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揭示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为幼儿教育工作 者和家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 导。
研究问题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 素是什么?如何评估幼儿的个性 特点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促进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 和教师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幼儿的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05
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及社会性影响研究
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影响
温馨和谐自信、乐观。
冷漠、疏远或紧张的家庭氛围可 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如焦
社会性对个性的塑造
幼儿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会逐渐学会调整自己 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塑造出更加成熟、 稳定的个性。
个性与社会性的互动关系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个性特点 会影响社交行为,同时社交经验也会反过来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幼儿天生内向、胆小,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经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该幼儿逐 渐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先学前期(1-3岁)
学前期(3-6岁)
幼儿个性特征更加明显,自我意识增 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 展。
幼儿开始产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简 单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道德感。
个性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 了生物基础,决定了个性 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环境因素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 对幼儿个性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塑造了幼儿的行为 习惯和价值观念。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可编辑)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婴儿个性差异一、气质(一)概念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所制约、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1. 早期的分类(1)巴甫洛夫观点巴甫烙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型平衡灵活多血质不灵活粘液质不平衡胆汁质弱型抑郁质多血质敏捷好动、乐观亲切、善交际、不拘束、易适应环境、能力强、效率高,能从事多样化、多变性的工作、情绪发生快而多变、灵活有朝气,浮躁轻率代表人物:王熙凤粘液质性情沉稳冷淡,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深谋远虑、坚毅、有原则、交际适度;自力强,内心少外露,感受性较低,耐受性较高,内倾明显代表人物:薛宝钗胆汁质精力旺盛,决策果断,动作迅速,率直热情,性情暴躁,脾气倔强,易粗心、易冲动、内心外露、不灵活代表人物:张飞抑郁质感情细腻、观察敏锐,见微知著,谨慎多疑;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柔弱易倦,办事不果断,缺乏信心;孤僻迟疑内倾明显代表人物;林黛玉2. 近年的研究分类――托马斯-切斯的分类托马斯-切斯于1986 年把婴儿的情绪和行为归为5个维度,它们是(1)生物节律性和可预测性;(2)对新异刺激的倾避性;(3)对新经历和常规改变时的适应性;(4)情绪反应强度;(5)典型心境。
根据以上维度的不同组合,归纳出3种气质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发动缓慢型(三)婴儿气质的发展1.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具有先天基础,它在人的性格上打下烙印,然而环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它;2. 婴儿气质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婴儿社会化的最初渠道。
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可能受婴儿气质特性的影响。
(三)气质与早期教育1. 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这种容易接受父母管教的优点却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2. 困难型婴儿需要家长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针对其特点积极对待他们,采取适合其特点、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的适应社会。
专题三 毕生心理发展 -4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年龄和数量的差异。 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提供的帮助行为更少,可能与他们对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差 异有关。同时,有较多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幼儿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婴儿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无差别的。
2、
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 6个月)
有差别的反应,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反应不同。
3、
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2岁)
更愿意跟母亲在一起,分离时会苦恼。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和大哭
4.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个体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
或是踩踏玩具。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3)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方法有四: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表扬、物质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和惩罚等。 (3)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4)榜样示范: (5)文化与亚文化、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社会媒体等。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助于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同伴关系因素
同伴接纳与友谊
01
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关系的幼儿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个
性,而遭受同伴排斥的幼儿则可能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同伴榜样作用
02
汇报范围
01
幼儿个性发展的特 点与表现
0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内涵与意义
03
家庭、学校和社会 对幼儿个性与社会 性发展的影响
04
促进幼儿个性与社 会性发展的教育方 法和实践经验
02
幼儿个性发展
Chapter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它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 异和独特性。
03
婴儿期
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气质类 型的差异,如易养型、难 养型和中间型等。
幼儿期
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 时期,孩子开始表现出一 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 个性特征。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逐渐形成,个性特征更加 明显和稳定。
个性发展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 幼儿进行个性特征的测量和评估 。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例如,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 等都会对幼儿个性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因素
教育是影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教育,幼儿可 以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符合社 会要求的个性特征。
个性发展阶段
01
02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
它主要包括: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
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
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
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心理理论(1)心理理论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2)心理理论的发展:a.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的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作业任务;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b.言语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区分:通过对3岁儿童言语的分析,发现他们已能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同时,也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作出区分;(儿童是先形成主体我然后才有客体我)P.S.习惯化和去习惯化:c.理解看到和知道之间的关系:从2岁起,对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就有一些理解;3岁儿童则不仅能区分看见的和知道的,而且认识到,对同一个物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d.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4岁前通常难以区分物体的外表和本质,只有到4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子来表征,也可以用本质来表征;e.对他人行为的预测:2岁儿童能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并且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到3岁时,儿童不仅能理解他人有欲望,而且还有对世界的信念;f.4岁后儿童对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2)他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赋予的,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更多地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识到规则是可以通过协商和讨论得以改变的,并形成了自己内化的道德标准;幼儿处于上述三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幼儿晚期其道德认知开始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3、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侵犯和亲社会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1)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a.侵犯行为的理论: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敌意性,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它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从而追求个体生命的终结;Ⅱ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他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侵犯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Ⅲ新行为主义理论:将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行为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通过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而获得的;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个体对挫折,挑衅等地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个体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些信息;b.侵犯行为的发展:2岁以前侵犯行为不知向任何特殊的人,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个体的真正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c.侵犯行为的控制:Ⅰ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与关注;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Ⅲ移情训练;Ⅳ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a.亲社会行为理论:Ⅰ社会生物学理论:可以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个体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个体牺牲自己以换取“族内适宜性”;Ⅱ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利他原则被内化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儿童将努力会主动提供帮助,以避免良心的惩罚;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强化和社会学习的结果;Ⅳ认知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个体掌握了重要的认知技能,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亲社会行为推理和行为的动机;b.亲社会行为的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自我概念训练;行为自我强化;榜样示范;(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化的概念: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别特征的过程;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先后四个过程:(①理解性别②获得标准③取得认同④形成偏爱)①性别的认同(理解性别)性别认同: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包括三方面内容:性别的稳定性(时间恒常性):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性别的一致性(情景恒常性):指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等而发生变化;性别的非动机性: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随意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稳定性的平均年龄为4岁,达到一致性的年龄为5岁;②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标准:每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期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某一性别相联系的活动或态度的偏爱;性别角色偏爱与下面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希望自己能为这个性别;二是对同性别父母越喜欢,就越想成为这个性别的成员;三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关于某一性别的价值线索的影响;性别化的理论Ⅰ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Ⅱ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化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获得的;Ⅳ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的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容易感受,注意,记忆那些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3)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的作用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③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④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2、同伴关系的发展①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②不再把成人当作唯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同伴③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④偏爱同性同伴⑤对同伴依恋强度增加⑥语言发展使同伴间交往更有效⑦儿童间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⑧儿童建立友谊数量增长但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的3、同伴关系的训练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而这种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pptx
一个重大转折点,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意识的形成
• 自我意识形成的典型表现: ➢他们经常提到可观察到的特点,如他们的 名字,外表、财物和每天的行为。 ➢通常到3岁半时,儿童也会用表达典型的情 感和态度的词语来描述自己, ➢他们坚持自己对物品的占有权。
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 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知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及自己与他 人关系的认识。它包括三种形式,自我评价、自我 体验和自我控制。
“第一反抗期”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 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点红实验) • 第一年末:自我意识萌芽,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 • 第二年: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身体器官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 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师不同)
(1)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婴儿期(1-3岁)
• 6个月以前:交往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 • 6-12个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于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亲)影响;作用频率低,常得不到反应 • 1-1.5岁(同伴交往的第二阶段) 简单交往: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 • 1.5-2.5岁(同伴交往的第三阶段) 互补性交往:更复杂、模仿、互补和互惠游戏
3-4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1、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但没有中心,直接兴趣较多) 2、模仿性突出 3、自我意识形成,出现自我评价(依赖性与情绪性) 4、出现独立性愿望
4-5岁幼儿个性的发展
• 操作能力变强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有 两个加速期:婴儿期及幼 儿早期是第一加速期,
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 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 随后是第二个平稳发展 阶段。老年期则开始了 各方面的下降趋势。
(四)发展的差异性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 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 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 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 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 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 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 同。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依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
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1.5-3岁:自主感对羞愧怀疑
3-6岁:主动对内疚
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25-65岁:繁衍对停滞
例如: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儿
童若无法独立,可能会使学前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
心理发展八阶段(依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 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观点: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 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2)形象记忆为主
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再现比较
幼儿记忆的特点: 幼儿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2、形象记忆和语义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3)机械记忆为主
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
浅谈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们的内向和外向特点。
促进个性发展
尊重混合型幼儿的个性差异,鼓 励他们自由探索和发展兴趣,培
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引导平衡发展
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 引导混合型幼儿在社交、认知、
情感等方面实现平衡发展。
06
家长和教师在幼儿个性与 社会性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性重要性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未来 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性发 展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 养积极的社会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01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极的社会情感,提高社会交往
幼儿园课程设置
幼儿园应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场景和机会。通过角色扮 演、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04
个性与社会性关系探讨
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03
个性对社会性的影响
社会性对个性的塑造
个性与社会性的互动关系
幼儿个性特点会影响其社交行为,如开朗 、外向的幼儿更容易与人建立联系,而内 向、害羞的幼儿则可能更难融入集体。
深入探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除了个性特征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深入探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
基于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关系的深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幼儿 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课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识发展是有
一个固定的发展顺序的。儿童总是从第一 阶段到第二阶段,再到第三阶段等。儿童 既不能越过某一阶段直接到下一阶段,也 不能颠倒顺序通过各个阶段。
课堂小结:
总之,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我们要把握儿童身心的规律,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 更好地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一级水平是前习俗道德,7岁以前的儿童。 第一阶段:他人评价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快乐阶段。
二级水平是习俗道德,年龄在7-15岁。 第三阶段:做好人阶段。 第四阶段:尊重权威阶段。
三级水平是后习俗道德,年龄在16岁以上,以理性的、内 化的道德标准为基础,而较少受父母或社会奖惩的影响。 第五阶段:民主的成人法律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阶段。
引导幼儿在各种情境下有恰当的行为,为未来的 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游戏:过家家、老鹰捉小鸡 (2)性别角色 注意:抚养教育时切勿性别混乱!
(二)情感
含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 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情绪。 1.积极情绪: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自身需要时, 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消极情绪: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自身需要 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两岁半到三岁时,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 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 一定水平的标志。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型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教师的应对策略: 多以积极、鼓励的方
式对幼儿进行肯定性评 价。
角色意识:
(1)社会角色 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尤其是角色游戏,
心理咨询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性(七个时期)(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两个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发展心理学两大重点问题: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重点)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研究方法:谱系调查法●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环境决定论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观察-模仿)替代性强化(奖励-惩罚)●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模仿学习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前苏联】●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代表人: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家、创立发生认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题和课题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重点)(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二)以人格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社区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行动等 ,让幼儿在参与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社区加强了对幼儿的网络安 全教育,提高了幼儿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分析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 素,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
幼儿社会性发展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 、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02
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 、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 性和稳定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和。
个性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 性。
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如坚持自己的主张、模仿他人行为等。
3
学龄前期(3-6岁)
此阶段幼儿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和稳定,如合群性 、攻击性、自信心等。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 个性的关键时期。
03
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定义及重要性
社会性定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对他人的认 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 展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引言 • 幼儿个性发展 • 幼儿社会性发展 • 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因素 •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01
幼儿期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和
05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幼儿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经历了重要阶段和变化。
幼儿个性的发展主要涵盖了自我意识、情绪表达、积极性和坚韧性等方面;而社会性的发展则包括了幼儿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行为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
首先,幼儿个性的发展在0-3岁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发展上。
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认识自我,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具备了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他们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并学会使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同时,幼儿还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
其次,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进入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幼儿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表现出尊重他人、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此外,幼儿还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和社会角色,并学会在这些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责任。
他们懂得在群体中互助合作,并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另外,在幼儿个性发展的同时,他们的社会性也在得到提升。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互相促进,相互作用。
幼儿个性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行为,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对幼儿个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变得消极、内向和敏感。
为了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应该给予他们爱和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成长环境,以便幼儿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学校则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幼儿可以与同龄朋友进行交往和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协调。
社会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他们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力。相反,冷漠、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幼儿性格内向、孤僻。
02 03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形成积 极的社交态度。而过度保护、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幼儿依赖性强, 社交技能差。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幼儿获得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个性和社会 性的良好发展。而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可能对幼儿的个 性和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环境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技 能,提高自信心。若师生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幼儿对学校 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同伴关系
与同伴的友好相处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规则,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同伴间的冲突和排斥则可能对幼儿的自尊心和社 交技能造成负面影响。
XXX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幼儿个性发展
大量研究证实,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动机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干 预,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涉及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良 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能够 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规范,并表现出一定的道德意识。
他人认知阶段
幼儿开始关注他人,能够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需求,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 和助人行为。
社会性发展评估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 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社会 性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析和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二、社会性的发展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个性的概念
•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
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独特的(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整体的(精神分裂)
心理和行为模式.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验发展
2. 幼儿的自 我体验表现 出易受暗示 的特点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总体讲,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从缺 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2、性格的发展
幼儿性格发展特点 1.好奇心强
2、独立性不断发展
精品课件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觉 察,包括觉察生理状况、心理特 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对于 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评价
3.自我控制
2.自我体验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幼儿意识的发展基本包括以下阶段: 1岁前,婴儿没有自我意识(点红实验); 1岁左右,婴幼儿开始对自己的行动产生了意识; 1岁以后,婴幼儿开始对自己特定的名字称谓有了反应; 2~3岁,幼儿开始用人称代词“我”来表达自己,这标 志着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
3~6岁是个性开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还没有 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因此,幼儿的个性主要是指幼 儿的兴趣、需要和气质等方面。个性的差异通过能力、 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体现出来。
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 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3、性别化的发展: ①性别化指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 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②性别化的发展特点 2-3岁,幼儿具有性别认同,不能认识到性别的不可变 性 4-5岁,幼儿达到了性别稳定性的阶段 6-7岁,幼儿进入性别恒常性阶段
精品课件
Thank You
精品课件
面的、脆弱的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2、社会行为的发展:
➢ 平衡期和不平衡期交替发展。 ➢ 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反抗、不合作
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分享、安慰、谦让…) 侵犯行为 (身体动作、言语侵犯)
精品课件
不同年龄男孩的利他行为
精品课件
1961年“观察学习”实验: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从轻信、依 从成人的评 价到自己独
立评价
从对外部行 为的评价到 对内心品质
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 从带有极大主 评价到比 观情绪性的自 较细致的 我评价到初步
评价的比较客观的源自评价精品课件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 从与生理 相关的体验 向社会性体
3.坚持性不断提高
(4-5岁发展最快)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 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 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己、对待他 人、遵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 念和行为。
精品课件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同伴交往的发展: ➢ 群体活动逐渐增多 ➢ 择友标准是空间位置比较近或拥有玩具 ➢ 朋友只是游戏伙伴,关系是短暂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