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自画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勃朗自画像
摘要:伦勃朗是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他坎坷的一生颇为传奇。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了低谷,又有过短暂的高峰,最后又回到了低谷。对于命运开的玩笑,他也是颇为无奈,但也只能欣然接受了。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艺术的表现力,而没有顾及到客需求的做法导致客户越来越少。随着妻子的去世,收入的减少使他的生活回到了原点,甚至更加贫穷。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与伦勃朗一起分享这份财富。
关键字:伦勃朗,自画像,光影明暗,艺术。
初次知道伦勃朗的画,就是他的自画像。已经不记得那是什么样子的伦勃朗了,是卷发呢?还是肥肥的脸蛋呢?又或是迷离的眼神?都不记得了。记得的唯有那抹光线。能被人记住的画家都属不易,伦勃朗虽然经历了崎岖的一生。但是最终他留给了我们感动。
从那以后,会有一种想要去了解那个画家的心情。于是有一次在新华书店看书的时候,本来是想找一些素描的书看看的,因为当时刚好大一,在学习素描基础。那时刚好看到边上有一本伦勃朗的作品,然后就很自然的翻看起来。慢慢对他的了解就渐渐多了起来。
自画像,或许是画家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种方式吧。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他的自画像,了解一下属于伦勃朗的世界。
伦勃朗的全名叫做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是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他的一生颇为坎坷,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的坎坷才留给我们那么多动人的画。1606年7月1 5日,他出生于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顿。那个年代正值一个市场对艺术品急需的年代。那个时候的荷兰社会,有钱人都想在自己家的墙壁上挂一些画来装饰自己的家。甚至有的人家里还有专门的陈列室。。英国人约翰埃·弗琳写道:“在这里,图画是非常普遍的,没有哪一家做生意的不挂上几幅画。”人们可以从画家那里直接买画,也可以从画店订购或在拍卖行竞价购买,在集市上也有卖画的摊点,在这种形势下.贴近当时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主要体裁。17世纪的荷兰产生了大量的画家,市场的要求也使画家们在创作的样式、体裁、题材上专门化。
伦勃朗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的娘家是开面包坊的。从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的出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这样的出生,或者说是人生的不公在他心中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种影响或者说自尊可以从他后期的作品中看出来。
其实伦勃朗刚开始并不是学画的。他14岁的时候去学习了法律。后来可能因为整个社会中画家处于一个高收入阶层,于是他也去学习画画了。伦勃朗首先在本地著名的画师雅各布·凡·斯旺恩布尔赫的画室学习了3年,打下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去了阿姆斯特丹,跟随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油画技法,学了6个月,就回到了莱顿。由于伦勃朗刚出道,订单并不多,他在莱顿开设自己的画室教画画赚钱,同时也进行创作。伦勃朗少年时曾在莱顿的拉丁语学校学习宗教,对《圣经》很感兴趣,最早的一批作品都是《圣经》题材,效果上受到老师拉斯特曼的影响,背景明亮,但人物塑造是伦勃朗式的,如雕塑般结实又有些朴拙,《托比特和安娜》、《巴兰和他的驴》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628年后,伦勃朗开始对“光”感兴趣,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伦勃朗画面的明暗对比开始强烈起来,这也成了伦勃朗最具特色的绘画原则。此后,伦勃朗的才能终于被普遍地承认了。他为当地商家画的穿着华丽服装的肖像画也让客户非常满意。
1632年,阿姆斯特丹公会和慈善机构要装饰他们的会议厅,伦勃朗应邀创作了《杜尔博士的解剖课》。在这张油画中,卡拉瓦乔式的光影效果被运用得炉火纯青,这张油画给伦
勃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名声远扬,订单源源不断,画价也节节攀升。可以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峰期。
两年后,也就是1634年,伦勃朗终于追求到贵族少女萨齐亚并与之完婚。伦勃朗终于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从他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也可以看出。自画像中他大多身着华丽的衣服。但萨齐亚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还得了肺病,这种病在潮湿的荷兰是很难治愈的。
1632年到1642年,伦勃朗享受了10年顺利富足的生活。
但是伦勃朗很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艺术的表现力,而没有顾及到客户的需求,导致客户非常的不满意。客户不满意,后果非常严重。当时,客户就把伦勃朗告上了法庭。客户说,我们出的是一样的钱。凭什么我来当背景。凭什么我只露一个后脑勺呢?站在客户的角度想想也对,谁也不想花了钱得到这样的结果。结果呢,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因此伦勃朗还得到一个绰号,叫“黑暗王子”。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与现实还是有距离的。或者说普通民众的审美观还没能跟上艺术的脚步。
祸不单行,伦勃朗的爱妻萨齐亚在这一年的夏天因肺病去世了,而且是在她刚刚生下一个儿子后不久。伦勃朗的人生渐渐开始往下坡走了。他的艺术追求与当时的资产阶级趣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才刚刚开始。
对艺术的追求与理解,使伦勃朗的画风发生了改变。伦勃朗逐渐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对象,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得黏稠的油画颜料产生出独特材料美观。伦勃朗的画作具有如此美妙的画面肌理,只有后世的梵高和弗洛伊德能与之媲美。但超越时代的审美往往无法拥有合格的欣赏者,同时代的人看惯了细腻光滑的肌理的和典雅的色调,对伦勃朗那浑浊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很不理解,戏言说伦勃朗的油画可以被牵着鼻子走。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伦勃朗的订单骤减,他的收入也就断了。
难道伦勃朗就不知道的非主流会没饭吃吗?我觉得他是知道的。他自己说过一段话,他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我常常假装自己是个大贵族,那是我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喜欢穿得阔气,喜欢想象自己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当然,萨齐亚是,而我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我的哥哥是个鞋匠,全世界所有的绫罗绸缎和一切的装饰打扮都决不会使我有任何改变,那段时间里,我刚刚结婚,一年后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需要钱,所以我要拼命挣钱,但是,这只能使我做一个很好的工匠。我不希望这个样子。这就是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作画的原因。当然,我应该讲求实际,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作画。但是,好多时候,我自己也曾经偷偷地试过,而且很下工夫地尝试过,但是我做不到,一点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有些癫狂了……我并不想责怪那些人,因为我听说,人们在指责我太骄傲或者高傲,不肯改变我的绘画方法。事实上不是我太骄傲或者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这就是全部实情。所以,我固守自己的路线,而且我想,我要固守到走进济贫院或者坟墓为止。如果有人在我的坟墓上立一块碑,并且在上面写上‘这里埋着一个傻瓜’,那么,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在他订制的这块碑的那天他做得最正确。”
从这段话中我们多少能了解一点画家的心境。伦勃朗有一种画家的自尊心,让他觉得他应该高于生活,或者说是高于世俗吧。他的高傲使他不愿向现实低头,但是现实又偏偏很残酷。平凡的出生使他不得不去追求富贵。追求到了富贵,却又因为出生是他并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富贵。内心或许有点自卑吧。等到再次失去了富贵了以后,感觉就像是受到了一场命运的捉弄。尊严似乎不能换来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