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红胶泥工艺造型》探索
探究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实施—泥塑课程案例分析
探究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实施—泥塑课程案例分析行知实验学校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美术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内涵来看,这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与熏陶,在思想上加深对于美术的理解,使得自我道德与智慧全面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小学美术教育所能够发挥出的审美教育功能显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美术课程的理解。
而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美术教学中的综合性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根本目的是促进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出德育水平与德育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我会融入大量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将故事与作品关联在一起,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德育。
课程案例如下:(一)教学案例前期准备阶段《泥塑》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其所能够表现出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得到呈现。
泥塑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前期的准备阶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案例分析剪泥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源于对生活的需求,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等特点。
《泥塑)课程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挖掘泥塑艺术的内涵并拓展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开发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泥塑作品内涵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以泥塑“别致的小花瓶”为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泥塑所能够发挥出的表现力,了解盘条成筑、泥板成型等方法,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
2.教学对象小学美术教学泥塑课程(别致的小花瓶)针对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
这一群体天性好动、想象力丰富、乐于动手,能够对表现生动与感染力较强的内容进行动手实践。
《别致的小花瓶)课程符合学生这一天性,通过良性引导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其中,接受泥塑艺术。
3.教学工具选择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小学美术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小学美术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作者:张玉秀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4期海南省海口市海景学校张玉秀海景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致力于诠释“融美于心,化美于行,让生命与美相遇”的大美教育理念。
根据美术课程大纲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逻辑框架开发课程,将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程内容与校本超轻粘土课程整合,开发了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的超轻粘土校本课程。
一、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研究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以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达成学生发展的美育目标。
图像识读。
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的课程内容与超轻粘土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一系列具有完整图像识别体系的超轻粘土课程。
美术表现。
利用捏、揉、压、团、拉、切、挖、盘筑等各种泥塑技法,培养学生的塑造技巧,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审美判断。
能够欣赏古今中外的泥塑、雕塑及相关的建筑艺术,并说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将泥塑的基本技能运用到超轻粘土的学习中,并结合综合材料开展美术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理解。
认识中华传统泥塑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及文化内涵,对中国手工艺人工匠精神的认同,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
二、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研究的课程内容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材为根本,是国家教材的补充。
1.以教材为“根”依据国家教材四大学习领域来设计课程内容。
对《我做的文具》《有趣的彩泥》《面具》等设计应用课,对教材进行深入开发,重点引领学生运用超轻粘土与综合材料表现。
对造型表现课进行二次开发,如一年级《美丽的植物和动物》用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后,进行绘画表现;第二课时运用超轻粘土进行创造性表现,第三节课时用超轻粘土与综合材料结合表现。
创意泥塑的实践教学探究
创意泥塑的实践教学探究作者:罗经史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年第04期泥塑是综合了绘画、设计、手工制作的一门艺术,在高一年级美术选修课中开设泥塑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起源于距今4000年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道观、佛寺、庙堂兴起,泥塑偶像的需求增加,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
唐代,泥塑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到了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出售泥塑菩萨头像等商品。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夕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会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会买来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供陈设观赏,又可供小儿把玩。
全国著名的泥塑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等。
此时的泥塑作品更加朴实、直观、“接地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每件泥塑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现象。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已经没有机会“玩泥巴”了,对泥塑艺术越来越陌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泥塑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制作方法,拉近泥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利用摄像机示范泥塑的揉、捏、刮、贴、刻和光的基本手法(图1),以及泥塑的工具材料,并展示一个人物头像的创作过程。
(图2)其步骤具体、明确,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泥塑手法,克服畏难情绪。
二、利用泥塑的可塑性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泥塑的基本用料是泥土。
一般选用细腻且略带黏性的土,经过捶打、摔、揉等工序,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
《糖葫芦》小班乡土美术泥塑活动
《糖葫芦》小班乡土美术泥塑活动作者:河北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第四幼儿园小四班许毅老师活动领域:艺术【活动前评析】一、设计意图:我们的幼儿从9月份入园来已经3个月了,初步建立了稳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常规。
所以结合本园的乡土美术内容《幼儿泥塑的课程开发与探索》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第一阶段研究内容:《小班幼儿在泥塑活动中造型审美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泥这个物体好象已经远离了幼儿们的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其实,泥是幼儿从小就接触的事物,我们生活在广阔的泥的土地上,这个泥事物伴随着幼儿成长,它的可变性、可操作性、实用性,正等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但我们成人由于种种原因而经常忽略了它。
泥塑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的奇葩,泥这个事物能更好地陪伴幼儿成长,让幼儿在看看、做做、玩玩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感,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与泥有关的一些文化知识,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在“玩中学”。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被大众所喜爱。
为了挖掘这一民族文化精华,我们在开展幼儿泥塑教育过程中,以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为目的,通过对泥塑的学习和欣赏、泥塑工具、材料的使用与制作,体验塑造泥土时的乐趣,掌握简单的泥塑方法,大胆表现作品的动态。
通过对不同时期与不同孩子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小班幼儿在泥塑活动中造型审美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本此活动就是其中一个具体实际的展示。
【活动目标】二、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以及美工活动中良好的常规。
2、复习巩固团技巧的基础上,学习辅材的使用。
3、学习上色技法。
4、培养幼儿手指小肌肉的协调和灵活协作能力。
精品学习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2课《用泥造型》教案1 浙美版
用泥造型1教学目标1、了解泥塑的特点,泥塑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
2、通过欣赏优秀的泥塑作品,感受泥塑独特的魅力,在尝试用捏塑的泥塑方法造型过程中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
3、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体会泥塑创作的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情分析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雕塑和陶艺以其特有的空间造型、审美特征与教育意义出现在课程内容体系中,本单元《用泥造型》的教学内容正是这种要求的集中体现。
泥土是雕塑造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材质,其拥有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对于学生体验雕塑艺术三维实体的空间造型特征是十分理想的。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多次接触泥塑类空间造型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空间造型的知识与技法。
而龙泉被誉为“青瓷之都”,是传统哥窑、弟窑青瓷产地,具有瓷土撷取方便、因地制宜的优点,它有效避免了陶艺教学容易受到专业条件限制的缺陷。
另外,泥土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在龙泉长大的孩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父辈们的制瓷劳作,对泥土更是具备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本课的设计符合了孩子们玩泥的天性,同时渗透出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文化指向性。
通过用泥造型,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空间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体验一种贴近自然、热爱家乡的亲切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捏塑、卷塑等泥塑基础技法。
教学难点:制作出生动有趣的,富有创造力的泥塑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前欣赏MV《爱在龙泉山水间》,由歌词中描绘的“龙泉青瓷”谈话导入课题《用泥造型》。
活动2【活动】1、熟悉泥土,体验泥性学生体验菊花揉泥法,尝试揉、团、掂、捏、搓泥土,熟悉泥土,体验泥性,并说出对泥土的感受;简介泥塑工具,小练习捏塑基本形体活动3【活动】2、欣赏作品、认识泥塑?欣赏风格各异的优秀泥塑作品,了解泥塑常识。
(1)欣赏《收租院之二》《吹糖人》问题:泥塑作品与绘画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点?学生描述所展示作品,教师简介“泥人张”传统民间泥塑工艺。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泥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将泥塑纳入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泥塑校本课程案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成效。
二、校本课程泥塑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的是某小学四年级的泥塑校本课程。
该校地处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间艺术传统。
为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学校决定开设泥塑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泥塑制作,让学生感受泥土的质感,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三、泥塑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目标设定泥塑课程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技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2. 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泥塑基础知识讲解、泥塑制作技巧示范、学生动手实践以及作品展示评价四个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讲解包括泥土的选材、处理以及泥塑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制作技巧示范则由专业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泥塑成型方法;学生动手实践环节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作品展示评价环节则是对学生作品的集中展示和相互评价。
3.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泥塑课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课程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程评价方式泥塑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给学生留出展开翅膀的空间 ——美术校本泥
给学生留出展开翅膀的空间——美术校本泥工课堂教学之拙得发表时间:2020-09-29T15:33:34.467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3期作者:马洪花[导读] 在很多时候我能体会到。
我们很多老师在评价一堂美术课的标准,往往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
马洪花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回民小学山东省枣庄市 277100在很多时候我能体会到。
我们很多老师在评价一堂美术课的标准,往往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
其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创造的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完美的人格。
它是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气氛中的一种人文关怀。
美术课堂应是思维无限漫延的草原、碧空。
这里没有阴影、强迫。
是树立自信敞开心扉的乐园。
在美术教学的理解上,我认为美术本身只是一个育人的工具、手段和过程。
决不能指向唯一的目标,而应是从美术走向其它的诸多领域。
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美术性”的目的。
美术作品也并非仅仅是生活中形象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倾注个人的认识、情感于作品中,美术作品也是学生表达寄托思想和心愿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窗口。
基于以上观点,我偶得几条不成熟的体会以供指导参阅。
一、良好的课程导入是成功放飞思想的关健。
由于我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是贪玩的年龄,所以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泥工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讲:我来这里不是给大家上课的,是来带领大家玩的,学生一听到玩特别的兴奋。
接着我又问:大家知道我以后带你们玩什么吗?学生猜出了许多自己的喜好,当学生说到彩泥的时候我立刻肯定,并在黑板上写出"玩泥巴"三个大字,学生开始欢呼了。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很少说教大家"学"什么,而是说我们“玩”什么,一个玩字、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一个玩字、也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
这个切入的方法比较符合这个年龄的心理以及认知的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泥塑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创新开展实践探索
泥塑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创新开展实践探索作者:周洋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12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流传至今,泥塑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泥塑是最质朴的民间艺术,它取材方便,制作精巧,观赏性强,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新课标理念下,“五育”并举成为可能,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凸显了“以美育人”的功能,引入泥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策略,感受泥塑作品的魅力“生活就是儿童接受教育最好的方式”“教育即生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倡的教育理论。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把泥塑教学引入其中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般来说,民间艺术就是从生活感悟中产生的,它把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然后供人们去欣赏。
因此,在泥塑教学中引进小学美术课堂之后,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生活体悟,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借助泥塑的形式创造出来。
比如,在学习“玩泥巴”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自己找一找泥巴,通过动手进行泥塑活动,感受一下泥巴材料,并体味其用处。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泥巴玩具,或者是家里哥哥、姐姐们玩过的这类玩具,并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
这些生活中可爱的泥塑玩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情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玩泥巴的兴趣。
再次,在泥塑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这些泥塑作品,通过看、摸、说、玩等过程,让学生对这些泥塑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发现其艺术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课本资料的查找,说出自己对泥塑作品的感受。
最后,动手环节。
教师给学生提供动手制作泥塑作品的原料,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泥塑材料的特征,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件泥塑作品,也可以模仿课堂上展示过的泥塑作品。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完成一件自己认为不错的泥塑作品。
以校本资源为载体丰富小学泥塑教学
以校本资源为载体丰富小学泥塑教学作者:蒋昊岑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5期摘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案例,阐述利用校本资源展开泥塑教学活动的一些方法和形式,以及利用地域乡土资源开发美術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实践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资源;载体;泥塑基础教育阶段,在美术课程中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
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美术课程要引导学生“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我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泥塑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载体,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一、纳入课程教学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是必修课程,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程内容”中要求中小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挖取适宜手工用的湿泥。
佛山的石湾陶塑历史久远,结合我校地域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把“泥塑”这一内容纳入了校本课程开发,对孩子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现在各色的橡皮泥和超轻黏土等充斥着市场,但是用泥巴制作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质朴与文化传承却是它们不可比拟的。
也正是这些泥塑作品,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促进思维发展,不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迸发自身的闪光点。
泥塑校本课程分为三个大的主题——植物、动物、图腾柱,以此为载体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来源于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的造型,以单独纹样为基础,在他们手中得到变化,并加入了孩子们独有的理解与想象力。
快乐泥塑——校本课程让民间艺术在课堂中得到传承
一个一个捏出来的。我国的泥塑艺术可以上溯到距 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之间一直没有间
断。泥塑简便易成,可大可小,“上得殿堂”(供
纸纤维或棉花纤维并搅和均匀,否则制作出来的泥 塑作品容易开裂,没有光泽,不会有好的艺术效果。
造的工艺课,是一种体现美术教学新理念、给学生
提供休闲创造的艺术教学活动,融艺术性、科学性、 文化性、休闲性为一体。泥塑教学中结合绘画教学,
把学生的兴趣引入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从而逐步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的总目标
通过对泥塑作品的欣赏,尝试认识泥塑的工具、 材料,了解制作过程,体验泥塑的乐趣、方法,促 进学生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
2013年7月中
快乐泥塑
——校本课程让民间艺术在课堂中得到传承
广西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唐昌艺
【摘要】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对教材处理有更多自由。泥塑让城里的孩子也能够亲 近自然,体验“玩泥”的乐趣。泥塑成本低廉,又是发展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好方式,是进行审美教育、
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此,笔者在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课程教材的编制
1.资料搜集和呈现。搜集和借鉴民间泥塑和陶
进学生创造个性,培养学生持久兴趣的重要方法, 也是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直接渠道。让学生在同
学面前充分地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在同伴之间相
艺作品图片资料,解读与泥土有关的艺术语言,并 制成光盘。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 加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主客体的交融贯穿于
【关键词】泥塑 陶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泥塑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手工艺技能、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等。
在校本课程中引入泥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手工艺技能。
泥塑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加工模型,塑造形体,进行细致的雕琢等步骤,这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手工艺水平。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泥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创造等方式来塑造作品。
在泥塑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形体的比例、线条的流畅、表面的细节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泥塑课程中,学生通常会被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作品,他们需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交流思想、商讨方案、分工合作等,这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泥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技能和知识来完成作品,如美术技巧、解剖学知识、雕塑理论等。
通过泥塑课程,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校本课程泥塑案例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泥塑课程,学生可以提高手工艺技能、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
学校应该在校本课程中加强对泥塑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和享受这门传统手工艺术,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本文共计645字】。
第二篇示例: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而设计的特色教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校本课程中,泥塑课程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泥塑这种形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浅谈如何将乡土自然资源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以《泥塑小品制作》为例
浅谈如何将乡土自然资源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以《泥塑小品制作》为例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北墅小学26661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老师今天又给大家提供了一次集体玩的机会,课前要求大家都和好了泥,但是在玩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课件出示):1.玩泥巴时,泥巴给你什么感受?2.玩泥巴时,你都用到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在玩泥巴时,带着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去玩,把你在玩泥巴时收获的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下面请各组小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去感受一下。
学生玩泥巴(泥巴是学生用当地的黏土或者红土自己炼制的),互相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二、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老师:活动停止。
谁能告诉老师,泥巴给你什么感受?学生:粘、软,开始硬,玩一玩就更软了!老师:对,泥巴拥有很软、很粘的特性,所以它具有可塑性,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各种事物的形象。
刚才你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学生:捏、压、擀等。
老师:其实同学们用到的这些方法都是泥塑的基本方法(课件出示,总结):泥塑是将发好的泥,用手团、搓、压、粘、捏或以工具刮、抹、拍、划等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团:将材料放在两手掌心之间,作旋转运动,使材料成球状。
搓:两手掌相对,把泥放在中间,前后推移,使材料成圆柱状。
压:将材料放在两手中间加力,使材料成饼状。
粘:两手用力将已成型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捏:把泥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加力后使材料成需要的形态。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两件作品,告诉学生一件有骨架,一件没有骨架,用木棒敲打,其中一件出现断裂。
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泥塑的特点:1.优点:可塑性强;2.缺点:韧性差,比较脆弱。
因此,稍微复杂的形象要扎制骨架,否则外力稍强就容易断裂。
(本环节设计思路:通过亲身体验玩泥巴环节,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致,教师通过设问,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泥塑的优点和基本方法。
再通过木棒敲打两件泥塑作品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泥塑的缺点,知道稍复杂的泥塑作品需要扎制骨架。
)三、作品欣赏,观看制作步骤教师: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雕塑工艺;民间的艺人们用泥塑这种艺术来制作生活中的事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11林家村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
11林家村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一篇:11林家村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林家村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泥塑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出人物、动物,带有强烈的东方情调,反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精神。
特别的是,玩泥巴是农村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虽然他们对泥塑的知识懂得不多,更谈不上创作,但泥料的可塑性和制作的随意性等与学生爱玩的天性产生碰撞,迸发出“无法无天”的创造力。
这种贴近自然、融入生活的创作方式为泥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立足于乡土教育资源,林家村小学确定了泥塑作为了该校的一门特色校本课程,还特地聘请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孙炬阳讲师教授泥塑课程,同时安排了本校2名艺术专业的教师专门开展辅导;成立了泥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确定了促进学生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的课程总目标;编制了包含泥塑介绍、精品欣赏、具体制作、综合评价、深入创新等环节的完整课程教材。
这间充满自然气息的教室便是泥塑课的专用教室,每当周二、周四的下午,学生们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的限制,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走班”的形式在这儿上一堂欢乐的泥塑课。
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泥塑艺术的介绍,下面摆着的或质朴、或有趣的陶罐和泥人便是学生们的作品了。
你或许想象不到,这些作品都来源于学生们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泥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泥土仔细筛选,去掉其中的细沙砾,掺入适量的纸纤维或棉花纤维并搅和均匀,便是合格的泥塑用土了。
在进行泥料加工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泥土的芳香和大自然的亲切。
在制作泥塑之前,学生们需要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泥塑作品,以亲近自然和生活之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把泥塑与对自身情操的陶冶结合在一起,泥中有艺,艺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并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欣赏完毕后,同学们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出了一件件泥塑作品。
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彩泥”校本资源的开发教学
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彩泥”校本资源的开发教学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彩泥教学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彩泥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彩泥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增强美术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
基于此,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彩泥”校本资源的开发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胞们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彩泥”校本课程;教学策略彩泥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学生可以通过捏、搓、团、压等制作方法,将彩泥制作成自己内心中所向的物品,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美术创作,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彩泥校本资源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找寻到科学的教育手段,更好地展开教学。
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彩泥”校本资源的开发教学手段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讲,兴趣比较重要,能够推动他们以比较积极且主动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彩泥教学时,自然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实施趣味化教学,促使学生找寻到知识学习兴趣,积极展开知识的学习。
如,在展开彩泥教学时,笔者会做好课堂导入,促使学生在导入环节找寻到知识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会事先搜集与创意彩泥相关的视频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做好整合,放在课件中。
课堂伊始,笔者便会直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出自身所搜集的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生动且形象,能够能够展现出学生意想不到的彩泥造型,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会将自身的关注点聚焦在课堂上,认真观看视频,认真听笔者的讲解,从而使笔者的教育变得十分的顺利。
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会多多关注学生的彩泥制作成果,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赞扬式的评价,促使学生在笔者的教育形式引导下,找寻到学习自信心,更为积极地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班幼儿的红泥制作实践探索
大班幼儿的红泥制作实践探索发表时间:2014-03-05T09:22:52.25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作者:王岁林[导读] 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前,往往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并借由这个情境提出一个具体问题。
□ 王岁林〔摘要〕幼儿泥工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幼儿手脑并用。
通过泥工教学活动,教幼儿掌握用手和一些简单工具塑制各种物体形象的方法,同时在回归泥土质朴的气息中,既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启发幼儿的创造和发散性思维,并在无形中培养出孩子独特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大班幼儿泥土制作课前准备示范讲解操作秦安,有着悠久的文化。
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其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钵等200 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彩陶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区域之一。
彩陶的纹饰为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源头。
彩陶形制简单而特殊,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
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
大地湾文化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我们以彩陶来开发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以当地特有的红泥为材质,探索大班幼儿的泥土制作实践。
1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幼儿泥工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幼儿手脑并用。
通过泥工教学活动,教幼儿掌握用手和一些简单工具塑制各种物体形象的方法,使幼儿更好地用视觉和触觉感知物体的不同侧面,感知物体的立体性,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形成立体概念,发展幼儿的空间立体感。
教师首先要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
出示有关物体的图片和彩陶制作的过程及彩陶图片,还有彩陶实物。
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增加幼儿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使泥工教学能够为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做好充分必要的知识准备。
再者,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一来,进行泥工教学时幼儿就会做到心中有物体形象,定会积极的进行想象、创作,知道怎样才能把物体捏的更生动、形象、富有创造性。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开展红色泥塑创作技法的运用
□ 陈利娟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开展红色泥塑创作技法的运用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且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材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有素、彩之分,内容以文物、动物为主。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不同学段目标,采用不同红色泥塑创作的方法。
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加上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又喜爱色彩鲜艳,所以我们在一、二年级用超轻黏土为主要材料,教孩子们学会制作国旗、少先队队徽、地雷、坦克等,主要技法是用手揉,借助工具擀,用手捏或用工具切出基本造型。
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使孩子们了解我党相关历史,播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色基因,还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段(3~5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传统工艺品,给作品上色,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个学段的孩子比着第一学段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所以这个学段的孩子将真正接触泥塑艺术。
这个学段开设的泥塑课程有学雷锋故事、做雷锋头像,学少年儿童团的故事、做红缨枪,学习长征精神、做草鞋模型,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做《共产党宣言》书本等。
这个学段的技法要求是:1.学会选择合适的有黏性的泥土材料(红土或黑土)。
2.学会将泥土变成软硬合适的泥块并保存。
3.捏制造型,注意借助工具把细节刻画出来。
4.将作品摆放到阴凉处阴干,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
5.用白色颜料上底粉,刷一遍干了再刷一遍,一般2~3次即可。
6.根据物体的本质上色,要注意颜色搭配,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所以这一步很关键,着色完成放置于阴凉处晾干即可,作品完成。
第三学段(6~7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和创作工艺品,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这个学段的安排是学习红旗渠精神、航天精神,学习烈火英雄、英勇无畏的逆行者们等事迹。
小学美术《做胶泥》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做胶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玩过橡皮泥或类似的粘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胶泥制作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胶泥的基本特性和制作方法,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胶泥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灵活运用胶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我在旁边倾听并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把观点梳理得更清晰。在成果分享时,每个小组都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和讨论成果,我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优化。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因为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时间有些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把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
举例:在讲解胶泥特性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触摸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胶泥的质地,强调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技巧的熟练运用: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揉、搓、捏等技巧,并将其应用于作品制作中。
-创意的发挥: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何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胶泥表现出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红胶泥工艺造型》探索区县:静海县学校:唐官屯镇大张屯中学学科:美术教师:曲兆根内容摘要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它还指出“尽可能地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来进行美术教学”。
我们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以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
一、课程开发的动机与条件二、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三、红泥工艺课程的内容四、《百变红泥》校本课程的编辑五、《百变红泥》校本课程的实施六、开发实践的成效及反思通过试验可以证明: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是在农村中小学最贴近生活实际的做法。
因为只有在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下,课程改革的设想才能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教育才能与时代接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教学“活”起来。
又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学生的思路。
从而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百变红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对美术教育课题的开发研究成为目前国际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它还指出“尽可能地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进行美术教学”。
受其启发,我们确定了以“开发美术课程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的课程开发的方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我们也应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发补充了美术乡土教材。
我们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以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
我校开发了美术校本教材《百变红泥》并成为《静海县美术乡土教材》的内容之一。
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实验的重点。
一、课程开发的动机与条件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的孩子对地里的农作物、泥土都非常熟悉。
尤其到了夏秋时节玩泥巴是他们非常喜爱的游戏,三个一群,五个一组摔起泥儿来可高兴了。
我们地处南运河边,宽阔的河滩,每当下完雨,现成的红泥到处都是,这些农村孩子们伴着泥巴的嬉戏不断地成长着。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村里经常会有“拾材禾换泥模喽”的高声吆喝。
只要一听到这种吆喝,孩子们便不约而同的围凑到“娃娃摊儿”前,争着、问着、看着……。
那时孩子在课余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快乐给童年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那时的孩子所玩的游戏及玩法很多,尤其喜爱玩泥巴,“扣泥模”便是其中之一,几乎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见过、玩过甚至收藏过。
但是,现在受新材料和新型玩具的影响,这种传统泥玩具很少有人再做、再玩儿了, 由于课业负担太重等原因,在学生中也就更少有人会用红泥扣模玩了。
泥模,俗称“娃娃模”,是由红胶泥为原料用陶模反扣而成,上面印有凹凸不一的图案,经阴干而成的泥质玩物。
陶模则由胶泥制做,经低温烧制而成,是用来扣泥的磕模,图案采用阴刻(即是将对象凸出的部分剔掉,在模具中呈凹陷状),这样,磕出的泥模便具有浮雕效果的立体造型。
泥模大多是圆形的,便于从陶模上褪出,图案也多为人物造型,还有动物与花草,吉祥图案等。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山东和河北等地的民间泥模得到发展,后发展到天津农村地区。
从生活做起,从家乡做起,关注和挽救家乡的文化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是我们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宗旨。
也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
有一次,我看到几位学生拿着泥团在校园里嬉戏,我顺手找他们要来了一块,拿出事先收藏的陶模扣了一个,学生们看到我手里的泥团变成了精致的泥模,兴奋得围了过来。
我顺势鼓励他们自己探究学习扣泥模的方法。
一会儿有的同学就学会了。
我与学生又继续探讨起陶模的制作工艺,没想到第二天学生竟然拿着一个仿制的陶模来找我,虽然烧制还欠火候,可这种并不简单的工艺制作,学生学习效率之高令我惊讶。
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们确定了开发“红泥工艺造型”——《百变红泥》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建立生动、灵活、高效和多元化课程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本着:边开发、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的工作思路展开的。
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课程开发的开始,力求体现出美术课的美术性、人文性、继承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我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途径有:1、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发现、去创造。
2、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学习,向周围认识的人咨询。
3、带领学生走访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傅并收集工艺资料。
4、通过查阅图书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5、对相关的手工艺及民族文化和红泥工艺进行嫁接改造以拓展表现空间。
6、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访采风中。
(教师利用暑假到我国著名的泥模产地河北省白沟进行采风学习。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开始学习了。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去查找资料和向别人请教,知道了联想与创新。
再此期间,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感情;增进了他们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沟通了与父母之间感情,提高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三、红泥工艺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我们对传统泥模进行了恢复性实验并对其表现形式和表现题材进行了拓展,并以泥模工艺为主延伸到泥贴画、泥人、泥沙盘、泥陶工艺等领域。
根据季节和制作的难易程度我们将课程分为了两个梯度,即:上下两学期分别设计了有梯度的泥摸工艺和有梯度的泥捏工艺:上学期的(秋冬季)——泥摸工艺:“卡通小动物、花草”泥模系列:选材为生活中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简单卡通动植物造型,进行复制、刻版、反扣完成作品。
它的制作较为简单,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做得很好。
利用生活中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制作,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热情很高。
“国粹京剧人物”泥模系列:选材多为天津民间剪纸中京剧人物及脸谱造型,用“线刻手法”进行制作,装饰感很强。
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感受了祖国戏曲艺术独有的形式美。
“神话人物”泥模系列:选材为生活中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神话人物,并依托于天津民间剪纸的简约造型,以“西游记”及“八仙过海”等题材进行合作完成并集成套,转为个人收藏。
学生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养成了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汉,画像砖、瓦当”泥模系列:选材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经典图式和瓦当图案(包括龙纹、虎纹、鹰纹以及吉祥文字、图案等),经复制、刻版、反扣成型。
作品效果高古,大气具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在其中深刻体验了祖国历史与文明的光辉。
“中国古币”泥模系列:取材为中国历代古币造型,结合历史学科进行了资料搜集,经复制、缩比、雕刻、反扣成型。
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动机,由于古钱币寓意富贵吉祥,同学们将制作好的古币泥模或是集套收藏、或是赠送亲友老师,更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
学生的制作热情非常高涨!“书法篆刻”泥模系列:选材为中国历代名碑、名本选字组品,结合语文、历史学科及网络资源的搜集,或利用名人范字、篆刻图章作样,经复制、缩比、雕刻、反扣得到或古朴、或灵动、或方正、或金石味的书刻风貌。
学生在掌握制摸工艺的同时也得到祖国书法艺术陶冶,激发着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天津杨柳青年画”泥模系列:取材为天津民间艺术“三绝之一”杨柳青年画的图式和造型进行制版、反扣,达到线刻或浮雕的艺术效果。
作品装饰感强,寓意“吉祥、有余”。
学生在其中感受了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体验到工艺劳动的辛劳和艺术创新的快乐。
“自由创作”泥模系列:在这类课程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组内的信息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个性创造力,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完成了许多个性的泥模造型。
例如:英文泥摸、物拓泥模、节日泥模等等。
学生在其中体会到交流创新的欣喜。
下学期的(春夏季)——泥捏工艺:“起始课——自由捏泥,捕捉创造火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无意识乱捏从而得到无具体型的泥块、(称之为想象基物),然后引导学生从三维的角度(俯视、不同方位的平视、仰视)观察泥块,展开想象,孩子的思维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教师珍惜这些可贵的感觉,同时也帮助和指导孩子把他的想法给予创造出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你还担心孩子不会想吗?“田园蔬果”泥捏工艺:由于农村的孩子们大都比较熟悉田园里的农作物、蔬菜、水果。
教师就抓住这点优势,启发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写生记录,面对自然把观察到的蔬菜水果及粮食果实用红泥捏出来,并借助各种工具使之达到仿真的效果。
于是,我带着大家到了学校的小树林里,面对学校劳动基地的蔬果进行泥捏制作。
这样既不会弄脏教室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占地为赢,热火朝天地做开了,不时有侦察兵在个小组中窜动侦察别组的情况。
我也乐在其中,和学生们大玩泥巴。
在捏泥巴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帮助,合作的很愉快。
我也将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及时与同学们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这节课上的既快乐又很有收获。
我把学生的泥塑蔬果作品组成了“蔬果拼盘”,学生的热情越发高涨了。
“可爱的小动物”泥捏工艺:夏天捉几只蝈蝈、蚂蚱、蜗牛,傍晚沿着河边逮知了猴,趴在河床上观察蝌蚪变青蛙是一些很有情趣的事情。
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引导他们用艺术的视角去体验、观察、创造,用泥捏的形式对这些熟悉的小动物进行表现,课堂效果非常好。
把学生个性生动的作品放在橱窗中展出,那里就成了学生和家长最爱停留的地方,成了学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动态泥人”泥捏工艺:结合美术统编教材六、七年级的人物动态写生及生活中常见人物动作形态分析,在欣赏分析天津“泥人张”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态泥人的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学生经过交流合作、联系生活完成了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动态泥人,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习美术的信心。
“建筑沙盘”泥捏工艺:以浓缩的村庄、社区街道为主要表现题材,组织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艺术观察,提炼美的元素及人文素材以红胶泥为主要材料进行沙盘景观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