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群间的竞争已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面对这种挑战,加快城市群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个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在交通、物流的规划中还包括玉林和崇左。
对“4+2”城市群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做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标签: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建设1 北部湾城市群之规划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包含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经济区和玉林、崇左市的交通、物流,拥有1595km的海岸线和1020km的陆地边境线,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是1255万人,分别占广西的17.9%和25%。
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一个以南宁为核心的环状城市群,也就是北部湾城市群。
通常地说,北部湾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合作互补城市,加上玉林和崇左就形了“4+2”的城市新格局。
北部湾城市群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为双向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北部湾城市群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进一步汇集,物流、石油、钢铁、能源等临海大型工业产业将是未来北部湾广西城市群的主导产业。
以下是主要城市的重要产业项目情况:表1 北海、防城港、钦州重大产业项目情况表城市石油提炼及石油化工电力工业造纸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防城港300万吨沥青2*100万千瓦电,4*60万火力15万吨浆纸年产钢1000万吨大海粮油、新海油脂、上上糖业、昌菱糖业北海800万吨炼油180万千瓦火电60万吨林浆纸钦州1500万吨炼油二台60万千瓦、120万千瓦LNG发电60万吨文化纸、30万吨纸浆、25万吨液体包装纸、10万吨纸制品200万吨特殊钢、20万吨不锈钢、10万吨电解铜、50万吨氯化铝大洋粮油年综合80万吨大豆加工、华港公司60万吨大豆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概念规划实施保障专题研究报告。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打印本文“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李 钒 侯远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7摘 要:在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建立协调沟通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关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城市布局 一、关中城市群的现状分析 “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301国道线为一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及星火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的关中经济区,包括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1个示范区、34个县和16个市辖区。
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正在高级化,并且所有重要市镇均有主干公路相连。
“关中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在陕西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6年GDP达2 517.59亿元,占陕西省的70.38%。
“关中城市群”的科技实力十分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在第3位,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人员多达六、七十万。
“关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初具规模,高新区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如表1、表2所示)。
二、“关中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就整个西部而言,已形成规模的城市群有两个:“关中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广安市、资阳市等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
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
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升为直辖市后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部湾城市群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北部湾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北部湾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
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1.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投入效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2.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加大公路和铁路基建力度,加快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货物和人员运输能力。
3. 加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
改进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供水安全。
4. 推动能源结构升级。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二、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单一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2. 支持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4. 加强金融支持。
优化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发展。
三、环境污染问题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如下:1. 强化环境监管。
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合规生产,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2. 推进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3. 加强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海洋等生态环境,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4. 加强环境教育和科普。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氛围。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2. 城市规模与城市群的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逐渐崛起,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形成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3. 城乡差距的问题虽然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推动城市化和农村振兴相结合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农村振兴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
2. 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
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群内外部的联系与协调。
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共赢。
4. 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例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北部湾城市群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北部湾城市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布局问题目前,北部湾城市群的规划布局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城市过度发展而造成资源浪费,而另一些城市则面临资源短缺的困扰。
其次,城市之间交通联系薄弱,导致城市群内部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受限。
最后,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没有充分考虑。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城市群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补与联动。
同时,注重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交通联通,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要采取长远眼光,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挑战。
二、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北部湾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群的发展潜力。
此外,公共交通网络也不完善,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通行效率。
尤其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对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的投资,提高城市间的交通便捷性。
同时,加强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化交通线路设置,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减少私家车使用。
三、人口流动问题北部湾城市群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这给城市群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与调控。
要加强人口统计与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人口流动管理机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
同时,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摘要: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阿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
在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发展;发展现状;政策建议一、引言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
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
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
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
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引言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的进程加速2011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50%的关口。
此后,城镇化率持续攀升,迅速超过60%。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
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有6.5亿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这个数字比2000年时增长了5亿人口。
2.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同时,较强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持续推动了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3.城市群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市群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建立了11个城市群,分布在全国范围内。
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是将周边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并减缓一线城市承担的压力。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1.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尽管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5%,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中国政府仍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提高城镇化率和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发展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将城市化提升至高质量发展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城市群建设将加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将会更加加速推进,建立更多更大的城市群。
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同时减缓一线城市的压力。
四、总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以加速,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质的飞跃。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北部湾城市群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
近年来,北部湾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经济相对较为发达,而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不利于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也影响了区域的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北部湾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如农业、渔业、重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北部湾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
例如,交通网络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公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能源供应存在缺口,电力、油气等能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
4、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北部湾城市群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在区域合作方面存在着协调难度大、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各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5、人才短缺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北部湾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短缺制约了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山东 半 岛 :包括山东省的济 南、青岛、淄博、烟台等 8市,区域 总面积 5.9万平方公里,人口2899 万。2003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由国家建设
部 和山东省人 民政府组织的联合
民经济和国家综合 国力竞争的重要形式。
l
瓦。、朴 ̄, ̄。 一一 、卜、, ̄,、, ̄‘ ̄, ̄ , 、,、*, *、, ̄, ̄*,,、,
、 ,气 践‘曰户、户、、日印‘.州.、目匕‘,卜哨户尹、 州 ‘ 尸、 , 卜尸、丫 飞 ,、 写产,了,.丫朽,、 、声 少, 下,、声吻妞勺尸抽‘ 了
我 国大部分城市群还未能形成具 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 、适应 现代经济发展 的经济体制 和有竞 争力的经济区域。城市群首位城市
规模普遍偏小,核心辐射和集聚财
富能力偏低 。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 市上海、广州、北京的 GDP占全国 的比重分别是 4.6%,1.8%,2.5%, 而纽约 、东京 、伦敦 、汉城的 GDP
中在这一区域内,是湖北省产业和 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2004 年,湖北省成立了推进武汉城市圈 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城市群的规划
和建设。 长株 潭 :包括湖南省中部的长
沙、株洲 、湘潭三个地级市及所辖 区域 。区域总面积 2.8万平方公 里,人口 1256万,聚集了该省 90%
的科技人员和 80%的科技成果,创 造了34%的该省 GDP,是湖南经 济、社会、文化中心。2004年底,由
的区域规划 。
辽 中南 : 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 、丹东、营口
等 10个省辖市及所辖 23个县。区
域总面积 7.2万平方公里,占辽宁 省土地总面积的48.4%;人口2798 万人 ,占该省总人 口‘的 673%; 2002年区域 GDP总量 4907亿元。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状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
本文将从城市化现状和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城市化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3.9%。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1990年的26.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沿海城市成为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窗口。
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第二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迅速提升。
199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9+1”大城市群战略,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迅速上升到了2010年的49.7%。
城市人口也从1.4亿增加到2.2亿,年均增长率为2.8%。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城市发展新模式开始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9.13亿,城镇化率达到63.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城市化趋势分析城市化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未来,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将呈现以下趋势:1、城市群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群现象将日益普遍。
未来,我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过程向以城市群为重点的区域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城市化水平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城市化现阶段侧重于城市数量,但未来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可能会减少,而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将更加重要。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浅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以实现更可持续、包容和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城镇人口超过8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
城市群和特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较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城市扩张和用地规模问题引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区域发展均衡性。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城镇化意愿。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城市扩张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
同时,要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政策。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推动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
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同时,加强土地收储和供应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解决城市化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缩小富有和贫困之间的差距。
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发展。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地区状况与发展研究
第 24 卷第 5 期 Vol. 24No . 5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Xuzhou Instit ute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2009 年 9 月 SEP1 2009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竞争力学说认为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 ,一个 国家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只是其较为主要的城市 , 以及在主要城市相对发展基础上的由一些在经济中 具有内在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4] 。城市群的合 理规划和建设 ,将有效地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 发展 ,这已是国际上不争的成功经验 。城市群不仅 能够解决单个大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交通拥挤 、环境 污染 、失业率高等顽症 ,而且使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 影响力通过节点城市向区域传递 ,带动以核心城市 为中心的周边城市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和产业空间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城市规模过大、居民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市化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尤为显著的现象——城市群的崛起。
城市群是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紧密相连的许多城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000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群。
接下来,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组成的京津唐城市群,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也相继成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形成10个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呼包鄂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城市带和沈阳城市带。
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也在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人口已达8.52亿人。
其中,大中城市人口占比高达80%以上。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为二三线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城市化趋势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城镇化率将会持续上升。
但是未来城市化将出现三大趋势。
(一)去中心化:未来城市群将有所分流,部分势力浓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将减缓其人口增长速度。
相反,一些二三线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将迎来人口向其转移的大机遇。
例如,沈阳、青岛、无锡等城市。
(二)数字化:未来城市智能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数字化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将真正落地。
(三)绿色化:随着气候问题的严重化,城市发展必须从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群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面临着独特的重大挑战。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挑战与对策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原城市群是由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等中西部省份的城市组成的。
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郑州市、武汉市、南京市等城市。
中原城市群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
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二、中原城市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城市化进程存在困难和问题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土地、环境和资源的匮乏,城市规划和建设困难等。
另外,城市化进程还面临着人口流动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挑战。
2.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原因,中原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枯竭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问题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经济结构是传统的重工业和agriculture。
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进,传统产业和路径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和趋势。
因此,中原城市群在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三、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策针对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96 9
6 82 9 7
70 50
京律冀城市群
l O
9
4O 0 3 0
6 0 00
珠江 三角洲城市群
成渝 城市群
9
5
广州 、 深圳 、 佛山、 珠海 、 东莞 、 中山、 惠州、 江门、肇庆等
5 6城 乡经济
中国市场 第2 期 总第6 7 4 8 期
表 12 1 0 0年 中 国跨 省 级城 市 群 ( O个 )概 况 1
城市群 名称
城市 数量
城市
国土面积 经济总量 ( 万平方公里 ) ( 元) 亿
人口规模 ( 万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l 6
上海 、 南京、 苏州、 无锡 、 常州 、 镇江、 扬州 、 南通 、 泰州 、 杭州、 宁波、 嘉兴 、 湖州 、 绍兴 、 舟 山、台州 北 京、 天津 、 石家庄 、唐山 、保定、秦皇 岛、 廊 坊、沧州、承德 、张家 口
其 发展 进程明显加快 ,并成 为世界城市化 的主导问
题 。他曾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
波士 顿到华 盛顿地 区外,还有几个 区域 有可能发 展
成 为大都市 带,分别是 北美五大 湖区城市群 、欧洲
★习明明, 江西财经 大学江西经济发展 研 究院讲 师, 江西省政 府发展 研 究中 心助理研 究员, 经济 学博 士。 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双 港 东大街 19 6号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 究院 邮编 :3 03 30 1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 2 0 F 6. F 9 5
一
、
引 言
关于城市 群的 研究 ,最早可 以追溯市群 概 念——都市连 绵 me ao oi s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使合作 的组织机构架空 。我国城市群城市间的协调合作 , 还停留在各种 会议制度与单项合作机制和组织上, 缺乏一系列成熟的、 制度化 的机制
动力。 ( ) - 协调发展的组织载体不完善 城 市群公共问题 的治理 , 需要设计一 套精细 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 一 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 构 , 也 没有相 应的协调机制。我国城市群对跨区公共事务合作治理 的组织体 系也较 为松散, 没有建 立—套功能 『的组织机 构。 国城市群各城市间 生 我 协调发展很多都是靠地方领导人来推动 的,一旦地方领导调动便容易
关键词 : 市群 协调发 展 路径选 择中存 在 的 问题
受地方利益和行政区划的影响,我国城 市群城市 的发展大多立足 于本地区利益 , 乏整体上的宏观协调 , 缺 尽管有时会在某些领域进行合 作, 但也只是临时性 的和非制度化的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地方保护主 义盛行 , 一) 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地方保护 , 是指地方政府在 经济发 展过程 中 ,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 为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地方性保护政策 ,以维护本地区自身的经济 利益 。在我国城 市群发展过程 中, 各地方 政府 出于对 自身利益 的考虑 , 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运行 , 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 , 进而形成 了地方保护 主义 , 限制了区域 内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 表现 形式 , 如对产品和企业的封锁和保护等 。 而 『竞争则主要是因为各地 生 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 , 而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促进本地经 济社会的发展 , 出表现在招商引资等方面。 突 ( 基础设施重复建 设, 二)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 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指的是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构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共 同的相似倾向,主要表现为不 同地区间 结构差异趋于缩小 , 产业的地域特点不甚明显 , 各地区产业门类 日益齐 全, 主要行 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集中度下降 。 城市群快速发 展的前提就 是要实现 区域内产业结构 的合理规划 , 为其发展提 供结构基础 。 但是 目 前我国城市群 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 ,各个城市发展规 划中设定的主导 产业也基本相 同,导致城市群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发 展链条的可持续性 。 ( ) 三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不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 睦,所有无法消除在公共物 品 使用上的“ 搭便车” 问题 , 进而使生产者不能回收他们 的投资成本而缺 乏提供这类物质的意愿。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情况来看 , 很多区域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由各地政府来提供的.如城市群区域内高速公路的 建设 、 的疏通等 , 河道 这对于城 市群 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但是由于 区域内公共物品对各地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在不同地区对同 公共物品供给或 同一地区对 不同公共物品 的供给 的积极性大不相 同, B 对 些有可能会对本地带来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公共物品 , 方 地 政府供给 的积极 I 生 可能会高点 ,而对那些没有明显效益的公 共物品等 提供就 没有那么积极 。这样就会使城市群区域内的有些公共物品无法 有效的整合 ,发挥不 了整体的效 益,导致部分公共物品的供 给效率不 高。 ( 过于强调经济增长 四) 改革开放后 , 我国确立了以经 济增长为中心 的发展战略 , 其后几十 年间 , 经济取得 了飞速 的增长 , 但也带来了许 多问题 , 为突 出的就 是 最 人口增长 、 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我国城 市 群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要参与 者的各个地方政府都把经济增长作 为 治理的主要目标 , 而忽略其他 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是由于 中央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 ,另一方面与中国当前的官员考核体制也有 关 系。 当前社会背景下 , 在 政府官员的提升主要是看政府官员的业绩和能 力, 而这些又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实现 的。在此背景下 , 就造 成了区域治理 中片面追求 G P增长的现象 , D 而忽视了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 。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作者:余茂才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4期余茂才从世界范围看,1800 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
而经过1900-2000这一百年的时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55%,取得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非凡成就。
1950 年世界上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84 个,1970 年增至844个。
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950-1970 年间由71 个增至157 个,1980年达到234个。
根据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全球已有400 个城市突破了100万人口大关。
[1]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一)大城市群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1. 大城市群区是近现代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一种新类型。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都市地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彼此密切联系,结成一个庞大的多核的整体。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15年采用。
他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研究,认为该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群区的典型。
他提出,大城市群区内最低人口规模以2500万为宜,如美国东北部地区自波士顿至华盛顿东西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在13.8 万平方公里面积上集层了3700万人口(1960年)。
当前,世界各国中超过2500 万这一人口规模,可列为大城市群区的地区还有美国大湖区、日本东京—大阪地区、英格兰地区、西北欧地区(指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德国的鲁尔区和法国北部工业区)以及中国东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镇集群地区。
大城市群区的形状不一,但其中都有主要交通轴线,联结各核心城市,并拥有国际性海港(仅大湖区为通湖航道)承担繁忙的货运任务。
核心大城市往往是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技术、贸易、文化和人口交往的枢纽。
大城市群区与城市群间有区别,除人口规模大小不同外,在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本身城市化发达程度以及各城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方面,都比城市群更高、更强,是城市化进程中高于城市群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城市群的创新发展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城市群的创新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中国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创新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新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80%,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发展尤为迅速。
创新发展中国城市群的创新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各城市群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此外,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城市群创新发展,如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
文化多样性中国城市群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等多个层面。
各城市群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创新发展1.挑战: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城市群间创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部分城市群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整体创新发展能力。
对策: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城市群间创新协同发展。
例如,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设施、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
2.挑战:产业链上下游创新环节不匹配,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条的紧密度。
例如,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集群内快速转化与应用。
文化多样性1.挑战: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部分城市群的文化特色逐渐丧失。
对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例如,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传统手工艺人传承技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业。
2.挑战: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对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摘要: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阿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
在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发展;发展现状;政策建议一、引言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
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
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
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
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周一星认为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
高汝熹(1990)则对大都市经济区做出了定义,与都是连绵区不同,高汝熹认为大都市经济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或经济区。
姚士谋等(2001)对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按照戈特曼的标准和原则,城市群功能区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导问题。
他曾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分别是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如今,戈特曼的预言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美国、英国、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创造了本国2/3以上的财富。
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城镇密集区域,也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群的发展问题。
目前这三大城市群约创造全国52.04%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经济区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
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表明,城市发展呈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态势,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城市群,甚至跨国城市群,区域城市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问题。
城市群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源”和“引擎”。
目前为止,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跨省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省级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跨省(地区)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截至2010年,我国跨省级城市群共有10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徐州城市群、鄂豫城市群、豫皖城市群、琼海城市群,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人口4.59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4.2%。
如表1所示。
其中,2010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为69871.9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48.75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9.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52.23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25.07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18%;海关出口总额5925.7亿美元,占全国海关出口总额的37.56%. 在长三角16城市中,上海2010年GDP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4.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长三角地区总额的37.08%,工业以上规模总产值占长三角地区的20.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长三角地区的16.9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长三角地区的25.34%,海关出口总额占长三角地区的30.51%。
2010年,珠三角GDP总量为37388.22亿元,占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2.22%,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32%;珠三角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3084.57亿元,占广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8.31%,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5.8亿元,占广东省总量的70.48%,占全国总量的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1.65亿元,占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66%,占全国比重的8.28%;海关出口总额4318.1亿美元,占广东省全年出口总额的95.2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7.37%.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000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8%。
进出口总额418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6.9亿元,增长17.5%,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
其中,天津市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增长19.4%,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比北京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
河北八城市消费增长速度相近,保持在18.5%左右。
(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