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能强化练3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课标提示]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罢黜百家
知识梳理
1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 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1.背景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2.措施“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 为二地加以评价。
要点 3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提示:(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 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史料品读
微考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你 有何启示?
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史料二反映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和兴太学,从此教育为儒家所 垄断。 史料三体现了新儒学为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 作用。 (2)①主要原因: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②启示: 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影响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 含解析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 含解析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3.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5.“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A.主张重赏B.主张以德服人C.主张“法治” D.主张选用贤能6.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7.董仲舒曾说:“孔子论经,有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

”这说明( )A.儒家经典被定为学校教科书B.董仲舒神化儒家经典C.董仲舒神化孔子D.董仲舒神化皇权8.“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新编教考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编教考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4· 三教合一 6· 宋明理学 14· 唐宋的‚三教合一‛ 16· 唐朝的儒学 17·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选择· 2分 选择· 2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广东
全国
15· 王阳明的心学
26· ‚心外无物‛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表
考点 近三年高考考查情况 年份 明清 2012 之际 的儒 学思 地区 题号· 考点具体内容 北京 1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 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文学成 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近代科学技术等 浙江 38(2)· 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 非选择· 9分 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等 题型· 分值 选择· 4分
12· 孟子的思想主张 14· 儒家思想的影响 1· 墨家思想 13· 道家思想 9· 墨家思想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选择· 2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汉代儒 2012 学成为 正统思 2011 想 2010
天津
12(2)· 百家争鸣、汉代儒学 非选择· 4分 、中国古代的艺术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3.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 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 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 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 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 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 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5汉代儒学成为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5汉代儒学成为

思维02 随堂训练·知能巩固04
课时作业
第四页,共35页。
自主学习
主干整合·夯实基础 01
条分缕析 固本培元 双基落实
第五页,共35页。
第六页,共35页。
第七页,共35页。
第八页,共35页。
第九页,共35页。
第十二页,共35页。
合作探究
考点解读·活化思维 02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wénhuà)主流思想的 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一页,共35页。
学案35 汉代儒学(rúxué)成为正统思想
第二页,共35页。
第三页,共35页。
主干整合(zhěnɡ hé)·夯 考点解读·活化(huóhuà)
实基础01 创新(chuàngxīn)微课·
以微知著03
第二十六页,共35页。
第二十七页,共35页。
素养提升
创新微课·以微知著 03
突出特色 强化能力 提升素养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第三十页,共35页。
第三十一页,共35页。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第三十四页,共35页。
第三十五页,共35页。
互动课堂 史论结合 重难突破
第十三页,共35页。
第十四页,共35页。
第十五页,共35页。
第十六页,共35页。
第十七页,共35页。
第十八页,共35页。
第十九页,共35页。
第二十页,共35页。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第二十三页,共35页。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2018·四川名校联考)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学,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A项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B项错误;今文经学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C项正确;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D项错误。

答案:C3.(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据材料可知(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古代中国法律有灵活性特点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解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A项不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至高无上地位,B、D两项可排除。

答案:C4.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3 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高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3 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高

知能强化练(三十三)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某某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D[诸侯为了争霸而招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的是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结果,故B项错误;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材料表明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 2.(2019·某某某某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A.主X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C.主X变法革新,积极入世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C[题目中并未出现法制,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对自身修养的高低要求,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 3.(2019·某某某某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A[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故B项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C项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4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讲练课件: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4讲

三、汉武帝的举措——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 央任官,___儒__学___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3.教育 (1)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2)中央:兴办___太__学_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并结合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法制观念、历史价值。 提示:观念:以礼入法;以法治国;强调等级。 价值:对古代国家治理影响巨大,影响了纲常伦理观念,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张。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__“__天__人__合__一__”____和“天人感应” 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_“__三__纲__五__常__”____的道德标准。
得结论 “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史论链接]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 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 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 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 的地位和作用。
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当时统治者需要借助人伦伦理关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4.漫画是《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翻版——“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 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6.《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强化练(三十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2019·河北衡水模拟)“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D[材料中考查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汉代实行的关系,不是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行“黄老之学”是与汉代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史记》有记载,并不是受司马迁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

]2.(2019·湖北百校联考)(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

材料说明( )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B[根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可推知当时确实实行了推荐人才的政策,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不是建元元年,故A项错误;分析题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说明当时举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纵横家,说他们乱国政,意味着政府实际上不赞成这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但并没有废除禁绝其他思想,另外汉初崇尚“黄老思想”,道家、儒家都属于诸子百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加强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有为和无为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项错误。

]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A[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

]5.(2019·辽宁联考)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 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 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 6.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未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善良的本性,而是退而从王那里接受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无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7.(2019·吉林百校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8.(2019·四川南充诊断)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

]9.(2019·山东烟台模拟)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

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

该现象反映出(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D[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从有了就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以后”“春秋决狱”无关,故C项错误;“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

]10.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A[根据题目中汉代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官学、私学的教育内容,故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育的表述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中央是官学、地方是书馆,太学是官学中的一方面,并未出现太学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D项错误。

]11.(2019·广东东莞模拟)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

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

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B[根据题意,汉代在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后继无人,但是对儒家经典出现纷纷效仿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建立,逐步加强错误,故D项错误。

] 12.(2019·福建福州模拟)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

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

这表明(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强调等级名分,而未涉及到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且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强调等级名分,而未涉及到君臣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引用“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重点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圈而是强调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

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子)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

为达到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