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物质、技术时代的艺术化生存

合集下载

2024年《影视鉴赏》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2024年《影视鉴赏》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2024年《影视鉴赏》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一、单选题1.最早具有类型电影特点的中国电影是()。

A、张艺谋农民电影B、陈凯歌民族电影C、王家卫文艺电影D、冯式贺岁电影参考答案:D2.鲍特的哪部电影是第一次用电影画面说出“与此同时”这样的意思。

()A、《明目张胆的白日抢劫》B、《从鹰巢中救出的人》C、《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D、《火车大劫案》参考答案:D3.尼葛洛庞蒂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如果说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

A、比特B、夸克C、中子D、质子参考答案:A4.电影媒介的变化对电影的的影响包括电影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

A、电影营销模式的变化B、电影文化属性的变化C、电影叙事方式、节奏的变化D、电影制作流程的变化参考答案:C5.只有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B、被社会大众接受C、具有戏剧性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参考答案:A6.关于电影对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影的对话要符合情节的发展B、电影的对话是文学性的C、电影的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D、以上都对参考答案:D7.后现代主义诞生于()。

A、一次世界大战以后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参考答案:D8.关于电影作者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认为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导演B、这一观点在美国好莱坞得以发扬和壮大C、巴赞、特吕弗提倡这一观点D、它跟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密切相关参考答案:B9.()的功劳在电影史上可归结为自觉使用蒙太奇电影。

A、布莱顿学派B、鲍特、格里菲斯C、梅里爱D、卢米埃尔参考答案:B10.《党同伐异》整个电影剧作的结构特点是()。

A、整段叙述B、分段叙述C、直接叙述D、转折叙述参考答案:B11.电影()改编自散文。

A、《妻妾成群》B、《黄土地》C、《卧虎藏龙》D、《乱世佳人》参考答案:B12.《公民凯恩》因为属于()电影,而被叫做“好莱坞电影的另类”。

李砚祖 自考 艺术设计概论 第九章课后练习

李砚祖 自考 艺术设计概论 第九章课后练习

高技术
在工业社会基础上产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
信息设计
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和形式表示,传送,集合,处理信息,或提供某一产品或工具为人使用或了解,获得信息。
生态设计
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生态设计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大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这六个方面的时代特征是:空间方面,在时间上,在数量方面,在质量上,在大工业时代,大工业时代最令人惊讶的是“尺度”。
你所构想的未来设计是什么样子?
设计在本质上看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设计总是对未来的设计,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设计。设计是创新的设计,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种“新”即是现在所没有的,未来型的。设计具有前瞻性,面向未来的设计,可以说是前瞻性设计。设计的前睁性即设计的未来性。事物的前瞻性必须是发燕尾服的,理想的,新兴的,有生命力意义的,它与人类的前进,与发展相联系。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关系如何?
人既具有与物质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又具有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或社会情操(道德感,审美感)。情绪影响人的心理生活各方面,而且贯穿整个人生。就高科技迅速进入人的各个生活层面和角落,带来了生产,生活的自动化而提出了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问题,这实质上是作为生物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问题。高科技的发展使科技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人的情感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了。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稀,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这种所谓高情感的平衡,是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民的平衡,是生态与心态的平衡。在设计中但是导手区艺术,是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第二,在大机器产品的设计中,如何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进一步考虑人在使用中的情感因素,汲取手工艺造物的情感设计特点,是生态设计的重要主题之一。

艺术化生存

艺术化生存
表。
灵的 自由, 唯唯诺诺 、 心有挂 碍 、 以破 除权 力关注是无 法进 难 入真正 的艺术创作 状态 的 , 这也 是 “ 画者 ” 真 和众史 的 区别。 “ 丁解牛 ” 中国文艺 创作 中“ 进乎 道 ” 术创作 规 律的 庖 是 技 艺
经典说 明, 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 是 自由, 一种游 刃有余 、 身
艺术化生存的人生 态度在 先秦 时期 已 由影响 后世文 人 甚巨 的两大思想家庄子和孔子在哲学 世界观上奠定 了根基 。
上的 。孔子注重 人 际关 怀 、 注人 间秩 序 , 关 但对 于个 体 身心
自由和解放却又 是无 比向往 的。那个 著名 的“ 与点 也” 吾 的
故事就说 明了这个 问题 。“ 暮春 者 , 春服 既成 , 子 五六 人 , 童 冠者六七人 , 乎沂 , 浴 风乎 舞 雩 , 咏而 归”1, _ 是一 种 自由的 、 J 身在 自然之 中的境界 , 是一 种 身心都 脱 离人事 束缚 、 这 同获
事和言论难道没有 给后 惠子那样执著于 逻辑思 辨 , 而对 大 自然 的鸢飞鱼 跃 、 从 水 流花开熟视无睹 , 而是 借助 于 自由直 观 、 以不 二 的极 慧 照见 了不二的真 如—— 那湛然 常 在 的 自由和美 。“ 解衣 盘礴 ” 则
维普资讯
聊城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第 5期 06年
艺术化生存
肖建 军
( 聊城 大学 教育 传播技术学院 , 山东聊城 2 25 ) 509 [ 摘 要] 中国古代 文人的生活说到底是一种 艺术 化的 生存 , 一种 审 美式 的人 生态度 。本文 旨在探 讨古代 文人 的 审
异化和机 心 , 主张 回归 自然 和本体 , 留下 了一 个个 有趣 的 并 富有艺术精神 的故事 , 为后世文人所津 津乐道 , 著名 的如“ 鱼

谈谈我国面向二十的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谈谈我国面向二十的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谈谈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

当前,现代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在总结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其客观标准的。

1)有课程研究—刊物2)有一支课程研究专业队伍3)有课程研究前沿课题4)有课程研究显著成果5)有课程研究实验区,1985年课程教育教法杂志标志课程体系形成。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教育部决定用5—10年时间实施这一新的课程体系。

时至今日,各科课程标准已完成了研制工作,已经定稿,出版,在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依据课程标准偏写的教材,样章已写完,正在迅速偏写之中。

预计2001年9月1日,全国各省部分试验区将试用新的课程标准和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

经过一轮试用后,将总结经验进行修改,然后将分期分批在全国各省全面推广这套新的课程标准和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处于更新交替的转折时期,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对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政策问题和课程改革的目标。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

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的世纪;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

面对新世纪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我们需要大批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6种主要的能力;※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

虚拟化生存与艺术化生存-科技革命与艺术发展的关系认知

虚拟化生存与艺术化生存-科技革命与艺术发展的关系认知
l4 7
维普资讯
艺术存在, 不仅能综合润泽科技革命的革命者们 , 革命的成果, 也在一定的程度或层面上, 会拓展艺术的边 这表明, 对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 将提供审美观念和 界, 即科技革命在客观上. 能够充实或拓展艺术概念的内 而且艺术存在,
收 稿 日期 :0 2 2 2 2 0 一O — 6
作者简 介 : 玖 (9 4 , , 族 , 庆市人 , 梁 1 6 一)男 汉 重 西南 师范大学 美术 学 院副 教授 , 艺术学 博 士 , 要研 究 艺术 原理 、 主 美术 教育 学 、 民间美术 、 中国写意花 鸟创 作等 。
素; 人类 发展生存 的理想方 式应 是虚拟化生存 与艺术化 生存 的 圆融 性整合形 态 。
关 键词 : 虚拟化生存 ; 科技革命 ; 对话生态; 艺术; 艺术化生存
中图 分类 号 :O 文 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027 (020—14 3 J A 10—6720)407— 0维普资Βιβλιοθήκη 第2卷 8第4 期
西南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un l f o t we t ia Noma Unv r i Hu nt s n o il ce c sE i o ) o r a o u h s Chn r l ie s y( ma i e d S c i e d t n S t i a aS n i
涵, 促成新兴艺术形式、 形态的产生, 以及艺术审视点与艺 视觉审查的支撑和服务。这在人们 日常享受高科技服务的 也得到艺术享受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术创作题材兴奋点的游离变迁( 如关注与表现: 、 、 同时, 生态 环境
生存 、 难民、 人权 、 人性等主题 ) 。比如在 2 O世纪陆续 出现

设计试论名词解释

设计试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

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最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建筑家、教育家。

他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德意志工业同盟的创始人之一。

在德国期间他创建了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包豪斯前身)。

维尔德对于机械的肯定,对设计原则的理论总结,都使他不仅是比利时现代设计的奠基人,也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先驱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1、支持新技术,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明确提出功能第一的原则。

2、认为设计应尽量保持材料的天然本性、材料自身的美。

3在德国魏玛时期,他提出产品设计结构合理。

其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不赞成标准化生产,成为科隆论战的焦掉。

1897年成立于奥地利维也纳,成员主要来自维也纳学派,包括建筑师、手工艺设计师、画家等。

他们公开提出和正统学院派艺术的分离,因此自称“分离派”,口号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分离派反对重复历式样,提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

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相似,对当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形成了一股新兴的设计力量。

造型简洁、注重简单的直线、几何外形与自然形态的吻合,是功能主义与有机形态的结合。

代表人物奥托.瓦格纳《现代建筑》英国的新艺术运动以麦金托什为中心的格拉斯哥学派为代表的。

格拉斯哥学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为中心的松散学派。

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

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

新艺术运动主张曲线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反对直线和几何造型,反对黑白色彩,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生产。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

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

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

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

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

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

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

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

【内容提要】技术美学是在现代人文基点上研究人、技术和自然之间审美关系即追求技术美本体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非人性的遏制,并非美学简单地应用于技术,而是着重于更为根本的人类技术活动的审美化即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

技术美学的形上一维(技术美本体)与形下一维(设计及其技术性操作)存在着互动关系,对技术美本体的内涵应从技术与劳动(工具)、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语言三个维度多层面加以理解。

【关键词】技术美学/技术美本体/设计/海德格尔一自费希特倡导实验美学以来,美学虽力图“走向科学”,注重实验、研究审美心理,但终究未能“科学化”,她始终以丰满人性为旨归,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

作为人类终极目的,美存在于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中。

在此,实践是有着“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它是人文背景下价值理性统摄认知理性而对人之人性圆满丰富的提撕。

在此,“人文”并非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价值和意义世界,这一意义世界赋予事实性的自然和社会以人学本体论内涵,它必本真地对事实性的自然和社会“存在者”具有一种超越性的批判态度,故此它寓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批判中不断把人类自身推向前进,为人类健康合理发展提供导向;质言之,它对于人类事实性的生存活动提供本体论的根据和原则。

“美学更普遍的对象是人文生存性的现实审美,它是主体内在体验的动态时间性过程,而艺术审美则是这一过程的形式符号化亦即积淀的静态结果,审美只有从艺术审美的对象静观还原于操作行为的主体体验,才是生存(人文本体)论的。

”[1](p2)只有这种立足于马克思劳动审美观而非康德—克罗齐超功利的感性直观的审美观,才为人文学科提供制高点。

美学在马克思那里有着深刻的内涵,“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不仅揭示了趋真、向善、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突出了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体地位。

审美创造作为内在总动,成为人类不断扩大再生产、“自然向人生成”的伟大进程中的精神条件和动力。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11-04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

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

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

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

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

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

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理想就是破除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钳制,使人们从日常生活异化的深渊中解脱出来。

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现状出发,结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两大不同语境,对“日常生活”做出全面的审美批判,着力探索大众主体在异化的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深层的内涵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因此在总结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艺术化拯救设想中,笔者以为在当前语境下实现大众主体的艺术化生存才是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救赎之策。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

教育的实用价值,如解决就业问题,获得社会地位等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搞设计教育人员的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应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类对物质一浪高一浪的需求欲望。

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已经可以易如反掌地呼风唤雨、改天换地,当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的时候,渐渐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科学技术已成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主宰,一切政治的目标和目的都服务于这个前提,教育被认为只是为这个角色而扮演"跑龙套"的,人类自身好像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生存。

人们不禁问人类自身生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最终目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对现代教育的忧虑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大工业生产成为了传统业,但在追求利润上的其目的是不会改变的,掠夺资源的方法则从传统的本地域资源耗散式变成了转嫁地域资源耗散,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入侵和价值观入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方式和操作行为,在传统的工作流程中,电脑替代了部分手工行为,在设计艺术方面则是代替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释放了人的左脑,三维虚拟现实,使许多传统操作难以达到的工作成为了可能。

以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个人。

工业设计的终极指向——艺术化生存

工业设计的终极指向——艺术化生存

者 都 在追 求 一 种 能 够 体 现 时 代 精 神 实 质 的 理 想 形
何跷佑(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 摘 要]工业设 计是产 生于工 业 时代的专业 称谓 ,被 “ 业”二字所界 定 的设 计 ,其专 业特性 与终极 指 向是 否就被 限定在 工 “ 业”二字 之 中而 仅仅 是 满足使 用 功能 的需 求? 当然不 是 。艺术 在工 业设 计 中 占有很 大 的位 置 ,艺术通 过设 计进入 工 业 , 工 创造 具有 情感 的产 品 ,在满 足 人们基 本使 用 功能 的基础 上 同时 满足人 们 的精神 需 求 .提 升人们 的生活方 式 .这是 当代工 业
为 ‘ 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 ’ 连 ,艺 术
与 技 术两 者 间截 然 ‘ 界 ’已经 消失 ,双 方 在融 合 、 边
共生 、对 话 "l】 o
术 批 评 与 设 计 批 评 所 使 用 的 概 念 与 术 语 常 常 是 非
常一 致 的 。艺 术 的 发展 与 设 计的 发 展并 行 不 悖 ,两
设 计 与 艺 术 的融 合 ,更 进一 步 地进 入 到 我 们的 日常 生活 之 中。过 去 ,我 们说 欣 赏 艺 术总 是 要去 影
剧 院 、美 术 馆 ,现在 我 们 的生 活 中到处 体 现 着 艺术
的 品 位 ,一 辆 汽 车 、一 台 电脑 、一 把椅 子 、~ 张 包 装纸 、一 个 环 境 空 问 ,甚 至 一 支钢 笔 ,他 们所 传 达 出来 的艺 术 气 息远 比 “ 艺 术 ”更 普 及 、更深 入 人 纯
南 京 艺 术学 院 学 报 L 羹
ro A J G》 T — 1 Um 一 美 术与 设 计 版 F EA T I l — N \ ∞ FN N— N Rs N - T s一 T I Rs8 吊∞G N z 8∞ o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路文燕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设计既不是依赖技术的科学,也不是表达审美的艺术,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合规律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设计利用了科学的内在和艺术的外在,借助两者中的共性这一载体,走出第三条路。

这种共性即实用性。

科学技术最接近设计的实用性目的,而设计又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是实用这一因素将科技、设计、艺术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科学技术;审美艺术;设计;关系一、科学技术最接近设计的实用目的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即为人造物必须把实用功能放在首位。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阴。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而科学技术在此扮演着功不可没的角色,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定性与设计的实用性不谋而合。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

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

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

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

(1)古代。

“材美、工巧”的造物观,说明设计依赖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六艺”中的御,即驾车技术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内容之一。

造车的技术在人类长期演化积累中完善,设计日臻实用。

《考工记》中“轮人为轮……毅小而长则作柞。

大而短则挚。

……凡幅,量其凿深以为辐广。

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机,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是也。

故站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毅不折……”若辐条过宽而桦眼过浅,辐条便容易摇动。

若桦眼过深而辐条过窄,辐条便容易折断。

工匠们对辐条的宽度和桦眼的深度作了精确的科学的研究后,设计出的车子既能负重,又不损坏轮毅。

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实用性极强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造物。

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形式 已经渗透 进一切对 象之中。“ 拟像 ” 与大 众之间 的距 离被销蚀 , 这 种无孔不入的 “ 拟像” 构 筑了人们生活的 “ 超真实 ” 世界。由视 觉快感所
带来的审美修饰性 , 使 人对于视像B g , B费性更加沉 迷, 并且 这种沉迷愈 发强烈 , 愈发受制于视像消费所带来的快感 。 然而这种快感和满足并不 具备精神内在的品格 , 它所呈现的也只是人们最直 接的欲望和动机 。 可

要: 本文从 缓解人 的精神危 机的角度 切入 , 分析后现代 语境中的设计 特征 , 归纳 提出后现代 语境 中设计正在 向艺术 领域靠 拢。 通 过对人的精神 危机和 生存困境的具体化研 究 , 试 图从 方法学的角度寻找使产 品设计 走向 “ 艺术化生存” 的救赎之 策, 为解决城 市人的 “ 精神疾病 ” 在 学术上建构实现产 品设计艺术化发展的方法提供可用性参考
域靠 拢 , 也 同艺 术一 样 , 随着不 确定的情感 , 制造一种不确 定的和 时时
变化的东西 。
社 会的来 临》 中指出, 随着社 会知识化 、 服 务化和信 息化时代的来 临,
以美国为 代表 的发达 国家已经 进入 到后工 业化社会 , 后现代 已成为人 们 的主要生活方式和 文化标 志 。
对话关 系 。 在智能 产品中 , 传统 产品的 “ 形 式 ”和 “ 功 能 ”在 “ 语 言 ”中
以说人们在 这种 “ 超 真实 ” 的现实世界里 , 在视觉 与幻觉的交 织中, 失
根本 的改变还 是思想 观念 和思维 方式 的改变 , 而 思维方 式的根本 改变 又表 现在, 多数传统 的 “ 两极对立 ” , 如主观 主义与个人主义 , 物质 主义 与 非物质主义等 , 眼看着 一个个 消失。随着这种对 立的消失 , 工具 理性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碎片化,许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口头、观察、实践传承方式传播的音乐形式、表演艺术和相关的社会实践、仪式等。

它不仅是文化传统的活体载体,更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承载着民族、地区和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纽带。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社会功能,如团结社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等,对地区发展、民生改善、文化遗产旅游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传承人的衰退和缺失。

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许多传统音乐表演技艺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传统音乐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的衰减和流失。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

现代娱乐市场大量的商业化艺术形式冲击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团体因为缺乏市场价值而难以生存,甚至逐渐退出舞台。

三是信息技术的冲击。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音乐信息和文化体验的方式,很多传统音乐文化因为无法与时代接轨而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三、应对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一是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与记录工作。

通过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全面了解、搜集、整理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当代皮影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现代创新

当代皮影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现代创新

当代皮影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现代创新【摘要】当代皮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困境挑战。

传统皮影艺术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衰落,缺乏传承人才和受众群体的转变使得这一古老艺术逐渐失去生机。

现代科技的冲击也让传统皮影艺术显得更为边缘化。

一些艺术家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结合现代元素、创作新颖主题等来重塑皮影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未来,皮影艺术需要继承传统的精髓,同时也要勇于创新,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关注。

只有这样,当代皮影艺术才能再次焕发生机,重塑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当代皮影艺术、生存困境、现代创新、历史渊源、困境、创新、传统、衰落、传承人才、受众群体、现代科技、冲击、艺术家、未来展望、传承、重塑、价值。

1. 引言1.1 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皮影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据史书记载,皮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随后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唐代,皮影戏开始流行于民间,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宋代时,皮影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演艺形式,并传入了世界各地。

在明清时期,皮影艺术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皇帝和贵族们对皮影表演情有独钟。

在民间,皮影戏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在喜庆的场合上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皮影戏逐渐式微,许多传统皮影剧团纷纷解散,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虽然皮影艺术遭遇了挑战,但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仍然被人们所珍视。

随着当代艺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皮影艺术也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2 当代皮影艺术的面临的困境当代皮影艺术的面临的困境包括多个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带来了诸多挑战。

传统皮影艺术的衰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古老的皮影艺术逐渐被人们忽视,传统的皮影戏曾经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现在却鲜有人关注。

梭罗的极简主义生活智慧及其启示

梭罗的极简主义生活智慧及其启示

梭罗的极简主义生活智慧及其启示关于《梭罗的极简主义生活智慧及其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极简主义原是西方一种现代艺术流派,其核心理念是崇尚简约。

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极简主义,梭罗早在19世纪就践行过:他通过对“步行”“奢侈”与“文明”的深刻反思,认为应简化人的物质需求,倡导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正处于生态危机的时代,亟需提倡这样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梭罗的极简主义生活智慧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实现全社会的生态幸福。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梭罗;极简主义;精神自由;生态幸福极简主义(Minimalism)始于20世纪的美国艺术界,“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造型各艺术领域出现的一种崇尚简约的流派”①,其崇尚简约的理念,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将崇尚简约与日常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提倡过一种极简主义生活。

而实际上,极简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其形成艺术流派之前就已存在,早在19世纪,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就一再强调“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他还以其亲身经历著成《瓦尔登湖》一书,揭示人类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过着极简主义生活能够体验到满足感与幸福感,极简主义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生活。

当前正处于生态危机的时代,亟需提倡这样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它将超越艺术创作与审美层面,其价值理念更将蔓延到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实现全社会生态幸福的重要途径。

一、极简主义溯源极简主义作为西方一种艺术流派始于20世纪,不过,崇尚简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知识论层面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追求简单向来是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科学研究、思想创新的重要原则。

在东方文化中,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就提出了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简单即美”更是一种古今永恒的审美理念。

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1

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1

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1摘要:网络文学创作模式,呈现出异于传统文学的诸多特点。

本文就它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认为:网络文学能够充分体现文学的终极价值;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使其产生新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作为互联网时代特有产物,网络文学的存在展示了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模式:“在线”的三位一体――写手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和评论。

网络文学呈现的写作内容多元化、写作过程互动化、写作手段多样化等特点带来了历时十余年关于它的存在和发展的许多争论,现已度过概念界定争论时期,人们普遍接受了网络文学的存在,进行其价值评估算正当其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现在大多数人所说的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价值。

事实上客体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价值,既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也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价值评估应该是正负价值的辩证剖析。

网络文学的价值包含了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仅从文学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评估,用文学价值普遍衡量标准去判断。

一、网络文学能够充分体现文学的终极价值文学作为一种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它本身是一个价值系统。

在这个价值系统中包含着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政治价值等,而审美价值则融于上述一切价值之中。

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①里谈到: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类审美的艺术殿堂,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承担一份艺术责任,而这种内质的涵养是需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霸权的铁壁合围中疏瀹和铸就的。

考察网络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媒介和载体变了,文学的创作手段和传播方式变了,甚至文本的构成形态和作品的功能模式也变了,但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现象的价值命意没有变,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没有变,文学寄寓人文精神、承载人道情怀、表征人性希冀的价值本体没有变。

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

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

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食物、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探讨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食物方面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以粮食为主食,如小米、大米、小麦等,蔬菜和肉类等食物是次要的。

古代人们的食物种类较为单一,且由于交通不便,食材来源受限,所以在季节交替时,很多食物会变得稀缺。

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物流的发达,现代人们的食物种类相对丰富,可以随时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单一的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变为追求口味、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衣物方面的变化也很明显。

古代人们的衣物主要是由棉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穿着简单朴素。

而现代人们的衣物,不仅种类繁多,款式多样,还具备了保暖、透气、防水等功能。

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满足基本保暖需求,逐渐变为追求时尚、舒适、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

住房方面的变化也很值得探讨。

古代人们的住房大多是土坯房或木屋,简陋且通风透光条件较差。

而现代人们的住房,不仅建筑材料更新颖,还具备了智能化、节能化等特点。

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简单的居住需求,逐渐变为追求舒适、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需求。

交通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略。

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徒步、骑马、坐船等,出行速度慢且不便捷。

而现代人们的交通工具,如汽车、高铁、飞机等,出行速度快且舒适。

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逐渐变为追求便捷、快速、舒适等方面的需求。

古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古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简单的满足生存需求,逐渐演变为追求品质、健康、环保等多方面的需求。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会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品质和健康。

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发展

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发展

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条件是食物、衣物和住所。

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人类通过生产实现。

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它甚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同等重要。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全面而复杂的文化现象。

因此,社会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对生产力的作用人类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广泛的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高度综合的思想系统和精神世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文化指导着生产方式的选择。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描述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在生产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中国,农业一直都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于生产环节的认识和看待生产的态度。

文化从一个侧面激励了人们对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等思想尤为重要。

这些思想启发人们劳动创业,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最后,文化还是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的支撑。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遗产,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同时也是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和人类智慧的源泉之一,为生产力和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二、生产力对文化的作用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生产增加了物质财富,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琢磨、探寻真理,而这些都是文化的内容。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繁荣的中世纪欧洲,浩瀚的中国古代,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繁荣,都是在生产力的提高过程中催生的。

这些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从原始部落到现在的城市社会,从简单的生产方式到现代的复杂系统,从种植业、渔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到如今发达的工业社会,都展现了生产力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 以蔽 之 ,宇宙 万 象 以及 宇 宙 本 身都 在 如 此 的
“ 终 极 问题 ” 之 中, 随 着 如此 “ 问题 ” 的延 宕 而存 在 。 无疑 , 如此“ 问题 的 延 宕 ” , 也 是 我 们 的人 生 , 一 场
“ 玄妙 ” 的持 续 性 游戏 。在 此 意义 上 , 那 个“ 终 极 问
云 梦学 刊
着: 我 们 正在 面对着 “ 问题 ” 。

要之 , 一 定会 有 “ 问题 ” 存在 , 这本 身 恰 恰 就 是

方 面说 , 如此 的“ 问题 ” 便 是 当前 所 谓 “ 改 革
个 我 们 永 远无 法 解 决 的 “ 问题 ” , 即“ 终极问题” 。
到 了攻坚 阶段 ” 所 意味着 的 我们 在 1 3常 生活 中正 在 面 临 的“ 问题 ” 。进 而言 之 , 如此 的 “ 问题 ” 已经到 了 逼 近极 限 的程 度 。例如 , 环 境 的恶化 、 资源 的危 机 、
样必要 。
题” 也可 以称 为每 个人 的“ 生存 问题 ” 、 “ 人 生 问题 ” 。 通 俗 地说 , 我们的“ 人生” 不 可能 没 有 “ 问题 ” , 至少 在 生 存 的最 后 我 们 必然 遭 遇 一个 永 远 没 有 解决 办
法 的“ 问题 ” : “ 死亡” 。
根本 地 说 . 我 们 永 远 面对 着 “ 永恒性” 的“ 终 极 问题 ” ,呈 现某 种理 想 型 的解 决 之途 ,或许 是必 要 的 。但是 , 让我 们 的作 品透 出 “ 终 极 问题 ” 本 身 的消 息—— 永 恒性 的 “ 玄妙 ” — — 才 是文 艺创 新 的关键 。 从 创作 前 提 看 , 透 彻地 “ 体悟” 如此的“ 终极 问题 ” , 则 是关键 之 中 的关 键 。
倡 导物质 、 技术 时代的艺术化 生存
赵 保 富
( 中 国光 大 集 团 办 公 厅 新 闻及 公 共 关 系处 ,北 京 1 0 0 0 3 3 )
像 其 它艺 术形 态 一样 , 文学 的创新 以转 型 时代
失传 、 凋萎 , 其 中, 艺 术 化 生存 、 生 活方 式 的遗 忘 是
收稿 1 5 t 期: 2 0 1 3 - 1 2 — 2 8 作者 简 介 : 赵保富 , 中 国 光 大 集 团 办公 厅 新 闻及 公 共 关 系处 处 长 。
术世 界 , 尝试 另 一 种 生 活方 式 , 恢 复 生命 中 本有 的 灵性 与诗 意 。我 在这 里创 作 、 出版 了 自己的第 一部
然 也可 能完 成 的 ,并 将会 带来 文 学艺 术 的创 新 、 繁 盛 时代 。面对 “ 时代 转 型与文 学 创新 ” 的议 题 , 坚 持 这样 的文化 自信 与定 力 十分重 要 。 值得 担忧 的是 . 身 处文 化碰 撞 与文 学创 新 的进 行时中 , 在西 方 物 质 、 技 术 文化 的裹挟 、 迷恋 中, 在 制度 文 化 的尝 试 与游移 中 ,在 精 神文 化 的移植 、 冲 击 中, 我 们 正在 失 去 这种 自信 与定 力 , 陷 于 精 神 的 失 重 与失速状 态 , 中华 传 统 的东方 智 慧与 灵性 正 在
另一方 面看 , 当前我 们正在 面对 的上 述“ 问题 ” ,
实际上还 不是永 恒性 的“ 终极 问题 ” , 因为 “ 攻 坚性 的 改革 ” 可 以将之 消除 。 然而, 无论什 么样 的改革 , 都 不
可能造 就一个 没有“ 问题 ” 的社会 。 当 目前 的 “ 问题 ”
得 以解 决之后 . 一定会有 另外 的“ 问题 ” 出现 。合 与重构 . 为 中华 唐 、 宋 文学 的高 峰做 了充 分 的精 神 准 备 :而 利 玛 窦 则 开启 了
中、 西文 明 的第二 季大 规模 碰撞 、 裂变 与创 生 , 带来 了 中华 文学 从 明 清 到现 当代 的 又一 个 花 团锦簇 时 代 。历 史带 给我 们 的启示 是 : 两 种文 化 的交触 是必

的 文化 碰 撞 、 流 变 为底 色 . 是一 个 时代 精 神状 况 的 写 照 。每个 文 学巅 峰 的到来 , 都 有 文化 的创 生 与繁
荣作 为铺 垫 。 正 是从东 汉初 年开 始 的外来 佛教 文化
种普 遍 的精 神现象 . 这将 直接 影 响到 文学 的创 生 倡导 物 质 、 技 术 时 代 的艺 术 化 生 存 , 呵护 中华
文脉 的存续 基 因 , 是 我 的一 个基 本 主张 。 因为种 种
因缘 际会 , 促 成 了我 与 同道 者开 始 了一 场艺 术化 生
存 的试验 ,我 们在 远离 市 区 的山 畔社 区结 群而 居 , 每逢 周 末 , 我 们 会 从城 市 来 到 山 间 , 从物质 、 技术 、 数字 、 官 僚 空 间切 换 到清 风 、 明月 、 诗酒 、 性情 的艺
生存 的焦虑 等等 , 尤其 是“ 摔 婴儿 事件 ” 。
将 如此 的“ 问题 ” 通 过 我们 的作 品暴 露 出来 , 毫 无 疑 问会 吸 引读 者 。文 艺 创新 的一 个 维 度 由此 明 确: 让 我们 用 当下 “ 问题 ” 的力 量 吸引读 者 。粉饰 太 平 的作 品 或许是 必要 的 , 但让“ 问题 ” 呈 现 的作 品 同
诗集 《 榆 下清 风》 , 并且 , 我不 是一 个人 在写 诗 , 而是
有 一个 几十个 诗 友 的诗社 .是一 个群 体 在写 诗 , 一 年 会 出一本 厚厚 的诗 集 , 并 且排 演 了诗剧 。我们 周 围还 有依据 兴 趣 、 爱 好形 成 了不 同 的艺 术与 精神 部 落, 如话剧团 、 合 唱团、 油 画社 、 禅修会 、 戏剧社等。 乡 民们在 这里 1 3常 的生活 内容 主要 是种 菜 、种 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