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一、名词解释

1.受传者

答: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2.控制分析

答:控制分析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它包括控制主体即“谁”和控制手段即“说什么”。按照拉斯韦尔所划分的五大传播要素来讲,即针对传播主体“谁”的传播研究属于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说什么”是内容分析。但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血肉相连,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一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名下。

3.反馈(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

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4.噪音

答: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编码与译码

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

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

(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

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

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

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

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李彬《传播学引论》

李彬《传播学引论》

李彬《传播学引论》

————————————————————————————————作者:————————————————————————————————日期: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

导言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及传播学

1.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

(1)自身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自己对自己的传播;

(2)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两个人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

(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即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

(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即通过大众媒介对成千上万人的传播。

(5)其他类型:小组传播、公众传播、国际传播等。

2.划分标准

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的,从规模上看是依次递增的;即自身传播人数最少,其次是人际传播,再次是组织传播,而大众传播规模最大。

3.从本质上讲,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

(2)大众传播则是现代化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大众传播虽然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它比人际传播多出个“大众媒介”。

4.传播的内涵:

(1)传播: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2)双向传播: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这就是所谓双向传播。

5.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议程设置

2.同题集中

3.双向传播

4.有限效果论

5.魔弹论

二、简答题(15×3=45分)

1.根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请简要回答“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2.简述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3.舆论权威就是意见领袖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大众传播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试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3.论述如何正确看待媒介环境中的各种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议程设置

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同题集中

答:同题集中是新闻稿件组织方法的一种,是指编辑把内容相关联的稿件置于一个标题之下集中发表的方法。同题集中是以稿件的内容的联系或相互补充为前提的。常见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方面:①联合编排;②连续编排;③对比编排;④参照编排;⑤相关编排。

3.双向传播

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

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

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1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1.两种人生哲学

(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

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

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

(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

(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跨文化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2.国际传播(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②国际机构;③超国家机构;④同盟或地区集团;⑤跨国组织或运动;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3.全球传播(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答: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圣才出品】

附录: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

——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三个流派及三个面向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三个阶段:面—线—点

1.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第一阶段

(1)首届传播学研讨会的突出贡献

把“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点的”传播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六字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2)贡献:“面”上——使传播学研究得以全面铺开。

2.1986年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

(1)开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次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学科研究的框架和体系。

(2)贡献:“线”上——使传播学研究沿着系统化的线路伸展。

3.1993年的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第三阶段开启的契机

(1)开始普遍意识到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2)贡献:“点”上——针对各种现实问题或理论课题定点进行深钻细研。

二、三个流派:应用—学理—思想

1.应用流派——侧重传播实践

(1)应用流派,主要针对传播实践特别是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实际运作提供可操作的对策、思路及理论。

(2)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包括,媒介策划、媒介经济、受众调查、广告营销、媒介集团、国际传播以及备受关注的人世和网络等。

2.学理流派——立足基础理论

(1)学理流派,主要研究和探讨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母机”。

(2)主要涉及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诸如信息、符号、传播、反馈等。

(3)基本理论和学说,诸如信息的两级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传播的各种模式等;以及不同方法和学派,例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

施拉姆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以下内容:

(1)施拉姆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

(3)1956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

①这部书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

②它共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论文所组成,分别探讨了所谓集权式、自由式、社会责任式和共产主义式这四种新闻传播模式。

a.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期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b.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

c.自由式模式导致黄色新闻的出现与泛滥,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d.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而言。

(4)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大媒介”(big media)和“小媒介”(small media)。

①大媒介,是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②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5)1973年,施拉姆在夏威夷设立的“东西方中心”的传播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东西方中心”是个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一、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理论(复旦大学2013年研;四川大学2008~2009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

答: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沉默的螺旋”理论(人大2012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北邮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

答:“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导论

第一节:人类的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缺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性不强

人类文明的日趋发展——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文字

二、文字传播时代

《西方的没落》“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认为的过程——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认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统治权就是话语权——”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为技术层面,后者为社会层面的

纸莎草又叫纸草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1935年创办与巴黎的哈瓦斯社

“黄色新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四、电子传播时代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即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

狭义的则专制公共性的媒介

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实际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传播与信息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信息社会

2.两级传播理论

3.人际传播

4.“使用与满足”理论

5.恐惧诉求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媒介即信息”的涵义。

2.简述选择性定律的内涵。

3.简述依附理论的内涵。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认知不协调论及重建协调的方法。

2.创新扩散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信息社会

答: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2.两级传播理论

答:两级传播理论是指信息传播的两步流程,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他把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即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两级传播理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3.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人们互相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各方除了必须具备编码与译码能力,即说与听或认识与理解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4.“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

传播学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十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传播学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十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名词解释

1.拉扎斯菲尔德(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6~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北师2005年研)

答: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后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还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2.施拉姆(厦门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

答: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

一、名词解释

1.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北师2003年研)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2.信息(上海大学2013年研)

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3.信息爆炸

答: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

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4.“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如果接收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针对某个受者而言,会出现信息过载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批判学派

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一、名词解释

1.芝加哥学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2.李普曼(清华2013、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3.库利(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二是“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4.拉斯韦尔(四川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是宣传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在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方面贡献重大。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②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拉斯韦尔的主要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宣传、传

播与公众舆论》、《世界传播的未来:质量与生活方式》、《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等。

5.拉扎斯菲尔德(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

答: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6.施拉姆(人大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

答: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7.阿多诺(T.W.Adorno)(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北大2007年研)

答:阿多诺(T.W.Adorno)是德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阿多诺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后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起流亡美国。1941—1948年,阿多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社会分化研究规划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49年,他以社会学教授身份返回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从1958年起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其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与M.霍克海默合著)、《权威主义人格》(1950)、《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8.葛兰西(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在《狱中笔记》中最早将“霸权”一词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做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9.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hegernony)理论(北大2011年研)

答:“文化领导权”理论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理论。其内容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按照葛兰西的理论,领导权的建立和破坏不像阶级力量冲突那样展现,而是看不见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个人意识中的观点和意向。葛兰西指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其中心环节是要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