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 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辨证论治
先刺风池、风府 疏通经脉以泄邪气 治疗:针药并举
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 汗解,宜桂枝汤。(42)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阳虚阴盛,正气虚衰的表
现,即“发于阴”也。 扶正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 传也。(5)
疾病的传变与否,要以脉证为辨,不应拘泥于日数。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则愈。(8)
自汗出:阳热过盛,逼迫营阴外泄
身重:热伤元气
多眠睡:热盛神明被扰 鼻息必鼾: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语言难出:多由神昏及津伤口燥所致
病机: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清热养阴法
邪热炽盛的病证: 重伤津液而小便不利
误用下法 阴精不能上荣于目,加之热扰神明而两目直视
阴亏风动,二便失约而失溲
邪热熏灼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误用火法
问题一:
太阳病一般恶寒与发热并见,为何提纲证中无发热?
答案: 恶寒是起病即见,而发热往往出现较迟, 因卫阳被郁,未能及时达表抗邪,可见暂 时不发热,只有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起 而抗邪,才见发热,因此未将发热列为太 阳病提纲中。
问题二: 恶寒是太阳病出现最早和贯穿始终的症状, 对太阳病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优秀文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太阳病变证课件
(3)栀子干姜汤证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十四箇(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中见寒,此寒表现于腹痛、食少等,故用栀 子干姜汤,清上温下。
梔子十四箇(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郁胸膈向阳明发展,导致腹满,胃不和则卧 不安,则宜清热,理气除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主方: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主症:身热不去,微烦,腹痛,下利?,食少
等。 治法:清上温中。 主方:栀子干姜汤。
干姜是温中良药,有促进肠胃蠕动和肠液分泌 之作用。
本条有无下利?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本来就有大便溏薄之人,不宜用苦寒之栀子, 那用什么代替呢?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 吐者,止後服。
得吐者,止后服:意多见。可能是本方药较苦, 病人不适应而呕吐,这时对于病初愈者来说, 则要止后服。
若少气者:指身体困倦,懒言,宜健脾和胃, 栀子豉汤加甘草(脾胃病多用甘草)。不用黄 芪、人参之峻补品。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
如果本证见有明显的烦躁,可以加大麻黄的剂 量(六两)
本方有无表证,如骨节疼痛等?
肯定没有!如果有,一定要加桂枝, 即是大青龙汤了。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症状,这取决于主要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认识腰痛、太阳温病病因、太阳温病分类、太阳温病诊断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是一种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它的症状有腰背痛、腰肌劳损、腰部酸胀、腰部痛并有可能出现腰部疼痛的远处肢体疼痛等。
腰痛的类型可以分为周围性腰痛、椎管内痛和神经根型腰痛。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一是确定其腰痛的类型,因为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取决于腰痛病因的类型。
太阳温病的病因有许多,主要包括慢性疾病、精神刺激、肌肉运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腰部肌肉骨骼系统发生劳损,导致慢性腰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炎等。
另外,它还可能与抗原抗体紊乱、药物反应、肿瘤、免疫和神经系统紊乱等病因有关。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二是定位病因,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分类主要包括太阳天痛、太阳热病和太阳元气病三种类型。
太阳天痛是以慢性腰痛为特征,经历过局部长期痛楚、痛时症候特别明显等发作,且发病期较长,发作可能出现明显的晨痛、酸胀等症状;太阳热病以发冷、伴有面部潮红而腰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嗜睡、嗜梦等表现;太阳元气病则是以伴有急性腰痛、热痛和神经元痛等症状表现最为突出的疾病。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三是确定太阳温病的类型,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诊断是基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具体包括由腰痛病史、体格检查(如腰椎检查、脊髓神经检查、脊柱纤维检查)、病理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MRI检查),电生理检查(如电刺激试验)和放射检查等。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四是正确诊断太阳温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上就是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总结而言,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病因、病情类型和正确诊断,以及最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有根据症状仔细辩证,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病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太阳病变课件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证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 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箇(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 滓,溫服一升。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 湯主之。
(二)辨寒热真假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 在骨髓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 熱在骨髓也。
已分析过,要能举例分析。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 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 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 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 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病机: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主症:身热不去,微烦,腹痛,下利?,食少
等。 治法:清上温中。 主方:栀子干姜汤。
干姜是温中良药,有促进肠胃蠕动和肠液分泌 之作用。
本条有无下利?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本来就有大便溏薄之人,不宜用苦寒之栀子, 那用什么代替呢?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 吐者,止後服。
得吐者,止后服:意多见。可能是本方药较苦, 病人不适应而呕吐,这时对于病初愈者来说, 则要止后服。
若少气者:指身体困倦,懒言,宜健脾和胃, 栀子豉汤加甘草(脾胃病多用甘草)。不用黄 芪、人参之峻补品。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
8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真热假寒(阳极似阴) 真热假寒(阳极似阴)
望诊: 舌苔白质糙 , 或舌绛刺裂 。 面色虽 望诊 : 舌苔白质糙, 或舌绛刺裂。
灰滞,但目张炯炯有神。神情昏昏,状若阴证, 灰滞,但目张炯炯有神。神情昏昏,状若阴证, 但或时烦躁,扬手顿足,谵语。 但或时烦躁,扬手顿足,谵语。
表证为急为重---先表后里为顺 表证为急为重 先表后里为顺 若先里后表为逆 里证为重为急----先里后表为顺 里证为重为急 先里后表为顺 若先表后里为逆。 若先表后里为逆。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
(原文56/P82) 原文
不大便六七日---燥实内结, 不大便六七日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燥实内结 伤 寒 头痛----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头痛 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浊热上扰 热( 热( 小便 热)---里热 热) 里热 ---热 热 里证 里
原文11/P76)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 )
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得衣 真寒假热 身大热,反欲得衣----身大热 病 人 热在皮肤, 热在皮肤,寒在骨 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真热假寒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身大寒 寒在皮肤,热在骨。 寒在皮肤,热在骨。
附: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
原文91Hale Waihona Puke P83 ) (五)标本缓急治则 (原文
治 ------
伤 寒 患 者
治 急 ( ( ---)--)---
治
急
(
)
表里同病, 原文92/P84) 表里同病,舍证从脉 (原文 )
证 脉 病 人 ----表 ,证 表里 -----表证 表证 ---里 里 里--里 ---表里同病
5 伤寒论-太阳病变证1--治则热证
•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
• 诊断:胃脘痛 • 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栀子豉汤证)
•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 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
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
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
• 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剧烈泻下作用的成药。王肯堂曰:“丸药,所谓 神丹、甘遂之类也。”
伤寒论
大下之
损伤脾阳,中焦虚寒 外邪乘机内陷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伤寒论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请写出
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
•诊断:咳嗽
•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邪热壅盛)
•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 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治法:宣肺清热,降气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
热扰胸膈腹满的证治
伤寒论
病机分析
伤寒下后,燥实已去, 余热未尽,留于胸膈
心烦
浊气壅滞于腹部
腹满
柯韵伯:有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 解心腹之秒,是小承气之变局也。
伤寒论
栀子厚朴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 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 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棉裹)
医学专题太阳病变证
热解石麻
定表膏黄
(shígāo)
喘为 汤
辛 凉 清
为 变 辛
去 桂 加
温
麻黄-宣发肺气定喘 石膏-清热宣肺 杏仁(xìnΒιβλιοθήκη rén)-助麻平喘炙甘草-补中
清热宣肺平喘
(咳) ,热去
喘止重心在清 肺热,不在开 发腠理
鉴别 : ❖
(jiànbié)
麻杏石甘汤
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机理
2.耳聋-----精气不上注于耳
第十二页,共五十页。
(四)表里(biǎo lǐ)先后原则
❖ 【原文(yuánwén)】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 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 先下之,治不为逆。(90)
表里同病汗下有序原则表解
表里同病
(重于表) 先汗后下
(重于里) 先下后汗
若先下后汗 若先汗后下
❖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 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 止後服。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页。
❖ 词语解释:虚烦、心中(xīn zhōnɡ)懊憹、少气 ❖ 伤寒论中的“实”,指的是有形的病理产物,
如大陷胸汤证的痰水、热入血室的瘀血、三 承气汤证的燥屎、瓜蒂散证的痰饮。 ❖ 此证中邪热没有与有形病理产物相结合,故 名之曰“虚热”,它造成的心烦曰“虚烦”
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gāncǎo)石膏汤。(63)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 麻黄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箇(去皮尖) 甘草二兩 (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內 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取决于准确的诊断。
下面就来介绍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一、太阳温病有何病症?太阳温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寒战、汗出、腹胀、腹痛、腹泻、失眠,以及腰酸背痛等,有时还伴有口唇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等。
二、太阳温病的辨证原则1、辨证论治:以上症状作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体质,确定太阳温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2、以寒热为主:寒热是太阳温病的关键,从寒热辩证的角度来看,太阳温病可分为寒性温病和热性温病两种。
3、以头躁为标:太阳温病的头痛,头晕,头痛有时严重到不能忍受,甚至出现眩晕,耳聋,耳鸣等。
4、实虚有别:太阳温病可分为实寒性和虚寒性两种,若有上述多种症状,而体温不高,就属于虚寒性温病;若上述多种症状,体温升高,就属于实寒性温病。
三、太阳温病的辨证治法1、实寒型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阳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治疗。
2、虚寒性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补健脾为主,采用温补止痛、补虚止痛、除湿止痛等方法治疗。
四、术语解释1、温阳活血:以温热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达到祛寒活血的作用。
2、温补健脾:以补虚药物为主,健脾除湿,达到温补健脾的作用。
3、排汗:以温热药物为主,通过催汗和汗透的方式,温热排汗,以达到温阳排汗的作用。
4、开窍止痛:以温补药物为主,调理脑血液循环,达到止痛和开窍的作用。
5、调经止痛:以温热药物为主,调理内分泌和经络,达到止痛和调经的作用。
6、消肿止痛:以甘草、乳香、生薏仁等为主,达到去肿消炎止痛的作用。
总之,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应该以太阳温病的症状作为基础,以寒热、头躁等为主,分实症和虚症论治。
根据病情,运用中药、推拿、针灸、物理疗法等,以温阳活血、温补健脾、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变证治则
身瞤动:阳虚不能温养肢体,水气浸渍肌肉
温阳镇水
方药:
附子: 温肾阳,化水气
白术: 健脾散水
茯苓: 淡渗利水
生姜: 温阳散水
芍药: 利小便而通脾络
5.阴阳两虚证
手足厥寒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阴
吐逆
甘 草
①
咽中干
干 姜
汤
烦躁
芍 厥愈 药
甘
草 汤
小便数 脚挛急
阳
两
②
虚 复
误用桂枝汤
谵语
调胃承气汤
心烦
感 外
饴糖: 桂枝: 芍药(倍用): 桂枝、生姜: 大枣、甘草:
建补中焦,调养脾胃 甘温相得,温中补虚
益阴养血,调和脾络 温阳散寒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调补气血。
3.脾虚证
注意:
腹满虽为实象,但临床多见因虚致实者。 即使没有中焦虚损的征象,治疗中也须稍 佐扶助中气的药物。类似的还有半夏泻心 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等。
主治阳明气分热证 “大烦渴不解”
《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说文》“烦,热头痛也。”
“脉洪大”
与25条相参照,俱为来盛去衰的勾脉, 提示气津两伤。
麻黄汤
寒闭体表 麻黄三两
大青龙汤 表闭阳郁 麻黄六两 石膏50g
麻杏甘石汤 肺热咳喘 麻黄四两 石膏八两
白虎汤
阳明热证
石膏一斤
(一)热证——黄芩汤证
栀子豉汤证
虚烦,心中懊恼 胸中窒 心中结痛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气结不通
胸膈热郁气滞影响 心中,气结不通
栀子:清热除烦, 善于下行
豆豉:气味清浮, 长于宣透
栀子甘草豉汤证 兼少气
气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70/P79)
恶寒甚,不发热 汗后伤阳
虚证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太阳病, 发汗后
治则---温阳益气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实证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下后复汗,表里阴阳俱虚的脉证
(原文60/P79)
小便清----无里热
诊断:病在表,治:宜桂枝汤
转归:头痛者必衄 ----邪郁,损伤阳络
(五)标本缓急治则 (原文91/P83 )
误治:医下之
证:下利清谷不止----脾肾阳衰,阴寒内盛
身体疼痛---表证未解。
病机:表证不解,真阳大伤
伤 寒
治疗:急当救里(回阳救逆)---四逆汤
患 药后:清便自调(利止)---里阳已复
因机 先攻下----阴亏里虚 后发汗----阳气外耗
内外俱虚
太 脉 微---阳虚推动无力
阳
细---阴虚脉道不充
病
振寒---筋脉失温,身乏自持
证 恶寒---阳气亏虚,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方药:以茯苓四逆汤化裁。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 文75/P80)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故喜按
切诊:虽沉有力,浮取紧数,沉取坚实。
四肢虽冷,胸腹热而蒸手。
讨论胃虚呕吐证(原文122/P77)
因机:误汗,过汗----胃中虚寒,胃气上逆
虚证 证 呕吐(清冷)---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胃中虚冷,纳化不佳
脉 数
脉:数无力---胃中虚阳躁动----数为客热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 (原文16上/P75)
病程---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仍不解。
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温针
决诊:坏病
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11/P76)
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得衣-----
病
热在皮肤,寒在骨
人 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寒在皮肤,热在骨。
附: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
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假热(阴极似阳)
望诊:舌淡,苔黑滑润;两颧色红如妆,不
红则白中带青;时烦,状若阳证,但精神萎顿。
闻诊:语声细微,气息低弱;无秽恶气味,
大便不臭。
问诊:口不渴,或喜热饮,量不多;身大热
反欲得衣,喜近火炉;小便清长,大便自利或 便秘;若咽痛,但不红肿。
切诊:脉虽浮数,按之无力;或细微欲绝;
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则不觉热。
真热假寒(阳极似阴)
望诊:舌苔白质糙,或舌绛刺裂。面色虽
灰滞,但目张炯炯有神。神情昏昏,状若阴证, 但或时烦躁,扬手顿足,谵语。
闻诊:语气扬厉,气粗息壮;热气臭秽喷
人,大便臭秽。
问诊:口渴喜冷;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小
便赤涩,大便燥结,或稀粪旁流,肛门有灼热 感。
者
身疼痛----表证仍在
病机:里阳已复,表证独在
治疗:急当救表(解肌祛风)
方药:桂枝汤
表里同病,舍证从脉 (原文92/P84)
证:发热头痛---风寒束表 脉反沉---少阴阳虚,证属表里同病。 病 治疗经过:与表里双解---不差 人 目前情况:身体疼痛---表证不除
下利清谷---里虚较急 治疗:当救其里---四逆汤----回阳救逆。
(原文56/P82)
不大便六七日---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头痛----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伤 寒 发热(蒸蒸发热)---里热蒸腾 小便黄赤---热郁于里 诊断:阳明里证
证(二)
续 不大便六七日(腹无所苦)----肺气不宣
前
腑气不降
头痛---邪郁太阳经络(头痛连项)
发热(翕翕发热)---邪正相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 心肾不足
病 人 决诊:耳聋无闻
耳窍失养
原因:重发汗,虚故也---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形寒饮冷伤肺, 肺虚气逆
(四)表里先后治则 ( 原文90/P81 )
表里同病
表证为急为重---先表后里为顺 若先里后表为逆
里证为重为急----先里后表为顺 若先表后里为逆。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