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鉴赏
美国文学之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之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美国文学之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基本上扮演着欧洲文学附庸的角色。
经过1775至1783年的战争,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
独立的国家在呼唤着独立的民族文学。
因此,进入19世纪之后,伴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美国民族文学破土而出,并很快就达到了繁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阶段的美国民族文学,从新大陆蓬勃向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汲取了充沛的热情和理想,与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正相吻合,故而十分自然地汇入了席卷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之中。
30年代以前,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前期。
从这时开始,美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文学,并逐渐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散文作家欧文和小说家库珀,同被视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他们以生动的民族语言表现地道的民族题材,显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欧文的散文故事集《见闻札纪》使一贯自大的欧洲人对美国文学不得不刮目相看。
库珀的长篇小说更是" 纯粹美国式" 的。
他的" 皮袜子故事" 五部曲和《舵手》、《间谍》等作品,分别为美国文学开创了边疆生活小说、航海冒险小说、革命历史小说三种类型。
此外,诗人威廉.柯伦.布莱恩特(1794-1878)也为美国民族诗歌的诞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在1821年出版了《诗选》,将美国乡土的自然景色融入优美的诗句,并借此表达了对美好、和谐生活的由衷向往。
30年代以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转入了发展的后期。
与前期相比,其理论上更为成熟,创作上的成就也更为卓著。
由散文作家爱默生等人倡导的超验主义学说,构成了后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
超验主义在当时集中代表了文化领域中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
它充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人与真理沟通的直接性,从而具有反对宗教、反对权威、反对传统的特殊意义。
爱默生在《论自然》等著作中,对超验主义做了精辟的阐发。
超验主义以其强大的思想魅力,将散文作家梭罗(1817-1862)以及杰出的小说家霍桑和麦尔维尔都吸引到了自己的旗帜之下。
美国文学教程:欣赏与评析

美国文学教程:欣赏与评析
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
美国文学教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不同历史时期,欣赏和评析美国文学作品,以及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和文体。
首先,美国文学教程应该介绍美国文学的历史渊源,从美国的早期历史到现代文学,介绍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国文学的特点。
学生可以学习到美国文学的不同流派,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以及它们的特点。
其次,美国文学教程应该介绍美国文学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以及美国文学的著名作家,如爱德华·詹姆斯、梭罗、海明威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美国文学作品
的欣赏和评析方法,以及美国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和内容。
最后,美国文学教程应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如讽刺、比喻、拟人等,以及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和主题。
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美国经典诗歌赏析

美国经典诗歌赏析 1、《致命的爱》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y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So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ove am I;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ove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ove,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2、《西湖》The lake is wide and still,The mountains high and steep,The clouds are white and billowy,The sky is deep and blue.The trees are tall and green,The grass is soft and lush,The flowers are bright and fragrant,The birds are singing sweet.The sun is warm and bright,The breeze is cool and gentle,The waves are lapping softly,The air is fresh and pure.The lake is a place of beauty,A place of peace and serenity,A place to rest and relax,A place to find solace.。
美国文学史诗歌重点赏析

• (牧羊人对此仍喜爱
shepherd still admires) 如初),
The children of the forest played.
• 林中的孩子们游戏玩 耍。
• There oft a restless Indian queen, (Pale Sheba, with her braided hair) And many a barbarous form is seen To chide the man that lingers there.
美国文学史诗歌重点赏析
Ideas on poetry writing
Emily Dickinson seemed to consider poetry writing as a private thing. When she was in her early twenties, she began to write poetry. Sometimes she would send her poems with letters to her friends. But she never approved of publishing her poems, for she thought, “Publication is the auction of the mind of man.” So she kept her poems to herself throughout the life. She did not regard herself as a poet. But in her opinion, a poet’s responsibility is to use concrete images to present abstract ideas. Her poems are terse and suggestive.
美国文学赏析

美国文学赏析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众多花瓣1、Why does the poet call the faces of pedestrians "apparition"? These pedestrians are all walking in a hurry amidst the drizzling rain、2.What do "petals" and "bough" stand for?Petals refer to the faces while the bough stands for the floating crowd、Robert Frost(1)Fire and Ice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Some say in ice、有人说就是冰。
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 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 fire、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
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To know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可以说要就是去毁灭,Is also great 冰也不错,And would suffice、应该也行。
1、What are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fire in this poem?Fire symbolizes natural disaster, human passion, as well as war、2.Why does the speaker say that ice is also great for destruction? Explain what ice stands for here、Ice, oppose to fire, is also a dreadful natural disaster in this world, and ice is always related to indifference, coldness, hatred,and the other negative sentiments of human beings、3、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fire and ice? Which one is more destructive?Both fire and ice can destroy this beautiful world if they are beyond control of human beings、Therefore we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reduce our prejudice and pride so as to keep this world in peace、(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1、In your opinion, what was the reason that made the speaker stop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The poet wa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scene at that very moment、2.Why did the horse give the harness bell a shake?The horse grew impatient by stopp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ark, cold woods at midnight、It was eager to go home、3.Why couldn't the speaker stay longer by the woods to appreciate its mysterious beauty?He realized that it was late at night and he would have to hurry home to get some food and sleep, because the next morning he would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4、What is the effect of repetition in the last two lines?The refrain-like repetition in the last two lines reminds the reader a simple fact of life: whatever happens, one must go forward in the journey of his or her life、5 stanza,16lines,Rhyme(押韵格式):aaba bbcb ccdc dddd翻译: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我知道林子的主人就是谁,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虽村落就是她所居之地。
美国文学期末考试作品赏析

美国文学期末考试作品赏析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1.what is the location of this story?2.the atmosphere and the history of this area?3.who is the protagonist of this story?4.what is the main conflict?"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is a short story by Washington Irving contained in his collection 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 written while he was living in Birmingham, England, and first published in 1820. With Irving's companion piece "Rip Van Winkle",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is among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American fiction still read today.The story is set circa 1790 in the Dutch settlement of Tarry Town, New York, in a secluded glen called Sleepy Hollow. It tells the story of Ichabod Crane, a lean, lanky, and extremely superstitious schoolmaster from Connecticut, who competes with Abraham "Brom Bones" Van Brunt, the town rowdy, for the hand of 18-year-old Katrina Van Tassel, the daughter and sole child of a wealthy farmer. As Crane leaves a party he attended at the Van Tassel home on an autumn night, he is pursued by the Headless Horseman, who is supposedly the ghost of a Hessian trooper who had his head shot off by a stray cannonball during "some nameless battl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and who "rides forth to the scene of battle in nightly quest of his head". Ichabod mysteriously disappears from town, leaving Katrina to marry Brom Bones, who was "to look exceedingly knowing whenever the story of Ichabod was related".The dénouement of the fictional tale is set at the bridge over the Pocantico River in the area of the Old Dutch Church andBurying Ground in Sleepy Hollow. The characters of Ichabod Crane and Katrina Van Tassel may have been based on local residents known to the author. The character of Katrina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based upon Eleanor Van Tassel Brush, in which case her name is derived from that of Eleanor's aunt Catriena Ecker Van Tessel.Although Irving knew an army colonel named Ichabod Crane from Staten Island, New York (who was also once the Commanding Officer of Lieutenant Stonewall Jackson), the character in "The Legend" may have been patterned after Jesse Merwin, who taught at the local schoolhouse in Kinderhook, further north along the Hudson River, where Irving spent several months in 1809.the wild honey suckle 的分析《野金银花》是Freneau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散步时,看到一簇幽生的金银花,于是便有感而发,将这首短诗一气呵成。
美国文学鉴赏

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赏析内容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于1876年完成的一部文学杰作。
马克吐温使用他幽默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示一个生动形象关于汤姆索亚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写一些关于资产阶级的粗俗主义、保守主义和贪婪、禁忌对中产阶级子女的教育,和宗教。
他还描述了汤姆和他的朋友们在追求冒险、浪漫和幸福的生活来表达美丽的希望和梦想的生活。
在当今众多有关描写少年儿童历险的作品中,著名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汤姆·索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小说中的男性少年英雄,但是并非这本书仅仅适合较小年龄的男生看,而是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去品味,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那么,这本书有着什么样的特殊魅力呢?它又为何如此符合儿童心理并为年青读者所青睐?本论文主要探究《汤姆·索亚历险记》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巨作并世代流传下去的原因。
关键词:马克吐温、汤姆索亚、童年、天真与幼稚、好奇心、英雄主义一、对作者马克•吐温的简介马克•吐温(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作品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要内容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
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
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
因为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与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美国诗歌欣赏教程

美国诗歌欣赏教程
诗歌欣赏,又称诗歌分析,是一种采用文学理论来分析和鉴赏诗歌作品的方式。
大学
经常开设诗歌欣赏课程,去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的诗
歌欣赏。
首先要了解美国的文学历史,让我们可以联系不同时期的不同文艺流派,以及不同文
学家点缀美国诗歌。
美国历史上有很多文艺流派,比如18世纪的自由派,中期的浪漫派,20世纪的新派等等。
每一个流派的历史影响给了美国诗歌不同的特色。
其中,20世纪的
新派诗歌是最具有裂缝感的。
而新派诗人主要有威廉·华兹华斯、霍克·莱利等,他们的
诗歌把传统的自然景象和超现实的想象融合在一起,不仅重视诗歌的美学,而且追求生活
的审美。
美国的诗歌欣赏,既要重视诗歌本身的美学,又要重视诗歌文本中包含的文化知识,
尤其是美国诗歌作家写作时可能用到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知识。
所以,诗歌对于研
究美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美国的诗歌欣赏,还要重视诗句的音乐性、强度、叠句等文学技巧,因此要足够熟悉
诗歌的基本文学技巧才能更好地鉴赏诗句中的美感。
这就要求读者要对诗歌技术有很好的
把握,以及一定的文学素养。
另外,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作者写作背景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以及其表达蕴含的意义。
最后,美国的诗歌欣赏,还要善于掌握诗歌表现的美学细节,要能和诗歌的内容建立
起有机的关系,以便找到作者的意图以及诗歌的精神内涵。
一般来说,只有充分把握、理
解诗歌中的文学技巧,及其中的文化内容才能把握诗歌的美感,从而更好地欣赏美国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美国文学鉴赏徐斌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锴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作为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一直都驰名全世界。
他的作品正好反映了美国文学内部独特的艺术技巧。
所有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出好的素材,而且还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选取出好的主题。
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独特的意义。
本文选取欧亨利的几个短篇小说,具体分析美国文学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欧亨利;美国文学;鉴赏策略作者简介:徐斌(1979.7-),男,汉,河北沧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22-021.引言: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以他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非凡的语言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三大小说家大师之一。
欧亨利的一生写下了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也正好反映了美国文学在那个时代的特征。
当时的资本主义美国势必存在着人和人互相倾轧的现象,社会中也到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这些都是可以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小人物”中所体现出来。
欧亨利的小说其实充满了对这些普通人苦难的同情。
2.欧亨利简介欧亨利是美国的著名批判现实主义短片小说家。
他一生的求职经历非常有传奇的色彩。
不仅当过药房的学徒、牧牛人、会计员,也当过银行的出纳、新闻记者和土地局的办事员。
欧亨利和著名的莫泊桑和契科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的巨匠。
也曾经被评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他所写的作品更有“美国生活百科全书”之称。
不仅作品的语言非常生动,而且结局也常常出人意外。
欧亨利从1862年来到了北卡罗纳州的一个小镇上。
欧亨利的父亲是一名医师,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在25岁的时候,欧亨利还在银行里做出纳员。
但是他的同时却在那时候趁机偷了银行的一笔钱,但是警方却因为搞错了而传唤了他。
在询问的过程中,他因为感到恐惧和冤枉而逃到了南美洲。
几年之后,欧亨利的妻子得了重病,他不得已返回故乡。
但是,在他妻子葬礼结束之后,欧亨利就被警察带走了。
他被误判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牢狱之灾。
欧亨利甚至没有任何机会进行申辩,更没有权利去反驳。
但是,他在刑满释放之后却像自己真的犯过罪一样生活。
所以,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欧亨利对美国这一民主的社会既憎恨又畏惧。
3.欧亨利文学鉴赏策略3.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所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里的内容是这样的:在美国城市的一个贫民窟里住着很多贫病交加的艺术家。
这其中有一位女画家琼西换上了肺炎,即将不久于人世。
她看着窗外备受风吹雨打的叶子,那些叶子在风雨中一片片地飘落下来。
她想着,如果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之后,那么她就要离开人世了。
但是一夜风雨过后,那片叶子竟然还在树上,于是琼西又燃起了生的希望。
事实上,那一片叶子是贝尔老画家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用笔画出来的。
但是,那一位贝尔老画家却因此去世了。
其实这样一篇小说写出了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
这样一篇小说也写出了美国文学中永恒的友谊。
又例如,《麦琪的礼物》本身写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琐事,夫妻两个都想要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爱人礼物,但是却没有能够如愿。
但是,最后两个人却意外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那就是真挚的感情。
而在写《生活的陀螺》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兰西两口子生活在一起时习惯了相互关照。
但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也习惯将焦点转移在小摩擦中,以至于到了要闹离婚的地步。
但是,当他们要失去对方时,却又再次发现,彼此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这样一个故事从细节中告诉我们感情带给我们的滋润。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人们的缺点,并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优点。
互助互爱,并相互扶持。
所以,这样一个过程中,“以小见大”的手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这些故事多数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来折射出人性中的善与恶。
这些本身也是美国文学内部的魅力。
3.2“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最大的写作特点美国文学向来都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文明,而欧亨利的小说更是将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来看,欧亨利小说的情节设置的都非常巧妙,例如,《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夫妇,在过圣诞节的时候都穷的不剩下多少钱了,但是却都为了各自的爱情卖掉了最宝贵的东西来为对方买礼物。
妻子卖掉了最心爱的头发来买礼物。
丈夫卖掉了金表来买了一个梳子给妻子。
当两个人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来进行交换时,这两件礼物却反而成为了废品。
其实这样一个故事的情节显得非常跌宕起伏。
而在小说《爱的牺牲》当中,夫妻两个在困窘的情况下,正不断地为了各自的艺术来彼此进行牺牲,甚至不惜以撒谎的方式来蒙骗对方。
欧亨利在小说中用幽默的笔调来描写这一故事,也会用灵活的方式来开展整个故事结构。
又例如,在分析《警察和赞美诗》这个故事的时候,流浪汉苏贝通过六次犯罪想要进监狱过冬。
在这个过程中,两次进饭馆进行捣乱,两次又直接破坏秩序,之后又直接调戏妇女。
这样六建事情出现的非常有节奏,且本身也显得很合理。
但是即便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破坏过程中,主人公也没有能够被抓进去。
但是到最后,当他终于不再决定要做坏事,甚至决定要重新开始的时候,她却直接被逮捕了。
所以,从《警察和赞美诗》这样一个故事中更加可以看出作者欧亨利写的故事非常的情节曲折,且内部的结构也连绵起伏。
所以读者看起来都会觉得非常过瘾。
小说《二十年后》中,讲述了命运捉弄了一堆昔日的好伙伴,在二十年后就已经成为了势不两立的警察和匪徒。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友谊和正义的相互碰撞。
最后,威尔斯正122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直的个性和职业操守让他能够冷静地面对罪犯朋友。
中间的情节非常的曲折反转。
应该说,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之所以那样引人入胜,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中多数故事的情节显得非常曲折又充满内涵,让人读了又想读。
3.3揭发人性中的“真善美”在那一时期,美国短篇小说大都呈现情节生动曲折的特点。
很多故事常常是快要顺利结尾时,其情节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甚至在之后又有意想不到的结局。
而很多故事中的“小人物”虽然一直都生活在冷酷和穷困潦倒的环境中,但是却没有因此自甘沉沦,并让他们在困境中都能够很好地活下去。
应该说,在包括欧亨利小说中的很多故事内部,大多数的小说的内容都会直接存在“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在危难的时刻能够相互帮忙,也能够在关键的时候相濡以沫和共患难[2]。
这些所体现的人性的真善美在关键的时候是值得人们去反思的。
应该说,在当时资本主义盛行的年代,由于贫富差距非常巨大,所以小人物的生活处境多数不好。
但是,那些人在困境中却依然能够将生活过得那样有“仪式感”,这往往更多地体现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爱的牺牲》是欧亨利的小说典型的揭发“真善美”的小说故事。
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妇选择背井离乡到美国去深造。
却因为家庭贫困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勇敢的妻子为了生计选择帮人烫衣服。
不仅骗丈夫自己是在一家富人家教钢琴,而且也骗丈夫他的画被人看中。
一直到妻子的手被烫伤,丈夫才猛然惊觉,自己的妻子是在烫衣服。
而其实丈夫也没有在画画,只是在店里的锅炉房烧火。
这个小说反映了,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下,夫妇两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梦想。
但是小说中展现出的人性的美却是小说永久的看点。
3.4欧亨利小说中存在的矛盾欧亨利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创作。
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的阶段。
不仅垄断变得更加明显,而且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更加明显。
欧亨利的后期小说大多都是从分析小人物着手的,所以,所谓的内容也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当时的出版社也需要一些小说来迎合小市民的想法。
这些作品大都格调显得非常轻松,而且虽然内容显得非常悲伤,但是结局却非常圆满。
有一个阶段,欧亨利曾经向自己的朋友反映:“自己不想再成为假仁假义的人。
”在学习《天窗室》和《第三样配料》等小说时。
很多读者都反感其将一个悲惨的故事加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多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过程,这其实是欧亨利迎合读者的需要。
但是,当时欧亨利的小说多数可以反映小人物的哦悲惨命运。
虽然欧亨利一再表明:“如果艺术被运用于商业中,那么这将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趋势。
但是,欧亨利还是为了谋生而创作了很多所谓将商业和实际情节结合的故事。
他著名的西部故事就是将西部内部的淳朴和充满罪恶的现实进行有效的对比。
最终,西部也就在他的小说里变成了“福地”。
其实,从小说里可以看出欧亨利所处的社会显得无奈而又沮丧。
小说所创造出的“福地”正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反衬。
3.5小说中充满冷暖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一般都擅长使用对比、双关和讽刺的艺术手法来进行写作。
他的作品情节不仅显得非常曲折,而且本身的语言也显得非常诙谐,所以其解决也往往都出人意料。
欧亨利喜欢运用幽默的语言来作为其基本的特色。
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幽默是从生活的痛楚中产生的。
”在实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痛楚和欢笑的随意转变,甚至将冷和热随意地进行调换。
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一幽默的手法运用的非常熟练。
欧亨利曾经在《感恩节中的两个绅士》中写道:“他本身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只是属于这样一位老先生。
即便根本不会在实际的情况运用起诉期限法,也需要考虑既定习俗中的全部的权利。
而美国竟然是一个强调自由的国家,但是为了更好地强调这种传统,总是要有人充当循环小数的角色。
”在不断调侃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美国社会总存在这一“传统”揭露的非常透彻。
欧亨利的语言不仅显得非常幽默,而且本身也显得非常优美。
在优美的句子里甚至也藏着冷和暖[3]。
在《最后的常春藤》一文中,作者也有写道:“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和羞怯的光辉,本身的眼睛也显得晶莹剔透。
她的脸颊不仅显出了桃花般的娇艳,而且脸上也带有幸福的神色和情调。
”这样的语言真的显得非常优美。
而在《提线木偶》中,作者又写道:“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是一颗小星星,不断地在爱情的坟墓上空得以闪烁,不仅在关键的时刻给了她抚慰,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争取了她本人的原谅。
所以,这样一段话会给人凄冷的感觉。
内部珍藏的温暖的感觉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4.欧亨利小说存在的意义从欧亨利的小说分析美国文学的意义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从欧亨利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人生之路虽然屡屡遭到不幸,但是他本人还心存希望,甚至在遇到问题时候也能够勇敢面对。
虽然欧亨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生存而写作的。
但是他写作也是为了让家人能够更加快乐地生活下去的。
正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所以那些贫穷且卑微的小人物会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角,甚至这些主角也在面对生活时不断地在挣扎。
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小说中人物普遍都没有能够丧失最基本的人性,甚至能够在关键时候来对他人进行关怀。
不仅几乎所有的任务都在卑微中存在着善良,而且也在心酸中时刻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