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全套ppt课件265p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5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初步形成
汉代至唐代的中医外科学发展 ,主要涉及疮疡、金创、烧烫
伤等病证的治疗。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逐 渐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
表性的外科学著作。
现代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医外科学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 代医学成果,取得显著进步。
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贡献
01
02
03
理论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丰富了 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 临床各科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瘤、岩类疾病
总结词
瘤、岩类疾病是中医外科中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包括各种肿瘤和癌。
详细描述
瘤、岩类疾病通常由气血瘀滞、痰浊凝聚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肿块、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瘤、岩类疾病的方法包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乳房疾病
总结词
乳房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外科疾病,包 括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详细描述
病例三:皮肤癌的中医治疗
皮肤癌定义
皮肤癌是发生在皮肤的恶性肿瘤, 有多种类型,如鳞状细胞癌、基
底细胞癌等。
皮肤癌症状
局部皮肤溃疡、疼痛、出血等症 状,严重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
皮肤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花 蛇舌草、半枝莲、丹参等。同时 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总结词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湿疹、尖锐湿疣等。
详细描述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通常由湿邪、热邪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中医治疗皮肤及性 传播疾病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等。
04
中医外科常用疗法
内治法
要点一
药物内治法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发—中医外科学ppt
放血疗法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幻灯课件
2024/2/6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
52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膏药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草药
2024/2/6
53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切开法 烙法〔火针烙法、烙铁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
2024/2/6
54
切开法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 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
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 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2024/2/6
43
治法
内治法
消法 托法 补法
2024/2/6
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44
内治法
消法
消法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托法 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 补法 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那么。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4/2/6
7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25
辨脓的注意点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24/2/6
26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 证候、诊断、治疗和预防。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各个 组织器官的疾病。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案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牵引、按摩、中药调理
详细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中多因劳累过度、跌仆 损伤所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牵引、 按摩、中药调理等方法。牵引可减轻腰椎间 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 解疼痛;中药则调理气血,促进康复。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 腰椎功能。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等。
详细描述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标本兼治则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也要缓解疾病的表象症状。内外兼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 虑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选择
饮食禁忌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多吃蔬 菜水果、粗粮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等食物。
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如酒精、烟 草、毒品等,以及不洁、过期、变质的食 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痤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因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中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祛痘、消炎的药膏,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治疗 痤疮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 证候、诊断、治疗和预防。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各个 组织器官的疾病。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案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牵引、按摩、中药调理
详细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中多因劳累过度、跌仆 损伤所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牵引、 按摩、中药调理等方法。牵引可减轻腰椎间 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 解疼痛;中药则调理气血,促进康复。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 腰椎功能。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等。
详细描述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标本兼治则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也要缓解疾病的表象症状。内外兼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 虑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选择
饮食禁忌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多吃蔬 菜水果、粗粮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等食物。
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如酒精、烟 草、毒品等,以及不洁、过期、变质的食 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痤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因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中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祛痘、消炎的药膏,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治疗 痤疮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2023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contents
目录
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医外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专注于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包括体表和体内的外科疾病。
定义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复和保健。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50岁,因左上肢肿胀和疼痛就诊,经检查发现左上肢有一较大血管瘤。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在制定治疗方案时
瘤类疾病病例分析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特点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
2
3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初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外科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推广,中医外科学也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
现状
目前,中医外科学在临床治疗、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
未来,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中西医结合、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03
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外科学从病因、病机、病理等方面对疾病进行阐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痔疮
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或外伤所致,治疗时应以润肠通便、缓解疼痛为主。中药润肠通便如增液承气汤加减或外用生肌散可促进肛裂愈合。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葛洪编著的一部古代急诊全 书。
首载骑竹马灸法及用含碘药物海 藻治“瘿”。
提出用狂犬的脑组织敷贴伤口, 治疗或预防狂犬病发作,是免疫 治疗的思想萌芽,为世界首创。
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 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 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在长期的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部落之 间的征战等等,必然会发生各种创伤,为了 减轻痛苦,经过漫长的反复的时间,逐渐形 成了经验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商代开始有了中医外科病名的记载。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 师-疡医。
《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 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注重脾胃,强 调“外之证必 根于内”。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 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 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 二、中医外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外科学的成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明清时期著作颇多,手术器械也有所增多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向成熟,使之基础 理论自成体系,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经验不断丰富 的重要时期。
重要著作:
薛已《外科心法》、《外科发挥》等,创仙方活命饮。 汪机《外科理例》,创制玉珍散治疗破伤风。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疡医大全》记录修补缺唇,扩张阴道闭锁症,切开新生儿肛门闭锁。 《医门补要》记载有包皮环切术。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 一部经典著作,也为中医外科 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涉及外科疾病近30种。
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 物学理论基础。
中医外科学第一部专著,已失传。 注:瘈疭chìzòng:同瘛疭,痉挛的症状。
(注:劀guā<书>刮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 鸣”,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使中医 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中医外科学的理论, 并在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 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
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应用雄黄、汞剂 治疗疥疮,用毒堇治疗结石痛的药 物止痛法 。注:堇jǐn:多年生草本植物。
《仙传外科集验方》(杨清叟著),首载痈 疽有“阳中之阴证,阴中之阳证”。
《永类钤方》记载挂线法治疗肛漏。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向了逐步 成熟,名医辈出,医著浩博,百家争鸣, 形成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 派”等中医外科的学术流派,治疗上也有 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消、托、补三法更臻完善,汗、下、温、 清、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散 结等法亦得到普遍应用。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首载蜜煎导法、坐药法、吹 耳急救法,以及对寒疝、蛔 厥的诊治等。
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 科手术的创始人。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腹部 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 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录, 比西方早1600多年。
西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时期,战争 连绵不断,客观上增加了外科手术和外用药 物的使用机会,也使中医外科事业得到了全 面发展。
中医外科学
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发展史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
第一节 中医外科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名词术语解释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略) 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第四节 辨肿、脓 第五节 辨痛、痒 第六节 辨部位经络(略)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略)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医外科著作 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 术深入阐述、探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 微观机制开创了先河。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遂攻结汤治机 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述中医脓疡不 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 神经已死。”
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
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入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 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 导尿造1200年。
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 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 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 系列教材。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 进步。
本章完“正宗派”“全源自派”“心得派 ”陈实功
王维德
高锦庭
《外科正宗》 《外科全生集》 《疡科心得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六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调护原 则(略)
中医外科学 发展简史
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 代表著作。
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 和创造发明。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 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 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圣济总录》记录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首载用砒剂治疗痔核,提出 “扶正祛邪”、“内消”和“托里”的内治 法则。
《集验背疽方》首用金银花或藤浓煎并加酒 服治疗痈疽。
“金元四大家”
《外科精义》(齐德之著),全面总结了灸、 针、砭镰、溻浴;灵活应用温通、排脓、拔 毒、止痛等多种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