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开放型经济的窗口。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代表,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之一。
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旨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 空气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另外,大气扩散条件不佳也是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
2. 水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城市垃圾和化学品的随意排放也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垃圾处理问题长三角地区垃圾处理问题也很严重。
大量的垃圾随意倾倒和不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现代城市形象受到破坏。
同时,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污泥等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也需要重视。
4. 建设用地占用问题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
因此,建设用地的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相应的土地资源消耗也十分剧烈。
第三章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或工程建设来实现,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系统的治理措施。
1. 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同步加强中小型企业污染治理,尤其要加强对零散污染点的整治工作。
2. 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政府应在能源资源配置方面引导发展清洁能源,鼓励新型能源技术和设施的开发和推广,逐步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清洁能源的节能减排方向,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低碳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22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
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
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
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基于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基于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引言: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会形成一个以中心为核心、以周边为辐射的等级结构。
而分形模型是一种能够描述自相似性和尺度不变性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心地理论在长三角地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即数据收集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收集关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数据,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然后,我们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分形模型来描述中心地理论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果:经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结果:1.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结构。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和南京等都拥有强大的中心地位,其周边城市在人口和经济上也相对辐射较强。
2.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显示出一定的分形特征。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心地的距离呈现出一定的分形分布,即离中心地越近,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4.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
结论:本研究实证了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在长三角地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结构,城市规模和功能显示出分形特征,城市交通网络也呈现分形特征。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需要进一步的政策调整和措施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 Christaller, W. (1933). Die Zentralen Orte inSüddeutschland.[2] Hall, P. (1966). The World Cities.[3] Batty, M. (2024). The Size, Scale, and Shape of Cities.[4] Parolin, B. (2024). Fractal Cities: 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5] Zhang, M. (2024).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China: A Fractal Perspective.。
最新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洲地区
➢包括:服装服饰业 、食品和农产品精 深加先进制造业 、包装印刷广告业 、 工艺旅游纪念品业 、 化妆品及清洁洗 涤业
上海都市型产业集群
➢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行业, ➢杨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 ➢虹口区的箱包业, ➢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 ➢闸北区的印刷媒体业, ➢普陀区的包装印刷业, ➢徐汇区的生物制品业
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 洲地区
主要内容
• 长江三角洲:概念认识、地域范围 •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 上海:崛起中的全球巨型城市地区 • 发达的制造业基地:江苏 • 发达的私营经济王国:浙江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特征
地理区位: 沿海开放带和沿江(长江)产业密集带组
成的 “T”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中国经 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 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 之一。 区域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网络
上海都市区1 小时交通圈及 其对外通道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铁路交通
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图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网络
长三角的Z 字型发展带和杭宁发展带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 区城镇与产业 空间
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图
长江三角洲十一五规划发展定位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 正处于较快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特征
产业链十分齐全。无论重工业的钢铁、汽车、石化、 机械,还是轻工业的纺织、电子、精密仪器,长江 三角洲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区域内纲材、化纤、 汽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50%和24%。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
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
摘要:
1.长三角地区的区位条件概述
2.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4.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5.政策推动与一体化进程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市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基础。
首先,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发达国家相隔不远,对外贸易十分便利。
同时,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拥有多个国际级机场、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先进。
以上海为代表,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达,江苏、浙江则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安徽作为新兴产业基地,近年来也在加快转型升级,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再次,长三角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省市总人口超过1.5 亿,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长
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人才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
最后,政策推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四省市协同发展。
特别是在去年疫情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
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马慧谦201一.自然环境特征1.位置1)绝对位置介于北纬30°20′~32°30′,东经119°24′~122°30′2)相对位置顶点在南京市、扬州市一线,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
包括江苏省中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
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
2.气候1)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2)气温——年均温15~16℃3)降水——年降水量1000~1400mm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4)作物——生长期225~250天。
每年二熟至三熟。
3.地形1)里下河平原南缘主要由一系列河口沙坝为主体的亚三角洲并联而成。
河口沙坝组成物质较粗、地势较高,一般4~5米,长轴略呈东西走向。
2)河口沙洲区由一系列正在发展的河口沙坝组成。
成陆晚,地势低。
3)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洼地,洼地底部即属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
地面高程一般2.5~3.5米,是长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区。
4.土壤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主要属沼泽土和草甸土,滨海地区为盐渍土。
淋溶型的地带性黄棕壤或黄褐土仅见于基岩孤丘。
平原地区大部分已培育为肥沃的水稻土和旱地耕作土。
5.水文1)太湖水系全流域的径流,分别由太湖北部和东部的沙墩等经由黄浦江等泄入长江,其中洪水期的80%以上的径流通过黄浦江下泄。
2)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经由吴淞注入长江,全长114千米。
黄浦江年均流量仅321立方米/秒。
6.生物1)植物——常绿阔叶林;常绿果木(柑橘、琵琶、杨梅)2)动物——湿地、迁徙鸟类;多种淡水鱼类7.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非金属(石灰岩、白云岩、高岭土、大理石)2)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二.人类活动特征1.农业活动1)概况——物产丰饶,农业发达,盛产稻米、蚕桑和棉花,是中国著名稻米产区。
水产资源更为丰富。
仅太湖拥有鱼类即达百种左右。
2)稻米——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3)桑蚕——苏州和杭嘉湖地区4)棉花——海滨地区5)水产——阳澄湖、淀山湖以螃蟹著称。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和它的若干个主要支流(比如黄浦江、太湖的河川)在入海前汇聚的河口处。
这一地区地理状况独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一、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势平坦: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
同时,平坦的地势也方便了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
2. 水系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长江及其支流交错纵横,有利于水运和水资源的利用。
同时,华东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
3. 土地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这里的农田可进行春耕夏种、秋收冬储,农作物丰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气候宜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有利于稻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湿润,适宜蔬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许多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全球知名的品牌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重要基地。
2. 贸易港口重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包括上海港口和宁波港口等。
这些港口不仅为中国内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成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3. 区域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沪皖地区通过合作协同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种合作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服务业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得以迅速壮大。
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简单分析和位序粗略测算
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的测算及分析——基于捷夫法则摘要:所谓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空间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由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所组成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城市间巨大的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连结成片的城市地区,即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位序规模分布;捷夫法则1引言长江三角洲是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4年划入),区域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其中城镇化尤为快速,小城镇和城市对本地区城市化率的发挥较大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2基本介绍2.1行政区划截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41个地级市。
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底,“三省一市”范围的长三角常住人口达到21693.49万人。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
长三角地区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长三角地区具有经济发展蓬勃的优势,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城市群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这有助于加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此外,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将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现状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国内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也成为了全国性的经济发展重心。
不仅如此,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除此以外,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和财政部共同发文,提出了“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意见”。
根据这个意见,长三角地区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心之一。
三、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呢?首先,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将继续扮演核心引领作用,其他城市将围绕上海发展,形成一个“轴-辐”模式,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合作。
其次,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协同发展。
现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未来,这个趋势还将继续。
各个城市将打破地域限制,把产业链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互补。
同时,也将不断推进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最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也将不断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联通。
在现有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基础上,也会推广更为先进的交通手段和技术,比如高铁、轨道交通等,从而提高城市群的整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优化和重构的战略构想
图 1 长 三 角城 市群 范 围图
21 年 第2 斜 霉像展 00 期
截 止 20 04年底 , 三角 2 市共有 县及 县级 市 8 。其 中包括 4 个 县级 市 , 苏 2 长 3个 7个 1 江 5个 , 浙 江 1 ;57个 建制 镇 , 6个 16 上海 14个 , 1 江苏 7 2个 , 9 浙江 57个 , 7 安徽 8 。地 及地级 以上市 、 4个 县及 县级 市 和建制 镇 的数量 比为 13 7 :8 1 , 均 每万 平 方 公 里 约 分 布有 10多 个 城 镇 , : .8 6 .3 平 0 小 城镇 密度 为全 国平 均水 平 的 8倍左 右 。 特别 是 , 长三角 核 心 区是 我 国城镇分 布 最为 密集 的地 区之一 。截 止 2 0 底 , 心 区 1 0 4年 核 6个 市共 有县 及县 级市 6 0个 。其 中包 括 3 7个 县级 市 , 江苏 2 3个 , 江 1 浙 4个 ;19个 建 制 镇 , 海 17 上 14个 , 1 江苏 6 7个 , 0 浙江 4 8个 。地 及 地 级 以 上市 、 5 县及 县 级 市 和建 制 镇 的数 量 比为 13 7 : :. 5
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 ,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战略 , 加强合作和联动 , 把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和改 善发 展环境 作 为新 时期 引导地 区发展 的主线 , 推 动 地 区产 业 结构 升级 作 为 把
加快 地 区发展 的战 略重点 。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城镇密集区之一 。对城镇密集区而言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发展环境改善 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有合理和有序的城镇空间模式作为必要 支撑 。为此 , 在全面剖析长三角 地区城镇空间模式的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 , 积极探索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江三角洲区域分析
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面积约523平方公里,与外滩隔江相望,具有无比的地理优势和良 好的开发条件。1990年4月我国政府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后,浦东新区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瞩 目。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北翼: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
扬州、镇江、泰州
南翼:
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2、交通发达 3、劳动力丰富 4、技术力量雄厚 5、市场广阔
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能源和矿产缺乏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上海(Shanghai),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和四个 中央直辖市之一。 上海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 对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 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能够合 理地加快“长三角”地 区的资源整合,扩大合作,不久的将来,“长三角”一定会以 世界第六大发达经济区的雄姿而崛起。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并填入空白图框中。
临江滨海
稠密的公路网
昆山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国家 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 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昆山交通便捷、教 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
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投资140个亿的杭州湾跨 海大桥正式通车了,大桥北起嘉兴市,跨 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全长 36Km,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工程难 度最大的桥梁之一。
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
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一、区域优势明显1. 地理位置独特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北靠长江,地理位置优越。
其地处大陆沿海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被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
2. 交通便利长江三角洲作为交通枢纽,连接了中国北方、东北地区和太平洋沿岸经济发达国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其中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货物集散地,辐射能力广泛,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和物资交流的重要门户。
二、经济发展迅速1. 工业集聚效应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世界级的工业集群。
依托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出了以汽车、电子、纺织、机械、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服务业蓬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地区。
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服务业蓬勃兴起,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1.水资源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贯穿长江,享有丰富的水资源。
政府和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长江水库的保护,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限制产业发展、严控工业污水排放、推广节水技术等,保护了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立了一批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促使公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底蕴深厚1. 历史文化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包括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剧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2. 传统工艺独特长江三角洲地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工艺,如苏绣、安徽皖绣、上海漆艺等,这些工艺凝聚着地方文化的精华,表达了江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摘要: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指的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的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的进出口。
长三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种种这些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
由于山川、湖泊与江海等自然环境框架的不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框架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一、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加上适宜的自然气候,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城市群,地形、河流与湖泊等自然因素为这些城市的发展规定了自然的环境框架。
首先是浙江的山区,浙江山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浙江山区大致分为浙东沿海山区、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和浙西内陆山区三个部分。
浙东沿海山区具有充分的山海资源组合优势,再加上濒临海洋的区位优势,带动了这带地区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业和山海旅游业等陆海融合产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山区资源和便利的海上交通。
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则利用了当地独特的丘陵盆地地貌,充分的发挥了低丘缓坡的资源优势,集中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种植产业。
而浙西内陆山区则主要立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与绿色农业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
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太湖流域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以湿地、大面积的陆地为主,太湖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其流域面积大,地势比较平坦,主要是河流的冲击平原,所以土壤比较肥沃,因此在早期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人类居住。
然后就是一些沿江、沿湾和沿海的一些城市群。
沿江发展带,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 类号】 C 9 1 3 ; F 2 9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8 6 1 6 ( 2 0 1 3 ) 0 5 — 0 0 5 9 - 0 3
生 活质 量 向来 是 社 会学 、 经济 学 以及 地理 学 研 量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特征 , 进而为政府关于民
社会全体成员对 自身及其生存环境 的认 同感 。[ Z l 其 长 三 角 1 6个 城 市 客 观 生 活 质 量 地域 结 构 , 围绕 客
实 质 是 强调 生 活 质量 研究 中 主 、 客观 维度 兼 顾 的观 观生活质量核心要素选取了 8 个代表性指标 : 表示 点 。国内学者 最早 于 1 9 8 0年代 引进 国外 相关 理论 、 生 活 营 养 水平 和 生 活水 平 选 用 人 均 肉奶 水 产 品 占
学建筑工程与环境 学院讲 师、 理学博士( 浙 江宁波 , 3 1 5 2 1 1 o
・
59 ・
创新
2 0 1 3 年第 5 期 总第 4 7 期
表 2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综合评 价指数
客 观 生 活质 量 城 市 客观 总 主观 生 活 综合 生 活 质 量指 数 质量 指 数
究关注 的内容 , 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理论把生活质 生和 区域协调规划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为此 , 本 量 当作主要 问题来研究 。生活质量研究发轫于经济 文 对 长 三角 城市 群 的生 活 质量 进行 定 量 评价 , 找 寻 学家评价生活水平 , 是对 G D P 单一经济指标的不断 其主要影响因子 , 并从空间视角分析城市群生活质 修正, 兴起于美欧等西方发达 国家 , 经济收入 的高 量 地域 类型 , 探究 城市 群生 活质 量空 间特 征 。 水平并不意味着生活高质量 , 人们关注的更 多的是 对 生 活 质量 的主 观评 价 ; 发 展 中国家 则 优先 考 虑 经 济 增长 , 首先关注人 的基本需求 , 生活质量研究更
要】 城 市的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 更 重要的是提 高城 市发展 的质量 , 城 市发展 归根到底是为 了人民生活质量 的提
高。 生活质量研究是城 市群研 究的重要 内容 。 文章基于客、 主观 两方面因素构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 对长三角城市群生
活质量进行综合评 价, 并根据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及特征进行研 究。 【 关键词】 长三 角城 市群 ;生活质 量 ;地域 类型;特征
加 侧 重生 活质 量 的客观 性指 标分 析 。生 活质 量是 一
一
、
指标体 系与数据来源
( 一) 指 标体 系
本文采用 主、 客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 范式 , 认
个多维度的概念 , 既包括生活质量的物质方面 , 又包 为生活质量 由生活满意度等主观指标 和生活条件
括 生 活 质 量 的非 物质 方 面 。有 学 者 指 出 , 生 活质 量 等客观指标组成。依据指标选取 的地域性 、 综合性 、 是 建 立 在一 定 的物 质条 件 基础 之 上 , 社 会 提高 国 民 关 联 性 原则 , 构 建 了基 于 主 、 客 观 维度 的长 三 角城 生 活 的充分 程 度 和 国 民生 活需 要 的 满足 程 度 , 以及 市 群 1 6 个 城 市生 活质量 系统 指标 体 系 。首先 , 研究
术 意义 。地 理 学 的一个研 究 核心 是生 活质 量 的空 间 保 障 、 收入等方面的满 意度 , 在此作者引用连玉明 非均衡 性 , 【 唧 从地 理学 视 角研 究城 市群 生活 质量 地域 等 编著 的《 中国城 市生活质量报告》 中的满 意度相
类型及 特征有助于从空间视角揭示城市群生 活质 关数 据 。
得 分
( 二) 研 究 方法与 数据来 源 客 观生 活质 量评 价 采用 因子 分析 方 法 , 可 达 到
指标 降 维 , 明 晰客 观生 活 质量 因子结 构 的 目的 。一 般 而言 , 从 个 人 的尺度 来 看 , 较 为 重视 主 观指 标 ; 从 区 域 的尺度 来 看 , 比较 重 视客 观指 标 。考 虑 到 客 观 活质 量指数 如 下 :
结合国内部分城市建构评价模型进行研究 , 【 2 ' 3 J 近年 有 量 、 人 均 居 民生 活 用 电量 、 每 百 人 公 共 图书 馆 藏 来 以连玉 明为代表 的学者从城 市价值角度结 合生 书 、 万人 国际互联 网用户数 4 个 指标 ; 健康水平选 活 质量 的主 、 客 观 维度 评 价 了全 国 2 8 7个 城 市 的 生 用平 均 预期 寿命 指 标 ; 消 费水 平 选用 人 均社 会 消 费
2 0 1 3 年 第5 期 ( 第7 卷 总第4 7 期)
刨 新
I NNo VATI oN
No . 5 2 01 3
( V o 1 . 7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 4 7 )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王圣云
【 摘
马仁 锋
活 质量 。[ 4 , 5 1
品总额指标 ; 收入指标选用人均城 乡居 民储蓄年末
本文认为 , 城 市发 展 归根 到 底 是 为 了人 民生 活 余额和职工平均工资两个指标 。其次 , 主观生活质
质量的提高 , 研究城市群 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学 量主要是城镇居 民对医疗 、 教育 、 房价 、 环境 、 社会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0 7
【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青年项 目 《 中国区域发展 不平衡 的福祉 测评 与均衡机制研 究》 ( 1 2 qL 0 6 2 ) 、 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 学研 究青年项 目《 基 于福祉视 角的 中国区域发展 不平衡 测评 与预警研 究》 ( 1 1 Y 』 c 7 9 O 1 8 8 ) 【 作者简介】 王圣云 , 南昌大 学中国中部 经济社会发展研 究 中心副研 究员、 理 学博士( 江西南昌 , 3 3 0 0 4 7 ) ; 马仁锋 , 宁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