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形势与政策》网课测试题答案2

四川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形势与政策》网课测试题答案2

四川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形势与政策》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才是人间正道。

A.团结合作B.分工协作C.共同研究D.紧密合作2.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A.精神B.道德C.知识D.文明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它由()个部分组成。

A.11B.12C.13D.144.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A.政治领导力B.思想引领力C.群众组织力D.社会号召力5.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源泉。

A.精神B.信心C.力量D.动力6.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构建起()的责任体系。

A.责任清晰B.各负其责C.合力攻坚D.统筹协调7.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以上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

各级扶贫部门要大力加强()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A.思想B.作风C.廉政D.效能8.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A.根本B.源头C.固本D.主要9.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在近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新型的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核心领导的角色,同时还与其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合作,以全方位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活动,构成了全面、广泛、多层次的治理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正在进行中,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政党组织。

但是,由于矛盾纷争和政治斗争等原因,这些政党之间合作很难取得进展。

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

195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方针,正式确立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框架。

随着中国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新型政党制度也日益成熟。

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同时也注重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协商。

作为主要存在形式的中国共产党,其领导地位和权威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除了中国共产党和多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协作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爱国人士等社会群体也在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形成更加广泛的合作平台,也有利于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进相关事业的发展。

这也是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所在。

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和加强一些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民主监督的建设。

无论是党内自我监督还是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这既有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引导新生代人才的成长。

只有凭借着新人的力量,未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才能更加成熟和稳定。

总之,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浅谈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浅谈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之路作者:赵瑄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政党理论,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党制度,不仅是中国的政党关系、参政方式的创新,而且为世界政党关系理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从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出发,主要阐释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新时代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内涵、新优势以及具有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优势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的理论是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国内其他政党合作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以至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一定要尽可能争取联合其他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和民主政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共产党的性质就是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部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相对立的政党”。

在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应该和当時其他民主政党结成联盟,反对现存的政治制度,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在与其他民主政党结成联盟的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领导性,这些重要的论断使得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划分出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创造,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政党的理论是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对政党制度进行了探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背景下新型政党制度的法理形态、制度形态、运行机制以及功能发挥等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1922年中共二大对党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贫苦群众的先锋队。

正确认识我国政党制度民主性质,增强制度自信

正确认识我国政党制度民主性质,增强制度自信

_ 协 团 2 0 1 商 5 . 0 民 结 4 主 与 公 共 政 策 X I E S H A N G M I N Z H U Y U G O N G G O N G Z H E N G C E
体 现 和 弘扬 。但 也 要 看 到 .英 美 政 党 制 度 的 优
势 是 建 立 在 符 合 本 国 国情 的 基 础 上 .都 是 在 本 国特 定 的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和 社 会 条 件 下 生 长
壤 。构 成 了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制 度 的 一个 鲜 明特 色 ” 。 “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反 映 了 人 民当 家作 主 的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本 质 . 是 我 国政 治 格 局 稳 定 的重 要 制 度 保 证 ” 这 对 于新 形 势 下 增 强 我 国 政 党 制 度
政 治 稳 定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促 进 政 治 改 革 等 优
势 ,其 包 含 和 体 现 的 民 主 、平 等 、 自由 价 值 , 才 能 够 成 为 人 类 社 会 基 本 价 值 的重 要 来 源 和 组 成 部分 但 是 .世 界 各 国 的 国情 是 不 同 的 .这 就 决 定 了不 同 国家 要 实 行 不 同 的 政 党 制 度 .正 如 英 美 两 国 国 情 不 同 .在 实 行 两 党 制 中 就 采 取 了不 同方 式 .英 国是 议 会 制 两 党 制 ,美 国是 总 统 制 两 党 制 同 时 也 决 定 了一 个 国家 的 政 党 制 度 很 难 简 单 移 植 到 另 一 个 国 家 上 个 世 纪 8 0和 9 0 年 代 在 所 谓 的 民 主浪 潮 中 .非 洲 和 东 欧 不 少 国 家 移 植 西 方 国 家 政 党 制 度 .结 果 都 不 美 妙 . 并 没 有 带 来 民 主 、 自 由和 稳 定 。而 是 陷 入 政 治 动 荡 、社 会 动 乱 、人 民 遭 殃 的境 地 。 一 些 拉 美 和 非 洲 国家 实 行 西 方 民 主 .推 行 新 自由 主 义 政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共产党的在然而在赋予革命目标神圣光环的背景下任何对真诚态度和充分信任激发了各民主党派的参与热情革命目标的讨论与评判都被视为对革命的质疑与亵而对协商程序的有效遵守对协商结果的真正贯彻则渎目标共识的达成条件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中被逐步进一步强化了民主党派对民主协商的信任更好地保消解
2 0 1 3年 2月
理环 境 中的个人 所共 享 的一系列 信念 、 价值 观 念 和规
范” 。共识 对 于人 类 政 治 生 活具 有 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 是人 们 “ 和平而 有秩 序地处 理社会 政 治事务 的一 个头
意义 。这 一制度 是 在 中 国革 命 的发 展 过程 中各 政 党 团结 合作 共 同斗争 的成果 , 体现 了各政 党基 本 的政 治 共识 。政 治共识 是 中 国特 色政 党 制 度 建立 和发 展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D 6 6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2—0 5 1 9 ( 2 0 1 3 ) 0 1 — 0 0 2 6— 0 5
中 国特 色政 党 制度 是 当代 中 国的一 项 基本 政 治 制度 , 这不 仅是 因为 中 国共 产党 与各 民主党 派 通过 民
等重 要 的先决条 件 , 如果没 有一些 得 到广 泛接 受 的价
基石 , 也是 人们 对制 度认 同 的思 想文 化基 础 。从某 种
程度 上讲 , 政治 共识 维系 和决定 着 中 国特 色政 党 制度
值观 念和 规 范 , 社 会 和 政 治组 织 就 不 可 能 存 在 ” …。
作者简介 : 鲍 跃华 , 男, 江 苏 省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科研 处 副调 研 员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政治 发 展 研 究 。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鲍跃华2013-07-04 14:03:00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京)2013年1期内容摘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的。

这一制度以团结合作为典型特征和独特优势,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和规则运行有着浓厚的政治共识主导倾向。

革命共识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地位,而革命共识依赖对政党制度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困扰。

在同质信仰弱化、阶级阶层共同利益模糊的“后革命时代”,如何延展革命共识成为政党制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革命共识共识依赖共识延展作者简介:鲍跃华,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调研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3)01-0026-05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是因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面性意义。

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党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成果,体现了各政党基本的政治共识。

政治共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们对制度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共识维系和决定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在新时期的延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挖掘和发挥制度优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革命共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缘纽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政党团结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各政党体现功能、发挥优势和实现目标的载体。

从理论上讲,政党制度是稳定连续性的规则集合体,规则的确定就是各政党达成政治共识的一种表现。

而所有规则的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价值和信仰,这种价值和信仰构成规则的隐形支撑。

价值、信仰和规则构成政治共识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在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召开民主座谈会的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各民主党派,并派代表发言。

通过座谈会的召开,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通力合作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难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模拟活动为主题,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召开座谈会,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等问题进行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使得青少年能够健康文明的上网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

活动准备:(1)分组:按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通过讨论,各组成员确定本组代表作为发言人。

(2)角色定位: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湖南省某市委),学生——活动的参与者(代表湖南省某市各民主党派)(3)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召开座谈会活动主题:政治协商——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第一步召开大会大会第一项:某市委代表发言。

教师讲话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会第二项:某市各民主党派自我介绍。

各组代表(代表八大民主党派)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商讨问题大会第三项:就市委草拟的商讨问题,各民主党派就商讨问题发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性和未来展望

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性和未来展望

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性和未来展望作者:林少红来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0-07-02作者简介:林少红(1971—),女,广东揭阳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部主任、教授,从事统战理论研究。

林少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40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了代表广泛性、利益整合性、治理有效性等制度优势,彰显我们党坚定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战略部署,展望未来,新型政党制度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制度效能进一步提升,给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带来一种新范式新模式。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历史选择;政治优势;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D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0)04-0051-062018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创新性概念。

这一制度从确立到发展以及不断完善,在推进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巨大政治优势,形成了鲜明特性。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1] 展望未来,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制度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明确指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的产物,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原创性制度设计,是历史的必然,符合我国政治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推进思路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推进思路
作 者简介 :刘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佳佳,法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师。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569(2018)02—0014—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党面临着复杂 的执政环境 ,要 把党 建 设 得 更 加 坚 强有 力必 须 “坚 持 问题 导 向,保 持 战 略定 力 ,推 动 全 面从 严 治 党 向纵 深 发 展”。w2018年 1月 11日,习近平 总书 记 在十九 届 中纪 委二 次 全 会 上 强 调 ,长 期 坚 持 、不 断 深 化全 面从 严 治党 “要 坚 持思想 建 党和 制度 治党 相 统一 ”,“把制 度建 设 贯穿 到党 的各 项建 设 之 中”。 在新 时代 ,“推 动全 面从 严 治党 向纵深 发 展”“努力 夺取 全 面从严 治 党更 大 战略 性 成果 ”, 必须 将制 度 治党 摆 在 关 键位 置 。制 度 治党 通 过 构建 配 套衔 接 、执 行严 格 的制 度体系 来净 化 党 内政 治生 态 ,以提高 党 的内部 治理 能力 与执 政 水平 ,是 当前全 面从 严 治 党工作 的 治本之 策 ,也 是 推 进 国家 治理 现 代化 的政 治保 障 。制度 作为人 类 社 会文 明的组 成 部 分,其 产 生带 有人 类 社
《东南学术》2018年第 2期
会文明的一般 特点,即合 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制度治党虽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提 出的 一 个新概念,但就这一概念 的构成要素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 的实践 品格来看,制度治党的 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这一进程中,具体 的实践历程、特定的时代诉求与主体 的价值 导 向是制 度 治党 得 以产 生并 在 实践 中有 效 推进 的不 可或缺 的逻辑 环 节。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推进政党治理、保持 自身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 新 ,其 生 成 历史 根 植 于 中国共 产 党 对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根 本 坚 守 与在 长期 革命 、建设 与 改革 实 践 中对 党 内制度 建 设一 以贯 之 的优 良作 风 。

政治共同体视野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机理分析

政治共同体视野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机理分析

政治共同体视野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机理分析作者:许忠明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关联。

这种关联可以从政治共同体的角度来进行认识。

政党与国家都可以视为不同层级、有生命力的政治共同体,而介于政党与国家之间的政党制度自然也具备政治共同体的性质。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是一项进口制度,也不是一项主观任意捏造的制度,而是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之内,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中,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目标之上,具有本土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政治共同体。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党建国家机理、使命驱动机理、动态发展机理。

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任务。

作为一种政治领导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包含领导党、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有机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设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形成层层包围的圆形结构,内蓄无处不在的引力,运用以小搏大的杠杆原理,拥有强大的驱动系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铭刻优良的学习品质,发挥强大的吸纳功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内外相通、正向互动,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推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将继续深入国家共同体内,不断彰显国家有效治理功能,日益成为建设“世界之中国”和“未来之中国”的制度文明力量。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共同体;政党共同体;制度机理;国家治理;制度文明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9)04-0019-11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本质,需要从制度学的本意上进行阐释。

制度在政治学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套规则的集合体;可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可以是一种稳定的、有价值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可以是“人这个物理实体的扩展部分”,表现为一种文化和习俗的惯例,实质是群体的一种勾连方式;可以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政治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者:蒋锐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两个方面。

二者共同发挥着实现“统一战线范围内的民主”的作用,成为我国实现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同我国政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而人民政协则是对我国政体的一种有益补充。

如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分解为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或人民政协制度)两项制度,在理论上是不能自洽的,在实践上也不利于我国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1-0047-08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统一战线国体思想,但当时一般认为这种国体只适用于新民主主义时期。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作为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国体便为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所取代。

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代表被纳入到“人民”这一范畴,成为我党统一战线以及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对象。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重新被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导致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地位作用的日益削弱。

“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综述

“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综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NO 2,2023“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综述刘林华,李亚强(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现代化史,也是一部统战史、一部人民民主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延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民主发展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阶段,党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和作用发挥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些变化为我们做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23年6月,在昆明召开的“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聚焦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从人民政协、多党合作、民主监督、基层协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视角展开研讨交流,在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民主监督的实践启示、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巩固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统一战线;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2-0021-042023年6月29日,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昆明联合举办“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张献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刘仓,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存良,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黄天柱,云南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小秦,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化军,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浦德书,云南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郑志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何云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莹等10位专家作了研讨发言。

浅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浅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浅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者:曾爱玲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6期曾爱玲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015【摘要】政党制度是由法律规定或在政治生活现实中形成的、规范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的活动主体,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生活中各主要要素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是关于政党如何行使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规范的总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一、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念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特有的现象也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的力量源泉,无论哪一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必须要有自己的政党。

英语中的par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ars,原来的意思是划分或者分割。

最近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思是部分或者社会的一部分。

直到17世纪,有part演化而来的party才开始表达政治意义,指某种政治组织。

政治理论家们从不同的实证角度为政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谋求公职的工具,此外还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是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渠道。

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阶级性角度揭示了政党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的指出了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政党,就是特定阶级和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政治共识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探析

政治共识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探析

派基 本价 值共 识 的发展 有力 促进 了中 国特 色政 党制 度 的发展 ; 另一 方 面 , 在 目前 中 国社 会利 益与 结 构 以及社会 思 潮发 展 日趋多元 化 、 异质 化 背景下 , 进 一步 发展 和完善 中国特 色政党 制度 则有 利于 在
有效整合社会多元思想的基础上 , 促进社会基本价值共识的健康发展。
论》 明确 提 出新 民主 主义 革 命 的 目标 是 建立 一 个 新
动基本价值共识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特色政 党 制度— —共 产 党领 导 的多党合 作 和政 治协 商制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4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 会科学基金指导项 目( 0 9 S J D 8 1 0 0 0 5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 2 Z Z D O 1 1 ) 作者简介 : 王孝勇( 1 9 7 4 一) , 男, 江苏徐州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从事政治发展与政治转型研究。
1 5 鲞 第 4期
可 海 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2 0 1 3年 l 2月
政 治 共 识 视 域 下 的 中 国特 色 政 党 制 度发 展 探 析
王孝 勇 , 郭智 勇
( 南京工程学 院人文与社会科学 学院 , 江苏南京 2 1 1 1 6 7 )

要: 政治 共识 一般 包括 基本 价值 共识 和程 序性 共 识 。前 者 是 内容 , 后 者 是 表现 形 式 , 前 者决 定
本 价值 共识 的发展变 化 而演变 ; 另 一方 面 , 当社会 经 济 体制 、 结构 、 思 潮 等 发 生 变化 时 , 既有 政 党 制 度 的 发 展 又是整 合社 会利 益 、 防止基 本 价值共 识破 裂 , 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新型政党制度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何种政党制度适合中国 民国初年,封建的清王朝统治在辛亥革命中被取代, 昔日的君主专制制度演变为西化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在盲 目推崇“多党”“分权”“民主”理念的作用下,社会各方 试图组建起为自我发声的政党,致使该时期政党团体的数 量急剧增长,党派对执政地位的争夺日益激烈却忽视了对 社会发展、人民整体利益的谋划。社会终日处于言辞争辩、 政党互斥、利益纷争之中,混乱的社会现状证明多党制难 以适应于当时的中国,只得换做他法。后期以蒋介石为首 的政党出于反对多党统治、谋求一党专政的目的,组织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否认其他政党的合法性强调大地 主大资产阶级的特权式利益,对异党进行界限明确的划分, 无情地迫害他党成员。“一党专政”的政党道路忽略了中 国多民族、多阶层、利益多元的实际,难以获得多数人的 认同,故而不可避免地被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 派人士否决、推翻。面对多党制、一党制的历史实践的失 败反馈,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都被迫思索什么样的政 党道路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益于中国的选择? (二)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的选择 这种选择上的困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得以清晰,是继 续走国民党维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独裁路,还是选 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新型的联合政府的民主合作 之路?这“两条道路”成为政党制度选择的决策结点。基 于该时期国民党表现出的双面性,即明面上承认其他政党
2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 公关
理论版
的合法性,肯定他们的执政地位,但本质上却始终对异党 进行围剿消灭政策,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国民党之外的党 派意识到一党制专制的本质和固有的劣性,对其打击其他 先进分子的野心行径发出强烈抗议,转变各自的政治态度。 加之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理 论,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证明了团结施政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故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反复比较后认定专政 的一党制难以在中国扎根落户,只有联同各方智慧才能推 动中国发展。1948 年,其余党派表明愿意响应“五一”口 号,同中国共产党一齐奋斗,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向着社会稳定、建国立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由此多党合 作制得以确立,向世人宣告了我国是切实关切各个政党利 益、保障各个政党权益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至此表明, 我国在一党专政、多党执政、多党合作的道路选择中义无 反顾的选择了多党合作制,这是由历史和国家实际、人民 意愿共同决定的,亦是被时间和国家治理效果所检验的正 确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延展鲍跃华2013-07-04 14:03:00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京)2013年1期内容摘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的。

这一制度以团结合作为典型特征和独特优势,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和规则运行有着浓厚的政治共识主导倾向。

革命共识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地位,而革命共识依赖对政党制度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困扰。

在同质信仰弱化、阶级阶层共同利益模糊的“后革命时代”,如何延展革命共识成为政党制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革命共识共识依赖共识延展作者简介:鲍跃华,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调研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3)01-0026-05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是因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面性意义。

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党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成果,体现了各政党基本的政治共识。

政治共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们对制度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共识维系和决定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共识导向及其在新时期的延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挖掘和发挥制度优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革命共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缘纽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政党团结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各政党体现功能、发挥优势和实现目标的载体。

从理论上讲,政党制度是稳定连续性的规则集合体,规则的确定就是各政党达成政治共识的一种表现。

而所有规则的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价值和信仰,这种价值和信仰构成规则的隐形支撑。

价值、信仰和规则构成政治共识的基本内容。

所谓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个人所共享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

共识对于人类政治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和平而有秩序地处理社会政治事务的一个头等重要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一些得到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社会和政治组织就不可能存在”[1]。

通常认为,共识是一项特殊的协定,指的是得到个人和组织广泛认可的根本性或基础性原则的协定。

就政治共识而言,一般包含程序性共识和实质性共识两种。

“程序性共识指的是一种通过政党之间或政府与主要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磋商和讨价还价以作出决定的意愿;实质性共识则是指两党或多党之间在意识形态取向上的重叠,表现为它们根本政策目标上的一致。

”[2]从政治逻辑来讲,团结与合作的政党关系以及据此建构的政党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优的政党制度。

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政党对日益多元化社会的整合和国家民主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政党纷争而造成社会分解和国家分裂的困境。

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运作图景启示我们,任何理想的制度形态都需要具体现实的制度条件。

“任何国家的政党制度,既不完全是政党或政党关系所决定的,也不完全是国家制度体系所决定的,而是决定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国家所共同决定的,是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3]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政党制度的基本孕育条件,而制度真正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制度自身的理念和文化基础以及人们对制度隐含价值的认同。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传统帝国衰败、民族危机深重的大变革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社会危机深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改良和妥协成为难以企及的奢望,革命就成为摆脱危机、实现民族振兴、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正是在革命的洪流中发生互动的。

就其先天属性而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应该属于革命性政党。

在革命中结缘,通过革命达成共识是他们合作的初始动因。

同时,在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帝制传统的国度,并不具备政党原生型成长的土壤,因而也就难以顺利地自然形成适宜的政党制度。

应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反复试验、不断实践基础上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革命发展逻辑自始至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革命共识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萌生与形成的主导和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共识。

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农业社会,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却没有一个现成的领导力量和可供遵循的轨迹能够参照,因此,为了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革命道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先后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奋斗。

然而,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级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4]。

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共识,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认同。

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唯有革命才是中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幸福自由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所在。

第二,团结合作完成革命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欲求。

面对中国革命的繁重任务,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能力独自完成革命伟业。

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便捷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5]645。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将以团结合作为基本特征的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而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通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唯一途径。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也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

”[6]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1948年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时,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

他们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7]这种响应和支持是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合作的理性表达,是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策和措施以及为争取民主与和平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认可。

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三,民主协商是实现双方合作的程序共识。

一般而言,良好的合作需要适当的程序。

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程序不仅是实现某种实体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程序本身的正义与否也至关重要。

在一个正当、合理的程序中,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体现和实行的。

民主是民主协商程序的价值,协商是民主精神的实现方式。

进行民主协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革命共识的手段,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基本共识。

“在一切有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

”[5]526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民主协商对于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际运作中也不断发展民主协商的制度和机制。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就充分体现了政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也是各党派合作、执政参政互动的成功尝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是政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和确立的标志。

在新政协的整个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凡属重大问题,都会在会上提出讨论;而且,在提出之前,总是事先有协商”。

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态度和充分信任激发了各民主党派的参与热情,而对协商程序的有效遵守、对协商结果的真正贯彻则进一步强化了民主党派对民主协商的信任,更好地保护了民主党派的参与兴趣。

因此,民主协商的程序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有效平台,也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有效运作方式。

二、共识依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曲折困扰按理说,由中国革命逻辑发展而来的政党制度应该更适合革命思维主导的社会形态,革命共识凝结的政党制度应该对革命共识依赖的社会场景具有先天适应性,但是,政党制度的发展现状显然挑战着这一假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并没有因为革命共识的依赖而顺利发展,反而在革命共识的依赖背景下发展得相当曲折。

第一,革命目标的宏大和模糊对政党共识的消解。

在革命胜利初期,中国各政党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制定了新中国的建国构想——《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充分反映了各政党合作的成果,也是各政党对新中国建设的政治共识。

这个革命目标显然与中国共产党的原初纲领有差距,但是,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映了各政党共同愿望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中国共产党原本是打算长期执行这一纲领的,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主党派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不仅强调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而且还要求共产党人要主动与党外人士合作、商量。

然而,摆在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人面前的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现状,与他们原先设想的美好革命蓝图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又激起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冲动和热情。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8]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终究是一个极其宏大的革命目标,不仅无先例可循,而且没有成功的现成模板。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往几乎没有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验,对于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得既期待又陌生,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

对于这样一个宏大而模糊的革命目标,党内开始出现意见分歧。

本来意见分歧是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正常表达,也是达成目标共识的要旨所在,然而,在赋予革命目标神圣光环的背景下,任何对革命目标的讨论与评判都被视为对革命的质疑与亵渎,目标共识的达成条件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中被逐步消解。

《共同纲领》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建立新中国所达成的政治共识,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而趋于终止,但是,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共识又难以达成。

传统统一战线的政党目标共识在急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中逐步消逝,民主党派的地位通过反右斗争和新宪法的实施也趋于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