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环境有毒物的接触和暴露方式.ppt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课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课件

心理影响
职业暴露给医务人员带来 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 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工作影响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医务人 员暂时或长期离开工作岗 位,对医疗工作产生影响 。
02
CHAPTER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措 施
提高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培训,加强医 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重视

制定并宣传职业暴露预防手册, 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并掌握防护要
定期汇总分析职业暴露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完善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流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暴露后心理支持
鼓励医务人员相互交流经验和感受,增强自我保护意 识和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对新型病毒的职业暴露研究。
同时,还需要关注医务人员在应对职业暴露时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 其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其应对能力和工作效率。
THANKS
谢谢
点。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鼓励医 务人员及时上报并讨论相关案例
,提高警觉性。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明确各项医疗操作中 的防护要求和注意事 项。
定期评估操作流程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及 时调整和完善。
加强监督和管理,确 保医务人员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降低职业 暴露风险。
完善防护设施
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 、口罩、防护服等,确保医务 人员有足够的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 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案例分析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

CCl4:急性作用 慢性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肝脏、肾脏
2. 可逆和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P.53):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害 可以逐渐消退、逐渐恢复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P.53) :停止接触化学物后,其 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损伤可进一步发展的 毒性作用。 ➣ 毒作用是否可逆,还与组织再生能力有关 肝损伤多数可逆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多数不可逆
④ 分子饱和度 不饱和键↗,毒性↗ 麻醉作用:乙炔>乙烯>乙烷 对眼结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丙醛 丁烯醛>丁醛
变态反应
➣ 不完全遵循毒理学的剂量-反应规律
➣ 症状:变态反应性炎症(皮肤过敏、哮
喘,过敏性休克,死亡)
(2)特异性反应
➣ 体内缺乏降解某种化合物的酶
缺乏血清胆碱酯酶
琥珀酰胆碱过敏
三. 毒性作用的机理 1. 靶位点学说 (1)靶位点的位置和结构 接触部位、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部位
SO2、NO2 呼吸道 百草枯 肺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
污染物
污染物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环境条件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一. 毒作用类型
1.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P.53):化学物质引起的机体直接
接触部位的损伤。
全身作用(P.53)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 随
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
➢ 全身作用并不均匀一致(靶组织、靶器官)
一些重金属离子抑制SOD、CAT、GSH-
PX等的活性 有机污染物、大气污染物进入体内形成自
由基
消耗体内自由基清除物质
第二节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一. 毒物因素
1.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 (1)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环境管理-环境毒理学第二章 精品

环境管理-环境毒理学第二章 精品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BMF 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 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food chain)
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 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生态学 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种类: 陆生食物链 水生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3)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指污染物及其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 的迁移运动。
环境中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 悬浮物等主要以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 自然迁移.
环方式
包括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 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以及氧化还 原作用。 物理化学迁移常伴随污染物的转化!
氧化还原作用:是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 化学反应。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3、生物性迁移
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
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叫做生物性迁移。 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生物浓缩、生物蓄积、
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 1)生物浓缩(boiconcentration): 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生物
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 气流搬运的作用。均受到气象条件、地形 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 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 混合高度成反比。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2)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 搬运的作用。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 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的距离等因素影响。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 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 反比.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3 毒物排放控制


1 当车间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天窗排出时,在该 车间屋顶应避免设置机械通风进风口。 2 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 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 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 事故排风的排风量应根据工艺资料计算确定。 当缺乏上述资料时,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 12次。
防毒设备及措施

1 一般规定 2 毒物源控制 3 毒物排放控制
1 一般规定



1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均应积极创造条 件采用新工艺,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 和高毒的物料,采取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工艺 流程。 2 应将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过程与其他无 毒无害的工艺过程隔开。 3 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应用密闭的 方法防止逸散,在密闭不严或不能密闭之处, 应安装通风排毒设施维持负压操作,并将逸散 的有毒有害物质排出。


6 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可能突然增高,或空气 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有害物质能对人体 具有叠加或增强作用时,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 空气调节或热风采暖。 7 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混合后 具有协同作用时,应隔开进行生产,分别单独 设置排风系统,不得将两者的排风系统联在一 起,通过工作场所的排风管道必须保持负压。
辅助卫生设施

1 一般规定 2 应急救援设施
1 一般规定



1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辅助卫生设施的设计应 符合GBZ 1的有关要求。 2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都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 室及存衣室,专用更衣箱。 3 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休息室,可 兼学习、取暖、进餐之用。休息室设在工作附 近的地方,并应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室 内可设桌、椅、洗手池、饮水设施及空调设备。

环境毒理学概述

环境毒理学概述

生理学 病理学 生物化学 免疫学 遗传学 其它
职业毒理学 职业医学
四、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1.化学类:
环境类激素(内分秘干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 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 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 磁辐射场等。
3 生物类:细菌、病毒等。
(二)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用的特点 1、接触剂量小 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 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 4、接触人群的易感性差异较大
(三)环境污染物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编码功能蛋白:适应或代偿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环境因子 信息传递通路 细胞基因组
错误应答:周期调控失常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 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 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 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 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非人类 生物,扩展到 人类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污染物处理
保护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 续发展
六、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可选用植物、微生 物、非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二、毒理学发展简史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 1550 BC已有文献记载。 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celsus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应。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吸收(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内的过程(2)分布:指被吸收的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循环与分配的过程(3)生物转化:多数毒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酶作用下,经过各种生化过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4)排泄:指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体外运转的过程,是生物转化的最后一个环节(5)蓄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2吸附的基本概念:吸附:当流体混合物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的某些组分被吸引并在固体表面上富集的现象。

3直接燃烧法:定义:直接燃烧,也称为直接火焰燃烧,就是用可燃有害废气当作燃料来燃烧的方法。

条件:可燃废气的浓度要求较高,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必须高于燃烧下限,或者是用于净化有害组分燃烧时热值较高的废气。

热力燃烧法: 单纯依靠自身的能力不能支持自身的燃烧,所以需要辅助燃料的帮助;在外来热能的支持下使有毒气体完成燃烧净化的过程,为需要友情赞助型。

催化燃烧法:催化燃烧是利用催化剂,使废气中可燃物质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分解的净化方法。

4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则。

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0次,无伤事故300次。

5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61、 载气钢瓶;2、减压阀;3、干燥净化管;4、稳压阀;5、流量计;6、气化室;7、色谱柱;8、检测器;9、阻抗转换及放大器 7安全评价(也称风险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1环境有毒物的接触和暴露方式

2-1环境有毒物的接触和暴露方式
有所表现(Noticeable) 可逆失调(Reversible disorder) 不可逆失调或致残(Disability) 死亡(Lethal)
对于高毒性有害物:瞬时浓度重要; 累积性毒物:长期平均浓度
(3)暴露-效应关系曲线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 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 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 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暴露特征分析
暴露途径和方式; 暴露起止时间; 各种暴露途径有害物含量水平的分 析、监测。
3、暴露水平的监测方法:
⑴直接测定暴露源中有害物的浓度; ⑵测定机体中一个或多个组织中有毒物或 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水平;
体内负荷(Body burden): 有毒物在体内的总量。 体内暴露水平(Internal exposure):机体中敏感 组织的实际暴露水平,目标组织中的浓度更重 要。
一、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obserbational study) 或非实验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 二.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三、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
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种类
普查(含专题普查、个案调查、爆发调查、 现况调查 诊断、筛检) 描述性研究 抽样调查 观察法 纵向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动物实验 临床试验 实验法 —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类实验 理论流行病学 理论法 — 理论性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环境毒理学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第二章

⑶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 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 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 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 MEL确切应称为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或最
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 • LOEL: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低剂量。
6. 效应(Effect)与反应(Response) 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 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 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 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 例。
二、急性毒理作用带(Zac) • 指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之比值。 上限值:LD50(LC50) 下限值:急性阈值(Limac)≈ MEL 即Zac=LD50(LC50)/Limac • Zac值大,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 反之表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环核苷磷酯酶;脑腺苷酶;蛋白激酶、磷酸化激酶等
M: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恶英、重金属Cd、Pb、
Hg等
(三)毒物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
六、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机体状况 接触条件 环境因素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1、化学结构与毒性:构效关系研究 ★影响其毒作用的性质 ★影响毒作用的大小。
三、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 剂量—效应关系: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 起的个体或群体的量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 剂量—反应关系: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 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的基本类型: (1)直线型:仅在一些体外试验中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 (2)抛物线型:将剂量换成对数值后,可转化为直线。 (3)S-形曲线(Logistic growth curve):

环境与健康2

环境与健康2
(二)环境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 1、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事件) 、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事件) • 2、生物转化(汞 甲基汞 ) 、生物转化( 结果:大部分减毒、一部分物质增毒。 结果:大部分减毒、一部分物质增毒。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的暴露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 二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 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的暴露
环境因素(环境化学物质)的暴露, 环境因素(环境化学物质)的暴露,一般 都是通过接触含有这些物质的环境介质而 发生的。 发生的。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有两种转归: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有两种转归: 环境自净 增强毒性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 (二)易感人群(susceptive group)。 易感人群( )。 •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 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 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 高危( 人群( ): – 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 – – – – (1)无效应负荷 ) (2)生理性波动 ) (3)代偿状态 ) (4)患病 ) (5)死亡 )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 • 又称之为“冰山现象” 又称之为“冰山现象”
健 康 效 应 谱
34
临床所见的疾病患 者和死亡者
仍有大量未被 发现的人在疾 病的危险之中
(三)暴露时间 •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暴露持续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 时间两个要素。 时间两个要素。 • 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重要因素还有化 合物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合物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 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 halflife,T1/2) 生物半减期( , 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毒理学教程第三版周宗灿课件

毒理学教程第三版周宗灿课件
毒物的理化性质、排泄器 官的功能状态等因素都会 影响毒物的排泄。
03
CATALOGUE
毒物的代谢
代谢激活
代谢激活是指毒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 ,其毒性作用增强,甚至产生新的毒 性作用的过程。
常见的代谢激活反应包括氧化、还原 、水解和环氧化等。
代谢激活通常是由酶的催化作用引起 的,这些酶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具有 毒性的代谢产物。
呼吸道吸收
呼吸道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是毒物 进入人体的途径之一。毒物可以通过 吸入空气中的气态、颗粒态或蒸汽态 的毒物进入体内。
毒物的分布
分布方式
影响分布的因素
毒物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和淋巴 液的流动而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 织。
毒物的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流灌注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毒物的 分布。
研究有害因素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包 括剂量-反应曲线和阈值。
THANKS
感谢观看

慢性毒性作用通常表现为渐进性 的病理过程,如致癌、致畸和免
疫抑制等。
慢性毒性作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 括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目 的是评估毒物的长期危害和致癌
风险。
05
CATALOGUE
毒理学实验设计
动物实验设计
01
02
03
04
动物选择
选择适当的动物种类和数量, 以满足实验需求和伦理要求。
实验分组
分布特点
不同毒物的分布特点不同,有些毒物 容易聚集在某些器官或组织中,如铅 易聚集在骨骼中,汞易聚集在肾脏中 。
毒物的排泄
01
02
03
排泄方式
毒物可以通过尿液、汗液 、呼出气体等途径排出体 外。
排泄特点
不同毒物的排泄特点不同 ,有些毒物排泄速度较慢 ,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排泄 ,如使用利尿剂等。

毒理学实验设计ppt课件

毒理学实验设计ppt课件
6
3.随机原则
为了减少个体差异这种非处理因素的干拢, 应于实验前将实验动物依统计学原则进行 随机分组,以此达到尽可能降低非处理因 素的混杂效应,从而提高每组动物间均衡 性的目的。 (1)随机分组方法: ①随机数字表法; ②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Excel等)方法 。
(2)例子:将32只动物按体重每4只组成一个区组, 随机分配到4种处理中,共组成8个区组。
10
Log[Dose]
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5.其它 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 毒作用机制研究 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 中毒的解救措施
11
三、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内容 1. 实验动物选择: 2. 实验动物分组与剂量选择、实验期限:
12
Biological Response
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
外推
1
一、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毒理学实验通常是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试验, 通常由权威机构规定评价程序。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外来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 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 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 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17
通常实验记录的项目和内容为: (1)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者; (2)受试对象:动物种类、品系、编号、体重、 性别、健康状况、饲料、离体器官名称等; (3)实验药物或试剂:名称、来源(生产厂)、 剂型、批号、规格、含量、浓度、给药体积、给 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间隔、疗程等; (4)实验仪器:主要仪器名称、生产厂、型号、 规格等;
09
Compute II=Uniform(1).

第二章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章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 能量的;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载 体可达饱和状态;
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消耗能量,并可 逆浓度梯度进行。
2020/10/18
15
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有:
➢ 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 ➢ 分子量大小 ➢ 脂-水分配系数大小 ➢ 带电性 ➢ 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2020/10/18
2020/10/18
38
因此首过效应可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 器官组织的外源化学物数量,或可能减轻 毒性效应。
外源化学物在吸收部位引起的消化道 粘膜、肝和肺的损伤也与首过效应有关。
2020/10/18
39
2.1 经胃肠道吸收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 吸收。
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甚至是 在口腔和直肠中(主要是在小肠)
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以被动扩散方式通 过生物膜,如外源化学物A和B的脂—水分配系 数分别为1和10,见图2-2。
2020/10/18
22
2020/10/18
23
2、滤过(filtration)和水溶扩散
滤 过:
水溶性物质随同水分子经生物膜的 孔状结构而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凡分子大小和电荷与膜上孔状结构 相适应的溶质皆可滤过转运,转运的动 力为生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梯度差和渗 透压差。此种孔状结构为亲水性孔道, 不同组织生物膜孔道的直径不同。
毒物效应动力学(toxicodynanlics)研 究在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与大分 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的或整 体的毒性效应。(化学毒物对机体)
2020/10/18
10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过程(吸收、 分布和排泄过程)是通过由生物膜构成的 屏障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