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术语》(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江苏省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江苏省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目录一、目的意义 (1)1.1 项目背景 (1)1.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3)1.3 可行性 (3)二、任务来源 (4)三、编制过程 (4)四、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立 (5)4.1 国内外标准情况 (5)4.1.1 国外标准情况 (6)4.1.2 国内标准情况 (8)4.2 国内相关风险管控案例 (10)4.2.1 阻隔技术 (11)4.2.2 固化稳定化技术 (23)4.2.3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24)4.2.3 制度控制 (25)4.3 标准编制的原则、依据及适用范围 (26)4.3.1 编制原则 (26)4.3.2 编制依据 (26)4.3.3 适用范围 (26)4.4 标准的层次结构 (27)4.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和依据 (28)4.5.1 适用范围 (28)4.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9)4.5.3 术语和定义 (29)4.5.4 工作程序和内容 (30)4.5.5 风险管控对象 (32)4.5.6 风险管控目标 (33)4.5.7 风险管控模式 (35)4.5.8 风险管控技术要点 (36)4.5.9风险管控工程效果评估 (42)4.5.10 后期环境监管 (46)4.5.11定期检查和维护 (49)附录A (51)附录B (52)附录C (54)附录D (54)附录E (55)附录F (56)附录G (57)参考文献 (58)六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62)6.1 实施本文件可产生的经济社会分析 (62)6.2 实施本文件可产生的生态效益分析 (63)一、目的意义1.1 项目背景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19.06.20•【字号】沪环土〔2019〕144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沪环土〔2019〕144号各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污染场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活动,对接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规范,我局制定了《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6月20日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污染场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活动,对接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建设用地地块。

二、原则规定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相关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与指南,并符合本工作指南相关要求。

国家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与指南,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已发布的技术标准:(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 25.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6)(7)《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78号)(8)《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原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72号)(9)《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1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有更新时,按照国家最新发布的标准规范执行。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说明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说明

附件3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名称: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项目统一编号:15.1.1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筹),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起草人:谷庆宝,李发生,胡清,黄沈发,张倩,马福俊,李方,刘翔,陈梦舫,林匡飞,邵春岩,杨洁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何连生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许丹宇目录1任务背景 (1)1.1任务由来 (1)1.2工作过程 (1)2指南编制的目的及原则 (3)2.1编制的目的 (3)2.2编制原则 (4)3指南编制的方法、依据和技术路线 (6)3.1编制方法 (6)3.2编制依据 (6)3.3技术路线 (7)4国内外污染场地管理规范 (8)5行业技术现状分析 (11)6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14)6.1修复技术分类 (14)6.2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14)6.3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 (17)6.4污染场地环境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方案 (18)6.5污染场地修复过程次生污染预防 (20)8指南实施建议 (22)1任务背景1.1任务由来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办函[2010]486号下达编制任务,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该指南的具体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首次制订。

1.2工作过程为了完善污染场地相关制度体系,应环保部的要求中国环科院开展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的编制工作,具体过程如下:接到环境保护部的通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立即成立了编制组,召开专门会议探讨并开展相关编制任务,同时制订工作计划,为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打好基础。

按照工作计划的要求,编制组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利,并邀请污染场地相关专家领导就编制的任务目标、整体框架和编制思路等进行指导,确定工作开展的方向。

针对其中需进行考察和调研的案例,通过现场考察、对相关修复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咨询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附件一: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场地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污染场地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使用权人变更时,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等活动的监督管理。

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污染场地术语) 本办法所称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有害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使土壤受到污染的土地。

第四条(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术语)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污染场地开发利用为住宅、商业、学校、公园、绿地、游乐场以及农业用地等敏感性用地。

第五条(管理职责) 环境保护部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技术文件) 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治理修复等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文件。

第七条(污染场地责任人术语) 污染场地责任人是指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的责任人或污染场地土地使用权人。

第八条(污染场地责任人义务) 污染场地责任人应当承担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义务,并负担有关费用。

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污染场地责任人所承担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

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

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并负担有关费用。

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

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确定污染场地责任人的,污染场地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负责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并负担有关费用。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组
二○○九年九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2 1.1 任务来源.............................................................................................................................2 1.2 工作过程............................................................................................................................2
i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加强污染场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管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规范污染 场地的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于 2006 年下达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制订项目,项目统一编号为 1646,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4.1 编制原则............................................................................................................................5 4.2 技术依据............................................................................................................................6 5 《导则》框架的确定...................................................................................................................6 5.1 技术方法确定依据............................................................................................................6 5.2 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内容....................................................................................................6 6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7 6.1 术语和定义........................................................................................................................7 6.2 关于用地方式、暴露途径和敏感人群的规定 ................................................................7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OC 53页)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OC 53页)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OC 53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2014年12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编制单位 (1)2 编制意义 (1)3 编制原则和依据 (5)3.1 编制原则 (5)3.2 编制依据 (6)4 国内外相关工作基础 (6)4.1 国外场地修复概况与相关标准指南 (6)4.2 国内场地修复概况与相关标准指南 (1)5 污染场地主要修复技术分析 (3)5.1 常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分析 (3)5.2 土壤常规修复技术 (7)5.3 地下水常规修复技术 (18)6 主要技术要点 (29)6.1 适用范围 (29)6.2 术语和定义 (30)6.3 工作程序 (30)6.4 选择修复策略 (32)6.5 筛选与评估修复技术 (38)6.6 提出修复技术备选方案与方案比选 (48)6.7 制定环境管理计划 (58)6.8 编制修复技术方案 (58)7 本标准的实施建议 (59)8 参考文献 (61)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是中意二期污染场地合作项目的任务之一,也是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下达的地方法规标准制修订及研究项目计划之一,已列入2014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一类编制项目计划。

1.2编制单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编制工作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污防处牵头,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和化学品管理中心参加。

2编制意义北京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化工、冶金、机械、制药等污染型企业已经或规划搬出五环,大量原有工业用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

这些企业在生产中由于化学品泄露、废水废气排放以及固体废物随意倾倒和堆存,致使原场地土壤、地下水受到污染,对未来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构成风险。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编制说明

附件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和地下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九月目录1标准的编制思路 (1)2国内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现状及实践 (1)2.1国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1)2.2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4)2.3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 (5)3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3)3.1适用范围 (13)3.2术语和定义 (14)3.3工作程序 (19)3.4鉴定评估准备 (19)3.5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调查确定 (20)3.6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20)3.7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 (21)3.8土壤与地下水损害恢复或价值量化 (21)3.9土壤与地下水恢复效果评估 (22)3.10附录 (22)4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22)1标准的编制思路我国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急剧增多,事件类型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废水倾倒和长期累积排放、生态破坏事件等,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损害。

由于土壤的高度异质性、地下水的流动性、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背景数据缺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多,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事件往往面临生态环境基线确定难、因果关系判定难、恢复决策难、恢复费用估算和损害价值量化难等现实问题。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环境要素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以下简称《土壤和地下水指南》)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的特点,遵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1部分:总纲》的总体规定,详细阐述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评估特征污染物识别、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实物量化指标选取、基线获取、损害现状调查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给出了恢复方案制定和恢复费用估算的推荐方法,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在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领域的具体深化。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一〇年一月〇项目名称: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项目统一编号:1230承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编制组主要成员:邵春岩、陈辉、张广鑫、孙俊、王鑫、陈刚等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武婷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谷雪景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1.3 编制过程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2)3 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3.1 基本原则 (3)3.2 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3)3.3 技术路线 (3)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5)4.1 国外场地监测相关标准概况 (5)4.2 国内与场地相关的监测标准概况 (5)5 主要技术内容解释 (7)5.1 适用范围 (7)5.2 术语和定义 (7)5.3 监测目的、原则、内容及工作程序 (7)5.4 监测计划 (8)5.5 采样点布设 (9)5.6 样品采集 (10)5.7 样品分析 (11)5.8 监测报告编制 (11)6 参考文献 (11)《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其中标准名录包括编制《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场地环境管理与监督,规范场地全过程管理各环节的环境监测,2009年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开展2009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9]221号)下达了制定《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1230,项目承担单位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与本标准同时开展编制工作的系列标准还有《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标准汇总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标准汇总
HJ 350-2007
?作废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 332-2006
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
HJ 25.5-2018
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部令 第3号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部令 第42号
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部令 第46号
关于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的公告
公告 2017年 第72号
关于印发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系列工作手册的通知
HJ 695-2014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滴定法
HJ 658-2013
土壤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电位法
HJ 746-2015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
HJ 635-2012
土壤 水溶性氟化物和总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873-2017
土壤 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污染地块修复技术指南-固化/稳定化技术(试行)(征求意见稿)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指南-阻隔技术(试行)(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HJ 964-2018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
已经出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 333-2006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0□□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sites(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1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24 监测目的、内容及工作程序 (35 监测计划 (46 采样点布设 (77 样品采集 (108 样品分析 (129 监测报告编制 (13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之一。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包括下列4项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等过程的环境监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的放射性及致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5002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HJ/T 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制订中HJ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制订中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B11T+1280—2015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B11T+1280—2015
1
DB11/T 1280—2015
或阻断其暴露途径,满足相应土壤环境功能或使用功能的过程。 3.3
地下水修复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化、降解、吸收、转移或阻隔场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将有毒有 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阻断其暴露途径,满足相应地下水环境 功能或使用功能的过程。 3.4 修复策略 remediation strategy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将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生态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场地总体修复思路。 3.5 污染源处理技术 source treatment technology 可用于转化、降解、吸收、转移、固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 包括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浓度、降低污染物毒性或迁移能力的各种原位或异位处理技术。 3.6 工程控制 engineering control 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和消除场地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HJ 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2.5.11] 3.7 制度控制 institutional control 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条例、准则、规章或制度,减少或阻止人群对场地污染物的暴露,从制度上杜 绝和防范场地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从而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 的。 [HJ 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2.5.10] 3.8 潜在可行技术 potential feasible technology 通过修复技术筛选过程,选出潜在的能使目标污染物达到风险可接受水平的技术。 3.9 筛选性试验 screening testing 在实验室开展的批次试验,以判断潜在可行技术是否适用于特定目标场地。 3.10

场地污染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案例分析

场地污染监测、风险评估以及案例分析
VOCs、啶虫脒、哔虫啉 集中在厂房的废水、废气收集口附 近
D区
VOCs、啶虫脒、哔虫啉、 集中在厂房的废水、废气收集口附 有机磷农药 近;厂区排放口附近
32
四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两步分别进 行,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调查采样以及数据评估和 结果分析步骤。
• 可操作性原则
--- 综合考虑技术的获取、时间和经费制定调查计划。
11
二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概述-评价流程
13
三 第一阶段调查:污染识别
资料收集 文件、档案、影像资料等,反应场地 污染历史情况。 核实资料,观测污染痕迹(异常), 周边关系,污染现状。
现场踏勘
人员访谈
针对前期疑问,补充信息,考证已有 资料。
10
二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概述-基本原则
• 针对性原则
--- 场地特征:场地利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环境特征 、区域自然和社会特征; --- 污染物:重金属、VOCs、SVOCs; --- 污染物程度和分布。 • 规范性原则
--- 程序化:设定了调查规定的步骤和内容。 --- 系统化:制定工作计划,信息、数据和结果文件化
1981-2005年
油漆厂
本场地没有生产工艺;但东南侧新 区域:场地南部及东南部区域 建污水处理站;南侧有油漆原料储 污染物: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 罐
2005年 ---
XX公司
临时公交停车场
临时加油站
18
三 第一阶段调查:资料收集-原材料和中间产物
19
20
三 第一阶段调查:现场踏勘
21
三 第一阶段调查:现场踏勘
四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采样点布设方法

《广东省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广东省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附件2广东省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linesforcontaminatedsite remediationevaluationinGuangdong province目录前言 (1)1适用范围 (2)2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工作程序 (4)5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 (9)6效果评估采样布点要求 (11)7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6)8修复效果评估方法 (17)9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 (18)10效果评估报告编制 (20)附录A(资料性附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效果评估t检验方法 (22)附录B(资料性附录)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28)附录C(资料性附录)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记录表 (29)前言为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广东省开展污染地块治理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环发〔2014〕66号)、《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粤府〔2016〕145号)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第42号令)等有关法律和通知的规定,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工作中的基本概念、工作程序、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采样布点要求、实验室检测、效果评估、报告编制要求等。

广东省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污染地块范围内的污染土壤、地下水治理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放射性物质、致病性生物的污染地块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

本指南的使用对象包括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责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

污染介质 治理技术
3
三、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的种类较多,原理较为复杂,有些技术的应用是多种反应原理 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指南主要按照技术的主导作用原理进行概括介绍,基 本囊括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或已在国内外有所应用的技术方法。 1. 土壤混合/稀释技术(Soil Blending, Mixing or Dilution) 技术原理:土壤混合/稀释技术是指用清洁土壤取代或者部分取代污染土壤, 覆盖在土壤表层或者混匀, 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临界危害浓度以下的一种修复技 术。 通过混合和稀释, 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 并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 技术特点:土壤混合/稀释修复技术可以是单一的修复技术,也可以作为其 它修复技术的一部分,如固定化稳定化、氧化还原等。土壤混合/稀释修复技术 作为其它修复技术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添加剂(如固化/稳定化剂、氧 化剂、还原剂)的传输速度,使添加剂尽量和反应剂接触。使用此技术时需根据 土壤污染物浓度、范围和土壤修复目标值,计算需要混合的干净土壤的量。混合 时尽量垂直方向混合,少水平方向混合,以免扩大污染面积。混合/稀释可以是 原位混合,也可以是异位混合。 适用范围:土壤中的污染物不具危险特性,且含量不高(一般不超过修复目 标值的 2 倍) 。该技术适合于土壤渗流区,即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当土壤含 水量较高时,混合不均匀会影响混合效果。 2. 填埋法(Landfill Cap) 技术原理:填埋法是将污染土壤进行掩埋覆盖,采用防渗、封顶等配套设施 防止污染物扩散的处理方法。填埋法不能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本身的毒性和体积, 但可以降低污染物在地表的暴露及其迁移性。 技术特点: 填埋法是修复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填埋的污染土壤的上 方需布设阻隔层和排水层。阻隔层应是低渗透性的粘土层或者土工合成粘土层, 排水层的设置可以避免地表降水入渗造成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通常干旱气候条 件要求填埋系统简单一些,湿润气候条件可以设计比较复杂的填埋系统。填埋法 的费用通常小于其它技术。

《污染场地术语》

《污染场地术语》

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 □□□—20□□污染场地术语Terms of Contaminated Sites(征求意见稿)20□□-□□-□□发布 20□□-□□-□□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目次前言 (I)1 适用范围 (1)2 污染场地术语 (1)附录A(资料性附录)英汉索引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汉英索引 (29)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污染场地调查、监测、评估、修复和管理过程中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专为场地环境管理提供的标准化术语,包括场地环境监测、评估和修复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术语及涉及到的政策、制度、法规等管理词汇。

污染场地术语按汉文名词所属技术体系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定义一般只给出基本内涵,注释则扼要说明其特点。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确定一个规范名作为正名,规范名的异名分别冠以“简称”、“全称”或“又称”,异名与正名等效使用。

英文名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缩写时,在英文名后列出缩写,并用“,”与英文名分开。

凡英文词的首字母大、小写均可时,一律小写。

英文除必须用复数者,一般用单数。

“()”中的字为可省略部分。

附录A(英汉索引)和附录B(汉英索引)为资料性附录,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汉英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索引中带“*”者为规范名的异名或释文中出现的条目。

污染场地术语及其定义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与场地环境相关的名词术语与定义,包括场地基本概念、场地污染与环境过程、场地调查与环境监测、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场地修复和场地环境管理制度六个方面的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保护工作中名词术语及定义的使用。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二○一七年七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2 工作简况 (2)2.1 任务来源 (2)2.2 标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 (2)2.3 起草小组的成立 (2)3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3)4 标准内容的制订依据 (3)4.1 标准适用范围 (3)4.2 标准的特点与创新点 (3)4.3 标准的技术依据 (3)4.4 技术的框架确定 (4)4.5 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 (5)4.6 明确评估对象、范围和时间段 (5)4.7 制定效果评估工作方案 (5)4.8 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1)4.9 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的确定 (11)5 标准实施的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12)6 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13)7 标准实施建议 (13)7.1 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标准的关系 (13)7.2 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及建议 (13)1 项目背景随着我省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许多工业企业因搬迁、转产、停产或倒闭,在城市中心遗留、遗弃了大量的退役地块。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着力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截至2015年针对六大重点行业我省共整治完成企业5740家,其中关停企业2250家,搬迁入园企业1067家;针对特色污染行业整治完成企业3.6万余家,其中关停企业24813家。

这些污染企业的关停有力的遏制了我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这些留存的工业地块由于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废料和副产品的无序堆放和倾倒弃置以及有害废水渗透,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污染地块。

这些污染地块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其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构成着持续性的威胁,因此对这些污染地块开展治理修复工作已经成为了我省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

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修复验收三大过程,其中修复验收工作是该项工作的最终环节。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整体上遵循国家风险管控标准制定的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图如下。
四、标准制定的技术思路和重点技术问题
(一)标准名称变更说明
原项目中提出的标准名称为《土壤污染物筛选值标准》。原名称存在以下问题:
1、适用范围不明确自土十条以来,我国的土壤相关标准均是区分建设用地和农用
地进行约束和管理的,本次立项的目标是指定针对江苏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筛选
差异。比如,推导筛选值时关于致癌污染物的风险可接受水平,美国
一般选用10-6(个别州选择10-5,个别污染物选择10-4),欧盟成员国多选用10-5。
对同一污染物,人类存在水、气、土等多种摄入途径;在对该污染物可容忍的摄入总
量一定时,分配给土壤的比例,各国选择不一致,美国不考虑分配问题(即
默认100%),德国选择20%,丹麦选择10%,等等。
三、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一)基本原则
本标准编制原则如下:一是立足现实。立足我国国情和江苏省现实阶段,不超越
现实情况制定土壤标准。二是问题导向。落实《土十条》关于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的要
求,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定标准。三是
科学合理。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充分利用实践经验和我国最新的科研成
染风险管控标准”的要求,上海标准进行了废止,北京、浙江等地区标准正在进行修
订;河北省、辽宁省、江西省和深圳市等省市也在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建设用地土壤
污染风险筛选值或风险管控标准,目前,河北省和深圳市已经正式发布。
二'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应用场景和定位,即“对土壤污染状
值的,土壤污染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风险

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施工及场地扬尘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编制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及征求意见的背景和目的。

二、编制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制定了一系列与施工及场地扬尘相关的标准和法规。

然而,这些标准和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实施难度大等。

因此,辽宁省环保厅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编制了《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

三、编制目的本标准的编制旨在规范施工及场地的扬尘管理,减少扬尘污染,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通过制定明确的扬尘排放标准,提高施工及场地的环保水平,推动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内容《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的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管理。

2、术语和定义:对施工及场地扬尘、可吸入颗粒物等术语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3、排放标准:规定了施工及场地的扬尘排放限值和监测方法。

4、管理要求: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扬尘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监督与处罚:明确了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本标准的行为的处罚措施。

6、实施与执行: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本标准的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五、征求意见的背景和目的为了确保《辽宁省施工及场地扬尘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希望广大市民和相关单位积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减少施工及场地扬尘污染,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贡献力量。

为了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提高儿童福利服务水平,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权益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污染场地术语》(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污染场地术语》标准制订编制组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项目背景 (3)1.1 任务来源 (3)1.2 工作过程 (3)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6)3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7)4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7)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7)4.2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8)5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9)6 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9)2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2010年5月12日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2010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0]486号),下达了“污染场地术语标准”的制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1678.17,任务承担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工作过程(1)成立标准编制小组2010年6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接到制订《污染场地术语》标准的任务后,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

(2)文献调研和术语筛选2010年6月~12月,标准编制小组开展了国内外污染场地相关资料的调研、收集和整理,完成了名词术语的筛选、归类、译义、释义和编排等工作。

标准制订过程中主要参考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GB/T 18834-2002 土壤质量词汇GB6919-86 空气质量词汇GB6816-8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 11915-89 水质词汇(第三部分-第七部分)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HJ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HJ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土壤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98)《生态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6)《环境学词典》(科学出版社,2003)ASTM. 2002. Standard Guide for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s: Phase II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 Process. ASTM E1903 - 97. 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 2005. Standard Practice for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s: Phase I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 Process. ASTM E1527 - 05. 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and Materials.Bardos, P., Lewis, A., Nortcliff, S., Mariotti, C., Marot F., and Sullivan, T. 2003.Review of decision support tools for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and their use in Europe. A report from the Contaminated Land Rehabilitation Network fo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LARINET), Umweltbundesamt, Vienna, Austria.CCME. 1994. Subsurface assessment handbook for contaminated sites.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CME. 1996.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goals, objectives and indicators tools forenH enH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CME. 1996.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goals, objectives and indicators: Tools for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CME. 1996. Guidance manual on sampling, analysis and data manage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 V olume I: Main report.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CME. 1996b. Guidance manual for developing site-specific soil quality remediation objectives for contaminated sites in Canada.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CME. 1997. Guidance docu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in Canada. Canadi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the Environment, Winnipeg.Chinese Science Technique Word Committee. 1998. Chinese Terms in Soil Science (in Chinese). Science Press, Beijing.CONCAWE. 1997. European oil industry guideline for risk-based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The Oil Companies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 Report no. 2/97. CONCAWE, Brussels.Crumbling, D.M. 2001.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data to environmental analyses for contaminated sites. EPA 542-R-01-013.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CSMWG . 1997. Sit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A Reference Manual.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Working Group, Canada.Darmendrail, D. 2003. The French approach to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 Revision 1. BRGM/RP-52276-FR, Bureau de recherches géologiques et minières, Paris.De Zorz, P., Barbizzi, S., Belli, M., Ciceri, G ., Fajgelj, A., Moore, D., Sansone U., and Van Der Perk, M. 2005. Terminology in soil sampling. Pure Appl. Chem., 77:827–841.DEFRA and UKEA. 2004. Model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nd contamination.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and Environment Agency, United Kingdom.ealth Council. 2002.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human health risks from environmental hazard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and enHealth Council, Australia.ealth Council. 2006.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health incidents community involvement handbook. Melbourne: NPHP, Australia.EU- Glossary of soil terms, 2008: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Land Manegement & natural Hazards Unit, Glossary of soil terms. (http://eusoils.jrc.ec.europa.eu/ESDB_Archive/glossary/Soil_Terms.html)GAQSIQ. 2002. Soil quality: V ocabulary (in Chinese). GB/T 18834-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4) - Guideline o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5) - Guideline o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6) - Guideline on risk based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 (7a) - Guideline on health-based investigation levels.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8) - Guideline on community consulta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EPM. 1999.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measure 1999: Schedule B(9) - Guideline on protection of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assessment of site contamination.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 Australia.NHBC and UKEA. 2008. Guidance for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on land affected by contamination R&D 66: 2008 - V olume 2: Appendices and annexes. National House Building Council and the Environment Agency, United Kingdom.NYDEC. 2002. DRAFT DER-10: Technical guidance for site investig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New York.NZMFE and MH. 1997.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guidelines for selected timber treatment chemicals.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Ministry of Health, New Zealand.NZMFE, 1997.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contaminated gasworks sites in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ew Zealand.NZMFE, 2004.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No. 4: Clas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tocols.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ew Zealand.NZMFE, 2004.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No. 5: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ils.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ew Zealand.Rudland, D.J., Lancefield, R.M. and Mayell, P.N. 2001. C552: Contaminated land risk assessment: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CIRIA) publications, London.SBTS. 1993. Hydrogeologic terminology (in Chinese). GB/T 14157-93. State Bureau of Technical Supervision, P. R. China.SEPA. 1986. Air quality: V ocabulary (in Chinese). GB/T 6919-1986.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EPA. 1986. Water quality: V ocabulary part 1 and part 2 (in Chinese). GB/T 6816-1986.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EPA. 1989. Water quality: V ocabulary part 3 to part 7 (in Chinese). GB/T 11915-1989.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EPA. 2007.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erminology (in Chinese). HJ/T 416-2007.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USEPA. 1989. Soil sampling quality assurance: User's guide, 2nd Edition. EPA/600/8-89/046.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s Laboratory,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Las Vegas, Nevada.USEPA. 1997.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sites: Process for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Interim final report. EPA540-R-97-006. Office of Solid Waste & Emergency Respons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USEPA. 1999. 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V olume 1 – Human health evaluation manual supplement to part A: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Superfund risk assessments. EPA 540-R-98-042. Office of Solid Waste & Emergency Respons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USEPA. 2003. Using dynamic field activities for on-site decision making: A guide for project managers. EPA-540-R-03-002. Office of Solid Waste & Emergency Respons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USEPA.1998. Quality assurance guidance for conducting brownfields site assessments (EPA-5405R-98/038). Office of Solid Waste & Emergency Respons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WADEC. 2006.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Community consultation guideline. Land and Water Quality Branch,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WADEC. 2006.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Reporting of known or suspected contaminated site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WADEC. 2006.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Site classification schem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WADEC. 2006.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The use of risk assessment in contaminated sit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Guidance on the Overall Approach.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WADEP. 2001.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Development of sampling and analysis program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WADEP. 2004. Contaminated sites management series: Use of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for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3)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2010年6月~12月,在查询、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标准、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污染场地术语》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并于2010年12月召开了“污染场地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开题论证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