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传播学复习提纲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四个时代)填空、简答、连线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优点:人类传播活动中,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语言即口语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缺点:口语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而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叠加的,复线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狭两义。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

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

狭义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二、传播、传播学、信息的定义社会传播: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信息: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发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南广学生的我们,尤其是电编学生。

很少去读一些跟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性书目,我们所提倡的是多实践,实践得真知。

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瓶颈处有很多难过弄坎儿,拍不出什么好片子。

但通过读此书后,觉得学校应该加上一些所学专业必要的研究性课程。

在前辈研究成果指引下,想必在实践起来会更好。

《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往往妙语连珠。

本书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热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看这本书就像看美国大片和故事会,看得时候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看完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有营养地说易读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像电视打给我们的娱乐性和侵入性的文本体验一样。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书导言以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为开始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而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在传播与传播学文段中李斌老师介绍了四位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

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1.魔弹论或靶子论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

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

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议程设置2.同题集中3.双向传播4.有限效果论5.魔弹论二、简答题(15×3=45分)1.根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请简要回答“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2.简述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3.舆论权威就是意见领袖吗?为什么?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大众传播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2.试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3.论述如何正确看待媒介环境中的各种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议程设置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同题集中答:同题集中是新闻稿件组织方法的一种,是指编辑把内容相关联的稿件置于一个标题之下集中发表的方法。

同题集中是以稿件的内容的联系或相互补充为前提的。

常见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方面:①联合编排;②连续编排;③对比编排;④参照编排;⑤相关编排。

3.双向传播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4.有限效果论答: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

“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媒介社会化2.APP3.凝视(gaze)4.框架理论5.参与式观察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

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媒介社会化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

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一、名词解释1.编码答:编码是指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

在传播学里,所谓编码就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上海交大2006~200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大2010、2006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

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像,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效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4.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京师大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第一节历史素描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

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施拉姆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以下内容:(1)施拉姆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

(3)1956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

①这部书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

②它共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论文所组成,分别探讨了所谓集权式、自由式、社会责任式和共产主义式这四种新闻传播模式。

a.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期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b.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

c.自由式模式导致黄色新闻的出现与泛滥,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d.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而言。

(4)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大媒介”(big media)和“小媒介”(small media)。

①大媒介,是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②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5)1973年,施拉姆在夏威夷设立的“东西方中心”的传播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东西方中心”是个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

(6)施拉姆在夏威夷期间写作了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传播学理论的专著——《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中译本名为《传播学概论》)。

(7)施拉姆对传播学最大功绩就在于“集大成”,也就是对许多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进而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充实起它的学说内容,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第六章媒介分析:经何渠道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媒介及其比较研究1.媒介·新闻媒介·媒介组织媒介—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新闻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与电视而言。

媒介组织—就经营媒介的机构而言,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都可称为媒介组织。

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媒介同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互相通用。

2.渠道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3.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

(1)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2)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二、斯蒂芬森的游戏论1.工具论把媒介当成达到特定目的、实现特定意图的工具。

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也就旨在探明不同媒介工具的优势所在,以确定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媒介工具最为有效,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称之为媒介的工具论。

2.游戏论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看来,与其把媒介当成工具,不如把它视为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他把大众媒介看成玩具。

也就是说,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娃娃做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3.结论从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三、媒介的社会功能1.媒介的正面功能是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以拉斯韦尔的论述最有影响。

(1)监视环境是指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导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导言)【圣才出品】

导言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口语传播时代(1)口语传播的重要性①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②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只有口语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都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①由于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②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传播的重要性①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②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即使传播活动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③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即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2)文字传播的缺陷①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②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其实就是话语权。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1)印刷媒介的技术性内容①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

②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2)印刷媒介的社会性内容①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5=40分)1.信息社会2.两级传播理论3.人际传播4.“使用与满足”理论5.恐惧诉求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媒介即信息”的涵义。

2.简述选择性定律的内涵。

3.简述依附理论的内涵。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认知不协调论及重建协调的方法。

2.创新扩散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信息社会答: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得到发展的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2.两级传播理论答:两级传播理论是指信息传播的两步流程,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他把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即意见领袖。

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两级传播理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3.人际传播答:人际传播是指人们互相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人际传播各方除了必须具备编码与译码能力,即说与听或认识与理解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4.“使用与满足”理论答:“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一、名词解释1.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北师2003年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2.信息(上海大学2013年研)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3.信息爆炸答: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

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4.“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

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

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

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细读了赵老师推荐的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加深了我对传播学相关概念、现象及发展脉络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大学的时候,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由于当时自己也刚刚接触传播学,对很多传播学的东西都不清楚,所以阅读那本没有生动比喻和幽默语言的“典籍”,让我对传播学的印象就是“深奥晦涩、不明所以”。

当然,由于时间以及所处阶段的变化,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就不仅仅只是明白书中的概念和结论,更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法和他对整个传播学脉络的清理。

读了几遍此书,竟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下面也来分享一下阅读《传播学引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导论,导论是对传播和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篇幅不长,但将传播的重点、学派、来源、阶段和点击任务都罗列了出来,架构了一个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是概论,讲的是传播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引入了传播的来源。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传播的基因——符号,以及传播的五大要素和它们相对应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批判学派,这一部分也是增补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批判学派有鸟瞰和透视两种分析,并讲了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最后第五部分是附录,收录了四篇文章,也分别不同程度地涉及批判学,可以说,第四、五部分对批判学的细致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亮点。

李彬老师的著书语言风趣、笔调别具一格,其中对于很多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让人有犹如拨云见日、瞬间开明之感。

例如在讲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时,就引用牛顿体系和爱因斯坦体系对比的例子,并仿效波普的话说,“传播活动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上帝说:’降生吧,传统学派!’于是一片光明。

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批判学派!’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混沌。

”传统学派在传播中一直属于经典,但缺乏与社会价值的联系,批判学派的出现又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过,由于批判学派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它,所以我们在分析经验学派和传统学派时,要理性地去看待。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八章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一、名词解释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2.刺激—反应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休眠效果(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华师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休眠效果,又称睡眠者效果,由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

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答:“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说服性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方式之一。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一、名词解释1.编码和解码(北邮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北大2010年研)答: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

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2.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

“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

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3.G.H.米德(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乔治·赫伯特·米德(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附录: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三个流派及三个面向一、名词解释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年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3.内容分析法[复旦大学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

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语言符号
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1.语言与文字
(1)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3)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4)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5)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程中,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发性。

(6)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

对语言而已呀,它的外在形式是读音,它的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

索绪尔曾提出所指和能指。

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

语言就是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的。

2.语义与传播
定义:语义学是专门语言符号的意义的学科,属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
①柯日布斯基(1879—1950),1938年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自任所长,主讲普通语义学。

代表作有《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1933)。

②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是有语言,并以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成果。

③在《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三个所谓“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
a.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而且由于变动不居,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

b.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

c自身反映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

④柯日布斯基的信徒中,有两位最有成就学者:一位是温德尔·约翰逊,另一位是早川一荣。

(2)语言的陷阱
①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a.人们往往是在用静态的语言表现动态的事物,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b.普通语义学告诫人们语言并不能充分展现事物的面貌及其变化过程。

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就要注意语言的局限性。

c.普通语义学只强调运动的连续性,而忽略它的间断性,只看到事物在不停地运动,而无视事物在特定时刻的相对静止。

②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a.常用的词汇量不过两三千,但是,人们需要表达的事实、经验却多达几百万种。

所以要想准确无误、恰如其分地表达意思,要想丝丝人扣、毫厘不差地反映事物简直是异想天开。

b.普通语义学只提现实的无限性这一面,而不管它的相对有限的另一面。

事实上,实际的无限与有限,同运动的持续与间断一样,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

③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由于语言是静止的、有限的、抽象的,而实际则是运动的、无限的、具体的,因而语言在认识现实、反映现实上便存在很大局限性。

(3)语言失当
①死线抽象
死线抽象一语,出自温德尔·约翰逊。

它是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

②忽视差异
忽视差异,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③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

④自我投射
所谓自我投射,指的是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二、非语言符号
定义: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哨、气味等。

分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1.体语
(1)动态的动作
如点头肯定,摇头否定,鼓掌欢迎,挥手告别等。

(2)静态的姿势
像呆若木鸡、垂头丧气、脸色铁青、面红耳赤等,体语中的姿势不仅指人体自身的状貌,而且还包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扮。

(3)有声无义的“类语言”。

比如,哭声、笑声、呼唤、叹息、呻吟等都是类语言。

(4)体语与语言
①体语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体语,语言的表达就大为逊色,体语的含义需由语言
赋予和界定。

②语言是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而体语多为本能的表现,同潜意识相通。

即语言是有意的表达,而体语多为无意的传播。

③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实义符号能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4.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里,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分为三种,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

(2)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功能:①传播态度与情绪;②辅助语言传播;③代替语言。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符号[北交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农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2004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
2.互文性[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3.意义[西北大学2015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5年研;华中科大2005年研]
4.死线抽象
5.自我投射
二、简答题
1.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华中农大2011年研]
2.符号意义的语义学、逻辑学、符号学分类分别有哪些?[华中农大2011年研]
3.简述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语言的陷阱的认识。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符号[北交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华农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2004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
答: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②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