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并列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转折
6.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递进
7.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并列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转折
6.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递进
7.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者
尽吾 志而 不至
无讥 无悔
力足 至而 不至
可讥 可悔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非有 今 志者
尽吾 志而 不至
无讥 无悔
人 不 力不 能 足者 至 无物
强
调
力足 至而 不至
可讥 可悔
志
相者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非有 今 志者 人 不 力不 能 足者 至 无物
相者
尽吾 志而 不至
无讥 无悔
力足 至而 不至
记游线索
百余步
碑
禅
洞
院
前洞
后洞
游洞
褒址 禅
山
慧 空
东五里
华 山
记游线索
百余步
碑
禅
洞
院
前洞
后洞
游洞
出洞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今 人 不 能 至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非有 今 志者 人 不 力不 能 足者 至 无物
相者
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非有 今 志者 人 不 力不 能 足者 至 无物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因果、转折” 等关系 1. 而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 2. 而记游者甚众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一洗五代旧习”。
第4页/共28页
读文赏景游褒禅
曾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而名扬天下的含山县褒禅 山,正按照王安石文中的记载和描述重修景点,以重现当年风貌,迎接天下游客。
为了突出褒禅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品位,景区正在褒禅寺后兴建了一座占地近700平 方米的大雄宝殿,并对当年王安石半途而废的华阳洞也进行了改造。游客可以在千年 古刹褒禅山寺,领教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还可以顺着当年王安石的足迹,重温《游 褒禅山记》中描述的华阳洞险、奇、美、绝的意境,“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的 感觉,会油然而生。另外,在景区内的农家饭店,吃上一顿经济实惠的农家饭,再买
第9页/共28页
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
他的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称代 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自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代 那(些)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推测、反诘 难道 等语气 快要
其孰能讥之乎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
表选择 假设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如果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第18页/共28页
炼字的典范
第19页/共28页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20页/共28页
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 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第 二部分,即事见理。
东行2-3里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第21页/共28页
说山识碑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奇观(悔随) 践行
从中获利2万余元。
第5页/共28页
第4页/共28页
读文赏景游褒禅
曾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而名扬天下的含山县褒禅 山,正按照王安石文中的记载和描述重修景点,以重现当年风貌,迎接天下游客。
为了突出褒禅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品位,景区正在褒禅寺后兴建了一座占地近700平 方米的大雄宝殿,并对当年王安石半途而废的华阳洞也进行了改造。游客可以在千年 古刹褒禅山寺,领教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还可以顺着当年王安石的足迹,重温《游 褒禅山记》中描述的华阳洞险、奇、美、绝的意境,“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的 感觉,会油然而生。另外,在景区内的农家饭店,吃上一顿经济实惠的农家饭,再买
第9页/共28页
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
他的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称代 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自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代 那(些)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推测、反诘 难道 等语气 快要
其孰能讥之乎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
表选择 假设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如果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第18页/共28页
炼字的典范
第19页/共28页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20页/共28页
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 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第 二部分,即事见理。
东行2-3里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第21页/共28页
说山识碑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奇观(悔随) 践行
从中获利2万余元。
第5页/共28页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省一等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图文

后洞 经过 拥火以入,与之俱出 感受 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北 宋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第3、4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明确思路:第三段着重写了什么? 可分几层意思? 叹
古人求思之深
志
奇观常 在险远
力 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 之 所 得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 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 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提及了别称、 误称、本称,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后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前洞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20张PPT)

明确:“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 矣”。
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 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 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4.作者提出到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境界 必备的三个条件,具体是什么?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 毛泽东有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也有类似的感慨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其中借 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 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 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_ ”;指出 治学态度必须谨慎的句子是“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_______________
志
指志向,意志 个人的力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 天资条件 外在的客观环境,外力的帮助
力
物
本文重点阐述了志、物、力三者在人生路上及做学 问过程中的作用。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5.如果说“志”与“力”, 指的主观条件,那么外物 “以相之”,说的则是客 观条件。事业的成功,主 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重要, 都不可或缺,但是比较起 来,哪一个更重要?
第三段结构层次: 1、用一个“叹”字,领起全段。 2、分析了古人观景“往往有得”的原因。 3、指出三个条件“志”“力”“物”。 4、强调“尽吾志”可以“无讥”“无悔”。 5、总结。
2.古人在游记中写 感受常用一句话来 概括全文的主旨, 例如《醉翁亭记》 末段“太守之乐其 乐”“醉能同其乐” 二语便是该文的主 旨。试参照此例说 说本段的主旨可用 哪一句话来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8、火尚足以明也
9、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 11、后世之谬其传
形→动,照明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形→名,幽深昏暗,叫 使动,弄错,使„错
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
13、莫能名者
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 并分析“其”在句中的用法。 2.背诵第3~4段。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还 用来
照明 已经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 人 埋 怨 自 己
他
尽
文本分析
1.文章1~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了那种表 达方式?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 文字? 3.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 随“怠者”出后,他有何感受?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度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动→名,到达的人
7、则其至又加少矣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
第4自然段
课文研读
弄错, 使动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流传(的 因 感叹 取独 文字) 叹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对于
说明
谨慎地 选择
尽 说
……的 求学的人 缘故
思而慎取之也。
文本分析
1.通过本次游山,作者有哪些收获与感悟? 2.在“志”“力”“物”三个条件中,哪个 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3.第三段在强调“志”“力”“物”时,还 两次提到要达到目标尚需一个条件。这个 条件是什么? 4.回顾第二段我们会发现“不得极夫游之乐” 的原因时什么? 5.这与作者提到的三个条件有无关联? 6.王安石与同游的四个人有何区别?
那些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见到的景象
将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完
一起
第2自然段
大 概 所到的 (地方)
课文研读
不及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十分 之一 那些到 的人 左右的 洞壁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更 正当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 (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 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第1自然段
课文研读
筑舍定居 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其”字用法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相当于“它”,代指 “仆碑”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 相当于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结合大屏幕上列出的语音提示,放声自由朗读 褒禅(bāo chán)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窈然(yǎo) 相之(xiàng) 卒葬之(zú) 仆道(pū) 深父(fǔ) 咎(jiù)
诵读课文,找出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句, 梳理文章的思路。
关键句:“于是余有所叹焉。”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游山所见的景物 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并借 “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是议论部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是记游的结尾,补记部 分。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 说)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 是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 火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 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 乐”的懊悔相比。 通过层层对比可以看出,奇景均在险处;作者当时并没 有尽其全力探寻奇景。
倒
碑文 文字 辨认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说 大概 错误
课文研读 第2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深远幽暗 的样子 形作动, 走到尽头
代游洞者
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懈怠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 (的地方)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 用来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在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心得 难道
第3自然段
对于这 种情况 感慨
课文研读
取独 观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