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治疗,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见,在早
期,他的情绪情感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
4
爱笑俱乐 部.5来自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 点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
6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情感 学习活动 交往生活 劳动、体育活动
.
7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
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 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 —— 抑制
快乐
高兴 喜爱 喜悦 妒忌
喜欢 敬爱 热爱
.
8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
9
• 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
例如怕黑暗、怕老师等。
在生活中,对某些东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损于 身心健康的,这往往与成人不正当的教育有 关。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情绪。
.
30
讨论: 如何帮助小学儿童克服消极情绪?
.
31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亲子关系 三、同伴关系 四、师生关系
.
3
在他出生的3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 啼哭,他患有腹绞痛,主要靠的是严格的喂
养时间表,除非必要,没有人来碰他,从来
就没有人爱抚他,或者与他一起做游戏。他 母亲常常把他留在小床或围栏里,父亲则把
自己的怨气发泄在他身上。每晚当他哭闹时
就会折磨他。可以说他的父母对他没有进行
一点点的感情投入,只是训练了他如何上厕 所。他不会表达情感。后来经过3年的心理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主题:民主选举班会活动候选人:罗雷、成成、晓菲地点:班级人物:三年一班(8-9岁)全体师生过程:三名候选人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长,得票高的人获胜一、小学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主体的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一)有需要,才会有情绪、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悲喜交集”“爱恨交加”(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满足—喜爱.愉快;不满足—厌恶.不愉快(四)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取决于人的需要状态。
需求愈强,体验愈烈。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在情绪、情感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人的情绪、情感的外部指标。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接受,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需要满足与否,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从面使得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会引起儿童情感的发生。
二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就说说本案例中的学生会因晓菲吃饭慢而嘲笑她;小学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常常采用侧过脸去,嗤之以鼻,以表示他的厌恶。
专题三 毕生心理发展 -4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年龄和数量的差异。 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提供的帮助行为更少,可能与他们对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差 异有关。同时,有较多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幼儿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婴儿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无差别的。
2、
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 6个月)
有差别的反应,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反应不同。
3、
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2岁)
更愿意跟母亲在一起,分离时会苦恼。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和大哭
4.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个体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
或是踩踏玩具。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3)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方法有四: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表扬、物质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和惩罚等。 (3)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4)榜样示范: (5)文化与亚文化、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社会媒体等。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3-4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1、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但没有中心,直接兴趣较多) 2、模仿性突出 3、自我意识形成,出现自我评价(依赖性与情绪性) 4、出现独立性愿望
4-5岁幼儿个性的发展
• 操作能力变强
• 5岁的幼儿,走跑跳爬一些大的肢体动作一般难不倒他们, 但一些精细动作对他们来说却很困难,如在手工课上,经 常有幼儿说老师我不会或者让别的幼儿帮忙制作。现在的 孩子大多沉溺于电动玩具,动画片,所以操作的机会很少。 其实动手就是动脑,心灵才会手巧。
性格的发展
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善 良、真诚、友爱、坚强等。 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 ①好奇心强 主要表现在好动和好问上。 ②独立性不断发展 :独立行动 、模仿 ③坚持性不断提高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时期(关键的年龄)
被拒斥儿童 许多破坏行为
被忽视儿童 害羞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攻击少,对他人 的攻击表现退缩 极度活跃 反社会行为少 说话过多 不敢自我表现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许多单独活动 合作游戏少,不愿 逃避双向交往 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2、社会行为的发展: 平衡期和不平衡期交替发展。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 皮、反抗、不合作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 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师不同)
(1)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婴儿期(1-3岁)
• 6个月以前:交往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 • 6-12个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于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亲)影响;作用频率低,常得不到反应 • 1-1.5岁(同伴交往的第二阶段) 简单交往: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 • 1.5-2.5岁(同伴交往的第三阶段) 互补性交往:更复杂、模仿、互补和互惠游戏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家长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忽 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的偏差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 理问题等不良后果,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方法不当
总结词
教育方法不当是影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 力不足、社交能力低下等问题。
成功案例三
某地区教育部门推行了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计划,通过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 的能力。
失败的教育案例
失败案例一
某学校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忽略 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导 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 能力,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
响。
失败案例二
详细描述
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校设 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学生的个性和 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观念差异
总结词
教育观念的差异是导致教育实践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个体的气质、性格 等个性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 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教育和训练
教育和训练对个性的发展和塑 造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教育和 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和行为习惯。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具有调节 作用,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自
社会性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生殖期 生殖期 生殖期
23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小学儿童处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第四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
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是
关于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活
18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 `二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9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6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小学时期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伏期。他 认为,随着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开始 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阴霾在潜意识中。 `二 这个时期,儿童没有被压抑的情感,是一个相 当平静的时期,儿童可以将精力完全放在社会 可接受的追求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等,他 们开始专注于社会情感的发展。
3-6
主动-内疚
儿童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 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如果父 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 力活动,儿童会发展更多主动性。 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儿 童就会产生内疚感。有时候儿童在 主动工作时,往往会与别人主动性 发生冲突,这时也会产生内疚感。
性器期
6-1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01讲初中生发展的概述、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目录1.初中生发展的概述2.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3.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初中阶段正好出于个体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到来,使初中生在生理上产生急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外部特征上,也表现在内部机能上。
(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3.身体形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
具体表现为:男生主要是喉头突出、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功能的发展;(3)肌肉力量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存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上,科目明显增多,内容加深,开始学习学科的基本规律,学科体系也接近科学。
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善于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学习动机上,出现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注重作业质量,但对作业的认真态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此外,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和正确。
学习兴趣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第二,兴趣出现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初中生有偏科现象,第三,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某种现象的原理感兴趣;第四,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初中生感觉发展的特点是:①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②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③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特点: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关系; 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等。
社会性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 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 生影响。
02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小学儿童个性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 期,表现出以下特点
矛盾性
内心充满矛盾,如独立性与依 赖性并存。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 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总和,包 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可塑性
个性尚未定型,易受环境和教 育影响。
发展性
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个性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3-6岁)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初具雏形,主要表现为活 泼好动、好奇好问、模仿性强等特点。
此阶段儿童个性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自 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等特点。
初中阶段(13-15岁)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基本定型,主要表现为独 立性增强、自我意识突出、价值观逐渐形 成等特点。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建立 友谊关系,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
初中阶段(13-15岁)
此阶段儿童进入青春期,面临身心变 化和社交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交支持 和引导。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逐渐成熟,开始独立思考 和决策,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社会 实践机会。
04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力。相反,冷漠、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幼儿性格内向、孤僻。
02 03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形成积 极的社交态度。而过度保护、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幼儿依赖性强, 社交技能差。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幼儿获得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个性和社会 性的良好发展。而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可能对幼儿的个 性和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环境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技 能,提高自信心。若师生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幼儿对学校 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同伴关系
与同伴的友好相处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规则,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同伴间的冲突和排斥则可能对幼儿的自尊心和社 交技能造成负面影响。
XXX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幼儿个性发展
大量研究证实,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动机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干 预,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涉及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良 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能够 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规范,并表现出一定的道德意识。
他人认知阶段
幼儿开始关注他人,能够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需求,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 和助人行为。
社会性发展评估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 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社会 性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析和评
《人格社会发展》课件
人格与社会发展的相 互作用:人格特质和 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共同塑造个体和社会
健康人格促进社会发展: 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能 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 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 式如过于严厉或溺爱,可能导 致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 优劣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与 发展
文化教育与普及:提高公民素质, 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之 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 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社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人格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内涵: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社会发展的意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人格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人格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人格塑造社会环境: 人格特质影响个体 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从而影响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塑造人格: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 响,进而影响其人格 特质和行为模式
自我修养对人格的培养
自我修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自我修养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培养自我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自我修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政治力量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变革推 动社会进步
政府政策制定影 响社会发展方向
政治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政治力量推动文 化繁荣和科技创 新
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好奇心激发
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探 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创新思维培养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实验
鼓励孩子动手实践,通过 实验验证知识,培养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社交技能培养Leabharlann 教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沟通、 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contents
目录
• 个性概述 • 个性发展 • 社会化发展 • 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01 个性概述
个性的定义
01
个性是一个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 的行为、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 综合体现,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特 征。
02
个性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 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这些 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 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 同影响,包括基因、家庭、教育、社 会文化、生活经历等。
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性的具体表现 形式和特点。
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影响个人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决定着一个人在生活中的选
择和决策。
个性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人际 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
尊重个体差异
在平衡发展中,应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鼓励个性表达和 创新。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平衡发展要求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平衡发展旨在实现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和谐共存,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05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 策略
婴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及个别化教学计划PPT课件
• 情绪出现
• 出生婴儿的爱、怒、怕、满足、好奇基本情绪是先天 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学习。
• 2-7个月生气、悲伤、惊…奇、恐惧、快乐、惊讶会出 现
• 1-2岁 尴尬、骄傲、内疚、嫉妒和害羞等次级情绪会 出现;
• 3岁:能够些许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 情绪特点 • 婴幼儿期情绪易感、易变、易冲动、易外露
社会性 &
个别化教学
0-3岁婴幼儿发育
1
发育与营养
2 日常生活及疾病防治
3
教育
0-3岁婴儿教育原则
尊重婴儿发展权利的原则 促进婴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情感体验为主体的原则 保教并重的原则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婴儿个性发 展的原则
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
0-3岁的教育
语言发展 动作发展
个别化 教学计划
情绪类型
痛苦 厌恶
微笑反应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出现时间
诱因
出生后1-2天 出生后1-2天
机体生理刺激 不良气味或味道
出生1-2天 出生后3-7天
同前 同前
出生后1-2天 睡眠中机体生理 过程的节律反应
1-3周
同前或触及面颊
兴趣
出生后4-7天 适宜光、声刺激
3-5周
适宜的光、声, 或运动物体
愉快(社会性微 笑) 惊奇
黄金
法则;
• 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脸、勤洗澡、勤 换衣服、勤剪指甲;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 大小便习惯:1、确定训练时间;2、确定 训练标准
自理能力训练
穿脱衣服 • 1岁左右开始训练脱衣 • 2岁开始训练拖鞋袜; • 3岁开始训练系纽扣; 独立进餐 • 3-4个月自己抱奶瓶 • 5-6个月自己拿饼干往嘴中喂食; • 9-10月学会捧杯喝水 • 18个月学会自己拿勺吃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三、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二)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三)提高情绪理解能力 (四)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五)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
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
23
(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一般而言,对低年级学生,采取讲故事、做 游戏过程中容易获得知识,得到健康,积极 的情感体验。
.
15
德 国 漫 画 父 与 子
.
16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可控性较差。例如:在玩 得入迷时,会忘记做家庭作业。小学低年 级儿童的情绪也很外显,情绪常常表露在 外。
到高年级时,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比 如:班干部为完成教师委托的任务,会耐 心、细致地帮助后进生。
.
17
二、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
18
(一)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者对儿童的道德感所进行的研究发现:
1、小学儿童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2、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
3、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 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
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 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 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 笑等等 。
.
12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 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 少,并更加现实化。
表现之一:面对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 计划的反应。心情的方式。
.
13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 德标准。
学前儿童喜欢某人是从具体的关系出发,而小 学生在选择伙伴时更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经常 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
比如:学前儿童喜欢谁不喜欢只要是从自我出 发的“XX爱和我一起玩,我喜欢他;XX不给我 玩具,我不喜欢他。”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 社会性发展
洪老师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
本章学习提要
1、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2、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3、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4、小学儿童的性格
.
2
案例:曾经有人描述了一个没有感受到爱的 儿童。这个儿童叫乔伊,他们的说法就是他 是个机器般的儿童。他母亲说,“那时我一 点也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对他的父亲来说 他的出生同样没有产生影响。他的父亲是陆 军文职人员,到处驻防,无固定场所。他出 生后,他母亲宣称“我不想去看他,也不想 去照顾他。”
而小学儿童学会从道德准则出发,确立自己的 喜欢和不喜欢。
“我喜欢XX,因为他学. 习好好,我讨厌XX,1因4 为他不守纪律。”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1、强度——易冲动、爆发快 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
学打时做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 地回答“打他”。 2、速度——变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情景支配 《十里长街送总理》
.
4
爱笑俱乐部
.
5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 (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
.
6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情感 学习活动 交往生活 劳动、体育活动
.
20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
1、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 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 业感兴趣;
2、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渐产生对不同学 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3、从对具有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 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
4、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 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物;
5、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到 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
.
21
(三)小学儿童美感的发展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审美发展的特点如下:
1、小学低年级儿童已能很好地欣赏动物塑像, 而且与高年级儿童的感受体验十分接近。随 年龄的增长美感欣赏能力还会逐渐发展。
2、在音乐美感欣赏上,小学儿童对流行音乐 很感兴趣,对民族乐曲接触不多,而且缺乏 人生的体验感受,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
.
3
在他出生的3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啼 哭,他患有腹绞痛,主要靠的是严格的喂养 时间表,除非必要,没有人来碰他,从来就 没有人爱抚他,或者与他一起做游戏。他母 亲常常把他留在小床或围栏里,父亲则把自己 的怨气发泄在他身上。每晚当他哭闹时就会 折磨他。可以说他的父母对他没有进行一点 点的感情投入,只是训练了他如何上厕所。 他不会表达情感。后来经过3年的心理治疗, 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见,在早期,他 的情绪情感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4、小学儿童道德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 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 对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9
(二)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有人曾统计了一个五岁的男孩一年内共提出 了4043个涉及到25个方面的问题。
小学儿童的理智感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 深上。
.
7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
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 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 —— 抑制
快乐
高兴 喜爱 喜悦 妒忌
喜欢 敬爱 热爱
.
8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
9
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
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 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 真淘气”。
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 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 阶段。
.
10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 本质程度。
一般来说,小学生 的情感表现还是比 较外露、易激动的, 但其情绪体验逐步
深刻。
.
11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
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 对动物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