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之辛弃疾篇:《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

合集下载

辛弃疾——《虞美人》赏析

辛弃疾——《虞美人》赏析

辛弃疾——《虞美人》赏析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

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虞美人》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鉴赏】: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

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

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

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

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

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

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

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

这个评价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并非夸大溢美。

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而且把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他们是多么不同!)联系在一起,一并谈论,这是极有见解的。

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朱熹《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诗词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诗词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诗词赏析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代:辛弃疾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注释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很多恨。

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

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辛弃疾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③,送归妾。

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5.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异同。

阅读答案14.D (“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是“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

)15.同: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

(2分)异:《别》诗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1分)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1分)《荆》抒发荆轲因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2分)【诗歌理解】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虞美人》宋词鉴赏

《虞美人》宋词鉴赏

《虞美人》宋词鉴赏晏几道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园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晏几道词作鉴赏此为怀人怨别词。

词中以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回旋往复地抒写了词人心中短暂的快乐和无法摆脱的悲伤,寄予了词人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世浮沉的肤浅感慨。

词中着意刻画的女子形象,隐然蕴含自伤幽独之感。

词的上片描述女仆人公倚阑望月、盼人归来之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

——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天如水”,比方夜空如水般明澈与凉爽,可是其意不于写天,而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歇拍两句写女仆人公的对月怀人。

男子去后始终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信任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聚,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

词中写女仆人公倚阑看月,从盼望到无望,有其独到之处。

“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

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盼望和绝望的交替不言之中。

“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仆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词的'下片抒写女子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痴情等待形成剧烈的反差。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最终悟知痴想成虚。

“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方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

“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

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长久,词中女仆人公感到深深的苦痛。

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

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

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代:辛弃疾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注释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虞美人》赏析辛弃疾

《虞美人》赏析辛弃疾

《虞美人》赏析辛弃疾辛弃疾的《虞美人》表达的情感十分的真挚,引起共鸣,使世人非常的感动。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

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

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

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

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

“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

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

“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

“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

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

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虞美人(赵文鼎生日)翠屏罗幕遮前后。

舞袖翻长寿。

紫髯冠佩御炉香。

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席。

咫尺长安日。

宝烟飞焰万花浓。

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一杯莫落吾人后。

富贵功名寿。

胸中书传有余香。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

江海消闲日。

看君天上拜恩浓。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内容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鉴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鉴赏: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内容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鉴赏: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忆王孙内容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鉴赏: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_全诗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_全诗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南宋诗人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析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

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语文诗词赏析-《虞美人》

语文诗词赏析-《虞美人》

WORD格式
专业资料分享
语文诗词赏析-《虞美人》
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统题材,在刻画女主人公的
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艺术特色。

上片描述她倚阑望月,盼
人归来之情。

下片抒写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
痴情等形成强烈的对照。

此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深曲的典故,只是通过抒情主人公把个人的身世遭遇、短暂的欢乐与无法
摆脱的悲哀,用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反反复复向读者诉说,
使人心醉神迷,为之低回不已。

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

辛弃疾《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 辛弃疾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③,杜鹃声切④。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⑤。

算未抵、人间离别⑥。

马上琵琶关塞黑⑦,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⑧。

看燕燕,送归妾⑨。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⑩。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11)。

啼鸟还知如许恨(12),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13)!〔注释〕①本篇选自《稼轩词》。

茂嘉,作者堂弟,因事贬桂林,作者以此词送别。

②鹈鴂(ti jue提决),作者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这两种鸟与鹧鸪鸣声都很悲切。

③那堪,不堪。

鹧鸪,鸟名,其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

④杜鹃,其鸣声如“不如归去”。

⑤芳菲都歇,百花凋谢。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古人以为鹈鴂的叫会使百草凋零。

⑥这句意思说:以上三种鸟声,都比不上人间离别的痛苦。

⑦这句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名嫱,汉元帝宫女。

汉元帝为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把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晋石崇《王明君辞序》(明君即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昔公主嫁乌孙(汉武帝时之事),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从此昭君弹奏琵琶出塞遂成为传说。

关塞黑,形容塞外的荒凉。

⑧长门,长门宫,在汉皇宫内,汉武帝陈皇后失意时居此,这里代指冷宫。

翠辇,用翡翠羽毛装饰的宫车。

金阙,指宫殿。

这句说,王昭君在冷遇中被物色为“和亲”对象,乘辇离国。

⑨“看燕燕”二句,用戴妫(gui规)被弃归陈的典故。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据汉代学者说此诗本事是春秋时卫庄公妾戴妫,陈国人,卫国内乱,她的儿子(新立国君)被杀,因而被弃归陈,卫庄公夫人庄姜与她送别,作《燕燕》诗。

⑩“将军”四句,用李陵别苏武的典故。

李陵,汉武帝将军。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内容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鉴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鉴赏: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内容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鉴赏: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忆王孙内容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鉴赏: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仅仅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水准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能够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因为“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辛弃疾《虞美人》欣赏

辛弃疾《虞美人》欣赏

辛弃疾《虞美人》欣赏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虞美人宋代:辛弃疾夜深困倚屏风后。

试请毛延寿。

宝钗小立白翻香。

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四更山月寒侵席。

歌舞催时日。

问他何处最情浓。

却道小梅摇落、不禁风。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文学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①,记余戏语。

[注]①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者甚多。

他深感厌恶,唯有强装笑脸,自嘲笑得面似靴皮。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笔八字,总括辛氏家族历久不变的门风,刚烈正直,铮铮傲骨,对君国忠心耿耿。

B.“椒桂”指胡椒和肉桂,此处象征辛氏族人令小人畏而怯步、避而远之的辛辣品质。

C.词人深感辛家不及及其他人家,希望族弟能代表辛门子弟,扭转家族命运,奋起直追。

D.“休忆”一句表明词人与族弟感情深厚,此处劝其应专心公务,勿以手足离别为念。

17.请从“戏”字人手,体会作者在戏谑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16.C(词人于下阕反面立意,表面将本家子弟与别家子弟对比,自嘲辛家与高官厚禄无缘,实则希望辛族子弟能牢记家门清白刚烈的作风,不做附权媚势、溜须拍马之事。

)17.①戏说“辛”字意义,实为辛门子弟坚守家风的辛酸遭遇,有对家族的自豪,也透露了词人内心的不满和无奈;②表面解嘲辛家无缘荣华富贵,实则是不屑于别家子弟谄媚权贵求取名利的行为;③作者借田元均调侃自己笑似靴皮的典故,联系上阙对“辛”字的戏说,表达对族弟此次赴调的祝福,同时希望他能牢记和发扬辛家刚烈正直的门风。

(每答对一点给2分)。

辛弃疾《虞美人》

辛弃疾《虞美人》

辛弃疾《虞美人》辛弃疾《虞美人》辛弃疾《虞美人》1《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宋代:辛弃疾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译文当年春风得意,好像芳草天天得到春风吹拂。

由胜转衰,四面楚歌,只得高声哀唱,和虞美人诀别。

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从此要何以对待项羽呢?众人只知欣赏美妙舞姿,不解其内心悲楚。

虞美人草静止不动就像那整整衣袖、亭亭玉立的美人,停止歌舞,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了虞姬的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项羽姬妾虞姬称虞美人。

虞美人草: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

如鸡冠花。

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

青青:茂盛貌。

亭亭:孤立无依之貌。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赏析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

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

“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

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

“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

“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

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

《虞美人》宋词赏析

《虞美人》宋词赏析

《虞美人》宋词赏析
虞美人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

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虞美人》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词作鉴赏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

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

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

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

那天夜
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之辛弃疾篇:《虞美人别茂嘉
十二弟》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
【内容】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

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
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

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

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

“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
“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

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

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

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

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

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

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
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