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影响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在宋朝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但也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
内忧方面,主要是经济困境和政治腐败的问题;外患则包括党争、族群问题以及对外侵略势力的威胁。
这些问题使得宋朝在治理过程中陷入困境。
一、经济困境宋朝经济发展起初较为繁荣,但到了后期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货币贬值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由于世界上流通的货币不断增加,加之政府经常发行钞票来满足开销,导致宋朝的货币逐渐贬值。
这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农业产量的下降也是宋朝经济困境的一大原因。
由于农田过度开垦、土地私有化严重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农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
这不仅让百姓生活更加困难,还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
二、政治腐败宋朝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官僚体系庞大,官员却普遍缺乏廉洁奉公的精神,贪污腐化现象十分普遍。
贪官污吏钻法律的漏洞,私设关卡,以权谋私,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宋朝政府的选拔制度也存在问题。
科举制度虽然为朝廷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机会,但也让贪官污吏得以钻营,通过贿赂等手段获取官职。
这导致了政府官员普遍缺乏责任感和才干,无法有效地治理社会问题。
三、党争与族群问题宋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形成了北方党争与南方党争的格局。
北方守旧派追求保守主义,崇尚儒家传统,强调稳定与秩序;而南方新党则追求变革,倡导法治与科学。
这种矛盾使得朝廷内部出现了激烈的党争现象,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困难。
此外,宋朝内部也存在着多个族群之间的矛盾。
北方的契丹族和西北的西夏族形成了对宋朝的边患,经常进行侵略。
这使得宋朝需要投入大量的军力来应对外患,不得不大量调动资源,加剧了内部的负担。
面对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朝廷加强了对朝内腐败现象的打击,加大了监察力度,加强了法律执行力度,力图恢复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第三讲宋代一、宋代政府组织(一)宋代中央政府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从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
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
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
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1、相权之分割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1)三省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因而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
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
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
(2)两府枢密院是晚唐五代传下的管军事的新机构。
宋人不能纠正,沿袭下来,成为一重要官职。
中书省与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两相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3)三司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
第一,户部司第二,盐铁司第三,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司,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安史之乱,财政困难,为方便直接处理财政问题,有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此虽不可为训,究竟是宰相亲握财政大权,还可说得过去。
宋代,因其弊不能革,提高三司地位,由三司独掌全国财政,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这是极不合理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宰相掌握财政权的不同认识王荆公(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新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这一措施,在荆公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
司马温公(司马光)极反对唐代由宰相兼领司职。
他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
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参与其事。
这里可见到荆公、温公对当时制度上的一种歧见。
荆公之意,是想把财政大权仍隶属于宰相,这属制度问题,非人事问题,与当时三司长官之称职不称职不相干。
荆公是想重新厘定三司权限,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起来。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很久没写政治制度的文章了,感谢头条官方的邀请。
今天我想写一下二府三司制度,这是宋朝最重要的一个中央制度,从宋太祖时期下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管行政,一直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抗元力量灭亡,二府三司制度一共持续了近320年。
为什么老冯说二府三司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唐代三省六部一、何谓二府三司?宋太祖武将出身,他原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殿前都检点(禁军统领将军),作为武将,他深知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开始设置的节度使是武将专权的危害。
所以在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做了三件事:1、杯酒释兵权;2、收天下之兵;3、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二府三司)。
宋代二府三司杯酒释兵权老冯在这里不过多解释了。
收天下之兵就是把天下地方上的精锐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调配,这个我们后面会分析,它其实和二府三司有很大联系。
我们重点来说第三个就是二府三司。
其实二府三司是唐代三省制度的一个升级,唐代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被宋太祖合并成了中书门下,而宋太祖又把军政权分出,设立了一个叫做枢密院的机构,其实中书门下是合并丞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是分割丞相的军事权,剩下的丞相的财政权被宋太祖新设立的三司使所代替。
这就直接把丞相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割离,进而加强皇权,这是赵匡胤的终极目的。
二、为何说行政效率低下?宋朝皇帝刚才咱们说了,二府三司设立的终极目的是加强皇权,但是宋代皇权真的加强了吗?表面上来看,皇权真的加强了,但是实际实行过程中,皇权受到的制约并不少。
首先宋太祖设置言官机构叫做谏院,由文官充任(包拯做过这个机构的长官);然后皇权受到了以丞相、参知政事等高级文官的很大制约,宋代皇帝权力并不像明清皇帝那样大权在握。
所谓的效率低下,低下在哪里?二府三司的设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司下属户部、度支、盐铁等机构,放到别的朝代一个机构能办的事情,宋代为了分权,用两个、甚至多个机构来办。
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北宋在公元960年建立,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其中,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
一、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有直接的关系。
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掠夺和破坏,使得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本无法控制欧阳永叔、董翰、贾似道等割据一方的势力,使得社会动荡不止,需要改革旧制度。
二、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1、均田制北宋时期,通过施行“均田制”,将旧有的地主阶级重新分配,从而加强政府对广大农村群众的控制。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物质财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科举制度北宋通过实行“科举制度”,提高了社会精英的选拔标准,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均衡,打破了贵族闭门造车的格局,有力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3、州县制度北宋时,启用了“州县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治理更加规范化和有组织化,通过设县设官,析责分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强化了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北宋政治制度变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实行创造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看,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政治制度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制造业和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北宋推行科举制度,通过人才选拔,有力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
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
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1、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北宋经济发展,为何国家却积贫积弱
北宋经济发展,为何国家却积贫积弱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同时却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国家“积贫积弱”是指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国家积贫表现在:一是国贫——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二是民贫——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三是地方贫——北宋为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国家积弱表现在: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有:⑴封建制度的弊端。
①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不抑兼并,到王安石变法前夕,大官僚、大地主霸占的土地竟占北宋全部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②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也使国家积贫。
⑵北宋重文轻武。
通过科举考试,起用大批官僚,扩大统治基础,结果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俸开支与日俱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⑶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北宋统治者每年大量增兵募兵,结果军队的数目越来越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⑷每年送给辽、夏大量的岁币,以求得议和,这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⑸北宋统治者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充实京师,地方军队多为老弱。
禁军半数派驻外地,三年一轮换,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与辽、夏的作战中屡屡败北。
⑹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进一步造成国家积弱。
积贫积弱相互影响,使北宋国力日衰。
北宋经济发展是各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国家积贫和积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王朝,他富足发达,但又积贫积弱。
终北宋一朝再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于到最后被金国所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北宋为什么会在如此富足和先进的情况下,最后却在对落后野蛮人的战争中失败的这么惨呢?这好像违背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常识。
其实我认为北宋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是军事上的落后造成的,更细致的讲,这是北宋缺少骑兵,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我们汉民族有两个法宝。
一、是长城防线,依靠天险与坚城,彻底将游牧民族的骑兵挡在长城以北。
比如历史上秦始皇命蒙恬带兵30万修长城,抵御侵略和明朝中后期围绕长城防线为主的防御后金和蒙古的政策等等。
二、以骑兵对抗骑兵,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战争中取得与敌方一样的优势。
比如西汉武帝时期的灭匈之战和明初的灭元之战都是采用以骑兵对抗的骑兵而取得的胜利。
而北宋以上两点基本不沾,首先长城防线(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回在辽国手中。
其实宋朝是一个严重缺少战马的朝代。
我想就以上两点来讲,只要北宋占得一条也不至于被金国所灭。
特别是骑兵,可以说是北宋存亡成败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就以宋朝马政的得失来分析一下,北宋军事方面的巨大缺点。
“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礼记·月令》“自建隆后,其官司之制,厩牧之政,与夫收市之力,牧地之数,支配之等……皆可得而考焉”自宋太祖时便针对五代以来马政废弛做出改变,赵匡胤兴牧监之制并且在边境开设马市用于购买和引进战马。
可见北宋政府非常重视马政,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马政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牧马”和“市马”是北宋马政最主要的两个特点。
北宋马政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太仆寺、群牧司和茶马司。
太仆寺主管皇室宗亲的日常出行用马,而掌管军马管理的,主要是群牧司和骐骥(qí jì)院、诸访监,但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将太仆寺变为全国最高的马政机构,总领群牧司和骐骥院、诸访监。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变革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
虽然宋朝在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其政治面貌却饱受动荡和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朝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政治变革的原因与影响。
一、内忧的因素1. 官僚制度的腐败:宋朝官僚制度长期存在腐败问题。
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导致政府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2. 经济困境:宋朝重商轻农,导致农民负重税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潮起潮落。
同时,民间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大社会矛盾。
3. 安南(越南)的失陷:安南一度是宋朝的附庸国,但在宋徽宗时期,因内忧外患,安南失陷于南方山蛮,给宋朝在南方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外患的挑战1. 北方的辽、金侵袭:宋朝北方边境多次遭辽、金侵袭,使国家资源被消耗殆尽,国力大幅度削弱。
2. 西北方的西夏侵扰:西夏以西北边疆地区为活动据点,频繁侵扰宋朝边境,对宋朝北方的经济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3. 南方方向的南宋和亡国之战:宋室南下后的南宋面临金朝的长期围剿,最终于绍兴二年(1132年)面临灭亡的危机。
三、政治变革的尝试与影响1.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在继位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设立法场、整顿官员、加强土地管理、改革刑政等措施。
这些改革试图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但由于内外因素太过复杂,成效有限。
2.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以变法来跟人民改革官员制度、财政制度、军事制度等。
王安石变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反对派的强烈抵制以及运作不当等原因,最终变法失败。
3. 高宗时期的铩羽之矣:宋高宗继位后,面临败亡的局面。
他曾努力推行各项改革,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势力的阻挠,改革无果而终,最终南宋灭亡。
面对内忧外患,宋朝尝试了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改革制度。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改革都无法彻底解决宋朝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覆灭。
两宋极弱的原因
两宋极弱的原因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但宋朝却是一个极其弱的一个朝代。
整个宋朝总共延续了300多年,然而在这300多年中宋朝百姓先后遭受到辽、西夏、金、元等国的侵扰。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北方缺乏屏障,忽视了国防建设北宋时期的辽和南宋时期金都是北方十分强大的民族,而宋朝与这两国接壤的地方大多是平原地带,缺少天然的屏障;宋朝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把大量的禁军驻扎在皇宫周围,再加上宋朝的疆域较大,兵力较分散对北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少了,也因此北方的辽和金经常骚扰宋朝的边界。
二、君臣好逸恶劳宋朝的统治者和大部分官员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宋朝时期没有实行抑商政策,反而鼓励百姓经商,这使得宋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然而纵有这么繁荣的经济宋朝统治者却没有将其转化为国力。
统治者的疑心病很重,有时只要感觉你不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就会重用,甚至不管你有多平庸。
宋朝的官场也十分的腐败,杨家将得不到重用,岳飞惨死。
宋朝在与周边国家对峙中一直都主和,达成了许多的协议,而且每年都要交许多钱和物品,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如果宋朝统治者能积极进取善用岳飞和杨家军,宋朝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外族欺压了。
三、举国重文轻武整个宋朝重文轻武,其原因与宋朝建国的情况有关。
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禁军的统帅,因其部下的拥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
宋太祖知道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例子特别多,再加上他自己也是由武将夺权而建立的宋朝,所以很害怕部下掌握兵权。
也因此出现了“杯酒释兵权”这一有名的历史事件。
受宋太祖的影响,在整个宋朝中,统治者都不信任武将,举国上下重文轻武,压制武将,以防止武将夺权。
每次宋朝面临最为难的是后都会出现有名的将士,像杨家将、岳飞、呼延家族,但每次当度过了难关后,统治者又会马上削弱他们的兵权,即使在作战中也会有文官监视。
自始至终都不信任他们,也不给大权。
宋朝的武官从属于文官,且宋朝的科举重视文科的选拔对武科的几乎没有关注;这造成了宋朝习文日盛,习武日衰的局面。
宋代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官员铨选制度,即朝廷中央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员的制度,其中包括官员注授差遣、叙迁、考课、荐举、恩荫、奖惩等许多方面。
官员在任职期间,建有功勋或有劳绩,按规定朝廷应给予奖励。
犯有罪过,则应给予惩处。
奖惩的形式和名目极多。
且不说物质上的奖励和刑事方面的惩罚,只就人事行政方面奖惩而言。
宋理宗时,《吏部条法》“差注门”列举了“较量”官员“功状”和“过犯”的“通用格”。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行政工作的高效率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
宋朝积弱的原因
宋太袓創立宋朝後,捨周秦漢唐傳統古都洛陽及長安而擇都於汴京,無疑是中國政治重心變遷的顯著標誌。
然而縱觀北宋一代歷史,定都汴京後,雖曾適應了宋初社會發展變化和政治、軍事的形勢,在一定時期發揮過相當重要的政治作用與經濟效益。
但是,畢竟由於建都汴京本身在不利的因素,隨著社會嚴定汴京各種問題的加深,很快就暴露出很多弊病。
於是,在北宋中後期引起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給後世留下的深刻歷史教訓,今天看來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故此宋乃導致宋代積弱不掁的原因,現論述如下:首先,汴京處於黃河中下游平原上,而“魏地四平,諸侯輻湊,無名川大山之限”,從軍事地理與城市設防角度看,有其先天不足的成份。
在中國古代以陸地作戰為主要戰爭方式的條件下,國家的都城除了要保証有充分的給養外,軍事地理上的有險可憑與否,同樣不可忽視。
周秦漢唐建都長安,從地理因素來看,主要都是依靠關中山河之險以保障首都的安全。
北宋定都汴京,雖使漕糧運輸有了可靠保障。
但汴京周圍一馬平川的地埋形勢,郤給趙宋帝都造成了沒有天然屏障這一重大缺陷。
南宋史學家鄭樵總結歷代王朝建都特點時指出,“建邦設都,皆憑險阻。
山川者,天下之險阻也;城池者,人之險阻也。
城池必以山川為固”。
清代學者顧袓禹進而評論河南政治地理說:“河南者,古所稱四戰之地也。
當取天下之日, 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 有必亡之勢矣”。
應說皆不失為真知灼見。
正因為地理形勢上的無險可守,汴京常常暴露在異族入侵的直接威脅之下, 而且隨著契丹的逐漸強盛以及北守軍事上的節節失利,這種危機日益嚴重。
故宋初曾有過的遷都之議,在北宋中初又再次出現。
范仲淹曾說:“洛陽險固, 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
當漸廣儲蓄,繕官室”慶歷四年, 韓琦上書仁宗; “清修京師外城, 言北戎勢重, 京師堰而無備, 若無一朝稱兵深入, 必促河塑重兵與之力戰”; 同時主張”備河北, “營洛邑”。
由此可見在北宋中期已有選見之士對定都汴京重新發生了懷疑。
南宋与北宋的政治治理差异
南宋与北宋的政治治理差异南宋与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治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的继任者,而北宋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建立完整官僚体系的朝代。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治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探讨和比较的地方。
首先,南宋与北宋在统治机构上有很大不同。
北宋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实行封建主义制度,政府中设有各种官职,官员选拔和升迁以考试为主要标准。
这种制度使北宋政府的运转相对高效,能充分发挥官员的才能。
相比之下,南宋的统治机构相对松散,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更多依靠世袭和权臣的推荐,这导致南宋政府的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现腐败和失职现象。
其次,南宋与北宋对待宗室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北宋时,宗室势力较大,宰相一职几乎都由宗室担任。
宗室地位高,享有优渥的待遇,但也存在着宗室削弱中央集权的问题。
而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宗室实行了一些限制措施,取消了宗室担任要职的规定,并削弱了宗室的特权地位。
这种处理方式使南宋的政权更为稳固,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宗室势力过大而导致的政治危机。
另外,南宋与北宋在对待民众的方法上也有所区别。
北宋注重民生,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以保障人民的生计。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而南宋在经济政策上相对保守,对商业活动实行了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南宋对民众的排斥和限制政策可能是对前期北宋经济过度发展的反应,它们试图维护社会的稳定。
最后,南宋与北宋在对外政策上也有不同。
北宋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巩固和扩张,通过一系列战争,将边疆地区纳入统治之下,并为其设立了专门的军事指挥机构。
而南宋则相对保守,对外征战少,更注重与外国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
南宋时期,他们通过积极外交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外援的支持。
综上所述,南宋与北宋在政治治理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北宋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注重官员选拔和升迁的规范性;南宋则相对松散,官员选拔更多依靠世袭和权臣的推荐。
宋朝的不利因素
宋朝的不利因素
1. 国力下降:宋朝经历了频繁的外战和内乱,加上铺设大量的道路和运河,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导致国家的经济和实力逐渐下降。
2. 农民起义频繁:北宋晚期,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如王钦若领导的活佛起义、陈抟起义等,严重削弱了统治阶级的领导能力和统治基础。
3. 宋朝政治腐败:宋代政治腐败盛行,官员贪污受贿,朝廷失去了公信力和民众的支持。
4. 外族侵略:南宋时期,金朝、蒙古帝国等强大的外族朝代纷纷入侵,对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5. 科技落后:宋朝虽然在文化艺术、制度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在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对日后社会转型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缺点
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缺点一、政治方面的缺点在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政治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首先,宋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主要依赖于科举制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能力和政治能力的考察,导致许多官员缺乏行政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难以有效地治理地方。
此外,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存在着权力分散的问题,地方官员的权力过于独立,容易形成独断专行、腐败贪污的现象,影响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治理。
二、经济方面的缺点在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经济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首先,宋代徭役制度对农民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劳役和负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不稳定。
其次,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的赋税制度也存在问题,过重的赋税和乱收乱用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社会方面的缺点在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社会方面存在着一些缺点。
首先,社会地位不平等是宋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剥夺了普通人的平等权利,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社会不稳定。
其次,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官员贵族特权的问题,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往往享有特权,剥削普通百姓,使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严重。
四、文化方面的缺点在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宋代的官僚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和进步,只重视儒家文化和科举教育,忽视了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单一性和狭隘性。
其次,宋代地方管理制度中的审查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使得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受到了严重阻碍,削弱了社会的创新力和文化的活力。
综上所述,宋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点和弊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方管理的混乱和腐败。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地方管理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革和革新,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发展。
宋代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官员铨选制度,即朝廷中央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员的制度,其中包括官员注授差遣、叙迁、考课、荐举、恩荫、奖惩等许多方面。
官员在任职期间,建有功勋或有劳绩,按规定朝廷应给予奖励。
犯有罪过,则应给予惩处。
奖惩的形式和名目极多。
且不说物质上的奖励和刑事方面的惩罚,只就人事行政方面奖惩而言。
宋理宗时,《吏部条法》“差注门”列举了“较量”官员“功状”和“过犯”的“通用格”。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行政工作的高效率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
宋朝的王朝衰落
宋朝的王朝衰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王朝时期,但在其辉煌时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宋朝的王朝衰落可以归因于多种原因,包括外敌侵略、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等。
本文将从政府腐败、党争激化、辽金侵略等方面来探讨宋朝的王朝衰落。
首先,宋朝的政府腐败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宋朝中后期,官僚体制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官员贪污受贿、弄虚作假,导致政府的财政严重亏空,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此外,官员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导致公务员效率低下、政策执行不力。
这种政府腐败严重削弱了宋朝政权的统治能力,为宋朝的王朝衰落埋下了伏笔。
其次,宋朝时期的党争也是导致衰落的因素之一。
在宋朝中后期,政治家之间的党派斗争日益激烈,导致政府内部分裂,政策无法得到一致执行。
朝廷内部的党派争斗加剧了政治不稳定,使得宋朝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削弱。
党争激化还导致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让外敌看到了攻打宋朝的机会。
此外,辽金侵略也是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金两国壮大后对宋朝发动的多次侵略战争使得宋朝不得不分兵应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并最终导致辽金两国相继灭亡。
频繁的战乱给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日渐加剧,继而加速了宋朝的王朝衰落。
综上所述,宋朝的王朝衰落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政府腐败使得政权失去了人心,党争激化导致统治力量削弱,辽金侵略则给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些问题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王朝衰落。
尽管衰落了,但宋朝的文化与科技发展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决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临城下了,朝廷还没做好准备
宋朝的决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临城下了,朝廷还没做好准备“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事件,金国的军队第一次越过宋朝的边境,就能够一直深入,打到开封城下为止,获取宋朝割让河北三镇的承诺。
同年第二次南下时,甚至直接俘虏了北宋帝国的两个皇帝,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从起兵阿骨打起兵到灭亡辽国,金人前后共花了十三年;就在俘虏辽国天祚帝的第二年,金兵再次抓获了北宋的徽宗与钦宗。
相比于灭辽来说,灭宋简直是轻而易举。
然而,如果我们对比纸面数据的话,会发现宋国要比辽国强大得多了。
宋辽在灭亡前夕,人口都达到了峰值,宋朝最多有2088万户(《宋史》数据),辽国最多则有140万户。
金国在一百二十年中,人口最多时也仅达到300余万户而已。
因此,宋朝对比辽朝和金朝来说,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
然而它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在于宋朝行政效率低下、军事调动缓慢,就好像一头笨拙的野牛一样,只要遇到灵活的鬣狗,它便死无葬身之地。
官僚机构庞大的宋朝宋朝从真宗以后,“三冗”问题变得非常突出,其中冗官问题最为尖锐。
北宋的官萌制度与科举选官共存,王公子孙的官爵得以世袭,读书人也可中举得官。
但是官位毕竟有限,既然官员众多,就难免养了不少闲人。
宋太祖时开国初立,恩萌不多,财用常足,故而南征北战,国家财政不吃紧。
等到真宗时,与辽国议和,每年赠送岁币,又相继东封西祀,修筑道观,耗费了不少财政;仁宗时人浮于事,冗官过多,所以一打起仗财政就吃不消,不能不选择苟和。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打击官僚寄生虫的主张。
但改革的阻力太大,没有成功。
后来,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却不敢向恩萌制开炮,所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冗官问题。
元祐党争后,国事日非,章惇、曾布等新党打击旧党,之后蔡京四贼把持朝政,官僚机构逐渐从固化变为腐化。
单是兵权而言,宋朝的军队归好几个结构分管:枢密院负责任免将官,三衙统率禁军,兵部保障后勤,吏部选拔武官。
自从王安石变法之后,免役法与差役法之间来回切换,无法统一。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但其地方制度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官员的任免制度。
宋朝的官员任免完全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官员的调动和选拔完全取决于朝廷,这导致了很多官员的非正常晋升和任命,甚至出现了买官卖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宋朝的税收制度也存在问题。
宋朝实行的是赋税制度,这使得地方农民负担较重,很多人因此流亡或逃荒。
同时,由于赋税制度常常被官员滥用,导致了地方经济的困难,很多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另外,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存在问题。
地方官员职权不够明确,行政效率较低,地方事务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宋朝的地方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需要在今后的地方制度建设中吸取经验,加强地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
- 1 -。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地方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然而,宋朝地方制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对于宋朝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官员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宋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的。
虽然科举考试是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科举考试只考察官员的文化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就导致了一些官员虽然文化水平很高,但是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政治敏感度,从而影响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税收制度不够合理。
宋朝时期,地方政府主要依靠税收来维持自己的运转。
然而,宋朝的税收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税收征收的标准不够统一,导致了一些地方的税收征收过高,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税收征收的方式也不够科学,往往是通过强制征收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地方自治程度不够高。
宋朝时期,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地方政府的自治程度比较低。
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无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从而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宋朝地方制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官员选拔机制不够完善、税收制度不够合理和地方自治程度不够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对于宋朝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一些教训。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宋朝地方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地方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影响作者简介:王海军(1986—),男,山东潍坊人,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方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44;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两宋时期完善起来的文官制度,不仅使古老的中国有序运转,而且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两宋时期,我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央集权自唐朝以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出了重大变革,重视文官,分化事权,避免了政权的分裂,地方的割据,但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经验的借鉴固然重要,但是教训的吸收也同样可贵。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分析探究两宋尤其是中后期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及影响,以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1、吸取前代教训,分化事权,建立庞杂的行政系统
宋朝统治者充分吸取隋唐五代后期的历史教训,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擅政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的“祖宗之法。
从宋太祖开始,用设官
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方法,将全力集中于皇帝中央,削弱各级长官的权力。
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割宰相政权和军事权。
为防止武将跋扈专横,首先解除其军职,授以虚衔,赋以厚禄;其次废除节镇支郡之制,委任京朝官出任知州知府;在各州之上,又设立监司帅司,以监督知州,并分掌一路的兵财民法等权,不用武将;武将一般只做统兵官,率领兵马。
对于宦官女后外戚等,宋朝也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防止他们专权。
2、大肆开科取士,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宋朝科举制度规模扩大,影响上升,地位提高的原因。
这个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本身的继承和积累,宋代的科举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隋唐制度上的开创,以及长期实践积累下的制度上的经验教训,也就不会有宋代把科举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第二个是技术进步上提供的可能性,最关键的就是印刷术的全面普及导致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有了可能,这为科举制在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
[2]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3]另外,宋朝还实行恩荫制度,名目繁多,涉及面很广,宗室弟子在襁褓之中就可以做官,大官除可以荫补子孙外,还可以荫补旁系亲属和门客。
因此官僚队伍迅速膨胀,到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已“数百而除授未已”[4],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影响
宋朝庞杂无比的行政系统,膨胀的官僚队伍,使官员多人浮于事,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进而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导致整个有宋一朝积贫积弱,最终导致了宋朝最后的灭亡。
1、科举制导致官僚队伍扩大化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规模扩大,影响上升造成的后果是,使得政府真正意义上向全社会开放,一切对政治活动有兴趣有抱负,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和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都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掌握相当的政治权力,一切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言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加入到政府中来,为捍卫自己阶层的利益而活动。
科举制度的普及本质上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
从实际来说,科举是比现代西方选举制度更纯粹更公平更开放的民主政治的表现。
但是,科举制的实行本来是十分有利于官员选拔的但是,随着宋朝向前发展,官僚队伍迅速膨胀,特别是恩荫等其他选拔官员的方法实行以后,官员迅速堕落腐化,造成冗官局面。
宋朝往往是职位少官员多。
而宋朝有实行有待官员的政策,再加上官员的奢侈腐化,导致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形成冗费的现象。
2、集权中央,地方缺乏自主权,新矛盾层出不穷
宋朝中央集权加强的后果是,一方面使得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向现代化的国家制度靠拢,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更现代化。
另一方
面由于中央管理负担的加重,导致皇室政治权力的进一步萎缩,为文官集团权力的空前膨胀提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把原先地方分散的矛盾集中浓缩到了中央,产生了新的问题。
首先地方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凡事只有听命中央、听命皇帝,是地方官员成为传声筒,是官员丧失了积极进取的魄力。
到任后往往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机械地做事。
再加上古代交通不是十分发达,政令的传递往往需要较多的时日,这就到时许多事情变得十分缓慢,效率低下。
进而又导致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响。
3、军队战斗力弱,在与周边政权的斗争中处于被动
宋朝行政效率低下也影响到了军事斗争,宋朝建立时,周边存在的政权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方的契丹、后来的金朝等。
宋朝实行的分化事权,将兵分离的政策,导致宋朝军队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大大降低。
西夏统治者元昊称帝后,多次打败陕西各路宋军的进攻,迫使宋朝签定屈辱的庆历和议。
而辽朝也屡次进攻宋朝,澶渊之盟,宋朝皇帝只得屈身称弟,割地赔款。
从这一点看,宋朝最后被军事战斗力十分强大的元朝铁骑征服早就是预料中的
事儿。
三、启示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古才能知今。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机器的立柱。
宋朝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行政管理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宋
代推行的强干弱枝,重之轻武的文官政策,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即造成有宋一代积弱的局面。
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由于相权低落,台谏权重,致政出多门;互相掣肋,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于朝,行政效率低下。
冗费增多,财政拮据:为牵制地方,宋室加设了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
国力积弱,边患深重,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用文官指挥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训练,禁兵调度频繁,地方厢兵嬴弱,使有宋一代国力积弱,武功不振,无力抵制外患。
但这是时代社会局限性所造成的,我们不应苛求古人。
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经验教训,使我国的行政管理适度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使我国的政治建设走向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李海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21卷第3期
[2] 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宋代科举一览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宋史.卷一一五.选举志一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九月戊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