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时 参考答案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场景材料材料一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四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问题探究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第4页),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问题探究一参考答案经济:生产力大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致使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预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重点】1.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预习任务】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早期儒学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
(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难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4.(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答案
第1课(1)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习题】1.C 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
答案为C。
2.C 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
这是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
3.C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所以应该选择C 项。
4.D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到了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D 伏尔泰作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崇尚民主、自由的,而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也就是注意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周礼)的要求和规范即严格的等级名分制度。
这是其不可能推崇的。
6.(1)①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②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最新导学案
第一节百花怒放(期间)▲思虑:课文介绍了百花怒放的几种思想派别?各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如何的影响?阅读课文,达成下表:门派期间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著作影响①政治思想:提出“”、“”;代表衰败的奴隶主贵主张德治,反对和随意刑杀。
族的利益,被称为古代②教育思想:创始讲学之风。
提出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着重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被尊崇为“圣③文化文籍:五经指的是人”。
家;言论被编成《》①倡导“”;②提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 ③提出“人之初,;利益,被尊为“亚圣” 。
①重申““(唯物思想);②三位对儒家思想的形提出“”;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①以为“”是世界根本;②其思想老庄的精髓是思想(事物拥有向家相反方向转变的规律);③想象回到,“”社会。
(悲观悲观)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了重要影响。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逍遥。
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特色战国①主张增强,以法治国,厉后期行,奖赏。
②提出“”,“”的主张。
③主张按照行事。
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汉代后渐渐失传。
★拓展提高1:为何在社会强烈动乱的春秋战国期间会出现思想活跃的百花怒放场面?剖析方法: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来源因:春秋战国期间,社会处于政治经济大改革时代1、经济上:2、政治上:3、文化上:★拓展提高2:百花怒放有什么意义?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代影响深远。
b5E2RGbCAP★拓展提高3:在春秋战国期间备受尊崇的是哪家的思想?为何?为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期间不受重视?(注意从剖析各派思想主张下手)p1EanqFDPw三、检测稳固提高: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是建于宋朝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老君”思想系统的中心是( ) 。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过程:一.时间: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
“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四.代表学派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阅读思考: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目标导航】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诸子百家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和代表作。
4.感悟先秦诸子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他们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学法指导】1、关注教材课前提示,关注知识链接;2、完成探究案之前先阅读教材,完成聚焦课堂知识再现部分;3、掌握知识链接与资料卡片,拓展知识视眼;4、“自主构建”,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到40页的内容,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2.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完成表格学习内容(在6分钟内完成)请学生举手示意,与教师分享导学案学习成果,分小组展示答案归纳总结。
自学完成后,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分成几大学派制作诸子名片,分学派上台介绍本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著作,梳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内容。
二、【巩固应用】思考:以下观点分别对应哪一派别的思想:观点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观点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观点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最佳方案是什么?(实施步骤:①独立思考,学生积极发言。
②小组交流,讨论最佳答案。
③小组推选代表总结答案。
)三、【升华延伸】通过观看百家争鸣视频以及刚才的思考游戏,同学们能不能升华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四、【达标检测】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墨子C孔子D韩非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该观点属于哪一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属于孔子的()A礼治思想B教育思想C仁政思想D法治思想4、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B、反对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战争C、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D、大量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产生6.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编制:审核:审批:【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难点: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2、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故曰世异而事异。
”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上述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当堂检测】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社会的转变”包括(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必修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高考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掌握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材料进一步认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百家争鸣的影响;3.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知识导引(填写表格中空白) 方法引导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阅读课本导言框、第1、2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代表人物及主张(填写表格中的空白)3.历史地位(意义)阅读课本理解记忆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 儒家 孔子(创始人,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 ” 政治主张:“ ”、“克己复礼” 教育主张:“ ”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孟子(战国) 政治主张: 、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 荀子(战国) 政治主张:“ ”“ ”、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本恶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创始) 世界的本源:“ ”; 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哲学观:万物是运动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庄子(战国)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万物是相对的 法家韩非子(战国)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1.学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2.理解各派思想主张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5·3第31页重难点清单一)【知识树】【我的疑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带答案)
高一历史暑假预习学案必学三第一单元班级姓名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意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4.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现实评价儒家思想。
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背景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2.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政治经济变动:分封制、井田制瓦解。
(2)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的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3)文化基础:出现________,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教育和学术下移。
思考: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提示: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
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自家争鸣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诸子百家主要代表及思想1.儒家学派。
2.道家学派。
(1)老子:(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1)主要思想:_______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变法革新。
(2)评价: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国家的趋势。
4.墨家——创始人墨子。
(1)代表阶层:平民百姓。
(2)主要思想:“______”、“非攻”、“节俭”、“______”。
思考: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提示:(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孔子主张的“礼”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但“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导学案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参考答案
导学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答案2015 8 10互动探究一参考答案(1)“仁”的学说 (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人性论:性善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礼”:“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性);天命思想(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中庸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整理五经,继承传播文化。
(2)仁是道德、内在自觉、自律。
礼是规范(制度)、外在约束、他律。
仁是核心、实质;礼是表现、形式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3)【答案提示】第三种观点正确。
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中的“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4)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
问题探究二参考答案(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2)历史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起源的哲学家;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问题探究三参考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都反对苛政。
不同:孔子重“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1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进展)★【专题结构】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备人赵玲审核人严如生★【高考要求】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题探究】一。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隐含如何样的历史现实?3.我们应该如何样看待孔子及其思想?4.老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5.分析指出老子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百家争鸣1.什么叫百家争鸣?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缘故。
3.庄子如何继承和进展老子思想的?4.墨子提出哪些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愿望?5.韩非子提出哪些主张?指出其在法家思想进展中的地位。
6.用简要语言概括指出儒、法、道、墨各家学派特点。
7.在战国时期,你认为儒、道、墨、法哪一派学说思想最有可能被统治者重视?什么缘故?8.分析指出百家争鸣对中国的历史阻碍。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1.孟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其思想有何特点?2.荀子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其思想有何特点?3.通过孟子和荀子的继承与进展,儒家的思想体系和历史阻碍如何?★【史料解读】第一组材料材料1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没有多少爱好,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固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2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因此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步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进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给学生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能力: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这一问题,采用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
3.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学习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习方法】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的点拨提升。
课前学生根据下发的导学案(见下面)完成预习,勾划好课本不明白的问题,并做好上课发言与提问的准备。
【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A级知识点二、百家争鸣(一)儒家1.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邹国人,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2)思想主张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的主张。
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倡导“”;他强调先后、舍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
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末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内容: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
来源:继承,吸收。
(3)思想特点及影响①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B级【思考探究】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二)墨家1.墨子其人:墨子,名,战国时期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称为“仁”,儒家的“仁”是以为基础的,是有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的、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2)“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主张各国。
(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特别是利益。
他的思想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
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C级【思考探究】“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三)道家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的隐士,家的的主要代表。
性格特征:鄙视。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即万物齐一。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逍遥”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②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的态度;③实现方法:是“”,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四)法家1.韩非其人:战国的思想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①目的:建立一个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势力是君主的、,即权威,是君主的“”。
③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是法和术的前提;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外儒内法”)B级【思考探究】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五)兵家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的影响,并广泛吸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军事思想(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2)重视的作用。
A级知识点三、历史影响1.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2.分: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思维拓展】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因:“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2)政治上周皇室的衰微(3)阶级关系上出现新变化(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方面,学术下移,私人讲学出现,士人阶层崛起(5)诸侯争霸与兼并,使得学术环境比较宽松;诸侯为强国,为各流派的思想提供实践舞台。
意义:(1)“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现在也有很多人欣赏他们的思想。
那么,法家的“法治”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它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提示: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
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
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
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
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
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
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治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保证国家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历史证明,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昌盛富强;破坏或淡视法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导致政权的衰败。
可以说,“法治”是盛世的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到了法治对一个国家盛衰的作用,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四方之士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相互影响、渗透,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流传至今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都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
思想家、学者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之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反思】【当堂检测】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佛教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5.“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