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德育过程-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德育过程和德育方法

第四章  德育过程和德育方法

类型: 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
(四)奖惩激励法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肯定 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促 进学生不断成长的方法。
类型:
奖励——强化良好行为 惩罚——抑制失范行为
讨论

惩罚与体罚是一回事吗? 你赞同教育使用惩罚吗?
学校常用哪些方式惩罚学生?你认为用哪 些方式较恰当? “惩罚与罪错对等”原则适用于学校吗? 为什么?
教 例

一个与你同龄的同性同伴,因为你不知道 的原因心烦意乱,你怎么办?
学生反应

不管不问 感到不安但不知如何是好 向成年人反映 对别的同伴谈论这种情况 取笑他、回避他 试问他怎么啦 设法同他交流 安慰她 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体谅模式



教材:《生命线》 假设:13-18岁是个体学会关心的最佳期, 也称社会试验期,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成 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学方法:陈述、角色扮演、模拟表演、 小组讨论等方法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以及观察和理解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 和情感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
教学程序

宣读或板书一种情境 请学生写下在这种情景下你会怎样做 收集答卷,并选择一种行动方针 邀请一组有类似反应的学生,角色扮演该 情境 启发全班同学对角色扮演者的反应进行评 论,启发其他方面的角色扮演 师生共同总结



学会和各种人相处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交往与活动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
榜样的类型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第一篇: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驶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这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呢?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德育工作过程材料

德育工作过程材料

德育工作过程材料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如何立足现实开展好德育工作,始终是新城中学干部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来,学校立足两条主线、把握三个“一点”、抓好四个途径,使德育工作得以扎实开展,学校教育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一、立足两条主线,开展班级工作。

鲁洁教授曾说过:“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

”班主任与校团队会是德育工作的两条主线,学校始终紧紧依靠这两条主线开展好班级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播种耕耘在学生广阔的心灵世界中。

学校把能否统一大家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作为工作的一项重点,将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列入重要日程,尽可能地让班主任从根本上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全校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舍得付出平凡、乐于应对琐碎,善于闪现智慧,敢于奉献青春。

把班里的几十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教育、关心与爱护。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每周一的班主任例会,一般要拿出15分钟的时间共同学习班主任理论知识,以求得到指导,获得思想与方法上的提高。

已经和正在学习的内容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节选,鲁洁的《德育新论》部分章节,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等。

下一步打算将电视连续剧《校园先锋》推荐给班主任们观看,或者是将这部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剪辑后组织班主任观看。

这部拍摄于1996年的电视剧,让人们懂得了教育的温暖与庄严,至今仍启示我们:要带着理性的思考与崇高的责任去从事班主任工作。

反思班主任理论学习的目的,实际上讲,除了上述初衷外,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引导班主任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大家都统一一个认识:德育领域大有可为,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使命责无旁贷。

2.开好班主任论坛,加强班级工作方法的交流与展示。

每学年,我校都认真组织好班主任论坛活动。

活动期间,新老班主任互帮互学。

班主任所撰写的德育论文、设计的主题班会备课、采取的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论坛切磋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

2、社会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中活动与交往的特点: 具有引导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和主要交往对象 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情 感、行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 时性。
道德认知——基础——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激励和调节——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调节——持之以恒 道德行为——关键——导之以行 侧重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选择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实 施德育内容的具体活动渠道和场所。
1、课程。
小学德育课程
初中德育课程
高等院校德育课程
2、团队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横向德育团队的团结协作、引领示范作用,基础 部在三月份组织各班班干部,开展了以加强常规管理为基础, 突出班级团队联动为特点的班级团队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指挥盲人越障碍”“引导盲人捡瓶子”“背着 盲人飞一会”三个环节。各班代表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感 受着团队协作的力量,选手们紧密配合,抢分夺秒争创佳绩。 最终,1103班的团队依靠默契的配合,在本次比赛中脱颖而出, 创出本次比赛的最佳成绩,成为11级的冠军。同时,12级、13 级的同学也不甘示弱,1203和1306班分别夺得12级、13级冠 军。 活动中,各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交流, 完美的发挥了团队整体的综合作用,为推动班级团队文化建设 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
3、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4、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 法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 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德育过程——精选推荐

德育过程——精选推荐

★★★★★第五章德育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理解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并思考其教育意义。

掌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掌握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阶段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对德育活动程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关系德育全局的领域。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三个角度予以界定:一、计划性与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所谓“计划性”是指,学校德育不象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有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地影响学生。

所以它更有可控性、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所谓“正面性”是指,我们所计划的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

内涵主要有二:第一,德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关于德育价值的正面选择,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价值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是存在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生活幸福的积极价值内容体系的。

关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道德教育宜较多采用正面教育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关系更为复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二、复杂性和多端性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过程相比较,德育过程的首要特点正是它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德育过程ppt课件

德育过程ppt课件
最后只有D将饭盒放进了垃圾桶。
• 53
请各组同学小组以知、情、意、行的知 识,讨论以下问题: 1.A、B、C、D四人,谁的品德高尚? 2.B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3.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最重要的标准应该 是知情意行的哪一个? 4.试着梳理一下知、情、意、行四方面在 品德中的作用。
• 34
你敢扶老人吗?
• 35
• 36
学生品德形成的主要来源: 1.家庭与社会德育 2.学校德育
那个德育应该是占据主导的地位?
• 37
在学生的成长中,学校教育起到了 主导的作用,那么在德育过程中,也是 学校起到主要的作用。而德育的重担更 多的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由此,我们得出了以下规律:
• 38
• 28
德育方法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
动方式的总和。
• 29
问题三:
德育过程中,最大的矛盾是哪两个 因素之间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 30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水平之 间的矛盾。
• 31
德育过程的本质: 有目的地促进社会道德个体化,以
• 12
说课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开 始上课!
• 13
复习
• 14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德育的内容:
1.道德教育 2.政治观念教育 3.思想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 15
德育的意义: 1. 奠基作用 2. 现实指引作用 3. 未来导向作用
• 16
回顾: 我们都经过了哪些形式的德育?
说完随手将自己吃剩的饭盒扔了出 去。
B一脸愤慨的挥舞着筷子批评者A、 C,讲解着乱扔垃圾的危害。

德育的过程

德育的过程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 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和法纪治道德规范。学校德 育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 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 定的。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 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 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育者
教育方法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知、 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 程。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的含义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 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 是非、美丑善亚的认识判断和评 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 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 态度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 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行为起 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2)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受教育者的 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使学 生品德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Hale Waihona Puke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 ,领导者,在德育的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 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 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 和群体。他们都是教育的对 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 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 育的主体。
目录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的要素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 弥补。

最新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最新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试行)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现制定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如下。

第一章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德育生活化、体验化、地域化等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第二章德育目标体系(一)总目标培养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

(二)学段目标1.小学。

培养具有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乐学向上的志趣的小学生。

第三章德育内容体系(一)小学德育内容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学会感恩教育、激趣砺志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等八个系列。

1.爱的情感教育系列(1)爱自己、爱亲人、悦纳他人的教育。

(2)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的教育。

(3)知晓荆楚文化、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风情、感受武汉精神的教育。

(4)敬国旗、唱国歌、初步知晓祖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精品文档(5 )诵读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2.习惯养成教育系列(6)学会自理、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7)遵章守纪、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规范书写、专心倾听、积极思考认真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诚实守信教育系列(9)学习信义典范、树立诚信意识的教育。

(10)诚实自律、守时守约美德的教育。

(11)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的教育。

4.责任担当教育系列(12)了解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13)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5.学会感恩教育系列(14)感恩父母的教育。

五分钟内的德育精品课

五分钟内的德育精品课

五分钟内的德育精品课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五分钟内的德育精品课设计,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有效传达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标
1. 设计一份五分钟内的德育精品课。

2. 确保课程简洁明了,没有法律复杂性。

3. 不引用不能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课程设计
主题:友善与合作
步骤一:引入(1分钟)
- 介绍今天的课程主题:友善与合作。

- 引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案例,讲述友善和合作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2分钟)
- 解释友善的含义: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 解释合作的含义: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努力。

- 强调友善和合作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步骤三:示范(1分钟)
- 通过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演示友善与合作的情境。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友善与合作的乐趣和收获。

结论
通过以上设计的五分钟内德育精品课,学生可以了解友善与合
作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其重要性。

这样的课程设计简洁
明了,没有法律复杂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传达道德教育的内容。

注: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为示例,具体课程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学德育的过程

中学德育的过程

第四节中学德育的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个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选择、填空)(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它包含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它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德育内容具体规划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向的总和。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简答论述)(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四个基本要素(1)知,即道各种道德观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使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一般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在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目的所做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德育的过程

德育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规律目前,人们发现与提出的教育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又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促进教育不断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的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地影响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他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什么性质,其教育也属于什么性质。

在同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一下几点: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并不受其影响,相反,对其还起着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a.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通过帮助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教育通过影响社会,从而形成一事实上的社会思潮,道德风尚和舆论力量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c.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能起决定作用。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范文(2篇)

202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范文(2篇)

202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范文是一项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旨在指导学校制定和实施德育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下面是一个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示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程的目的和任务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二条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条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德育工作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包括德育领导小组、德育工作办公室等,相关职责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负责。

第二章德育工作的内容第五条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安排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需求,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法治、语言文化、科技、体育、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应安排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如讲座、主题班会、文化活动等。

第六条学生思想教育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健康的人格。

第七条德育课程和教育活动评价学校应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对德育课程和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第八条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应积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育人,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共同关心、教育学生。

第三章德育工作的管理与保障第九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学校应制定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办法,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流程,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条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德育工作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目录概念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德育过程的要素中国的德育过程西方的德育过程马克思主义德育论德育的途径(一)教学(二)班主任工作(三)共青团活动(四)课外和校外活动(五)社会实践活动展开概念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德育过程的要素中国的德育过程西方的德育过程马克思主义德育论德育的途径(一)教学(二)班主任工作(三)共青团活动(四)课外和校外活动(五)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编辑本段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德育过程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编辑本段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编辑本段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在我国,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这里的思想品德,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

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是教育者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一、规律一: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人的品德素质、社会行为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规律表明,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规律二:社会环境规律。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德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规律表明,德育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培育,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氛围。

同时,应该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三、规律三:学习发展规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学习发展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阶段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德育过程应当注重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规律四: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

德育教育需要通过知识教育来提供素材和基础,并通过知识教育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知识教育也需要德育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

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以上是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这四个规律反映了德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习发展以及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de)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de)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de)过程,而学生(de)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de)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de);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de)各种道德(de)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de)爱憎、好恶(de)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de)道德目(de)和道德行为所作出(de)自觉(de)坚持不懈(de)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de)道德认识、情感、意志(de)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de)反应.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de),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de).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de)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de)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de)品德(de)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de)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de)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de)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de)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de)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de)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de),也是不人脑固有(de),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de)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de)心理构成要素,它(de)形成与发展和人(de)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de)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de)人,有活动和交往(de)需要,随着年龄(de)增长,他(de)活动和交往(de)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de)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2)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de)目(de)、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de)规律来组织和指导(de),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de)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de)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de)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de)指导下展开(de),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de),具有明确(de)目(de)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de)、自发(de);第二、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de)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de)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de)范围,而不是一般(de)广泛(de)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de)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de)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de),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de)形成(de),因而具有很强(de)科学性和有效性.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de)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de)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de)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de)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de)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de)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de)方向发展(de)过程,是教育者(de)教育和受教育者(de)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de)过程.2)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de)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de)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de)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de)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de)矛盾有不同(de)类型.其中,首要(de)、最主要(de)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de)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de)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de)矛盾.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de)矛盾对德育工作(de)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de)矛盾,采取不同(de)措施,做到德育措施(de)有(de)放矢.4)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de),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de)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de)积极主动性.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de)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de)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de)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想品德(de)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de),而长期反复教育(de)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de)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de). 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de)养成或不良品德(de)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de)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de)结果.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de)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2、中学教学过程(de)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A)教师(de)主导作用是由职责决定(de);B)教师(de)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de)学习质量;C)教师(de)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de)主动性和积极性(de)发挥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de)人,他们是发展(de)人、独特(de)人、具有独立意识(de)人,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de)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de)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de)活动,而且学以自身(de)意识、意志作用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教育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育者既是教育(de)客体,也是教育(de)主体.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A)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de)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de)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B)片面强调学生(de)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de)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de)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de)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de)科学知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de)基础;2)发展智力是深入掌握知识(de)必要条件;3)强调知识和智力(de)统一,并不排斥再者(de)差异;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de)条件;带有规律性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de)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5)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A)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de)做法,B)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C)我们强调知识教育与智力(de)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D)教学(de)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de)(de)客观要求;E)教学(de)教育性,是教材内容(de)必然反映;F)教育(de)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de)必然体现;2)知识和思想品德(de)联系:G)知识和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de)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de)基础,而思想品德(de)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de)影响,可以说在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de)质量.H)当然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不一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I)一种只注重知识(de)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de)教材因素,使教学作用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de)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de)教学,另搞一套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1)学生认识(de)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K)人在认识世界(de)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以间接经验(de)方式获得他人(de)经验,汲取书本(de)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明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de)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de)一条认识世界(de)捷径.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de)直接经验为基础;M)虽然个体(de)知识(de)获得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de)经验、感性认识,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de)理性认识.N)在学习书本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难以理解(de)、较抽象(de)理性知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de)桥梁.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O)一种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de)偏向,重视书本知识(de)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注重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de)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所书本知识和学生(de)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de)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de)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de)学习和教师(de)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de)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de)科学文化知识.。

老子四章-精品文档

老子四章-精品文档

道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总结词
老子第一章也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道”不仅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任何例外。同时,“道”也是超越性的,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和理性, 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定义。
道的认识和体悟
总结词
老子第一章还探讨了如何认识和体悟“道”。
老子四章
汇报人: 2023-11-19
contents
目录
• 老子简介 • 老子第一章 • 老子第二章 • 老子第三章 • 老子第四章
01
老子简介
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 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 人,生卒年不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 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以博学而闻名。
道与人的关系和作用
01
02
03
道的支配作用
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发 展和消亡,人类作为宇宙 中的一部分,也受到道的 支配。
人类对道的认识
尽管道超越了人类的认识 ,但人类可以通过经验和 智慧去认识它,去感悟它 。
道与人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会影响 道的运行和变化,同时, 道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道的体悟和实践
道的体悟
对于如何体悟“道”,老子建议通过“致虚 极,守静笃”等方法,即通过冥想、静坐等 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空灵,从而更接近 “道”的本质。此外,老子也强调通过观察 自然、领悟生活等方式来加深对“道”的理 解。
道的实践
在实践中,老子提倡“上善若水”的观念, 即认为最优秀的行为就像水一样,顺应自然 规律,不与万物争高下。同时,他也强调“ 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更 具有生命力。这些观念都是老子对“道”的 理解和运用。

最新四章德育过程精品课件

最新四章德育过程精品课件

“感恩”)——在让座中学会了让座
实践锻炼
、 意 、 行
思想——————行为(马卡连柯)(军 训、吃苦训练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知情意行如何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 意
知——基础;情——中介
、 行
意——保证;行——关键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 程
——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才是完整的、 有效的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 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指什么? ——品德教育活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 多方面影响指什么? ——家庭、学校、社会;人、事、物; 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接受影响的机会——
球球为什么很着急?
故事:
5岁的小玲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她高兴地向妈 妈“请功”:妈妈,我也能挣钱了!我捡到钱了,给你!
8岁的球球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他急忙喊到: 谁丢了钱了?结果没人认领。他无助地望着妈妈,着急 地说:怎么办?老师说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的。我找不 到失主了,怎么办?
1、最后,他还是决定:“今天就用这钱买奥特 曼了!”——淘淘为什么会怎么做?
2、最后,他咬咬牙,跑着离开小店,冲进班级, 把钱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他,他的脸微微地 红了。——淘淘为什么脸红了?
关于:拾金不昧2
8岁的球球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 他急忙喊到:谁丢了钱了?结果没人认 领。他无助地望着妈妈,着急地说: “怎么办?老师说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 的。我找不到失主了,怎么办?”
品德发展的外因?——教育影响 品德发展的内因?

德育工作流程

德育工作流程
3、配合学校做好中考工作
7月
德育常规管理:
期末考试及总结工作
德育
主任
1、期末考试动员工作
2、班主任工作考评
3、评选区、校级优秀班集体
4、德育工作总结
班主任
1、期末考试准备工作
2、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评选区、校级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
团队建设
团委书记
整理初三年级团员档案,做好团籍转出工作
德育
主任
班主任
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分析开学以来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本月工作重点及方案
分析开学以来班级学生整体状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法制教育月
主题教育
德育
主任
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进行法制教育讲座
爱国主义教育
(四个一活动)
德育
主任
1、出一期爱国主义板报
2、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3、召开一次爱国主义班、团会
4、进行一次爱国主义征文
团队建设
团委书记
举行初一年级少先队建队仪式
11月
德育常规管理:期中考试管理工作
德育
主任
1、配合教学处,做好期中考试工作
2、结合期中考试,分析各班德育管理的状况,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3、召开班主任例会,研讨下阶段德育工作重点
4、召开家长会,总结期中考试情况
班主任
1、召开班会,结合期中考试,做好班级学习情况分析
3、召开春季运动会
团队建设
团委书记
1、初一年级退队建团工作
2、初二年级团员发展会
3、配合德育处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5月
德育常规管理:
期中工作安排
德育
主任
1、举办艺术节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意 、
道德意志是形成道德品质的保证。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动机和行动目的,培 养学生的毅力、自控力。(实践活动)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心理的支配 下,对他人和社会所作出的行为反应。
知 、
包括一般行为和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语言
第四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述
德育过程的内涵: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诸因素——德育过程基本矛盾
德育内容
德育途径
教育者————————————受教育者
(提出要求)—(基本矛盾)—(已有品德水平)
双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是第二性的,学生的主体是 第一性的(道德的完成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
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号德育,如
“感恩”)——在让座中学会了让座

实践锻炼
、 意 、 行
思想——————行为(马卡连柯)(军 训、吃苦训练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知情意行如何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 意
知——基础;情——中介
、 行
意——保证;行——关键
无法替代)
广义的德育过程(隐性课程)
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自发性) 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渗透性)
德育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
学校德育的误区:忽视德育实效
德育过程——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
教育者的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学生的品
1、最后,他还是决定:“今天就用这钱买奥特 曼了!”——淘淘为什么会怎么做?
2、最后,他咬咬牙,跑着离开小店,冲进班级, 把钱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他,他的脸微微地 红了。——淘淘为什么脸红了?
关于:拾金不昧2
8岁的球球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 他急忙喊到:谁丢了钱了?结果没人认 领。他无助地望着妈妈,着急地说: “怎么办?老师说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 的。我找不到失主了,怎么办?”
个体的道德行为绝大多数是意志行为。 一次偶发的、冲动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 着个体的道德得以成长。道德行为在没 有成为道德习惯之前,准确意义上说就 是一种道德意志行动,是需要克服多种 困难而生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
“拾金不昧”的故事:
关于:拾金不昧1
5岁的小玲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 她非常高兴地向妈妈“请功”:妈妈, 我也能挣钱了!我捡到钱了,给你!
意 、 行
道德情感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中介。
要用正面形象的感染性帮助学生形成积 极情感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3、道德意志: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所 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
知 、
意志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你很累的 情
时候会不会让座呀?“我的脸红了——还 有八站路呢!”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

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 、
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情
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 意
“你还没有学会让座”

道德认识越全面、深刻,道德品质的基础越

稳固。(信念——舍生取义)
道德认识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 程
任何时期,个体道德成长都包括道德认知,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的发展, 并且构成一种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一般来说,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基础上产生 的。有了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才能生成。 这一秩序具有普遍性。
个体的道德成长始于道德认知,外显于道德行 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道德成长中具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无论道德认识和道德 行为都具有文饰性,文明化程度越高,文饰的 可能性就越高。
——小玲为什么这么高兴?
关于:拾金不昧3
晨晨在上学的路上捡到5元钱,他想:我 等会儿把钱交给班主任李老师,她一定 会表扬我的。
——是什么促使晨晨自觉地把钱交给老 师?
关于:拾金不昧4
淘淘在上学的路上捡到5元钱,他看看周围没有 人,就想把钱交到老师那里。路过一家玩具店时, 他又看见了那个妈妈一直不给买的奥特曼,他忍 不住停下了脚步。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道德规范。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2、道德情感: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道德
标准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 产生的心理体验。
知 、 情
道德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动力。

雷锋:共产党对我真的是太好了。小婕:赵老 师向我竖了大拇指,我想,以后还要让座呢。
德发展过程——意味着不考虑学生在受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的反应,工作表面化。 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了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育者 提出要求
发生矛盾
受教育者 原有品德
教育引导 矛盾解决 自觉学习(内化)
品德形成 (外化) 一、德育过程分析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 程
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也具有生成功能,但道德情感一 般是伴随在道德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更多是产 生于道德行为之后,在道德行为受到积极的肯定与认 可后,积极的道德情感便随之产生。它反过来又会促 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巩固和完善。
但是道德行为不一定必然带来积极的道德情感。消极 的、否定的道德情感会随时中止或改变道德认知和道 德行为,进而阻碍或延缓个体的道德成长。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 程
(二)德育过程是)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 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
的过程
“让座”手记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 素构成 (知、情、意、行)
球球为什么很着急?
故事:
5岁的小玲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她高兴地向妈 妈“请功”:妈妈,我也能挣钱了!我捡到钱了,给你!
8岁的球球在公园玩的时候,捡到5元钱,他急忙喊到: 谁丢了钱了?结果没人认领。他无助地望着妈妈,着急 地说:怎么办?老师说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的。我找不 到失主了,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