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
美国GE产融结合变迁带来的启示GE(General Electric)是美国一家跨国企业,成立于1892年,长期以来一直以其产融结合的模式而闻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GE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为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GE的产融结合模式告诉我们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
产业和金融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产生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产融结合,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来支持其产业部门的发展。
金融业务可以为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与产业部门的合作,金融部门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
产融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增强了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GE的变迁告诉我们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及时调整战略以适应变化。
GE最初以其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司逐渐向金融领域扩张。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市场的动荡,GE发现其金融业务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最终选择回归其核心产业。
这种变迁使得GE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保持其竞争优势。
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战略,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市场。
GE的变迁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
GE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技术创新,在制造和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发明和突破。
在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GE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金融业务在数字化和科技创新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GE发现自己无法跟上这些变化。
GE决定将重点放回产业部门,并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
这种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始终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利用新技术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GE的变迁告诉我们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治理和管理机制。
在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GE 面临着许多管理和治理问题。
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得公司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GE的管理和治理机制在面对挑战和风险时并没有成功地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概念及代表国家
所谓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尤其是以股票、债券市场为中心,股权型为主体的产融结合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约束产融结合行为,以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任何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将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来得到满足,不会对某一融资方式和中介机构的严重依赖。
从资本交易的关系看,法律上严格禁止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内部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如同行业之间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以构成垄断,主张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
美国作为以市场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的代表,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历来奉行宽松自由的产业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来配置生产要素,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
同时,美国政府在利用有形资本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时,并不直接干涉或者参与,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手段。
主要是通过制订和修订一些政策法规、提供良好豹基础设施,为战略性产业的有形资本投资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来达到目的。
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是多层次的,非常发达,所以企业基本都选择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如从商业银行融资,或者从证券市场融资。
相关资料表明,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存量中,直接融资一直占有较大优势,70-90年代美国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基本在60%-70%,其中又以股票融资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以30%-40%,间接融资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其中对工商业的融资只占到总额的1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比重则逐步萎缩。
美国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及风险程度的融资主体提供了方便,满足了不同融资主体的资本需求。
在美国除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型上市公司证券之外,还有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公司的证券,以及由美国证监会依法豁免注册的小型地方证券交易所、各种场外交易,包括柜台交易、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和全国证券商联合会自动报价系统。
因此,美国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风险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剑立、发展、兴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科技迅猛发展,这需要创新思想与创新资本的紧密结合。
在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中,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化融资体系,在美国新经济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重要作用,如著名的NASDAQ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需求,其对科技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是与创业资本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
克服了传统融资机制对高风险的厌恶,承担且最大程度的分散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具有良好的
创业资本退出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提供了有力保证。
为美国产业调整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创造了优良的金融环境。
事实证明,在以新经济为特征的产业转换升级中,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功不可没。
政府的调控方式
在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下,美国政府依据经济管理核心的目标来进行干涉,监管调控手段政策也采用的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重点采用的是引导,出台实质性利好措施,增加投入等来发展和重点扶持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美国政府就积极发挥导向功能,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利好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以加强对技术的投资力度。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和技术两个基本要素,美国也在这两方面增强投融资力度,从而为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的兴起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标志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美国在金融制度安排、投融资体制以及政府监管政策方面的宝贵经验,无疑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