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研究背景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维护国家历史认同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中,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2. 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3. 通过案例研究评估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论经过研究分析和案例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 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2. 传统文化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资源利用等;3. 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历史教师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2. 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3.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案;4.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通过本研究的展开和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 注意:以上为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示例,实际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研究进行编写。
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研究背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受到了冲击和威胁。
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同时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形成包容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研究内容1. 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哲学教育中的价值;2.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模式与策略;3.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分析;4. 评价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影响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案例分析,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及其融合模式。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反馈意见和效果评价。
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发展的有效方法。
各种融合模式和策略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对象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研究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索:1. 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与不同哲学学科的结合,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渗透;2. 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更有效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3.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哲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以寻找最佳实践。
参考文献1. 张三. (2018). 传统文化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科研》, 10(2), 24-32.2. 李四. (2019).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途径. 《教育研究》, 15(4), 56-68.3. 王五. (2020). 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最新发展. 《哲学与文化研究》, 25(3), 12-21.。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并不理想,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实践教学,观察并分析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后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完善。
五、研究成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一系列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等。
通过实践教学,验证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本课题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如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等。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认识和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化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具有丰富的思想
内涵和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
讨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将其引入到当下社会生活中去。
通过对古代儒家、道家等文化经典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发现其思
想内核并不是过去的局限,而是极具现代价值。
例如,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社会关系、政治方式和
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这一思想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变化提
供了条件。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不断推陈
出新、保留其精华,则能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为
人们所接受和应用。
若想让古代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应采取多种
形式的传播和宣传。
应该让更多人参与和体验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了解其价值和意义。
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
古代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具有源远流长、深刻多彩的内涵,是中
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通过传承、创新和应用,让其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之子课题“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结题报告当阳市胡场小学课题组立题背景(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延续不衰。
在中华文化中,传统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
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方法上,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①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自己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95%的人认为自己热爱教育、并正在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改实践。
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出色的成效。
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学习。
加之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可也不知从何处努力。
②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学习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而每种学习又与其他学习互相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是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断建构。
”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整个生命期的活动。
考尔德海德把“教师的知识”作为专家型教师“个人专业因素”核心要素之一。
可想而知,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种种的众多原因,导致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尊敬的校领导、各位领导和评委:大家好!我是某中学某语文教师,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题工作。
一、选题背景分析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逐渐下降,课堂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我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介绍:对选定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起源、发展和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展板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化与文本对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古诗词、经典散文等,通过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辨的能力。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比如,通过探讨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礼貌礼仪意识。
三、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式,包括学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成绩等多个方面。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明显更加积极,有46%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
2. 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
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
3. 学生成绩明显提升:通过与对比班级的考试成绩对比,我发现参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因为传统文化的庞大性,选择合适的内容很关键。
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篇一: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班级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传统节日的研究)小学班级:三年级研究成员:三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张三研究周次:四周2012.10研究过程记录:一、动员和培训复习研究性学习,并理解其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进讨论,学生提问,教师释疑,初步理解活动要求。
二、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确定收集哪一方面的资料。
2、成立课题组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
合理分配人员,明确分工。
相互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节日,确定研究主方向三、课题实施阶段1、形成小组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制定实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学生制定初步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各小组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各小组向教师及全班同学陈述收集的资料;多渠道的与学生交流,适当的给予指导与帮助。
研究总结: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
春节前还要进行的活动有:扫尘;贴春联;倒贴“福”字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学生汉字书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题报告(一)
中学生汉字书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题报告(一)报告:中学生汉字书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摘要本报告针对“中学生汉字书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旨在探讨中学生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此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研究背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汉字作为中文的文字表达形式,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的机会减少,导致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能力下降。
因此,通过中学生汉字书写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 了解中学生汉字书写的现状和问题 -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意义 - 探索如何通过中学生汉字书写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果与讨论1.中学生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写汉字,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书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强化课堂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汉字书写训练,使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传统文化。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汉字书写素材和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制定鼓励政策:通过奖励制度和评比活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汉字书写,充分展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结论中学生汉字书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观念。
致谢在撰写本报告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篇1: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简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
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
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文化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深入了解和掌握的人数较少。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社会上虽然有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但参与度和质量有待提高。
2.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等。
其中,课程设置是最大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都是以语文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完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增加课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座、实践、互动等;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四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现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就一定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嗨,大家好!我是[名字],今天我要和大家讲讲我们幼儿园做的一个超有趣的小课题,那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呢。
一、课题的开始记得刚提出这个课题的时候,老师们可兴奋啦。
就像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传统文化这个大宝藏和美术这个奇妙的世界要结合起来啦。
我们小朋友呢,刚开始还不太懂这是啥意思。
老师就给我们举例子,说就像把古代那些漂亮的衣服图案画出来,这就是传统文化和美术在一块儿啦。
我当时就想,那是不是像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仙女穿的衣服呢?我就举手问老师:“老师,是不是像嫦娥姐姐衣服上的花花呀?”老师笑着说:“对呀,宝贝。
”这一下子,我就对这个课题充满了期待,感觉像是要开启一场超级好玩的冒险。
二、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中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开始有了传统文化的影子。
墙上贴了好多剪纸作品,那些剪纸呀,就像会魔法的小纸片。
我和小伙伴们看了都特别惊讶。
有个小伙伴说:“哇,这小纸片怎么变得这么好看呢?”老师就给我们讲,剪纸可是我们中国很老很老的传统艺术呢。
然后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剪纸啦。
我拿着小剪刀,心里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我想剪个小花,可是怎么剪都不太像。
这时候旁边的小明对我说:“你看,你要先这样折一下纸,就像折小扇子一样。
”我照着他说的做,嘿,真的变得容易多啦。
我们剪出来的小花虽然不是特别完美,但是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小魔法。
还有画脸谱呢。
脸谱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那些颜色和图案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
小红问老师:“老师,为啥这个脸谱是红色的呀?”老师说:“红色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代表勇敢呢。
”我们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画脸谱。
我画了一个蓝色的脸谱,我觉得蓝色就像大海一样,代表着神秘和广阔。
小伙伴们看到我的脸谱,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很特别。
我可高兴啦,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艺术家。
三、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融入美术的活动,我们小朋友都变了好多呢。
传统文化课题总结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阶段总结2013年下课题设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学习、应用《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为指导,强化学习,更新观念,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促进《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和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结合课题计划,现将本学期在课题实施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继续深入文本,展开传统文化学习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本学期选择了《论语》、《中庸》、《古文》、《菜根谭》《孝经》等知识作为学习材料。
以“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
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准备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继续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童年》,尝试读大书,学会读大书,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推动实验开展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学习活动在每堂课开始的3分钟里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的故事。
班级还举行了“传统文化”积累展览,让学生在寻找精神的同时走进传统,感受传统经典的无限魅力。
班级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有刘弘博、黄心怡和刘佳辉等学生成绩优异。
三、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1、在推进中改进:比如:学生诵读的内容、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的体系,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使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效和有趣?2、创新更丰富和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活动。
除了一系列常规的活动,如:书法、诵读擂台等活动之外,再创新出新的活动形式。
活动的深度上也要有所提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论语》。
1。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次研究将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并寻找最佳实践方案,以推动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情况,并总结其优缺点;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提出最佳实践方案。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2.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程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
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实地调研结果分析1.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不同学校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各异。
有的学校开展了书法、绘画、剪纸等手工制作活动;有的学校组织了春节联欢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演出类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特色课程,如《中华经典》等。
2. 优缺点分析从实地调研中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各有优缺点。
手工制作类活动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但由于制作难度较高,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演出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但由于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课业进度;特色课程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但由于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六、最佳实践方案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最佳实践方案:1. 通过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在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传统文化课堂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传统文化课堂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我在这次传统文化课堂课题研究中,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尽力地投入到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中,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在实践层面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在课程实施阶段,我积极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我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以及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次传统文化课堂课题的研究,我不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还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
极的影响和推动。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次传统文化课堂课题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经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局限性
•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
⌛️
展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和改革实验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04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效果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02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献
• 查阅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资料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缺乏了解和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二、课题研究内容1.调研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2.探究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3.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和学生管理中。
4.设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展多样化的课内课外活动。
5.评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
三、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方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知和需求。
3.实证研究法,对传统文化授课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和交流,了解实际运用的效果。
四、研究成果1.调研报告:编写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
2.模式设计:提出传统文化在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模式,如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社会实践等。
3.课程体系和教材:设计一套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确保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配合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组织。
4.活动策划:设计多样化的课内外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展览、传统手工、戏曲表演、茶道和书法等,以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5.效果评估: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评估,为学校长期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五、研究成果应用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必要的设计和组织参考。
从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到制定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评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引言: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领域。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校园活动可以帮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 培养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1. 课堂教育: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 才艺展示: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如舞蹈、音乐、书法等比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导师制度: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或老艺人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导师,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示范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校本资源开发:挖掘和整合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5. 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庙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1. 教育方式的传承问题: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依然以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缺乏针对现代学生需求的创新方法。
2. 重形式轻内涵:有些学校注重形式上的传统文化展示,但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分析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 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 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 分析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 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实践方案
• 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分析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 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 研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 提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方式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方案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
• 传统文化面临丧失的危险
• 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
• 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 文化强国的战略
•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扶持政策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方案
03
探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 分析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 探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
收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功案例
• 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成功案例的经验
•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证材料
民俗文化的总结报告(精选5篇)
民俗文化的总结报告(精选5篇)民俗文化的总结报告篇1为推进乡村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在春节来临之际布隆吉乡高度重视,以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娱乐生活,启迪思想为总指针,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龙腾虎跃闹新春,龙马精神进万家”主题活动。
自活动启动以来,我乡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健康有益、小型多样、广泛参与、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欢迎。
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为全力做好春节文化活动,突出地域特色,确保活动有组织、有声势、有效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乡实际,下发了《20xx年关于开展春节文化活动的安排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春节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好活动组织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文化活动在我乡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主要媒体的宣传作用,对迎新春文化活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我乡群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心态和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烘托出积极向上、喜庆热闹的新春文化氛围。
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举办机关干部联谊会。
20xx年12月25日晚8:30在乡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举办机关干部联谊会,各驻村单位、乡集镇的人民群众共100余人参加。
联谊会上唱歌、歌舞,小品、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使得全机干部度过一个欢乐、轻松、丰富的联谊会。
二是举办传统社火汇演。
按照全县春节文化活动整体安排,结合传统特点,我乡组建了以秧歌队、太平鼓队为主的70人的迎春社火队,春节期间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社火拜年表演并参加全县春节社火汇演,共演出30余场次,观看群众7000人次。
大幅度地提高春节文化活动的水平和吸引力。
三是举办“全民健身”文体活动。
在春节期间,各村积极组织文艺骨干排练文艺节目举行巡回交流演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之子课题“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结题报告当阳市胡场小学课题组立题背景(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延续不衰。
在中华文化中,传统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
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方法上,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①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自己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95%的人认为自己热爱教育、并正在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改实践。
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出色的成效。
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学习。
加之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可也不知从何处努力。
②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学习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而每种学习又与其他学习互相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是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断建构。
”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整个生命期的活动。
考尔德海德把“教师的知识”作为专家型教师“个人专业因素”核心要素之一。
可想而知,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种种的众多原因,导致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③中老年教师缺乏学习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80﹪的中老年教师因现在教师聘任制度,他们自认为小学高级已评下来了,更高一级职称评定无望,而现有的职称一般不会受到冲击,因而失去了学习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难以与时俱进。
加之他们皆有几十年的教龄,许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
教龄、经验成了他们学习提高的枷锁。
又由于有些中老年教师繁重的家庭负担和诸多其他事务,使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时间用于学习。
针对以上状况,我们认为通过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需要理想。
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
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
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教师心无旁鹜,沉醉于书香之中。
教师需要学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人左右逢源、神采飞扬。
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断地读书,会拓展视野,增长学识。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
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中华文化经典能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学识的教师。
一群有知识的教师才能建成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有涵养的孩子!(3)未成年人的人格可塑性很大,在当今缺少人文关怀,不健康文化充斥生活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容易变得暴躁,轻浮,狂妄,厌学,不孝,不切实际,重利轻义,缺少诚信。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通过多种途径试图重塑学生健全的人格,但因为重说教轻体验,而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本课题通过小学生长期直面经典,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文人雅士共鸣,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申报立项“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课题是我市教研室张光富同志主持,由实验小学、东门小学、慈化小学、胡场小学、窑湾小学、草埠湖中心小学、庙前中心小学、干溪中小学、建新小学等学校共同参与研究。
2007年5月在湖北省教育厅立项,被确定为“十一五”重点课题。
2009年1月被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课题组吸纳为子课题实验区,成为全国性课题。
课题内涵与外延“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内涵: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
中华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经典”是人类德行智慧的源泉与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安身立命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侠义说来亦即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诸家经典学说,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为例,即是中华文化之经典。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外延: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经典古籍、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
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
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首先,对于“专业”的定位,要取广义的社会学视角,即“专业”是指按社会职业划分而言的专门职业,或理解为专门从事某种事业和学业,而不是指狭义的在教育系统中根据社会分工设立的学业类别,比如数学专业、体育专业等。
因此这里探讨的教师专业,不能局限于本人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
教师从事的职业能否算做专业,对此理论界曾开展过讨论。
目前来看,我国从事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也包括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认清了这个问题,即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其从事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一些学者还根据“专业”具有的特质来加以验明判断,比如依据对“专业”已有定义的研究,概括出如下特征:(1)有自主权利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2)有高度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使其发展;(3)有服务和奉献精神。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
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合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着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
不过,我们从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诸种表述中,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强调发展要素的内生性、自觉性;二是基于过程理解的阶段性与动态性;三是发展状态的非终结性。
此外,这里的“教师”,应取其行业个体与整体统一之意。
概括起来,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方面:(1)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通用知识、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于教师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对话沟通等均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专门学科能力:依教师所任教学科,分别具备的该学科专业素养,也就是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专门知识学科,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理知识、逻辑与因果关系以及新的研究发现与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课程与教学的能力(一般课程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经营的技巧、学生辅导的能力、认知教育环境的脉络与教育政策、教学与评量的技巧、课程的设计与选择、教育的目标与组织的需求,乃至于教育的理论与概念等均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部分。
(4)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态度,教师个人的研究及发展,教师不断进修的精神,教师对教育的热忱,都可以是教师专业态度的表现。
(5)研究能力:了解各种研究方法与步骤,能于教学情境中拟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发现问题与探索解决方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改进教学与辅导中。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指教师本身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逐步改变现有状况;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未成年人参与到“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活动中去,使其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达到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完成教书育人大业。
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硬性的德育灌输不是孩子喜欢的,同样对于成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