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文言文是必考的一部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口语有一定区别。

2. 文言文注重形式美,追求修辞华美和工整的句子结构。

3.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常用于陈述事实或表达观点。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谓语,还有一个宾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关系。

3. 主系表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系动词,还有一个表语,常用于表示状态、特点、属性等。

4. 并列句结构:由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句子通过连接词或标点符号连接而成。

5. 状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状语从句,通过连接词引导。

6. 定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定语从句,通过关联词引导。

三、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用某种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种事物或现象。

2. 夸张: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

3. 反复: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多次重复描述。

4. 排比:使用相同的词或句型进行两两搭配,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5. 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进行辨析或解释。

四、常见的文言文辞章体裁1. 议论文:陈述观点、分析问题、论证理由。

2. 诗歌:运用平仄格律、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或描绘景物。

3. 散文:抒发情感、记叙事实或议论思想。

4. 传记:记述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

5. 书信: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请求帮助。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注意事项1. 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古代文化背景和知识。

2. 善用词典,查找生字词的释义和相关用法。

3. 多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 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的逻辑关系。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之,不亦乎?(《十》)(yuè):通“悦”,愉快。

2、女知之乎?⋯⋯是知也。

(《十》)女:通“汝”,你。

知:通“智”,明。

3、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通“旋”,回,掉。

4、在胃,火之所及也。

(《扁蔡桓公》):通“ ”。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学》)屏:通“摒”。

8、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帖:通“ ”。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

(《油翁》):通“耳”,相当于“ 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溪忽。

(《西江月》辛弃疾),通“ ”。

才美不外⋯⋯(《》):通“ ”。

何眼前突兀此屋。

(《茅屋秋所破歌》):通“ ”。

12、坐寂然,无敢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于邑人。

(《仲永》)扳:通“攀”,,引。

14、寒暑易,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明。

16、一厝逆,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渠那得清如。

(《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山,略无。

(《三峡》):通“缺”。

19、昂首之,之。

(《情趣》):通“僵”,僵硬。

20、者更道,从大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 ”,引。

21、者曷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以玫瑰,以翡翠。

(《珠》):通“ ”,。

24、此何遽不福乎?(《塞翁失》)遽:通“ ”,。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距:通“拒”,。

26、公,而曰⋯⋯(《公》):通“屈”,折服。

27、舟首尾八分有奇。

(《核舟》)有:通“又”。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第一节一词多义归纳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观察观之兴正浓(《童趣》)停止死而后已《论语》观赏(看)予观乎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胡不已乎《公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下册)实词义项例句(标明出处)当掌管当涂掌事《孙权劝学》市集市东市买鞍马《木兰诗》应当但当涉猎《孙权劝学》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自自己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在当是时《口技》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对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闻听说余闻之也久《伤仲永绝极以为妙绝《口技》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名名字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停止群响毕绝《口技》命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哀转久绝《三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伤仲永》隔绝沿溯阻绝《三峡》就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靠近此人可就见《隆中对》穷穷尽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从事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意想(意图)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神情意暇甚《狼》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见了解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八年级上册)看见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认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夫那些今夫不受之天《伤仲永》寻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语气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鲜鲜艳芳草鲜美《桃花源记》成年男子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少,读xīǎn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丈夫夫起大呼《口技》属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妙妙处众妙毕备《口技》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奇妙以为妙绝《口技》连接属引凄异《三峡》指指头手有百指《口技》通“嘱”吩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指出不能指其一端《口技》绝极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绝巘多生怪柏《三峡》毕全部群响毕绝《口技》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修培养讲信修睦《大道之行》多江干上下十余里《观潮》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远远播香远益清《爱莲说》独老而无子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远远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只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间夹杂间有里拉崩倒之声《口技》自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三峡》间断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在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中间其间千二百里《三峡》疾快不以疾也《三峡》私自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陈涉世家》病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站》欲欲望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偶然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想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略毫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想要鱼我所欲也谋略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归出嫁女有归《大道之行》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回来归来见天子《木兰诗》再室中更无人《石壕吏》聚拢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重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归去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乱战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世时代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紊乱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世上世有伯乐《马说》使……颠倒错乱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八年级下册)词义项例句(标明出处)居停留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舍舍弃便舍船《桃花源记》居住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处所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以平仄、以声母韵母的组合和辅助点画为基础。

其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结构复杂。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比较常见的有并列表句、状中结构、偏正结构、倒装结构等。

2. 词汇丰富。

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常常使用古文化典故、成语和谚语等。

3. 语法规范严谨。

文言文的语法规范十分严谨,需要注意各种词性的用法、语法结构和句式变化等。

4. 修辞手法多样。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诸如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以上这些特点都是文言文的基本特征,也是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熟悉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和理解方法。

二、文言文的解题方法在中考中,文言文阅读题常常是学生们最头疼的一类题目,因为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跟现代汉语大不相同。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方法,学生们完全可以轻松应对文言文的阅读。

1. 首先,要注意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面向原文,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往往比较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误解句义。

2. 其次,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重理解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通常比较拘谨,有时候需要依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句义。

3. 再次,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重视词句语的辨析能力。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古文化典故、成语和谚语,对于这些词句,学生们要善于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理解。

4. 最后,在解答文言文的题目时,要注意细节问题,要注重选项的排除。

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候可以通过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答案。

以上这些解题方法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的有效途径,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在中考的文言文课程中,有一些经典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作品既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又是重要的语文考试材料。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是指古代中国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通常指先秦至清初一段时期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在语法、词汇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字词的丰富和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时态:文言文只有两个时态,即过去时与将来时。

它们由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

2. 数量:文言文中没有单复数之分,名词、代词、动词都没有单复数之分。

3. 虚词:文言文的虚词较多,如所、之、乎、者等。

它们主要是用来构成词和词组的。

4.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比较自由,一般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由于虚词的加入,也有状、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情况。

三、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有的词汇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需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2. 文言文中的词汇大多是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运用排比、对仗和夸张手法进行理解文章的意义。

2. 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

3. 善于从文言文中提炼出精彩语句和成语,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4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五、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文言文的写作注重表达的技巧,包括词语的选取、语句的构造等。

2. 文言文的写作追求以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意义,注重修饰和点缀。

六、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有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章等。

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平时多加练习。

七、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拟人、转喻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八、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脉络。

2. 深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情感,把握作者的用意。

3. 注意细读,对生僻字和古文词语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1.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的含义;
2.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典型文言语句的翻译;
4.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的理解与判断;
5.分析与综合: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
6、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⑦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⑧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
定格式译出。 ⑨意译: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分为对文章内容 的整体理解和评价两大类。前者有领悟文章 内涵,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人物品质或文 章观点,简要分析文章内容;后者主要为评 价作者观点。
把握关键句
把握开头总起(括)句、结尾总结 句、中间过渡句、文中描写事物(人) 特点句,议论揭示主旨句等,体会理解 这些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把握 材料的主旨、结构、艺术特色、启示等。
古今异义辨析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 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 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等 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江”在 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 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 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古今对照即可。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11.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初中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

初中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

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汇总《〈论语〉六则》考点汇总【文学常识。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苦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箸作之一。

③南宋朱熹曾经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重点字词的读音】说(yub )乎论(ldn )语不愠()罔(wang )殆(ddi )【解释词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o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

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以(之)为,把他当作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表承接,“然后”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但是”温故而知新:而,表递进,“进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但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而,表并列,“并11”默而知之:而,表修饰,“地”【试归纳文中冇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Z 者不如好Z者,好Z者不如乐Z者/学习方法:学而吋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背诵默写】《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屮,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別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木文屮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有朋远方来,不亦乐乎?両累文中几个成语]:7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三人行,必何我师、不耻下问《三峡》考点汇总【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水经注》。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定稿)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定稿)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重点词句翻译1 《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重点词:崩殂:指帝王之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疲弊:困苦穷乏。

诚:实在。

秋:时候。

先帝开创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重点词:陟:提升,提拔。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

臧:好。

否:恶。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重点词: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倾颓:衰亡、衰败。

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重点词:贞良:忠良,忠正诚信。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重点词:布衣:平民。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卑鄙:低微鄙陋。

枉屈:指屈尊就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重点词:受任:接受任务。

奉命:奉命出使。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 (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 (a动词:使露出白色 b形容词:白色 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 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 c动词:准备 d防备) 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a名词:边远地区 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 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 (a动词:完成、完 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 (a名词:士兵 b名词:兵器 c名词:军队 d名词:军事)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 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 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 (a动词:称赞 b动词:著称) 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 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范文一:关于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我在学习中考语文中,发现有许多关于文言诗文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

1. 词语解释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词语的解释非常重要。

有些生僻字、病句等需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其含义。

因为如果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那么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受到阻碍,导致无法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2. 句式分析文言文章中的句式多种多样,有些句式是常用的,有些则比较罕见。

分析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和意义也非常重要。

在分析句式时,需要注意句子成分的组合和结构的变化,例如转折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 韵律讲解文言诗文中常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

其中,律诗是四声八句,每句七言或五言,绝句是四声四句,每句五言。

在配合教材学习时,可以反复朗读、背诵,以此熟悉韵律,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4. 诗文赏析赏析诗文需要注意的点有很多,比如说诗的结构、运用修辞手法的方式、寓意和情感等。

在读懂诗文后,可以逐一分析字词的意义,探究阅读的背景和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意味。

5. 诗文鉴赏除了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了解,还需要注意诗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以上就是我所总结的关于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的梳理。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诗文,提高自己的篇章理解和写作能力。

写作重点:阐述了学习文言诗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着重强调了词语解释、句式分析、韵律讲解、诗文赏析以及鉴赏等方面,并结合教材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文章内容清晰易懂。

用词分析:文章用了丰富的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一些细节,比如“熟悉韵律”、“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分析字词的意义”等。

同时,用词简洁明了,整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

范文二: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需要学习文言诗文,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着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错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仲永》1、【重点字解】1.世隶耕隶:属于2.未具:曾3.父异焉异:⋯⋯感到异4.自是指物作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感到奇怪6.稍稍客其父稍稍:客:把⋯⋯当作客7.父利其然也利:⋯⋯有利可8.日扳仲永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引。

:拜9. 不使学(使:)10.不能称前之称:相当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 ,“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二、《桃花源记》1、【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诧异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8.具答之具:详尽9.咸来问讯咸:都10.率妻子邑人妻子:妻子儿女11.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2.不复出焉复:再13.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14.延至其家延:邀请15.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6.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17.无问津者津:渡口18.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9.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2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1.欣然规往。

规:计划22.寻病终。

寻:不久2、【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他)起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朝,更不必魏晋了。

3、【文答】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用原文)答: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和平.幸福生活的句(用原文)答: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

3.写出本文出的三个成。

答: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无人津)4.人“欲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答: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垂髫,并怡然自6.描写桃花源生活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答: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犬相7.表“村人” 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答:便邀家,酒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村人”都来关心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有此人,咸来。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境10.“村人”不知有,无魏晋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11.人一一具言所,桃花源人什么“皆惋”答: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乱.黑暗而惋,他一直着痛苦生活而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14.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事情答: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1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并讨论其作用。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①激发渔人的好奇心,交代进入桃源的原因,为下文发现桃源做铺垫;②增添桃源的神秘色彩。

16.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并讨论其作用。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用:突出桃花源环境的平和、宁静、淡远。

17.找出文中描写桃源中人的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作用:①反映了桃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②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③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厌恶。

19.作者为什么写桃源人见渔人后“乃大惊”答:写桃源人见渔人后“乃大惊” ,逼真地写出了桃源与世隔绝已久,同时又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埋下伏笔。

2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有何作用答:原因:桃源中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作用:暗示桃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8.写刘子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强调桃花源是不存在的;②增强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仙源难辨,可望不可即。

三、《三峡》1、【重点字词解释】1.重岩叠嶂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襄: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每至晴初霜旦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 ,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2、【重点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课文问答】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

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

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答: 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 , 极具特色 , 所以先写“夏水”。

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 , 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 ; 秋季凄清 , 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

“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