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国学典籍第三讲《老子》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全文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de)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de)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de)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de)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de)哲学着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de)道,就不是永恒不变(de)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de).但这样(de)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de)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de)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de)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de)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de)道,不是一般(de)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de)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de)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de)母亲.所以,从虚无(de)角度,可以揣摩他(de)奥妙.从实有(de)角度,可以看到他(de)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de)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de)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de),难和易是相互促成(de),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de)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de)事业;圣人施行(de)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de)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de)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de)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de)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de)"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de)"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de)."象"就是象,是"形象"(de)意思,不是"上" (de)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de)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de),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de)"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de)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de)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de)祖宗.放弃自以为是(de)锐气,摆脱纷纭万象(de)迷惑,和于你生命(de)光中,认同你尘土(de)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de)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de)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de)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de)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de)母体.这个母体(de)门户,便是天地(de)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de)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最高(de)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de)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de)锋芒,也长不了(de).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de)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de),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de)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de)圆木上,圆木有空(de)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de)地方,才有器皿(de)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de)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de)功用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缤纷(de)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de)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de)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de)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de)愉悦.据此而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de),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de)人,堪为普天下(de)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de)人,堪得普天下(de)信靠.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de)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de)状态,没有形象(de)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de)先头,追踪抓不着他(de)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de)要领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de)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de),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de),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de)人,是不会自满自溢(de).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de)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译:至高至善(de)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de),赢得人们(de)亲近赞誉.再次(de),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de),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de)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de)啊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de)好处.弃绝仁义(de)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de).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de)本根,持定存在(de)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de)学问,保持无忧无虑(de)心.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de),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de)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de)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de)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de)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de)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de)心肠啊世俗(de)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de)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翻译:最高(de)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de).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de)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de)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翻译:受屈辱(de),可得成全;受冤枉(de),可得伸直;低洼(de)得充满,将残(de)得新生,缺乏(de)便获得,富有(de)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de)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de)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de).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de)话,岂是虚构(de)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de)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de)人就认同道,有德(de)人就认同德,失丧(de)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de)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de)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de)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翘着脚就站立不住,蹦着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de)是瞎子,自以为聪明(de)是傻子.自我夸耀(de)徒劳无功,自高自大(de)不能为首.从道(de)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de)饭,累赘(de)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de)人不会这样(de).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de)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de)母亲.我不知道他(de)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de),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重是轻(de)根基,静是躁(de)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de)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翻译:善于行走(de)不留踪迹,善于言辞(de)没有暇疵,善于计算(de)不用器具.善于关门(de)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de)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de)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de)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de)奥妙啊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de)溪流.作为天下(de)溪流,永恒(de)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de)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永恒(de)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de)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de)虚谷.作为天下(de)虚谷,永恒(de)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de)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de)人身上,成为不同(de)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de)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de).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翻译:想用人为(de)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de).天下是神(de)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de).人为努力(de),必然失败;人为持守(de),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de),就有尾追不舍(de);有哈暖气(de),就有吹冷风(de);有促其强盛(de),就有令其衰弱(de);有承载(de),就有颠覆(de).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de)、奢侈(de)和骄恣(de)东西.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de)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de).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着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de),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翻译: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de).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de)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de)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de).所谓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de)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

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

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

道看不见摸不着,和具体物不同。

他认为,具体物是有对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道是无对立的,“混而为一”。

万物都有生有灭,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

老子反对人们争强好胜。

他认为具体的事物都要向反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的某某某策,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知道思想。

后来,汉武帝重视儒学,黄老思想地位下降。

从汉初崇尚黄老思想之后,历代对《老子》的研究和注释很多。

注释本有六七百种之多,近现代则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

《老子》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某某某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某某某书亦被带走。

《老子》第三章解说

《老子》第三章解说

《老子》第三章解说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这一章,是接着上章关于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话题说下来的。

体认到这一点是正确解读这一章的关键。

【解说一】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1、这是三个复句,从每句的后一分句中都有“使民”的字样,可知三句都是讲如何治民,或好的民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是三句都缺主语,所以不好判断,这究竟是介绍曾经有过的圣君明主是如何施治也即如何治民的,还是陈述三条有关“治道”的规律,启示当今君主该怎样治民和营造好的民风呢?换言之,这是追述古圣的“治道”(三个“使”字前略去了“以”字),还是表达好的民风形成规律的三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使”字前略去的是“则”字)?这二者虽然“可以统一”,但并不是一回事,必须结合下文来确定。

——我认为应取后解,理由是:这几句中并无“圣人”字样,下文却明确地是讲“圣人之治”,又是用“是以”二字领出,足见“圣人”是从上述“道理”而非古圣“榜样”得到启发而想出他的“治法”的,如果此三句确是追述古圣如何治民,接着这样行文就不合适了;特别是,具体交代圣人“治法”的文字(四个“其”字句)并不是讲他如何“施治”,而是讲他如何“修身”,即是讲他“因此就”想怎样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去实际“肯定”上述三个假言命题的前件,从而客观上收到三个后件所说的“社会作用”。

——看了我的下文,就知对四个“其”字句为何要如此理解。

2、头句的前半句(前一分句)“不上贤”,王本作“不尚贤”。

这无关紧要,因为“上”在这里是动词,“以……为上等”的意思,故通“尚”,翻译为推崇、嘉许、赞赏,都不错(王弼注曰:“‘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后半句头上的“使”字是动词,不可误解为连词(“使”有假如义)。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国学发展历程

老子国学发展历程

老子国学发展历程
老子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以下是老子国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1. 老子的著作传世: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体系。

2. 老子学派的兴起: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6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官方哲学转向佛教、儒家和道家并存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老子的思想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一支以老子为核心的学派。

3. 康有为与“复古”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对西方文化侵袭的思潮,被称为“复古”运动。

康有为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并借鉴了老子的理念,将其运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方面。

4. 新儒家学派的兴起: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力图重振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推崇成为学派的
一部分。

新儒家学者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启示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伦理和政治的观点。

5. 当代老子国学的研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老子的思想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学者们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关注老子的哲学思想、个人修养和社会价值。

同时,老子国学也开始在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中得到更多的传承和推广。

老子国学的发展历程表明,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文化研究和价值观探索的重要资源。

《老子》三则ppt课件

《老子》三则ppt课件

;.
12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到达至高之善、最接近“道”的人就如同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不
与万物争利益。居处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离“道”很近。安居在自己
应处的地方;内心宁静清廉;结交善良之人;与人言谈以诚相待;为政像
;.
3
老子的长相
《朱韬玉札》及《神仙传》: “老子,楚
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
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
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
贯通的纹路),日角(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相术家
认为是大贵之相)月悬(指额骨如半月之形。相法认为极贵之相)
,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8ຫໍສະໝຸດ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书影
;.
9
《老子》三则
;.
10
;.
11
老子其书
老子的著作《老子》, 也叫《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上篇《道经》1—37章,下 篇《德经》38—81章。
它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
著作,文章短小精悍,道理精 微。多用比喻手法、排比、对 比手法使说理生动、有气势, 充满辩证色彩。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辨证法,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 。
老子
;.
1
一、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一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
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
老子
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中华传统经典老子全文及译文,我们来看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2022-03-14 20:40《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三全本2021版上篇道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zhì)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又名《道德经》
• 老子还描绘了一个他十分向往的境界,在那里,人们皆“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可以说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 中国历史上,每逢大乱初定,统治者一般都会采取“休养生 息”的政策。
4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第一单元 道与自然 1、道 2、道虚 3、道无形 4、道育万物
6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 “道”作为一般概念,是古已有之的,本义为“ 道路”,引而伸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有学说、 主张、德行,或法则、方法之类的不同意思。这 里,老子借来作为宇宙本原的名称。
7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 本篇课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题目是后来加上去 的。此文短短几句,可以看成是《老子》一书的总 纲;在此总纲中,它对“道”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 界定和阐发。
• 老子人生观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守朴柔弱。所谓自然无 为是指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没有任何作 为,而是指人应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 自然无为与守朴柔弱也是老子社会政治观的核心。他认为治 国应该奉行自然无为的原则。老子坚决反对依靠才智来治理 国家,他主张以清净、无为使人民潜移默化,以无事、无欲 使人民富足、淳朴。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老子 与
《道德经》
1
Fiona的语文课
跟张老师一起学国学
•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重要典籍 ,是以“道”为核心构筑的哲学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先秦 诸子学派,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老子所创立的学说及大地推动了他所在时代的思想发展,使 他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老子三章(课堂PPT)

老子三章(课堂PPT)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 石头来。
作者逸事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 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 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 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 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 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 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 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 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作者逸事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 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 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 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 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 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 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杨艳飞
老子
▪ 老子与现代生活 ▪ 老子其人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 思想内涵,科学地继承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老子》PPT课件

《老子》PPT课件
老子不老子孔子不论语墨子不墨子孙子不孙子论语孙子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道德经墨子被墨家学派视为墨家经典2021120第一节老子不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 会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文化下移,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 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21/4/8
13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8
14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 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2021/4/8
12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的文风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 哲理,也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 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 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2021/4/8
7
《老子》读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 甲、乙、丙三种《老子》, 被 认为是《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注本是三国魏 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通俗 读本有北京大学陈鼓应先生的 《老子今注今译》。
2021/4/8
8
《老子》的哲学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 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2021/4/8
5
《老子》其书
《老子》即《道德经》,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 之世,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 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1.老子与《老子》老子,生卒不详。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谓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老聃。

春秋时楚国苦县人。

可能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后周室衰微,老子辞官后骑青牛而去,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请著《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如其所终。

"老子被尊奉为道家之始祖,其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中国哲学影响及其深远。

《老子》,又名《道德经》,河上公之《老子章句》将其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老子》一书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

2.内容分析老子》三章分别选自《老子》的第一、第二及第八十章。

这三章内容各有侧重,体现了老子思想的几个侧面。

2.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道"这个老子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

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玄虚微妙;它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无法用言语加以描叙;它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是一种最高的抽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为名词,一般认为指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为动词,意为表达。

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为名词,指概念,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谓,称道。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恒久不变,涵含宇宙万物之理的"道",是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

3 第三讲 先秦散文 老子

3 第三讲 先秦散文 老子

一、长于说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三、运用譬喻、寓言增强论者的说服力。
先写唐睢所闻之语的警策,令人悬念顿生。
由信陵君“何谓也”的发问过渡到具体分析。
唐睢将上文之事的“内涵”一一道来。
唐睢旨在劝说信陵君不要自以为
有德于人而居功自傲,而应该更为谦
虚谨慎。
一、短句排比叙事,结构紧凑。
实则合乎情理的人生道理,语言中设置
悬念,引人入胜,同时能博采论据运用
对比手法反复论证主旨。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 了战国时二百四五十年间谋臣策士的言论和 活动。作者不可考,大概是战国时各国史官 或策士所辑录。西汉刘向重加整理,按国别 整理为十二策,定名为《战国策》。
1、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宣扬争名逐利的人生观。 曾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___散文和___散文 两大类。 2、老子为我国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3、《左传》是我国很早的一部____体史书。 4、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___、___和___。 5、____和___是先秦时期两部国别体史。 6、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________言行的史料汇编。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1、了解《曲则全》的义理。
2、明白为政中宽猛相济的道理。
3、体会叔向对于贫富与仁德关系的看法。 4、理解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的 道理。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 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2024鲜版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2024鲜版

《老子》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根据现有史料推断,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自魏晋以来,《老子》传本益多,唐代韩愈说《老子》之书“其说驳杂”,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老子》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飘然西去,不知所踪。
老子生平与思想背景
《老子》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返璞归真
老子强调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自然、淳朴的状态,摒弃虚伪和浮华,追求真实、纯粹的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章中政治哲学和人生智慧
05
CHAPTER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无为而治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执行。
美的短暂性
美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美可能会转化为丑。因此,过于执着于表面的美是不明智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有无相生
01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无就没有有。这种思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
难易相成
02
难和易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难就没有易。这种思想告诉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困难往往孕育着机会。

13《老子》三则

13《老子》三则
1.“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2.“因祸得福,否极泰来” 总结: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得与失, 不要因为“得”而沾沾自喜,也 不该因“失”而怨天尤人,痛不 欲生。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三)
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 释
⑦ [毫末] 指细小的萌芽。
没有前期的积累想一口吃成胖子很难我们说厚积薄发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问题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有和无互相生成, 难和易互相完成, 长和短互相形成, 高和下互相包含, 音和声互相调和, 前和后互相随顺, 这是永远如此的。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这则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说明事物是矛盾的,
是相反相成、对立 统一的。 2.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 物的矛盾性。
道理:福祸相依、 好坏共存, 福祸得失在 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告诉我们的道理? 1.祸福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老子三则PPT学习教案

老子三则PPT学习教案
第2页/共40页
朗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 ,音声 相和, 前后相 随,恒 也。( 第2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 极 ? 其无正也。(第58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 ;千里 之行, 始于足下。(第64章)
13《老子》三则
(一) (二) (三)
第12页/共40页
问题: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1)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从 小事做 起,积 少成多 。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 的毅力 ,从小 事做起 ,持之 以恒, 重视积 累,才 可能成 就大事 业 老子认为,凡成就大事者,必从小 事做起 ,大的 事物总 是由小 事发展 起来的 ,任何 事物的 出现, 总有自 身生成 、变化 和发展 的过程 ,人们 应该了 解这个 过程。
品读第一则选文
第17页/共40页
问 题 : “ 有 无相生 ,难易 相成, 长短相 形,高 下相倾 ,音声 相和, 先 后 相随 。”— —本句 中的“ 生”、 “成” 、“形 ”、“ 倾”、 “和” 、“随 ”六个 动词的 位置能 随意调 换吗? 为什么 ?
答案
第18页/共40页
不 能 调 换 。因 为它们 分别与 “有无 ”、“ 难易” 、“长 短”、 “高下 ”、“ 音声” 、“先 后”搭 配,调 换后就 会出现 搭配不 当的情 形。
《老子》三则
(一) (二) (三)
朗 读示范
第28页/共40页
再读几则《老子》选文
第29页/共40页
功富金 成贵玉 身而满 退骄堂 ,,, 天自莫 之遗之 道其能 也咎守 。。。
大大大 辩巧直 若若若 讷拙屈 。,,
胜知 人人 者者 有智 力, ,自 自知 胜者 者明 强。 。

《老子》1-3章

《老子》1-3章

1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和有是天地的本始,是万物之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体察道的玄妙;常从有中去体察道的端倪。

无和有都源于道,只是不同名。

二者都很深邃玄妙,深之又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理解: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语言来命名的。

老子暂且用“道”这个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从经验世界的角度来方便我们了解。

“道”比较抽象,可以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实体——万事万物最根本的模样状态,或者规律,或者准则典范。

2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之所以知道美,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是因为恶的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示,高与下互为呈现,音与声彼此应和,前与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处事,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为而不恃己能,成功而不自居。

正是因为不居功自傲,功绩才不会泯灭。

理解:事物是有对立面的,两两对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关系。

明白“道”的人,会依照规律做事,而不会强作妄为。

因此,做人要低调、谦和,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容易折损;做事要消解占有欲,居功自傲、抢占妄为最终什么也抓不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尽管认真做事,其他的自然会到来。

3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明,是老百姓不起争心;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盗心;不显摆贪欲的事物,使百姓不被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老子》与道家的处世哲学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1、老子名老聃,据《史记》记载,他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其生卒年不详。

一说春秋时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

(传统的说法,胡适等人坚持此说。

参看沙少海《老子全译》前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相传孔子向他请教过问题。

一说老子思想“晚出于孔、墨之后”。

(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59页,人民出版社1957。

)又冯友兰、顾颉刚认为“老子是战国晚期的作品”,见《古史辨》第六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211页。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2、《老子》一书的形式与成书时代。

《老子》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五千言,是诗体格言式的,用韵文写成。

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乙两种写本,都不分章。

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一批先秦文献,包括道家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提出的宇宙发展模式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单线模式不一样,是双轨的。

“太一”化生万物。

),1998年竹简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郭店楚简本《老子》是迄今《老子》最古老的传本。

出土文献否定了冯友兰、顾颉刚“老子是战国晚期的作品”的说法。

3、《老子》一书的性质。

其一,论“道”的书。

“道”的含义:“道”本来指道路的道,后来引申为规则,既可用于自然天象,也可用于人类社会。

“道”其实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道”是神秘主义的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南怀瑾史略:能生万物而非万物之所生,能使神、鬼而鬼的即是道。

形而上:全能本体;形而下:事物法则。

其二,兵书说。

过去有人用《老子》一书来指导带兵打仗,把它看作是一本兵书。

唐人王真:“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

今人唐尧:“《德经》是直接论述军事战略战术并通过总结战争规律而引申出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道经》则是对其兵略兵法思想给予理论上的概括并提高到宇宙观和世界观给予论证。

”(《老子兵略概述》,载《中国哲学史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32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其三,政治哲学说。

主要是讲“君人南面之术”。

见张舜徽先生《周秦道论发微》。

李泽厚《申老韩合说》:军事辩证法变成了政治辩证法。

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至88页。

其四,宇宙论与人生哲学说。

陈鼓应《老庄新论》: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老子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

“药店”说。

南怀瑾把道家比作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是指变乱时期。

(见陈峰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第10页。

)总之,《老子》一书,是道家的奠基之作,是道家的元典,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多在道家。

道家又称为“黄老之术”,后世称黄帝学道于广成子(集大成)。

中华上古文化的渊源。

陈鼓应1992年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宣传中国文化道家主干说。

二、从《老子》看道家的处世哲学1、“无”的哲学“无”中生“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无”导致“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无为”论:[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乎;为大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三章)[2]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

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六十四章)[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三十七章)[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四十三章)“无知”论:[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2]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2、“水”的哲学柔弱胜刚强:[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七十八章)水广大而善下:[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六十六章)[2]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三十二章)水不争故善:[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3、“不争”的哲学“后”的理论:[1]我恒有三宝,恃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六十七章)以退为进的哀兵战略:[1]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六十九章)“不争”是一种美德或人道:[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六十八章)[2]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八十一章)“不争”可以避免过错: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章)以“不争”达到“莫能与之争”:[1]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六十六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学界大师钱钟书与政治家邓小平的个案意义。

英国19世纪诗人蓝德(一译兰德、兰陀(Walter Savage Landor)的诗(《七五生辰有感》,一译《题七十五岁生日》),原文:On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杨绛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最爱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参看《杨绛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4、辩证的哲学祸福等相互转化:[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祅。

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四个字的座右铭价值。

事物相反相成:[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章)[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老子指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现象,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古今、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美恶……人们学会了老子的哲学,可以从生活中无数的对立冲突中找到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道理,不致于囿于一端或限于困境而不能自拔。

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将事物的相反相成推向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如庄子的某些思想。

张志扬教授的定理。

总而言之,老子的处世哲学,表面上看偏向于消极、否定、退让,但骨子里是更深一层的积极、肯定和进取。

太极拳就是老子或道家处世哲学的一种形象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