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二章特殊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 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 教案
3.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BAC=90°,在底边BC上截取BD=A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4.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B=2∠C,把三角形纸片沿直线AD折叠,点B落在AC边上的E处,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AC=AD+BD B.AC=AB+BD C.AC=AD+CD D.AC=AB+ CD
12..以等腰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n=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 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 教案
课后作业
1.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a,则它的面积是( )
A. a2B. a2C. a2D. a2
2.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若AC平分∠DAB,AB=AE,AC=AD.那么在下列四个结论中:(1)AC⊥BD;(2)BC=DE;(3)∠DBC= ∠DAB;(4)△ABE是正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用含30°角的两块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板拼图形,下列四种图形:①平行四边形,②菱形,③矩形,④直角梯形,其中可以被拼成的图形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9.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为3,斜边上的高为 ,则斜边的长为.
1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PC是等边三角形,则△CDP的面积是_________;△BPD的面积是_________.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特殊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5)拓展:引导学生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特殊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4.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特殊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总结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培养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书写工整,步骤清晰,保持卷面整洁。
2.解题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体现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1.学生对基本几何概念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等腰、等边三角形的认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对相关性质的理解是否深入。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特殊三角形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然而,由于特殊三角形性质较多,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特殊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特殊三角形2.5《直角三角形》名师教案2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2.5 直角三角形名师教案2 浙教版教学目标1、 经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的发现过程。
2、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会运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一、复习引入1、 定理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巩固练习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5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 △ABC 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 如图,在△ABC 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那么,(1)与∠B 互余的角有 。
(2)与∠A 相等的角有 。
(3)与∠B 相等的角有 。
二、新授1、实验操作:请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l )量一量斜边AB 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 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2、提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 知识应用(1) 在Rt △ABC 中,D 是斜边AB 的中点,若AC=12厘米,BC=5厘米,则CD= 厘米。
(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斜边上的中线为d 。
则( )A 、d=21a B 、d=21b C 、2d=c D 、d=2c 4、 例题讲解(出示幻灯片) 例、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0的斜坡,从A 滑行至B 。
已知AB=200m ,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教师作如下启发:(1)作AC⊥BC,构成Rt△ABC,在Rt△ABC中,已知什么,求什么?(2)∵∠B=300,∴∠A=600。
如何运用这个已知条件?尝试添上斜边上的中线,你发现了什么?△ADC是哪一种特殊三角形?(3)由△ADC是等边三角形,你能找到AC与AB的长度关系吗?解题过程师生共同完成。
八年级-浙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
第2章特殊三角形2.2 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在许多建筑物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找到等腰三角形的形状.想一想: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你能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吗?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对定义的理解(1)由“两边相等”得到“等腰三角形”.∵△ABC中,_AB=AC__________.∴△ABC是等腰三角形.(2)由“等腰三角形”得到“两边相等”.∵△ABC是等腰三角形∴△ABC中,__ AB=AC _________.(3)腰和底一定不相等吗?∵△ABC中,__AB=AC=BC___________.∴△ABC是等边三角形.腰和底可以相等,叫做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使腰AB=AC=b,底边BC=a.已知:线段a,b.求作:△ABC,底边BC=a,使腰AB=AC=b.作法:(1)作线段BC=a ,(2)以点B 为圆心,半径长为b 画弧;以点C 为圆心,半径长为b 画弧,交点为A ,连接AB ,AC ; 即得到等腰三角形ABC.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CD 、BE 分别是腰AB 、AC 上的中线. 求作:BE=CD.证明:∵ CD 、BE 分别是AB 、AC 上的中线(已知), ∴ AD=12AB , AE=12AC (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 AB=AC (已知), ∴ AD=AE ,又∵∠A=∠A (公共角), ∴△ABE ≌△ACD (SAS ),∴ BE=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1、思考: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若不是,请说明理由.拿出刚画好的等腰三角形验证一下.通过操作,学生能够发现对折后角的平分线的两侧互相重合.追问:由此你能得出什性质.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是哪几条?性质归纳:有3条对称轴,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解:点D和E关于AP对称,且DE∥BC.理由如下:∵AP是∠BAC的平分线,AB=AC,∴当把图形沿直线AP对折时,线段AB与AC重合,线段AD与AE重合,∴点B,C关于直线AP对称,点D,E也关于直线AP 对称,∴AP⊥DE,AP⊥BC(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DE∥BC.解:(1)∵D 是AC 边的中点,∴AD=DC=12AB ,∵“AC 边上的中线BD 将它的周长分为9cm 和8cm 两部分”,当设AB+AD=9,DC+BC=8时,3AD=9,AD=3. ∵AD=DC ,∴BC=8-3=5, 又∵AB=AC=2AD=6,6+6>5, 所以腰为6时成立,此时底边BC=5. 当设AB+AD=8,DC+BC=9时,3AD=8,AD=83. 此时AB=AC=163,BC=9-83=193,∵ 163+ 163> 193,所以腰为163时成立,此时底边BC= 193. (2)由已知可知,△ABC 的周长=9+8=17. (3)当AB=6,BC=5时,AB-BC=1. 当AB= 163 ,BC= 193时,BC-AB=1.如图,正方形上给定8个点,以这些点为顶点,能构解:。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2.7直角三角形的全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特殊三角形 2.7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名师教案1 浙教版教学目标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的说理过程教学过程一、引课如图3.8-1,AD是△ABC的高,AD把△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两个直角三角全等吗?问题1:图3.8-1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吗?什么情况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学生根据图形的直观,认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可能情况有四种:BD=CD,∠BAD=∠CAD;∠B=∠C;AB=AC。
问题2:你能说出上述四种可能情况的判定依据吗?说明:1.从问题2的讨论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直角相等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含条件,同时由于有一个直角相等的条件,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只要两个条件。
2.当“AB=AC”时,从图形的直观可以估计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时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相等的元素是“边边角”,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的冲突──在上学期中我们知道,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画出了两个形状、大小都不同的三角形,因此得到“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那么当其中一边的对角是特殊的直角时,这个结论能成立吗?二、新授1、作图:已知线段a,c,请画一个Rt△ABC,使∠C=900,使AC=b,AB=c。
学生作图,教师指导提示2、请同桌之间交流,看看你们所画的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3、教师拿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比画保证了斜边和一直角边相等,然后重叠,发现他们能完全重叠,然后旋转摆放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学生证明BC=B′C′。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2.6 直角三角形 教案
在△ABC中,若∠A =∠B+∠C,则∠A = .2.直角三角形性质2教学设计.(1)已知:如图,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一点,BD=CD. 求证:AD=CD.从本题中,你发现CD是Rt△ABC的什么线?(2)你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有什么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CD= 1AB2(3)上图中,,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①若AB=10cm,CD的长为多少cm?②若CD=2cm,则AB的长为多少?③若∠A =40°,则∠B,∠BCD分别为多少度?(4)如图,已知AD⊥BD,AC⊥BC,E为AB的中点, 求证:DE=CE3.直角三角形性质3教学设计(学生了解性质)(1)例: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坡,从A滑至B,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如图,它是人字屋架设计图,其中AB=AC=5米,∠BAC=120゜,E是BC的中点,D是AB的中点.求AE和DE的长度.DBCA3.课堂巩固练习1.如图,在Rt △ABC 中, AC ⊥BC,CD ⊥AB.(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图中有几对互余的角? (3)图中有几对相等的角?2.已知:如图,CD 和BE 是△ABC 的两条高线, F 为BC 的中点,H 为DE 的中点 求证:FH ⊥DE3.(选做)如图,在△ABC,∠ACB=90°,CD ⊥AB 于D, ∠A=30 °,则AD 等于( ) (A )4BD (B )3BD (C )2BD (D )BD课堂巩固练习四、教学评价设计1.评价方式与工具□课堂提问 □书面练习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教案.doc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教学重点特殊三角形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特殊三角形解题方法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知识要点:1.1 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表①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作“三角形AB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如下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注意要着重搞清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记作Rt△ABC)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 三角形的平分线和中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3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是直角的顶点。
而在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顶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
1.4 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当三角形三边长确定是,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
②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浙教版数学八上课件复习第二章特殊三角形(1)
浙教版数学八上课件复习第二章特殊三角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浙教版数学八上教材中第二章“特殊三角形”的内容。
具体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1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2节),以及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3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艺术等,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建筑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三角形的美观与实用价值。
2. 例题讲解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拓展延伸,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该三角形的斜边长。
2. 答案:面积:(1013)/2 = 65cm²斜边长:√(3²+4²) = 5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天文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第二章《特殊三角形复习》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特殊三角形[复习目标]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有关概念性质。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及三线合一定理和运用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锐角互余6、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7、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运用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运用[复习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6、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复习过程]一、提问特殊三角形这一章的所有有关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二、典型例题讲解基础题训练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9,求它的周长。
2、在△ABC中,AB=AC,∠B=400,则∠A= 。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700,则它的顶角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B、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是同一条线段C、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一个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有可能大于底角。
5、等边三角形两条角平分线所夹的锐角的度数是()A、300B、450C、600D、9006、适合条件∠A=21∠B=31∠C 的△ABC 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7、在Rt △ABC 中,D 是斜边AB 的中点,若AC=12厘米,BC=5厘米,则CD= 厘米。
8、已知△ABC 中,∠A=Rt ∠,BC=a ,AC=b ,AB=c , (1) 若b=6,c=8,求a (2) 若a=25,c=20,求b 。
9、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4345==c b (2)a=b=2,c=33 10、具有下列条件的Rt △ABC 与Rt △A 1B 1C 1(其中∠C=∠C 1=Rt ∠)是否全等?儿歌全等,在括号里填写理由;如果不全等,在括号里打“×”。
浙教版数学八上课件复习第二章特殊三角形
浙教版数学八上课件复习第二章特殊三角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浙教版数学八上课件第二章特殊三角形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 学会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等腰三角形为背景,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 例题讲解:(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第二章特殊三角形复习2. 内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ABC,AB=AC;B. DEF,DE=DF;C. GHI,GH=GI;A. 等边三角形,边长为3cm;B. 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为4cm;C. 一般三角形,底为6cm,高为4cm;(3)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BAC=40°,求∠ABC的度数。
2. 答案:(1)A、B为等腰三角形;(2)A. 面积为3.9cm²;B. 面积为8cm²;C. 面积为12cm²;(3)∠ABC=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二、新课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B=∠C(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三、例题精讲如图3,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ABC D EP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 与AC呢?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四、练习巩固P23 练习1、2、补充: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
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此性质来解决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五、动手探究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完成下面表格。
7根呢?8根呢?9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火柴数 3 5 6 7 8 9 …示意图形状六、作业P24作业题第1、2、3、4、5题。
课后反思: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可采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教学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1.温故检测: 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特殊情况是正三角形。
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 2.悬念、引子、思考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说明:首先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要不然 三角形就放不平.对于“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 “不知道”,那就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 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 合一”,学生会说,就让他说,但不管会说,还是不会说,都要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教学活动材料1: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AD 平分∠BAC ,交BC 于D ,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AD 平分∠BAC ,交BC 于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 的对称轴是什么?△ABD 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 作关于直线AD 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图2-5ABC D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AD 平分∠BAC ,交BC 于D ,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斜边与重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用几何语言表述为:在△ABC 中,如图,∵AB =AC ∴∠B =∠C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在△ABC 中,如图(1)∵AB =AC ,∠1=∠2∴AD ⊥BC ,BD =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 =AC ,BD =DC ∴AD ⊥BC ,∠1=∠2(3)∵AB =AC ,AD ⊥BC∴BD =DC ,∠1=∠2 5.例题学习例1 如图2-6,在△ABC 中,AB =AC, ∠A =50°,求∠B ,∠C 的度数. 解:在△ABC 中, ∵AB =AC ,∴∠B =∠C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A +∠B +∠C =180°,∠A =50°,∴∠B =∠C =180°-∠A 2 =180°-50°2=65°.练习1P 36课内练习2(例1和练习1是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性质而配置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师生突出评述推理过程.)例2 已知线段a ,h (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 =a,BC 边上的高线为h.AB CD 12图2-6AB C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 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 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2)已知BC 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 ,你能作出BC 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 的位置吗?(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练习2填空:(1)在△ABC 中,AB =AC ,若∠A =40°则∠C = ;若∠B =72°,则∠A = . (2)在△ABC 中,AB =AC ,∠BAC =40°,M 是BC 的中点,那么∠AMC = ,∠BAM = . (3)如图,在△ABC 中,AB =AC ,∠DAC 是△ABC 的外角。
∠BAC =180°- ∠B ,∠B =12( )∠DAC = ∠C(4)如图,在△ABC 中,AB =AC ,外角∠DCA =100°,则∠B = 度. (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强化能力.探究1:已知在△ABC 中,AB =AC ,直线AE 交BC 于点D ,O 是AE 上一动点但不与A 重合,且OB =OC ,试猜想AE 与BC 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 猜想:AE ⊥BC ,BD =CD ∵AB =AC(已知) OB =OC(已知) AO =AO (公共边)∴△ABO ≌△ACO (SSS ) ∴∠BAO =∠CAO ∴AE ⊥BC ,BD =CD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高线与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探究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大小关系。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CE 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
猜想:BD =CE.解:∵AB =AC (已知),∴∠ABC =∠ACB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BD 、CE 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已知) ∴∠DBC =12 ∠ABC ,∠DCB =12∠ACB (角平分线的定义)∴∠DBC =∠DCB ,在△DBC 和△ECB 中∠DBC =∠DCB ,BC =CB (公共边),∠ABC =∠ACB , ∴△DBC ≌△ECB (ASA )∴BD =C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探究1需要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归纳、猜想、推理;探究2需要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再进行归纳、猜想、推理,要求更高些;初衷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归纳、猜想、推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两例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A B CD E AB C D 图2-7ahAB CDA B CDOE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五.作业1.作业本2.预习2.3节内容课后反思:2.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2、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运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投影片(图形出示,内容教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