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黎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资料积累一一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杜甫“三吏”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指:背诵诗歌。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岱决眦入归鸟眦白头搔更短搔浑欲不胜簪簪卄仝哈M十老羽逾墙走逾三男邺城戍邺戍如闻泣幽咽咽老妪力虽衰妪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造化钟神秀钟:阴阳割昏晓阴:阳:会当凌绝顶会当:浑欲不胜簪浑:吏呼何怒一何:老翁逾墙走逾:走: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别:二、整体感知《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
凌底下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语文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审核人签字:授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25《杜甫诗三首》任课教师郑利霞课型问题导读课问题生成解决课课时2授课时间2011教材分析《杜甫诗三首》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歌教学内容。
这三首诗表达了诗人立志高远、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学生分析本班共有六个学习小组,学生大都生性活泼,学习气氛较为浓厚。
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尤其是每个小组的学科组长,勇敢大胆,有很好的表率作用。
设计理念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背诵和研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雄心气魄和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引导法、交流法、展示法。
教学准备一案三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导入新课2分创设语言情境【旁白】“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的人物是谁呢?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学生表现出积极地参与兴趣。
怀着对问题的探究热情走进文本。
熟读【旁白】巡视、检查学生课前的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并8分创设阅读情境朗读预习情况【旁白】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小组内畅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旁白】刚才大家在小组内讲述了诗歌大意,下面请学术助理代表全班同学讲给大家。
【旁白】同学们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已经比较熟悉。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成“生成单”里的问题。
请每组的5号学生把答案在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补充。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文体知识:1、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望岳》《春望》均为五言律诗。
2、诗歌从表达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石壕吏》属于叙事诗。
3、对偶: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
4、古诗句式节奏划分标准: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节奏划分符号为“/”。
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简介:1、诗史: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2、“三吏”“三别”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3、三首诗都收入《杜甫详注》。
写作背景: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个首是望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导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春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古诗朗读停顿方法】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五单元25课导学案.doc
dai _______ 宗 青未了—决 zi ______ sao ________ 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責未了( : (4)城春草木深((7)荡胸生曾云( ) 生曾云— —更短 不胜zan ______(2)阴阳割昏晓( C5)会当凌绝顶( (8)家卫抵万金( 凌绝顶 _______ 夫如何 _____) (3)造化锂神秀( )(6)浑欲不胜晝( 3. 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 之雄,西岳 之险,南岳 之秀, 北) 浑欲不胜贅(2.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 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知识链接: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 称“杜工部”。
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 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 “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导学案一、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之幽,中岳 ______ 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 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 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春望》一、预习检测。
C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语。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肖明霞审核人:刘海霞编写时间:2016-2-24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2、背诵这三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借古咏怀的手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4、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5、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借古咏怀的创作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知人论世法、讨论点拨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1[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
教学过程: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秀美,山势之高峻。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侣俸中学 陶鸿中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熟读并背诵三首诗。
2.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1. 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 情操。
导学重点:1.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导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导学课时:4课时导学方法:1.朗读导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诗歌境界导学法。
第一课时 (总第23课时)导学要点:学习《望岳》。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二、杜甫简介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望岳杜甫 三、学习《望岳》(一)背景与朗读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 ǎn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精品25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学案.doc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3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习提示】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课前自学第一课时《望岳》一、预习点兵1、资料积兼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 - 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背景简介: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矗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亍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o“三别“指:O4、背诵诗歌,争取提前默写。
5、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二、课前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⑵决眦入归鸟眦()⑶白头搔更短搔()⑷浑欲不胜簪簪( )⑸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 )戍()⑺如闻泣幽咽咽()⑻老妪力虽衰妪( )⑴造化_______ 神秀(2)阴阳_______ 昏晓⑶荡胸生—_____ 云⑷决 _______ 入归鸟 3、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
杜甫诗三首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
容。
方法指导:
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把握诗人的基本情感倾向和寄托的关键,也是理解诗歌主题的关键。
回答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诗歌内容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等。
(2)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诗歌主题,概括出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素材积累:
一则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一个冬天的某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个叫梅岭的地方。
他雇了一顶四人抬的轿子,就上路了。
行进途中,雪越来越大,鹅毛似的雪片飘飘洒洒,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皑皑白雪笼罩,一位轿夫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来,轿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憋红了脸
苦想。
杜甫在轿里看了看不远处的梅岭,苍茫隐晦,巍峨壮观,就接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
那轿夫一听,觉得对的非常好,就是啊,虽然在空中是鹅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岭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哪片了。
他就想这个坐轿的是谁啊,当今只有诗圣杜甫杜少陵有这样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
那么把这四句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
片片片片片片片,雪落梅岭形不见。
此人莫非杜少陵?然然然然然然然。
25杜甫诗三首教案(共五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25 杜甫诗三首教案25 杜甫诗三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内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总第20课时课型新授备课时间:9月22日备课人:马莉上课时间:月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诗文内容,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点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诗文内容,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难点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诗文内容,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情境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前展示1、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合称为“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著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
2、注音岱宗夫如何()()青未了()决眦()花溅泪()不胜簪()三、自主学习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四、合作探究1、《望岳》首联、颔联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教学反思(手写)时间:教研组查阅教研室查阅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3、《望岳》中表达作者想登上泰山顶峰,俯视一切的句子是哪两句?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如何理解题目“春望”?5、《春望》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五、当堂检测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望岳》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精品]25导学案.doc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大意3、充分熟悉诗歌语言赏析步骤,学会品析诗歌语言的方法【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一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望岳》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写作背景二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3、写作背景三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 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 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 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者6收集在________ o(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 )(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 )(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7)如闻泣幽咽咽( )(8)老妪力虽衰妪( )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黎晖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辅备人:沈月琴马玮英张芸集备时间:2012.11.15 使用时间:________课题25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的风格变化的原因。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习难点1、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提高自己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朗读背诵诗篇。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点拨指导资料助读一、作者及背景资料展示(提示:请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画出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认真阅读资料,了解有关文体及本文特点。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如何()青未了()岱()宗决眦()搔更短()簪()三、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阴阳割.昏晓:________ 造化钟神秀..:会当..凌绝顶:________ 浑.欲不胜簪:________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
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⑵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认真读三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依据注释,了解文学常识。
合作探究一、检查预习二、指导朗读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望岳》1、朗读诗歌2、《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运用想象描绘一下你对诗中图景的第一印象。
3、《望岳》颔联中的“割”字如何理解呢?大声读,掌握朗诵节奏,读好句子的停顿。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4、再读诗歌,结合背景,体悟作者感情。
【背景】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春望》1、自读诗歌2、初步把握本诗中“望”的内容与《望岳》中有什么不同。
《春望》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现状?3、再读诗歌,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感情【背景资料】天宝+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诗人触景生情,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阅读赏析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合作探究: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务,请同学们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反馈练习1、正音岱宗()决眦()2、释词:岱宗:青未了:造化:钟:荡胸:曾云:决眦:会当:3、补写诗句。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填空:①《望岳》中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耸的语句是;诗人想象登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语句是;②《春望》中反映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事的句子;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反思收获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黎晖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辅备人:沈月琴马玮英张芸集备时间:2012.11.15 使用时间:________课题25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的风格变化的原因。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习难点1、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提高自己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朗读背诵诗篇。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点拨指导资料助读1、了解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年(758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认真阅读资料,了解有关文体及本文特点。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5)三男邺城戍邺:(6)夜久语声绝绝:3、《石壕吏》故事情节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三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依据注释,了解文学常识。
合作探究一、检查预习:二、指导朗读: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再读诗歌,说说你的理解:①其实,安史之乱中,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______________。
②黑夜中的哭声,那是________________ (谁的哭声,为什么而哭)③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最令我震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_____”字写出(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延伸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大声读,掌握朗诵节奏,读好句子的停顿。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互动共同2、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3、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妪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反馈练习一、默写诗句1、暮投石壕村,___ _____。
__ ______,老妇出门看。
2、夜久语声绝,___ _____。
天明登前途,___ _____。
二、背诵《石壕吏》,理解阅读,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6)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 _____”,揭示主题。
反思收获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