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教案反思5篇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教案反思5篇
最新初三历史复习专题教案反思5篇
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永久铭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历史复习专题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教案【篇1】
为积极备战20_年中考,使历史复习做到有章可循,让学生的会考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以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安排
从2月21日起,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按照《考试说明》要求,紧扣教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第一轮复习,再进行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主要依据是《考试说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串联能力。
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
1、复习时间:20_年2月第——4月底教学时间约8周
2、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也是夯实基础的最关键时期。每年中考试题几乎都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熟悉课本非常重要。这一阶段要找准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认真研究历史课标,知识与能力要点,《考试说明》,最短时期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依据教材将考点编成复习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点。
第二轮“专题训练”复习
1、复习时间:20_年4月中旬——4月底教学时间约2周
2、复习内容: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专题四、近代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八、时事热点。经过全面复习,再进行专题归类。即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每一专题的内容分好类,利用选择题和填充题的形式在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再与学生分析完成。课后再布置相应的材料题、问答题,加以巩固、理解。
初中历史_开放的唐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开放的唐朝》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图表等大量资料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隋唐时期与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区别最大的地方,就是它的“繁荣与开放”。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充分体现。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在此期间,经济空前发展,文化空前繁荣,民族团结,对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
1、以新改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教孩子一年,影响孩子一生。
三、教学方法设计:
1、以设置问题情境为主线,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4、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四、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中的历史》——大屏幕展示
教师过渡:(1)图片中的人物都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皇帝,你能说出他们分别是哪位帝王?和他们有关的重要事件分别是什么?(2)图片中的两项发明也发生在唐朝,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初中历史_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展示目标】
1、掌握秦朝建立的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
2、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了解秦朝的疆域。
【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2分钟,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他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秦统一中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建国大业”、“治国方略”、“大国格局”。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及秦的疆域串联起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建国大业”——秦灭六国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子目,快速找出秦灭六国的时间、人物、顺序、结果及意义。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地图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及统一过程,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时间。并提出问题:(1)秦国和秦朝一样吗?
(2)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后让学生记忆:①统一大业,符合人民愿望;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③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
④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过渡:出示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叙述过渡到下一框题——治国方略)
二、治国方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3
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学反思2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
初中历史_中国历史线索与分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七、教学设计
共同朗读《长江之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爱国
胜利
三、中国现代史从整体上可以分成四大时期,即
1、过渡时期(1949年一1956年)
2、探索时期(1956年一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年一1976年)
4、新时期(1978年至今)
(1)过渡时期(1949年一1956年)两会议
四措施
两外交
一计划
三改造
(2)探索时期(1956年一1966年)一大会
两失误
(3)文革时期(1966年一1976年)导火线渡江战役
政协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西藏和平解放、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五、一六通知
(4)新时期 (1978年一至今)
一会议 一构想 一理论
课堂检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做了哪些努力?
(1) 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西藏和平解放; (2) 稳定物价的“米棉之战”; (3) 土地改革 (4) 抗美援朝
2、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生产关系曾发生几次 变革?哪几次?(1) 土地
改革
(2)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人民公社化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 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1) “三年以来"指的是什么时期?
初中历史的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的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演变及各个社会形态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各个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2. 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介绍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
1. 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 奴隶社会:奴隶制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3. 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出现、特点和影响。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2. 讨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本节课所学内容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2. 汇总各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
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社会演变过程的小议论文。
2. 整理反馈: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和各个社会形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演变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本教学活动设计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为例,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为核心,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
的历史学习环境。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作业与评
价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作业与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教学活动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教材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握教材内容的主线,引
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
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初中历史_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记住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分析,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评价,学会综合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明思想、开明政策,体会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学习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学习方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疑难解决,利用图像、材料增强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贞观长歌》
二、出示课题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交流、重点点拨(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课上重点检查,点拨)
(一)、唐朝建立——阅读课文P6页,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标志它的灭亡?
2、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3、唐朝第二个皇帝及年号?
(二)、“贞观之治”——结合材料及教材阅读课文P7--9 ,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p9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2、为此他是怎么做的?
(1)个人
(2)政治上
(3)经济上
(4)军事上
3、取得了什么效果?
(三)、女皇武则天——阅读课本P8—9“女皇武则天”,思考:
回答:1、武则天采取哪些措施?
2、有何作用?
(四)、“开元盛世”——阅读课本p9,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唐玄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2、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取得什么效果?
重点唐朝建立,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武则天措施及作用,唐玄宗采取的措施及结果,为此通过图片、历史材料、记忆等方式。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
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
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
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 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
5、1368 年明朝建立。(650 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
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
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悟(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悟
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感悟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深感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人类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智慧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着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去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
一、教学与感悟
1.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上课前,我会通过讲述
历史故事、播放历史短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我以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1.2 知识传授,深入浅出
在传授历史知识时,我注重深入浅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更
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三国演义》这一课时,我将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战争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1.3 课堂互动,启发思考
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培养。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
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在思考中,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1.4 课后反思,持续改进
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便在下次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使我的教学不断得到提升,也使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感悟与启示
2.1 历史教学的目标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是让他们理解历史,从中汲
初中历史_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元朝的统治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重点课,主要讲述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很多学生都通过电视剧,对元朝历史有所了解,但是知之不详。因此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运用声、图、文等多种形式,通过课堂讲座、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得到启示。鉴于初一学生年龄小,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元朝的辽阔疆域范围、知道行省制度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的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元朝的疆域图》,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的统治的系列治理措施。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交融; 让学生认识到元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重点难点】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篇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篇
历史学问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老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学问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忱。接下来是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文章,期望能关心到大家!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初一的历史课叙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学问,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简洁对历史课产生喜欢。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索、值得不断尝试的事情。
在叙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才发觉初一学生的历史学问少得可怜,而且学生的历史学问面格外狭小,比如我在叙述尧、舜、禹的时候,80%的学生是不知道这几个人的,连这些字都不熟识,更别说他们的故事;只有极少部分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听说过他们的传奇故事。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想要学生进行故事的叙述和竞赛,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讲故事之外,其实历史课堂的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表演、话剧、学问竞赛等。尽管这些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肯定的难度,但历史课堂中还是可以尝试的,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孩子,他们参与的主动性还是比较高的。叙述到“远古人类的一天生活”时,有几个班的小组尝试了表演,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能预备出一些简洁的台词和相关
的动作,的确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能很仔细、很投入的表演,着实让我欣慰。
历史课定期预备一些学问小竞赛,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学习的形式,小组竞赛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前三课上完之后,我预备了一次小的学问竞赛,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在第一个班进行学问竞赛时,我预备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于抢答题不能确定谁先抢到问题,所以课堂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所以其后的几个班,我就取消了抢答的环节,虽然这样竞赛的气氛略微弱了一些,但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对教材的处理
成
蒋介石 , 打内战, 假装 和平要谈判 , 毛泽东 , 去重庆 , 蒋的阴谋就戳穿 。 美 国出钱又出枪 , 支持蒋匪打 内战 , 蒋匪内战暴风急 , 疯狂进攻解放区。 中共中央有谋 略 , 打败蒋匪信心足 , 毛周陕北巧转战 , 彭贺指挥战顽敌。 刘邓挺进大别 山, 战略局势就扭转 , 三 大战役大决战 , 歼敌共计 10多万。 5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蒋家王朝就完蛋 , 解放战争 留遗憾 , 匪残余逃 台湾 。 蒋 ( 歌谣链接课本 , 三) 你将 会从哪 些角度 获得更 多的信息?( 教师提示 : 课本 中的图片 、 文献 资料 等 , 学生看图提 出问题) ( 展开想 象 , 四) 你想到 了吗?( 超越课 本 , 展 拓 学生的知识面) 1 由重庆谈判 , . 你会想到什么 ? 2 三年灭蒋匪 , . 人民解放 战争 迅速胜 利的原 因
时机 , 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每位学生体验成功 加 让 的喜悦 , 特别是让 中等及 以下学生 消除 中考 的恐惧 心理 ,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 , 让他 们能够在考场上尽情发挥。 教育需要激励 , 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 程中 , 教师 应经常用两句话 来激励 学生 和 自己。一句 是 : 自己 最大的对手是 自己 , 只有战胜 自己 , 你才会一步步走 向成功的舞 台。一句是 : 于总结才有收获 , 善 有收获
U
来自百度文库
初中历史_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学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
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
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
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
5、1368年明朝建立。(650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范文5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范文5篇
历史研究有时被归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有时被归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也可以看作是这两个广阔领域之间的桥梁,融合了两者的方法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范文1
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这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教育改革及联合校成立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课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今年我在河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听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专题讲座,叶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我觉得这对我们的教学和教研非常有借鉴意义。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
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
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
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
5、1368年明朝建立。(650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
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总体设想:对所涉及到的考点分四部分进行梳理。每梳理完一部分后,紧接着
进行灵巧的巩固、拓展、提升。
考点(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师:开元盛世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看看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呢/
现在请大家拿出学案,快速对照课本,梳理知识。待会咱们找同学展示空格答案。(生空格,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复习中遇到那些问题呢?
师: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体验中考。1个选择题。1个材料题。
考点(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师:梳理完知识,我们做题检验一下咱们的复习效果。(选择题)
考点(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师:同学们请看视频
师:请回答:
材料一、二、视频,你体会到了张骞哪些精神?(生思考回答)师:体现了张骞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
考点(四):(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师:请大家拿出学案,快速对照课本,梳理知识。
师:请看大屏幕的四个材料及问题(生思考回答)
师:两则材料反映了祖国统一遇到了哪些问题?依据材料2指出,遇到极端情况,大陆可采取什么措施?
师:材料3这个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
师:(1)据材料4回答香港问题能够谈成的原因有哪些?
(2)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解决海峡两岸问题的认识。
【体验中考】
师:请同学们做2017年26题
师:重点是判断好答案的出处
【结束】
结束语:同学们,历史上的中国曾经长时间的辉煌,但在近代也经历了一段被动挨打的黑暗。以史为鉴,只要我们拥有开放的胸怀,继承发扬张骞、郑和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华崛起就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复兴、重铸辉煌!
学情研究:
九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
另外,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通过七、八年级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今后措施:
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评测结果及分析
平均得86分,说明这节课学生初步掌握了中考的做题方法。
教材内容:
根据这节课的八个复习要点,我把他分成了四个板块,分别是: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二)、以少胜多的战役: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
(三)、对外交往: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
(四)、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选的内容较多,整个复习过程,自我感觉是仓促的。我的语言感染力不够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学要进一步提高。平时要多注意搜集史料,尤其是时政热点。
课标研究: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但怎样复习周年纪念的事件,扩展到那里?需要和各位同行共同讨论探究,这是设计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这节课如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