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脾切

合集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OMIM277900)又名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等。

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2]。

本病在中国较多见。

WD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晚期治疗基本无效。

考虑到WD的大量文献都由于病例数较少而没有大的配对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多数药物治疗模式都是既往各个时期对药物缺乏严格评估基础上制定的,为了尽可能做到下列所推荐的WD诊断和治疗标准化,本指南主要参考了文章“A Practice Guideline on Wilson Disease”[3],加上国内多个专家的经验编写了WD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见表1)。

表1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表[3]一.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多在5~35岁[3],3岁及72岁均有(均经基因诊断证实[4,5])。

2、临床表现①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②肝症状;③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④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
0 L 2 ) 安 徽 省 高 校学 科 拔 尖 人 才 基 金 ( 人 [ 02] 2 7P3 ; 教 2 0 03 号 ) 重 点学 科 基 金 及 通讯作者 : 文 明, , 杨 男 医学 博 士 后 , 教授 , 主任 医师 , 士 生导 师 , 究 博 研 方 向 : 体 外 系 疾 病 的 I 和 基 础 研 究 , — alynw n 锥 I 缶床 Em i ag e - :
Ke r s h p t ln iu a e e ea in; y e s lns ;p e e t my p rils l nc e oiain y wo d : e aoe t lrd g n r t c o h p rp e im s l n c o ; at p e i mb l t a z o
摘要 : 目的 综 述 肝 豆状 核 变 性 合 并 脾 功 能亢 进 治疗 进 展 。方 法
203 ) 30 1
通 过 广 泛 检 索 近 几 年 的文 献 , 文献 中所 记 载 的肝 豆 状 核 变 对
性合并脾功 能亢进治疗的临床研究 , 进行归纳 、 整理和分 析。结果 解决了因脾功能亢进造成血细胞三系下降的状况。结论 手段 , 随着研究 的深人 , 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
肝 豆状 核 变 性 ( eao n cl eeert n L , 英 国学 hpt et u rD gn— i H D) 由 l i a ao
者 Kner l n于 1 1 ina s Wio 9 2年最先对 其作 了系统描述 , 故又名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o39 3 0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 N 07 7 7 ; 目( o00 3 5 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 目( oO N 6 107 ; N 6—

16例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调查

16例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调查

p ae , a d ohrpy hs —e tdfcos ( < 00 . Co cuin T en rig itre t n e ie tt h sc ooi ls tsa d r a na n te sc oi rl e at s a r P .5) nlso h us nevni sp ̄n n ote pyhlgc t u n n o a a

u d r o n p e e t my s o e i h r sg ii a ty t a h s d r o n e e t e o e a ins i e p c f i t r e s n l r lto s i s n e g i g s l n c o c r d h g e i nfc n l h n t o e un e g i g s l ci p r to n r s e t o n e p r o a e a in h p , h s  ̄ y v of t i
[ e o d ] W ̄ n s i ae sl e t y sm t hcl t 0 pyh l i l t u K yw r s o e s ds ; pe c m ; y p m c ek s 9 ; s o g a s t s n o o i c oc a s
肝 豆状核变 性 ( i o i ae wl nsds s ,WD) 一种 常染 色体 s e 是 隐性 遗传 的铜 代 谢障碍 性疾 病 , 少数 治疗 效 果较 好 的遗 是 传性 疾病 之 一 。 目前 , 以驱 铜治 疗为 主 , 疗效 肯 定 , 仍 其 但 有 一部 分患 者 由于病情 发展 为肝 硬化 出现 脾 功能亢 进 , 限 制 驱铜 治疗 ,为 了能使 治疗 继续 进行 选择 脾 切 除手 术 , 可

脾切除治疗小儿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脾切除治疗小儿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w t y es lns i hlrn WA G Xami ,Z AN uh n ,Y i se ,e a.D pr e to i h p rpe i n c i e h m d N i n o g H G Fz og U Qn h n t 1 e at n f g m
An l s o t e h e a e tc fe t f p e e t my o r a h p t ln iu a d g n r t n o a y i f h t r p u e c o s ln c o t te t e a o e t l r e e e a o c mp ia e s i c i l td c
23 31 oo
■殂皿
O j t e o e u et f ayad se f pnc m o t e m n o cir i bei T v m h ei c n a t o seet yf h ta et f hde wt cv M e c fy o r ert l n h
G nrl S rey t Fr Afltd opt o n u C l g o r io a hns eea ugr , h e it f i e H si l f A H i ol s ia a e e f Ta t nl i e d i C e Mewi , Hf i d n e e e
s e t ey h c mp rs n wa d n t e c a g s o l o c l a d p e a d o to e t e i p c i l .T e v o aio s ma e o h h n e f bo d el n r — n p s— p ri mmu o l b v n go — u i .Re u t o d lt lt n l u o ye o n r i c e s d in f a t at r o e a in n l 0 a e . l n s l Blo p aee a d e c c t c u t we e n r a e sg i c n l f p rt i a l c s s s i y e o 3 I mmu o l b ln p e a d p s—p r t e wa o sg i c n y d f r n .Co c u i n S l n co i v l a l i n g o u i r — n o t e ai s n i f a t i e e t o v n i l n l so p e e tmy s au b e n te t g hl r n r ai c i e wi h p t ln iu a d g n r t n o l ae wi h p r p e im. I s f c ie, s e n n d t h e a oe t lr e e e a i c mp i td c o c t h y es lns t e e t i v f a a d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仅0.5/ 10 万~3/10 万,其基因定位于13q14. 3,编码1 个P 型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

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

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

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1921年Hall首先分析68例有血缘关系的HLD病人,其中34例至少与另一名患者有血缘关系,且绝大多数是表(堂)亲。

因此Hall确信HLD属遗传性疾病,并且指出是由2个不同的隐匿性代谢缺陷的基因传递所致,其传递形式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一致。

我国调查167例HLD 先证者的家系,615位先证者及其同胞中,278人证实为HLD,按Hardy-Weinberg公式计算;(278-167)/(615-167)=0.248。

此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预期值0.25极接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病。

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铜代谢呈正平衡。

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

本病散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

从遗传学说研究估计本病发病率约为人口的16万分之一。

我国(包括台湾)的不完全统计有220例。

大多数在少年或青年期发病,以10~2 5 岁最多,男女发病率相等。

幼儿发病多呈急性,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30岁以后发病多属慢性型。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表现
▪ 2.神经系统症状: 基底神经节(尾状核\壳核)受损征: ▪ 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
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 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 有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 者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
疾病分类
▪ 1.肝型 a.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升高;b.急性或慢性肝炎;c.肝硬 化;d.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 2.脑型 a.帕金森综合征;b.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 共济失调;c.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吞 咽障碍;d.精神症状
临床表现
▪ ⒌血液系统: ▪ 溶血性贫血多发生在早期或与肝病同时出现,一般溶血为
一过性,但可反复发作。贫血多为轻中度,血胆红素较高, Coombs’试验阴性。 ▪ 导致溶血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由于肝脏在短期内大量释 放铜入血,红细胞大量摄取铜,导致对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 氧化损伤,也有人认为铜的毒性作用是对细胞膜磷脂的氧化 作用。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
;OMIM 277 900)又 称 Wilson 病(Wilson′sdisease),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 ATP7B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该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ATP 酶的功能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大量铜蓄积于肝 、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脏器,患者出现肝脏损害 、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K‐F 环)等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后病人发热规律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后病人发热规律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 键 词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 科 学 ; 切 除 术 ; 热/ 理 外 脾 发 护
中 图分 类号 R7 2 4 R6 7 6; 4 . R4 3 6 4 . ; 5 . R4 1 3; 7 .
Ke r s h p t lniua e e e ain s r e y s ln co ;e e/ u sn ywo d e aoe t lrd g n r t / ug r ;pe et my fv r n rig c o
肝 豆状 核 变 性 ( e aoe t ua e e eain h p tlni lrd g n rt c o
发 热 , 3 ℃ 为 高 热 。 ( ) 术 后 1 、h 8 、2 ≥ 9 2于 h 4 、h 1h
) 又称 Wi o '病 ( l n i ae ln s s Wi o ' ds s ,WD) 是一 种 s s e , 以铜代谢 障碍 为特 征的 常染色 体 隐性遗 传病 , 由于 铜代 谢 障碍 , 在体 内各器 官尤 以肝 、 、 脑 肾组织 造成
例 , 3 . 2 ; ~1 占 4 9 8 4天 3 2例 , 5 . 9 。 占 O 7 2 5 WD脾 切除 术后发 热 与并发 症 的关 系 , 1 . 表
3 讨 论
31 应 激 因素 .
人 6例, 性 3例, 性 3 4 男 3 女 1例 ; 年龄 7 8岁 , ~5 平
维普资讯

1 ・ 8
临床 护理 杂 志 2 0 0 7年 1 2月 第 6卷第 6 期
肝豆状核 变性脾切除术后 病人发热规律 的分析 及护理对策
徐 为 群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脾 切 除 术 后 病 人 体 温 升 高 的规 律 并 分 析 其 原 因 , 出 护 理对 策 。方 法 对 6 提 4例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脾 切 除术 后 病 人 的 2 体 温 进 行 调 查 分 析 。结 果 本 组 6 周 3例 ( 8 4 ) 不 同 程 度 发 热 ,O例 术 后 1 h体 温 开 9.4 有 5 2 始 升 高 , 7 . 7 ; 后 3天体 温 ≥ 3. ℃2 例 , 4 . 3 ; 热 超 过 1周 3 占 93 术 85 9 占 6O 发 2例 , 5. 9 。结 论 占 O 7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脾 切

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对策及并发症

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对策及并发症
J u n lo qh rM e ia le e,01 Vo . , . 0 o r a fQii a dc l Co lg 2 0, 131 No 1
肝 豆状 核 变 性 脾 切 除术 围术 期 的护 理 对 策 及 并 发 症
张 莓 吴妙 莉 周 晓舟 彭 小燕 古金 燕 刘映珊
D r g t 编 制 的 症 状 自评 量 表 ( c _ 9 ) 行 测 查 , 虑 、 eo ai s S l 。0 进 焦 敌
对 性 因 子 ; 体 化 、 郁 、 怖 因 子 均 分 HI 患 者 组 高 于 健 躯 抑 恐 D 康 对 照 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_ 。 全 部 病 例 行 驱 铜 治 疗 后 出 差 3
白细 胞 、 小 板 的严 重下 降 , 致 驱 铜 治 疗 无 法 继 续 而 转 外 科 血 导
行 脾 切除 术 。其 中 9例 行 单 纯 脾 切 除术 , z例 行 脾 切 除 术 + 贲 门周 围血 管 离 断 术 。3例 术 前 曾 出 现 消 化 道 出 血 。 1 2 方 法 上 述 患 者 在 我 院 神 经 内 科 住 院 1 . 4d内 均 应 用
先粗 大后 精 细 的运 动规 律 , 照 循 序 渐 进 的 原 则 , 可 能 使 患 遵 尽 者早 坐位 、 立 位 、 离 床 、 开 始 I常 生 活 活 动 训 练 。康 复 早 早 早 S 护理 要 从 替 代 护 理 逐 步 过 渡 到 自我 护 理 , 护 理 过 程 中 始 终 在 要 注 重 肢 体 功 能 训 练 , 点 是 运 动 功 能 训 练 , 卧 床 患 者 应 加 重 如 强 正 确 良姿 位 的摆 放 、 节 的 被 动 活 动 、 位 转 移 , 咽 功 能 、 关 体 吞 认 知 功 能 、 行 等 方 面 的训 练 。肢 体 功 f C 练 是 一 个 漫 长 而 步 lJ  ̄i I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的外科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的外科治疗
围手术 期 应 注 意 : 前 应 先 进 行 4~8周 正 规 驱 铜 药 物 治 术
3 6个月 , 锥体外系症状改善 , 可正常生活。
讨论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又 名 Wio l n病 ( s WD) 是 由 于 铜 转 ,
疗。术前营养支持 1 2周 , — 辅以 口服利尿剂 , 可能改善肝脏 尽 功能 , 消除腹水 。对于术前血小板 ≤3 0×1 L 术前 1小时应 0/ , 输注 同型血小板。术 中可采用血 液回收机 回收脾血 。术后应 继续 营养支持治疗。驱铜药物青霉胺可影响原胶原交叉 连接 , 使皮肤变脆及 出血 , 影响伤 F愈合 , I 故术后可停用 1 。 周 总之 , 对于 WD患者 , 脾切除及贲 门周 围血管离 断术 虽非 根治措施 , 但在其合并肝硬化 、 脾功能亢进 , 无法继续驱铜治疗
我们 自20 0 5年 3月 . 0 8年 4月对 5例肝硬化合并脾功 , 0 2 能亢进患者施行 了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获得较好疗
效 , 报告 如下 。 现
故肝移植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 间和提高生存 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因而 被认 为 是 WD 的 根本 治 疗 。但 肝 移 植 是 一 项 高 难 度 、
及贲 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是十分安全的 , 本组 5例治疗效果满
意 。手 术适 应 证 包 括 : 脾脏 中等 及 以上 肿 大 。无 腹 水 或 轻 度 腹 是 白细 胞 ≤ 尤
术前 1 小时输注同型血小板 1U 2 。5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 脉复合麻醉 , 选择左肋缘下斜行或 L型切 口, 行脾切除及贲 门
对 于这 部 分患 者 可 以施 行脾 切 除 及 贲 门 周 围血 管 离 断 术 。 目 前认为, 只要 作好 充分 的术 前 准 备 和 围手 术 期 的 处 理 , 切 除 脾

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S  ̄t f pe e t my f rW i o Sd sa ec mp ia e t  ̄J rp e i t y o ln co o l n。 ie s o l t wih h le s ln s s s c d m
Y og  ̄ uZ nf n.
Q n seg.H u Y ighn e c mg, t l e a
b y e> l i M to s F o Jn ay 1 91 oj n ay2 0 , 2 ai t t D o lae l y es[ns o yh p rpe s n m h d rm a ur 9 t a u r 0 1 1 4 p t n swi W e h ompi td wi h p rpe in wh c h t
维普资讯
安徽医学
20 0 2年第 2 3卷第 3 期
脾切 除治 疗肝 豆状 核 变 性合并 脾 功 能亢进 的研 究
喻 宗繁
[ 摘要] 目的
于度 生


张福 忠
总结

探讨肝豆状核 变性 ( 肝豆 ) 合并脾功 能亢进 ( 脾亢/ 患者行脾切除的手术指证及 可行 眭:方法
h d u dr o esln  ̄o a n eg n pe e my ̄eea aye - eF n [zd,p ep rtv r h r] lo asa dp ̄ o eaieo e r c p rd Reu t ro ea i p i ea bo dc l n clp r t dswee0m ̄ae s l eo p l S v s Th o nsn l ̄ o rd ewh l [x 。 I wee n rao  ̄n r a ] P< 0 0 ec u t {X lp a v oeb, t et a s r ce sdr ak by( 5~ I 0 1 Co cuin S ]n co y ar3 ) 0 ) + n lso pe e tm e . sn bete ay frt vf n swi D rp e e yh p rpe in ( n iun [ n t to p e n n a cn u p r o a l h rp h p.e t t W c n H o a i h o mtdb y es lna  ̄ ' l lge ̄ ai l f o p ra de h n igs p o t o n mi o c o ie 3t n s l een [.zd d r g p r p rt n t【 r v ci [ db rp ̄s e u i ei eai o  ̄u ai n o o

2022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全文)

2022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全文)

2022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全文)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 病(Wilson disease,WD),是因铜转运ATP酶β(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a,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易漏诊、误诊。

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曾先后制订了WD诊疗指南。

我国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也在2021年制定了WD诊疗指南,但该指南在神经系统病变方面描述较详细,而肝病部分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为帮助肝病相关临床医师在WD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召集肝病、消化、儿科、感染、病理、影像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WD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遵循本指南的原则,充分了解病情,认真考虑患者及家属的观点和意愿,并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制订全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一、流行病学W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 35岁多发,发病年龄< 10岁的患者多以肝病症状首发。

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当。

有研究结果显示,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WD患者中,男性相对多见,且发病年龄更小;肝脏症状WD患者中,女性较为多见。

全球ATP7B突变基因携带者为1/90,WD患病率约0.25/10 000~4/10 000。

在欧洲近50年来估计的患病率从5/100万上升到142/100万。

韩国人患病率为38.7/100万,日本人基于ATP7B致病基因突变频率推测的患病率为1.21/10 000~1.96/10 000。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

【 要】 目的 探讨脾切 除在 治疗儿 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 亢 中的临床价 值。方法 回顾性 分析 8 摘 7例儿童肝 豆状核
变性合并脾亢行脾切 除的临床资料 ;7例均行 脾切除术 , 8 7例同时行贲 门周 围血管离断术 , 中脾动脉预结扎能测定值变化 。结果 2例病人术后死亡 。8 术 5例术后血 象及 常规 肝功能与术前 比较有 明显改善
【 中图分 类号 】 R5 5 7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7 1 2 1 ) 1 0 30 0 64 6 (0 2 0 - 4 - 0 4
S r i l ramet f io ’ i s t y es l i i hlrn ( H A i gfn , U Qnseg P N r g ag e a. ugc et n l n Sde e hh p rpe s nc i e at ows a n m d S U I a - g Y i— n ,A n - n ,t 1 Jn e h i f D p r e tfg nrl ugr teFr f l t o i l A h i o eeo C , e i 2 0 3 , hn ) eat n ee re o h it f i e H s t n u C lg T M Hf 3 0 1 C ia m o aS yf sA a d pa o i f l f e
( 0 0 ) 1例随访 0 3~ P< .5 。5 . 5年 , 3例 随访 5— 0年无 O S 发生 , 3 1 PI 无死 亡。1 例术 后 3年死亡 。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并脾亢 中具有重要地 位。术前 肝功能改善 、 手术 中操 作确切止血为手术成功关键 。 脾切 除在治疗儿童
【 关键 词】 肝豆状核变性 ; 脾功能亢进 ; 除 ; 脾切 儿童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指南1概述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铜代谢障碍导致脑基底节变性和肝功能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主要病理转变是肝豆状核变性及肝硬化,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病症、角膜色素环、肝硬化、精神病症及肾功能损害等。

本病患病率为0.5/10万~3/10万,在我国是较多见的疑难病症之一。

目前西医主要承受铜络合剂进展驱铜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不良反响大,很多病人在驱铜治疗后病情恶化而受到限制。

中医虽无肝豆状核变性病名的记载,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病”“积聚”“水肿”“痉病”“狂病”等病范畴。

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禀赋特别、五脏柔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为本病发生的缘由。

禀赋特别为内因,饮食情志等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肝豆状核变性。

2.1.1先天禀赋缺乏肾主二便,维持正常的生理排泄,并导邪外出。

而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导致肾的开合失司,铜毒外泄无路,导致WD。

2.1.2情志失调情志失凋,忧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变生WD。

2.1.3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则湿热中阻,铜毒积聚,铜毒伤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蕴而化热,导致WD。

2.2病机及演化规律WD 为先天禀赋缺乏,肾阴(精)素亏,精不化血,精血两虚,筋脉失养乃至火生风动,铜毒内聚、肝胆温热内蕴。

临床前期或早期多以肝肾缺乏,气血亏虚为主,而临床期多见湿热蕴结之证,早期多虚,中后期多实,虚中挟实,虚实夹杂。

2.3病位、病性本病病位在肝肾,涉及脑髓、心、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缺乏为本,肝风、邪热、痰浊、瘀血为标。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肝豆状核变性病变初起,病情轻,以肝风、邪热、痰瘀等标象突出,晚期则正气大衰,先天后天俱损,肝脾肾多脏器受累,甚或消灭肝脾肾衰败之证。

肝豆状核变性的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鉴别诊断
背景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含铜
蛋白代谢障碍引起的体内铜积累而导致肝脏、中枢神经和其他器官的损害。

该疾病早期常常表现为肝脏病变,因此在临床上需进行相关的鉴别诊断,以便及时治疗并避免进展到晚期病变。

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与肝硬化的鉴别
1.肝功能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而肝硬化
则表现为进行性肝功能损害。

2.影像学检查:肝豆状核变性可出现肝脏铜沉积的特征性改变,而肝硬
化常表现为肝脏结构紊乱和脾大。

肝豆状核变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
1.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常伴有自身抗体阳性,而肝豆状核
变性患者则多数无这些自身抗体的阳性表现。

2.血清铜离子浓度检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显示血清铜离子浓度升高,
而自身免疫性肝病则显示不一致的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与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
1.药物史询问: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因疾病本身引起的肝损害,而药物性
肝损伤往往与药物使用有关。

2.肝酶检测:药物性肝损伤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酶升高,而肝豆状核
变性则表现为肝功能异常。

结语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及时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来进行正确的诊断,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疑似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及时转诊至相关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儿科学】肝豆状核变性

【儿科学】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肝脏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蓝 蛋白低于200mg/L,铜氧化酶吸光度低于0.17可确立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减少铜在组织内蓄积,患者应终身治疗。开始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早期治疗可使症状消失。 1.促进铜排泄的药物 主要有青霉胺,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最大剂量为每日 20mg/kg,每日2~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首次服用应进行青霉素皮内试验,阴性才能 使用,阳性者酌情脱敏试验后服用。青霉胺还可引起维生素B6缺乏,每日应补充维生素 B610~20mg,每日3次。服用青霉胺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24小时尿铜等的变化 。
辅助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 小儿正常含量为200~400mg/L,患者通常低于200mg/L。 2.血清铜氧化酶活性 铜氧化酶吸光度正常值为0.17~0.57,患者明显降低。 3.24小时尿铜排出量增高 正常<40μg,患儿可高达100~1000μg,伴有血铜浓度降低 。 4.K-F环检查 在角膜边缘可见呈棕灰、棕绿或棕黄色的色素环,色素环宽约1~3mm。KF环自角膜上缘开始出现,然后成为环状。早期需在眼科裂隙灯下检查,以后肉眼亦可 见到。
治疗原则
2.减少铜吸收的药物 常用锌制剂,服后大便排铜增加,减少体内铜的蓄积。常用制剂为硫酸锌,儿童用量为 每次0.1~0.2g,每日2~3次口服。年长儿可增至每次0.3g,每日3次。服药后1小时内 禁食以免影响锌的吸收。重症患者不宜首选锌制剂。 青霉胺与锌盐联合治疗可减少青霉胺的用量,青霉胺每日7~10mg/kg,4~6个月后可用 锌盐维持治疗。轻症者单用锌盐也可改善症状。两药合用时最好间隔2~3小时,以免影 响疗效。 3.低铜饮食 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肝、贝壳类、蘑菇、蚕豆、豌豆、玉米和巧 克力等。

91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整体护理

91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整体护理

诊断标 准为临床 出现慢 性或 反复肝 功能异 常 ,或有 神经 精 神、肾脏损 害、溶 血性贫 血、关节病 变等症 状 和体 征 的患
儿 ,同时有下列征象或异常者① 角膜色素 环 ( K—F环 )阳
性 ;②肝铜 >2oe g 5t / ;③ 血 清铜 蓝 蛋 白 <20 g L , , 0 m / ;④ 2 4 小时尿铜排 泄 >10g:⑤ 血铜 <1 .tm/ ;⑥有 阳性家 0p 13 lL m
数 以上患者在治疗 的第 一个 月 出现皮疹 。对 出现皮疹 的患 儿 ,及时 向医师通报情况 ,少量皮疹 可 以继续 使用青 霉胺 , 大多可 自行消退。对皮 疹数 量较 多且伴 有发 热等 明显过 敏 反应 的 ,应 在 医师 指导 下 予暂 停 药 ,适 当应用 抗 组 胺 药 ,
疗后 , 亡 4 ,放弃 治疗 9 ,好 转 3 例。监测 治疗前 死 例 例 8
尿铜平均 1o, 2 ,青霉胺 、硫酸锌或青霉胺 +硫 酸锌 治 8r 4h e /
疗后尿铜分别为 4 /2 h 5 g2 h 0 /4 ~3t/ 4 。 z x 4 护理 对有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病 区环境 ,并 在 2 小 时内制订 护 4 理计划 ,做 出护理诊 断 、护理 目标 及护 理措 施。严格 按 要
求实施 ,及 时做 出效 果评 价 ,经 过 疏导 和心 理护 理 ,让 病 人 满意。WD的临床表 现多种 多样 ,约 5 ~6 %的患者 以肝 0 o 病 开始 ,1% 以骨 关 节症 状 起病 ,1 ~2 0 % %以 肌病 起 病 , 2 %以 溶 血 性 贫 血 开 始。本 给 以 肝 病 首 发 者 5 1例 ,占
谢 障碍造成体 内铜 蓄积 ,引起组 织器 官毒性 损害 的一种 遗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表现

该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地理环境、饮食结构、基因突变在不同组织的表 达不同等有关。患儿肝内铜的贮积在婴儿期即已开始,大都在学龄期发病,但亦有早在3岁或晚至成人期 发病的。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从出生后开始的无症状期,除轻度尿铜增高外一切正常, 甚少被发现。以后随着肝细胞中铜贮积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肝脏损害。继而铜开始在脑、眼、肾和骨骼 沉积,发生肝外组织损害。
诊断和治疗
• 对具有典型症状和K—F环、血清铜蓝蛋白低下的患儿即可作出诊断。对早期无症状的患儿,可选择相应 的实验室检测以助诊断。本病是可治性的,治疗愈早,预后愈好。治疗的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 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的沉积,以恢复和改善正常功能。 1.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lmg,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坚果、巧克力和蘑菇等含铜 量高的食品。 2.促进铜排出:青霉胺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能与铜离子络合,促进尿铜排出,且可能促进细胞合成金 属硫因。剂量为每日20mg/kg,分次口服。治疗期间应监测尿铜,第1年内要求每日尿铜排出量>2mg。一 般在治疗数周后神经系统症状可改善,而肝功能好转常需3~4个月的治疗,可根据尿铜及临床症状调整 用药。因青霉胺可能拮抗维生素B6,故应每日补充维生素B6。青霉胺的副作用为药物疹、血小板减少、 肾病、关节炎等,其发生率不高。若不能使用,可考虑用盐酸三乙撑四胺剂,近年来应用另一高效铜络 合剂,连四硫代钼酸胺, 可与铜络合成自尿液排出,短期内改善症状。 3。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可促进肝和肠粘膜细胞合成分泌金属硫因,与铜离子结合后减少肠铜离子吸 收。对轻症或病情改善后可单用锌剂;对病情较重开始治疗时,与青霉胺联合使用,但两药须间隔2~3 小时,以免疗效降低。 4.其他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用左旋多巴、安坦等。肝、肾、骨关节等病症根据病情适当 治疗。对本病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的原因是显露不佳,检查
外,在脾切除后还要仔细检查,如发现损
伤,应及时修补
手术配合注意事项
良好的输液通道 术前备血 术前检查仪器性能是否良好 熟悉解剖及手术步骤 了解病人基本情况 有预见性
谢谢!
病人预后
症状前期或具有较轻临床表现患者 经过正规、系统的驱铜疗程和辅助治疗 绝大多数病人病情缓解,能达到正常人相
仿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治疗
一 低铜饮食 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 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和坚果
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不可使用铜质炊具 使用纯净水
二、中医治疗
在30多年的研究期间,肝豆汤(片)共治疗 HLD患者近3000例
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 ,该方具有显著的 利尿及胆汁排铜作用
三、西医治疗
▲减少铜摄入 ▲促进铜排泄: 主要是使用铜螯合剂,可
螯合体内的铜,使之成为可溶性物质而随 尿排出,从而促进尿铜的排泄。常用药物 有青霉胺、曲恩汀等。 ▲减少铜吸收: 服用青霉胺
病人。 ③术后急性胰腺炎:虽较少见,但病情很
严重,常由于术中损伤引起。对于有剧烈 上腹或左上腹疼痛的病人,应及时测定胰 淀粉酶,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肺部并发症
肺不张和肺炎: 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发生。如有左侧胸
腔反应性积液,应疑有膈下感染,但亦可 为肺部并发症所致,应及时行胸腔穿刺抽 液,进一步诊治。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HLD)又称威尔逊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1921年 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 述,是由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 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
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震颤、肌张 力增高、发音不清、吞咽困难、流埏
麻醉选择
气管插管全麻+静脉复合麻醉。
体位
平卧位
切口 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 L 型切口
特殊用物
沙氏钳、大S拉钩、胸腔分离钳、22cm大弯 钳、米氏钳、长电刀头。
盐水垫 超过70℃的热生理盐水 腹腔引流管 吸引器
手术步骤

常规消毒铺巾
进腹
进入腹腔
探查腹腔、分离脾胃韧带
如有肌张力高等锥体外系症状,可加服 左旋多巴、安坦等对症治疗。
脾切除手术指症
部分患者有进行性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 贫血、白细胞或(及)血小板减少等
导致驱铜治疗无法进行,需行脾切除手术。
术前准备
注意改善全身情况 保护肝功能,纠正凝血功能不全 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术前胃肠减压 导尿 备血、作好输血准备 给予足量的抗生素
肝硬化 精神症状:自制力减退、情绪不稳、易激
动抑郁、狂躁、幻觉
肾功能损害 角膜色素K-F环。
角膜K-F环
脑部基底节病变
主要诊断条件
角膜K-F色素环。 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
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 肝铜含量 >250ug/g(干重) 24h尿铜排泄量>100ug。
打开小网膜囊、游离脾动脉
结扎脾动脉
游离并切断脾结肠、脾肾韧带
搬脾
脾脏颜 色不同
分离脾蒂
沙氏钳钳夹脾蒂
处理脾蒂
脾切除后的处理
彻底检查有无出血、彻底止血 放置脾窝橡皮引流管 逐层关腹
术后并发症
腹部并发症: ①出血:术后迟发性腹内出血常发生在脾
功能亢进和肝功能不佳的病人。 ②膈下感染或脓肿:多继发于膈下积血的
其他并发症
①脾静脉炎
②术后黄疸和肝昏迷:多发生在肝硬变的 病人,一般预后较差,应提高警惕,及时 防治。
术中注意事项
1.避免大出血: ⑴撕裂脾附近的韧带出血 ⑵脾膈韧带和膈面粘连渗血 ⑶撕裂脾门大出血 ⑷脾动脉扎断大出血
2.避免附近脏器损伤
2.避免附近脏器损伤:
最易损伤的是胃大弯部、胰尾、结肠 脾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