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36页PPT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本证可根据太阳病脉证提纲可以容易辨别,但是太阳病的变证不容易辨别,不容易新手拿捏,现在归纳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变证重点总结如下: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辨寒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辨虚实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4、辨表里先后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5、辨标本缓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6、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7、太阳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治法:泻热化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抵当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124)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治法:破血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3)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优秀文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太阳病变证课件
(3)栀子干姜汤证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十四箇(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中见寒,此寒表现于腹痛、食少等,故用栀 子干姜汤,清上温下。
梔子十四箇(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郁胸膈向阳明发展,导致腹满,胃不和则卧 不安,则宜清热,理气除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主方: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主症:身热不去,微烦,腹痛,下利?,食少
等。 治法:清上温中。 主方:栀子干姜汤。
干姜是温中良药,有促进肠胃蠕动和肠液分泌 之作用。
本条有无下利?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本来就有大便溏薄之人,不宜用苦寒之栀子, 那用什么代替呢?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 吐者,止後服。
得吐者,止后服:意多见。可能是本方药较苦, 病人不适应而呕吐,这时对于病初愈者来说, 则要止后服。
若少气者:指身体困倦,懒言,宜健脾和胃, 栀子豉汤加甘草(脾胃病多用甘草)。不用黄 芪、人参之峻补品。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
如果本证见有明显的烦躁,可以加大麻黄的剂 量(六两)
本方有无表证,如骨节疼痛等?
肯定没有!如果有,一定要加桂枝, 即是大青龙汤了。
《太阳病变证实》课件
在太阳病变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 衰竭、心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 可能导致死亡。
中期
随着病情发展,太阳病变可能累及神 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 等症状。同时,患者可能出现脑膜刺 激征和颅内高压症状。
太阳病变的病理变化
脑组织损伤
太阳病变患者的脑组织可能出现 水肿、出血、坏死等损伤。这些 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功
定期检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皮肤检查,及时 发现病变并进行治疗。
治疗与预防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治愈率、复发率、不良反 应发生率等。
评估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 行评估。
效果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治疗 方法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05
太阳病变的病例分析
诊断流程
收集病史、体查→初步判断→实 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综合评 估→确诊。
鉴别诊断方法
与相似疾病的鉴别
如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疾病的鉴别,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发病特点、疼痛性质等方面进行鉴别。
与继发性头痛的鉴别
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头痛,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等 手段进行鉴别。
与原发性头痛的鉴别
太阳病变的发生与个人体质、环境因素、暴露时间等因素有关。
太阳病变的分类
01
02
03
日晒伤
由于短时间内过度暴露在 太阳下,导致皮肤出现红 肿、热痛、水疱等症状。
晒斑
由于长期暴露在太阳下, 导致皮肤出现黄褐色斑点 ,多见于面部和手臂。
雀斑
一种遗传性皮肤病,由于 黑色素细胞增多导致皮肤 出现褐色斑点,多见于面 部。
如与丛集性头痛、原发性搏动性头痛等鉴别,需根据头痛的发作特 点、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鉴别。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课件1.4-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湖北中医学院 伤寒教研室一、热证【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 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 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 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 【词解】 [1]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指无实热结聚。
[2] 懊憹: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 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原文】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1]胸中窒[2]者,梔子豉湯主 之。
(77) 【词解】 [1] 烦热:心中烦闷而热的感觉。
[2] 胸中窒:胸中闭塞不舒的感觉。
【原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1]者, 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词解】 [1] 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病因病机: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留扰,热郁胸膈。
主 证:尚轻者——虚烦不得眠——热郁胸膈,心神不安 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热郁胸膈,心神不 安 兼 证:少气——邪热损伤中气 呕——邪热内扰,胃气上逆 治 法:清宣郁热 方 药:栀子豉汤 方 义:栀子——苦寒,清热除烦 豆豉——性轻浮,功能宣透解郁 二药配伍,为清宣胸中郁,治虚烦懊恼之良方。
栀子甘草豉汤(兼少气) 栀子生姜豉汤(兼呕)【原文】 發汗後,不可更行[1]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 石膏湯。
(63) 【原文】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 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 湯。
(162) 【词解】 [1] 更行:即再用。
行,用也。
病因病机:汗下之后,邪热壅肺 证 候:汗出——热邪迫津外泄 无大热——里无大热,而邪热壅盛于里 喘——邪热壅肺,气逆不得宣降 咳嗽、口渴、苔薄黄、脉数等症亦可见 治 法:清宣肺热 方 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 义: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麻黄——辛温宣肺定喘 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上述二者相伍,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 为麻黄二倍,故 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并使其转为 辛凉清热之用。
太阳病变证热证
辨治纲要
13
误下则阴液内伤:阴虚则脉道不充盈而见脉细 误汗则损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则振寒,阳虚无力鼓
动血脉运行则脉微 从证测药,本条之治疗,可以姜附扶阳,人参益阴。
辨治纲要
14
【原文】未持脉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 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5)
辨治示例 – 热证
39
•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 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
热感,苔黄、脉数。 •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辨治示例 – 热证
40
• 【原文】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主之。 (172)
三四日吐之者:胃阳受伤较重 • 不喜糜粥、欲食冷饮——胃阳虚燥——假热 • 朝食暮吐——-胃气失运——-真寒
辨治纲要
8
脉数辨证:数而有力——真热; 数而无力——假 热。
呕吐辨证:食入即吐——胃中有热——真热;朝食 暮吐——胃中虚冷——假热。
辨治纲要
9
【原文】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榖引 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 膈氣虛,脉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 榖,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2)
辨治纲要
15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 于耳,藏精于心”
《阴阳应象大论》“肾在窍于耳”,《灵枢•脉度》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发汗太过致阴液阳气俱伤,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 气大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耳聋。
辨治纲要
16
【原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 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0)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第梔四子陈豉节元湯犀方太∶:梔栀阳子子病十色四变赤箇证象(心擘),香味豉苦四属合火(,綿裹)
上二味性,寒以导水火四热升之,下先煮行梔。子豆,形得象二肾升,半,色內豉,
煮二取、一黑证升入半候肾,分,去类制滓(造,一为分)為豉热二,证服轻,浮溫引進水一液服,之得吐者, 止 梔 香 甘1(豉後子豉草、【导1汤服甘四,上结主栀)方热证。 草 合 取通升痛解陈汗子栀豉 ( 二义下上。等烦豉子蔚吐湯 綿 升】行下阴证,汤豉:下方裹半:;,阳俱非类汤),∶汗 后栀豆故和 解 吐证、上內梔吐 ,子豉加, 矣 剂三豉子栀下 胃苦味味,甘十水 。 ,子后 阳寒薄,煮四草甘火 原 而, 已以取箇,,草以济 本 有中 伤水一(解透豉补。 列 时气 ,四升擘郁表汤中而 于 亦升半)虚中除宣、;烦太能, ,甘不气栀烦郁呕阳热涌先 去草能不子,,煮 滓者二,懊吐交和生梔 ,兩,姜子 分(、 二炙) 服【。引原溫也热文進。而一】下韵上服發行伯逆,汗,移得,後二入吐故,药阳者水加配,明藥生伍止,不姜後,只得暖服清知入胃。中为口,有為吐解宣逆剂秽,,泄而若更
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
第寒四者节,白太虎阳加病人变參证湯主之。(169条)
2、麻【黄方杏义仁】甘草麻石黄膏宣汤肺证止咳平喘, 【原文】發汗後石,不膏可清更透行肺桂脏枝湯邪,热汗。出而 喘(下者麻 佐 而或6,後,【主黄制不3高無,可)辨症之,凉大不與或治:辛宣滞熱可麻低要汗温肺。者更黃而,行杏点出与平杏不可桂子】而石喘仁恶與枝甘病喘膏而宣麻湯草寒机息之不降黃,石,:咳辛温肺杏汗膏尚仁出湯邪嗽寒燥气有甘而。热,相,,口草喘(壅身配清协石,1渴肺热6,泄同膏無、2互肺麻湯大)。熱相热黄 麻以黃平四兩喘(;去節苔甘)黄草杏仁、和五脉中十箇数缓(等急去皮。,尖调)甘和草诸二兩药(。
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中医学院临床基础教研室
(一)变证治则
【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
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分析
病程---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温针
仍不解。
决诊:坏病
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 阳
心下悸 ----心阳不足
病
欲得按---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辛甘化合,恢复心阳
医案选录
周某某,男,29岁。 现病史:1个月前突起耳聋,经他医用 “益气聪明汤”等治疗,耳聋如故,痛苦 不堪。刻诊:自诉耳聋,并觉心悸乏力,稍 有畏寒感。细询知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 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分析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
大汗出---表邪虽解,津液耗伤
服 证 大烦渴----里热灼津
桂 枝
发热不退---里热炽盛
汤
后 脉:洪大----热邪内盛,脉道充盈
治: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葛根芩连汤证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
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之。(34)
诊断:耳聋 病因病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阳不足 处方:桂枝甘草汤加味。 桂枝12克,炙甘草8克,石菖蒲4克。 结果:首服2剂,自觉听力明显增强,心悸好转,畏 寒感消失,药已对证,再服2剂,耳聋全除,诸症亦平。
(周福生.桂枝甘草汤治疗耳聋一则.新中医, 1989,(11):4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无大热---热甚于里,表热不甚
治:麻杏甘石汤---清热宣肺平喘。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变证治则
身瞤动:阳虚不能温养肢体,水气浸渍肌肉
温阳镇水
方药:
附子: 温肾阳,化水气
白术: 健脾散水
茯苓: 淡渗利水
生姜: 温阳散水
芍药: 利小便而通脾络
5.阴阳两虚证
手足厥寒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阴
吐逆
甘 草
①
咽中干
干 姜
汤
烦躁
芍 厥愈 药
甘
草 汤
小便数 脚挛急
阳
两
②
虚 复
误用桂枝汤
谵语
调胃承气汤
心烦
感 外
饴糖: 桂枝: 芍药(倍用): 桂枝、生姜: 大枣、甘草:
建补中焦,调养脾胃 甘温相得,温中补虚
益阴养血,调和脾络 温阳散寒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调补气血。
3.脾虚证
注意:
腹满虽为实象,但临床多见因虚致实者。 即使没有中焦虚损的征象,治疗中也须稍 佐扶助中气的药物。类似的还有半夏泻心 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等。
主治阳明气分热证 “大烦渴不解”
《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说文》“烦,热头痛也。”
“脉洪大”
与25条相参照,俱为来盛去衰的勾脉, 提示气津两伤。
麻黄汤
寒闭体表 麻黄三两
大青龙汤 表闭阳郁 麻黄六两 石膏50g
麻杏甘石汤 肺热咳喘 麻黄四两 石膏八两
白虎汤
阳明热证
石膏一斤
(一)热证——黄芩汤证
栀子豉汤证
虚烦,心中懊恼 胸中窒 心中结痛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气结不通
胸膈热郁气滞影响 心中,气结不通
栀子:清热除烦, 善于下行
豆豉:气味清浮, 长于宣透
栀子甘草豉汤证 兼少气
气虚
【精】太阳病变证热证
力或脉浮取紧数,沉而坚实。舌红苔焦黑,起芒刺
等。
辨治纲要
【原文】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 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 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 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120)
【原文】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下 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92)
辨治示例 – 热证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 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 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 湯主之。(76)
辨治示例 – 热证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 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 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56)
辨治纲要
【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 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 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逆 湯,救表宜桂枝湯。 (91)
辨治纲要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 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 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8)
辨治示例 – 热证
病机: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留扰,热郁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
心中懊侬,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梔子、香豉;栀子甘草豉汤(兼少
辨治纲要
【原文】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脉 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0)
辨治纲要
误下则阴液内伤:阴虚则脉道不充盈而见脉细 误汗则损伤阳气:阳虚失于温煦则振寒,阳虚无力鼓
太阳病变证(精品)共51页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1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太阳病变证(精品)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邪热壅肺证《新编辨证歌诀》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邪热壅肺证《新编辨证歌
诀》
热邪壅肺证
热邪壅肺为热证,
气喘咳嗽汗出明。
邪热入里热伤肺,
口渴脉浮舌尖红。
清热宣肺降气喘,
方药麻杏石甘宁。
[注释]
太阳辨证中的热邪壅肺证,是属于热证,以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脉浮数为主证,治则应清热宣肺,降气定喘,麻杏石甘汤主之。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舌尖红、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本证的病机是:太阳病,外邪不解,入里化热,壅塞于肺,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喘,发热等证。
热盛伤津故见口渴。
苔黄、脉数等为内热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宣肺,降气定喘。
常用药物:
清热宣肺药:麻黄、石膏、连翘、荆芥、前胡。
降气定喘药:杏仁、厚朴、黄芩、川贝、紫菀。
本证的常用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阳明腑实内结致烦。腹满不大便,谵语、潮热
❖阴烦:
▪ 虚寒危证。无热恶寒,神情淡漠或昏睡,脉微 细沉伏。
医案选录
郑某,胃脱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 舒,懊憹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 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 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 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 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栀子9克,生姜9克,香 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太 阳
治疗: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
病
兼少气:热扰胸膈,中气受损---栀子甘草豉汤
兼 兼呕者:热扰胸膈,胃气不和---栀子生姜豉汤 证 兼腹满:热扰胸膈,腑气不畅---栀子厚朴汤
兼中寒:热扰胸膈,中阳受伤---栀子干姜汤
禁例:旧微溏者禁之---脾胃(肾)虚寒者不宜
鉴别
❖虚烦:
▪ 无形之邪热内扰胸膈。心烦不眠,微热
方药:以四逆加人参汤化裁。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 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文】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
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 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 灌之亦喘。 (75)
分析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故喜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 心肾不足
病 人 决诊:耳聋无闻
141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耗伤的变证
【原文】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
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 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 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120)
分析
当恶寒、发热---寒邪束表,正邪交争 自汗出---中阳不足,卫阳受损,开合失度
耳窍失养
原因:重发汗,虚故也---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形寒饮冷伤肺, 肺虚气逆
(四)辨汗下先后
【原文】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 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 逆。 (90)
分析
❖表里同病
▪ 表证为急为重 先表后里为顺 若先里后表为逆
▪ 里证为重为急 先里后表为顺 若先表后里为逆
方药:调胃承气汤
虚寒变证的主症主脉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0)
分析
因机 先攻下----阴亏里虚 后发汗----阳气外耗
内外俱虚
太 脉 微---阳虚推动无力
阳
细---阴虚脉道不充
病
振寒---筋脉失温,身乏自持
证 恶寒---阳气亏虚,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五)辨标本缓急
【原文】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
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救表宜桂枝汤。 (91)
分析
误治:医下之
证:下利清谷不止----脾肾阳衰,阴寒内盛
身体疼痛---表证未解。
病机:表证不解,真阳大伤
伤 治疗:急当救里(回阳救逆)---四逆汤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 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 气,与调胃承气汤。 (70)
分析
太阳病 发汗后
体质
恶寒甚,不发热 汗后伤阳
虚证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治则---温阳益气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实证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
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
之。 (81)
病因: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卧起不安
变
心中懊憹---烦闷殊甚,不可名状
证 重者: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阻隔,气机不畅
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 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分析
因机:误汗,过汗----胃中虚寒,胃气上逆
虚证 证 呕吐(清冷)---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胃中虚冷,纳化不佳
脉 数
脉:数无力---胃中虚阳躁动----数为客热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寒 患
药后:清便自调(利止)---里阳已复
者
身疼痛----表证仍在
病机:里阳已复,表证独在
治疗:急当救表(解肌祛风)
方药:桂枝汤
表里同病,舍证从脉
【原文】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 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分析
证:发热头痛---风寒束表 脉反沉---少阴阳虚,证属表里同病。
病 治疗经过:与表里双解---不差 人
病因: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卧起不安
变
心中懊憹---烦闷殊甚,不可名状
证 重者: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阻隔,气机不畅
太 阳
治疗: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
病
兼少气:热扰胸膈,中气受损---栀子甘草豉汤
兼 证
兼呕者:热扰胸膈,胃气不和---栀子生姜豉汤
目前情况:身体疼痛---表证不除 下利清谷---里虚较急
治疗:当救其里---四逆汤---回阳救逆。
【原文】
栀子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
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
【原文】火郁影响气分、血分的证治。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
汤主之。 (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
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
朴汤主之。 (79)
烦热—误治引起邪热郁留胸膈,扰及心神 胸中窒—火郁胸中气机 身热不去—余热未尽 心中结痛者--火郁胸中气机,留气积血 心烦—郁热上扰 腹满—火郁脘腹气机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
【原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
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 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 汤。 (56)
分析
不大便六七日---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头痛----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伤 发热(蒸蒸发热)---里热蒸腾 寒 小便黄赤---热郁于里 诊断:阳明里证
现证 不恶寒发热---表证已解;
太 阳
关脉 细---阴液不足
病
数---脾胃虚阳躁动
吐后 中阳损伤 邪陷中焦
一二日误吐 饥而不欲饮食
两种 情形
胃伤不重,尚有食欲 三四日误吐 朝食暮吐---不能腐熟水谷
胃伤较重 欲食冷食----阳虚躁动
不喜糜粥---不能纳食化谷。
讨论胃虚呕吐证
【原文】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