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五讲)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五讲)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第五讲)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一、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划分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一)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二)西周土地制度西周土地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国野制度春秋年间,各国统治阶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与税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一)社会形势变化表现1、随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个人可独立耕作,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原有的九夫为井,十夫为沟的共耕制也随之瓦解。

2、铁犁、牛耕的使用,使野人有可能自己开垦荒地,成为自己的“私田”。

3、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野人的剩余劳动越来越多。

4、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步兵成为主要兵种,野人进入军队,成为主力。

(二)各国经济改革1、春秋初年,管仲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

提出“相地而衰征”,从而收到“井田畴均”之效。

2、征赋制度的改革。

B.C.548年,楚国把土地折合成良田而后征赋——打破了传统的井田制,也打破了国野区别。

3、“作爰田”与“作册兵”。

作爰田即把田地赏赐给人民。

表明农夫对土地的使用权开始向占有权转化。

作册兵即征发州人服兵役——改劳役剥削为实物剥削,什税其五。

4、初税田B.C.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之于民,即私田——国家拥有对公私土地的的所有权。

(三)经济改革的结果1、国家面向全体臣民征税2、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三、战国的授田制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国家土地所有制,各国实行授田制。

(一)内容授田制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课之以税,保证国家税源的稳定和丰足。

1、粟米之征粟米之征是国家征收的田租。

征收单位,依据授田制,以一夫百亩计征。

定额:什一之税。

2、布帛之征布帛之征或刀布之敛当为户口税。

——户赋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

3、力役之征力役之征:兵役、劳役(二)影响1、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授田制是在国有土地上实施的,其结果是土地私有制。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学习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思考题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关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案

精品班学科优化学案辅导科目 历史就读年级高三 教师姓名 章宝华课 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授课时间备课时间8月1号教 学 目 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总体把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5、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难 考 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4、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5、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1、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4、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也是不宜忽视的。

教学内容一、古代农业1、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1)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

灌溉工具:北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水力风车。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白渠、漕渠和龙首渠。

(2)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期(初税亩及商 鞅变法);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固有的弊端是土地兼并(均田制及鱼鳞图册)。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凭借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进行精耕细作。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第3周
第二讲 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宁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宁可史学论集》
第4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化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5、
第5周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阅读:陆益龙著 《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口概况与特点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第8周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一节 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阅读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3
第9周
第二节 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第10周
第三节 两税法的历史转折
第11周
第四节明清
第12周
第五讲 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第一节 从“工商食官”到王莽新政
第13周
第二节 东汉隋唐工商业政策的演变
阅读:齐涛《论榷盐法的基本内涵》《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第14周
第三节 宋明工商货币政策的成熟
第15周
第四节 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第16周
第六讲 经济区的变迁
一、基本经济区与变迁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4]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国经济通史》(上、下),中国社科出版1995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学会运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方法来剖析、探索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第一章


经济学实际上是社会经济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不断遇到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为 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状况, 不同经济利害关系的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主 张或方案,并且相互进行议论和争辩。人们要说明、 解释自己的意见、主张或方案,并且在和别人的议论 和争论中陈述自己的理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观念、 原理和范畴产生出来。这些观念、原理和范畴,就是 人们对经济问题认识的理论形式。人们的社会经济生 活越复杂,关于经济问题的认识也越深入o这种深入 不仅表现为有关的经济观念、原理和范畴更丰富、更 深刻,而且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从表面的、 外部的联系深化为内在的、逻辑的联系,由此日益发 展为一门比较系统的、
今天我们首先介绍“经济史”的概念及其学 科溯源,中国经济史学科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 过程;着重强调中国经济史学科以研究中国经 济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市场化是中国 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一、“经济”与“经济史” 1.“经济”的涵义及溯源 关于“经济”一词的涵义,学术界有各种不 同的解释,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 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科。它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年 轻的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 象,因而具有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是一门融合了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 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建 立起来的。那时,欧美的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开始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研究经济史料,并利用讲课、著书等方式 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1868年,法国的法兰西学院是世界上第 一个正式设立经济史课程的高等学校。在该校讲经济史课程的经 济学家勒瓦瑟教授(1828一1911),可以是世界上第一位经济史教 授,被尊称为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著有《美国的农业》、《法 国商业史》等经济史著作。此后,美各国的许多著名大学也相继 开设了经济史课程,聘任了经济史教授。 1892年,美国哈佛大 学聘请著名学者阿胥(1860—1927)为经济史教授。 1893年,比利 时也产生了本国第一位经济史教授——皮楞(1862一1935)。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一、引言。

A.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B. 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

二、古代中国经济。

A. 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发展。

B. 隋唐时期的国家财政和商业繁荣。

C. 宋明时期的农业改革和商业发展。

D. 清朝时期的封建经济和海外贸易。

三、近代中国经济。

A.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危机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B.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工业的兴起。

C.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D.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中国经济。

A.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

B. 经济特区和外资引进政策的实施。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D.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五、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A.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环境问题。

B. 农村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C. 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D.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和合作。

六、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资源。

A.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B. 主要的研究资源和文献。

七、中国经济史的案例分析。

A. 选取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时期进行深入分析。

B. 探讨这些事件或时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的示例,具体的内容和安排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课程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

这个大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主要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过程和现状,并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大学中国经济史教案

大学中国经济史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与文化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2.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4.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经济概述1. 远古至西晋末年的农业经济时代2. 东晋至北宋末年的经济重心南移3. 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前的经济发展二、宋元时期的经济繁荣1. 工商业的快速发展2. 纸币的诞生与流通3. 对外贸易的频繁与白银流入三、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影响1. 重农抑商政策2. 海禁政策3. 工商业发展受限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与过程1.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2.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3. 南方政府政策支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经济史有哪些了解?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国古代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二、讲授新课1. 远古至西晋末年的农业经济时代- 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如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等。

- 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东晋至北宋末年的经济重心南移- 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

-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江南地区的发展、南方政府政策支持等。

三、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那么宋元时期的中国经济又是怎样的呢?二、讲授新课1. 宋元时期的经济繁荣- 讲解宋元时期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如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等。

- 分析纸币的诞生与流通,以及对外贸易的频繁与白银流入。

2.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影响- 讲解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

01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01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燕山大学经济学专业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a Economy 课程编码:学时:32 学分: 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在加强学生的“三基”培养,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改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经济史》的教学内容涵盖中国经济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现实,按照历史时期主线,积极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历史,聚焦于“三个转型”(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从相对孤立走向全面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通过《中国经济史》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经济观,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能正确评价各种经济理论观点。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明确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了解国际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现状、热点问题、主要动向。

[本章主要内容]:1.1 经济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2 主要经济学家及其学派关于经济史研究的观点1.3 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工具、研究特点1.4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现状1.5 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意义[本章重点]:1.经济史学的学科性质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2.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意义[本章难点]:1.经济史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意义2.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特征第二章先秦与秦汉经济[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基础,熟悉中国先秦经济的经济体制和历史环境。

要求学生记忆重要经济史人物和重要事件。

《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5002课程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英文名称:Chinese Social Economic Histo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中年级同学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内容涵盖中国社会经济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现实,积极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中国经济的历史实际。

聚焦于“三个转型”(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重点回答“两个什么”的问题(中国经济呈现今天这种面貌是什么原因?中国经济将走向什么方向?)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在加强学生的“三基”培养,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改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明确社会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专题一: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经济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区别(二)教学内容介绍和比较以下专著对中国经济史的探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白银资本 :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三)思考与实践1.思考经济史研究如何可能走出欧洲中心的局限?2.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专题二:传统时期经济模式的形成(第2-3周)(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上古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2.掌握汉代以来传统经济的形成(二)教学内容1、传说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3、汉代传统经济的形成(三)思考与实践1.汉代王朝国家平准、均输等调控手段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

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中国经济史参考教学方案

中国经济史参考教学方案

中国经济史参考教学方案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变迁的学科,它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又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下面是一份参考的中国经济史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2.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3.掌握中国古代、近现代和现代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4.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1.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3.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起4.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农奴制度的演变5.家族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6.古代能源的利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第二章中国近代经济1.中国近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清朝的经济和对外贸易3.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半殖民地经济4.中国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5.反帝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经济的影响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章中国现代经济1.中国现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3.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4.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5.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的研究6.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分析经济演变的规律。

2.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中国经济史的知识。

4.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感兴趣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5.来宾讲座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济发展动态。

四、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讨论和研究报告等。

2.课堂测试:针对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六章教学方案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六章教学方案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六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与变化;2.掌握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政策和制度;3.分析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成功与失败、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内容1.唐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落;2.宋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3.明代经济的兴盛与转型;4.清代经济的衰败与;5.民国时期经济的起步与艰难。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其中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特点、成功因素、失败原因等,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2.视频讲解法:播放相关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3.研究性学习法:给学生布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研究,并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提问,了解唐代经济的特点;2.视频讲解:播放关于唐代经济的视频资料;3.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唐代经济的成功因素和衰落原因;4.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唐代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时:1.导入:向学生提问,了解宋代经济的特点;2.视频讲解:播放关于宋代经济的视频资料;3.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宋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4.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宋代经济的特点。

第三课时:1.导入:向学生提问,了解明代经济的特点;2.视频讲解:播放关于明代经济的视频资料;3.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明代经济的兴盛和转型;4.汇报讨论结果,总结明代经济的特点。

第四课时:1.导入:向学生提问,了解清代经济的特点;2.视频讲解:播放关于清代经济的视频资料;3.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清代经济的衰败和;4.汇报讨论结果,总结清代经济的特点。

第五课时:1.导入:向学生提问,了解民国时期经济的特点;2.视频讲解:播放关于民国时期经济的视频资料;3.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民国时期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4.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全班讨论。

五、课堂评价1.学生小组讨论的讨论结果,能否体现对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2.个人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展示,能否表达对民国时期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8章。

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

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免考)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一)课程内容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

本章介绍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和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是个农业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耕水平的提高都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中国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的状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与发展。

2、掌握:春秋战国时代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兴修。

3、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

4、领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耕作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

5、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6、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代作物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

7、熟练掌握:隋唐宋辽金元时代作物品种的推广和粮食产量的增加;8、熟练掌握:明清时代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包括井田制;战国的授田制;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到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后期的两税法;明清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不同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各个时期不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出现的背景。

2、掌握:井田制;授田制。

3、熟练掌握:两汉的土地与赋税制度;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与户调式;两晋南朝的占田制;北朝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4、熟练掌握: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第五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战国秦汉到清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亦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在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也开始发展并呈现繁荣。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2、掌握:战国秦汉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3、熟练掌握:宋明时代商业流通的活跃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4、熟练掌握:清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流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发达。

第六章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工商货币政策。

随着“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中国出现了私营工商业与官营工商业并存的局面,并逐渐出现工商货币政策。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工商食官”的终结及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东汉至隋唐盐铁政策的变化;清代商贸政策的继续松动。

2、掌握:平籴法,汉武帝先后推出的一系列工商货币政策的内容。

3、熟练掌握:西汉的工商货币政策;东汉至隋唐榷盐法与传统工商政策的转型。

4、熟练掌握:王安石变法中关联工商政策的诸项内容;清代匠籍制的废止。

5、熟练掌握: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去向。

第七章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则是经济区划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经济区的分立,随着唐宋之际南方经济的迅速上升,南北经济发展的均势被打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出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大经济区的对立。

2、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区的分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江南基本经济区的形成。

3、熟练掌握:两汉经济区划的定位;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和影响。

4、掌握:唐代经济区域的转化。

5、熟练掌握:宋元明清边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八章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条件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比较明显地出现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某些手工业行业中。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晚一些。

本章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与归宿。

(二)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对传统经济的侵蚀;对比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不同环境和成长道路与结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环境、成长的道路和结局。

2、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3、熟练掌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和发展。

4、领会: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运。

5、掌握: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6、熟练掌握: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道路和结局的不同;中国传统经济的历史归宿。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他们的含义是: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练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恰当的解释、说明和阐述;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等;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的内容多,综合性强,自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课程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线索,以便以后的学习能够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

2、学习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力求做到尽可能多的乃至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要点,请勿仅为应试而拘泥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提示。

该提示仅为便利自学,而非本课程考试试卷内容的暗示。

4、应考者应熟悉本课程所指定的教材,而无须自行再另选其他教材,该教材的每章节后的习题具有参考价值,应予重视,但勿将此作为猜题的依据。

5、以求实的态度和刻苦的作风进行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以此为纲,纲举目张。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辅导者应熟知考试大纲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请勿自行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内容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

4、辅导工作应以启发引导为原则,其重点应置于帮助应考者对本课程内容与理论的掌握,提高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及的要求均为考试内容,试题覆盖至各章,覆盖率为100%。

2、“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提出的“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仅针对自学,而非试题难易程度的标准。

3、试题难易程度档次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其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题采用的题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标准为百分制,60分为及格成绩。

附录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如:《齐民要术》的作者是()A.氾胜之B.郭义恭C贾思勰D.王祯(答案:A)二、填空题如: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水渠是。

(答案:龙首渠)三、名词解释如:郑国渠答案:秦王嬴政时水工郑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当时韩国因害怕秦国东侵,想转移秦民力,派郑国说服秦修建河渠。

郑国主持,用了19年的时间,组织几十万民工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到了引泾水中肥沃的细沙入渠,来灌溉四万余顷的盐碱地,使土壤得到了改良,增加了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