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变证-热证

合集下载

10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10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
渴欲饮水---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脉:浮 证:微热----表邪未解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太 阳 中 风 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
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蓄水证
(原文126/P137)
治 宜 五 苓 散
有热----表实无汗的发热证
伤 寒
少腹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 蓄血证 少腹满----表邪内陷,热与血结
小便反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为有血,当下之-----攻下瘀血 治疗:不可余药-----不可将药渣留下 宜抵当丸----用抵当丸,峻药缓攻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127/P131)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 太 阳 病 证 心下悸----水气凌心 水停中焦
(二)小便少----膀胱气化失职
水停下焦
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六、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原文106/P133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
病程:六七日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125/P136)
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神志错乱) 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概论热证教材课程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概论热证教材课程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解析】 94
脉当阴阳俱浮 太陽病未解
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
而今脉却 阴阳俱停
正邪交争 欲作战汗
先见寒战振慄 继之高热 最后周身汗出
热退 脉静 病瘥
表 里
但阳 脉微
寸脉搏动 比较明显
邪气偏于表 以表证为主 先汗出而解

病 但阴 尺脉搏动
脉微 比较明显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解析】91
治宜:发汗解表
伤 寒
清谷
续得
脾肾
急當救裏 温里回阳
宜四逆汤
表 证
医下之 误治
下利 不止 四肢厥逆 身疼痛者
阳衰 表证 未解
後身疼痛 急當救表
清便自調 宜桂枝汤
2020/4/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原文】
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 其裏,宜四逆湯。 (92)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 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 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93)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 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94)
1.栀子豉汤证 【原文】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 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 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 者,梔子豉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提要】太阳病治疗不当而热郁胸膈的证治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本证可根据太阳病脉证提纲可以容易辨别,但是太阳病的变证不容易辨别,不容易新手拿捏,现在归纳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变证重点总结如下: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辨寒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辨虚实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4、辨表里先后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5、辨标本缓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6、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7、太阳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治法:泻热化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抵当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124)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治法:破血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3)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成效殊然
Hale Waihona Puke • 桂枝汤: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更伤阳气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炽热内迫,扰乱神明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体质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阳盛体质 或阴虚体质,导致体内 阴阳失调,引发上热下
寒证。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 脾胃湿热,进而引发上
热下寒证。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 可能导致肺卫不固,进
而引发上热下寒证。
情绪因素
长期情绪压抑、焦虑、 紧张等,可能导致肝气 郁结,进而引发上热下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内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上热下 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等中医证候研究 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口舌生 疮基本痊愈,腰膝酸软、下肢怕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太阳蓄水蓄血证案例
患者张某,女性,28岁,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同时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表现。
输入 标题
诊断分析
患者表邪未解,内陷膀胱,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水液 代谢失常,形成蓄水证。同时热邪内陷膀胱,煎熬血 液,形成蓄血证。此为太阳蓄水蓄血证。
患者情况
治疗方案
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小便 通畅,口渴缓解。复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为解表通里、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合桃核 承气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白术、茯苓、泽泻、桃 仁、大黄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是中医常见证 候,其研究涉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
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性
太阳病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发生和发展与人体正气强弱、治疗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和掌握太阳病变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证候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也具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阳病变证热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

辨治纲要
13
误下则阴液内伤:阴虚则脉道不充盈而见脉细 误汗则损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则振寒,阳虚无力鼓
动血脉运行则脉微 从证测药,本条之治疗,可以姜附扶阳,人参益阴。
辨治纲要
14
【原文】未持脉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 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5)
辨治示例 – 热证
39
•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 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
热感,苔黄、脉数。 •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辨治示例 – 热证
40
• 【原文】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主之。 (172)
三四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重 • 不喜糜粥、欲食冷饮——胃阳虚燥——假热 • 朝食暮吐——-胃气失运——-真寒
辨治纲要
8
脉数辨证:数而有力——真热; 数而无力——假 热。
呕吐辨证:食入即吐——胃中有热——真热;朝食 暮吐——胃中虚冷——假热。
辨治纲要
9
【原文】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榖引 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 膈氣虛,脉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 榖,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2)
辨治纲要
15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 于耳,藏精于心”
《阴阳应象大论》“肾在窍于耳”,《灵枢•脉度》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发汗太过致阴液阳气俱伤,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 气大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耳聋。
辨治纲要
16
【原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 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0)

?太阳病的变证及类证

?太阳病的变证及类证

太阳病的变证及类证热证虚烦证第一个汤证是桅子豉汤(热扰胸膈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桅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桅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

”(76)*首先这个病经过发汗,经过催吐,经过泻下,表邪入里化热。

*临床症状来看,是邪热留扰胸膈,郁热扰心,出现了“虚烦不得眠”。

这个虚不是正气的虚,而是指这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

(痰、水、饮、食积、瘀血、虫积,这些都可以把它叫做有形的病理产物。

)是太阳病误治以后使无形邪热蕴郁胸膈,留扰心胸,郁热扰心,轻的就见心烦不得眠,它心烦它就不能够闭目静心,这个眠字指的不是睡觉,仲景用寐指的睡觉,这个眠通瞑,瞑的意思是指的闭目,成语有“死不瞑目”那个“瞑目”就是闭目。

眠和瞑一声之转,眠就是闭目。

它因为心烦瞪着两个眼睛,不闭眼睛。

“若剧者”,就是严重一点的,“反复颠倒”,碾转反侧,坐卧不宁,“心中懊恼”,心中烦郁,无可奈何。

这个心中懊憹这个症状实际上就是胃脘部的一种噪杂,那种似饥非饥、似热非热,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的那种说不出的难受。

*桅子豉汤来清宣郁热,桅子是清理三焦之热的药,豆豉是宣散的药,两个药结合起来,有清有宣。

上焦的热因为上焦离表很近,所以要清宣,把热散出去。

*“若少气者”,这是火热伤气,这个火热邪气是容易伤人体的正气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是指的人体的阳气,人体的阳气有温煦的作用,有气化的作用,那就可以化生人体的正气,壮火是指的实热,指的人体的邪气,壮火是邪气,有消耗人体正气的作用,壮火食气,他指的是少气,(少气和短气不是一个概念,短气是指的无形邪气的阻滞,气不畅的一种感觉,少气是气不足的一种感觉。

)用桅子甘草豉汤主之,在桅子豉汤上加上甘草,它的作用是清宣郁热,兼以益气。

甘草是补气的,用的是灸甘草,不用人参,因为用人参怕助热,所以用甘草来补气。

*“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其他疗法
推拿按摩
运动疗法
通过推拿按摩特定穴位,如太阳、风 池等,以缓解头痛、舒缓肌肉紧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 锦等,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食疗
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姜糖水、葱白粥等,以辅助治疗感 冒。
05 太阳病变证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染 和病菌滋生。
预防并发症
太阳病变证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 肺炎、心脏疾病等,应积极预防和治 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contents
目录
• 太阳病变证概述 •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 • 太阳病变证的辨证要点 • 太阳病变证的治疗方法 • 太阳病变证的预防与调护
01 太阳病变证概述
太阳病变证的分类
01
02
03
太阳伤寒证
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太阳经 脉,导致恶寒发热、头痛 项强、脉浮紧等症状。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和均衡的饮食,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感染太阳病变证的患者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用餐具、 毛巾等个人物品。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 预防病毒感染。
调护方法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 素和废物。
饮食调理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和刺激性食物。
治则二:清热解毒
总结词
清热解毒是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治则,适用于热毒内蕴的情况。
详细描述
太阳病变证中后期,若热毒内蕴,可出现高热不退、口渴烦躁等症状。此时应 以清热解毒为治则,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以清除热毒, 缓解症状。

5 伤寒论-太阳病变证1--治则热证

5 伤寒论-太阳病变证1--治则热证

•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
• 诊断:胃脘痛 • 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栀子豉汤证)
•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 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
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
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
• 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剧烈泻下作用的成药。王肯堂曰:“丸药,所谓 神丹、甘遂之类也。”
伤寒论
大下之
损伤脾阳,中焦虚寒 外邪乘机内陷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伤寒论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请写出
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
•诊断:咳嗽
•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邪热壅盛)
•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 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治法:宣肺清热,降气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
热扰胸膈腹满的证治
伤寒论
病机分析
伤寒下后,燥实已去, 余热未尽,留于胸膈
心烦
浊气壅滞于腹部
腹满
柯韵伯:有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 解心腹之秒,是小承气之变局也。
伤寒论
栀子厚朴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 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 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棉裹)

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LOGO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中医学院临床基础教研室
(一)变证治则
【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
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分析
病程---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温针
仍不解。
决诊:坏病
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 阳
心下悸 ----心阳不足

欲得按---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辛甘化合,恢复心阳
医案选录
周某某,男,29岁。 现病史:1个月前突起耳聋,经他医用 “益气聪明汤”等治疗,耳聋如故,痛苦 不堪。刻诊:自诉耳聋,并觉心悸乏力,稍 有畏寒感。细询知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 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分析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
大汗出---表邪虽解,津液耗伤
服 证 大烦渴----里热灼津
桂 枝
发热不退---里热炽盛

后 脉:洪大----热邪内盛,脉道充盈
治: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葛根芩连汤证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
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之。(34)
诊断:耳聋 病因病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 处方:桂枝甘草汤加味。 桂枝12克,炙甘草8克,石菖蒲4克。 结果:首服2剂,自觉听力明显增强,心悸好转,畏 寒感消失,药已对证,再服2剂,耳聋全除,诸症亦平。
(周福生.桂枝甘草汤治疗耳聋一则.新中医, 1989,(11):4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无大热---热甚于里,表热不甚
治:麻杏甘石汤---清热宣肺平喘。

伤寒脉络之太阳病变证——热证

伤寒脉络之太阳病变证——热证

伤寒脉络之太阳病变证——热证六:太阳病变证【辨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此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太阳病,凡不属于六经之病者,皆可以此条作为治疗原则。

详见于本篇第16条。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热证1: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原文】: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原方原量】: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原方原量】: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原方原量】: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病机】:无形邪热,郁扰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原量】: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太阳病变证热证之栀子厚朴汤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之栀子厚朴汤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之栀子厚朴汤证条文:79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解说】伤寒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气壅于腹,则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由心烦再见腹满,说明无形邪热已由胸膈下行及腹,病变部位已渐趋里。

故在栀子豉汤中减去轻浮上越之香豉,加厚朴、枳实以下气消满。

若有燥屎结聚,大便秘结而腹满,则为承气汤证也。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

“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所说)虚烦的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腹胀满,卧起不安。

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复颠倒”,他不能安卧嘛,起来,趴下,起来,趴下,就这样(反复折腾)。

那么这个(病症)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

这个病也很多(见),在病新发作的时候误治了,常有这种情况的。

这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

我方才说了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

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折腾了。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虚烦兼腹满的证治。

伤寒误下以后,热邪内入,上到胸中,故见心烦,甚则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利,故见腹满。

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

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

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

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

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

方用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

太阳病篇之热证方及临床鉴别

太阳病篇之热证方及临床鉴别

太阳病篇之热证方及临床鉴别今晚讲几个伤寒论错综复杂的热证方,及临床鉴别应用。

(2022.3.17)先发一个三年前医案王某,大年三十临晨两点过就诊,女,三岁,感冒一天,出现咳嗽喘急,半夜突然高烧,有时说胡话,无汗,口渴,三日未大便,精神尚可,看舌苔不配合,脉浮滑数有力。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桑白皮连翘银花。

麻黄4杏仁4甘草3石膏10僵蚕4蝉蜕2姜黄2大黄4桑白皮6连翘4银花4,一副,四天量,一天吃三次。

服药两次出汗,大便通,咳喘减轻。

再服两次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愈,停药。

这个肺炎初期,用中药一两天就治愈了,全家人得以安心过个好年。

照以往经验,输液要五天以上才会好,所以家属对西医失去信心,孩子一发烧就找我抓中药。

先讲讲麻杏石甘汤。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邪热雍肺证,不可更行桂枝汤,是告诉你,不是太阳中风兼喘,鉴别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无大热,是没有阳明里大实里大热。

汗出而喘,这句用来鉴别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此证也有大热,是邪热雍肺出现的汗出而喘,常常和后世的时方相配,如银翘散、升降散。

治疗经验:麻杏石甘汤,可以治疗风温,风温:头项强痛与伤寒同,惟不恶寒而渴以别之,表里俱热,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

既然是表里俱热,为何还要用麻黄辛温燥烈之药?后面还会专门讲。

麻杏石甘汤,汗后可以用它来平内热,下后可以用它来透留恋之伏邪。

前两天讲了热郁胸膈证,用栀子豉汤来宣透,还说了,在胸膈以上的热,都可以用宣透法来宣透热邪,也不单是栀子豉汤,比如升降散、凉膈散,荆芥连翘汤,麻杏石甘汤等等。

肺热病,特别某些慢性肺热病,肺炎、肺痈、肺癌等等,长期用清肺药,肺上的热没有清除,倒把身体其他部位搞寒了。

就是忽略了宣透法。

一味的去清热。

麻杏石甘汤,就是一个宣肺热的好方子。

不管他有没有表证,不管他脉浮还是脉沉,不管他有汗还是无汗,只要不虚,属实热,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宣透肺上的郁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 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 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机: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留扰,热郁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
心中懊侬,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梔子、香豉;栀子甘草豉汤(兼少
辨治纲要
真寒假热证:辨证要点——身大热,反欲得衣。 同时兼见两颧色红如妆,不红部则白中带青。有时
烦躁,状如阳证,但精神萎顿。语声细微,气息低 弱,无秽恶气味,大便无臭气。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或渴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自利。胸腹部按之 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则不觉热。脉细微欲绝, 或虽浮数,按之无力,舌苔薄白,或舌苔滑润。
辨治纲要
误下则阴液内伤:阴虚则脉道不充盈而见脉细 误汗则损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则振寒,阳虚无力鼓
动血脉运行则脉微 从证测药,本条之治疗,可以姜附扶阳,人参益阴。
辨治纲要
【原文】未持脉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 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5)
【原文】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下 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92)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 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 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 湯主之。(76)
辨治示例 – 热证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因病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主症:身热,微烦(食少,便溏,腹满痛)。 治法:清上温中。 方药: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
辨治示例 – 热证
栀子苦寒以清上热,干姜辛热以温中寒,实际亦有 辛开苦降的作用,而寒热并用,药性虽反,却能相 反相成。
[注意]:本证不一定因误下而成,凡素体脾胃虚弱 之人,感受外邪,热扰于上,寒在于中,即可用本 方治疗。
辨治纲要
脉数: 消谷引食——胃热消谷——真热(数而有力) 反吐、不能消谷——胃中虚冷——假热(数而无力)
辨治纲要
【原文】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 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 承氣湯。 (70)
辨治纲要
【原文】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脉 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0)
《伤寒学》 太阳病变证(2)
目的要求
【掌握】 • (1)变证治则。 • (2)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 【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辨治纲要
【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 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16上)
辨治纲要
【原文】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 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 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
辨治纲要
真热假寒证:辨证要点——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同时兼见面色虽灰滞,而目炯炯有神。神情昏昏,
状若阴证,但或时燥热,扬手掷足,谵语。语声扬 厉,气粗息状,热气臭秽喷人,大便秽恶难闻,或 大便秘结,或稀粪旁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 渴喜冷饮。四肢虽冷,胸腹部必热而蒸手。脉沉有 力或脉浮取紧数,沉而坚实。舌红苔焦黑,起芒刺 等。
三四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重 • 不喜糜粥、欲食冷饮——胃阳虚燥——假热 • 朝食暮吐——-胃气失运——-真寒
辨治纲要
脉数辨证:数而有力——真热; 数而无力——假 热。
呕吐辨证:食入即吐——胃中有热——真热;朝食 暮吐——胃中虚冷——假热。
辨治纲要
【原文】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榖引 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 膈氣虛,脉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 榖,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2)
辨治纲要
【原文】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 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 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 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120)
辨治纲要
一二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轻 • 腹中饥——胃阳虚燥——假热 • 口不能食——胃气虚寒——真寒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 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 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56)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 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 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逆 湯,救表宜桂枝湯。 (91)
辨治纲要
气);栀子姜豉汤(兼呕);
辨治示例 – 热证
临床运用: 精神失常:焦虑症、躁狂抑郁症、失眠 用于退烧,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之发烧者,均
可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
辨治示例 – 热证
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 者,即应手取效。施今墨治疗外感病,以“清”和 “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 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 舌苔,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 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方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栀子之清,一以 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报外感之大法也。
辨治纲要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 于耳,藏精于心”
《阴阳应象大论》“肾在窍于耳”,《灵枢•脉度》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发汗太过致阴液阳气俱伤,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 气大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耳聋。
辨治纲要
【原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 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0)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 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79)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机:无形邪热内扰胸隔,气机阻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 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