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的冲动性、超认知与Flow、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关联性分析
冲动性与沉思性课程设计
冲动性与沉思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冲动性与沉思性的概念,掌握两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决策质量。
3. 学生能了解冲动性与沉思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学习、生活、工作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决策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形成更有效的决策策略。
3. 学生能够运用冲动性与沉思性的理论,进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冲动性与沉思性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合理决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培养负责任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冲动性与沉思性的内涵,提高决策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影响,需要引导。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决策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冲动性与沉思性的定义与特点- 冲动性的定义、表现及影响- 沉思性的定义、表现及影响2. 冲动性与沉思性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实例分析:冲动性导致的决策失误- 实例分析:沉思性在决策中的作用3. 提高决策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时间管理技巧-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决策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反思4. 冲动性与沉思性的应用案例分析- 学习领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调整- 生活领域:消费决策、人际关系处理- 工作领域:工作效率提升与职业规划5. 冲动性与沉思性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冲动性与沉思性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课时:冲动性与沉思性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课时:提高决策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第四课时:冲动性与沉思性的应用案例分析第五课时:冲动性与沉思性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教材章节:《心理学》第五章:决策与判断《思维与方法》第三章:思维品质的培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升数学学科水平,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Ⅰ.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抽象是数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1. 提供具体形象的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形象的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以集合为例,可以通过图示或实际例子展示不同元素组成的集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感知抽象概念的内涵。
2.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经验进行对比和类比。
例如,将代数中的代数式与生活中的代表某种关系的表达式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抽象概念与实际情境之间的联系。
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拓展性思考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把握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Ⅱ. 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下面是几个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推理游戏、数学推理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推理和演绎的方式得出结论。
2.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运用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广东省教师教育技术中级水平测试题
一.单选1、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以下“以人为本”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的地位2、适用于开展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演示为主的教学环境是( )。
(1分) ※多媒体教室环境3、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下列描述中,属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的是()。
※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5、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准备阶段不包括下列活动中的( )。
(1分) ※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各项信息6、下面是王老师为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第一,掌握新单词和新句型;第二,学会看钟表指针说时间;第三,珍惜每一秒,不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7、有关教学内容分析的作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学习内容的分析,有利于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8、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
下面关于学习动机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学习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学习和保持9、一般情况下,导航栏由()构成。
※题头图和导航文字图10、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都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以上两种理论叙述不正确的是()。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属于教学理论的范畴11、下列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的是( )。
※课前为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的摸底考试12.下列教学评价手段,不适合用来测量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内容的是( )。
※标准试卷13.以下是对评价量规具体应用的一些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评价量规不拘泥于形式,可根据实践需要灵活选择14.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博客辅助教师来管理信息的功能?()※教师根据教学资源种类或用途,在博客中将收集到的多种形式教学资源分类存放,也可以根据日志内不同将博客中书写的日志分类存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数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发展特性、课程设计目标为视角,从行为动词的角度构建数学课程的基本模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能力、技能和素养。
通过行为动词的解读,落实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的深入的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行为动词主要包括理解、探究、分析、推理、综合、应用、创新等七大部分,作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解:指学生具有吸收、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和内容的能力,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对记号的理解和对运算规则的理解等。
2、探究:指学生具有分析、研究和探索数学知识和内容的能力,包括观察、试错、实验和推断等。
3、分析:指学生能够使用数学思维方法和符号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综合:指学生能够综合联系、分析、比较和汇总各种数学内容间的联系的能力。
6、应用:指学生既能够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又能从数学实际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7、创新: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去发现新的规律,进行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时,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行为动词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主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围绕行为动词,做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导向和应用性导向,以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特性为体系进行教学,注重个性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本地化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把数学融入日常生活,把知识学到手上去,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数学知识。
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教学设计 ——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
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教学设计——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关键词】多元表征理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新课程的实施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探讨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多元表征理论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它既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所以,数学表征是数学学习对象的一个替代。
唐剑岚博士认为数学多元表征是指数学学习对象的多种表征形式。
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同一数学学习对象必须具有言语化和视觉化两种本质不同的表征;其二,数学学习对象的表征形式至少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利用数学多元表征理论指导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进行不同表征的转换与转译时立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要求,可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教学设计以下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基于数学多元表征理论的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感受了数学多元表征对揭示数学对象本质的作用。
本课将通过具体问题引出研究对象,运用图形表征、符号表征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征的视觉化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2.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是进一步学习数列知识和解决一类求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有力工具。
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公式推导过程所蕴涵的类比、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三维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通过数学多元表征揭示数学本质的过程,发现现象与本质的紧密联系;经历由提出猜想到自主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性。
学习者六大核心素养
学习者六大核心素养概述研究者的核心素养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它们对研究者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研究者六大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性。
1. 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研究者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者能够深入思考,并能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所学内容。
他们能够自主思考,提出有力的论证和解决方案,并能够独立判断和做出决策。
2. 创造力创造力是研究者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创造力的研究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想法。
他们敢于冒险尝试,乐于创新,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研究者有效表达、交流和分享思想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
他们能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并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4. 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研究者在集体中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者能够与他人共同分工合作,有效地协调彼此的工作,共同达成目标。
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并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提升整体的绩效和效果。
5. 自主研究能力自主研究能力是研究者主动组织和管理研究的能力。
具备自主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能够制定研究目标和计划,独立地进行研究和探究,并能够自我评价和调整。
他们懂得有效地利用研究资源,掌握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并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6. 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研究者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拥有全球意识的研究者能够关注全球化的问题,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他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并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结论研究者六大核心素养对于个人的学业发展和终身研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认知能力分析: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
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
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
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三、学习动机分析:
1.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2.六年级学生一般都关心报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
讨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追踪社会热点,崇拜偶像,表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和浪漫色彩。
四、学习风格分析:
1.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内心世界比较丰富。
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2.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
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
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
3.需要什么东西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手段与对方达成交换条件,“换取”所希望的东西。
五、情感态度分析:
1.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2.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3.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这是进入青年期的心理恐慌。
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者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者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探索。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其中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重要素养之一。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思维中的相关性、连贯性和合理性,它是一种基础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如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们逐渐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混合式教学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能力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解构和评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分解和组织,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项目制学习、实验研究等,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们不断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运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者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讨论、互相交流,并互相启发,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除了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是培养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的关键。
学习者应该具备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他们应该主动参与到混合式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数学单元教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数学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一种经典的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教学指导框架。
本文首先将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知识理解、技能应用和思维创新,并分析这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数学单元教学中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我们将分析数学单元教学内容与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契合点,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本文还将关注数学单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认知差异、教学内容难度控制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将总结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数学单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作用。
我们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一种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它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多个教育领域。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在认知领域中,布鲁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最初,学生需要获取和记忆事实、概念等基础知识,这是知识层次。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理解知识的含义,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这是理解和应用层次。
进一步地,学生需要分析知识的结构、关系,能够评价知识的价值,这是分析和评价层次。
学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观点,这是创造层次。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层次化的框架,帮助教育者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
obl教学理念
obl教学理念OBL(Outcome-Based Learning)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它强调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OBL教学理念的主要特点和原则:1.学习结果导向:OBL教学强调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结果,将学习者的能力和知识应用作为核心。
教师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评估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成果。
2.个性化学习:OBL教学鼓励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兴趣和需求纳入考虑。
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
3.激励和参与:OBL教学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
4.实际应用:OBL教学强调学习的实际应用和能力培养。
学习者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开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OBL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通过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借鉴、批判性思考和分享学习成果。
6.反馈和评估:OBL教学注重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估。
教师提供具体和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便调整学习策略和进一步提升能力。
7.持续发展:OBL教学鼓励学习者的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总体而言,OBL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成功应对挑战。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追求学习成果的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并为学生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数学理解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理解力”的策略作者:唐荣芹来源:《江西教育C》2024年第02期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认知联结、认知迁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其过程与形式不是固化的,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理解性”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理解实践性策略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
其中,“理解”是一个中间过程,一方面是学生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应用的前提与条件。
从认知主义视角来看,学生的数学理解就是一个对相关信息进行感知、接受、编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的表征与加工。
一、认知过程,促成学生“工具性理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关注数学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应用。
笔者认为,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应从知识的发生开始,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逐层建构与逐层抽象,即所谓的“一次建构”“二次建构”“一次抽象”“二次抽象”,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
“工具性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象性理解”,二是“解释性理解”。
“表象性理解”是指学生能陈述数学知识,能对数学知识进行表征,包括直观表征、符号表征;“解释性理解”是指学生能表达对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能举例验证、解释规则、识别错误,包括意义性表征、价值性表征等。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分东西”开始,让学生逐步建构“分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创设“平均分”的情境,引导学生分饼、分苹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代表不同形状的饼,将之平均分成两份,进而建构“[12]”这样的一个分数,与“一半”“半个”等日常概念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一、现代社会重视人才的高阶思维能力,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大打折扣。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为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高阶思维能力与数学教学的关系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简单的认知层面逐渐升级到复杂的、高度抽象的层面,结合数据、信息、知识、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一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需要在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能够正确和成功地完成任务。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在数字符号和操作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其背后的基础原理,从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是孩子最初了解数学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开始。
因此,小学必须加强数学教育中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1. 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理智的分析和总结归纳来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讨论数学实际应用时,我们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思考和进行猜测。
比如,当我们讨论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制定一些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周围环境为基础来思考,例如,通过研究他们自己的书包,试图确定书包表面的周长和面积,并比较不同书包之间的差异。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拓宽了他们数学知识的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本质、过程和基本思维模式。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数学思考更加合理和系统。
例如,在教学几何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等”的概念,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平面图形,然后要求他们找出相同的图形或不同的图形,因此要求学生要认真看图形,然后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
沉思―冲动型初中生数学学习特征的差异分析
沉思―冲动型初中生数学学习特征的差异分析[摘要]采用调查法、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作业行为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沉思―冲动型学生数学特征的差异。
使用匹配熟悉图形测验(MFFT20)测定179名初一学生的认知方式。
对沉思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数学非智力因素和元认知水平的差异,依据数学考试中的表现分析两组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实验结果表明: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但冲动型学生中的学困生较多,沉思型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表现比冲动型学生好。
[关键词]认知方式;沉思型;冲动型;数学学习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13-05[作者简介]倪绍梅(1981―),女,江苏如皋人,硕士,上海市大场中学教师,中级教师。
一、研究背景智力、认知方式以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但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个体的认知方式直接决定了个体接受、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学学科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盛行于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之后便逐渐走向衰落。
90年代之后,认知方式的研究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反映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做出反应的速度差异。
这一认知维度于1964年由Kagan等提出后,在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教育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理论与实证研究。
Riding和Read(1996)研究发现,在整体―分析这一认知维度中(Riding通过对认知方式的分类与综合,将沉思―冲动型与场独立―场依存型等认知方式归为整体―分析型),整体性学生尤其是低能力的整体―形象型学生比较喜欢小组活动的形式,个体活动形式被分析型学生喜欢。
研究论文:引发思维,提高小学数学解题速度的润滑剂
116921 数学论文引发思维,提高小学数学解题速度的润滑剂《义务教育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行发展。
这要求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特性,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将新时代的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课堂中,利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思想,引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帮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学生在审题、分析题过程中全面提升速度,这也是提升学生解题速率的重要手段。
思维敏捷性具体表现在:审题避繁就简,发现问题当机立断,思维过程间接敏捷等方面,这对学生的数学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进行数学计算和思考。
具体有以下两点方法:1.重视基础,适当提速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敏捷,小学是锻炼学生解题敏捷性的关键时期。
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在保证计算正确率的前提下,适??提高计算速度。
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抽出一段时间进行速算练习。
比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乘法口诀比赛。
教师说出乘法口诀上半句,随机叫起一名学生,回答下半句口诀。
短短的时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积极的状态。
又如,还可以在黑板上随机设置大量的数学计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快速积极地进行思考。
2.接受正确的计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将正确的计算方法告诉学生,比单纯宣布正确答案更有教学意义。
只有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方法,才算是真正的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完“凑十法”相关知识点后,数学教师可以借鉴珠算的长处,教授学生“互补法”。
引导学生掌握2和8,1和9,3和7等互为补数。
如,当学生计算3+9时,因为3和7互为补数,学生看到3马上反应10,进而得到12。
带领学生反复训练,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探寻出一条提升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
数学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逻辑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我们将介绍数学学习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接着提供一些具体的提高分析能力的学习策略。
最后,我们将结合一些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数学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学习重在思考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并激发其求知欲望。
2. 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生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
学生应该重视数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巩固和复习。
3. 强化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纯粹的逻辑学科,学生应该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分析能力的学习策略1. 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分析能力。
选择多样性的题目,涉及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能力。
2. 理解问题的本质:学生在解题时要善于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套用公式和机械运算。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寻找到更加高效和准确的解题方法。
3. 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和思路。
学生应该勇于尝试不同的思路,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从中挖掘出解题的本质和规律。
4. 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扩宽思维的局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1. 分析问题:学生首先需要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本质,通过列方程等方式将问题转化为方程。
2. 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尝试用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试题及答案(全)5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试题及答案(全)4二、多选题1、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是哪几种学习理论? (2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2、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地都掀起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王老师所在学校也采取了一些行动,以下做法恰当的是()。
(2分)该校从书店买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光盘,每周组织学校老师进行一次案例观摩该校购进了一批计算机,请信息技术教师给本校师生讲解如何使用,以期该校教师有效利用计算机,提高教学质量该校领导下达命令让所有教师在上课时一律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尽量少使用黑板和粉笔该校领导经常请一些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演讲,以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该校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参加本市举行的相关培训,以期望他们能取回真经并在校内传播3、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都要编写教学目标,下列关于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2分)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编写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明确编写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4、在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是很熟练,总是犹豫不定。
下面是李老师对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总结,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2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往往是一致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教学难点是相对于知识的复杂程度而言的教师备课时的难点往往会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把难点的突破放在首位5、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一般分析哪几方面的特征? (2分)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6、王老师在写电子教案时,把作者的名字“朱自清”误写成“朱自情”了,下列选项中可以帮助王老师找到“朱自情”的方法是()。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至关重要。
数感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和数量的直觉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概念,并进行推理和思维活动。
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和原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培养、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的直觉和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抽象概括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规律和概念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数感的培养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习中玩,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具体事物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规律,从而形成抽象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找出共同点和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抽象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模式识别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影响研究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模式识别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模式识别和问题求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数学学习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数学学习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数学学习与模式识别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中存在的重复、周期性或者相关性的元素或事件进行识别、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其本质是对规律和模式的探索和应用。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首先,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注重问题本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识别问题中存在的模式和规律。
其次,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通常是具有一定背景和条件的,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模式的识别和推理。
这种情境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
最后,数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符号操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习得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识别和应用问题中的模式。
二、数学学习与问题求解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通过分析、归纳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能力。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首先,数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步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逻辑表达和分析能力。
其次,数学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规则进行思考和推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对策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对策展开全文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
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的学生更能抗拒诱惑。
此外,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
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
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由于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因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
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心理学家着手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
研究表明,单纯提醒儿童,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
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
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者的冲动性、超认知与Flow、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关联性分析[摘要]到目前为止,一些相关游戏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分析学习效果方面,而由于学习者个别化差异所引起的学习效果差异的研究则较少。
一些先行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冲动性水准等个别化特性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在游戏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冲动性水准与超认知水准对游戏Flow 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造成的差异。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和游戏Flow水准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第二,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超认知水准和游戏Flow水准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第三,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第四,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超认知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关键词]冲动性;超认知能力;游戏Flow;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游戏的学习[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4—0070—05一、引言1、研究的必要性及目的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信息通讯与计算机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的标志,并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的手段。
其中,玩数字化游戏可谓是当前青少年的主要的业余生活。
在网络化时代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接触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数字化游戏的实验研究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其中之一是指出游戏所带有的暴力性、人际关系障碍、游戏中毒等危害;另一类是指出游戏所带有的肯定的一面,主张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游戏。
关于游戏之教育应用研究中,有些研究表明,通过玩游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空间知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词汇能力,又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游戏的学习通过树立学习战略,引发学习动机来使学习者持续地参与学习,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些相关游戏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学习效果方面,而由于学习者个别化差异所引起的学习效果差异的研究则较少。
实际上,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冲动性水准等个别化差异在游戏化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
从197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者致力于研究学习者的超认知能力对学习者的研究、读书及问题解决所引起的影响。
Shoenfeild(1985)认为,超认知是人对自己思考过程的知识控制和自我调节以及信念和直观。
他高度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超认知的重要性,并认为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相关知识的不足,而是欠缺对已习得知识的应用和管理能力。
至今,众多的学者在学习者的读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领域中研究了超认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超认知的效果是肯定的。
换言之,超认知能力商的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起超认知能力低的学习者强。
我们有必要观察这种超认知在基于游戏的学习中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冲动性的学习者与熟虑性的学习者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战略性的差异。
而在基于数字化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冲动性水准是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是有必要通过研究去知晓的。
先行研究表明,学习者Flow水准的变化会影响学习者的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态度,Flow水准与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态度呈正相关。
这就提示有必要研究在基于游戏的学习中Flow水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总之,为了在学习中积极地应用数字化游戏,我们有必要去考察游戏和学习之关联,更有必要去考察学习者的各种个性化特性与相关游戏化学习之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要考察在基于数字化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冲动性水准与超认知水准对游戏Flow水准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造成的差异。
2、研究问题本研究是旨在考察在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冲动性和超认知水准对游戏Flow程度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造成的差异。
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第一,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的不同,游戏的Flow水准是否有差异?第二,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的不同,游戏的Flow水准是否有差异?第三,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的不同,学习者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否有差异?第四,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超认知水准的不同,学习者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否有差异?二、理论阐释1、冲动性与超认知性格心理学领域把冲动性考虑为性格特性,临床心理和精神病理学领域把冲动性考虑为行动障碍。
最近,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从人的认知侧面研究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本研究所论及的冲动性则是更接近于认知心理领域的冲动性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冲动性的个体特征是:具有认知障碍,无法控制运动能力,迷路学习障碍者等。
相关研究表明,冲动性水准高的学习者认知步履快,难以处理复杂的信息,并在知觉一运动过程中显露出缺陷。
概而言之,冲动性表现为跟自己的行动有关的信息的注意集中能力欠缺,缺乏沉着性,自制力差等,这些人比较喜好直觉的选择与判断。
超认知是以自己思考的内容和过程为对象的精神活动,即超认知是理解自身的认知内容与状态,并计划、执行、评价和修正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人的高层次能力。
Flavell(1979)为更加明确自己所提出的超认知的概念,从多重角度比较认知和超认知。
即认知是为认知发达的知识性活动的话,超认知是具有指导这种认知活动的思维功能。
Garofale和Leste(1985)认为认知只是单纯的行为,而超认知则是对于这种行动的选择和计划以及指导。
Shoenfeild(1985)认为这种超认知具有诱导、监视、调查、评价的功能。
2、Flow理论Flow是指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体验愉悦和幸福的心理状态。
即认为当前的经验是最佳的经验(Optimal Experience)(Csikszentmihalyi,1988)。
根据Flow理论,在虚拟空间中人们所体验的Flow状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内在兴趣(Intfinsic)、好奇心(Cufiosity)、沉浸(Attention Focus)、控制感(controI)等(Csikszentmihalyi,1988)。
这四种Flow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网络游戏中,玩家所感受到有趣的过程可以体验最佳感受,这种趣味可以分为认知性趣味性和知觉性趣味。
认知性趣味一般有挑战感和满足感来构成:挑战感使玩家欲去解决游戏中提供的各种问题,而满足感是玩家解决问题时感受到的感觉。
另一方面,知觉性趣味又由现场感和幻想感来构成。
现场感使玩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体验自己仿佛处在游戏的世界中,幻想感使玩家感受与现实世界所异的另一个幻想世界。
题解决能力是否有差异?第二,基于游戏的学习中,根据学习者超认知水准的不同,学习者游戏Flow程度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否有差异?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对于两个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如下的论证。
(1)先行研究表明,熟虑型学习者比起冲动性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注意力更高,并更善于学习和阅读,而且信息处理能力也更高(Lee Y,S,1990)。
但是在本研究中,冲动性水准和游戏Flow程度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冲动性水准的高低不影响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者的Flow水准。
也可以这么分析,在把数字化游戏作为学习环境时,学习者的冲动性因素不影响玩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者的Flow的水准。
(2)本研究中考察了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和游戏Flow水准之间是否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其结果表明,基于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和游戏Flow 水准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即作为学习者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超认知能力的高低不影响玩游戏时的学习者的Flow的水准。
(3)本研究考察的结果表明,学习者冲动性水准的差异不影响学习者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即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冲动性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差异在统计上呈现为无意义。
不管是冲动性水准高还是低,对学习者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产生任何影响。
(4)本研究考察的结果表明,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统计上不呈现为有意义。
一般的来讲,超认知能力低的学习者比起超认知能力高的学习者相对来讲,更受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超认知能力低的学习者,游戏化学习环境对其问题解决过程更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中,超认知能力高、中、低小组之间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分数实际平均之差,只呈现为4分以上,这就提出继续进行后续研究的必要性。
总之,通过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和游戏Flow水准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第二,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超认知水准和游戏Flow水准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第三,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第四,基于游戏的学习中,学习者超认知水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3、建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此领域的研究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本研究考察了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者冲动性特性、超认知水准和游戏Flow程度及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
今后,在此领域中要继续进行关于学习者特性的多方位的基础研究,只有以学习者特性的多方位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才能开发出更符合学习者特性的,学习者所愉悦的,对于学习者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
第二,本研究中所开发的测试超认知水准的问卷,大部分问项适合于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考察学习者的超认知能力,作为实验工具来使用的CD-ROM形式的游戏软件具有不能对问题情境应用多样战略的局限性,这就要求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开发适合于计算机环境的超认知测试工具,并考虑学习者的超认知水准的前提下,开发各种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和其他各种题材的游戏。
第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关注课程中直接渗透游戏化学习要素的方案,即通过课程整合的游戏开发,教学指导方式的开发来实践游戏化学习,并验证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