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成效殊然
Hale Waihona Puke • 桂枝汤: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更伤阳气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炽热内迫,扰乱神明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八 纲 辨 证

八 纲 辨 证
穴。
三阴交:健脾益气,补肝肾,利水湿。
隐白:益气统血,宁ຫໍສະໝຸດ 定志。 冲阳: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消食化滞。
太白: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 泄热。
地机:健脾理血,理气和胃,祛湿利水。
(2)补阴阳穴 肾俞:补肾气,强腰脊,滋补肾阴,温肾壮阳。为治疗肾虚
要穴。 气海:大补元气,补血填精。为人体强壮要穴。 关元:滋阴填精,温肾壮阳,清热利湿。为全身强壮要穴。 中极:补肾培元,清热利湿,益精血,壮元阳。 曲骨:补肾培元,调冲任,通经止带,清热利湿。 复溜:补肾气,滋肾阴,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3、止咳化痰平喘穴:凡以宣降肺气、肃肺化痰、止咳平 喘为主要功能的腧穴称止咳化痰平喘穴。化痰、止咳、平 喘穴多位于胸背部,归于肺、肾经。
肺俞:宣肺平喘,滋阴润肺。
天突:宣肺止咳,降逆化痰,清利咽喉。
太渊:宣肺止咳,通脉理气。
丰隆:和胃化痰,止咳平喘。
4、理气穴:凡具有行气或降逆作用,以疏通气机、调整 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腧穴称为理气穴。理气穴 多位于胸、腹、胁、背部及膝关节以下,归脾、胃、肝、 胆、膀胱、肾经及任脉,有调节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的 作用。
八纲辨证
主讲:董敏园
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辩证的主要依据(疾病的
外在表现)。
证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症
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是辩证所得出的结 论(是疾病本质的反应)。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
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 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 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一、太阳病证包括太阳经证与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桂枝汤主之。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

2.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主之。

(2)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随经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桃核承气汤主之。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

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

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中医的六证辩论

中医的六证辩论

中医的六证辩论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

枟伤寒论枠证候分类纲目———★ 姚荷生 原撰★ 整理:伍炳彩 姚梅龄 (关键词: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中图分类号:R222.29 文献标识码:A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枟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枠),所以,与太阳主气寒气相一致的寒邪或寒风之邪,以及寒水(因为水之气亦为寒)所致太阳证,即为太阳主证。

除此以外,当视为太阳变证。

太阳变证,其产生的原因有二:一、太阳经因寒邪以及寒风之邪以外的其它邪气所伤,形成了太阳寒证及寒风证之外的其他证(例如太阳风温证、太阳风湿证、太阳中暍、热结膀胱等);二为太阳伤寒证与中风证的病因发生了变化(如寒化热),或风寒兼挟了它种病因(如寒闭热),亦可形成太阳经的变证。

邪犯太阳之表的变证,为太阳变证表证;邪犯太阳之里的变证,为太阳变证里证;除此以外,还有太阳表里相兼的变证。

一、表证-寒风闭热太阳风寒表证,因被寒邪郁遏的卫阳与风寒之邪相争,才导致发热一症出现。

若卫阳郁遏过甚或太久,则郁阳可以化热,成为热邪;若化热后太阳之表的风寒仍未解,则可导致太阳寒邪闭热或寒风闭热的证候。

从临床上看,太阳寒风闭热证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病变。

在枟伤寒论枠中,对于风寒之邪伤太阳之表是如何形成太阳寒风闭热证的,有较多的临床客观记载;对于寒风闭热程度的轻重不同以及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亦有较细微的描述,并分别制定了治疗护理方法。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寒风闭热的重证———大青龙汤证是表里同病,不是单纯的太阳表第三、“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大青龙汤的内热属于郁闭于心胸地带之热,仍未脱离太阳经气表里出入的地带。

第四、与大青龙汤证同属太阳表寒闭热的其他病变,有的属热邪闭遏于经脉之中者,亦未脱离“表热”范畴,故一并列于“太阳变证表证”讨论。

【相关原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研碎)。

1太阳病1(10)

1太阳病1(10)
太阳伤寒(表实)证 :
–素体腠理固密,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表郁轻证:
–表郁不解证:邪气已微,正气渐复 –表郁内热证:表邪未解,郁热不散
太阳病 5
太阳病治疗
治则:辛温解表(汗法)
太阳中风证: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麻黄汤 表郁轻证:微发其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 25
(12)方后煎服法
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 药后进热粥,以助药力,并加衣被而取汗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服余药,不必尽剂。若病不除,可
续服,并缩短给药时间 病情较重者,可昼夜连服两至三剂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难消化、刺激性和腐败食物
太阳病 26
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1)
呼吸系统:常用于风寒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通常均在服药2-3剂后病愈。
太阳病 15
(4)根据脉证判断太阳病的传变
伤寒一日 太阳受病
脉若静—— 脉浮不变,他证皆未变化 —— 不传
颇欲呕,烦躁,脉数急—— 邪气盛实,正气不支 —— 传变
太阳病 16
(5)承上条辨太阳病未发生传变
伤寒二三日
无恶热不寒、口渴脉大——不见阳明证 不传
无往来寒热、口苦脉弦——不见少阳证
太阳病 17
(6)太阳温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外感温热
正邪相热内蕴
温为阳邪——不恶寒
辛凉透表
误用辛温 风温
热邪充斥全身——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热邪蒸腾,迫津外泄——自汗出 壮热食气,热伤元气——身重 热扰心神,神志昏蒙——多眠睡、语言难出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鼻息必鼾
清热育阴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结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

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

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

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

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90-太阳病变证-虚证-心阳虚-奔豚

90-太阳病变证-虚证-心阳虚-奔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脐下悸,欲作奔豚 —心阳虚,下焦寒水之 气有上冲之势。
(还可见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发汗后,虚其心阳,下焦水寒之 气欲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渗湿利水宁心。 桂枝四两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助茯苓化气行水。 大枣十五枚 ——甘缓补脾,以助运化。 炙草二两 伍桂枝辛甘化阳。
伍大枣温中补虚。 全方共成壮心阳,健脾土,伐水邪之用。
煎法:甘澜水煎煮,取其温阳降逆之意。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温阳降逆 炙草二两 ——甘缓益气
温补心阳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
芍药三两 ——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
复习题
• 背诵63、26、34、64条 • 试述葛根芩连汤的主要脉证、病机、治
法及方药 • 试述麻杏甘石汤的主要脉证、病机、治
法及方药 • 请谈一下你对阳明“四大证”的认识。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 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 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 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 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心阳虚发奔豚的证治。
【释义】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上乘。
核起而赤— 针处受寒,寒闭阳郁,血液凝涩。 (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太阳病分类: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桂枝汤头痛,脉浮缓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芍药:敛阴和营生姜:止呕大枣:补止中,益阴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营阴桂枝加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转动不灵经输不利经脉失养升津舒筋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升阳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生津起阴气,缓解经(二)伤寒表实证: 方药比较(三)蓄血证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尤甚,舌红或有瘀斑,脉沉涩血热互结于下焦泻下淤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少腹硬满,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淤热互结下焦破血除瘀泻热除实大黄:泻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少腹满,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淤热内结,病势较缓泻热逐瘀峻药缓图在抵当丸的基础上减少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桃仁:逐瘀泻热和缓(四)蓄水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五苓散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引入即吐,苔白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未除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茯苓甘草汤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苔白滑胃阳不足水停中焦温胃阳散水饮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散胃中水饮炙甘草:和中补虚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热证方药比较汤药主症病机治法释义栀子豉汤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弄,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热瘀胸膈清宣郁热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香豉: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于中(病人旧为溏者,,不可与服之)栀子甘草豉汤短气中气不足益气和中栀子,香豉,甘草栀子生姜豉汤呕吐热扰于胃降逆止呕栀子,香豉,生姜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宽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栀子:清热除烦厚朴:行气除满虚证中的心阳虚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肾阳虚证方药比较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结胸证方药比较痞证方药比较上寒下热证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1
4.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 )
(原文117/P105)
误治:烧针令其汗---烧针取汗,表邪未解,心阳被伤 机转:针处被寒----处理不当,寒邪从针孔而入
核起而赤---气血凝滞,针处红肿如核
太 证 必发奔豚----心阳虚,复感外寒,引起肾水上犯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服 证 大烦渴----里热灼津
桂 枝
发热不退---里热炽盛

后 脉:洪大----热邪内盛,脉道充盈
治: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h
5
(四)葛根芩连汤证(原文34/P97)
太阳祛风
治 过
医反下之----表证误下,是为误治
太 程 (一) 利不止----表邪内陷,胃肠受伤
h
21
协热下利
•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的协热利---辛寒清热
•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的协热利-----辛温扶阳
h
22
葛根芩连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热化,病入阳明 证候:身热下利,汗出而喘 治法:清热解表,坚阴止利 鉴别要点:表里俱热(以里为主)
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寒化,病入太阴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h
12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h
13
证候:身热恶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治法:温中和表
鉴别要点:表里俱寒
h
23
(三)肾阳虚证
h
24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证)
(原文61/P115)
原发病:太阳阳明合病
误治:大下后,复发汗---大伤阳气 昼日烦躁不得眠 昼日阳气虽虚
兼中寒:热扰胸膈,中阳受伤---栀子干姜汤
禁例:旧微溏者禁之---脾胃(肾)虚寒者不宜
h
2
鉴别:
虚烦:
无形之邪热内扰胸膈。心烦不眠,微热
实烦:
阳明腑实内结致烦。腹满不大便,谵语、潮热
阴烦:
虚寒危证。无热恶寒,神情淡漠或昏睡,脉微细 沉伏。
h
3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63/P92,162/P93)

脉促----表邪未解,正气抗邪

, 见
误 下
桂转
(补):无汗---表寒犹在,毛窍不开 治:(补)用葛根汤
枝 汤
归 (二)利不止----理同上

喘息----里热迫肺,肺失清肃
汗出----邪热内盛,迫津外出
h
6
治: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透表
h
7
h
8
1. 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心悸证 )
(原文64/P100)
因:汗多损伤心阳
证: 叉手自冒心---望诊所见体征

心下悸 ----心阳不足
阳 病
欲得按---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辛甘化合,恢复心阳
h
9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118/P101)
因:火逆----火疗劫汗
更伤阳气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h
14
(3)药同,比例不同,功效殊然
• 桂枝汤:
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h
15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因:过汗损伤心、肾之阳 病 证:脐下悸,欲作奔豚----水停下焦有上逆之势
治:苓桂甘枣汤----温壮心阳,行气化水
h
16
(二)脾虚证
h
17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水停证)(原文67/P108)
治疗经过:若吐若下----误吐下后,脾伤停饮
(脾虚气滞腹胀证)(原文66/P110)
因:过汗损伤脾阳
证:腹胀满

神疲乏力(补)
中虚失运 气滞不通。
治: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通补兼施。
h
19
3.小建中汤证
(原文102/P112)
伤寒
病程:二三日 证:心中悸、烦---气血阴阳俱虚 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化生气血
h
20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163/P113)
原有病:外证未除----尚有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治疗经过:数下之----里气受伤,表邪内陷
太阳病
遂协热而利----里气虚寒,挟未陷之表热下利
证 利不止---脾胃虚寒,中阳不升
心下痞硬---升降失调,阴寒上逆
诊断:表里不解---表证发热,里证腹泻 治: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温里解表
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阻逆于胸脘之间 起则头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伤 寒 脉:沉紧---里有水饮
治:苓桂术甘汤---温中阳,化水气
治禁:发汗---阳气更伤,水饮更盛
误治后果:动经---扰动经脉
身为振振摇----身体振颤,摇动不定
救治:真武汤(补)h 。
18
2.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h
1
病因: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卧起不安

心中懊憹---烦闷殊甚,不可名状
证 重者: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阻隔,气机不畅
太 阳
治疗: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

兼少气:热扰胸膈,中气受损---栀子甘草豉汤
兼 兼呕者:热扰胸膈,胃气不和---栀子生姜豉汤 证 兼腹满:热扰胸膈,腑气不畅---栀子厚朴汤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h
10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火热内迫,扰乱神明
卧起不安----惊狂时作,神志不宁
救治: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安神兼涤痰浊
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因:汗后伤津
禁治:不可更行桂枝汤---已无桂枝证
太 阳
证:汗出---里热熏蒸,津液外泄

喘---热邪壅肺,肺气上逆
无大热---热甚于里,表热不甚
治:麻杏甘石汤---清热宣肺平喘。
h
4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26/P95)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
大汗出---表邪虽解,津液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