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6课应用体验之旅(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一、词语知识重点字音:第14课《故乡》阴晦(yīn huì )萧索(xiāo suǒ )猹(chá)祭祀(jì sì )五行(wǔ xíng )装弶(zhuāng jiàng )伶俐(líng lì )潮汛(cháo xùn )髀(bì)间伶仃(líng dīng )愕然(è rán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xiào )应酬(yìng chou )世面(shì miàn )惘然(wǎng rán )瑟缩(sè suō )廿(niàn)年黛青(dài qīng)隔膜(gé mó )潺潺(chán chán )恣睢(zì suī )寒噤(hán jìn )颧骨(quán gǔ )脚踝(jiǎo huái )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拮据(jié jū )衣冠(yī guān )栈桥(zhàn qiáo )糟蹋(zāo tà )无赖(wú lài )与日俱增(yǔ rì jù zēng )十拿九稳(shí ná jiǔ wěn )别墅(bié shù )褴褛(lán lǚ )牡蛎(mǔ lì )撬开qiào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 )女婿(nǚ xu )端详(duān xiáng)恭维(gōng wéi )阔绰(kuò chuò )煞白(shà bái )狼狈(láng bèi)嘟囔(dū nang )流氓(liú máng )诧异(chà yì )第16课《孤独之旅》家底(jiā dǐ )眺望(jiā dǐ )雍yōng 觅食(mì shí )嬉闹(xī nào )空旷(kōng kuàng )撩逗(liáo dòu )炊烟(chuī yān )狗吠(gǒu fèi )胆怯(dǎn qiè )掺杂(chān zá )驱除(qū chú )镰刀(lián dāo )恶劣(è liè )温顺(wēn shùn )戳破(chuō pò )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 )旧茬chá 纯粹(chún cuì )肥硕(féi shuò )撅断(juē duàn )重点词语:为期不远:作为;期:日期,期限。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6课《孤独之旅》(课件)
明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父亲去放鸭
辍学离家
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苇荡放鸭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搏击风雨
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终于长大
探心路
5、走进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 找出描写 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第(4)段中“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 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 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船首“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衬托出 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析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 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 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 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 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 分得清楚了。”
xī 嬉闹
新知讲解
chóu稠密 chuō 戳破 āo 凹地
记拼音
liè 恶劣
qǐnɡ 万顷 chá旧茬儿 liáo 撩逗
mì 觅食
新知讲解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戏打闹。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撩逗:挑逗;招惹。 肥硕:(肢体)大而肥胖。 驱除:赶走;除掉。 戳破:刺破。
细腻优美的景物描写,勾画出一种与
世隔绝的孤寂境界,凸显了孤寂、悲凉的
氛围。烘托了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
析环境
第(24)段”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 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 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和 (25)“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 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课16课《孤独之旅》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使人站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三、理清层次(1)按照课文气势起伏,师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三段。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7)激昂的腰鼓。
三(18~20)静寂的腰鼓。
(3)迅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也串起了此次腰鼓的表演。
想想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四、学习“腰鼓表演前”的文字1.看,精彩的腰鼓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 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16 孤独之旅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掺.杂(chān)旧茬.(chá)戳.破(chuō)B.驱.除(qū)肥硕.(shuò)炊.烟(chuī)C.眺.望(tiào)嬉.闹(xī)纯粹.(cuì)D.捆扎.(zhā)撩.逗(liáo)胆怯.(qi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
(1)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 )(2)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3)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4)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4.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 5.《孤独之旅》节选自当代作家的小说。
《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课文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孤独之旅》教案课题:《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
(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2、学生质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练习1.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揭示了挫折能促使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________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________指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挫.折()寂寞.()(2)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连贯得体的角度考虑,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空旷寂寞撩逗乖巧漂游B.搀杂驱除窝棚肥硕眺望C.撅断旋风篷松胆怯纯粹D.稠密捡起恐荒戳破疲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厚实:形容人的长相很耐看)B.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C.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回应:回答,应答)D.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撩逗:挑逗,招惹)4.将“忽然”“居然”“茫然”“突然”“显然”选填到横线上。
(1)但它竟在一天早上,_______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_地对前方感到_______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3)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_______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4)父亲________也是慌张的。
二、能力提升练习1.对本文题目“孤独之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尝不到孤独的滋味,以此作为题目,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 16孤独之旅1
16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把握阅读诗化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旁批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诗化的语言,体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课文旁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小说诗化语言,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孤独1.畅谈“孤独”感受,情境导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
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走近作家(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2019年,曹文轩《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了解作家作品,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及特色。
二、初读,触碰孤独1.圈点批注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12处旁批,请你自读思悟,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55“字词清单”),同时结合旁批,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教师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预设:旁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语文:专题四 第16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课件(苏教版必修4)
辨一 辨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毫无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
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3)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4)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缄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一个由国际奥林 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 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 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
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中断三次,分别为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每届包括开幕 式在内会期不超过16天。
xuà 丽 n 绚 (5) xù n 徇 私 荣yù 誉 (7) té nɡ 誊 写
nɡ yí 赢 利 nɡ (4)yí 嬴 政 lé 弱 i 羸
[内容提要]
《不自由,毋宁死》 这篇文章以敏锐的政治家的眼光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尖锐地指出主和派
的愿望只是幻想,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武
装斗争,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强烈口号激励着千百万 北美人民为自由而战。
《奥林匹克精神》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 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镇静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竞技
(8)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2.辨析正误 考场上, 同学们都在紧张地答题, 对窗外偶尔传来的叫卖 声也充耳不闻,两位监考老师,在讲台上缄口不语,袖手旁观 .... .... .... 这群追梦的年轻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
第九页,共四十一页。
整体感知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阅读课文后,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fāzhǎn)、高
潮、结局)。
开端 (1) (2- 发展 (kāiduān)
(fāzhǎn)
2高7)潮(28-49)
合作探究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 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不同阶段
离开(lí kāi)油麻地,出发 时 到达(dàodá)目的地—芦荡
时在芦荡(lú dànɡ)安顿下来 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2021/1经2/9 历暴风雨后
第十九页,共四十一页。
合作 探究 (hézuò)
坚强 长 (jiānqiáng) 大
第47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 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yóu má)地的孩子。 但20他21/没12/9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十页,共四十一页。
2021/12/9
①渲染(xuànrǎn)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一页。
环境 描写 (huánjìng)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chūsè),为人物成长提 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 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合作探究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 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集体备课《孤独之旅》心得体会
集体备课《孤独之旅》心得体会集体备课《孤独之旅》心得体会《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本文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这是一篇讲述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课文中排在第三篇,学生前面学习过鲁迅的《故乡》,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对于本文教学,我们要能够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传统的做法,抓住“恐惧孤独(茫然、害怕)——直面孤独——战胜孤独——的人物心理历程为线索。
人物心理历程概括得简而精,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和梳理文章的内容,而把文章还原到原著中,能让学生对主人公杜小康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课件再次精细化精心化、图文并茂,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着激情,教态自然热情洋溢。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感觉可以在上课前就课文内容提出三两个问题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把预习的问题穿插在整节课中,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准备充分,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之旅》这节课,经过同科组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发现自己上课的基本功比过去明显进步,但个别地方的技巧处理还是不尽如意。
我深刻认识到课堂不但要有精彩的教案和课件,更要有教师精彩的人格魅力和个性化教学,要集教师智慧,判断课堂会出现的问题。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1)
16* 孤独之旅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用净水瓶去盛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1)字音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ɡ)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觅.食(mì) 撩.逗(liáo)(2)词义【厚实】①丰富;富裕。
②宽厚结实。
③(学问等)深厚扎实。
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
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②癔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盐津县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回味少年时代 16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预设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
1.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
雍(yōnɡ)掺杂(chān)胆怯(qiè)
撅(juē)给予(jǐ yǔ)觅食(mì)
撩逗(liáo)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四、品味语句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时 水滴的“旅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时水滴的“旅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16课时,题为《水滴的“旅行”》。
该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展开,通过示意图和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2.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3. 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难点:建立大自然中水循环的模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对水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过程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但对于水循环的全过程和动态平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示例和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吗?请你们想一想,水是从哪里来的?又会去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学生:水是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方来的,它会被太阳蒸发后形成云,然后下雨或者下雪。
教师:很好!你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水循环的想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水的旅行之旅吧。
2. 呈现与讲解教师:现在,我将通过示意图向大家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请大家仔细观察示意图,并根据图中的提示来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出示示意图,图中标注了地球、云、河流、湖泊、海洋等要素)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你们能看出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的吗?学生:水被太阳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大气中,形成云,然后云中的水滴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上,形成河流、湖泊等。
教师:非常好!你们已经描述得很准确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第3课时)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揭露了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那么,作者是想表达怎样的主题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合作探究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明确: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
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在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勒阿弗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相遇。
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故乡》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明确:基本上一样。
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
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
“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利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了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
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
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
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
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2)
16* 孤独之旅【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有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朗读课文,感知“孤独”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屏幕上显示的字词: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2)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谈感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点评。
学生可能会有的说法:(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4)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11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之外生命的奥秘,以及科学家探索的过程。
5.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宇宙生命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报告。
答案:示例主题: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与探索方法。小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和实验等方式,研究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探索外星生命的方法。他们可以制作一份报告或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生命,因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已经证明了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命可以诞生和繁衍。而宇宙如此广阔,拥有众多的行星和卫星,其中可能有一些环境与地球相似,适合生命的存在。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地球之外生命的存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宇宙的奥秘》:一部关于宇宙探索的纪录片,为学生提供了宇宙中生命的更多相关信息。
-《太阳系之旅》:一本介绍太阳系各个行星特点和探索历程的书籍,有助于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
-《宇宙生命之谜》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家对宇宙生命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
2.拓展建议:
-观看《宇宙的奥秘》纪录片,了解宇宙探索的历史和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加深对宇宙生命的认识。
-阅读《太阳系之旅》书籍,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宇宙生命之谜》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地球之外生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进行家庭科学实验,如制作模型太阳系,观察行星运动,探讨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
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成长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难点】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二、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订正字音眺望(tiào)觅食(mì)嬉闹(xī)撩逗(liáo)狗吠(fèi)胆怯(qiè)旧茬儿(chá)戳破(chuō)空旷(kuànɡ)稠密(chóu)三、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杜小康由于家庭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6课应用体验之旅(时间:40分钟满分:59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美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凡:凡是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葺:修缮解析:C项,凡:共,总共。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同类的一项是()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解析:A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A3.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解析:A项,“也”表判断;B项,“于庭”后置;C项,“读书”后省介词“于”;D项,非特殊句式。
答案:D4.下列句中“而”字词性归类恰当的一项是()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③余扃牖而.居④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⑤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⑥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尔,代词。
②③④连词,表修饰。
⑤但,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顺承。
答案:A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是作者青年时期学习过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时刻,项脊轩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
B.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逸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D.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解析:D项,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答案:D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悠然自得,大声歌吟,静默独坐。
(2)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3)这个老妇人,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
曾给我家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在世时待她很优厚。
(4)回忆从前的这些事,如同发生在昨日,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自禁。
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装饰C.士方.登第时方:将,将要D.君子有谷,贻.孙子贻:给予解析:B项“艺”,种植。
答案:B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诸子读书其.间②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B.①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②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C.①因于.园中构屋五楹②吾于.周氏见之矣D.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②公以.言事忤天子解析:A项“其”:①代词,指梦中见到的书房;②代词,他的。
B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D项“以”:①介词,把;②介词,因,因为。
答案:C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3分)()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⑥吾于周氏见之矣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①周孺允不忘父志;②通过玉岩公的人生态度,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③直接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思念;④通过古人写玉岩公的品质,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⑤总结句,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⑥写的是周氏子孙。
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解析:文中诗句并不能表示屈原遭谪之怨诽,前句是写湘君对湘夫人到来的渴望时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后句是写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里只是借指玉岩公遭贬的地方。
答案:C11.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解析:断句时以语义完整为主,兼顾虚词的停顿作用。
答案: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2)把文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见”,表被动;“风雨飘摇”是比喻说法,表示不安定。
“忤”,得罪,触犯;“间关”,辗转。
答案:①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②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
参考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读书的房子。
孺允自己说他的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做御史,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书声传到屋外。
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现在居住的房子。
玉岩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
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居所。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就在园中建了五间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说过的杏花书屋命名,书匾写好挂在屋梁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
回想玉岩公被贬的地方,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
进入房子,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应试考中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杏园之宴当做大事。
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
这是世俗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
玉岩公因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玉岩公心性刚毅,不为富贵所动;把通过考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