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自画像论文
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的生命升华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D 1 3 — D 2
从伦勃朗 自画像看 其绘 画历程 中的生命升华
李觉辉
( 湖北文理 学院 美术学院, 湖北 襄 阳 4 4 1 0 5 3 )
摘 要: 伦勃朗一生创作 了数量惊人的油画、 铜版画和素描 自画像 , 这一现 象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 有的。本文
术史上是绝无仅有 的。 人们不禁要问 , 伦勃 朗为什么热衷 于描
绘不 同时期的 自画像? 对其一生艺术实践分析后 即知 , 他不是
一
个盲 目自大的 自恋狂 ,而是一个把绘 画审美 和生命体验融 为一体 、 带有哲学化考察的绘画大师 。因此 , 伦勃 朗无 论画什
么题材 、 什么人物都从实际感受出发 , 用 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 的人和事 , 用 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生的真实状态 , 并用绘画艺术
一
不渝 , 仿佛他也化身为献身艺术的“ 基督 ” , 从而在人生价值取
向上烙下了追求生命尊严的深刻印迹。 二、 人生观决定艺术观 , 自画像真实而形象地诠释 了伦勃 朗的生命 状态 和艺术成就。
、
“ 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使 伦勃朗形成了不迎合世
俗 审 美 的艺 术 理 念 ,追 求 艺 术 自由 和 独 立 人 格 逐 渐 成 为 他 坚
试 图从 伦勃朗人 生价值观的形成 , 艺术创作理念上的追求以及早 、 晚期 自画像 中所表现 出截 然不 同的技 法特征 和 精神面貌 , 来探 究伦 勃朗 自画像 在 自我光 影下描绘 自我 的 同时 , 不断呈现 出生命历程 中的沧桑 巨变和人格尊严 ,
即早期 自画像 注重技巧的 完善 和形 式关感, 晚年则极 力表达生命 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 伦勃 朗; 自画像 ; 技 法演 变; 精神诠释
浅谈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质
华美,目光凝重中透露着自信。
有磨灭他思想上的激情。随着年龄的增 与他前期的自画像有所不同。
1642年,萨斯琪亚的去世给了伦勃朗 长,他反而能够以越发纯净的心境面对世
1669 年伦勃朗的《自画像》,是他生
沉重的打击,生活的磨难让伦勃朗的绘画 俗,以越发成熟的情感面对艺术。他在 命中的最后一张自画像。
进入了成熟阶段。由于伦勃朗的艺术追求 1656 年创作的自画像中给我们展示出了
绘画美学 57
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
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
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
有戏剧性。
伦勃朗的自画像通常有强烈的光感和
聚光的视觉,仿佛是来自舞台的灯光效
果。人物是“舞台”的主体,“舞台”即
是伦勃朗任意表现的画布。在他的画面上
所有颜色都从属于一个主要色调,艺术形 式围绕着一个主题。他自由地、戏剧性地
56
绘画美学
1629 伦勃朗 《自画像》 1634 伦勃朗 《自画像》 1640 伦勃朗 《自画像》 1657 伦勃朗 《自画像》
闻名于艺坛,这也是他的艺术开始走向成 的反对,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伦勃朗不再
对比伦勃朗早期和晚期自画像的服饰
熟的标志。
从伦勃朗这里,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生 命的交织。用生命追求艺术,用艺术延续 生命,这不仅是他用画布承载人生,记录 人生的一种方式,更是他对艺术坚持不 懈、永不放弃的一种追求方式。
叔本华说“当一个人面对镜子时,永 远都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 的潜意识中总会不断的低声提醒自己,那 不再是另一个我,而是我的自我。”[2]伦勃
1660 伦勃朗 《自画像》 1661 伦勃朗 《自画像》 1661 伦勃朗 《自画像》
论伦勃朗自画像中真实与非真实的表现
论伦勃朗自画像中真实与非真实的表现作者:常艳来源:《办公室业务》2009年第05期摘要:该文通过对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三幅典型自画像的分析,论述了其中真实与非真实的具体表现,从而印证了艺术家在构思上的独特性。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真实伦勃朗的一生中画过100多幅自画像,其中油画作品40多幅,每一幅都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构思的独特性在他的自画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明暗效果的研究、服装与小道具的研究以及表情和构图的研究都可以揭示出一个问题:伦勃朗始终都在用这些手段掩饰着自己,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
用这种手段掩藏起来的外表是非真实的,而掩饰之后所体现出的内涵却恰恰是真实的。
我要探讨的正是这种真实与非真实在伦勃朗油画自画像中的体现。
分析一——《手饰伦勃朗自画像》1650年,让—洛易斯在给房龙的信中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期,我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大贵族。
那时我刚刚结婚。
我喜欢打扮。
莎士基亚(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可爱的姑娘。
我喜欢把她打扮起来。
我喜欢像我们是真正的上流人士。
她确实是的,可我是磨坊主的儿子,我哥哥是个鞋匠,即使用全世界的绫罗绸缎及别的装饰品来打扮,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不是所有的画家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来作自画像。
这一方面与伦勃朗的出身有关,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他的对艺术探索的精神。
或许他是由于不满意没有气质的“流浪汉”扮成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宁愿把自己装扮起来,对着镜子画画。
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完成了一幅作品。
作于1634年的《手饰伦勃朗自画像》(见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的大部分的脸都是处于亮面的,并且他的眼睛都绘制地极为出众,尽管头稍稍偏向一边,但却是正视着观众。
当然我们着重讲的不是这些,而是他的着装:戴帽、用金属的项饰与链子来装饰自己。
他关心这种打扮的趣味性,其中隐密着无法预期的绘画效果,尤其是新的光线效果的极大可能性。
以金属般的色彩及上面重叠的链子来提高巧妙的光辉效果,这种光辉是神秘,因为照耀人像,留下一半阴影的光源是全然不明朗的,而用来衬托没有传统轮廓线的人像即为这种反自然主义的光线的。
浅析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
浅析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摘要:要想完整解读一位美术学家的画作,就必须了解其生平经历、人生感悟。
一位美术学家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高超的绘画技巧,毕竟绘画的技巧是“死”的;其画作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毕竟思想的生命力是无可超越的,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种族等等去影响一个人、一代人或者是一个王朝。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对于一位卓越的美术学家来说,其画作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必将被思想所占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在十七世纪荷兰伦勃朗《自画像》众多的现实主义画家中脱颖而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成果的解读,从油画学习实践的角度,以大量详实可靠的材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上分别说明伦勃朗的油画语言及其绘画思想,分析其油画语言的特征,并应用相应的美术理论分析解读他所达到的认识高度,指出伦勃朗油画语言、绘画思想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层面,进一步分析其作品的创作过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逐一的分析与综汇得出科学结论,注重作品创作和美术理论的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明。
论述其隐含的深层的绘画思想,同时联系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创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从自己的角度简要概述伦勃朗对我们这些美术学子的意义。
关键词:伦勃朗;绘画;艺术;现实主义目录第一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形成 (1)1.1 伦勃朗所处的历史背景 (1)1.2 伦勃朗的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 (2)1.2.1莱登时期(约1625~1631) (2)1.2.2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 (3)1.2.3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 (3)1.2.4晚年(1648~1669) (4)1.3 伦勃朗最后的呐喊 (5)第二章伦勃朗绘画的超越性的体现 (5)2.1 创新而自由的构图 (5)2.2 辉煌而神秘的色彩 (6)2.3 大气而不失精微的笔触、肌理 (8)2.4 强烈的明暗、虚实对比 (10)第三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影响 (10)3.1 伦勃朗绘画的重要地位 (10)3.2 现实主义绘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1)3.3 对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2)第一章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形成1.1 伦勃朗所处的历史背景17世纪的荷兰刚从西班牙殖民地统治中独立起来,成为当时海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用自画像写下独一无二自传 伦勃朗人生三幕剧
用自画像写下独一无二自传伦勃朗人生三幕剧————————————————————————————————作者:————————————————————————————————日期:用自画像写下独一无二自传伦勃朗人生三幕剧-历史论文用自画像写下独一无二自传伦勃朗人生三幕剧贡布里希将伦勃朗比作美术界的莎士比亚,认为他同样洞察人物内心。
“光影心理学”成为伦勃朗创作最深刻的特点本刊记者|黄薇1600 年至1670 年,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荷兰的黄金时代。
1581 年,尼德兰北方七省宣布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
摆脱西班牙遏制后的荷兰得到长足发展,“海上马车夫”的财富冠绝欧洲。
伦勃朗(1606-1669 年)全程见证了这一时代的繁荣。
当时的荷兰画家群雄并起,而伦勃朗在美术史上几乎被公认为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2015 年7 月2 日,“ 伦勃朗的时代——16 至18 世纪欧洲油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
此次画展并非伦勃朗的个人专场,还包括了法国风景画宗师克劳德· 洛兰、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圭多· 雷尼等人的作品,不过伦勃朗以其代表性的风格与杰出成就,被选为命名他生活和影响过的时代。
伦勃朗艺术生涯有一显著特点,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据不完全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达90 幅左右,以油画为主,还有部分版画、素描。
从其22岁开始画自画像算起,平均每年画2幅,数量之多、过程之长,在历史上所有的油画家中都难寻第二位。
而且,他的自画像占有很重要的艺术地位。
伦勃朗年少成名,乐享盛名财富的欢愉;1642 年36 岁的年头,命运猝不及防逆转;再到苦乐交织的晚年,愈加倾向内心的深邃表达,一生犹如跌宕起伏的三幕剧。
他的自画像充满审视内心的力量,得意时画下踌躇满志,失意时直面惨淡的人生,堪称最独一无二的自传。
第1 幕少年得志,名动画林大幕拉开,背景是16 世纪的尼德兰。
其在下半叶时期一分为二,北部成立了共和国,即今日的荷兰,信奉新教。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_艺术鉴赏论文【精品论文】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_艺术鉴赏论文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同时也是整个欧洲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对于他的研究可谓从没停止过。
伦勃朗作为西方历史上的肖像画大师,任何一位研究他的人都无法绕开其自画像艺术。
本文便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以四篇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论文为思考对象,从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主要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自画像是画家以自己为描绘对象的肖像画,他是一种显示艺术家存在的独特方式,能够紧密地将艺术家与他的风格联系起来。
西方绘画中的自画像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画家的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历史性或宗教性的作品中。
艺术家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直接研究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锤炼技法,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痛苦创伤置于自画像中,这样也具有了自传性质。
作为一个艺术史研究领域,伦勃朗自画像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画面的构图安排、绘画语言的分析、光线的运用、画面内容、背景处理以及在绘画史上的独特贡献等方面。
本文以四篇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下面就这些论文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研究方法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分期问题对于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期问题,研究者们通常以某一具体的时间为界限将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按这种方式划分的有郭正陆的《伦勃朗自画像简论》和潘妍宏的《浅谈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质》,他们是以伦勃朗生活中的转折导致画面内容的变化作为依据进行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将1632年之前的自画像划分为“早期”,这时期画家注重真实自然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年轻豪放、生机勃勃的青年男子形象;将1632年——1642年之间的自画像划分为“中期”,这时期画家注重穿戴装饰的讲究,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绅士,此时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成熟稳重、自信老练的绅士形象;将1648年以后的自画像划分为“晚期”,这时期画家受到生活挫折的打击,注重的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完全无意于将自己描绘成上流人士,衰老的容颜及贫困孤独的生活,使画面呈现出孤寂悲凉及对人生充满质疑和无奈的态度。
伦勃朗与他的自画像
伦勃朗与他的自画像作者:李国栋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16年第10期自画像是一种独特的肖像画,是艺术家对自己的描绘,同时也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和情感精神的表达。
很少有艺术家像荷兰画家伦勃朗那样用自画像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生,他一共留下了素描、油画等100余幅自画像,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纵观这些画像中容貌的变化,画家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直率、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这些珍贵的人生片段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艺术家一生的历史画卷。
伦勃朗(1606-1669年)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更是艺术史中的一位巨人。
他出生在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前往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
学有所成的伦勃朗,在23岁之前就已经初露锋芒,他在莱顿开设自己的画室教画画赚钱,同时也进行创作,在1628年又重返阿姆斯特丹,成为一名职业的肖像画家。
在青年时期,伦勃朗便开始将自己作为模特,以此展开他对艺术技法的探索,研究如何更好地去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从而与观者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他继承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法”,并将其升华。
从他早期的自画像中,便能看出强烈的明暗对比和丰富的具有戏剧性的画面。
在这一时期的自画像中,充满了朝气蓬勃、乐观和满怀希望的形象。
这一幅幅英姿勃发的自画像无不展现出年轻的伦勃朗少年得志的心态(图1、图2)。
1632年,伦勃朗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
阿姆斯特丹公会和慈善机构要装饰他们的会议厅,伦勃朗应邀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图3)。
在这张油画中,他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卡拉瓦乔式的光影效果也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这张油画给伦勃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名声远扬,订单源源不断,画价也节节攀升。
事业上走上正轨的伦勃朗在个人生活上也进展顺利,两年后,伦勃朗终于追求到贵族少女萨斯琪亚并与之完婚,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活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一一晚年的伦勃朗自画像
“生活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一一晚年的伦勃朗自画像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2期1642年的人生转折伦勃朗在年轻的时候显现出了他在艺术上的所有天分,那个时候的他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并且接了大量的绘画订单,生活非常富裕。
表现在自画像上,当时他的自画像意气风发,头发梳得很整齐,常常换着不同的高档服装和帽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黏稠的色料将脸部的肌理呈现得很漂亮,衣服半透明的覆盖和亮部的不透明都塑造得很精彩,技法丰富多样。
1632年到1642年,伦勃朗享受了10年顺利富足的生活。
1642年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
团体肖像是当时荷兰盛行的绘画题材,是由行会团体成员集资请画家绘制集体像,哈尔斯和凡·德·赫尔斯特都画过类似主题。
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
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伦勃朗的用光,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
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
时隔近400年,我们仍然可以在杰作《夜巡》和很多其他的画作中看到伦勃朗笔下的色彩好像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使之焕发出光辉,并闪烁着灿烂的色彩。
然而,1642年的粗鲁的民兵们对此无法认同,他们对于自己出了同样的钱却没有露出一样的脸感到迷惑和愤怒。
难道出了一百银币就是为了让画家画一个后脑勺,或者被别人遮住一半脸吗?有人甚至幽默地说自己出钱不过“做了一片富有生机的阴影”。
伦勃朗与他的自画像
伦勃朗与他的自画像作者:郑鹏举(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04级一班陕西汉中 723000)指导教师:李功[摘要] 自画像是西方绘画中具有双重意义的绘画方式,他不仅有助于画家练习造型与色彩,还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深入探索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展示人性的光彩。
本文通过对伦勃朗生平三个时期的简介以及他各个时期作品的解析,让我们了解他的自画像不是简单意义上对年华的记录与展现,而是蕴含着伦勃朗在一生的大起大落中,感悟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对人生种种不为人知的追求,他以容颜衰老的真实变化过程作为艺术承载,成功地将各种情愫包含其间,使自画像不仅有现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又有精神渴望的刻意表达,同时还包含着他对油画绘画及油画绘画语言的不懈探究,使他的自画像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涵义。
[关键词] 自画像伦勃朗心灵创新在每个画家一生的创作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自画像。
他们画自画像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有着另外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自己,有的是为了展现人的心灵,有的则是为了研究人物的表情,总之,每一位画家画的自画像都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谈到自画像,从古到今历史上画的最多的,莫过于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还有后来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凡高。
伦勃朗擅长于历史画、肖像画、风景画以及风俗画,同时也精于图案绘制及版画,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画家之一。
他不但为艺术史留下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名作,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部独特的自传——自画像。
他从十四岁到六十三岁终老,一生一共画了一百张以上的自画像,他一生画了这么多的自画像,并不是为了简单意义上对年华的记录与展现,而是蕴含着伦勃朗在一生大起大落中,感悟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对人生种种不为人知的追求。
伦勃朗的自画像是一个机其多变的综合体,他以容颜衰老的真实变化过程作为艺术承载,成功地将各种情愫包含其间,使自画像不仅有现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又有精神渴望的刻意表达,同时还包含着他对油画绘画及油画绘画语言的不懈探究,使他的自画像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涵义。
浅析伦勃朗自画像
龙源期刊网 浅析伦勃朗自画像作者:李真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摘要:自画像作为肖像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隐到显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画家自我意识的一步步觉醒。
本文分析了伦勃朗的生平以及艺术家自青年到中年到晚年的自画像作品,伦勃朗的自画像展现他炉火纯青的绘画技法,不止表达他复杂的内心情感,也揭示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同时也体现艺术家逐步觉醒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自我意识;伦勃朗;自画像一、肖像画发展概况肖像画的产生最初是为某种巫术和宗教服务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达官权贵和僧侣们的特权。
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说”的长期影响,艺术家作为自然世界的模仿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还没能意识到自我。
中世纪时期,肖像画的发展受到抑制。
最初出现的自画像是画家在绘制宗教画的时候把自己的形象放置于其中,艺术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要求改变中世纪时期的状况,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自我意识逐步觉醒。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画材的改进和表现技法的完善,自画像也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了自画像的创作,其中以伦勃朗自画像创作最多,且贯穿其一生。
二、伦勃朗生涯简介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生在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
1621年,伦勃朗决定全身心投入于绘画。
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他的肖像画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由于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从164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基本分为四个时期:莱顿时期(约1625~1631),是伦勃朗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准备时期。
在伦勃朗的第一幅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他更符合一个学生形象,朝气蓬勃满怀希望。
伦勃朗绘画艺术的研究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伦勃朗绘画艺术的研究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伦勃朗绘画艺术的研究1、伦勃朗绘画艺术特色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rembrandt harmensz.van rijn,1606~1669),他一生坎坷不平,但仍然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
他一生作画类型非常广泛,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风景画、铜板画等都有涉猎。
伦勃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他表现出的明暗对比技巧,这种明暗的表现同前人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伦勃朗的艺术是受到前辈的深刻影响的,尤其是受到卡拉瓦乔明暗对比法的影响。
伦勃朗热衷于表达内心的充满人性的精神,对具体形象进行真实的描绘,不会刻意去为了表现出完美的形象而去改变初衷。
除此之外,光的作用在伦勃朗这里还发挥一些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伦勃朗的用光技法的特征。
在当时带给他苛责与诋毁并同时让他举世闻名的《夜巡》,只因没有按照订件人的要求把所有人都排在同等的位置,而是描绘出了一幅情节性群体,画面并没有细致的画出每个人的形象,而是按照表达情节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的有节奏的处理。
在这幅著名的作品里伦勃朗十分出色的处理好了画面的明暗关系。
这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伦勃朗坚定不移的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
而随着伦勃朗绘画创作的深入,他的肖像画的特质越来越表现出震撼人心的美,质朴无华的背后融入的真情实感是画家长期沉淀与人生际遇的真实表达。
2、形式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同审美的结合伦勃朗绘画艺术中注重精神审美,他把形式语言与精神审美融合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伦勃朗比较起其他画家注重的华丽的风格的审美倾向,他的一生都沉浸于对精神的执着追求。
同时这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这在当时可能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但是就因为这样他所表现出的质朴与真实更能在艺术史的长河里打动我们,成为不朽的杰作。
研究伦勃朗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同精神审美的发展关系,就要从光的表现技巧、构图、基底色彩以及笔法笔触等方面出发。
感受大师艺术人生
感受大师艺术人生摘要:伦勃朗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而自画像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数量之巨再难有第二位油画家与其匹敌。
伦勃朗的一生大起大落,他既经历了上半生生活和事业的一帆风顺,又体尝了后来事业的衰落与生活的窘迫。
人情冷暖、世间沧桑深深地影响了给伦勃朗的绘画艺术。
文章以伦勃朗各个时期的自画像为线索,分析其作品色调、构图、内容等因素,展现了伦勃朗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深邃厚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伦勃朗;人生里程;自画像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伦勃朗1606年出生于荷兰莱登市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从小就喜爱绘画并立志成为一名画家,之后在阿姆斯特丹师从著名的历史画画家彼德•拉斯特曼。
短暂的学习后伦勃朗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天赋一步步达到艺术的巅峰,最终成为17世纪欧州画坛最为出色的大师之一。
伦勃朗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自画像就占有很大比例。
现藏于世界各地伦勃朗的自画像多达有九十多幅,其中油画就有六十幅,铜版画、素描约三十来幅。
这些自画像描绘于画家不同的成长时期,记录了画家跌宕起伏、历经坎坷的人生心路历程。
一、青年时期的自画像1626年伦勃朗和朋友扬•利文斯共立画室,并开始钻研、创作光影绘画,并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表现的独特技法。
这个时期的伦勃朗虽然经济困窘但仪表堂堂、意气风发充满激情。
作品《画室中的自画像》创作于1629年,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左边是阴影中的半张木桌,上面放有两件物品,右边是占据大半画面的画架和画布。
画家靠在桌边用深邃的眼神从上往下注视着背对观众的画面。
他的眼神专注且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画面中的伦勃朗虽然衣衫褴褛,周围散落着杂乱的画具,但也掩盖不住他的激情和青春。
另一幅创作于1630年作品《乞丐的自画像》中,画家把自己装扮成乞丐模样,画面中伦勃朗身穿破衣、脚踩草鞋、头发凌乱,眼神中透露出乞求与无助。
由伦勃朗的自画像初探其艺术风格
由伦勃朗的自画像初探其艺术风格摘要:17世纪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一生。
文章尝试以伦勃朗自画像作为切入点,从光线、色彩、构图三个方面去探讨伦勃朗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光线色彩构图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中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伦勃朗被称为“光与影的大师”,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作品题材包括历史、肖像、宗教、人物群像、风景等等。
伦勃朗作品的传神之处就在于他对光影明暗的巧妙处理以及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刻揭示,从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在历史上,伦勃朗是留下自画像最多的画家。
因此本文尝试以伦勃朗的自画像作为切入点,研究伦勃朗绘画的艺术风格。
1、自画像记录人生伦勃朗生于1606年,是莱顿大学城里一位富有磨坊主的儿子。
他在14岁时曾被莱顿大学录取入学,但不久就放弃学业去当画家。
伦勃朗最初师从莱顿市的罗马派画家斯旺纳伯达,随后又去阿姆斯特丹,师从著名历史画家拉斯特曼。
拉斯特曼曾在意大利学习过,深受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影响。
伦勃朗虽然从来没有去过意大利,但是师从拉斯特曼却使他受到了卡拉瓦乔风格的熏陶。
拉斯特曼绘画中戏剧化人物动态、表情以及生动的光线处理都对伦勃朗以后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鲁本斯记录自己的人生是通过与当时的重要学者进行交流的外交信件,米开朗基罗是给后人留下自己的言论,达芬奇和丢勒是写下自己的观察,而伦勃朗则是通过自画像。
90多幅从青年到暮年的自画像,记载了这位艺术巨匠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在这条艰辛的途程中所磨砺出来的顽强、坚忍的性格。
正如美术史学家所说:“尽管伦勃朗没有留下自传,他的一些自画像已经向世界诉说了他一生的遭遇。
”作自画像是西方绘画中具有双重意义的绘画方式,它不仅有助于画家练习造型与色彩,还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深入探索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
伦勃朗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自己的脸,他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细致入微地观察自己脸上的各种表情。
伦勃朗自画像分析
1
这是伦勃朗1929年的自画 像。1929年,伦勃朗23岁。 画面上的伦勃朗有着青春的清 癯,而从此画中就可以看出画 家未来创作的技巧特点。一种 伟大的表现方式在年轻的时候 就已经显得那么成熟。
2
1934年,伦勃朗28岁。 此时的画家生活优裕,这 可以从他身上的穿戴装饰 中看出来
1640年,伦勃朗34岁。此时他那有钱的 老婆还没有去世,这个阶段他的生活应 该是比较富足的。在此画中还没有显露 他后期生活和创作的苦难痕迹,但是他 的眼神却有含有一种忧郁。也许忧郁是 伦勃朗的性格,也只有用忧郁来解释弥 漫在他的画面的朦胧的黑暗色调。有些 人,无论生活的处境怎样,都无法使他 摆脱内心的悲哀色彩。
1669年,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年,终年 63岁。画家用一副绝世的完美之作, 为自己的艺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他的景遇不是圆满的。此画最动人 的是他的眼神:一个饱经人间苦难的老 人在离去之前向这个世界投注苍凉的一 瞥……
1661年,伦勃朗当时55岁,可在这 幅自画像里他是多么的衰老,沧桑。 他认清了这个世界,认清了人,他再 也没有什么打算了,他变成了绝望的 化身。同时他又是微笑的,他俯瞰着 所有,他微笑着在心中构筑着幻想。 伦勃朗用他的微笑和深邃的眼睛,与 他手中的书一道告诉我们,他逃入了 人类最后的避难所——精神。
1660年,伦勃朗54岁。 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 中一览无余。画中艺术 家身体虚弱、神情悲凉, 一副逆来顺受、准备接 受死神安排的老人形象。
1660年,伦勃朗54岁。 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中 一览无余。画中艺术家身 体虚弱、神情悲凉,一副 逆来顺受、准备接受死神 安排的老人形象。
1661年,伦勃朗55岁。此 画后面有两条整饬的弧线 条,这样的明晰整齐的线 条在伦勃朗的画中是少见 的。有人分析伦勃朗是用 这样的几何线条来象征尊 严和高贵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作为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伦勃朗一生画了近百余幅自画像记录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众所周知,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变革以及自身的性格变化对其画风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画像记录画家的人生轨迹、或者是特殊时期其心路历程的一面镜子。
如果可以通过自画像加以研究画家风格形成则更加具说服力。
标签:自画像;面部视线;色调分析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骄傲,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画家,在光影表现上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的光影手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除了众所周知的《杜普医生的解剖课》、《夜巡》等代表作品以外,最具代表的就是被称为“人类自传奇”的多达90多幅的自画像,以画面的形式记录了他从青葱少年——崭露头角——遗憾终老的过程,那么何种原因使得伦勃朗的自画像如此之多?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成为我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
1荷兰画派下的伦勃朗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17世纪上半叶的荷兰早已通过尼德兰革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贸易强国,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进入了黄金时代。
荷兰成为商业资产阶级国家,绘画创作不再为教会和君主服务,而是转向市民阶层,人们用绘画装饰家庭变成时尚,绘画作品开始有了市场,这就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宽广的空间,17世纪荷兰的美术是多中心的,而倫勃朗所在的阿姆斯特丹正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港口城市,也是最有影响的美术中心,正是以上原因,,这就很好解释了伦勃朗自画像如此之多的原因。
2从自画像分析2.1早期自画像(1625至1631年)。
伦勃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即莱顿时期(1625-1632),这也是一个准备时期,早期的作品还是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虽然光线、色彩和阴影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仍未成熟。
其1629年的作品,此时的他只有23岁。
与卡拉瓦乔《提着歌利亚头的大卫》相比较,图中温暖的光源照亮了多半张面孔,一如卡拉瓦乔似的风格,加入了环境色,并没有前者过于写实的特点,脸部没有细腻的笔触刻画,只衣饰与帽饰都用细腻的笔触绘出,贝雷帽上的羽毛高高翘起,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眼神中透露着那个时期荷兰人特有的自信,从这幅自画像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淡定又深邃的神情显出稚气未脱的纯洁。
孤独的对话——伦勃朗中年以后自画像与梵高自画像比较研究
孤独的对话——伦勃朗中年以后自画像与梵高自画像比较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分类号:J2 学校单位代码:10446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孤独的对话――伦勃朗中年以后自画像与梵高自画像比较研究研究生姓名:刘江学科、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油画导师姓名、职称:霍绪德副教授论文完成时间: 2012 年 4 月I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孤独的对话――伦勃朗中年以后自画像与梵高自画像比较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孤独的对话――伦勃朗中年以后自画像与梵高自画像比较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II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伦勃朗是 17 世纪荷兰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同样也是整个欧洲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对于他的研究可谓从没有停止过,而伦勃朗作为西方历史上的肖像画大师,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是由于他在继承卡拉瓦乔强光暗影式的画面语言并将这种画面形式推向人性艺术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便是伦勃朗以独特的对于人性的理解创作了西方历史上数量庞大的自画像,任何一位研究伦勃朗的人都无法绕开他的自画像艺术,同样继伦勃朗之后荷兰历史上的另外一位绘画大师梵高也以其数量可观的自画像著称,同样的历史地位,同样的国家出生,演绎出如此辉煌的历程,这似乎使得本文的研究意义凸显出来。
浅论伦勃朗与维米尔绘画的差异性论文
浅论伦勃朗与维米尔绘画的差异性论文浅论伦勃朗与维米尔绘画的差异性论文一、光与力的伟大表达者——伦勃朗在艺术生涯的第三时期伦勃朗创作出了绘画事业中被评为最成功的作品《夜巡》。
这幅作品不仅在光与影的表达上完美之至,而且构图也十分精巧严谨,但却并未让定件人满意。
同时,伦勃朗的绘画风格渐渐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却不被世人接受,他的生活开始走下坡路。
在艺术生涯的第四个时期,他在艺术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从未有人逾越过的高度。
《犹太新娘》《浪子回头》以及大量的自画像等作品中透露出一位愈近晚年的老人对坎坷一生的理解和回顾,极富有力度。
欣赏这位绘画巨匠的作品时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光线的运用。
画面中流淌的那些灿烂的光线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观看者的眼睛,无人不为之叹服。
二、卓尔不群的艺术大师——维米尔谈到古典绘画,谈到荷兰,谈到光线,我们不难想到的是另一位将光线运用到极致的大师——扬?维米尔。
荷兰在几乎同一时期诞生了两位运用光线的绘画大师,实在令人惊叹。
维米尔是一位魔法师般的画家。
他从没离开过荷兰,这令他一生都能按自己的方式绘画,并在这条路上臻至极境。
他于1632年10月31日出生于荷兰,1653年12月被圣路克工会认可为手艺师傅;1675年去世,年仅43岁。
当伦勃朗26岁的时候,维米尔来到了这个世界,俩人在美术史上属于同一个时期。
维米尔所描绘的主题一般是室内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面里那些明亮而闪烁的光斑。
光线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在画面中宁谧地流淌着。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为他的传世名作,其艺术性曾打动了数不尽的艺术家。
这幅画的画幅仅46×40cm,却精巧至极。
少女面庞上流淌着明亮的光线,在眼睛、鼻子、嘴唇上形成恰到好处的高光。
少女耳环上那颗珍珠被高光精心强调出来,高光点内有室内窗户的映像。
然而最美妙的还是那颗珍珠反射在少女脸颊上的柔和的反光,光线的力量被精巧地描绘到了极致。
光线被赋予了音乐般的律动感,巧妙地把人们引进了画面所描绘的.气氛中。
以伦勃朗宗教题材油画作品为例论光影双重性
声明人(签名):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以后,绘画艺术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在许多艺术家的 艺术创作中,光影已经不再是必要的部分,然而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坚持用光影这 种重要的绘画元素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直延续至今。笔者感叹伦 勃朗艺术的博大精深,试图通过研究其生平及重要作品,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 揭示光影的工具性与象征性的奥妙所在。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第三章伦勃朗宗教题材作品中的光影分析…………………..13 一、《巴兰的驴子》………………………………..13 二、两幅《降下十字架》…...…...…………………15 三、《基督与通奸的女人》…..………………..…….17 四、《浪子回头》分析……………………….....….20
第四章个人创作总结………………………………………23 一、关于《放学后》的创作……………………………..23 二、《熊润珍女士》………...……...…………………24
与文艺复兴“明暗对照法之父”达芬奇和“戏剧性光影大师”卡拉瓦乔不 同,达芬奇与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光影更多的是起到造型空间的作用,而到伦勃 朗的作品中,除此之外,他把光影的象征性更为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光影的象征性运用并不是从伦勃朗开始的,这个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不 过,光影的空间造型之工具性和象征性得到完美的统一,还是要到伦勃朗中晚 期的艺术作品中才开始产生,尤其以宗教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这给后来的艺 术家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后印象派的凡高、罗马利亚的 巴巴等都对他十分推崇,也证明了伦勃朗创作理念的价值所在。
1.Biography.…………….……….….……….….….……………………….….…………….9 2.Summary of Rembrandt’S Career………….…………………….……….….…..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勃朗自画像
摘要:伦勃朗是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
他坎坷的一生颇为传奇。
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了低谷,又有过短暂的高峰,最后又回到了低谷。
对于命运开的玩笑,他也是颇为无奈,但也只能欣然接受了。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
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
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艺术的表现力,而没有顾及到客需求的做法导致客户越来越少。
随着妻子的去世,收入的减少使他的生活回到了原点,甚至更加贫穷。
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与伦勃朗一起分享这份财富。
关键字:伦勃朗,自画像,光影明暗,艺术。
初次知道伦勃朗的画,就是他的自画像。
已经不记得那是什么样子的伦勃朗了,是卷发呢?还是肥肥的脸蛋呢?又或是迷离的眼神?都不记得了。
记得的唯有那抹光线。
能被人记住的画家都属不易,伦勃朗虽然经历了崎岖的一生。
但是最终他留给了我们感动。
从那以后,会有一种想要去了解那个画家的心情。
于是有一次在新华书店看书的时候,本来是想找一些素描的书看看的,因为当时刚好大一,在学习素描基础。
那时刚好看到边上有一本伦勃朗的作品,然后就很自然的翻看起来。
慢慢对他的了解就渐渐多了起来。
自画像,或许是画家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种方式吧。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他的自画像,了解一下属于伦勃朗的世界。
伦勃朗的全名叫做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是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
他的一生颇为坎坷,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的坎坷才留给我们那么多动人的画。
1606年7月1 5日,他出生于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顿。
那个年代正值一个市场对艺术品急需的年代。
那个时候的荷兰社会,有钱人都想在自己家的墙壁上挂一些画来装饰自己的家。
甚至有的人家里还有专门的陈列室。
英国人约翰埃·弗琳写道:“在这里,图画是非常普遍的,没有哪一家做生意的不挂上几幅画。
”人们可以从画家那里直接买画,也可以从画店订购或在拍卖行竞价购买,在集市上也有卖画的摊点,在这种形势下.贴近当时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主要体裁。
17世纪的荷兰产生了大量的画家,市场的要求也使画家们在创作的样式、体裁、题材上专门化。
伦勃朗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的娘家是开面包坊的。
从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的出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很平凡的。
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
这样的出生,或者说是人生的不公在他心中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这种影响或者说自尊可以从他后期的作品中看出来。
其实伦勃朗刚开始并不是学画的。
他14岁的时候去学习了法律。
后来可能因为整个社会中画家处于一个高收入阶层,于是他也去学习画画了。
伦勃朗首先在本地著名的画师雅各布·凡·斯旺恩布尔赫的画室学习了3年,打下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去了阿姆斯特丹,跟随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油画技法,学了6个月,就回到了莱顿。
由于伦勃朗刚出道,订单并不多,他在莱顿开设自己的画室教画画赚钱,同时也进行创作。
伦勃朗少年时曾在莱顿的拉丁语学校学习宗教,对《圣经》很感兴趣,最早的一批作品都是《圣经》题材,效果上受到老师拉斯特曼的影响,背景明亮,但人物塑造是伦勃朗式的,如雕塑般结实又有些朴拙,《托比特和安娜》、《巴兰和他的驴》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628年后,伦勃朗开始对“光”感兴趣,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伦勃朗画面的明暗对比开始强烈起来,这也成了伦勃朗最具特色的绘画原则。
此后,伦勃朗的才能终于被普遍地承认了。
他为当地商家画的穿着华丽服装的肖像画也让客户非常满意。
1632年,阿姆斯特丹公会和慈善机构要装饰他们的会议厅,伦勃朗应邀创作了《杜尔博士的解剖课》。
在这张油画中,卡拉瓦乔式的光影效果被运用得炉火纯青,这张油画给伦
勃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名声远扬,订单源源不断,画价也节节攀升。
可以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峰期。
两年后,也就是1634年,伦勃朗终于追求到贵族少女萨齐亚并与之完婚。
伦勃朗终于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从他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也可以看出。
自画像中他大多身着华丽的衣服。
但萨齐亚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还得了肺病,这种病在潮湿的荷兰是很难治愈的。
1632年到1642年,伦勃朗享受了10年顺利富足的生活。
但是伦勃朗很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
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
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艺术的表现力,而没有顾及到客户的需求,导致客户非常的不满意。
客户不满意,后果非常严重。
当时,客户就把伦勃朗告上了法庭。
客户说,我们出的是一样的钱。
凭什么我来当背景。
凭什么我只露一个后脑勺呢?站在客户的角度想想也对,谁也不想花了钱得到这样的结果。
结果呢,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因此伦勃朗还得到一个绰号,叫“黑暗王子”。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与现实还是有距离的。
或者说普通民众的审美观还没能跟上艺术的脚步。
祸不单行,伦勃朗的爱妻萨齐亚在这一年的夏天因肺病去世了,而且是在她刚刚生下一个儿子后不久。
伦勃朗的人生渐渐开始往下坡走了。
他的艺术追求与当时的资产阶级趣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才刚刚开始。
对艺术的追求与理解,使伦勃朗的画风发生了改变。
伦勃朗逐渐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对象,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得黏稠的油画颜料产生出独特材料美观。
伦勃朗的画作具有如此美妙的画面肌理,只有后世的梵高和弗洛伊德能与之媲美。
但超越时代的审美往往无法拥有合格的欣赏者,同时代的人看惯了细腻光滑的肌理的和典雅的色调,对伦勃朗那浑浊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很不理解,戏言说伦勃朗的油画可以被牵着鼻子走。
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伦勃朗的订单骤减,他的收入也就断了。
难道伦勃朗就不知道的非主流会没饭吃吗?我觉得他是知道的。
他自己说过一段话,他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我常常假装自己是个大贵族,那是我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喜欢穿得阔气,喜欢想象自己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当然,萨齐亚是,而我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我的哥哥是个鞋匠,全世界所有的绫罗绸缎和一切的装饰打扮都决不会使我有任何改变,那段时间里,我刚刚结婚,一年后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需要钱,所以我要拼命挣钱,但是,这只能使我做一个很好的工匠。
我不希望这个样子。
这就是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作画的原因。
当然,我应该讲求实际,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作画。
但是,好多时候,我自己也曾经偷偷地试过,而且很下工夫地尝试过,但是我做不到,一点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有些癫狂了……我并不想责怪那些人,因为我听说,人们在指责我太骄傲或者高傲,不肯改变我的绘画方法。
事实上不是我太骄傲或者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这就是全部实情。
所以,我固守自己的路线,而且我想,我要固守到走进济贫院或者坟墓为止。
如果有人在我的坟墓上立一块碑,并且在上面写上‘这里埋着一个傻瓜’,那么,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在他订制的这块碑的那天他做得最正确。
”
从这段话中我们多少能了解一点画家的心境。
伦勃朗有一种画家的自尊心,让他觉得他应该高于生活,或者说是高于世俗吧。
他的高傲使他不愿向现实低头,但是现实又偏偏很残酷。
平凡的出生使他不得不去追求富贵。
追求到了富贵,却又因为出生是他并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富贵。
内心或许有点自卑吧。
等到再次失去了富贵了以后,感觉就像是受到了一场命运的捉弄。
尊严似乎不能换来饭吃。
慢慢的卖掉了房子,儿子也死去了。
命运真的是开了一场很大的玩笑。
在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穿的颇为窘迫。
比以往更为沧桑了。
坎坷的一生在他生上留下太多了印记。
终于在他离开人世间的时候,他画了最后一幅自画像来与这个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世界道别。
尽管画面中的他是那么衰老、沧桑。
他认清了这个世界、认清了人。
他再也没有什么打算了。
他变成了绝望的化身。
他俯瞰着所有所有,他微笑着在心中构筑着幻想。
伦勃朗用他的微笑和深邃的眼睛,与他手中的一本书一道告诉我们,他逃入人类的最后一道避难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